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野史》第三十五回 德報德上官樸免禍:松江府婁縣韋子-,以丞-宦遊山左,得青州之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元代野史》第三十五回 德報德上官樸免禍

元代野史

第三十五回 德報德上官樸免禍

第三十五回德報德上官樸免禍

松江府婁縣韋子-,以丞-宦遊山左,得青州之樂安主簿,家小僑居於青,自以一琴、一鶴赴任,不半載卒於任所,宦囊如洗。

一妻一女,由青州奔至喪次殮畢,輿-不能歸里,遂瘞樂安。

母女二人,煢煢無依,艱苦萬狀,以女紅佐薪米,每至缺乏,貧病交迫,繼而轉徒一靡一定,流離東昌。

有聊城尉署內招侞媼,急往投之,其女偕往,謂自此可免饑寒矣。

不久,尉掛冠去,母女仍大窘。

有憐之者,令入-衣局,終日任勞,漸獲安燠,忽又臥病,並-衣局亦不能執役,母女束手待斃。

又值歲荒,只得賣女與一富商作小鬟,得銀四兩,正將訣別,母女抱頭而哭。

忽有一人,來問其故,母具告之,其人惻然,拂袖而去。

少時,案上得銀一錠,知為此人所贈,欲追謝,已不知所往。

母乃還富商之銀,骨肉保聚,相賴以生,而終以不識贈銀之人為憾。

有知之者曰:「此高唐州上官樸也,其人好行隱德,往往有不令人知者。」

且說上官樸,字太貞,博學能文,然不事章句,好擊劍,落落有大志,慷慨重義,鄉里多德之。

夕有偷兒入其家,被拿,責之曰:「堂堂五尺,何甘作樑上君子?」

偷兒泣拜曰:「母老家貧,千里投親不遇,路無資斧,不能歸故鄉耳。

若蒙恕有,誓當自新。」

上官樸聞之動心,乃曰:「穿窬之行,不可再也,」取銀十兩與之,偷兒拜謝去,家中僕役,無不笑以為愚。

一日泊舟臨清江下,夜靜,聞鄰舟哭聲,跡其所在,至最遠一舟得之,見一男子,白皙而修,望月而泣,叩以故。

其人姓方,名連茹,徐州碭山人也,曾隸遼一陽一鎮都督麾下,因至常州無錫等處,為都督運河糧,中途聞家中母病垂危,拭目以等永訣,欲赴遼一陽一則不孝,欲歸碭山則不忠,心中如碎,是以悲耳。

上官樸問:「同行幾人?」

連茹曰:「僕某一人。」

又問,「河糧,他人可代運否?」

連茹泣曰:「長河數千里,干係非輕,誰肯代為任者?」

上官樸遂力肩其事,渭曰:「某高唐州上官樸也,遼一陽一一役,某任之,決不負公。

文簿冊籍等項,速速交出,汝星夜直歸碭山。

以盡人子終天之念。」

方連茹一聞此言,五體投地,謝曰:「感君高厚,實同再造,此間河糧二千三百五十八斛,號船五十隻,船戶人名,冊籍可稽,札付批文等類概以交君,沿途無礙。

但都督袁珙,素極傲岸、峻急,因目下真定劉勇士余一黨一竄登萊間,其勢復張,朝廷欲行剿除,急需軍飽,海道太緩,命某度淮,倍道而進,至天津營交納。

君至彼處,先見劉參軍,直陳某意,自有方略,」言畢開船,匆匆而去。

上官樸待至天曉,喚集船戶,遂名點查,並道已意,順風開舟,不日直達天津,至參軍衙內投文交割。

參軍劉孝德,命糧官驗過米色,登時收楚,立傳方記室入見,上官樸坦然直入。

孝德一見愕然,上官樸參謁已畢,備陳顛末,自言:「願伏廟代之罪,以盡彼人子之心。」

劉孝德回嗔作喜曰:「足下乃誠實君子也,傾蓋相逢,素無一面,能寄托大任,可敬可嘉,但方記室之事,某須向幕府處力為周旋,以全足下盛意。」

上官樸稱謝。

劉孝德請至賓館,設宴相待,兩情相投,備極款洽,飲至更深始出。

蓋方連茹乃劉孝德之甥,連茹母病垂危,孝德自然極力周全。

次日與袁都督說知,都督亦無異言。

劉孝德心義上官樸之為人,薦於都督,請重用之。

都督用掌書記,旋用為參謀。

時登萊業已興師。

袁都督引兵會剿,即命隨軍聽用。

兵過海州、蓋州,由金川衛所直達登州。

衰都督知會兩鎮,率兵進剿,一戰萊一陽一,再戰旗山,三戰海寧州白沙河,追過昌邑,勢如破竹。

再抵膠東,進勞山,路途漸狹,且多險阻,上官樸謀曰:「連戰皆捷,都督之威力矣!宜屯兵險要,先播威德,剿撫並用,不可深入重地。」

袁都督不聽,大驅人馬,直搗勞山,登萊兩支人馬,一剿石城蛇皮嶺余一黨一,一追焦山豹林等處,惟袁都督所部,迤邐馳去,沿途俱無敵兵阻滯。

袁都督喜曰:「賊已入吾掌中矣!」上官樸又諫曰:「彼雖烏合,恐有詐謀,宜探虛實,待兩鎮兵至,三路齊進,方保無虞。」

袁都督一股銳氣,橫搗直衝,有進無退。

上官樸十分憂慮,議將人馬分作三隊,先後繼進,即有不測,可相救援。

袁都督勉從其策,自作前隊;裨將段逵、魯鎬次之;上官樸領後隊策應。

分撥已定。

袁都督縱馬當先,直入谷口。

見山路崎嶇,並無人影,遂放心前進。

正行之間,忽山坳裡鼓角齊鳴,賊兵分左右殺出,截斷歸路。

前隊陷於伏中,火炮石子、萬一弩一齊發,袁都督雖驍勇,已身帶重傷,部下死亡將盡,仰天歎曰:「悔不聽上官參謀之言,乃為鼠輩所欺。」

拔劍自刎而死。

全軍盡安。

一時敵兵蜂擁大出,二隊段達、魯鎬力不能支,棄甲拋戈而走。

死者枕籍,不計其數。

上官樸後隊,猶隔數里,聞前軍失利,督兵疾進,慌忙迎敵,愈殺愈眾,以全軍漸次陷沒,乃棄馬卸甲,雜亂軍中而走,敵兵一擁擒住,縛赴大營。

當晚大犒三軍,歡呼暢飲。

上官樸知已必死,忽一賊直入後帳,四顧無人,竟開囚車,釋其縛,悄悄引出後帳,指明山谷,贈以乾糧,命速走。

叩其姓名,則即向日贈金之偷兒也。

再欲問之,惟用手一推,令疾走,不顧而去。

上官樸遁出山峪。

數日,始遇著殘兵,會合段達、魯鎬二將,回至遼一陽一,人人危懼,靜候朝命。

時直省平章,業已奏聞世祖。

世祖大怒,命將遼一陽一鎮隨征大小軍官,並登萊二鎮將齊逮入京,系獄論罪;另調保定府總兵胡深,鎮守遼一陽一;再命曹州府兵馬都監阿沙不花剿賊。

旨下,劉孝德歎曰:「可惜上官參謀,為都督所誤,豈不冤哉!」臨行時,孝德惟多贈禮物,珍重而別。

上官樸等入燕,經三法司會勘得實,以副將段逵、魯鎬失護主將,臨陣而逃,致陷全軍,論斬;登萊二總兵,分軍剿賊,逗留不進,從寬革職,軍前贖罪立功;參謀上官樸,雖再三諫阻,計議未行,然已充後隊,不能救援。

與失律同科,擬決監候;袁珙愎諫喪師,雖陣亡不與蔭襲,請旨定奪。

上官樸悶坐天牢,日待旨下,淹及一年,竟成立決,自歎曰:「華亭唳鶴,東門牽犬,人事大抵如斯,但首丘之悲,未知一屍一橫何處耳!」將至歲暮未決。

忽一日有兵部尚書董文用,表稱:勞山賊一黨一肅清,登萊總兵業已復職,袁珙蔭子,已仕至都督同知,惟遼一陽一鎮參謀上官樸,未能免罪,非聖主深仁厚澤之意也,亦宜復職以責後效。

旨下,僅允免死,放歸田里。

上官樸死中得生,既出獄,自思待死年餘,乃得一素昧生平之董尚書,上表拯拔,不可不一識其面,乃具名帖,赴尚書省啟請,尚書即時傳見,上官樸伏地陳謝。

董尚書曰:「老夫為公為國,非市恩也,有恩於足下者,其崔諫議乎。」

上官樸唯唯而退,滿腹疑義,問明諫議公署,在給事中衙左,又往叩諫議大夫崔百祿,謁見時,崔百祿乃曰:「救汝者,興文署陳學士也。」

上官樸又唯唯,隨又往集賢院,拜謝學士陳功甫,即升堂,方欲跪下,學士用手扶住,笑曰:「救足下者,更自有人,小弟不妄受也。」

上官樸大驚,暗訝:此也不是,彼也不是,寧鬼神之呵護,群仙之手援耶?正在沉吟,學士又笑曰:「此足下之自救耳,少時便知,」隨命設宴款待,上官樸勉強就席,學士坐於主位,慇勤把盞,上官樸此時,匕不敢擎,卮不敢舉,如坐針氈,較在天牢,其難尤甚。

俄而,簾卷處,一麗人明眸皓齒,珠擋玉-,錦妝花簇,數小鬟扶持,如攜薔薇一支,搖曳而出。

上官樸急欲起避,麗人已俯伏席前,口稱:「恩人高厚,銘感不忘。

容妾拜謝,略酬萬分之一。」

上官樸不知所措,急問其故,學士曰:「此弟小荊,即足下東昌府贈金之韋女也。」

上官樸心始恍然,因念無意間所救二人,今日大難,深得其力,十分感激,因問尊閫遇合,在於何所。

學士曰:「弟昔在滁州未遇時,已喪前妻,再娶梅氏,至正二十年,梅氏又故。

繼得史中丞薦剡入京,道經彭城,遂聘此女,邇時母女相隨入燕,不久其母遂卒。

每言足下大恩,無緣報答,及聞被難,寢食俱廢,令弟保救。

奈弟職非言路,因懇敝同年崔諫議代弟上章一言,崔諫議亦慮事關軍情,難回上意,又轉懇其老師董尚書,幸得允旨,不辜韋氏之意。

然溯其由來,非足下之自救乎?」

上官樸如夢初覺,猶再三稱謝,韋夫人不置。

學士笑曰:「從此書斷鴻溝,二家皆以恩報恩,完此一段公案可也。」

上官樸此際,疑慮盡釋,方歡然與學士陳功甫開懷暢飲,誓結昆仲而別。

數日,離京欲歸,忽憶遼一陽一劉參軍頗重義氣,不可不往辭之,以示來去分明。

仍轉遼一陽一,以布衣謁見。

劉孝德喜出望外,安慰再三,禮意慇勤,款洽數日,告別,孝德執手言曰:「黃鐘毀棄,瓦釜雷鳴,吾深為公惜,並深為朝廷惜耳!但目下此鎮都督,比前任剛愎尤甚。

愚甥方連茹,聞已投故宋去了,足下珍重,遇合尚自有期,上官樸亦應以得時則駕;不然,急流勇退可也。」

二人依依不捨,灑淚而別。

上官樸遂由天津,不日抵東昌,風景依稀,桑梓未改,至其家,則庭戶封鎖,蛛網懸空,前後皆扃,闃無人聲,不勝駭異。

往問比鄰,皆言:「女家已通仕籍,官參議,令人迎家小鞍任所矣!」上官樸目瞪口呆,不知所謂,暗晾曰:「寧吾業已朝露為異物耶?」

復視庭樹蕭疏,修篁窈窕,故園舊井,明明在目,彷徨久之,裡門外忽一騎飛至,滾鞍下馬,視之,乃老僕王安居也,自言:「千里覓主,今幸相遇。」

問何來,答曰:「徐州。」

上官樸急問家室何往,王安居曰:「主人別後,家中大有異事,」遂歷歷言之,先是上官樸有弟,曰上官誠,韶年秀美,勵志下帷,仁厚有樸風。

一日,寒食游野外蕭寺,見二桐棺露殯所,不忍正視,方欲反,日已昏暮,乃投宿寺左莊戶家。

是夜,風月澄霽,忽聽外有吟聲,其一曰:野煙禁處故人稀,埋首荒原無所依。

春草年年寒食露,離魂猶共鳥爭飛。

又有一吟聲微低者亦曰:翠袖香消雲鬢斜,飛飛一燕子客還家。

荒村無人作寒食,夜月空臨棠棣花。

淒絕之音,動人悲楚。

上官誠素有膽識,起視之,二女子,一衣紫,一衣綠,俱絕代佳麗,愁慘之態,似無可告語者,問其故,二女子曰:「殯宮雨風飄拂,求君子舉-葬之,則泉下人不朽矣!」上官誠許諾,二女子奄忽不見。

次日,將二棺瘞之高原,以帛爵奠之,始歸。

時上官樸已赴遼一陽一,家有小廝曰王四,素黠,托病逃役,唆眾不和,誠累責之:「待兄歸,將擯斥焉。」

王四又與眾詈而毆,四訴於誠。

四本理直,而誠以黠故呵之,王四大恚。

越日黃昏後,誠臥書室,淡月微星中,見先後數人,驀然直入,少頃,榻下有聲甚厲,燭之,則王四暈絕在地,猶手持利刃,呼僕從起而縛之。

知四行刺,誠大怒,將鳴於官。

其嫂刑氏,勸以存厚,不如逐之,生死聽所適。

誠遵嫂命。

王四既出,仍投一大姓家為奴。

誠不之理,晝則經紀出人,夜仍扃戶讀書。

一夕方挑燈,忽見前日蕭寺中所葬二女子,紫綃綠羅,俱作鳴蟬髻,貼翠鳳翹,丰姿綽約,流光顧盼,益增嫵媚,雙雙而入,斂衽致謝,誠甚異之,因叩生前姓字裡居,紫綃者曰:「妾,-琴,沈氏,舒城人,父以司李,官堂邑,妾頗耽書史,好筆墨,父鍾一愛一過甚,未笄而天,」又指綠羅者曰:「渠名倩桃,即聊成鄒內翰之侍女也。

元兵擾攘,停棺蕭寺,歷十有餘載,感君高誼,得托幽壤,前惡奴不逞時,姊娣小用斡旋,然不置之死,恐將來禍未已也。」

誠始悟當晚王四之暈絕者,二女力也,謝曰:「感卿救護,得保首領,未來隱憂,可明示乎?二女曰:「不足慮也,但小有虛驚耳。

臨時,自有分辨。」

誠又問:「卿等處地上乎?抑處地下乎?」

二女子曰:「鬼在地下,猶魚在水中也,地之不礙於鬼,猶水之不礙於魚也。」

誠曰:「地下閻浮提主者,有更換乎?」

二女皆曰:「然。」

誠曰:「地下主者,德以何為重?」

二女曰:「純孝。」

誠曰:「惡以何為先?」

二女曰:「瀅惡。」

誠曰:「幽明無二理也。」

又問:「地獄之說,果有之乎?」

二女曰:「俱在人世。」

誠曰:「然則十八重之語何說?」

二女子曰:「此特論其理耳。

夫人於眼所見,耳所聞,鼻所嗅,舌所味,身所觸,意所思處,為六根界;色、聲、香、味、觸、法,為六塵界;眼識色為眼識界,耳聞聲為耳識界,並鼻識界、舌識界、身識界、意識界,為六識界,總為十八界,夫十八界,即十八重也。

釋氏以心即佛,妄為業,皆目前者也。

使六根、六塵、六識,不得其所,即地獄耳。」

誠曰:「然則長人土伯,皆為寓言,爛土雷淵,俱無實地,前此之言地獄者,不皆謬乎?」

二女子曰:「地獄之理,為中人而言,若窮凶極惡者,生前十八界,俱得其所,沒後始用業風一團一結,成種種形狀,受無量布苦,蓋不如是,不足蔽其辜。」

誠大喜曰:「地獄乃不常有,而亦不常無,所謂無常也。」

又問:「二卿主者為誰?」

二女曰:「女子最重者守貞,一有不貞,則無處而非約束。

妾二人貞魂,獨往獨來,即阿姆坤英夫人,亦不拘也。」

誠曰:「二卿樂生乎?樂死乎?二女曰:「生來死往,豈有往而不來之理?然與其不順而生,寧死而得其安也。」

誠笑曰:「二卿甚樂其死,能攜吾一遊乎?」

二女曰:「然則君好死而惡生也。」

誠笑曰:「不然,卿輩芳澤伊邇,猶之購十二金釵圖,作一銷一魂窟,寧不春宵一刻千金值乎?」

二女子掩口笑曰:「郎君辭褻矣,幽魅之氣,不足以奉巾櫛,將報君者,反害君矣,願訂文字交結再生緣,可也?」

誠聞言,爽然若失,斂容起敬曰:「料得也應憐宋玉。」

二女齊聲曰:「肯教容易見文君?」

既而曰:「今夕之遇,不可無詞,以記其事。」

紫綃女子沈-琴遂首唱云:羅襪無塵悄訪君,西窗剪燭共論文。

癡情縱有高唐夢,不作巫山一段雲。

綠衣女子倩桃亦云:夜雨春郊點翠鈿,短歌唱罷冥冥天。

感君高誼托華表,化鶴來歸訂夙緣。

上官誠細味詩詞,悵然久之,亦奮筆書云:良宵大好入芳叢,金屋徒勞撇夢中。

絳雪丹燒猶有待,元霜臼搗竟何功?

鞋尖綵鳳雙飛紫,袖底鴛鴦一捻紅。

咫尺藍橋增惆悵,偏將別恨惱文通。

二女子歎曰:「郎君情深,見於辭矣!然宜自保重,郎君固非紅樓選夢者流,而妾輩亦非紫陌尋春者比。

姊娣勉為之,則嬴台月暗,雙鳳可乘,銅雀春深,二喬重鎖。

妾與郎君,未必無人面桃花相映紅時也!」歎息一會,時曉雞三唱,逡巡辭去。

上官誠於邑者累日,忽一日見王四,引持黑索者數輩,洶洶而入。

誠方欲問之,不由分說,將鐵繩繫頸而去。

誠如聞青天霹靂,倉皇失措,隨至州署問之,始知為王四所告。

蓋王四所投汪姓,名向瑤,巨富而有二女。

一夕二女忽失去,汪治家,方嚴有法,婢僕不敢犯,自思並非私奔,決有妖異,即鳴於官。

高唐州刺史准案緝訪,汪歸家亦懸金賞購,四出密捕,正值王四投入,暗思行刺時見上官誠書室中,倏有二女子,適從何來?

非汪女而誰?乃言於汪,且出首告訐,將誠拘至,而刺史素重上官昆仲之為人,取鄰里保結,俱無證驗。

王四所言,俱屬夢夢。

上官誠始將王四叛主行刺詐陷等情呈上,刺史大怒,將王四滿杖,囚於獄中,並責汪向瑤擅收叛奴,妄聽誣扳,上官誠始得無事。

且說汪向瑤素尚任俠,交遊甚廣,見刺史推尊上官,於已多不禮,遂大忿恨,日夜與俠客輩出謀,思相報復,無何?而二女得於上官誠別墅莊戶鄭氏之家,先是某日有一女覡,冒雨入汪之門,向瑤唾罵之,女覡有幻術,恚而攝去其女,寄於鄭,鄭懼禍出首,而覡已逃去,二女得歸。

汪向瑤曰:「欲控上官氏,不患無辭矣。

上官誠家世長厚,亦慮為莊戶所累,難免株連。

聞其兄樸,已為遼一陽一鎮參軍,將往省之,以避此案。

繼聞勞山敗績,逮京問罪,訛傳者遂言已坐覆軍極刑,家屬發邊衛安置。」

上官誠大驚,方欲逃去,既而曰:「嫂不可棄也!」

乃與嫂商議,買舟直竄淮南。

刑氏聞言,不勝惶恐,僕役聞之,一齊散去。

上官誠曰:「事急矣!且去聊城舅氏家少避,再行不遲,」正欲起身,忽見一人飛馬而至,誠暗思:必軍官也。

其人下馬,皇遽直入曰:「某碭山方連茹也,感上官先生,代任得歸,母病全愈,今聞被陷,家屬豈可坐以待罪?」

上官誠急問何策,方連茹曰:「今日惟投宋一計可免,某亦有心久矣!」故連夜由間道八百餘里至府,略酬前日信義。

上官誠急喚家人,多半逃盡,惟老僕王安居應聲而入,命收拾細一軟物件,僱車乘馬,並刑氏嫂,直達徐州濠梁,由江右而去。

卻說上官樸消息,聞其放歸,急遣安居至故里待之,恰好相遇,上官樸始知別後情事,亦以元室不獲大用,主僕二人,一同歸宋,至翔龍府,則家屬已由方連茹安置停妥。

上官誠已知樂昌縣,方連茹亦任連州州判,二人相見,促膝談心,以為士遇知已死也。

數日後引見涪陵王,涪陵王亦重其人,命判府事。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元代野史
第一回 元世祖貶聖伐陵第二回 程廉訪招賢納士第三回 冬青樹記換君王骨第四回 靈隱寺激怒英雄心第五回 寇復雷大鬧臨安郡第六回 秦錦帛起義紫金山第七回 楊鎮龍兵犯牛渚第八回 鍾明亮入寇藍關第九回 北固亭范國昌望氣第十回 棲霞嶺皇甫惇題詩第十一回 征曰本蒙古喪師第十二回 走占城涪陵返國第十三回 智深獻策掠廣陵第十四回 萬俟蠣棄家走壽春第十五回 種世龍傳檄達荊楚第十六回 楊孝伯擊楫過洞庭第十七回 壽陽城錫帛僭號第十八回 虎丘寺涪陵遇友第十九回 狄招討一征羅浮第二十回 韓搏虎七敗賈翀第二十一回 岳燕超官辭參政第二十二回 狄招討二征羅浮第二十三回 襄陽城賈羽辛授首第二十四回 鐵幢浦秦楠敗兵第二十五回 跖跋將計取南安第二十六回 涪陵公兵進邵武第二十七回 范國昌入夢承簡命第二十八回 劉先鋒修書取漳州第二十九回 趙涪陵聘賢龍首第三十回 狄招討三征羅浮第三十一回 白映雪奇緣有幸第三十二回 寇竹生慘遇無辜第三十三回 翔龍府風雲會合第三十四回 南雄鎮雷雨交兵第三十五回 德報德上官樸免禍第三十六回 冤構冤萬俟蠣殺身第三十七回 涪陵王大興屯田第三十八回 淳於丹論史匡君第三十九回 岳燕超練兵演陣第四十回 藍天蔚棄暗投明第四十一回 謝侍郎燕京死節第四十二回 梅參政淮南召兵第四十三回 金山寺索通盜寶第四十四回 周處台馬陵伏妖第四十五回 梅參政昭關戰死第四十六回 賈平章壽陽篡位第四十七回 鳳凰台大開武選第四十八回 鴛鴦絹巧判良緣第四十九回 岳招討計賺長沙第五十回 慕容長鏖兵武陵第五十一回 西冷橋樊生遇艷第五十二回 木棉庵老魅譚禪第五十三回 扈先鋒收復岳陽郡第五十四回 元太后駕游五台山第五十五回 兩先鋒分剿雲夢第五十六回 岳招討怒打襄陽第五十七回 廣陵散竹生得譜第五十八回 牡丹鈿玉奴擇婿第五十九回 耿星星兵敗海門島第六十回 王用槐吹蕭九嶷山第六十一回 炎宋興復設方鎮第六十二回 眾夷國入貢武都第六十三回 蘇公堤朝雲集句第六十四回 七星巖焦芳殉節第六十五回 雲貞女萬里傳書第六十六回 鍾情人一心合墓第六十七回 宋主重立元祐碑第六十八回 孝伯誤陷金鎖陣第六十九回 韓太尉罵死留夢第七十回 關將軍招降呂大成第七十一回 寶林寺韓昭毀佛第七十二回 摩天嶺三將隕命第七十三回 蘇縣令巧決疑訟第七十四回 王太常詞慰幽魂第七十五回 寇節度力戰青龍嶺第七十六回 狄樞密智破崑崙第七十七回 范僕射登台觀星第七十八回 元世祖入夢崇聖第七十九回 黃金河大破元兵第八十回 太乙陣生擒索虎第八十一回 趙孟釗胨魏捅第八十二回 令狐韜當殿論璽第八十三回 廿四堆宋主掃墓第八十四回 楊妃井太真洗心第八十五回 宋昭帝詔求直諫宋第八十六回 吳草廬不序藏經第八十七回 三清樓公孫醉酒第八十八回 劉蕡墓軒轅還金第八十九回 烏蒙僧巧設騙局第九十回 許廉訪請頒葬制第九十一回 趙完普焚香告天第九十二回 潞安王出守歸國第九十三回 還珠亭冤鬼洩憤第九十四回 清風嶺廉夫祈嗣第九十五回 張士誠販鹽起泰州第九十六回 劉伯溫望氣游西湖第九十七回 脫脫決議開黃河第九十八回 哈麻獻策造龍舟第九十九回 韓節度誤釋友諒第一百回 明太祖應運和陽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