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野史》第二回 程廉訪招賢納士:元世祖平宋後,宗室大臣族姓,概行遷於內地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元代野史》第二回 程廉訪招賢納士

元代野史

第二回 程廉訪招賢納士

第二回程廉訪招賢納士

元世祖平宋後,宗室大臣族姓,概行遷於內地,凡台省諸職,間用南人,惟御史台、按察司等官,不用南人。

又制江南人為十等,一官二吏,先之者貴之也,貴之者,謂有益於國也;七匠八娼,九儒十丐,後之者賤之也,賤之者,謂無益於國也。

嗟乎!以儒者而屈乎娼之下,丐之上,聞者尚猶羞之,矧當時有志之士,肯立於其朝乎?至是御史程文海奏曰:「陛下掃平區宇,中國之天下,須參用中國人。

則風土人情,悉得其宜,如御史台、按察司,乃采風問俗之職,江南等處風土,非南人不諳也。

且江南為故宋人物薈萃之地,今宜設各道廉訪使,博采知名之士,朝廷充用,天下可不勞而定矣。

況陛下詔書,崇奉釋教,停罷科舉,非採訪何由得知?」

世祖允奏。

即命程文海為江南廉訪使,拜集賢直學士,兼侍御史,行御史台事。

文海得旨,一至江南,令人訪求留夢炎、趙孟-二人至,謂之曰:「當今大元天子,側席求賢。

文海故有是命。

二公抱經邦濟世之才,與草木同朽,是明月之珠,夜光之璧,季諸道塗矣!二公若能以昔日事宋者,改而事元,或可稍展驥足耳。」

二人齊聲曰:「亡國之大夫,不足與圖存,某等猥以庸質,深荷採訪薦舉,若肯垂手引援,身立治朝,得以尺寸自效,固所願也。」

文海大喜,給與誥身。

二人叩首謝命,薦人燕京,俱用為翰林承旨。

留夢炎謝表有云:使伏櫪駑蹇,布騏驥而蹀足,竄跡翩翎,排鴛鴦而刷羽。

又云:分其斗米,濟濡沫之枯鱗;惠以餘光,照——之寒女。

趙孟-亦用杜牧之語,書奇文海云:泛大鯨之海,每覺魂搖;戴巨鰲之山,未如恩重。

甚至有云:惠深范叔綈袍贈,榮過、蘇春佩印遍。

嗚呼!二人之求仕,如此其亟也!文海隨又訪求趙孟適、張伯淳、葉李二十餘人,薦之於朝。

內中惟謝枋得逃去不就,餘者世祖擢居顯要,皆大用之。

當時臨安有一衣錦山,山之東峰,天生一片圓石,逕二尺七寸,其光可鑒人影,毫髮不爽。

五代錢謬幼時,遊玩至此,自顧其形,皆冠冕黼黻如王者狀。

繼後唐昭宗皇帝,因封錢謬所居營為衣錦營,又升為衣錦城,並封此山為衣錦山。

程文海採訪江南時,將過浙江,恰好山中有二名士;一姓范名國昌,汝南人也;一複姓司馬,名肅,河內人也。

因避宋末之亂,相遇於平江,各訴衷曲,志同道合,相約共隱。

及元兵北去,二人曰:「聞臨安大好山水,曷往杭州。

一者不忘故國,二者得玩湖山佳麗。」

遂至城東,買山為終焉之計。

二人每於月下星前,促膝談心,間及國事,未嘗不潸然流涕也。

或時盪舟西湖,或時散步葛嶺,或時招涼蘇公堤上,或時選勝靈隱寺中。

一觴一詠,凡飛來峰、小甭山,諸處名勝,招之可到。

但題詠時,出口無非乾坤有象家何在,江漢無情水自流。

其時地使之然也。

一日又聞元主,命程御史訪求江南人才。

留夢炎、趙孟-俱薦入燕,已得位矣。

二人一大慟曰:「生死事小,廉恥事大,人之無良,一至於此。」

蒙古江南十等之制,儒宗掃地矣!矧宗藩舊相,忍覘顏於其朝哉?此間密邇杭城,徵聘來時,不惟羞殺故國之父老,亦且有玷舊國之山川也。」

收拾琴書,往蘇松別求名勝而去。

二人在途不時感歎。

國昌唱然曰:「風景不殊,舉目有山河之異。

吾與兄寧終作楚囚泣耶。」

司馬肅亦歎曰:「胡元雖混一中國,然觀道途情形,舉目皇皇,人心未定,草澤中若有英雄崛起,扶持顛危,天下事未可知也。」

二人安步當車,緩緩而行。

非止一日,忽見一關,范國昌訝曰:「此獨松關也,屬蘇州吳江縣所轄。」

方欲進關,見把關軍士,圍著許多車馬,與二少年壯士廝打。

二少年全無懼怯,赤手空拳,施逞威風。

眾軍士俱披一靡一莫當,遠遠圍定。

大嚷曰:「過關常例,俱有明文,乃大元天子所設,爾恃強違例,賣弄本事,欺藐國法,稟見關主定奪,爾能插翅飛否?」

二人方知就裡,上前排解,代給常例,可笑作怪軍土便不語了。

二少年猶忿怒不息,大罵酋虜,作法自斃,某若得志,誓將汝等羯賊逐出斡難河外,方洩吾憤。

二公上前,急掩其口,代為謝過,擁著車馬,一同過關。

少時隨後一人,打馬揚鞭而來,相貌堂堂,氣宇不凡,一見二公,滾鞍下馬,稱謝曰:「孺子輩無禮,深荷二賢土解紛,今晚逆旅,請同下榻一敘可乎?」

二公心知其為少年父也。

暗奇其人,許之。

行不數武,則二少年已只候於客舍中矣。

三人一同入邸,坐定,各陳姓名,其人自言雲中馬邑人氏,姓岳,名燕超,二子岳鎮、岳坤,世居山後農耕為業。

惟高曾以上名勝者,景德樣符間,曾任三關總制兵馬使,兼一團一練使之職,余俱不顯。

宋末窩坦台,陷沒雲中,避亂東京,再遷會稽山陰。

近聞元主設各道廉訪使,訪求人才,某見江浙,被程御史薦入燕京者甚多,故今移家遠徙。

某觀二公行色,高視闊步,毋乃亦此意乎?二人聽罷,啞然而笑曰:「智者所見略同哉!

共剖心腹,如出一轍。」

燕超曰:「某以武人,尚不忍見故宮之禾黍,彼留趙諸人,豈無人心者。」

范國昌浩然歎曰:「冠履倒置,如斯為盛,囚首虜廷,身是故宋遺老,中原從此無名分矣!」司馬肅曰:「蒙古滅天毀聖,停罷科舉,故設採訪之官,然崇尚西僧,已三綱殄絕,又求人才,前後自相矛盾。

滿廷髡禿,雜以縉紳,彼非求治,乃欲羞殺儒者也!」范國昌曰:「蒙古放梟囚鳳,不齒儒者,然儒者席上之珍,其貴自見,蒙古何知?不足語此,是非九方皋,焉能賞識於一牝一牡驪黃外哉!

惟滅天毀聖,擢發不足以數其罪也。」

燕超忽然觸著滅天貶聖一事,不覺發指。

一時酒後耳熱,拔劍起舞,復長吟云:獵獵北風吹倒人,乾坤無處不生塵。

胡兒凍死長城下,始信江南別有春。

范國昌亦向臨安釃酒吟曰:國破山河在,人非殿宇空。

中原何日事,搔首賦車攻。

司馬肅慨然歎曰:「留夢炎在宋為狀元宰相,富貴可謂極矣,不守節義,並不知進退者也。」

亦成一律曰:黃犬東門事已非,華亭鶴唳漫思歸,直須死後方回首,誰肯生前便拂衣!

此日區區求適志,他年往往見知機。

不須更說蓴鱸美,但在松江水亦肥。

三人促膝達旦,竟成莫逆。

國昌叩其二子,俱年方弱冠,且武略一精一通,言談之間意氣自豪。

燕超叱之曰:「孺子在家,專務弓馬,未嘗學問,既見長者,理宜肅玲德誨,多識之無為是。」

二公起謝,稱賞不已。

次日作別,燕超曰:「某在東京,有二契友——韓靖夏、高耀卿。

耀卿乃渤海世胄,宋末時,不屑進取,隱身博徒,賦一性一豪邁,最尚任俠,家資百萬,揮灑如土。

韓靖夏乃延安人氏,曾為東京留守司統制。

因見賈似道專權誤國,棄官而去。

二人與某訂交最深,分手時,相約異日當會於閩廣間,不知二兄異日亦可於閩廣間得相遇否?」

二人一齊言:「雞黍之約,千里不爽,各宜努力,皓首為期。」

因問燕超何適,燕超曰:「某今日猶飄萍轉蓬,行蹤一靡一定,然男子仗劍樽酒間,四海皆吾家也。

且過廣陵,再定行止。」

燕超遂向維揚進發,二人亦投松江而去。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元代野史
第一回 元世祖貶聖伐陵第二回 程廉訪招賢納士第三回 冬青樹記換君王骨第四回 靈隱寺激怒英雄心第五回 寇復雷大鬧臨安郡第六回 秦錦帛起義紫金山第七回 楊鎮龍兵犯牛渚第八回 鍾明亮入寇藍關第九回 北固亭范國昌望氣第十回 棲霞嶺皇甫惇題詩第十一回 征曰本蒙古喪師第十二回 走占城涪陵返國第十三回 智深獻策掠廣陵第十四回 萬俟蠣棄家走壽春第十五回 種世龍傳檄達荊楚第十六回 楊孝伯擊楫過洞庭第十七回 壽陽城錫帛僭號第十八回 虎丘寺涪陵遇友第十九回 狄招討一征羅浮第二十回 韓搏虎七敗賈翀第二十一回 岳燕超官辭參政第二十二回 狄招討二征羅浮第二十三回 襄陽城賈羽辛授首第二十四回 鐵幢浦秦楠敗兵第二十五回 跖跋將計取南安第二十六回 涪陵公兵進邵武第二十七回 范國昌入夢承簡命第二十八回 劉先鋒修書取漳州第二十九回 趙涪陵聘賢龍首第三十回 狄招討三征羅浮第三十一回 白映雪奇緣有幸第三十二回 寇竹生慘遇無辜第三十三回 翔龍府風雲會合第三十四回 南雄鎮雷雨交兵第三十五回 德報德上官樸免禍第三十六回 冤構冤萬俟蠣殺身第三十七回 涪陵王大興屯田第三十八回 淳於丹論史匡君第三十九回 岳燕超練兵演陣第四十回 藍天蔚棄暗投明第四十一回 謝侍郎燕京死節第四十二回 梅參政淮南召兵第四十三回 金山寺索通盜寶第四十四回 周處台馬陵伏妖第四十五回 梅參政昭關戰死第四十六回 賈平章壽陽篡位第四十七回 鳳凰台大開武選第四十八回 鴛鴦絹巧判良緣第四十九回 岳招討計賺長沙第五十回 慕容長鏖兵武陵第五十一回 西冷橋樊生遇艷第五十二回 木棉庵老魅譚禪第五十三回 扈先鋒收復岳陽郡第五十四回 元太后駕游五台山第五十五回 兩先鋒分剿雲夢第五十六回 岳招討怒打襄陽第五十七回 廣陵散竹生得譜第五十八回 牡丹鈿玉奴擇婿第五十九回 耿星星兵敗海門島第六十回 王用槐吹蕭九嶷山第六十一回 炎宋興復設方鎮第六十二回 眾夷國入貢武都第六十三回 蘇公堤朝雲集句第六十四回 七星巖焦芳殉節第六十五回 雲貞女萬里傳書第六十六回 鍾情人一心合墓第六十七回 宋主重立元祐碑第六十八回 孝伯誤陷金鎖陣第六十九回 韓太尉罵死留夢第七十回 關將軍招降呂大成第七十一回 寶林寺韓昭毀佛第七十二回 摩天嶺三將隕命第七十三回 蘇縣令巧決疑訟第七十四回 王太常詞慰幽魂第七十五回 寇節度力戰青龍嶺第七十六回 狄樞密智破崑崙第七十七回 范僕射登台觀星第七十八回 元世祖入夢崇聖第七十九回 黃金河大破元兵第八十回 太乙陣生擒索虎第八十一回 趙孟釗胨魏捅第八十二回 令狐韜當殿論璽第八十三回 廿四堆宋主掃墓第八十四回 楊妃井太真洗心第八十五回 宋昭帝詔求直諫宋第八十六回 吳草廬不序藏經第八十七回 三清樓公孫醉酒第八十八回 劉蕡墓軒轅還金第八十九回 烏蒙僧巧設騙局第九十回 許廉訪請頒葬制第九十一回 趙完普焚香告天第九十二回 潞安王出守歸國第九十三回 還珠亭冤鬼洩憤第九十四回 清風嶺廉夫祈嗣第九十五回 張士誠販鹽起泰州第九十六回 劉伯溫望氣游西湖第九十七回 脫脫決議開黃河第九十八回 哈麻獻策造龍舟第九十九回 韓節度誤釋友諒第一百回 明太祖應運和陽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