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野史
第三十八回 淳於丹論史匡君
第三十八回淳於丹論史匡君
卻說涪陵王好微行,一日帶近侍數人,至香山,見其地草色蒼翠,竹花迷一離,峰巒競秀,巖峪爭奇,長松掩映間,又襯出怪石峻峭,溪壑瀠洄,遂心樂之,信步而行,各處佳勝,觀玩不輟,見一處賽勝一處,昔人曾作《招隱詩》以紀勝,云:翠竹林中景最幽,人生獲此更何求?
數方白石堆雲起,一道清泉接澗流。
得趣猿猴堪共樂,忘機糜鹿可同游?
紅塵一任漫天去,高臥深山百不憂。
涪陵王正欣賞不已,忽見左泉右石,茂林深處,現出茅屋數椽,小小柴門,靠著短牆未扃。
近窺之,內一老人,方踞胡一床一讀《漢書》,至偽游雲夢處,乃釋卷長歎數聲,且曰:「韓侯將才則優,而臣道豈未之聞也?」
朗吟曰:若使英雄早見機,奇謀肯立漢邦基。
囊沙破敵功雖大,躡足封齊事已非。
既謂無心從蒯徹,何緣執手教陳-?
未央宮裡當時事,千載令人淚滿衣。
吟畢,浮一大白。
涪陵王知為隱者,叩門而入,老人驚起禮畢,訝曰:「殿下何來?」
涪陵王視其人,童顏鶴髮,飄飄欲仙,因問曰:「叟閱幾何甲子矣?」
老人曰:「臣於孝宗三年,判國史館,光宗五年,以老病乞休者也。」
涪陵王叩其姓字,對曰:「臣閿鄉人,淳於丹也,殿下輕身微行,獨不念恢復重任乎?」
涪陵王問以恢復之計,微笑曰:「頹邁之人,荒僻陋處,枕流漱石久矣!」涪陵王再三叩之,惟謝不知,又問曰:「叟當年職史館,應知史館之事,靖康中北狩其詳可得聞乎?」
老人愀然曰:「煙霞瘤疾,強半遺忘。
然二帝北狩一節,勉為殿下陳之:按靖康元年丙午,二月初二日,金人圍汴城。
二月初三日,金人北去。
十一月十九日,金粘罕元帥,再圍京城。
二十五日,京城陷,金人入城。
二十六日,粘罕遣使入城。
求兩宮幸彼營議和割地事。
二年,正月十一日,粘罕遣使入城,請帝車駕詣軍前議事。
二月十一日,車駕出城,幸彼營。
十七日,帝還宮。
三月初三日,再幸彼營,次早帝見太上皇亦至彼。
初四日至十五,皇族后妃諸王陸續到營。
十六日,粘罕今以青袍易帝服,以常人女服,易二後服,侍衛番奴,以男一女呼帝。
十七日,金以張邦昌為帝,國號大楚。
十八日,上皇及帝二後,乘馬北行。
二十一日,次黃河岸。
二十二日,入衛州。
二十三日,入懷州。
二十四日,至信安縣。
二十六日,至徐州。
二十七日,至泉鎮。
四月初一日,過真定府。
五月二十一日,至燕京,見金主。
六月初二日,朱後崩。
年二十六歲。
十三日,至安肅聽候。
六月末,移居雲州。
紹興二年,鄭後崩,年四十七歲,二帝移居五國城。
紹興四年,金主死,孫完顏-即位。
五年,移居西均州。
六年,上皇崩於均州,年五十六歲。
是年,又移少帝於源昌州。
八年,金人立偽齊劉豫,召少帝於源昌。
本年十月初九日,少帝復至燕京,與契丹耶律延禧同拘管鴻翼府。
十三年,賜帝居燕京。
十八年,歧王完顏亮殺金王主-,並後,自即位。
紹興十五年,徙少帝出城東田玉觀。
二十年,復徙少帝入城,囚於左院。
二十二年春,帝崩,年六十歲。」
老人言至此,涪陵王隨問少帝之崩,作何情狀,老人曰:「殿下猶未知耶?乃為彼奴射死於馬足之下。」
涪陵王聽罷,不勝憤懣,乃曰:「當時彼此不共戴天,檜賊專一政,日主和議,誤國誤君,萬死不足以塞責也!」老人歎曰:「寧徒檢賊誤哉?
高宗亦自誤也。
檜賊誤於前,似道誤於後,高宗之下不可忘靖康二君,猶殿下之不可忘德-二主也。」
涪陵王斂容謝之,隨前席請教,訪為君之大略焉,老人曰:「恭儉仁恕,以明君德,親賢遠佞,法天重民,治道庶幾近矣!」涪陵王請就國為師保,不與政事,閒居以養其老,得備顧問,老人堅辭不許,涪陵王曰:「叟四壁蕭然,貧也實甚。
小朝廷縱不能容叟,然敬老之典,不可廢也!」不日安車至矣,老人笑曰:「貧莫貧於未聞道;賤莫賤於不知恥。
士能宏道曰達;士不安分曰窮。
殿下敦堯舜之盛,老臣守巢許之節。」
安車雖至,不與知也。
涪陵王遂辭而歸,遣人厚贈之,令有司以時問候,恤其家。
涪陵王深憤南渡偏安,權臣誤國,乃銳意興復,思大有為。
一日下議曰:「當今百職庶司,所最宜得人者,惟吏部戶部為要,吏部司銓衡,擇監司;戶部判度支,理財賦,非諳練老成者,不當此任。」
其以司馬肅兼吏部,韓昭判戶部,而以葛天民、蘇伏威等為諫議大夫,大開言路,務敦實效,去虛文,各陳時政樞要。
參議李穆上言曰:「立國以建都為本;而治國以恤民為先。
建都擇地,必當設險而後國可固;國之有民,猶人之有元氣也,而可不恤哉?輕賦稅,除盜賊,遷守令,更弊法,省辟吏,皆恤民事也。
既能恤民,而後立政有經。
有經,然後賞罰當,賞罰當而後號令行。
人心既從,惟上所命。
守之則固;戰之則勝;攻之則克。
而國以定矣。」
涪陵王喜曰:「卿所言恰中款要,」即命吏部選舉官吏,戶部斟酌賦稅,務恤民隱,次第施行。
越日因大集文武,一決定都之議。
左丞種世龍奏曰:「自古人君圖王霸之業者,必定根本之地,以作固守之基,若漢高之於關中,光武之於河內是也。
縱經營四方,而根本自為重任,堅固不搖,方可進取,而猶非定都之謂也。
天下建都之地,自有定所,關陝為上,荊襄為次,江淮為下,此大較也。
然殿下今日,寧一時遂及此哉?廣南雖撫有六郡,僻處海隅,無所控制,不如邵武據八閩之上游,枕三吳之襟帶,控引二廣,荊楚可通。
昔文少保四鎮建閫之策,今可用也。」
參政范國昌、參議李穆、將軍關普靈,皆主其說,獨司馬肅曰:「依臣愚見,閩廣皆近海表,不如收復長沙,更議定都。
蓋長沙峙以五嶺,環以三湘,左納荊門,右統夏-,較之邵武尤便。」
諫議大夫蘇伏威曰:「長沙雖據形勝,然未入版圖,不如建昌控三吳之襟帶,據五嶺之咽喉,牽制江淮,呼吸甌越,經營中原,實當衝要。」
學土皇甫-曰:「臣之見與諫議相合,請殿下鈞裁。」
岳燕超曰:「不然,自來建都者,西北可據中原,東南不據西北,古今大勢已定,即南渡之事,殿下所深知也。
捨建康而都臨安,偏處一隅,棄六朝之遺跡,尚難振起,而況今日僅在閩廣中求勝地哉?一時權宜,則非邵武不可,臣前於殿下固言之矣!」資政大夫劉知幾進曰:「臣以術佔之,江青三百年王氣,雖盡於六朝,然不出百年,金陵佳氣,重見興旺。
殿下不如都建昌,為近江淮丘墓。
南宋陵寢,當必有發祥於殿下者。」
涪陵王笑曰:「但得卿等同心戮力,眾志可以成城,無形之險,牢不可破,況語云:在德不在險乎?然閩廣中非邵武,亦無險可恃矣,」卒主種世龍之議,命耿進誠允工部,經理建都事宜,祟墉浚池,築關豎險,建宮立署,朝市社稷以次齊備,擇日車駕當臨幸焉。
分類:史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