百家姓
安·姓氏起源
【姓氏起源】
安姓源於姬姓。
傳說遠古黃帝有個兒子叫昌意,昌意次子叫安,後居住西方,成為西方眾部落的首領,不久便建立安息國(今伊朗)。
到了東漢時期,張騫出使西域,安息國與中原的來往增多,到中原來一經商、宣揚佛教,有些人就在中原定居,繁衍後代。
在這些人當中,有一個叫清的王太子也來中國傳播佛教,此人博學多才,對佛經很有研究,又修一習一過撣定。
他放棄了王位,出家修行,先在西域一帶游化,以後又輾轉中原,於公元148年到達了河南洛一陽一。
他很快就通曉華語,還取華語名為「世高」,以國名為姓,稱安世高。
後來,安息人來中原不歸者便像他一樣也以安為姓,奉世高為安姓始祖。
【全國的分佈】
安息國的安姓自入居中原後,分居於河南、湖南、甘肅等地,其中尤以甘肅、湖南二省安姓繁衍迅速。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北方戰亂頻繁,中原安姓大舉南遷;唐宋元時期,安姓遷居到安徽、一江一蘇、浙一江一等地;明初,安姓作為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山東、安徽、浙一江一等地;清代有廣東、福建沿海之地安姓遷居到台灣地區及海外國家。
如今,安姓主要分佈在河北、安徽、河南等地。
【姓氏名人】
安重榮:字鐵一胡一,五代後晉朔州人,後唐時任振武巡邊指揮使。
後歸附後晉石敬瑭,任成德軍節度使。
石敬唐投降契丹後,安重榮起兵反之,次年戰敗被殺。
他這種民族氣節,得到了後人的景仰。
安維峻:字曉峰,號盤阿道人,甘肅秦安縣人,清代著名的諫官。
光緒年間進士,授編修。
安維峻直言敢諫,曾被慈禧革職,後又重新啟用,任京師大學堂總教一習一。
著有《詩文集》、《四書講義》。
【姓氏文化】
安姓宗祠四言通用聯
安姓宗祠有四言通用聯——仙人食棗,樂工剖心。
上聯是指秦代方士安期生,他是秦漢之際的著名術士,方仙道的創始人。
曾賣藥於海上,受學於河上丈人,學一習一黃老之術。
後游寓萊蕪,隱居在城南安仙村及仙人山一帶,採藥煉丹,吐納修仙,濟世扶困。
當時人稱他為「千歲翁」。
下聯指唐代長安人安金藏,他是太常寺樂工。
當時有人誣告太子李旦謀反,武則天命來俊臣追查。
安金藏說:「你既然不相信我的話,請允許我剖心來表明太子不反。」
說完便一抽一出佩刀自剖其胸,鮮血直流,經搶救後才醒來。
武則天聽說後,馬上下令停止追查。
睿宗景雲年間,安金藏官居右驍衛將軍,封為代國公。
【名人事跡】
安祿山叛亂
唐朝開元年間,唐玄宗為了加強邊境的防禦,在重要的邊境地區設立了十個軍鎮(也叫做藩鎮),軍鎮的長官叫節度使。
節度使帶領軍隊,還兼管行政和財政,權力很大。
按照當時的慣例,節度使立了功,就可能被調到朝廷當宰相。
當時的唐玄宗特別看中一個平盧(今遼寧朝一陽一)節度使安祿山。
安祿山不僅驍勇善戰,而且狡黠一奸一詐。
自從當了節度使以後,他盡量搜羅奇禽異獸,珍珠寶貝,經常送到宮廷討好唐玄宗。
安祿山騙取了唐玄宗的信任,一步一步地陞官,當上了天寶三年兼范一陽一(治所在今北京)節度使、河北採訪使,天寶十年又兼河東(治所在今山西太原)節度使,這樣他控制了北方邊境的大部地區。
他身兼三鎮節度使,私下培植一精一兵20萬,蓄養戰馬,囤積糧草,磨礪武器,只等唐玄宗一死,他就準備起兵叛亂。
安祿山深知唐朝統治者的腐敗,又為和楊國忠爭權,公元755年十月安祿山經過周密準備,在范一陽一起兵反唐,舉兵南下,攻下重鎮洛一陽一。
公元756年,安祿山於洛一陽一稱大燕皇帝,國號燕,建元聖武。
但他只做了二年的皇帝,就被他的兒子謀害了。
分類:未分類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