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
畢·姓氏起源
【姓氏起源】
畢姓的始祖是周文王的第15子畢公高。
據《左傳》所載,商朝末年,周文王第15個兒子名高,隨周武王一起伐商,立了不少大功。
西周建立後,他負責處理被商紂王關押的犯人。
他採取了寬大政策,平反了不少冤案,表彰了因直諫而受害的忠臣,因而在百姓中享有很高的聲譽,成為「周初四聖」之一。
他被周武王封在陝西鹹一陽一東北的畢國,人稱畢公高。
他的後人就以國為姓,稱為畢姓,他們奉畢公高為畢姓始祖。
【全國的分佈】
畢國的發源地在今陝西長安、鹹一陽一兩地之北,也就是渭水的南北兩岸。
戰國時,畢姓已進入山東;先秦時期,畢姓主要繁衍於河南、山西等地;西漢時,畢姓擴展於河北及廣西兩地;魏晉南北朝時期,居於山東的畢姓繁衍日盛;唐宋時期,畢姓人遷居到湖南、一江一西、安徽等地;明初,山西畢姓人作為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陝西、山東、河北等地;清代,河南、山東的畢姓人,入遷東北三省。
如今,畢姓尤以山東、河南、黑龍一江一等省居多。
【姓氏名人】
畢宏:唐朝朝京光人,寓居於蜀。
善畫山水、古松、奇石。
杜甫《戲韋偃為雙松圖歌》中有「天下幾人畫古松,畢宏已會韋偃少」的詩句。
畢升:淮南路蘄州蘄水縣(今湖北省英山縣)人,北宋布衣,活字印刷術的發明者。
他還研究過木活字版,活字可以多次使用,是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
畢沅:字秋帆,又字梁蘅,自號靈巖山人,一江一蘇省鎮洋(今太倉)人,清代大臣、學者。
乾隆二十五年(1760)至湖廣總督。
經史小學金石地理之學,無所不通。
其代表作有《傳經表》、《經典辨正》、《靈巖山人詩文集》等。
畢道遠:字仲任,號東河。
山東淄川縣萬家莊(今淄博市周村區王村鎮萬家莊)人。
清代道光二十一年(1841)中進士,光緒八年(1882)授都御史,歷官至禮部尚書。
【姓氏文化】
皇室家譜——玉牒
玉牒是中國歷史上,最高貴、最為特殊的皇室家譜。
「玉牒」一詞,最初出現於唐代,不過,皇室家譜的歷史則悠久得多。
由於中國歷代實行君主世襲制,因此對宗室的世系支派、血緣的親疏遠近一直特別重視,設有專門機構進行管理,並建立了系統的宗室家譜。
現存最早的甲骨文家譜《兒氏家譜》,距今已有3200多年的歷史,雖然可能並非是王室家譜,但既然保存在商代王室的檔案庫中,可以想見必然與王室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玉牒的主要功能在於記載宗室人物世系,反映宗室世系的嫡庶親疏、血緣遠近,因此早期玉牒的內容大多比較簡單。
司馬遷在編著《史記》時感歎前代的譜牒太簡單,無法從中發掘更多的歷史資料。
清代玉牒是唯一完整系統保存至今的皇族族譜。
【名人事跡】
畢升與活字印刷術
宋慶歷年間,畢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
活字印刷術的發明,在人類文明史上起著重大作用。
畢升發明的活字印刷方法既簡單靈活,又方便輕巧。
他曾發明在膠泥片上刻字,字的薄厚如一枚銅錢,一字一印,用火烤硬後,便成為活字。
排版時,先在鐵板上塗上紙灰、松脂和臘,鐵框排滿活字後,繼續在火上加熱使蠟熔化掉,然後用一塊平板把字面壓平,這樣泥字即固定在鐵板上,就可印刷了。
如果印刷數量很多,這種印刷方法則變得更為神速。
為了提高效率,一般要準備兩塊鐵板,一塊用來印刷,一塊則可排字。
第一塊印完後,第二塊已準備好,這樣就可以一一交一一替使用,很快可成。
每個字有幾十個字模,以防同板內重複使用。
活字印刷最大的優點是減少反覆雕刻字模的過程。
在雕版印刷的過程中,每種書都要自刻一套印版,用過就作廢,而泥活字印刷不但能印刷很多書籍,而且還不會磨損字模,從而提高了印刷效益。
此外,畢升還研究過木活字排版,使活字可以多次使用,使印刷技術提高到又一新的階段。
分類:未分類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