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
魏·姓氏起源
【姓氏起源】
魏姓出自姬姓,是周文王裔孫畢萬的後代,以邑為氏或以國名為氏。
據《史記·魏世家》記載,周文王有庶子畢公高,在西周初年受封於畢(今陝西西安西北),子孫以畢為姓。
後來,畢國被西戎攻滅後,畢公高的孫子畢萬,投奔到晉國,成為大夫。
公元661年,他與趙夙一起率兵討滅了霍、耿、魏三國。
事後,獻公便把魏(今山西芮城北)封給了他。
此後,其後子孫以邑為氏,稱為魏氏。
公元前445年畢萬的後代魏斯建立魏國,到了公元前225年,魏國被秦所滅。
魏國滅亡後,魏國公族大多以國名為姓氏,姓魏。
此外,秦國穰侯魏冉本姓羋,南宋學者魏了翁本姓高,他們和後代也都改姓魏。
【全國的分佈】
魏姓最早發源於今河南省北部及山西省南部一帶。
秦漢時期,魏姓有部分遷至陝西、一江一蘇、浙一江一、甘肅等地;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軍閥割據,社會動盪,加上西晉末年的「永嘉之亂」,因此魏姓大舉南遷至四川、一江一西、福建等地,在當地安居繁衍,發展壯大;唐時,魏姓有部分族人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闢漳州,於福建、廣東等地安家;宋末,魏姓人已遍佈一江一南廣大地區,繁衍於全國各地,從而使魏姓成為我國一大姓氏;元明清時期至今,魏姓除分佈我國大部分地區之外,已遠播於台灣及海外地區。
【姓氏名人】
魏無忌:戰國時期魏國著名的軍事家。
公元前276年,被封於信陵(今河南寧陵縣),後世稱為信陵君,有食客3000人,與齊之孟嘗君、趙之平原君、楚之春申君並稱「四公子」。
魏征:即魏鄭公,字玄成,巨鹿(今河北巨鹿)人,唐朝著名政治家、史學家。
著有《魏鄭公文集》、《魏鄭公詩集》、《全唐詩》等。
魏源:字文淵,一江一西建昌(今永修縣)三溪橋人。
近代著名思想家、文學家、史學家,與龔自珍齊名,時稱「龔魏」。
他主張學一習一西方,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倡導變革。
除著有《聖武記》、《海國圖志》等巨著外,還著有《古微堂詩集》、《清夜齋詩稿》等。
【姓氏文化】
鉅鹿魏氏
《古今姓氏書辨證》記載:鉅鹿魏氏為戰國時信陵君之後。
信陵君的孫子魏無知,在西漢時受封高梁侯。
魏無知的孫子魏彥,任張掖太守。
魏彥的兒子魏歆,任鉅鹿太守,開始定居鉅鹿下曲一陽一(今河北晉州西)。
魏歆裔孫魏宣,漢代封為北海公。
魏宣有兩個孫子,一個叫魏儔,另一個叫魏植。
魏儔被普奉為鉅鹿魏氏的東祖,其後有魏元同,武則天時為相。
魏植被尊奉為鉅鹿魏氏的西祖,其後裔有北齊尚書僕射魏收。
後來,鉅鹿魏氏又向外遷徙,繁衍出宜一陽一(今河南宜一陽一縣西)與東郡(今河南膛一陽一縣西南)兩大望族。
【名人事跡】
結草啣環
春秋時期,晉國魏武子有個一寵一妾叫祖姬。
後來魏武子得了重病,臨死前要家人讓祖姬殉葬。
魏武子死後,他的兒子魏顆認為這種做法不可取,所以沒有聽從,他堅持讓祖姬改嫁了。
後來,秦桓公討伐晉國,晉大夫魏顆領兵抵抗。
正當魏顆感到力不能支的時候,秦軍卻意外紛紛倒下。
魏顆覺得奇怪,仔細一看,原來是有人事先把地上的竿打成很多結,秦軍兵馬都是被絆倒的。
當夜,魏顆夢見一位自發老人對他說:「我是你先父一寵一妾祖姬的父親,我感謝你沒有一逼一我的女兒自一殺陪葬,我在戰場上結草幫助你,是為了報答你的恩情……」這就是「結草」的故事。
「啣環」典故見於《後漢書·楊震傳》中的注引《續齊諧記》。
據傳,楊震父親楊寶是個生一性一仁一愛一的孩子。
有一天,他在華一陰一山捕到—只受傷的黃雀,他為黃雀醫好傷後就把黃雀放飛了。
一天黃雀飛回來,對楊寶說:「我是西天王母一娘一娘一的使者,我口銜4個白環送給你,將來你的子孫都會像白環一樣人品正直純潔,官居高位。」
後來楊寶的子孫果然都飛黃騰達了,且各個為官清正。
後來,人們因為這兩個傳說故事都含有知恩必報的意思,就把它們結合成一句成語「結草啣環」,形容感恩圖報。
分類:未分類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