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
常·姓氏起源
【姓氏起源】
相傳在遠古黃帝時代,以常為姓的古人相當多。
當時黃帝有兩個大臣,是兄弟二人。
一個叫常儀,黃帝命他佔月。
他根據日月星辰的變化制訂了中國第一部曆法,稱為黃歷,是我國曆法始祖。
另一個叫常先,黃帝命他為大司空和風後一起主管獵牧。
他們使我們的祖先由獵牧轉為畜牧,是開創我國畜牧業的始祖。
他們的後代就以他們的名字為姓,奉二人為常姓始祖。
另一來源認為,常姓是以封地為姓。
《元和姓纂》記載,周武王滅商後,封其弟(文王幼子)於康邑,世稱康叔封,亦稱康叔。
後來武王之弟周公又將原來商都周圍地區和殷民七族封給康叔,建立了衛國(今河南、河北一帶)。
周初,周公大肆分封諸侯,諸侯又有封地之制,衛康叔有一子封於常(今山東滕縣東南)。
後來,秦國滅掉了衛國,其後裔有以國為氏姓衛,也有以封地為氏姓常的。
【全國的分佈】
常姓早期發源地是一江一蘇、山東兩地。
魏晉南北朝時期,河南、甘肅常姓繁衍茂盛。
隋唐時期,常姓分佈陝西、福建兩地;宋代,常姓遷徙於一江一蘇、浙一江一、湖北等地;明代有山西常姓被迫遷周邊省份之人煙稀疏之地;清代常姓遷居到台灣地區及新加坡等地。
今日常姓以黑龍一江一、吉林、河南、河北、山西等省居多。
【姓氏名人】
常騫:三國一江一原人,以清尚知名。
學識淵博,為人清尚,名噪一時。
常惠:西漢太原人,是活躍在漢武帝、漢昭帝、漢宣帝三朝的外一一交一一活動家。
漢武帝時隨蘇武出使匈一奴一,被拘留10餘年始放還,後代替蘇武為典屬國,通曉西域情事,昭帝拜為光祿大夫,封長羅侯,官至右將軍。
他為漢朝與西域的文化一一交一一流作出了很大貢獻。
常倫:字明卿,號樓居子,明代散曲家。
曾官至大理寺評事。
其代表作品有《寫情集》、《常評事集》等。
常任俠:一乳一名復生,原名家選,字季青,安徽穎上人。
現代著名美術史家、作家。
著有《漢畫藝術研究》、《中國古典藝術》、《中國舞蹈史》、《中國木偶皮影藝術史》等著作。
【姓氏文化】
中國姓氏有多少
中國的姓氏錯綜複雜,因此到目前為止共有多少姓氏還沒有一個準確的數據,先秦時期的姓氏書籍《世本》收入18姓875氏,儘管其中有些姓氏沒有流傳下來,但絕大部分都使用至今。
到了兩漢以後,出現了很多新的姓氏和由少數民族漢化的姓,這大大豐富了我國姓氏的數量。
唐代初年編修的《大唐氏族志》收錄了293個姓;唐代中葉人林寶編撰《元和姓纂》,收入姓氏1233個;宋朝人撰著的《通志·氏族略》和《姓解》,分別收的姓氏為2255個和2568個。
此外,明朝人陳士元所著的《姓觿》一書,收錄姓氏3625個;王圻撰寫的《續文獻通考》,收錄姓氏4657個。
到現代人編寫的《中國姓氏大全》收錄姓氏5600多個,《中國姓氏彙編》收錄5730個,《中國姓符》收錄6363個,《姓氏辭典》收錄8000多個,《中國姓氏大辭典》收入1196一9個,《中華古今姓氏大詞典》收錄12000多個。
隨著姓氏數量不斷增加,我國的姓氏本身還在不斷的發展變化。
據有關專家保守估計,我國實際使用過和正在使用的姓氏大約有20000個。
【名人事跡】
知足者常樂
從前,有一個書生名叫常樂。
他年過三十,卻是孤身一人,平日裡只能靠賣字畫度日。
有一年的臘月,風雪漫天,寒氣一逼一人。
常樂此時身無御寒衣,家無隔夜糧。
拿幾張字畫去賣。
最後也沒賣出去,他只好沿街乞討。
這天傍晚,他在路上走著走著,忽然看見前面有座小石橋。
於是,他便彎腰來到橋下。
正好,橋下有一個火堆,火苗剛剛熄滅,還有熱氣呢。
常樂趕忙把冰涼的雙手伸到火堆旁邊。
他一邊烤著手,一邊自言自語地說:「知足了!知足了!有這點熱氣我就知足了。」
此時正好有一位辭官還鄉的大人從此處經過。
他聽到橋下有人連說「知足了,知足了」,不禁一愣。
這位大人想:「我居官多年,貪得無厭的人見過不少。
只是這以苦為樂、滿足自勉的人見得不多。」
於是,他吩咐家丁把橋下的人叫上來。
常樂見到大人先施一禮,接著吟起詩來:「十年寒窗苦讀書,家境貧窮親友無。
學生心中無奢望,冷天見灰也滿足。」
大人一聽,十分感動,說道:「你一個飽學詩書之人不應終日為饑寒所慮。
這樣吧,我請你到我家當一名教書先生,不知你意下如何?」
常樂一聽,馬上回答說:「大人,常樂我能得到一溫一飽就足矣,願為大人教誨子女。」
大人感慨地說:「易知足者,常樂也。」
後人便有「知足者常樂」一語。
分類:未分類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