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
元·姓氏起源
【姓氏起源】
據說,商朝末年,紂王的父親帝乙在當太子時,他的妃子生了個兒子叫微子,名啟。
帝乙繼位後,微子的母親被立為王后,不久又生了個兒子,取名受辛。
受辛長大後,既聰明口才又好,且力大無窮,僅憑雙手就可以擊死猛獸,因此深得帝乙的喜一愛一。
帝乙想立他為太子,可想到他的大兒子微子在前,立之無名。
太史元銑知道後,就對帝乙說:「按古法,王后有子,就不能立妃之子。
微子與受辛雖是一母所生,但微於生時,其母尚未立後,所以只能立受辛為太子。」
帝乙大喜,就立受辛為太子。
帝乙死後,受辛繼位,就是商紂王。
元銑因有迎立之功,最後成為商末重臣。
其子孫就以他的名為姓,就是元氏,奉元銑為元姓始祖。
另外,北魏時,皇族本姓拓跋,為一胡一人,後入主中原建立北魏皇朝,傳到孝文帝時,因古文中,元有開始、始祖之意,即改拓跋為元,意思是天下第一姓,成為另一支元氏。
【全國的分佈】
我國的元氏雖然來源眾多,但仍可歸劃為兩大主流:一支為漢族的周文王之後,一支則為後來融入漢族的鮮卑族拓跋氏之後,如紇骨氏、是雲氏這兩支鮮卑族人均改為元氏,後來繁衍的人數比較少,主要活動於我國北方。
他們的最初的活動地區,都是在黃河流域的河南和河北一帶。
如今,元姓主要分佈在河南省洛一陽一市。
【姓氏名人】
元勰:本名拓拔勰,別名彥和,北魏著名詩人。
太和九年(485年),封為始平王,後轉中書令,改封彭城王。
宣武永平元年(508年)被迫自一殺,死後追贈使持節、侍中、都督中外諸軍事太師領司徒公,謚號武宣王。
元稹:字微之,唐朝時河南洛一陽一人。
元稹的創作,以詩成就最大。
與白居易為好友,他們二人共同提倡新樂府,時稱「元白」。
著有《元氏長慶集》100卷,今存60卷。
所著的《會真記》,記張生與崔鶯鶯一愛一情悲劇故事,為後來《西廂記》所本。
元結:字次山,號漫叟,河南魯山人,唐代文學家。
天寶年間進士。
他繼承陳子昂反對六朝驕儷文風,致力於古文寫作,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先驅者之一。
著有《一浪一說》7篇、《漫記》7篇等。
元好問:字裕之,號遺山,金代秀容(今山西省忻縣)人,世稱遺山先生。
他是我國金朝最有成就的作家和歷史學家,是宋金對峙時期北方文學的主要代表之一。
著有《中州集》、《遺山集》、《遺山樂府》等。
【姓氏文化】
中國古代姓氏的來源
中國古代姓氏有4個來源有最為常見:
1.以居住地為姓:如:西門氏,春秋時齊國、鄭國的士大夫居住在都城的西門,後代便以西門為姓;東郭氏,春秋時齊國的公族士大夫分別住在都城的東郭、西郭、南郭、北郭、這四郭後來都城了姓氏。
2.以職業為姓:如:上官氏,戰國時出國的子蘭出任上官大夫之職,其後代變以上官為姓;籍氏,春秋時晉國有人專門管理典籍,其父子相傳,後人就以籍為姓。
此外,還有司馬氏、司寇氏、司徒氏、司空氏等也都是以職業為姓。
3.以山河名為姓:如:黃帝,本姓公孫,因生於姬水之濱,改姓姬;喬氏,黃帝死後葬於橋山,後代為他守陵,就以橋為姓,後來又去掉了木字旁,成了喬姓。
4.來自祖先名號的姓:如孔姓有幾個來源,其中一支出自春秋時宋國的孔父嘉。
孔父嘉字孔父,名嘉。
其後代避禍,以其字為姓,改姓孔。
【名人事跡】
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寧為玉碎,不為瓦全」一語最早出自《北齊書·元景安傳》。
南北朝時期,東魏的孝靜帝(即元善見)只是名義上的皇帝,朝廷大權掌握在丞相高洋手中。
公元550年,高洋代魏自立,建立了北齊王朝,年號天保。
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他殺害了孝靜帝和他的三個兒子,但這之後他還是很擔心,怕失去自己篡奪來的皇位。
公元559年的一天,天空出現了日食。
掌管天文的太史對高洋說:「今年應當除舊布新。」
高洋聽後很是疑慮,他把彭城公元韶召來,問道:「西漢末年王莽奪取了劉家的天下,為什麼很快又讓劉秀奪去了?」
元韶說:「因為當初王莽並沒有殺光劉氏宗室。」
一句話,勾起了高洋的殺心。
後來,他下令殺掉了原皇室的宗室近親近700多人,就連嬰兒也沒有放過。
高洋的殘忍手段,使原魏帝的遠房宗族非常恐慌,他們聚在一起,商量對策。
定襄令元景安提出,咱們不如脫離元氏,請求高洋賜姓高。
可元景安的堂兄元景皓堅決反對。
他說:「大丈夫寧願玉碎,不為瓦全,我們不能拋棄自己的宗族,改為他人的姓氏?」
誰知膽小怕死元景安,竟然把元景皓的這些話告訴了高洋。
結果,景皓被處死,元景安得以苟且偷生。
「寧為玉碎,不為瓦全」意思是指寧做玉器被打碎,不做泥瓦得保全自己。
後來,人們用這句成語比喻寧願保持高尚的氣節死去,也不願屈從失節而苟全。
分類:未分類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