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
范·姓氏起源
【姓氏起源】
范氏的始祖,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以前的聖君唐堯。
帝堯裔孫劉累之後,在周為唐杜氏。
入周被改封於杜(今陝西西安東南),時稱杜伯。
入周不久,杜伯就被周宣王無辜殺害,他的兒子隰叔逃奔晉國擔任士師(法官)。
隰叔的曾孫士會,因戰功升為晉國中軍元帥,並封於范(今河南省范縣),其後子孫遂以邑為氏,稱范氏。
【全國的分佈】
范姓以河南范縣為發源地。
唐時,由於中原戰亂,河南范縣遷居到了浙一江一、一江一蘇、福建等地;宋時,范姓除在閩南一帶發展繁衍外,又分出廣東海一陽一、梅州、陸豐、饒平等許多支派;從明末開始,福建、廣東范姓陸續有人移居台灣,後來有的又進而遷至海外。
如今,范姓在全國分佈廣泛,尤以一江一蘇、河南、四川、山東、遼寧、黑龍一江一、湖南等省多此姓。
【姓氏名人】
范蠡:字少伯,楚國宛(今河南省南一陽一)人,春秋後期越國政治家、軍事家和經濟學家。
曾獻計於勾踐,一舉滅掉了吳國,越國立事後乃急流勇退,於山東定陶經商,資產千萬,稱「陶朱公」。
范雎:字叔,戰國時魏人,著名政治家、軍事謀略家。
他曾遊說秦昭王,主張遠一一交一一近攻,殲滅敵國力量,終使嬴政吞併六國而統一天下。
范仲淹:字希文,北宋名臣、政治家、文學家。
他在其代表作《岳一陽一樓記》中所寫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成為千古名句。
範文瀾:初字芸台,後改字仲澐,浙一江一省紹興人,著名的馬克思主義歷史學家。
曾擔任中國科學院中國近代史研究所所長、中國史學會副會長、全國人一大常委會委員等等職務。
他一精一通文學、經學、史學,著有《正史考略》、《文心雕龍講疏》、《唐代佛教》等,其中所撰寫《中國通史簡編》和《中國近代史》上冊是他兩部重要著作。
【姓氏文化】
天一閣
寧波市月湖公園的天一閣是我國著名的古代藏書樓。
天一閣是明亮靖四十年當時退隱的兵部右侍郎范欽主持建造的,嘉靖四十五年落成,耗時5年。
天一閣被譽為「一江一南書城」,是我國保存最古老的私家藏書樓,在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天一閣」取義於漢鄭玄《易經注》中「天一生水」之說,因為火是藏書樓最大的隱患,而「天一生水」,水可以克火,所以取名「天一閣」。
天一閣的整座建築通高8.3米,通面闊23.2米,通進深11.7米。
其具體格局也是由范欽一精一心設計的:一排六一開間的兩層磚木結構樓房,坐南朝北。
樓上為一大統間,正中懸有明王原相所書「寶書樓」匾額。
樓下並列六間。
如此上一下六,也隱含了「天一」、「地六」的寓意,同閣名相呼應。
閣前鑿有一個「天一池」,除了有美化作用外,還可以蓄水防火。
清代康熙四年,范欽的重孫范光文在藏書樓前後,利用山石堆砌成「九獅一象」之景。
解放初,周恩來總理曾專門指示南下軍隊要保護好天一閣。
如今,天一閣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名人事跡】
范仲淹解囊助秀才
宋代范仲淹在主持河南睢一陽一學政時,有個秀才姓孫,求見范仲淹。
范仲淹見他貧困潦倒,送給他一千錢。
第二年孫秀才又來了,范仲淹又送給一千錢。
范仲淹問他為何整日只為生計奔波,孫秀才淒然答道:「家有老母,無力奉養。」
范仲淹聽他那憂戚的語氣,知道他絕非一般的乞討者。
於是給他補授一個學職,讓他學一習一《春秋》,每月能得到三千錢的生活費。
這位孫秀才果然有心,他專心求學,很受范仲淹的喜一愛一。
第二年,孫秀才學完後拜別范仲淹回家去了。
這件事過去了很多年。
有一天,范仲淹聽說泰山下有一個叫孫明復的先生教授《春秋》,修養很高,被朝廷召到太學任職去了。
後來範仲淹一打聽,原來這個人就是曾經向他索要過錢的孫秀才。
范仲淹因此慨歎道:「貧困是人生很大的拖累,倘若一個人只為吃口飽飯奔波到老即使有孫復明那樣的才學,也將會默默無聞。」
分類:未分類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