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野史》第二十六回 涪陵公兵進邵武:卻說涪陵既得撫州,駐軍建昌,遂遣張懷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元代野史》第二十六回 涪陵公兵進邵武

元代野史

第二十六回 涪陵公兵進邵武

第二十六回涪陵公兵進邵武

卻說涪陵既得撫州,駐軍建昌,遂遣張懷亮、馬遇樂,並新降查士珩、馬晉臣等,分頭攻拔會昌、石城、寧都,未下州縣,遂達揭一陽一,以通閩廣。

一日,馬遇一陽一引史進來見,涪陵迎入帳中。

史進拜伏於地,曰:「史進今日有主矣。」

涪陵挽起賜坐,寒暄畢,史進遂將南安版圖呈上。

涪陵驚曰:「將軍已得南安乎?是何神助,如此其速?」

史進備陳糾合拓跋琳,襲取南安方略。

涪陵大喜,手撫其臂曰:「得將軍,大宋有光矣。」

即遣皇甫-去撫一慰南安三關等處,以馮道南知府事,三關將士皆有犒賞。

史進隨軍聽用,署右先鋒之職。

史進聞長寧未下,願領兵去取長寧,涪陵許之。

忽報有吉安太守公子,遣使納降。

涪陵怪而問之,則太守姓長孫,名軌,其子名如意。

如意狎暱比匪,與諸惡少時同臥起。

日游廛市,太守屢戒不從,怒加鞭撻。

母氏梁夫人,曲為庇護,與太守往往反目。

公子如意,益無忌憚,或朝出而暮返,或一出而不歸。

民婦有貌美者,輒思染指。

人家有一花一木,可供賞玩者,皆抉牆撤屋,取之而去。

廝僕倚勢貪橫,人皆苦之。

縣尹佐貳徇情,匿不以聞。

故太守署內,綱紀益發不振,梁氏愈縱,如意益橫。

所謂世祿之家,鮮克由禮,良可歎也。

如意好佩鶉,不惜百金,市一俊鶉,錦衣健翮,系以金鈴,行止所在,鶉皆從之。

一日游至城南凌波亭,如意科頭箕踞,於亭上俯瞰江流。

空中飛過秦吉了數頭,啁哳有聲。

如意所佩鶉,振翼疾飛逐去。

豈知秦吉了出自南中,黃冠紅頭,耳聰心意,舌巧能言。

錦鶉身帶金鈴,逐之不上,從空落下。

正當縣南汪涯鐵十字處,為民家一犬,嗾之立斃。

如意一見,槌胸大哭,若喪父母。

一時惡奴廝僕等扭其人至,榜掠無完膚,復交縣尹治罪。

如意被發號泣,跣足入廬陵衙中,縣尹設詞安慰。

如意堅執,請破家償金,誅民抵鶉,縣尹無可如何,含糊問過,命且監下。

誰知此人傷重,當晚斃於獄中。

縣尹謂此人已死,如意當無言矣,遂置不問。

民家冤屈無伸,人人傳說,皆謂今後家家不再喂犬矣。

當時吉安合當有事,縣令告滿離任,繼者正是錢塘葛天民。

下車一聞其事,大怒,即捕惡奴一人,杖殺之。

據情以報太守。

太守如夢初覺,將如意痛加斥責。

梁夫人方欲開口,太守罵曰:「骨肉事小,官方事大。

有玷官方,恐骨肉亦將難保矣!」梁氏語塞。

太守因即禁錮如意,不許出署。

梁氏暗縱之去,女口意深恨葛令,諸狎客復慫恿之,遂出一策,願獻吉安自為內應,城下時殺了葛令,可報此仇。

一日,背父潛逃,親至建昌納款。

涪陵聞之,大怒曰:「叛君父者不忠不孝,莫謂區區吉安一縣,即全奉豫章,趙某亦不受此一奸一命,被天下非笑也。」

立命逐出。

諸將請曰:「如意固屬非義,機會亦不可失也。」

涪陵曰:「子父不一奸一之謂禮,守命共時之謂信。

管仲尚能以此相齊,諸公獨不能以此相某乎?古人言:『行一不義,而得天下,不為』。

況區區一吉安,獨無他策以下之乎?」

諸將惶恐而退。

卻說葛天民已知如意叛父獻款,私往建昌,笑曰:「此呆孺子耳,不惟無功,且將被斥。」

遂故作倉皇之狀,稟知太守,以探其意。

果然長孫軌驚得手足無措,一面令人守城;一面入內尋梁氏大罵。

睜目切齒,氣填胸臆,口中說不出字,直奮老拳,迎面欲打。

猶未下手,梁氏竟先批其頰,一把扭住,拔落髭鬚無數。

太守拽足拽手,未及扳著梁氏,而滿面血跡,已皆梁氏指爪之痕。

幕客門役等亦驚慌無措,齊為勸解,方始丟手。

葛令在外衙袖手冷笑不止。

太守此時,不便升堂理事,令葛令請萬戶推官都監等商議守城。

又委三衙等點查戶口,以防一奸一細。

城中出入,密加盤詰。

又令人役,拆毀城外民居。

許多吩咐,一時傳出,葛令徐稟曰:「不勞張皇,吉安高枕無憂。」

太守問何意,葛令曰:「鄭公子華之事,府祖所知也。

故宋興復之兵,豈受一奸一命?」

太守頓悟。

後聞如意,果然被斥,逃去不歸。

密捕狎客等,亦不知去向,方始放心。

且說涪陵在建昌,不問吉安,命將鎮守各處,整飭人馬,擇日起行。

沿嶺直過閩中,先打邵武。

拓跋琳在上梧關聞之,亦以兵來會合,於臥佛巖祝臥佛巖者,相傳昔日有頭陀臥於石上,七日不去,遂坐化於此,故名。

路皆險惡。

幸得拓跋琳熟諳此處路徑,履險如夷。

涪陵勞慰備至。

拓跋琳曰:「前去五十里,有飛狐嶺,連控隘道。

再去三十里,杉關嶺,一連江西新城縣界,一接福建光澤縣界,乃二省交界處所。

邵武路重鎮也,殿下不可不防。」

涪陵深然之,命諸將量敵而進。

不一會,果見一嶺,-巖峭壁,連雲摩天。

隘口上有藍旗招展。

涪陵曰:「此飛狐嶺也。」

前哨乃劉瑛為正先鋒,史進副之,一至嶺下。

史進勒兵討戰,元兵萬戶龍從雲出馬,十餘合,被史進一槍刺死。

劉瑛督兵攻殺,元兵退走。

遂搶了飛狐嶺,報人中軍繼進。

沿途山勢兇惡,林木叢雜。

劉瑛、史進率軍士緩緩而行。

忽路旁飛起一鳥,狀如鴟-,蓬首而人面,足如人手,向著眾兵長鳴曰:「。」

三軍突見異鳥,無不駭然,齊聲吶喊。

史進引弓一發,帶箭望西南而去,一時驚動山谷。

又出一蛇,長過數尋,青黃其色,青黑其首,蜿蜒昂頭,高起丈餘,尾如風聲。

見人如飛而來,三軍慌忙一齊亂箭射去。

蛇尚翹首四望,目煒煒有光,鳴聲如磬,口出毒整,狀如炊煙。

觸者皆頭悶眼暈,嘔吐不止,三軍不敢前進。

中軍拓跋琳大怒,欲仗劍往斬之。

涪陵止之曰:「將軍雖勇,奈有毒螫,不可近身。」

命軍工以神臂弓射之,然蛇近,無有躲處。

軍士皆遠遠而射,百步之外,多不能中。

馬晉臣請以轟天雷擊之,軍士急安置炮座,方欲發動藥線,誰知炮不一舉火,眾軍錯愕,不知所出。

蛇已張吻乘勢飛來,一時軍士奔走不及者,咋而食之,嚙者立斃,觸者皆頭痛欲裂。

瞬息之間,蛇已化為悠然丈夫,長有丈餘,高語曰:「余玉京王世子,將過柴桑,歸洞庭。

爾非寄奴,焉能阻吾去路?」

諸將駭絕,面面相覷。

涪陵拽滿雕弓,嗖的一矢,丈夫頓僕,仍化為蛇。

涪陵事急智生,急命軍中取一鬥雞來。

雞聞螫氣,振翼長鳴,毒整全無。

再鳴一聲,蛇已俯首。

眾軍一刀槍並舉,砍碎為泥。

少時軍士受毒者,俱大吐不止。

眾將問其故,涪陵曰:「雞食百蟲,能吸毒螫,此夏禹制驕蟲法也。」

眾將皆曰:「蛇之大者,至此無以加矣。

非殿下以法斃之,其毒幾不可制。」

涪陵曰:「蛇之大者,固不止此。

然某昔在暹羅時,飲過香雪春,味甚甘美,其蛇可以釀酒。

又在海上遇鮫人時,見一異蛇,闊五寸,長五寸,厚一寸,首尾俱齊,如綢帛,五色相錯而方。

口大如斗,某不知為蛇,而以為手巾也。

方欲拾之,鮫人曰:『此扁蛇也。

』某方悚然。

少時其行如飛,比狡兔更速。

始知蛇更有扁蛇、圓蛇、方蛇之類。

但不知此蛇,自言為玉京王世子,過柴桑,歸洞庭,作何解耳?」

時候長孺隨行在軍,進曰:「昔安期生,每跨蛇以朝玉京,故謂蛇為玉京子。

又柴桑有地,名曰「蛇裡,」意者過蛇裡乎?

寄奴新洲射蛇,固以殿下今舊一箭應之。

而又雲歸洞庭者,必是巴蛇。

方有此巨,即吞象之蛇也。」

涪陵問:「巴蛇,何以於洞庭見之?」

長孺曰:「夏時后羿,射殺一巴蛇,在洞庭湖邊,腐後,其骨撐持若陵,故曰:『巴陵』此其證也。

又帝堯有善射之臣,曰羿,擒封豕於桑林,屠長蛇於洞庭。

合而考之,總不外巴陵取義一事。

故知此蛇,必巴蛇也。」

涪陵甚喜長孺考據之一精一,諸將皆歎其博洽。

遂傳令大軍起行,直叩杉關。

且說杉關乃邵武咽喉,有都督韋權、總統曹瑜、副使李繼業三將把守,共有五千人馬。

聞宋兵至,大開關門出戰。

劉-與曹瑜交馬,十餘合,曹瑜詐敗而走,劉-欺曹瑜年老,縱馬來追。

李繼業引伏兵殺出,宋師被圍。

劉-左右衝突不出。

正在危急,忽史進引一支人馬,從東南衝突而來,將元兵分為兩段,劉-始得全軍而還。

韋權、曹瑜商議曰:「宋師此來,鋒芒甚銳,須如此如此,方能取勝。」

李繼業隨遣健將李弼、吳宣去訖。

令守關軍士多設炮石弓一弩一,閉關固守,不與交鋒。

相持不止一日。

涪陵營中,漸次糧草不繼。

按日計程,馬遇一陽一應該五日前運糧早至,遲延許久,沿途恐有疏虞。

急令拓跋琳引本部兵去催趕接應。

拓跋琳去後三日,更無回音,軍心慌亂。

一連數日,士卒全無支給,口出怨言。

涪陵行坐不安,又命史進火速前去催督。

史進猶未起身,忽杉關上擂鼓搖旗,吶喊而來。

軍士皆無鬥志,喜得眾將堅布鹿角,緊閉營門,用神臂弓,翼以破敵弓退之。

皇甫-又進連一弩一法,侯長孺又造霹靂炮,士卒皆忍饑死守,營不得破。

且說馬遇一陽一押定糧草,惟慮著飛狐嶺路途險隘,不防臥佛巖相去十里蜈蚣嶺,兩廂俱是峭壁,孤懸一徑。

出峪二小路,一達杉關,一通蓬頭寨。

惟過嶺一徑,路稍平坦,差遠數里,乃杉關大路。

馬遇一陽一催趕糧運,一心趕急,直取小徑入峪。

四望見南道路狹,草木蓊鬱,心中狐疑,約住人夫,命哨探而進。

言未已,忽一聲梆子響,李弼一軍殺出,箭如飛蝗。

馬遇一陽一不敢戀戰,慌忙且退。

後面吳宜又引兵截住去路,馬遇一陽一叫苦不迭,又一逼一隘道,無力可展,令軍士捨命而護定糧車,腹背受敵。

看看勢力不支,搶去糧車無數,挨至晚下。

馬遇一陽一幾次突圍,欲奪路出走,皆被亂箭射回。

元兵前後緊緊圍定。

星月之下,俱不敢少懈,披甲荷戈,松風刺骨。

又聞草蟲亂鳴,入耳淒楚。

惟見宿草遍野,滿目蕭條。

一片英雄心,幾乎化為烏有。

馬遇一陽一仰天歎曰:「天不欲復興大宋也,何其絕人太甚耶!」遇一陽一心中十分惶惑,恐軍中無糧,軍心有變。

又慮身入險地,無從用武。

左右尋思,來日不可不死中求生。

一時一股雄心,按納不住,似左右麾下,不少千軍萬馬添力助威。

回視元軍,直芻犬土雞耳。

次日結束停當,一刀一馬,奮勇殺出。

正遇吳宜擋住去路,遇一陽一咬牙切齒,大喝一聲,刀劈馬下。

忽元兵在前者,紛紛擾擾,轍亂旗一靡一,拋戈棄甲者無算。

只見拓跋琳引兵衝殺,如入無人之境。

元將李弼迎住,交手不三合,被拓跋琳一斧砍死。

元兵死者甚眾,餘者逃去。

馬遇一陽一大喜,急督軍士,奪回糧車。

二將合兵一處,遇一陽一深謝拓跋琳救援之力,拓跋琳亦言奉涪陵殿下之命,催趕糧官。

此方路徑,無過某熟,某正慮此處地險有詐,恰好遇著。

營中已無糧食三日矣。

馬遇一陽一大驚,不分星夜,急急催行。

中途又通史進,亦言奉命催糧,軍心將亂,恐為元兵所乘。

馬遇一陽一益發急如星火,趕赴營中。

交割後,伏地請死。

涪陵甚怒誤限之罪,幸未失糧,姑免深究,將遇一陽一喝退。

一時三軍得食,歡聲如雷。

次日即命史進率兵搦戰,韋權開關。

令驍將李通出馬。

史進抵住,戰了數合,宋軍陣後,先自紛亂,乃曹瑜、李繼業引奇兵,從關左抄出,截斷後軍。

劉瑛弟兄奮殺不退。

元兵儘是鐵騎,不能抵擋,大敗出走。

史進回馬來援,亦被圍垓心。

正在危急,有中軍張懷亮,馬遇樂各引兵一支,透入重圍,始將史進救出。

查點人馬,折傷無數。

劉瑛、史進入帳請罪。

涪陵曰:「非汝二人罪,乃我兵不識地利故也。

今後進兵,各宜留意,不可孟一浪一。」

諸將退出。

拓跋琳入見涪陵,願往哨探關後路徑,涪陵戒以小心,拓跋琳遂扮作樵夫模樣,直過半嶺。

見蘿徑蔓延,荒草滿目,峭壁危立,闃無鳥聲。

更行十餘里,見雲氣浴郁中,露出林巒,林中聞伐木丁叮拓跋琳急急趕至林邊,有二樵子在內,相和而歌。

歌曰:深山伐木遣情懷,獨步閒行上石崖。

樵罷歸來觀夜月,逍遙勝似陟金階。

歌畢,二人拍手大笑。

拓跋琳聞之,自歎不如樵者清閒也。

入林問以關後路徑,二樵子俱言不知,急急擔薪,如飛而去。

拓跋琳悵望良久,見關後多是懸崖峭壁。

惟有鳥道,並無人徑。

遂下嶺來,轉過峪口,倏見一小溪。

水聲潺一潺,直過關南。

心中暗喜,有溪必有徑,遠望隔溪一帶,皆荒林茂草,綠褥蔥翠,怪石臥起。

沿溪看去,不數里,忽山凹有一乞者,手中橫笛,一路長歌而來。

歌曰:賦一性一孤高似野牛,銜杯執杖過汀洲。

竹籃向曉提殘月,檀板臨風唱晚秋。

兩腳踏空塵世界,一身歷盡迸今愁。

平生不受嗟來食,村犬何勞吠不休。

乞者歌罷,一見拓跋琳,驚曰:「將軍為何來此?」

拓跋琳訝之,誑以樵子。

乞者笑曰:「將軍休得瞞我,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杉關後路,非我不能知也。」

問其姓,則曰:「姓石名雄,汀州歸化人氏。

在家不事生產,習慣武藝,流落至此。

將軍欲過杉關,若能摯帶,石雄即是嚮導。」

拓跋琳問習何武藝,石雄放下竹笛,隨於籃中,出流星二枚,使動之下,寒光一瞥,呼一呼風聲;又如二白龍天矯攫拿,一上一下,不見人影。

拓跋琳大喜,即命同行。

隨入營中,稟見涪陵。

叩以關後小徑,從何偷渡。

石雄曰:「此關控八閩之上游,據嶺表之要害,山扼江右,水引樵川,若無杉關,是無邵武也。

關後素無行人,惟出紫雲峪,轉石子埡,渡落魂澗,上天梯嶺,嶺左右有二小路。

由左出則大風窩、九龍坪、鳥扳石,直抵關後,即此關間道也;出右則狼毒山、仙壇觀、藍田道,通五龍谷,合蜈蚣嶺,由江右去矣。

但沿途皆羊腸小徑,只容一人一騎,不堪隊伍。」

涪陵歎曰:「馬遇一陽一運糧被陷,不諳此間道故也。

地利可不審哉!」隨令張懷亮、拓跋琳、馬晉臣三將領一精一兵一千,以石雄為嚮導,抄出關後,前後夾攻。

涪陵自率諸將,頭帶沖天金風雙翅盔,身披黃金五環鎖子甲,腰繫紫絡寶絛金彎帶,掛劍上馬,親臨行間,直抵關下搦戰,一時士氣百倍。

元兵屢勝,不以宋師為意。

又聞打關,韋權欲守,曹瑜欲戰,李繼業請二將俱守,自己率兵出戰。

剛開關門,史進一馬突至,李繼業抖擻一精一神,戰了一會。

史進狂叫如雷,力不少懈。

李繼業戰史進不下,虛掩一槍,繞關而走。

涪陵將旗揮動,馬遇樂領兵從東殺來,查士珩領兵從西殺來,劉-領兵從南殺來,劉瑛領兵從北殺來。

元兵一時衝散,兵不顧將。

宋師遂圍了杉關。

關上韋權、曹瑜方欲出兵救應,忽報飛鶴嶺有兵,直襲關後,韋權大驚,忙令李通、王雙火速往護。

誰知石雄已早爬上,軍士蟻附而登。

王雙被石雄舉起流星,死於非命。

李通亦被亂軍所殺。

前關亦奮力攻打,韋權力不能支,望闕拜謝曰:「臣力竭矣,誓將一死,以報國恩。」

遂拔劍自刎。

宋師斬關直入,曹瑜巷戰馬蹶,死於亂刃之下。

李繼業匹馬逃往邵武而去,余兵盡降。

涪陵入關,出榜曉諭,軍民安堵,秋毫勿犯,重賞石雄,大犒三軍,養一精一蓄銳。

不日,進攻邵武,又將韋權、曹瑜二將一屍一首收殮葬於關下,以旌其忠。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元代野史
第一回 元世祖貶聖伐陵第二回 程廉訪招賢納士第三回 冬青樹記換君王骨第四回 靈隱寺激怒英雄心第五回 寇復雷大鬧臨安郡第六回 秦錦帛起義紫金山第七回 楊鎮龍兵犯牛渚第八回 鍾明亮入寇藍關第九回 北固亭范國昌望氣第十回 棲霞嶺皇甫惇題詩第十一回 征曰本蒙古喪師第十二回 走占城涪陵返國第十三回 智深獻策掠廣陵第十四回 萬俟蠣棄家走壽春第十五回 種世龍傳檄達荊楚第十六回 楊孝伯擊楫過洞庭第十七回 壽陽城錫帛僭號第十八回 虎丘寺涪陵遇友第十九回 狄招討一征羅浮第二十回 韓搏虎七敗賈翀第二十一回 岳燕超官辭參政第二十二回 狄招討二征羅浮第二十三回 襄陽城賈羽辛授首第二十四回 鐵幢浦秦楠敗兵第二十五回 跖跋將計取南安第二十六回 涪陵公兵進邵武第二十七回 范國昌入夢承簡命第二十八回 劉先鋒修書取漳州第二十九回 趙涪陵聘賢龍首第三十回 狄招討三征羅浮第三十一回 白映雪奇緣有幸第三十二回 寇竹生慘遇無辜第三十三回 翔龍府風雲會合第三十四回 南雄鎮雷雨交兵第三十五回 德報德上官樸免禍第三十六回 冤構冤萬俟蠣殺身第三十七回 涪陵王大興屯田第三十八回 淳於丹論史匡君第三十九回 岳燕超練兵演陣第四十回 藍天蔚棄暗投明第四十一回 謝侍郎燕京死節第四十二回 梅參政淮南召兵第四十三回 金山寺索通盜寶第四十四回 周處台馬陵伏妖第四十五回 梅參政昭關戰死第四十六回 賈平章壽陽篡位第四十七回 鳳凰台大開武選第四十八回 鴛鴦絹巧判良緣第四十九回 岳招討計賺長沙第五十回 慕容長鏖兵武陵第五十一回 西冷橋樊生遇艷第五十二回 木棉庵老魅譚禪第五十三回 扈先鋒收復岳陽郡第五十四回 元太后駕游五台山第五十五回 兩先鋒分剿雲夢第五十六回 岳招討怒打襄陽第五十七回 廣陵散竹生得譜第五十八回 牡丹鈿玉奴擇婿第五十九回 耿星星兵敗海門島第六十回 王用槐吹蕭九嶷山第六十一回 炎宋興復設方鎮第六十二回 眾夷國入貢武都第六十三回 蘇公堤朝雲集句第六十四回 七星巖焦芳殉節第六十五回 雲貞女萬里傳書第六十六回 鍾情人一心合墓第六十七回 宋主重立元祐碑第六十八回 孝伯誤陷金鎖陣第六十九回 韓太尉罵死留夢第七十回 關將軍招降呂大成第七十一回 寶林寺韓昭毀佛第七十二回 摩天嶺三將隕命第七十三回 蘇縣令巧決疑訟第七十四回 王太常詞慰幽魂第七十五回 寇節度力戰青龍嶺第七十六回 狄樞密智破崑崙第七十七回 范僕射登台觀星第七十八回 元世祖入夢崇聖第七十九回 黃金河大破元兵第八十回 太乙陣生擒索虎第八十一回 趙孟釗胨魏捅第八十二回 令狐韜當殿論璽第八十三回 廿四堆宋主掃墓第八十四回 楊妃井太真洗心第八十五回 宋昭帝詔求直諫宋第八十六回 吳草廬不序藏經第八十七回 三清樓公孫醉酒第八十八回 劉蕡墓軒轅還金第八十九回 烏蒙僧巧設騙局第九十回 許廉訪請頒葬制第九十一回 趙完普焚香告天第九十二回 潞安王出守歸國第九十三回 還珠亭冤鬼洩憤第九十四回 清風嶺廉夫祈嗣第九十五回 張士誠販鹽起泰州第九十六回 劉伯溫望氣游西湖第九十七回 脫脫決議開黃河第九十八回 哈麻獻策造龍舟第九十九回 韓節度誤釋友諒第一百回 明太祖應運和陽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