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野史》第三十八回 淳於丹論史匡君:卻說涪陵王好微行,一日帶近侍數人,至香山,見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元代野史》第三十八回 淳於丹論史匡君

元代野史

第三十八回 淳於丹論史匡君

第三十八回淳於丹論史匡君

卻說涪陵王好微行,一日帶近侍數人,至香山,見其地草色蒼翠,竹花迷一離,峰巒競秀,巖峪爭奇,長松掩映間,又襯出怪石峻峭,溪壑瀠洄,遂心樂之,信步而行,各處佳勝,觀玩不輟,見一處賽勝一處,昔人曾作《招隱詩》以紀勝,云:翠竹林中景最幽,人生獲此更何求?

數方白石堆雲起,一道清泉接澗流。

得趣猿猴堪共樂,忘機糜鹿可同游?

紅塵一任漫天去,高臥深山百不憂。

涪陵王正欣賞不已,忽見左泉右石,茂林深處,現出茅屋數椽,小小柴門,靠著短牆未扃。

近窺之,內一老人,方踞胡一床一讀《漢書》,至偽游雲夢處,乃釋卷長歎數聲,且曰:「韓侯將才則優,而臣道豈未之聞也?」

朗吟曰:若使英雄早見機,奇謀肯立漢邦基。

囊沙破敵功雖大,躡足封齊事已非。

既謂無心從蒯徹,何緣執手教陳-?

未央宮裡當時事,千載令人淚滿衣。

吟畢,浮一大白。

涪陵王知為隱者,叩門而入,老人驚起禮畢,訝曰:「殿下何來?」

涪陵王視其人,童顏鶴髮,飄飄欲仙,因問曰:「叟閱幾何甲子矣?」

老人曰:「臣於孝宗三年,判國史館,光宗五年,以老病乞休者也。」

涪陵王叩其姓字,對曰:「臣閿鄉人,淳於丹也,殿下輕身微行,獨不念恢復重任乎?」

涪陵王問以恢復之計,微笑曰:「頹邁之人,荒僻陋處,枕流漱石久矣!」涪陵王再三叩之,惟謝不知,又問曰:「叟當年職史館,應知史館之事,靖康中北狩其詳可得聞乎?」

老人愀然曰:「煙霞瘤疾,強半遺忘。

然二帝北狩一節,勉為殿下陳之:按靖康元年丙午,二月初二日,金人圍汴城。

二月初三日,金人北去。

十一月十九日,金粘罕元帥,再圍京城。

二十五日,京城陷,金人入城。

二十六日,粘罕遣使入城。

求兩宮幸彼營議和割地事。

二年,正月十一日,粘罕遣使入城,請帝車駕詣軍前議事。

二月十一日,車駕出城,幸彼營。

十七日,帝還宮。

三月初三日,再幸彼營,次早帝見太上皇亦至彼。

初四日至十五,皇族后妃諸王陸續到營。

十六日,粘罕今以青袍易帝服,以常人女服,易二後服,侍衛番奴,以男一女呼帝。

十七日,金以張邦昌為帝,國號大楚。

十八日,上皇及帝二後,乘馬北行。

二十一日,次黃河岸。

二十二日,入衛州。

二十三日,入懷州。

二十四日,至信安縣。

二十六日,至徐州。

二十七日,至泉鎮。

四月初一日,過真定府。

五月二十一日,至燕京,見金主。

六月初二日,朱後崩。

年二十六歲。

十三日,至安肅聽候。

六月末,移居雲州。

紹興二年,鄭後崩,年四十七歲,二帝移居五國城。

紹興四年,金主死,孫完顏-即位。

五年,移居西均州。

六年,上皇崩於均州,年五十六歲。

是年,又移少帝於源昌州。

八年,金人立偽齊劉豫,召少帝於源昌。

本年十月初九日,少帝復至燕京,與契丹耶律延禧同拘管鴻翼府。

十三年,賜帝居燕京。

十八年,歧王完顏亮殺金王主-,並後,自即位。

紹興十五年,徙少帝出城東田玉觀。

二十年,復徙少帝入城,囚於左院。

二十二年春,帝崩,年六十歲。」

老人言至此,涪陵王隨問少帝之崩,作何情狀,老人曰:「殿下猶未知耶?乃為彼奴射死於馬足之下。」

涪陵王聽罷,不勝憤懣,乃曰:「當時彼此不共戴天,檜賊專一政,日主和議,誤國誤君,萬死不足以塞責也!」老人歎曰:「寧徒檢賊誤哉?

高宗亦自誤也。

檜賊誤於前,似道誤於後,高宗之下不可忘靖康二君,猶殿下之不可忘德-二主也。」

涪陵王斂容謝之,隨前席請教,訪為君之大略焉,老人曰:「恭儉仁恕,以明君德,親賢遠佞,法天重民,治道庶幾近矣!」涪陵王請就國為師保,不與政事,閒居以養其老,得備顧問,老人堅辭不許,涪陵王曰:「叟四壁蕭然,貧也實甚。

小朝廷縱不能容叟,然敬老之典,不可廢也!」不日安車至矣,老人笑曰:「貧莫貧於未聞道;賤莫賤於不知恥。

士能宏道曰達;士不安分曰窮。

殿下敦堯舜之盛,老臣守巢許之節。」

安車雖至,不與知也。

涪陵王遂辭而歸,遣人厚贈之,令有司以時問候,恤其家。

涪陵王深憤南渡偏安,權臣誤國,乃銳意興復,思大有為。

一日下議曰:「當今百職庶司,所最宜得人者,惟吏部戶部為要,吏部司銓衡,擇監司;戶部判度支,理財賦,非諳練老成者,不當此任。」

其以司馬肅兼吏部,韓昭判戶部,而以葛天民、蘇伏威等為諫議大夫,大開言路,務敦實效,去虛文,各陳時政樞要。

參議李穆上言曰:「立國以建都為本;而治國以恤民為先。

建都擇地,必當設險而後國可固;國之有民,猶人之有元氣也,而可不恤哉?輕賦稅,除盜賊,遷守令,更弊法,省辟吏,皆恤民事也。

既能恤民,而後立政有經。

有經,然後賞罰當,賞罰當而後號令行。

人心既從,惟上所命。

守之則固;戰之則勝;攻之則克。

而國以定矣。」

涪陵王喜曰:「卿所言恰中款要,」即命吏部選舉官吏,戶部斟酌賦稅,務恤民隱,次第施行。

越日因大集文武,一決定都之議。

左丞種世龍奏曰:「自古人君圖王霸之業者,必定根本之地,以作固守之基,若漢高之於關中,光武之於河內是也。

縱經營四方,而根本自為重任,堅固不搖,方可進取,而猶非定都之謂也。

天下建都之地,自有定所,關陝為上,荊襄為次,江淮為下,此大較也。

然殿下今日,寧一時遂及此哉?廣南雖撫有六郡,僻處海隅,無所控制,不如邵武據八閩之上游,枕三吳之襟帶,控引二廣,荊楚可通。

昔文少保四鎮建閫之策,今可用也。」

參政范國昌、參議李穆、將軍關普靈,皆主其說,獨司馬肅曰:「依臣愚見,閩廣皆近海表,不如收復長沙,更議定都。

蓋長沙峙以五嶺,環以三湘,左納荊門,右統夏-,較之邵武尤便。」

諫議大夫蘇伏威曰:「長沙雖據形勝,然未入版圖,不如建昌控三吳之襟帶,據五嶺之咽喉,牽制江淮,呼吸甌越,經營中原,實當衝要。」

學土皇甫-曰:「臣之見與諫議相合,請殿下鈞裁。」

岳燕超曰:「不然,自來建都者,西北可據中原,東南不據西北,古今大勢已定,即南渡之事,殿下所深知也。

捨建康而都臨安,偏處一隅,棄六朝之遺跡,尚難振起,而況今日僅在閩廣中求勝地哉?一時權宜,則非邵武不可,臣前於殿下固言之矣!」資政大夫劉知幾進曰:「臣以術佔之,江青三百年王氣,雖盡於六朝,然不出百年,金陵佳氣,重見興旺。

殿下不如都建昌,為近江淮丘墓。

南宋陵寢,當必有發祥於殿下者。」

涪陵王笑曰:「但得卿等同心戮力,眾志可以成城,無形之險,牢不可破,況語云:在德不在險乎?然閩廣中非邵武,亦無險可恃矣,」卒主種世龍之議,命耿進誠允工部,經理建都事宜,祟墉浚池,築關豎險,建宮立署,朝市社稷以次齊備,擇日車駕當臨幸焉。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元代野史
第一回 元世祖貶聖伐陵第二回 程廉訪招賢納士第三回 冬青樹記換君王骨第四回 靈隱寺激怒英雄心第五回 寇復雷大鬧臨安郡第六回 秦錦帛起義紫金山第七回 楊鎮龍兵犯牛渚第八回 鍾明亮入寇藍關第九回 北固亭范國昌望氣第十回 棲霞嶺皇甫惇題詩第十一回 征曰本蒙古喪師第十二回 走占城涪陵返國第十三回 智深獻策掠廣陵第十四回 萬俟蠣棄家走壽春第十五回 種世龍傳檄達荊楚第十六回 楊孝伯擊楫過洞庭第十七回 壽陽城錫帛僭號第十八回 虎丘寺涪陵遇友第十九回 狄招討一征羅浮第二十回 韓搏虎七敗賈翀第二十一回 岳燕超官辭參政第二十二回 狄招討二征羅浮第二十三回 襄陽城賈羽辛授首第二十四回 鐵幢浦秦楠敗兵第二十五回 跖跋將計取南安第二十六回 涪陵公兵進邵武第二十七回 范國昌入夢承簡命第二十八回 劉先鋒修書取漳州第二十九回 趙涪陵聘賢龍首第三十回 狄招討三征羅浮第三十一回 白映雪奇緣有幸第三十二回 寇竹生慘遇無辜第三十三回 翔龍府風雲會合第三十四回 南雄鎮雷雨交兵第三十五回 德報德上官樸免禍第三十六回 冤構冤萬俟蠣殺身第三十七回 涪陵王大興屯田第三十八回 淳於丹論史匡君第三十九回 岳燕超練兵演陣第四十回 藍天蔚棄暗投明第四十一回 謝侍郎燕京死節第四十二回 梅參政淮南召兵第四十三回 金山寺索通盜寶第四十四回 周處台馬陵伏妖第四十五回 梅參政昭關戰死第四十六回 賈平章壽陽篡位第四十七回 鳳凰台大開武選第四十八回 鴛鴦絹巧判良緣第四十九回 岳招討計賺長沙第五十回 慕容長鏖兵武陵第五十一回 西冷橋樊生遇艷第五十二回 木棉庵老魅譚禪第五十三回 扈先鋒收復岳陽郡第五十四回 元太后駕游五台山第五十五回 兩先鋒分剿雲夢第五十六回 岳招討怒打襄陽第五十七回 廣陵散竹生得譜第五十八回 牡丹鈿玉奴擇婿第五十九回 耿星星兵敗海門島第六十回 王用槐吹蕭九嶷山第六十一回 炎宋興復設方鎮第六十二回 眾夷國入貢武都第六十三回 蘇公堤朝雲集句第六十四回 七星巖焦芳殉節第六十五回 雲貞女萬里傳書第六十六回 鍾情人一心合墓第六十七回 宋主重立元祐碑第六十八回 孝伯誤陷金鎖陣第六十九回 韓太尉罵死留夢第七十回 關將軍招降呂大成第七十一回 寶林寺韓昭毀佛第七十二回 摩天嶺三將隕命第七十三回 蘇縣令巧決疑訟第七十四回 王太常詞慰幽魂第七十五回 寇節度力戰青龍嶺第七十六回 狄樞密智破崑崙第七十七回 范僕射登台觀星第七十八回 元世祖入夢崇聖第七十九回 黃金河大破元兵第八十回 太乙陣生擒索虎第八十一回 趙孟釗胨魏捅第八十二回 令狐韜當殿論璽第八十三回 廿四堆宋主掃墓第八十四回 楊妃井太真洗心第八十五回 宋昭帝詔求直諫宋第八十六回 吳草廬不序藏經第八十七回 三清樓公孫醉酒第八十八回 劉蕡墓軒轅還金第八十九回 烏蒙僧巧設騙局第九十回 許廉訪請頒葬制第九十一回 趙完普焚香告天第九十二回 潞安王出守歸國第九十三回 還珠亭冤鬼洩憤第九十四回 清風嶺廉夫祈嗣第九十五回 張士誠販鹽起泰州第九十六回 劉伯溫望氣游西湖第九十七回 脫脫決議開黃河第九十八回 哈麻獻策造龍舟第九十九回 韓節度誤釋友諒第一百回 明太祖應運和陽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