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野史》第八十一回 趙孟釗胨魏捅:岳招討等三大帥及諸將士回國,次日朝見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元代野史》第八十一回 趙孟釗胨魏捅

元代野史

第八十一回 趙孟釗胨魏捅

第八十一回趙孟-入宋和兵

岳招討等三大帥及諸將士回國,次日朝見,帝慰勞備至。

於是招討岳燕超進爵為王,予長子岳鎮為南安伯世職;樞密狄定國進爵為保昌公;節度寇復雷進爵為寧武公;如種世虎、狄勇、岳坤、慕容長、藍天蔚等俱加大都督,三大帥各部將佐,亦論功升秩有差。

陣亡諸將,如斛律亢宗追封武烈侯,焦芳武勇侯,牛肱、張燕、屈突申、傅突,俱以伯爵贈之,子孫蔭其本職;陣亡士卒各有優恤,所在立廟,命有司祀之。

大出帑藏,重賞三軍,寧武公寇復雷仍為長沙節度使,彈壓各鎮。

即以便殿設宴,飲至,眾臣山呼拜舞,謝恩而出。

數日後,寧武公寇復雷率其本部將赴長沙,入朝陛辭,奏曰:「廣右大功,業已底定,尚有慶遠、泗城二府,鬱林、永安二州,未入版圖,陛下宜詔高節度,不時訓練人馬,若有機會,立攻下之。

以便建閫立鎮。」

帝允之。

寇公辭帝,赴長沙而去。

帝亦以廣右不全為宋土,終為後患,即日下詔與高耀卿,乘機進齲高節度遂檄各鎮將,逐日厲兵秣馬,尚猶未動。

元朝守臣疊次飛章奏人上都,元成宗憂形於色,召平章政事張九思、梁-等,問曰:「朕不用卿言,悔已無及。

今廣右陷沒,僅餘四郡,觀宋人之意,不盡得不止。

卿等何以處之?」

御史台臣力言:「參政蒯毅夫失陷廣右,多由三軍不努力,將帥不協心,致此大敗。

辱國喪師,失地數千里。

毅夫雖死,尚宜逮其家屬,論以覆軍之罪,然後朝廷命親王大臣,協同陝右、滇南二省勁兵討之,以圖恢復。

所謂乾綱獨攬,陛下不可不明信賞罰也。」

成宗聽畢,歎曰:「夫疆場披堅執銳之士,枕戈待旦,臥雪通宵,皆為國也,幸而勝,則蔭子封妻;不幸而敗,則肝腦塗地。

朕昔在藩邸治軍,親所閱歷,將士以軀命博功名,死生存亡,旦夕殊難料也!卿等安坐朝堂,徒事筆墨,業同蝕蠹;技比彫蟲,叨服章縫,惟呻占畢,一聞敗挫,即雲將帥失人,士卒畏死。

但閫外之事,非卿等所知,慎勿妄言!

留夢炎其車鑒也!」台臣等大慚語塞。

左丞相哈刺哈孫亦奏曰:「陛下負宗廟社稷之靈,當赫然震怒,以圖討賊。

不然,恐負世祖寄托之望,並徽仁裕聖皇后手詔之心。」

平章張九思獨曰:「恢復境土,固為國家立威,然必師武臣力,將帥得人,乃為有濟。

目下內外大臣,無出宋人右者,此何以戰?依臣愚見,惟畫地求和,各安境土,然後養一精一蓄銳,以觀其變,此長策也。」

集賢大學士阿魯軍撒力爭曰:「大元中外一統,豈容宋人鯨吞虎視,不大挫其威,則侵伐不止。

平章之計,毋乃款和誤國,效宋人南渡之事乎?」

梁-亦曰:「以陛下英明,兩國既勢均力敵,非戰則和,今戰不能,和不可,臣不知計之所出矣!戰與和,惟陛下獨斷獨行耳。」

時群臣各執一說,有議堅壁清野以待之者,有議會合京西、滇南、福建江右、川、湖五省以討之者,獨中書右丞相完澤默然無語,帝遂問之,完澤奏曰:「諸臣之議皆未盡善。

依左丞相之計,則兵連禍結,戰無已時,徒驅數百萬生靈,委之鋒鏑之下;依平章之見,畫地求和,恐宋人未必允。

蓋昔年金人和宋,以有秦檜為內應,故指揮如意。

今宋人非復南渡時也。

君臣同德,將相一心,日夜臥薪嘗膽,以復崖山之仇為事。

其國以得人為強,其兵以久練而一精一,廷臣謂欲與戰,適驅羊人虎耳!

臣愚以為陷沒兩廣不足慮,惟陷沒襄漢者,憂方大耳。」

成宗一聞此語,拍案稱善,蓋宋師既得襄漢,漕運梗塞,惟海運一路入京。

上都路十分不便。

完澤又奏曰:「臣愚以為與宋和者,應目下之急,不必與宋久和。

且休養觀變,此至善之策也。」

帝欣然從之。

謂文武曰:「朕意決矣,廷臣有再言戰者,朕必唾其面。

卿等可至中書省,酌議以聞。」

於是文武不敢復爭。

張九思、梁-等皆至中書,會合台省九卿文武,議復襄一陽一、德安、安陸、漢一陽一四郡地,而以廣右慶遠、泗城、鬱林、永安四郡歸之,湖廣則畫江為界。

大江以南為宋,北為元,立盟修好,休兵養民,並遣使先至桂林止兵,然後議行人,直人武都,與宋定盟,文武議定。

次日,奏聞元主,請以翰林學士趙孟-為行人,領太醫院事李邦寧副之,二人皆宋舊臣,故有是命,帝無不允從。

元主修定國書,副以禮物,並太后所授玉璽,歸之於宋。

且曰:「朕不嫌自屈,作無璽天子,凡以為兩國體兵養民也,二卿其善達朕意,慎不辱命。」

趙孟-、李邦寧領詔而出,即定於次日起程,不日遂達武都。

宋重康六年夏五月也,宋主臨朝,有近臣奏知,即命元使臣趙孟-、李邦寧二人入見。

帝見二臣,皆故宋人,大有不悅,因問曰:「二卿既仕大元,今至小朝廷,見朕何意?」

趙孟-惶恐免冠,稽首對曰:「陛下龍飛御極,寡君特命下臣入賀,一則寡君度德量力,不敢與陛下及在廷文武諸執事並駕爭驅,故俯懇上國,聯盟修好,息兵養民。

下臣因不避斧鉞之誅,冒干天威,悚息待命。」

李邦寧亦俯伏奏曰:「罪臣等逃死餘生,原不應以Yan廢刑餘污及興朝,而寡君與在廷文武皆曰:『欲休兵養民,非二臣不可遣也。

』竊以寡君與在廷文武之意,非以罪臣等乃大宋委棄余息,一線可通。

冀陛下宏堯舜之仁,闊天地之量,而兼容並包一皮也乎?故罪臣等昧死入覲,乞陛下憐而赦之。」

帝始回-作喜,問曰:「二卿仕元,現居何官?」

趙孟-奏曰:「下臣逃死歸安,自謂已得偷生,應埋首江浙,與草木同朽矣。

乃廉訪使程文海再三相一逼一,郡縣迫促,目下待罪翰林學士,實大宋之首惡也。」

李邦寧奏曰:「臣以小黃門隨恭皇帝入元,元主用以給事內廷,供使令而已。

近成宗在位,始命罪臣領太醫院事。」

帝首肯者再,曰:「元主欲與朕和,其意何如?」

趙孟-忙俯伏丹墀,將玉璽國書獻上,奏曰:「寡君不忍生民塗炭,願作無璽天子,而以國寶歸於陛下,則薄海內外皆知正朔所在矣。

地土則廣右陛下已轄九郡,寡君更割慶遠、泗城、鬱林、永安四郡以奉陛下,以成全美,而與陛下求襄一陽一、德安、安陸、漢一陽一四郡之地,以便畫江為界,以江之南者屬宋;江之北者屬元,干戈永息,生民樂業,兩國赤子皆戴陛下之德於不衰矣,伏乞陛下聖裁。」

帝觀其國書,大意亦與孟-所言相似,乃曰:「二卿且退,候聯與文武商議。」

趙孟-、李邦寧叩謝而出。

早有右相種世龍、大將軍關普靈奏曰:「宋元之仇,不共戴天,萬無可和之理。

以勢言之,蒙古雖中外一統,而宋以海南偏安,足與頡頏。

仗陛下天威,文武努力,尚當削平區宇,再造社稷,方雪崖山之恥,報伐陵之仇。

以雲議和,斷乎不可。」

尚書皇甫-奏曰:「元人請和之意,特屈於一時勢衰力竭耳,明為休兵息民,暗為養一精一蓄銳。

其勢如猛獸噬人,必先卑身帖耳,始得以肆其讒口。

此勾踐沼吳之策,而亦金人款和愚宋之謀也。

南宋已誤,陛下豈容再誤?」

樞密副使狄定國奏曰:「慶遠四郡皆掌握中物,何勞元人割取,其意殆欲得襄一陽一四郡耳,四郡一得,則漕運可通,元人不懼我矣!」一時群臣議論,無允和者,惟侍郎蘇伏威,尚書李穆、右丞劉知幾、左相范國昌四人以為可和,帝不悅而罷。

一連數日,群臣堅持不和,帝召元使臣趙孟-、李邦寧二人,以國書玉璽,謝而遣之,二臣知事不諧,忙俯伏奏曰:「議和乃寡君有求於陛下,非陛下和寡君也。

陛下曷不卷雷霆之威,施雨露之仁,使兩國百姓各安生業,處於堯舜之世也乎?」

帝曰:「汝主地土,莫非大宋之物,而猶欲割襄漢四郡以通漕運,自為計則得矣,朕不受汝主愚也。」

趙孟-又奏曰:「陛下去四郡,獲四郡,於陛下之版圖並未損也,何不可之有?」

帝怫然曰:「宋元欲和,除非德-復還,會稽諸陵無恙,方可議和。」

李邦寧叩首奏曰:「恭宗皇帝北狩,業已殂落,太子完普現今作賓王家,封為瀛國公,寡君優禮相待。

至會稽諸陵皆先帝失德所為,今世皇墓木已拱,寡君深悔之,又不敢直彰其惡,特令浙省平章修復皇宋陵墓,以蓋前愆,故投誠乞憐於陛下,陛下獨無意乎?」

種世龍在旁厲聲答曰:「伐陵取鼻,乃群盜所為,蒙古殘酷如此,天必棄之,至廣右慶遠四郡,以我兵臨之,如探囊取物,何勞汝主將機就計,謂以割奉大宋,而欲我襄一陽一四郡耶?恐汝主此念差矣!」關普靈亦正色責之曰:「寄語汝主,能戰則來,否則遂降。

宋元世仇無可議和。」

趙孟-、李邦寧遂不敢多言,再拜辭去。

不數月,二臣又奉元主詔至,云:「以元貞元年修復皇宋陵寢,今更於每陵置守塚三百戶,以贖前愆,瀛國公願送還人宋,至廣右慶遠四郡,不必動兵,即日歸宋。

更增歲幣十萬,計襄一陽一等郡所出,每歲不過此數,乞兩國通好,講信修睦。」

帝覽畢,笑曰:「朕恢復仗義大舉,寧為此歲幣金錢起見耶?」

又以問樞密正使岳燕超,燕超曰:「臣職在樞密,身任武職,惟知有戰而已,余非所知。」

惟左相范國昌從容奏曰:「臣愚以為陛下仗義恢復,原應掃平區宇,聿新王室,但立國偏安,定鼎海隅,以陛下之英明,文武之贊助,能與大元並駕爭驅,亦可謂千載一時矣!即雲議和,一出元人本意,和不和,尚以我為政也,且元人能以欲取泵與之策和大宋,大宋獨不能以欲擒先縱之策款元人乎?陛下何必爭此一間,使戰鬥無已時也?」

帝亦念歷年戰爭,費用浩繁,歲入不支,又損兵折將,殆無虛日,亦欲趁此允和,待休養數年,生息聚斂,再議征伐之舉。

乃謂范國昌曰:「或戰或和,卿意何如?」

范國昌曰:「戰者,乃陛下恢復不易之理;和者,乃一時休養權宜之計,此一言而決耳!」尚書司馬肅亦曰:「和不可拒,而戰亦不可忘,此出自陛下聖裁耳!」帝乃諭文武曰:「論德-崖山之事,宋與元萬無和理,但以兵連禍結,生靈塗炭,將士死亡,血戰何時已乎?朕欲少屈,姑允其和,使軍民得以休息,至割地一款,卿等更宜籌劃,不可少失銳氣。」

種世龍、關普靈、狄定國三人齊出奏曰:「陛下既決定與和,臣等不敢爭執,但議和各款,須令臣等參酌。」

帝曰:「此事由關卿等主持。」

文武遂齊至樞密府中商議,以為當如契丹石晉故事,以南朝為父,北朝為子;否則南朝為君,北朝為臣,以親王大臣各一人為質於宋,更割膏腴富饒二十郡,歲幣一百萬,則襄一陽一四郡可歸,余皆依樣云云。

范國昌笑曰:「何必石晉,即如金人之事,以南朝為兄,北朝為弟,足矣。

以親王大臣為質,此事未妥。」

種世龍讓之曰:「左相袒護蒙古耶?」

范國昌曰:「非也,以元人為質於宋,豈能相容?竟不用質,足見大宋以信義為重,且免生意外之事。」

眾皆然之。

國昌又欲減割郡歲幣之數,眾皆力爭曰:「不可。」

議定上之。

帝乃減二十郡為十郡,百萬為六十萬,謂曰:「酌乎其中,不可大過,恐梗和議,致爭戰無已時也。」

范國昌贊成之。

帝始召趙孟-、李邦寧入見,謂之曰:「朕之本意,原欲光復舊物,宏我國家,但為生民起見,屈意允和,議和各款,當依大宋。

二卿速歸去見汝主,若能如議,便兩國修好;不然,朕之兵,即日渡江取東京諸路,先為大宋掃陵墓矣。」

二臣再拜稽首,謝曰:「陛下若能允和,則天下蒼生之幸,寧獨寡君與在廷文武同受其賜哉!」二臣領命辭出,不敢停留,星夜回上都而去。

直至宋重康七年,元成宗大德十年秋九月,趙孟-、李邦寧二行人,又繼國書入宋,以南朝為兄,北朝為弟,割廣右慶遠、泗城二府,鬱林永安二州及江右之臨江、瑞州、袁州三府,寧都一州,凡八郡與宋。

荊楚則畫江為界,以襄一陽一、漢一陽一、德安、安陸四郡歸元,歲幣三十萬,玉璽獻與宋主,惟瀛國公自言在燕已久,不欲回宋,北朝亦未敢強。

余皆依議。

趙孟-、李邦寧先至樞密府,與宋文武相見。

諸臣猶欲再議,左相范國昌曰:「行人之跋涉至矣,既欲修好,惟堅信義可也。」

預先奏聞,次日帝乃大設朝會,元使臣朝見畢,將玉璽國書及諸般禮物呈上。

俯伏奏曰:「陛下宏天地之一愛一戴,仁育萬物,恩沾率土,寡君及在廷文武實被其賜,和議各款,俱一一如命,祈陛下睿覽。」

帝觀畢,謂使臣曰:「朕屈意允和,亦為兩國之生命耳,元主但出本心,朕焉有不俞允之理?」

趙孟-稽首奏曰:「寡君欲與民休息,直齋戒沐浴,以告於宗廟社稷,始遣下臣,寡君囑下臣之言,皆怞肝擢膽之言也。

寡君所望者,得陛下一俞允,則大元宗廟社稷之靈,實邁相之。」

帝悅。

李邦寧亦奏曰:「從此二國修好,邊陲無警,內外文武,亦得以共享昇平,罪臣等蒙陛下之賜,亦可謂不辱君命矣。」

帝亦曰:「朕不食言,令守臣讓還四郡之地,以便二卿覆命。」

趙孟-、李邦寧再拜謝訖。

帝命於偏殿設宴,以待使臣。

時百官畢集,飲酒樂甚,惟——武班中諸臣見和議已成,欲退四郡之地,未免怏怏,皆曰:「我等疆場血戰,始得四郡,乃以片言棄之,從前汗馬功勞,盡成畫餅。

況此四郡,乃得之於賈-,非奪之於蒙古也。」

帝聞之,頗不懌。

有范國昌私問李邦寧曰:「元主為君何如?」

李邦寧曰:「內事決於宮閫,外事委於大臣,而連年寢疾,元主殆不久於人世矣。」

國昌又問太子何如,邦寧曰:「無太子,有國者,其北邊總兵之懷寧王乎?」

帝又謂趙孟-曰「卿雖仕元,猶能奉使,和二國之好,不忘故主,而留夢炎乃竟領兵伐宋,是自取其死也。」

言之令人髮指。

趙孟-拜謝曰:「前者非留夢炎阻詔,則宋元早聯和,無此數番爭戰矣。」

使臣與文武等,盡歡而罷。

越日,帝交割四郡,重賞使臣,遣侍郎蘇伏威、給事李進誠,二人入元報命,以答其禮,自是,而和議成矣。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元代野史
第一回 元世祖貶聖伐陵第二回 程廉訪招賢納士第三回 冬青樹記換君王骨第四回 靈隱寺激怒英雄心第五回 寇復雷大鬧臨安郡第六回 秦錦帛起義紫金山第七回 楊鎮龍兵犯牛渚第八回 鍾明亮入寇藍關第九回 北固亭范國昌望氣第十回 棲霞嶺皇甫惇題詩第十一回 征曰本蒙古喪師第十二回 走占城涪陵返國第十三回 智深獻策掠廣陵第十四回 萬俟蠣棄家走壽春第十五回 種世龍傳檄達荊楚第十六回 楊孝伯擊楫過洞庭第十七回 壽陽城錫帛僭號第十八回 虎丘寺涪陵遇友第十九回 狄招討一征羅浮第二十回 韓搏虎七敗賈翀第二十一回 岳燕超官辭參政第二十二回 狄招討二征羅浮第二十三回 襄陽城賈羽辛授首第二十四回 鐵幢浦秦楠敗兵第二十五回 跖跋將計取南安第二十六回 涪陵公兵進邵武第二十七回 范國昌入夢承簡命第二十八回 劉先鋒修書取漳州第二十九回 趙涪陵聘賢龍首第三十回 狄招討三征羅浮第三十一回 白映雪奇緣有幸第三十二回 寇竹生慘遇無辜第三十三回 翔龍府風雲會合第三十四回 南雄鎮雷雨交兵第三十五回 德報德上官樸免禍第三十六回 冤構冤萬俟蠣殺身第三十七回 涪陵王大興屯田第三十八回 淳於丹論史匡君第三十九回 岳燕超練兵演陣第四十回 藍天蔚棄暗投明第四十一回 謝侍郎燕京死節第四十二回 梅參政淮南召兵第四十三回 金山寺索通盜寶第四十四回 周處台馬陵伏妖第四十五回 梅參政昭關戰死第四十六回 賈平章壽陽篡位第四十七回 鳳凰台大開武選第四十八回 鴛鴦絹巧判良緣第四十九回 岳招討計賺長沙第五十回 慕容長鏖兵武陵第五十一回 西冷橋樊生遇艷第五十二回 木棉庵老魅譚禪第五十三回 扈先鋒收復岳陽郡第五十四回 元太后駕游五台山第五十五回 兩先鋒分剿雲夢第五十六回 岳招討怒打襄陽第五十七回 廣陵散竹生得譜第五十八回 牡丹鈿玉奴擇婿第五十九回 耿星星兵敗海門島第六十回 王用槐吹蕭九嶷山第六十一回 炎宋興復設方鎮第六十二回 眾夷國入貢武都第六十三回 蘇公堤朝雲集句第六十四回 七星巖焦芳殉節第六十五回 雲貞女萬里傳書第六十六回 鍾情人一心合墓第六十七回 宋主重立元祐碑第六十八回 孝伯誤陷金鎖陣第六十九回 韓太尉罵死留夢第七十回 關將軍招降呂大成第七十一回 寶林寺韓昭毀佛第七十二回 摩天嶺三將隕命第七十三回 蘇縣令巧決疑訟第七十四回 王太常詞慰幽魂第七十五回 寇節度力戰青龍嶺第七十六回 狄樞密智破崑崙第七十七回 范僕射登台觀星第七十八回 元世祖入夢崇聖第七十九回 黃金河大破元兵第八十回 太乙陣生擒索虎第八十一回 趙孟釗胨魏捅第八十二回 令狐韜當殿論璽第八十三回 廿四堆宋主掃墓第八十四回 楊妃井太真洗心第八十五回 宋昭帝詔求直諫宋第八十六回 吳草廬不序藏經第八十七回 三清樓公孫醉酒第八十八回 劉蕡墓軒轅還金第八十九回 烏蒙僧巧設騙局第九十回 許廉訪請頒葬制第九十一回 趙完普焚香告天第九十二回 潞安王出守歸國第九十三回 還珠亭冤鬼洩憤第九十四回 清風嶺廉夫祈嗣第九十五回 張士誠販鹽起泰州第九十六回 劉伯溫望氣游西湖第九十七回 脫脫決議開黃河第九十八回 哈麻獻策造龍舟第九十九回 韓節度誤釋友諒第一百回 明太祖應運和陽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