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野史》第二十二回 狄招討二征羅浮:卻說涪陵在撫州龍會山,命馬遇一陽一往蓬頭砦;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元代野史》第二十二回 狄招討二征羅浮

元代野史

第二十二回 狄招討二征羅浮

第二十二回狄招討二征羅浮

卻說涪陵在撫州龍會山,命馬遇一陽一往蓬頭砦;下書已回。

備言史進傾心歸順,願率三部人馬,結連桂一陽一嶺三關守將跖拔琳,共取南安,權作進見之禮,並具回書一通表明心志。

涪陵得書大喜,急集眾將會議,攻打建昌之策。

此乃涪陵起兵發軔,興復宋室之大舉,爰刑白馬,禱告神祇,並故宋一十八主之靈,命皇甫-作文祝之。

文曰:皇宋播遷。

中原板蕩,故宮禾黍,赤縣丘墟。

金酋蕩禍,檜賊款和於前;胡元行兇,賈一奸一誤國於後。

遂蒙垢於韃靼,並隸統以腥膻。

冠履倒置,生民塗炭。

臣晟整飭名義,扶立綱常,仇復崖山,戎起江右。

起白水興漢之師,效赤帝亡秦之舉,鋒鏑霜瑩,滅天之罪宜討。

卒乘鱗集,貶聖之謬可誅。

華表虛懸夜月,慘矣伐陵。

墓木高拱寒原,慟乎取首,誓不共戴天。

舉族有北轅之釁,雖混一率土,薄海同左袒之心。

伏惟-相,錫我休嘉。

敬達天麻,實叨神貺。

是享。

涪陵率眾將祭畢,設太乙壇,堅六纛旗。

命張懷亮為先鋒,領兵一千,作前隊,即日起行。

劉瑛領兵一千,為左護衛使。

馬遇樂領兵一千,為右防禦使。

劉-領兵五百,為五軍提點,往來催督。

馬遇一陽一領兵五百,作監車,押後,為左右救應。

皇甫-參謀軍事。

涪陵自統大隊居中,指揮兵馬,金鼓號令。

中軍帥字旗上大書曰:大宋龍興軍前門旗上亦書左右二聯云:虎賁三千,直抵幽燕之地;龍飛九五,重開混沌之天。

大軍放炮起行,由臨川直抵瀘溪等縣,沿途望風納款,改換服色,獻糧助餉。

不日,前哨張懷亮已近建昌府,竟達南城,過盱江,一逼一華子岡下寨。

建昌知府陶惜陰,忙與守將查士珩等商議禦敵曰:「此兵自稱故宋,恢復義舉,名號與賊兵不同,未可小覷。

將軍計將安出?」

查士珩曰:「事急矣,府公速報行省請師,一面登城固守。

某率兵一千,往城東蛟湖阻住,勿使近城,再議迎敵。」

陶惜陰曰:「此計甚善。」

令人不分星夜,報往洪都去了。

張懷亮兵屯華子岡,令人哨探,至蛟湖,見隔岸已有人馬扎定,無舟可渡。

究竟張懷亮昔年久練沙場,兵不妄動。

再令人四下探聽,並無埋伏。

始分兵五百,暗令裨將,抄出吁水上流,揚帆而下。

盱江邊斥堠屯兵,忽見無數人馬,旌旗招展,全是『宋』字,慌忙報入營中。

查士珩不意後兵掩至,大驚,急調兵攔江截殺。

一時舟聚如蟻,對岸人馬乘勢合兵渡江,鼓噪上岸。

查士珩欲半渡擊之,見宋兵部伍森嚴,旗幟不亂,知是勁敵,將軍馬退後列陣以待。

張懷亮過了盱江,結束上馬,挺槍直出陣前大呼曰:「某乃宋先鋒,張懷亮是也。

領兵收復故地,汝等皆大宋人民,何得隸彼蒙古,助桀為惡?」

查士珩笑曰:「大元天命攸歸,肅清一統,智者見機,明者順時,既心不忘故宋,即宜埋首泉石,終老山林,作大元之逸民,亦無相害。

何苦妄肆囂張,興師跳梁?」

張懷亮大怒,飛馬直取士珩。

士珩舞鞭迎敵。

二人一大戰數十回合,不分勝負。

兩軍混殺一會,各鳴金收兵。

次日,查士珩索戰,懷亮出馬,不數合,大敗而走。

士珩縱馬來追,懷亮用槍頭一招,兩翼伏兵殺出,將士珩圍在垓心,元軍死戰得免。

恰好右隊已到,馬遇樂將生力兵衝殺一陣,元軍大敗而走。

遇樂亦不十分追趕,收兵回營。

與張懷亮各下一寨,互為犄角之勢。

次日,左隊劉瑛又到,三將合兵,一齊攻殺。

查士珩立營不住,奔回城中。

拽起吊橋,將城緊閉。

三將把建昌圍了三匝,日夜攻打。

城內頗有準備,急切不下。

相持數日,太守陶惜陰登城大呼曰:「宋將欲戰,請軍馬少退,以決勝負。

欲攻則城中自有準備,憑汝攻打,援兵一到,誠恐片甲不回矣。」

諸將皆願決戰,將軍馬約退。

果然城門開處,首先放出數百壯士,俱仿韓世忠背嵬軍遺法,各持大刀闊斧,如牆而進。

以鐵騎繼其後,馬足到處,箭如飛蝗。

宋兵一時驚潰,幸張懷亮三人力戰押後,雖敗猶能成行。

元兵勝了一陣,奏凱入城,仍舊固守,以待救兵。

馬遇樂曰:「不圖城中,有此排布,折我銳氣。」

張懷亮曰:「小小進退,兵家之常,何足介意。

願施小計破之。」

附耳低言如此如此,三將遂各領兵退去。

城中一連數日,不見宋兵動靜,守禦未免疏虞。

一日,報行省左丞董文炳,援兵將次到新城縣了。

太守陶惜陰大喜,遂令百姓出城樵汲,準備迎接援兵。

不意宋師忽然大至,城城圍得水洩不通,馬內驚惶,兵心遂不堅固。

當夜陶惜陰與查士珩親自巡城,見宋將張懷亮、馬遇樂等分頭攻城。

又見城南清風亭一帶,火光勢若長蛇,暗暗驚異。

巡至城西,忽一將走上城樓,查士珩情知有變,拔劍就砍。

那將仗劍來迎,城上慌亂,即有人斬關落鎖。

城門已開,宋兵大隊直入。

查士珩棄了敵將,急忙保護太守,招呼人馬,殺出城去。

不數里,正遇一支宋兵,乃五軍提點劉-舞刀殺來。

查士珩馬蹶被擒,降者甚眾。

余珍保太守逃走,又遇涪陵大隊人馬,截殺一陣。

陶惜陰匹馬落荒。

忽見山坡後旌旗對對,戈戟森森,疑是元兵,乃宋監軍馬遇一陽一後隊人馬亦到。

陶惜陰一見故宋許多人馬,心膽俱裂,直望南昌而去。

且說涪陵率大軍入城,忙令眾將,禁止三軍。

不許傷害太守家小,出榜安民,秋毫無犯,城中大悅。

眾將獻功畢,少時劉-押查士珩進見。

涪陵一見士珩,親解其縛。

士珩感其意誠,乃降。

涪陵攜手入帳,賜坐。

士珩辭曰:「罪當誅戮,免辱釁鼓,已出望外,焉得有坐?」

涪陵曰:「將軍本宋人也,偶然仕元,食其祿者,不得不忠其事。

今名義兩全,趙某焉敢不敬?」

士珩推阻再三,方敢就坐。

涪陵禮遇甚厚,士珩十分感激,願領本部人馬,收復建昌所屬,若新城南豐廣昌諸縣涪陵慨然許之。

劉-進曰:「人心叵測,恐有變詐。」

涪陵曰:「查將軍忠義人也,提點不必過虞。」

仍遣之去。

士珩約以十日為期,果然殉下諸縣。

回兵後,恰好十日,並招降許多兵將,一齊進見。

涪陵大喜,兵將俱有重賞,即命查士珩為行營一團一練使之職,隨軍聽用。

涪陵撫有建昌,自此糧草漸廣,軍聲頗震,專候南安史進消息。

忽一日,轅門抄得羅浮檄文一張,呈上。

涪陵看罷,始而喜,繼而悲,終焉而一片發憤為雄之心勃勃頓起,謂眾將曰:「當世人心如此,不枉我朝祖宗養士三百年矣!」眾將皆鼓舞大悅。

涪陵歎曰:「起義兵,復故宋,世家子弟,與草澤英雄且然,而況於趙某乎?趙某若不能清陵寢,復鍾-,為祖宗勤王敵愾者,誠東海呂母一之不若矣!」眾將皆曰:「我兵取餅贛撫,一帶州郡,得通南安,當由閩中邵武等處,竟過廣南,與羅浮首尾合兵,大事不難成也。」

涪陵稱善。

且說廣州參政狄定國,初征羅浮,失利引還,至是調齊人馬,日日躁練,並兩廣峒丁,共有二萬餘眾。

命其子狄勇為先鋒,庹靖、屈突申副之,自統廖雲、王彥、陳同等押後而進。

種世龍等亦知定國必復來征,俱有準備。

命牛-、史霸山前下寨,扼住來路,以待元兵。

牛-、史霸料狄勇青年子弟恃勇輕進,況此山周回五百餘里,長江海連,群山壁立,地理不熟。

先於龍公竹下設伏兵二支,從後掩殺,可獲大勝。

果然元兵不曾哨探,狄勇率庹靖、屈突申二將迤邐直進。

牛-、史霸候元兵一隊一隊過畢,方舉起信炮,從第三峰龍公竹奮勇殺出。

狄勇救應不及,一時潰散,失去騾馬器械輜重不計其數。

狄定國大軍一到,聞知敗耗,大怒狄勇疏虞,有失銳氣,立命斬首。

眾將苦苦告免。

定國怒氣不息,黜退先鋒之職,赴後隊押糧。

切責庹靖、屈突申二將,同降後軍聽用。

而以陳同為先鋒,率兵直抵寨門搦戰。

種世龍遣王麟應敵。

王麟綽起開山大斧,突出寨門。

二人更不答話,一刀一斧,交相廝殺。

不數合,陳同敗走。

王麟驟馬追來。

忽陳同手中放出紫金錦標,寒光一瞥,冷艷一逼一人。

王麟躲閃不及,已中左腿,翻身下馬。

陳同回馬,舉刀剛欲剁下,史霸飛出,雙戟刺來敵祝眾軍方將王麟救回本陣。

陳同與史霸約戰數合,仍然敗走。

史霸縱步趕來,陳同回手又是一標。

勢若長蛇,劈面飛來。

史霸是有心提防,側身躲過,乘勢一戟刺去。

准知陳同慣習此標,臨陣傷人,一發不中,隨收隨出。

史霸短戟,尚未近身,肋下已中一標,血涔一涔衣甲皆濕。

一聲不好,棄了雙戟,不顧眾軍,溜煙逃走。

陳同驅動人馬大殺一陣。

網浮兵大敗,損去無數人馬。

陳同得勝回軍,定國隨紀大功一次,犒賞三軍。

次日網浮兵張燕、吳廣出馬,又為陳同所敗。

定國又演七星八卦陣,佐以峒丁勁一弩一,引洪時錦入陣,大破其軍。

相敵數日,網浮兵連戰皆北。

種世龍大驚,諸將大怒,願決死戰。

種世龍不許,命寨前嚴加防守。

將王麟、史霸調養病癒。

再議禦敵。

定國將大軍頓扎半月有餘,日日討戰。

網浮兵不理。

定國暗想:「網浮兵,守則有餘,戰則不足。

大將行兵,必棄其所長,而攻其所短,方能取勝。

不然,敵人持重固守,徒老我師耳。」

逐日催督三軍,攻之不破,誘之不出。

營中漸漸糧餉不繼,急令人催趕狄勇。

一時又不能到,自來三軍之命,在乎足食,然後可戰可守。

一連數日缺糧,軍中皆出怨言。

定國十分焦急。

忙檄王彥,速往惠州府博羅縣常平倉,權糴秋米百斛,以救燃眉。

奈兵燹之後,倉儲不盈。

連博羅縣二倉糴出,始得米四十餘斛,運至營中,不日又荊誰知庹靖、屈突申二將押赴糧草,才過東莞縣大鵬嶺,正遇韓昭、李穆、關普靈、寇復雷、焦芳、斛律亢宗、宇文廣、傅突等由衡永而來。

聞廣南招討正打羅浮,一見糧車,皆曰:「觀押糧軍官,催趕甚急,營中定然乏糧。

諸君何不助羅浮一陣?」

眾皆大喜,焦芳、傅突願去舉火。

寇復雷、楊孝伯願去截殺,關普靈、斛律亢宗、宇文廣願去斷後。

韓昭、李穆二人於高阜處瞻望動靜。

只見庹靖、屈突申正押著車輛,催趕而來。

寇復雷、楊孝伯雙馬從山谷中殺出,大呼:「羅浮兵在此等候多時矣!」二將不意敵人至此,倉皇迎敵。

糧車忽然火起,見二漢子,殺散眾軍,處處皆著火種,一時煙焰蔽空。

二將又被戰住,不能救護。

火勢愈烈,眼睜睜惟望狄勇來援。

誰知狄勇少年出征,原少慎重,量此咫尺,決無他變,自思押後,不比當先,何妨按轡徐行。

忽報前隊糧車已失,慌來救應。

林中閃出關普靈、斛律亢宗,橫刀勒馬攔住去路。

狄勇大怒,挺槍就刺。

關普靈將青龍偃月刀,撥一開火焰槍頭,笑曰:「少將軍,前面糧已燒燬,救應不及了。

願降,隨我等共人羅浮,徐圖大業;不降,則自回廣州,亦無相害。」

狄勇愈加忿怒,捉槍又刺,斛律亢宗舞槊直取狄勇。

量狄勇雖青年勇一猛,豈是二將之敵,不三合,被斛律亢宗輕舒猿臂,活擒過馬,拔劍遂取首級。

關普靈急止之曰:「不可,不可!

迫人於險,退其兵足矣。

至傷其命,仁者不為也。

且此將年少英武,將來或有造就,亦未可知。」

遂縱之去。

關普靈曰:「小將異日,須記著河東關某救汝一性一命也。」

狄勇滿面羞慚而去。

前面寇復雷、楊孝伯已殺敗二將,奔走追趕。

忽見元兵蓋地而來,寇復雷等大驚。

原來種世龍已知定國營中糧盡,必將引還,急出大隊,以躡其後。

史霸、王麟病已痊癒,種世龍急遣牛-、張燕、世虎、吳廣等一齊出戰,從後掩擊。

元兵先無鬥志,棄甲拋戈而走。

定國雖是能將,奈軍心無主,惟與眾將力敵斷後,保護徐退。

羅浮眾將,掩殺元兵,十分狼狽。

又見寇復雷等迎面鼓勇殺來,眾將不知,疑是元兵救應,直至種世虎一眼認定關普靈在內,大呼曰:「關仁兄,別來無恙耶!」關普靈見是世虎,大喜,始收馬橫刀,請前後眾將回軍。

曰:「廣南經此大創,羅浮之威名立矣,可以止矣。」

眾將一齊鳴金收軍,定國始得脫身而去。

是役也,定國父子非關普靈幾乎不免。

羅浮眾將,請關普靈、韓昭等先行,一時鞭敲金鐙響,人唱凱歌還。

種世龍得知,喜出望外,直出望海樓前,倒屣而迎。

關普靈笑曰:「南山豹林將略不朽矣。」

種世龍曰:「尚望仁兄輩同德同力,共成厥美。」

齊至寨中敘禮,各相起居,互陳姓名。

是日,寨中大吹大擂,犒賞二軍,款賓賀主,大開筵會。

東首是種世龍、王建忠、牛-、張燕、史霸、吳廣、種世虎、王麟、虞凱、吳康、洪時錦;西席是韓昭、李穆、關普靈、寇復雷、楊孝伯、斛律亢宗、焦芳、傅突共十九員賢傑,南北英雄,一小聚會也。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元代野史
第一回 元世祖貶聖伐陵第二回 程廉訪招賢納士第三回 冬青樹記換君王骨第四回 靈隱寺激怒英雄心第五回 寇復雷大鬧臨安郡第六回 秦錦帛起義紫金山第七回 楊鎮龍兵犯牛渚第八回 鍾明亮入寇藍關第九回 北固亭范國昌望氣第十回 棲霞嶺皇甫惇題詩第十一回 征曰本蒙古喪師第十二回 走占城涪陵返國第十三回 智深獻策掠廣陵第十四回 萬俟蠣棄家走壽春第十五回 種世龍傳檄達荊楚第十六回 楊孝伯擊楫過洞庭第十七回 壽陽城錫帛僭號第十八回 虎丘寺涪陵遇友第十九回 狄招討一征羅浮第二十回 韓搏虎七敗賈翀第二十一回 岳燕超官辭參政第二十二回 狄招討二征羅浮第二十三回 襄陽城賈羽辛授首第二十四回 鐵幢浦秦楠敗兵第二十五回 跖跋將計取南安第二十六回 涪陵公兵進邵武第二十七回 范國昌入夢承簡命第二十八回 劉先鋒修書取漳州第二十九回 趙涪陵聘賢龍首第三十回 狄招討三征羅浮第三十一回 白映雪奇緣有幸第三十二回 寇竹生慘遇無辜第三十三回 翔龍府風雲會合第三十四回 南雄鎮雷雨交兵第三十五回 德報德上官樸免禍第三十六回 冤構冤萬俟蠣殺身第三十七回 涪陵王大興屯田第三十八回 淳於丹論史匡君第三十九回 岳燕超練兵演陣第四十回 藍天蔚棄暗投明第四十一回 謝侍郎燕京死節第四十二回 梅參政淮南召兵第四十三回 金山寺索通盜寶第四十四回 周處台馬陵伏妖第四十五回 梅參政昭關戰死第四十六回 賈平章壽陽篡位第四十七回 鳳凰台大開武選第四十八回 鴛鴦絹巧判良緣第四十九回 岳招討計賺長沙第五十回 慕容長鏖兵武陵第五十一回 西冷橋樊生遇艷第五十二回 木棉庵老魅譚禪第五十三回 扈先鋒收復岳陽郡第五十四回 元太后駕游五台山第五十五回 兩先鋒分剿雲夢第五十六回 岳招討怒打襄陽第五十七回 廣陵散竹生得譜第五十八回 牡丹鈿玉奴擇婿第五十九回 耿星星兵敗海門島第六十回 王用槐吹蕭九嶷山第六十一回 炎宋興復設方鎮第六十二回 眾夷國入貢武都第六十三回 蘇公堤朝雲集句第六十四回 七星巖焦芳殉節第六十五回 雲貞女萬里傳書第六十六回 鍾情人一心合墓第六十七回 宋主重立元祐碑第六十八回 孝伯誤陷金鎖陣第六十九回 韓太尉罵死留夢第七十回 關將軍招降呂大成第七十一回 寶林寺韓昭毀佛第七十二回 摩天嶺三將隕命第七十三回 蘇縣令巧決疑訟第七十四回 王太常詞慰幽魂第七十五回 寇節度力戰青龍嶺第七十六回 狄樞密智破崑崙第七十七回 范僕射登台觀星第七十八回 元世祖入夢崇聖第七十九回 黃金河大破元兵第八十回 太乙陣生擒索虎第八十一回 趙孟釗胨魏捅第八十二回 令狐韜當殿論璽第八十三回 廿四堆宋主掃墓第八十四回 楊妃井太真洗心第八十五回 宋昭帝詔求直諫宋第八十六回 吳草廬不序藏經第八十七回 三清樓公孫醉酒第八十八回 劉蕡墓軒轅還金第八十九回 烏蒙僧巧設騙局第九十回 許廉訪請頒葬制第九十一回 趙完普焚香告天第九十二回 潞安王出守歸國第九十三回 還珠亭冤鬼洩憤第九十四回 清風嶺廉夫祈嗣第九十五回 張士誠販鹽起泰州第九十六回 劉伯溫望氣游西湖第九十七回 脫脫決議開黃河第九十八回 哈麻獻策造龍舟第九十九回 韓節度誤釋友諒第一百回 明太祖應運和陽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