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野史》第六十七回 宋主重立元祐碑:宋重康四年,帝命集賢直學士呂希賢、右補闕張純粹、給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元代野史》第六十七回 宋主重立元祐碑

元代野史

第六十七回 宋主重立元祐碑

第六十七回宋主重立元-碑

宋重康四年,帝命集賢直學士呂希賢、右補闕張純粹、給事中楊懷清、富珩等,提學各郡;命崇文館大學士李仁恭,權知貢舉,得士百餘人,擢用為州縣長吏。

所在有循聲,時稱得人,帝甚喜,考官重有賞賚。

一日帝微行,至廣-廟,見一碑,字已漶滅,不可識,末題元-五年立,碑上有人題詩云:微軀飄泊豈無家,只為蠅頭一念差。

白髮已添頭上雪,黃金都盡眼前花。

夢魂自信歸鄉國,骸鼻誰憐沒草沙。

寄語妻孥休問卜,十年戎馬陷中華。

帝讀畢,即訪其人,乃郝文慶,安西州敦煌人也。

蒼頭白髮,僑居廟中。

自言幼業儒,其後貿易入閩,因元兵陷沒不得歸。

帝憐而恤之,使歸,因下詔各郡,所在有羈旅阻滯及孤苦、疾病者從優賑恤,務使得所。

帝又見廟中碑上有元-五年等字,因下詔求元-一黨一碑觀之,欲盡得當時諸賢姓名。

詔下旬餘,有潭州守范時中,覓得此碑,獻之帝,原碑云:皇帝嗣位之五年,旌別淑慝,明信賞罰。

黜元-害政之人,一靡一有佚罰。

乃命有司夷考罪狀,第其首惡與附麗者以聞,得三百九人,皇帝書而列之石,置於文德殿門之東壁,永為萬世臣子之戒。

又召臣京書之,將以頒之天下。

臣竊惟陛下仁聖英武,遵制揚功,彰善癉惡,以昭光烈,臣敢不對揚休命?仰承陛下繼述之志,司空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臣蔡京謹書。

元-一奸一黨一:文臣曾任執政官二十七人:司馬光文彥博呂公著呂大防劉摯范純仁韓忠彥曾布王巖叟梁燾蘇轍王存鄭雍傅堯俞趙瞻韓維孫固范百祿胡宗愈安燾李清臣劉奉世范純札陸佃並元-黃履祥符張商英蔣之奇元符曾任待制以上官四十九人:蘇軾劉安世范祖禹朱廷光姚-趙君錫孔文仲孔武仲吳安時馬默錢勰李之純鮮於-趙彥若孫覺趙高王欽臣孫升李周王份韓川顧臨賈易呂希純曾肇王覿范純粹呂陶王古豐稷張舜民張問楊畏陳次升鄒浩謝文-並元-岑象求周鼎路昌衡徐-董敦逸上官均郭知章楊康國葉濤龔原朱緩葉祖洽朱師服並元符余官一百七十七人:秦國黃庭堅晁補之吳安詩張耒歐一陽一-劉唐老王鞏呂希哲杜純張保源孫平仲司馬康宋保國湯或黃隱畢仲游常安民汪衍余爽鄭俠常立程頤唐義問余卜李格非陳-任伯雨張庭堅馬涓孫諤陳郛朱光裔蘇嘉龔夫王回呂希續吳儔歐一陽一中律並元-尹才葉仲李茂直吳處厚商倚李績中陳-虞防李祉李深李之儀範正平曹蓋楊琳蘇芮葛茂宗劉渭柴-洪羽李新趙天佐衡鈞-公適馮伯樂周誼孫宗范匯中鄧考甫王察趙峋封覺民胡端修李傑李貫石芳趙令-郭執中金極高公應張集安信之黃策吳安遜周永徽高漸張夙鮮於綽呂諒卿王貫朱-吳明梁安國王古蘇迥檀固何大受王箴鹿敏求江公望曾紆高士育鄧忠臣種師極韓浩郁貺秦希甫錢景樣周-何大正梁寬呂彥祖沈於曹興宗羅鼎臣劉勃王極黃安期陳師錫於肇黃遷黃俠正許堯甫楊-梅君俞胡良寇宗顏張居李修逢純熙黃才高道恪曹輿侯顧道周遵道林膚葛輝宋壽巖王公彥王交張溥許安修劉吉甫胡潛楊懷寶董祥倪直儒蔣津王守劉元中王一陽一梁俊民張裕陸表民時世英諸潛陳唐劉經國扈充張恕陳並洪芻周諤蕭-趙越滕友江詢方適許端卿李昭圮向訓陳察察鍾正甫高茂華楊彥璋彰醇廖正一李夷行梁士能並元-武臣二十五人:張巽李稱王獻可胡田馬田馬稔王履趙希夷郭子-任-錢盛趙希德王長民李永李愚王庭臣吉師雄吳休復崔昌符潘滋高士權李嘉亮李玩劉延肇姚雄李一基並元符內臣二十九人:岳全忠陳恂張士良知新李綽譚-竇鉞趙約黃卿從馮說魯燾蘇舜民楊稱梁弼陳恂張茂則張琳裴彥臣李稱王緩閻守勤李穆蔡克明王化基王道華鄧世昌鄭居簡張-王化臣並元-為臣不忠二人:王跬元-章-元符右今准尚書兵部符-降敕令旨揮立石監司廳崇寧四年二月日帝觀畢,笑謂文武曰:「此碑自靖國五年毀碎,遂希傳本。

今獲見之,猶獲寶-矣。

元-諸賢,除溫潞兩公,及范韓數十人外,設無此碑,焉能識其姓字?此碑在當時,獨蔡京以為不可毀,傳至今日,則天下後世人皆不欲毀之矣。」

命刻石,重立朝門。

尚書李穆奏曰:「此碑當時立文德殿門者,乃徽宗親書,州郡廳事,則蔡京筆也。

後星變遂毀。

當毀碑時,蔡京厲聲曰:『碑可毀,名不可滅也。

』京之意,欺當時並欺後世。

夫忠一奸一自有公論。

京之愚,可謂甚矣!」學士白映雪亦奏曰:「崇寧中此碑發至開封,推官命碑工安民刻石。

安民辭曰:『民愚不知碑中之意,如司馬相公者,乃目為好人耶?』不受命,推官怒欲加罪。

安民泣曰:『民被役不敢辭,乞免鐫安民二字於石末,免得罪後世。

』又江州有碑工李仲寧,自顏其居曰琢玉,官召刻石。

亦辭曰:『小民因蘇黃二學士詞翰,以致溫飽,忍目之為一奸一耶?』揮淚而逃,以免其役。

當時士大夫洵碑工之不若矣。

今陛下既重刻一黨一碑,當鐫二名於末曰不刻一黨一碑石工某某,以昭後世。」

帝笑而從之-1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元代野史
第一回 元世祖貶聖伐陵第二回 程廉訪招賢納士第三回 冬青樹記換君王骨第四回 靈隱寺激怒英雄心第五回 寇復雷大鬧臨安郡第六回 秦錦帛起義紫金山第七回 楊鎮龍兵犯牛渚第八回 鍾明亮入寇藍關第九回 北固亭范國昌望氣第十回 棲霞嶺皇甫惇題詩第十一回 征曰本蒙古喪師第十二回 走占城涪陵返國第十三回 智深獻策掠廣陵第十四回 萬俟蠣棄家走壽春第十五回 種世龍傳檄達荊楚第十六回 楊孝伯擊楫過洞庭第十七回 壽陽城錫帛僭號第十八回 虎丘寺涪陵遇友第十九回 狄招討一征羅浮第二十回 韓搏虎七敗賈翀第二十一回 岳燕超官辭參政第二十二回 狄招討二征羅浮第二十三回 襄陽城賈羽辛授首第二十四回 鐵幢浦秦楠敗兵第二十五回 跖跋將計取南安第二十六回 涪陵公兵進邵武第二十七回 范國昌入夢承簡命第二十八回 劉先鋒修書取漳州第二十九回 趙涪陵聘賢龍首第三十回 狄招討三征羅浮第三十一回 白映雪奇緣有幸第三十二回 寇竹生慘遇無辜第三十三回 翔龍府風雲會合第三十四回 南雄鎮雷雨交兵第三十五回 德報德上官樸免禍第三十六回 冤構冤萬俟蠣殺身第三十七回 涪陵王大興屯田第三十八回 淳於丹論史匡君第三十九回 岳燕超練兵演陣第四十回 藍天蔚棄暗投明第四十一回 謝侍郎燕京死節第四十二回 梅參政淮南召兵第四十三回 金山寺索通盜寶第四十四回 周處台馬陵伏妖第四十五回 梅參政昭關戰死第四十六回 賈平章壽陽篡位第四十七回 鳳凰台大開武選第四十八回 鴛鴦絹巧判良緣第四十九回 岳招討計賺長沙第五十回 慕容長鏖兵武陵第五十一回 西冷橋樊生遇艷第五十二回 木棉庵老魅譚禪第五十三回 扈先鋒收復岳陽郡第五十四回 元太后駕游五台山第五十五回 兩先鋒分剿雲夢第五十六回 岳招討怒打襄陽第五十七回 廣陵散竹生得譜第五十八回 牡丹鈿玉奴擇婿第五十九回 耿星星兵敗海門島第六十回 王用槐吹蕭九嶷山第六十一回 炎宋興復設方鎮第六十二回 眾夷國入貢武都第六十三回 蘇公堤朝雲集句第六十四回 七星巖焦芳殉節第六十五回 雲貞女萬里傳書第六十六回 鍾情人一心合墓第六十七回 宋主重立元祐碑第六十八回 孝伯誤陷金鎖陣第六十九回 韓太尉罵死留夢第七十回 關將軍招降呂大成第七十一回 寶林寺韓昭毀佛第七十二回 摩天嶺三將隕命第七十三回 蘇縣令巧決疑訟第七十四回 王太常詞慰幽魂第七十五回 寇節度力戰青龍嶺第七十六回 狄樞密智破崑崙第七十七回 范僕射登台觀星第七十八回 元世祖入夢崇聖第七十九回 黃金河大破元兵第八十回 太乙陣生擒索虎第八十一回 趙孟釗胨魏捅第八十二回 令狐韜當殿論璽第八十三回 廿四堆宋主掃墓第八十四回 楊妃井太真洗心第八十五回 宋昭帝詔求直諫宋第八十六回 吳草廬不序藏經第八十七回 三清樓公孫醉酒第八十八回 劉蕡墓軒轅還金第八十九回 烏蒙僧巧設騙局第九十回 許廉訪請頒葬制第九十一回 趙完普焚香告天第九十二回 潞安王出守歸國第九十三回 還珠亭冤鬼洩憤第九十四回 清風嶺廉夫祈嗣第九十五回 張士誠販鹽起泰州第九十六回 劉伯溫望氣游西湖第九十七回 脫脫決議開黃河第九十八回 哈麻獻策造龍舟第九十九回 韓節度誤釋友諒第一百回 明太祖應運和陽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