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野史》第十九回 狄招討一征羅浮:江南蘇州之水,莫大於太湖。周圍八百餘里,界跨江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元代野史》第十九回 狄招討一征羅浮

元代野史

第十九回 狄招討一征羅浮

第十九回狄招討一征羅浮

江南蘇州之水,莫大於太湖。

周圍八百餘里,界跨江浙兩省,內有七十二峰。

居民聚處,村落甚眾。

湖中水發後,仍然波光如練,一碧萬頃。

時有涪陵公趙晟、馬遇樂、張懷亮、皇甫-、馬遇一陽一一行五人,命舵工緩緩蕩槳。

舟過銷夏灣,有一卜者姓劉名知幾,面湖而居。

門首設卜肆,往來問休咎者,絡繹不絕,然以術自晦。

晨起乃自佔一課,得離之蒙,內外皆伏藏不見。

訝曰:「新莽篡漢,猶有中興,天下事未可知也。

但蒙昧在山水中,躍出雲衢,尚猶有待……」言未已,見湖上一舟鳴榔而來,船頭上雲氣如華蓋,又若龍成五彩,隱隱不絕。

知幾望氣大異之,忽斥堠上防湖軍士,認定舟中有三人,非元人衣冠,疑為一奸一細,呼哨一聲,駕只小舟,飛去盤詰。

舟中人不服,互相喧嚷。

軍士躍入舟中,被一人打下水去,一時舟聚如蟻,各舟上皆用撓鉤長矛,奮勇攔截。

奈湖面浩浩蕩蕩,茫無際涯,兵往東截,舟往西走;兵往西截,舟往東走。

斥堠上十餘號船,全不濟事。

岸上總兵官到,遠遠望見,激得一性一起,大呼:「扛混江龍來。」

軍士慌忙,將大炮扛至江邊,安布舉火。

一時火不能燃,眾軍正在慌亂之際,舟去已遠。

總兵吩咐不必追趕,約住軍士,方去驗炮。

見藥線皆有水氣,炮內藥雖盛滿,水皆浸遍。

總兵大怒,重責軍士。

發付畢,轉身欲過卜肆,造訪知幾。

蓋知幾素與總兵相善故也,時總兵來至相館,見闃寂無人,問左右居民曰:「先生何往?」

皆言:「適才往東首去了,行色倉皇,不知何往?」

總兵全不在意,縱馬而歸。

殊不知劉知幾有心救護舟中人,熄了火種,不得不離火地也。

且說涪陵等因張懷亮打翻軍士,一時冒險,得離虎口,急催趕放舟而行。

直出嘉興,由秀水過錢塘江。

非止一日,在舟中遠遠望見臨安城雉堞隱隱,樓閣層層,雖殘敗之餘,而雨中春樹,仍然萬家煙火氣象。

回視吳山在望,劃斷江浙二剩有衣錦懸留棲霞葛嶺,無不南北東西,洞天拱極。

涪陵淒然淚下,謂皇甫-曰:「天日依然,潮汐如故,故宮禾黍,誰閔周宗。

某欲泊舟上岸,一覽舊都,諸君何如?」

皇甫-亦有心訪錢塘令葛天民消息,皆言願往。

惟馬遇樂深以上海縣之事為鑒,堅拒不可。

逐日皆在舟中安宿,直至嚴州府桐鄉具,方始上岸。

過富春,訪釣台,再達衢州。

經常山縣,張懷亮曰:「此去草平驛,交浙省地界。

過此玉山,即廣信府,屬江右,離撫州不遠矣。」

一日抵臨川縣,約行數十里,一山聳峙,四圍廣闊,樹木蓊蔚。

中忽有鳴鏑聲,涪陵大驚,張懷亮邁步上前,一聲口號,林中奔出數十嘍卒,內有曾認得懷亮者,大呼:「吾家大王好友來矣!」懷亮曰:「作速報知爾,主說有大宋涪陵殿下,特來造訪。」

嘍卒如飛而去。

涪陵等又行過數重山隘,方見圍場,袤延十餘里,乃是練兵所在。

又見一山,危崖峭拔,孤是一徑。

上列鹿角,天造地設,兩扉石門,豁然洞一開,只有飛鳥可下,真是一夫可守,萬軍難攻。

時劉瑛、劉-弟兄,迎出寨外。

涪陵見二人英氣勃一發,風骨偉然,甚喜。

一齊拱入大寨,逐一行禮。

起居畢,二家各述行徑,備達款曲,便推涪陵為軍中之主,權領其眾,任隨驅遣,涪陵謝曰:「晟以不幸,身遭國難,海外殘喘,得延餘生,足矣。

軍中之主,恐不勝任也。」

二劉不許,隨令帳下大小頭目隊長參見,皆稱千歲。

寨中一共四千餘眾,俱有重賞。

即將石門山改為龍會山,更換旗號,設宴慶賀。

劉瑛就筵中首先舉觴上壽曰:「殿下請盡此盞,小將明心。」

涪陵不辭,飲訖坐定。

劉瑛曰:「先督臣力御外侮,賈平章款和誤國。

先君知事不可為,樊城未陷,縱酒飲恨而卒。

我等嘯聚山林,別無他意,不願服事蒙古耳。

今遇殿下,英雄有用武之地,名義所在,我等之志舒矣。」

涪陵斂容謝曰:「諸君猶努力王室,願復神州,晟獨不能枕戈待旦乎!但混一區宇,勢難動搖,螳臂當車,其如石一卵一不敵何?」

皇甫-曰:「不然,堯舜揖讓,湯武征誅,同屬應天順人,自後得天下者或以德或以功,逆取而必順守,始得人心。

人心既堅,根本自固,所謂眾志成城也。

蒙古功德不聞,而兇惡日甚,自謂滅天毀聖,崇奉西僧,足以恐嚇天下也。

不知天下久欲荷戈逐之矣。

曲直之分,勝負已定,請殿下勿疑。」

涪陵喜曰:「先生開陳大略,使晟釋疑。

但在江南號召天下,或易為力耳。」

馬遇樂曰:「金陵王氣盡矣,紹興中且不能挽回,何有今日?」

劉-曰:「近來江淮已被群賊蚤擾不堪,楊鎮龍敗死,秦寇稱尊,自謂不日席捲東南,其志不校」涪陵曰:「志大才疏,焉能成事?

竅據壽春,毒痛生民,不日當自斃矣。

某等作恢復大舉,總以得人心為本。

皇甫先生,金石之言,信不誣矣。

事之成敗,尚賴諸君翼贊耳。」

馬遇一陽一曰:「我等竭力保戴,何愁大事不成?

但恢復州郡,須要避瑕攻堅,方得根株穩固。」

張懷亮曰:「此去建昌府,控三吳之襟帶,扼五嶺之咽喉,最為緊要。

若論富饒,則本府撫州,眾人皆欲先齲撫州可就糧,亦屬近地。」

涪陵曰:「不然,仗義舉事,宜先取形勝衝要之地居之,使天下知我志在掃平區宇,不徒利其蓄積,可以養我士卒也。」

因問:「撫州太守,其人何如?」

劉瑛曰:「太守姓侯名長孺,原本萍鄉縣令,在任清廉可風,升授府尹。

其人雖有幹才,然我等佔據此山,亦置若罔聞,未知何意也。」

皇甫-聞撫州府太守乃侯長孺,大喜曰:「殿下議取建昌,最為得計,建昌若下,則撫州不勞張弓寸箭,憑某入城,曉諭大義,撫州唾手可得。」

涪陵大喜,又謂眾人曰:「兵必練而後可用。

寨中嘍卒,須逐日按隊躁演,方可征進。」

劉瑛進曰:「此間兵士不上五千,倘遇大隊,焉能對敵?目下作速招募。」

張懷亮曰:「雖鞭之長,不及馬腹。

召募之兵,一時教演不及,如驅羊入虎,徒資讒口耳。

聞南安大庾嶺蓬頭砦史進,兵皆一精一練,有數千人,觀變未動。

殿下何不修書一封,開陳大略,招之舉事,或約會建昌,或隨取南安。

聞其人誤投楊鎮龍麾下,事敗深有悔心,以卑辭厚禮招之,必于于而來矣。」

皇甫-力贊此計甚妙;遂代涪陵修書,以鮫珠十粒,黃金一封,白金二封,命馬遇一陽一下書,直往南安而去。

涪陵一面整飭人馬,一面儲聚糗糧,準備不日攻打建昌不提。

且說廣南參政狄定國,聞朱清、張-在惠州府博羅縣界,失了漕運,二人被逮人京。

丞相伯顏又行文至廣南,切責定國,不能肅清廣南,皆宜逮問。

定國憤怒,探知賊在羅浮,遂調齊兵馬,並麾下部曲,如都監陳同、一團一練使王彥、總統屈突申、指揮廖雲、惠州統制庹靖等一班將佐,選一精一騎五千,直搗巢袕,離山五里,至沖虛觀下寨。

當日種世龍聞之,聚集寨中王建忠、牛-、史霸、張燕、種世虎、吳廣、吳康、洪時錦、虞凱、王麟等,商議迎敵,王建忠曰:「此人系天使狄武襄之後,家世為將,頗嫻韜略。

不如多備弓一弩一石子,固守勿戰。

俟他糧盡引還,從後擊之。」

牛-笑曰:「不必憂慮,憑某一支槍,也教他片甲不回。」

張燕大言曰:「縱使忽必烈自來,無能為也,眾將皆願出戰。」

種世龍曰:「守者萬無一失,戰則勝敗難保,然不戰而守,是示弱也。

敵兵遠來,利在速戰。

牛-、張燕,試探一陣,相彼虛實,不可深入重地。

吳廣、王麟從後接應。

餘眾緊守寨柵,不得稍懈,違者定按軍法。」

牛-、張燕,各綽兵器上馬,領輕軍一支下山迎敵。

牛-在左,張燕在右,恰好列成陣勢。

見門旗開處,當先一將,面如傅粉,唇若塗朱,白袍銀鎧,手捻長槍,繡旗上大書一狄字,牛-大呼曰:「來者可是狄參政否?」

定國回答已畢,縱馬向前。

二將遂連環戰住,至二十餘合,定國敗走。

二將揮兵趕來,忽一聲炮響,兩翼伏兵,一齊殺出,二將圍在垓心,左衝右突,不能得出。

元兵大呼:「降者免死!」狄參政一支槍神出鬼沒,二將此時方知利害。

正在危急,恰遇吳廣,王麟引一隊生力軍馬接應,混戰一場,天色將晚,始各鳴金收軍。

定國回營,謂眾將曰:「賊軍不可小覷,沿夜巡更,各宜小心。」

至二更後人馬方才歇息,忽報營西鼓聲大震,賊兵不知多少,量來劫營。

定國急命準備,鼓聲頓止,軍士方欲安寢,又報東面火光燭天,喊殺而來。

定國急出看時,火光又息,遂下令曰:「此疑兵計也,諸軍各備硬一弩一,防他衝突,不得亂動。

如有擅離鹿角者,斬首示眾。」

三軍悚息聽命。

夜半後果然羅浮兵擊鼓吶喊而來,幾次衝突,恰到鹿角邊,又被亂箭射回。

定國當夜立營不住,拔寨退至三十里。

次日定國抖擻一精一神,整兵復至山下索戰。

山上寨門緊閉,一人一騎不出,攻之不破,罵之不理。

定國大疑,恐有埋伏,令人四下探望,又山勢綿亙,重崗復阜,絡繹不斷。

遂督兵直一逼一鐵橋,見山寨周圍險固,加以修篁密箐,無路可上。

望見瑤台,約高數百丈,直扶霄漢。

回視梅花村朱明洞等處,山皆平衍,量無伏兵,仍舊統軍奮勇,直從寨前望海樓邊殺上。

未及半山,寨門上矢石如雨,滾木擂石,一齊打下,軍士死者無算,不敢前進。

定國激得七竅生煙,令軍馬且退。

相持數日,全無動靜。

定國知是以主制客,欲曠日持久,徒老我師。

一日,探得羅浮糧道儲在五龍潭,定國暗令王彥、庹靖二將,引兵由蝴蝶洞抄小徑,焚其輜重,自以大軍攻其前寨,可獲全勝。

誰知糧屯處乃是史霸、虞凱二將守護。

史霸自恃本事,尚不十分在意,每每疏虞,惟虞凱謹慎周密,人不卸甲,馬不解鞍,時時巡綽,嚴督軍士小心防守。

王彥、庹靖行不數里,已被伏路軍士巡哨得知。

虞凱聞報,火速知會大寨準備,自己引兵扼險以俟。

只見史霸手舞雙戟,如飛迎敵去了。

王彥、庹靖正在探路,尚不知離寨遠近。

忽見一將面如藍靛,短小一精一悍,率領數十軍士步行而來,大呼:「臊羯奴快來受死!」庹靖訝曰:「此藍關、源史二-子也,王彥欺史霸寡不敵眾,自謂一鼓可擒。

誰知二-子善戰善走,不數合二將俱大敗而遁。

且說定國率全隊攻大寨,仍舊前番模樣,置之不理。

幾交衝突,皆不能奪險而上。

捱至午後,業已倦疲,定國欲退時,又慮二將無人救援牽制。

忽山上鼓角齊鳴,無數人馬一齊殺下,定國慌忙迎敵,當頭一少年將白馬銀鐙,弓弦響處,一箭正中定國盔上,簪纓俱落。

眾將一齊上前,定國吃驚不小,速問:「來將何名?」

少年答曰:「定襄種世虎,參政若不歸順山寨,恐損半世威名,竊為參政不取也。」

定國大怒,方欲挺槍上前,總統屈突申一刀一騎,業已衝出。

世虎縱馬迎住,大戰三十餘合,毫無懼怯。

定國見屈突申戰世虎不下,急令廖雲、陳同助陣。

山上一聲鼓響,吳廣、王麟又領雙馬殺下,生力兵馬,一擁而來,元兵不能抵敵,棄甲曳兵而走。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元代野史
第一回 元世祖貶聖伐陵第二回 程廉訪招賢納士第三回 冬青樹記換君王骨第四回 靈隱寺激怒英雄心第五回 寇復雷大鬧臨安郡第六回 秦錦帛起義紫金山第七回 楊鎮龍兵犯牛渚第八回 鍾明亮入寇藍關第九回 北固亭范國昌望氣第十回 棲霞嶺皇甫惇題詩第十一回 征曰本蒙古喪師第十二回 走占城涪陵返國第十三回 智深獻策掠廣陵第十四回 萬俟蠣棄家走壽春第十五回 種世龍傳檄達荊楚第十六回 楊孝伯擊楫過洞庭第十七回 壽陽城錫帛僭號第十八回 虎丘寺涪陵遇友第十九回 狄招討一征羅浮第二十回 韓搏虎七敗賈翀第二十一回 岳燕超官辭參政第二十二回 狄招討二征羅浮第二十三回 襄陽城賈羽辛授首第二十四回 鐵幢浦秦楠敗兵第二十五回 跖跋將計取南安第二十六回 涪陵公兵進邵武第二十七回 范國昌入夢承簡命第二十八回 劉先鋒修書取漳州第二十九回 趙涪陵聘賢龍首第三十回 狄招討三征羅浮第三十一回 白映雪奇緣有幸第三十二回 寇竹生慘遇無辜第三十三回 翔龍府風雲會合第三十四回 南雄鎮雷雨交兵第三十五回 德報德上官樸免禍第三十六回 冤構冤萬俟蠣殺身第三十七回 涪陵王大興屯田第三十八回 淳於丹論史匡君第三十九回 岳燕超練兵演陣第四十回 藍天蔚棄暗投明第四十一回 謝侍郎燕京死節第四十二回 梅參政淮南召兵第四十三回 金山寺索通盜寶第四十四回 周處台馬陵伏妖第四十五回 梅參政昭關戰死第四十六回 賈平章壽陽篡位第四十七回 鳳凰台大開武選第四十八回 鴛鴦絹巧判良緣第四十九回 岳招討計賺長沙第五十回 慕容長鏖兵武陵第五十一回 西冷橋樊生遇艷第五十二回 木棉庵老魅譚禪第五十三回 扈先鋒收復岳陽郡第五十四回 元太后駕游五台山第五十五回 兩先鋒分剿雲夢第五十六回 岳招討怒打襄陽第五十七回 廣陵散竹生得譜第五十八回 牡丹鈿玉奴擇婿第五十九回 耿星星兵敗海門島第六十回 王用槐吹蕭九嶷山第六十一回 炎宋興復設方鎮第六十二回 眾夷國入貢武都第六十三回 蘇公堤朝雲集句第六十四回 七星巖焦芳殉節第六十五回 雲貞女萬里傳書第六十六回 鍾情人一心合墓第六十七回 宋主重立元祐碑第六十八回 孝伯誤陷金鎖陣第六十九回 韓太尉罵死留夢第七十回 關將軍招降呂大成第七十一回 寶林寺韓昭毀佛第七十二回 摩天嶺三將隕命第七十三回 蘇縣令巧決疑訟第七十四回 王太常詞慰幽魂第七十五回 寇節度力戰青龍嶺第七十六回 狄樞密智破崑崙第七十七回 范僕射登台觀星第七十八回 元世祖入夢崇聖第七十九回 黃金河大破元兵第八十回 太乙陣生擒索虎第八十一回 趙孟釗胨魏捅第八十二回 令狐韜當殿論璽第八十三回 廿四堆宋主掃墓第八十四回 楊妃井太真洗心第八十五回 宋昭帝詔求直諫宋第八十六回 吳草廬不序藏經第八十七回 三清樓公孫醉酒第八十八回 劉蕡墓軒轅還金第八十九回 烏蒙僧巧設騙局第九十回 許廉訪請頒葬制第九十一回 趙完普焚香告天第九十二回 潞安王出守歸國第九十三回 還珠亭冤鬼洩憤第九十四回 清風嶺廉夫祈嗣第九十五回 張士誠販鹽起泰州第九十六回 劉伯溫望氣游西湖第九十七回 脫脫決議開黃河第九十八回 哈麻獻策造龍舟第九十九回 韓節度誤釋友諒第一百回 明太祖應運和陽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