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野史》第十一回 征曰本蒙古喪師:當時錢塘縣除了巨猾,訟息民安,人人稱慶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元代野史》第十一回 征曰本蒙古喪師

元代野史

第十一回 征曰本蒙古喪師

第十一回征曰本蒙古喪師

當時錢塘縣除了巨猾,訟息民安,人人稱慶。

皇甫-在天民署中,情誼相得,間或觀潮遊湖,遨遊山水,置身事外。

一日至江下遇二乞者,齊聲謂皇甫先生,別來無恙耶?驚視之,乃向南枝、施澤久也。

問何至此,二人言自先生被陷後,王多管累來根究我等,不許嶺下居祝我等不服,欲與為敵,誰知彼等有意生事,將一久病老兒,縊死嶺下,謬以人命官司誣陷我等,令人呈報。

我等聞風逃竄,幸而得免。

就近居民無不被累。

今聞惡榻已除,方始來歸。

皇甫-亦歎恨不已。

二人齊聲曰:「從此更不住-霞矣!」問其故,曰:「西湖十景,名勝甲於天下,遊湖士女如雲,每有豪族惡少在此,以強凌弱,我等素一性一不耐,易生枝節,願避此地,徜徉他鄉,落得無拘無束。」

皇甫-亦點頭道:「是。」

問何業?向南枝便賣槍棒,施澤久就耍花蛇。

二人回歸,果將家室移往僻靜處安置,離了錢塘,順江而去。

皇甫悼見二人落落氣概,隨遇自得,儼然四海為家。

自思在此,日日羈縻,終非長策,遂謝別葛天民,亦望會稽迸發。

且說馬遇樂弟兄在暹羅國,忽不見了涪陵,四處探訪,並無跡蹤,必因國王令旨,知風逃去。

弟兄十分焦急,千山萬水,保護海外,至暹羅已漸近中國,忽然失散。

海闊天空,焉知下落?二人暗思陳宜中必知此事,急往告之。

宜中變色曰:「小子猶問趙氏耶?恐汝輩亦難免矣!」弟兄不敢復問,大驚而退,情知涪陵為宜中所不容,或往占城,亦未可知?弟兄急急遂往占城。

不知涪陵在日本,國王坦呢哩特布優禮相待。

嘗與涪陵並車游幸所屬名島,並境內山川。

涪陵亦嘗讚賞國王政俗之美,國王甚嘉納之。

其國離城百餘里,有一奉聖寺,天生奇奧,石徑幽窈,修造恢詭,已歷千餘年。

自來日本,無兵火水早之憂,又無攘奪篡弒之變,奉聖寺竟成古跡,又日本之南,與洛伽補陀為界。

寺內番僧歲凡一往,因此香火極盛,頭陀極多。

但不似中國名勝,鮮有遊覽至此者。

土人貪而好殺,前代國王每勤征伐,剽掠海邊。

獨老王子無此殘暴之氣,然一性一佞於佛。

一日整備法駕,將往奉聖寺,瓣香祈福,請涪陵同往,涪陵不得已從之。

至寺中,國王皈依頂禮,眾僧鳴動鐘鼓,宣揚佛號。

國王舉手膜拜,誠懇備至。

少時茶罷,眾僧一齊獻諛,謂國王有無量功德,佛日增輝,國祚綿永等語。

國王大喜。

涪陵心中,不以為然。

由客堂散步,直入丈室,忽見有中國人字跡,大書一聯云:水月通禪寂,魚龍聽梵音。

末書司勳郎中錢起題。

涪陵大奇之,暗思歷遍海邦,今日忽見六書正體,文人筆墨,且喜魚龍聽梵音一語,暗合身份。

正在驚喜,忽聞淨室中有人私語。

諦聽之,若聞木瓜呀布云云。

木瓜者,尊稱也;呀布者,猶言好也,蓋蠻姑琮女音也。

涪陵一時心頭火起,既而轉念曰,此何地也?一奸一僧得知,禍不旋踵矣,急急走出,見國王與僧眾猶趺坐揮麈而談,佈施功德,如此恁般。

國王大喜曰:「寡人來日,即當輦金來寺,齋僧供佛,懺悔夙愆,預種福田。」

眾僧合掌叩謝。

國王遂同涪陵,起身作別而歸。

次日,國王果遣內官將許多金寶送往寺去。

涪陵止之曰:「金寶送去,有何用處?」

國王斂容答曰:「齋僧佈施,為寡人作功德,使國安民服,群島附庸,不致叛離。」

涪陵笑曰:「國家安危,自關氣運,然能親賢遠佞,用人得宜,雖危可安,雖亂可治。

豈彼群僧能為力也?至於群島叛離,只須國王撫以恩信,鎮以兵威,自然拱服。

且上國亦非富庶之邦,某觀沿海島岸遍是窮民,然皆一精一悍可用之徒。

何不賜以衣食,各安其生,各遂其一性一,國有事變,可得其力為用。

況蒙古殄滅西夏四十餘國,今混一土宇,爾日本獨能保無虞乎?」

國王默然無語,時日本有四猛將,曰沙吒魯、嘿淵、越乞紇干、懈底鰨在階下一齊厲聲大呼曰:「金寶不可賜與僧眾,徒供妄費,趙宋王之言至言也!一柄一王不可不察。」

國王曰:「寡人堂堂一國,無多金寶,既已許口,豈可失信於僧眾。」

大夫紇搭出班奏曰:「近聞奉聖寺邊,滄水不裡部落,往往失去蠻姑蒜女無算,酋長不決,諸部常相攻殺。

奉聖伊邇,其中不無弊端。

濫賜金寶,妄予恩典,恐將士灰心。」

紇搭語未絕聲,諸武將爭相議論,呶呶不已。

國王此時將金寶輦在殿前,首鼠兩端,中心無主。

涪陵見眾心不服,知計可行,請國王將金寶收下。

大聲謂眾臣曰:「諸公毋嘩,趙某有計獻上。」

眾臣果然一時屏息。

涪陵請國王調兵五百,遣嘿淵、-底鰲二將詐以巡海為名,暗暗將寺圍定,一搜其中,決有一奸一細。

國王未及回答。

嘿淵、-底鰲應聲願往,領兵而去。

國王一片佛心,竟被眾人一吹一唱,從中止了。

卻說奉聖寺僧千有餘眾,所恃人廣地僻,種種不法。

凡琉球黑水,諸部惡禿,多聚於此。

不是擄掠各部蠻女,入寺宣瀅;即下洋攔截番舶,搶奪珍寶。

補陀山下賊舟,皆朝南海番僧之徒為之也。

當日嘿淵、-底鰲二將,領兵詐稱巡海,又暗知會滄水不裡酋長,領兵來寺,秘密圍定。

一聲令下,二將打人,果在復室中,搜出姑-蠻女百四十餘人,海物珍異無數。

僧眾見事機敗露,各持刀劍。

死命殺出。

二將恐勢力不敵,把關攔祝也不管千年古跡,火焚其寺,逸出者截而殺之。

一時煙漲迷空,寺內號吼之一聲,驚聞數里。

不上半日,惟見廢瓦禿垣,一片白地。

二將始將搜出蠻女金寶,押回國中覆命。

國王初聞不法諸事,甚怒僧等。

繼聞二將火焚寺宇,勃然大怒,命斬二將。

文武進諫,俱受唾罵。

涪陵見國王盛怒之頃,不便發語。

只見國王拔劍砍案,大呼速斬。

業已綁出午門,無可解救。

忽報元主遣兵十萬,來征日本,已至海上了。

國王大驚無措。

涪陵乘機進曰:「蒙古果不出吾所料,國王且以應敵為重,恕了二將,速議軍旅。」

國王此時不得不從,即命赦之。

二將叩首謝罪。

在廷文武深德涪陵。

國王立令將金寶分賞諸島窮倭,調來聽用。

涪陵笑止之曰:「雖鞭之長,不及馬腹,是在平時耳。

此時須別求方略。」

國王前席請計。

涪陵見國王方寸已亂,乃問曰:「上國險隘,何處為最?」

文武齊聲曰:「此去七百里,扶桑島最險峻。

島下赤金崖,凡航海來日本者,皆從崖前泊舟上岸,乃吾國咽喉也!」涪陵又曰:「除了扶桑島,更有何處?」

文武曰:「此外惟白石瀨亦控制海道,但離國僅四百餘里。」

涪陵又問何謂赤金崖?國王曰:「崖下多產金鐵,採用不盡,積久遂成赤色,故曰赤金崖。」

涪陵擊節喜曰:「即此甚妙,計可成矣!」遂命沙吒魯率兵三千,把守扶桑島。

吾授汝圖式,速采崖前金鐵,命工匠起大冶,鑄造轟天雷大炮二十餘座。

鑄成,如法安放。

凡應用諸物,速發帑藏措置,即此可擋蒙古十萬師矣。」

命嘿淵、-底鰲統兵五千,札白石瀨。

上國惟仗刀槍廝殺,亦大費事,可命軍中速造連一弩一。

其一弩一每發共一十二支,乃大漢諸葛武侯遺法,一弩一床一在右,翼以藥箭石子。

蒙古雖強,難逾此二關也!再命大將越乞紇干領兵一萬,往來救應,步步結營,勝則相助,敗則相援。

蒙古不能深入重地,其兵必退。

趙某海外飄泊十年,今日務在上國,將郁氣一吐。

國王大喜,下令城中戒嚴,眾將分頭去訖。

卻說元世祖吞併六一合,總括中外,猶貪心不足,屢命將征伐絕域,專務遠略,窮兵黷武,費用浩繁,民甚苦之。

有四帥,曰阿答海、相吾答兒、阿里海、忽都貼木兒。

四人日日慫恿元主征伐,凡高昌、吐蕃、交趾、高麗、鬼蠻、天竺、鄯善、安南、西域、回鶻,甚至欽察,離中國三萬八千餘里,因產良馬,無不伐之。

至是又因琉球國使臣入貢,言日本國產獨搖芝,且有趙宋後裔在焉,其國大治,橫行海岸,所向無前。

元主業已怒其不貢,又聞有宋趙氏住在國內,即命起兵伐之。

太傅伯顏、中書完澤、右丞相和禮霍孫皆極力切諫,不聽。

惟桑哥廬世榮阿合馬一班佞臣,俱贊成之。

元主大喜,即詔相吾答兒為大元帥,阿里海副之,百家奴、蕃哥、方文,張燮、積慶貼木兒等,胥授節制,以琉球使臣為嚮導,統雄師十三萬,征伐日本。

相吾答兒等得旨,即備戰艦海鰍,由天津放至登萊,迤邐而下,逕泊羅崇明。

又數月,始達昌國,漸近日本。

不日已見扶桑島了。

島上因國王用涪陵之計,命沙吒魯統兵把守,鑄炮以候。

又調集無數士兵駐崖前,連珠為屯,一屯一炮,每屯五十人,二十餘屯,阻住海岸。

果然土兵能奮死力,一見海上,隱隱有元兵到來,便吶一聲喊,聚集滿岸,磨拳擦掌。

約計元兵相去不過十里之遙,土兵從不見過轟天雷戰法,爭相上前發動藥線。

誰知不發則已,一發就如震天的響了一聲。

眾兵就嚇得抱頭亂竄,雙耳齊聾,盡皆伏地不起。

那炮打去數里之遙,豁喇的落在水中,波濤鼎沸,魚鱉皆驚。

大元帥相吾答兒驚得面如土色,謂眾將曰:「紅夷西洋,素長火攻,今日本亦用此法,即已至此,我師焉得上岸?」

言未已,島上又發了數炮,軍中一時驚惶,皆言不如少退,略避其鋒,誰知風色正順,海鰍大船,一時焉能駛退。

島上士兵,正打得高興,二十餘座轟天雷一齊舉發,火焰通紅,煙漲迷空。

但遇著一船,無不粉碎。

眾軍叫苦不迭,霎時已不見了萬餘人馬。

相吾答兒無計可施。

俄而,颶風又起,愈吹愈近,且喜島上發放已盡,準備不及,土兵正在喧嚷,相吾答兒下令三軍務須死中求生,趁此衝突上岸,違者斬首。

三軍方欲鼓噪上前,只見沙吒魯率大隊,在赤金崖前,密如箐筍排定,引弓注石,處處截殺。

三軍不敢直進,相吾答兒大怒,立斬數員健將,以殉元軍。

積慶貼木兒者自負膽略過人,躍上一隻小舟,奮勇爭先,思奪其險。

突見上流頭,豎滿赤紅旗幟,不知多少人馬,洶湧滾滾而下。

柁師大喊叫曰:「不好了,鯨魚發了。」

鯨魚者,海魚也,大者長千里,小者亦數千丈,轉瞬已近島岸,乘時炮聲又舉,鯨魚震怒,鼓一浪一成雷,噴沫成雨,揚耆昂首,山石為之震動,翻江攪海,白一浪一滔天,土兵俱驚呆了。

沙吒魯下令退兵,但見雪陣銀山,卷地若軍聲十萬,鰲奔龜吼,浮天壯鐵甲三千。

可憐大元十餘萬雄師,不一會,盡埋臂掩骼於洪濤巨浸中。

其浮去得生者,惟百家奴、方文,暨一小卒,三人回朝覆命而已,豈不哀哉!此皆元世祖窮兵黷武之報,而亦元世祖石桀屠生靈之惡也!有詩歎曰:苦把生靈任毒-,窮邊黷武葬魚湖。

勸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

昔時梁武帝築堰淮水,以灌壽一陽一。

淮水漲,堰壞,十餘萬口皆漂入海。

世祖此惡,比之尤有甚焉。

淮水湯湯捲土奔,煙波一洗徐揚村。

元征日本惡尤甚,十萬貔貅葬海門。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元代野史
第一回 元世祖貶聖伐陵第二回 程廉訪招賢納士第三回 冬青樹記換君王骨第四回 靈隱寺激怒英雄心第五回 寇復雷大鬧臨安郡第六回 秦錦帛起義紫金山第七回 楊鎮龍兵犯牛渚第八回 鍾明亮入寇藍關第九回 北固亭范國昌望氣第十回 棲霞嶺皇甫惇題詩第十一回 征曰本蒙古喪師第十二回 走占城涪陵返國第十三回 智深獻策掠廣陵第十四回 萬俟蠣棄家走壽春第十五回 種世龍傳檄達荊楚第十六回 楊孝伯擊楫過洞庭第十七回 壽陽城錫帛僭號第十八回 虎丘寺涪陵遇友第十九回 狄招討一征羅浮第二十回 韓搏虎七敗賈翀第二十一回 岳燕超官辭參政第二十二回 狄招討二征羅浮第二十三回 襄陽城賈羽辛授首第二十四回 鐵幢浦秦楠敗兵第二十五回 跖跋將計取南安第二十六回 涪陵公兵進邵武第二十七回 范國昌入夢承簡命第二十八回 劉先鋒修書取漳州第二十九回 趙涪陵聘賢龍首第三十回 狄招討三征羅浮第三十一回 白映雪奇緣有幸第三十二回 寇竹生慘遇無辜第三十三回 翔龍府風雲會合第三十四回 南雄鎮雷雨交兵第三十五回 德報德上官樸免禍第三十六回 冤構冤萬俟蠣殺身第三十七回 涪陵王大興屯田第三十八回 淳於丹論史匡君第三十九回 岳燕超練兵演陣第四十回 藍天蔚棄暗投明第四十一回 謝侍郎燕京死節第四十二回 梅參政淮南召兵第四十三回 金山寺索通盜寶第四十四回 周處台馬陵伏妖第四十五回 梅參政昭關戰死第四十六回 賈平章壽陽篡位第四十七回 鳳凰台大開武選第四十八回 鴛鴦絹巧判良緣第四十九回 岳招討計賺長沙第五十回 慕容長鏖兵武陵第五十一回 西冷橋樊生遇艷第五十二回 木棉庵老魅譚禪第五十三回 扈先鋒收復岳陽郡第五十四回 元太后駕游五台山第五十五回 兩先鋒分剿雲夢第五十六回 岳招討怒打襄陽第五十七回 廣陵散竹生得譜第五十八回 牡丹鈿玉奴擇婿第五十九回 耿星星兵敗海門島第六十回 王用槐吹蕭九嶷山第六十一回 炎宋興復設方鎮第六十二回 眾夷國入貢武都第六十三回 蘇公堤朝雲集句第六十四回 七星巖焦芳殉節第六十五回 雲貞女萬里傳書第六十六回 鍾情人一心合墓第六十七回 宋主重立元祐碑第六十八回 孝伯誤陷金鎖陣第六十九回 韓太尉罵死留夢第七十回 關將軍招降呂大成第七十一回 寶林寺韓昭毀佛第七十二回 摩天嶺三將隕命第七十三回 蘇縣令巧決疑訟第七十四回 王太常詞慰幽魂第七十五回 寇節度力戰青龍嶺第七十六回 狄樞密智破崑崙第七十七回 范僕射登台觀星第七十八回 元世祖入夢崇聖第七十九回 黃金河大破元兵第八十回 太乙陣生擒索虎第八十一回 趙孟釗胨魏捅第八十二回 令狐韜當殿論璽第八十三回 廿四堆宋主掃墓第八十四回 楊妃井太真洗心第八十五回 宋昭帝詔求直諫宋第八十六回 吳草廬不序藏經第八十七回 三清樓公孫醉酒第八十八回 劉蕡墓軒轅還金第八十九回 烏蒙僧巧設騙局第九十回 許廉訪請頒葬制第九十一回 趙完普焚香告天第九十二回 潞安王出守歸國第九十三回 還珠亭冤鬼洩憤第九十四回 清風嶺廉夫祈嗣第九十五回 張士誠販鹽起泰州第九十六回 劉伯溫望氣游西湖第九十七回 脫脫決議開黃河第九十八回 哈麻獻策造龍舟第九十九回 韓節度誤釋友諒第一百回 明太祖應運和陽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