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
姜·姓氏起源
【姓氏起源】
姜姓是我國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他源於遠古的炎帝神農氏。
神農氏是少典的兒子,少時名叫石年。
據說其母因夢神龍人懷而生他於烈山的石室之中,生下後身似龍形,以火德王,所以即位後稱為炎帝。
炎帝神農氏出生的地方有條河叫姜河(即岐承,在今陝西岐山縣西),他就以河名為姓,成為姜姓的始祖。
商周時的申呂等國都是姜姓的封國,呂尚也就是姜子牙,是炎帝的後裔,伯夷之後,因掌四岳有功,封之於呂,子孫從其封姓。
所以炎帝並非姜氏一姓的始祖。
【全國的分佈】
據史書記載,早在春秋時期,西戎也有以姜為姓的,故稱姜戎,原在瓜州(今甘肅敦煌西);漢時,姜姓已有徙居到今一江一蘇、四川者;唐宋時期,姜姓分佈於今河北、河南、浙一江一、一江一西、山東等地;明清時期,姜姓有的居住到今山西、陝西、湖南、貴州、湖北等地。
如今,姜姓在全國分佈廣泛,北方為其主要分佈地,尤以山東省為多。
【姓氏名人】
姜子牙:商東海上(今臨泉縣姜寨)人,後封於呂。
子孫從其封為氏,故又名呂尚。
年屆七十時與文王出獵相遇,立為太師,輔佐周文王、武王滅商建立周朝。
著有《六韜》一書。
姜維:字伯約,三國蜀漢天水冀縣人。
本為魏將,後歸附蜀,為諸葛亮重用,任征西將軍。
諸葛亮死後,繼領其軍。
在魏攻蜀,被迫投降,後欲謀復國時被亂軍所殺。
姜夔:字堯章,饒州鄱一陽一(今屬一江一西省)人,南宋詞人、詩人。
著有《白石道人歌曲》、《琴瑟考古圖》、《詩說》、《白石道人詩集》等。
姜彭:一江一蘇省揚州人,清初著名書畫家,他所畫的翎一毛一當時盛稱第一。
姜宸英:字西溟,號湛園,又號葦間,浙一江一慈溪人,清初書畫家、文學家,為一江一南三布衣之一。
著有《湛園文稿》、《葦間詩集》等,後人輯有《姜先生全集》。
【姓氏文化】
孟姜女本姓姜
「孟姜女哭長城」作為中國最具特色的民間故事,千百年來一直廣為流傳。
然而這裡還有一說,那就是孟姜女不姓孟。
孟姜女本姓姜,不姓孟,孟是用來表示排行的。
古代待嫁女子按「孟(伯)、仲、叔、季」表示排行,正妻生的長子(女)冠以伯,偏房生的長子(女)冠以孟,長子(女)以下都是依次冠以仲、叔、季。
古代出嫁女子,有冠以自己國家或氏的名稱的,如「齊姜」;有冠以配偶(別國國君)的國名的,如「秦姬」;有冠以配偶(別國卿大夫)的氏名或邑名的,如「孔姬」;有冠以配偶或本人的謚號(帝王等死後的稱號)的,如「武姜」。
戰國以前,男子稱氏,女子稱姓。
所以,孟姜女就是姓姜的偏房生的大女兒。
【名人事跡】
姜太公釣魚
姜尚,名望,呂氏,字子牙,號飛熊,也稱呂尚。
他原來是個靠在商朝國都朝歌以宰牛為生的人,生活很窮困,一直隱居在渭水河邊的小村莊裡。
後來他聽說周文王很重視人才,便拿上釣魚竿到渭水的河畔,終日借垂釣來修養心志,磨煉毅力。
姜子牙釣魚有個特點,就是釣魚從來不用魚餌,正所謂「太公釣魚,願者上鉤」,其實他是想看周文王是否識才,能否放下架子求才,進而決定是否為他效力。
有一天,周文王夜裡做了一個夢,夢見飛熊入帳,郊外打獵,必得賢臣。
周文王十分驚奇,自然格外留意。
第二天,文王就來到渭河邊踏青打獵。
忽聽有人唱道:「鳳非乏兮麟非無,但嗟治世有污。
龍興雲出虎生風,世人慢惜尋賢路……」文王命人將歌者找來,上前詢問,歌者說這歌是姜尚所作。
文王認為姜尚必是賢者,便命這位歌者帶路來河邊尋訪姜尚。
文王在歌者的帶領下來到渭水河邊,見一道長白髮白鬚,真有仙風道骨之樣,極像夢中所見之之人。
便上前說話,姜子牙說:「凡是河流的源頭淵遠者,河水必然奔流不息,這樣才吸引魚群棲息;樹大根深者必定也是枝葉茂密,這樣才能結得豐碩的果實。
和釣魚一樣的道理,人與人之間也只有相互理解,彼此心心相通,才能造就發展宏偉事業的條件……」
姜子牙這一番言簡意賅、深一入一淺一出的分析使周文王心花怒放,更加確信這位老者就是自己所要尋找的智慧之人。
於是,文王拉輦,太子拉套,拉了八百單八步,請得姜太公為己出謀劃策。
姜太公也是自感遇到明君,自然應充。
姜尚在輔佐周文王期間,為強周滅商制定了一系列正確的內外政策。
對內,實行農人助耕公田納九分之一的租稅,八家各分私田百畝,大小官吏都有分地,子孫承襲,作為俸祿等經濟政策,促進丁生產的發展,打下了滅商的經濟基礎。
對外,表面上堅持恭順事殷,以麻痺紂王,暗中實行爭取鄰國、逐步拉攏、瓦解殷商王朝的盟邦,以翦商羽翼,削弱和孤立殷商王朝的策略。
在姜尚的積極謀劃下,歸附周文王的諸侯國和部落越來越多,逐步佔領了大部分殷商王朝的屬地,出現了「天下三分,其二歸周」的局面,為最後消滅紂王,取代殷商,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分類:未分類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