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
吳·姓氏起源
【姓氏起源】
吳源出於姬姓,以國號為姓,是黃帝軒轅氏的直系後裔。
商朝時,黃帝的十二世孫古公亶父(周太一王)建立了周部落。
王古公亶父有三個兒子,老大叫太伯,老二叫仲雍,老三叫季歷。
小兒子季歷很有才幹,生下個兒子叫姬昌。
姬昌不但聰明有智,而且為人正直又有遠見。
所以太一王很想讓姬昌接位。
太一王的大兒子和二兒子知道了父王的意思是先傳位給季歷,再傳位給姬昌,就決定自動引退,便一起南下到一江一南生活。
當時的一江一南尚未開發,太伯和仲雍帶來了中原先進的文化,被當地人推為君長,在今一江一蘇蘇州一帶建立了吳國。
春秋後期,吳王闔閭任用伍子胥為相,孫武為將,使吳成為強大的國家。
後來,吳王夫差驕傲了,不聽伍子胥的忠言,結果被越王勾踐打敗,國滅身亡。
夫差的子孫以國為氏,稱為吳氏。
【全國的分佈】
吳氏發源於一江一南,成長於一江一南,歷史上吳氏是我國一個比較典型的一江一南大姓。
秦漢及魏晉隋唐時期,吳姓族人在南北方得到了巨大的發展;魏晉以後,由於北方常年戰亂,吳氏族人在北方繁衍減緩,在南方繁衍發展迅速;明代以後,吳姓還有人移民南洋,遷至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尼、泰國、緬甸等國。
如今,吳姓主要分佈在安徽、山東等地。
【姓氏名人】
吳起:戰國時衛國著名軍事家。
初為魯將,繼為魏將,後奔楚國,任令尹,主持變法,後被殺。
吳道子:唐代著名畫家,被後世尊稱為「畫聖」,被民間畫工尊為祖師。
其畫線條遒勁雄放,變化豐富,一變古來沿襲的高古游絲描的細筆,發展了線描的藝術方法,故表現出來的物象富有運動感、節奏感,被人們稱為「吳帶當風」。
吳承恩:字汝忠,號射一陽一山人,淮安府山一陽一縣(今一江一蘇省淮安市楚州區)人,明代著名小說家,四大名著之一《西遊記》便是其傳世之作。
吳敬梓:字敏軒,一字文木,安徽省全椒人,清代著名小說家。
受博學鴻詞薦,不赴。
從此不應科舉。
著有長篇小說《儒林外史》。
吳其浚:字瀹齋,號吉蘭,別號雩婁農,河南省固始縣城關鎮人,清代著名政治家、科學家。
著有被譽為19世紀中國重要的植物學著作《植物名實圖考長編》22卷及《植物名實圖考》38卷。
【姓氏文化】
三讓堂
三讓堂是吳姓中最有影響力的堂號,其來源與吳姓遠祖太伯和仲雍的辭讓王位有關。
相傳,周太一王古公亶父有意讓太伯和仲雍的三弟季歷之子姬昌作繼承人,而姬昌又因為不是長子所生的長孫而沒有這個資格,周太一王為此而整天憂心忡忡。
這時候,孝順的太伯和仲雍明白了父親的意圖,便相繼向父親表示無意做繼承人,這便是後來所說的「一讓」;繼而,兩個人又故意以採藥為名外出避讓,為姬昌被立為皇太孫提供了機會,這樣便有了「二讓」;周太一王只好立季歷為太子,昌為太孫。
誰知在周太一王去世,太伯和仲雍回來奔喪的時候,季歷又以王位相讓,太伯和仲雍推辭不掉,又一次外出相避,並發誓再不回去,這便是後來所說的「三讓」。
由於「三讓」是高尚品德的表現,被孔子譽為「可謂至德也已矣」,特別是「三讓」的結果造成了吳姓人從周部族中分衍而出,因此一直被後來的吳姓人傳為佳話。
【名人事跡】
不懼貪泉的吳隱之
東晉時期,光祿大夫吳隱之一直以清廉而著稱。
他在廣州任刺史時,距廣州二十里的地方,有一處泉水名叫貪泉。
據說飲了貪泉的人就會變得貪婪。
前幾任廣州刺史東窗事發後,便假借飲貪泉為借口為自己開脫罪責。
吳隱之聽了後不信,便來到貪泉處,喝了很多這裡的泉水,並賦詩一首說:「古人云此水,一飲懷千金;試使夷齊飲,終當不易心。」
吳隱之在職期間,一直嚴格要求自己,生活過得也很是簡樸。
開始的時候,人們認為刺史不過是在裝模作樣罷了。
可是很多年過去了,吳隱之仍一如既往,時常以貪泉的事來告誡自己。
有一天,一個隨從給他送來一包鮮魚,他當時就拒絕了這份禮物,並嚴厲警告說:「一定要以身作則,不吃請,不受賄。
如果以後在有這樣的事,必定要嚴加懲罰。」
在吳隱之的感召下,當地的風氣發生了根本一性一的變化,各級官吏都奉公守法,百姓們也是安居樂業,民風也淳正了。
分類:未分類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