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春申君列傳第十八】《史記》在線閱讀:遊學博聞,事楚頃襄王。頃襄王以歇為辯,使於秦。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史記》【春申君列傳第十八】《史記》在線閱讀

史記

【春申君列傳第十八】《史記》在線閱讀

春申君者,楚人也,名歇,姓黃氏。

遊學博聞,事楚頃襄王。

頃襄王以歇為辯,使於秦。

秦昭王使白起攻韓、魏,敗之於華陽,禽魏將芒卯,韓、魏服而事秦。

秦昭王方令白起與韓、魏共伐楚,未行,而楚使黃歇適至於秦,聞秦之計。

當是之時,秦已前使白起攻楚,取巫、黔中之郡,拔鄢郢,東至竟陵,楚頃襄王東徙治於陳縣。

黃歇見楚懷王之為秦所誘而入朝,遂見欺,留死於秦。

頃襄王,其子也,秦輕之,恐壹舉兵而滅楚。

歇乃上書說秦昭王曰:

天下莫彊於秦、楚。

今聞大王欲伐楚,此猶兩虎相與鬥。

兩虎相與斗而駑犬受其弊,不如善楚。

臣請言其說:臣聞物至則反,冬夏是也;致至則危,累釭是也。

今大國之地,遍天下有其二垂,此從生民已來,萬乘之地未嘗有也。

先帝文王、莊王之身,三世不妄接地於齊,以絕從親之要。

今王使盛橋守事於韓,盛橋以其地入秦,是王不用甲,不信威,而得百里之地。

王可謂能矣。

王又舉甲而攻魏,杜大梁之門,舉河內,拔燕、酸棗、虛、桃,入邢,魏之兵雲翔而不敢捄。

王之功亦多矣。

王休甲息眾,二年而後復之;又並蒲、衍、首、垣,以臨仁、平丘,黃、濟陽嬰城而魏氏服;王又割濮■之北,注齊秦之要,絕楚趙之脊,天下五合六聚而不敢救。

王之威亦單矣。

王若能持功守威,絀攻取之心而肥仁義之地,使無後患,三王不足四,五伯不足六也。

王若負人徒之眾,仗兵革之彊,乘毀魏之威,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臣恐其有後患也。

詩曰「一靡一不有初,鮮克有終」。

易曰「狐涉水,濡其尾」。

此言始之易,終之難也。

何以知其然也?昔智氏見伐趙之利而不知榆次之禍,吳見伐齊之便而不知干隧之敗。

此二國者,非無大功也,沒利於前而易患於後也。

吳之信越也,從而伐齊,既勝齊人於艾陵,還為越王禽三渚之浦。

智氏之信韓、魏也,從而伐趙,攻晉陽城,勝有日矣,韓、魏叛之,殺智伯瑤於鑿台之下。

今王妒楚之不毀也,而忘毀楚之彊韓、魏也,臣為王慮而不取也。

詩曰「大武遠宅而不涉」。

從此觀之,楚國,援也;鄰國,敵也。

詩云「趯趯■免,還犬獲之。

他人有心,余忖度之」。

今王中道而信韓、魏之善王也,此正吳之信越也。

臣聞之,敵不可假,時不可失。

臣恐韓、魏卑辭除患而實欲欺大國也。

何則?王無重世之德於韓、魏,而有累世之怨焉。

夫韓、魏父子兄弟接踵而死於秦者將十世矣。

本國殘,社稷壞,宗廟毀。

刳腹絕腸,折頸摺頤,首身份離,暴骸鼻於草澤,頭顱僵仆,相望於境,父子老弱系脰束手為群虜者相及於路。

鬼神孤傷,無所血食。

人民不聊生,族類離散,流亡為僕妾者,盈一滿海內矣。

故韓、魏之不亡,秦社稷之憂也,今王資之與攻楚,不亦過乎!

且王攻楚將惡出兵?王將借路於仇讎之韓、魏乎?兵出之日而王憂其不返也,是王以兵資於仇讎之韓、魏也。

王若不借路於仇讎之韓、魏,必攻隨水右壤。

隨水右壤,此皆廣川大水,山林谿谷,不食之地也,王雖有之,不為得地。

是王有毀楚之名而無得地之實也。

且王攻楚之日,四國必悉起兵以應王。

秦、楚之兵構而不離,魏氏將出而攻留、方與、銍、湖陵、碭、蕭、相,故宋必盡。

齊人南面攻楚,泗上必舉。

此皆平原四達,膏腴之地,而使獨攻。

王破楚以肥韓、魏於中國而勁齊。

韓、魏之彊,足以校於秦。

齊南以泗水為境,東負海,北倚河,而無後患,天下之國莫彊於齊、魏,齊、魏得地葆利而詳事下吏,一年之後,為帝未能,其於禁王之為帝有餘矣。

夫以王壤土之博,人徒之眾,兵革之彊,壹舉事而樹怨於楚,遲令韓、魏歸帝重於齊,是王失計也。

臣為王慮,莫若善楚。

秦、楚合而為一以臨韓,韓必斂手。

王施以東山之險,帶以曲河之利,韓必為關內之侯。

若是而王以十萬戍鄭,梁氏寒心,許、鄢陵嬰城,而上蔡、召陵不往來也,如此而魏亦關內侯矣。

王壹善楚,而關內兩萬乘之主注地於齊,齊右壤可拱手而取也。

王之地一經兩海,要約天下,是燕、趙無齊、楚,齊、楚無燕、趙也。

然後危動燕、趙,直搖齊、楚,此四國者不待痛而服矣。

昭王曰:「善。」

於是乃止白起而謝韓、魏。

發使賂楚,約為與國。

黃歇受約歸楚,楚使歇與太子完入質於秦,秦留之數年。

楚頃襄王病,太子不得歸。

而楚太子與秦相應侯善,於是黃歇乃說應侯曰:「相國誠善楚太子乎?」

應侯曰:「然。」

歇曰:「今楚王恐不起疾,秦不如歸其太子。

太子得立,其事秦必重而德相國無窮,是親與國而得儲萬乘也。

若不歸,則咸陽一布衣耳;楚更立太子,必不事秦。

夫失與國而絕萬乘之和,非計也。

原相國孰慮之。」

應侯以聞秦王。

秦王曰:「令楚太子之傅先往問楚王之疾,返而後圖之。」

黃歇為楚太子計曰:「秦之留太子也,欲以求利也。

今太子力未能有以利秦也,歇憂之甚。

而陽文君子二人在中,王若卒大命,太子不在,陽文君子必立為後,太子不得奉宗廟矣。

不如亡秦,與使者俱出;臣請止,以死當之。」

楚太子因變衣服為楚使者御以出關,而黃歇守舍,常為謝病。

度太子已遠,秦不能追,歇乃自言秦昭王曰:「楚太子已歸,出遠矣。

歇當死,原賜死。」

昭王大怒,欲聽其自一殺也。

應侯曰:「歇為人臣,出身以徇其主,太子立,必用歇,故不如無罪而歸之,以親楚。」

秦因遣黃歇。

歇至楚三月,楚頃襄王卒,太子完立,是為考烈王。

考烈王元年,以黃歇為相,封為春申君,賜淮北地十二縣。

後十五歲,黃歇言之楚王曰:「淮北地邊齊,其事急,請以為郡便。」

因並獻淮北十二縣。

請封於江東。

考烈王許之。

春申君因城故吳墟,以自為都邑。

春申君既相楚,是時齊有孟嘗君,趙有平原君,魏有信陵君,方爭下士,招致賓客,以相傾奪,輔國持權。

春申君為楚相四年,秦破趙之長平軍四十餘萬。

五年,圍邯鄲。

邯鄲告急於楚,楚使春申君將兵往救之,秦兵亦去,春申君歸。

春申君相楚八年,為楚北伐滅魯,以荀卿為蘭陵令。

當是時,楚復彊。

趙平原君使人於春申君,春申君捨之於上捨。

趙使欲誇楚,為玳瑁簪,刀劍室以珠玉飾之,請命春申君客。

春申君客三千餘人,其上客皆躡珠履以見趙使,趙使大慚。

春申君相十四年,秦莊襄王立,以呂不韋為相,封為文信侯。

取東周。

春申君相二十二年,諸侯患秦攻伐無已時,乃相與合從,西伐秦,而楚王為從長,春申君用事。

至函谷關,秦出兵攻,諸侯兵皆敗走。

楚考烈王以咎春申君,春申君以此益疏。

客有觀津人硃英,謂春申君曰:「人皆以楚為彊而君用之弱,其於英不然。

先君時善秦二十年而不攻楚,何也?秦逾黽隘之塞而攻楚,不便;假道於兩周,背韓、魏而攻楚,不可。

今則不然,魏旦暮亡,不能一愛一許、鄢陵,其許魏割以與秦。

秦兵去陳百六十里,臣之所觀者,見秦、楚之日斗也。」

楚於是去陳徙壽春;而秦徙衛野王,作置東郡。

春申君由此就封於吳,行相事。

楚考烈王無子,春申君患之,求婦人宜子者進之,甚眾,卒無子。

趙人李園持其女弟,欲進之楚王,聞其不宜子,恐久毋一寵一。

李園求事春申君為舍人,已而謁歸,故失期。

還謁,春申君問之狀,對曰:「齊王使使求臣之女弟,與其使者飲,故失期。」

春申君曰:「娉入乎?」

對曰:「未也。」

春申君曰:「可得見乎?」

曰:「可。」

於是李園乃進其女弟,即幸於春申君。

知其有身,李園乃與其女弟謀。

園女弟承間以說春申君曰:「楚王之貴幸君,雖兄弟不如也。

今君相楚二十餘年,而王無子,即百歲後將更立兄弟,則楚更立君後,亦各貴其故所親,君又安得長有一寵一乎?非徒然也,君貴用事久,多失禮於王兄弟,兄弟誠立,禍且及身,何以保相印江東之封乎?今妾自知有身矣,而人莫知。

妾幸君未久,誠以君之重而進妾於楚王,王必幸妾;妾賴天有子男,則是君之子為王也,楚國盡可得,孰與身臨不測之罪乎?」

春申君大然之,乃出李園女弟,謹捨而言之楚王。

楚王召入幸之,遂生子男,立為太子,以李園女弟為王后。

楚王貴李園,園用事。

李園既入其女弟,立為王后,子為太子,恐春申君語洩而益驕,陰養死士,欲殺春申君以滅口,而國人頗有知之者。

春申君相二十五年,楚考烈王病。

硃英謂春申君曰:「世有毋望之福,又有毋望之禍。

今君處毋望之世,事毋望之主,安可以無毋望之人乎?」

春申君曰:「何謂毋望之福?」

曰:「君相楚二十餘年矣,雖名相國,實楚王也。

今楚王病,旦暮且卒,而君相少主,因而代立當國,如伊尹、周公,王長而反政,不即遂南面稱孤而有楚國?此所謂毋望之福也。」

春申君曰:「何謂毋望之禍?」

曰:「李園不治國而君之仇也,不為兵而養死士之日久矣,楚王卒,李園必先入據權而殺君以滅口。

此所謂毋望之禍也。」

春申君曰:「何謂毋望之人?」

對曰:「君置臣郎中,楚王卒,李園必先入,臣為君殺李園。

此所謂毋望之人也。」

春申君曰:「足下置之,李園,弱人也,僕又善之,且又何至此!」硃英知言不用,恐禍及身,乃亡去。

後十七日,楚考烈王卒,李園果先入,伏死士於棘門之內。

春申君入棘門,園死士俠刺春申君,斬其頭,投之棘門外。

於是遂使吏盡滅春申君之家。

而李園女弟初幸春申君有身而入之王所生子者遂立,是為楚幽王。

是歲也,秦始皇帝立九年矣。

嫪毐亦為亂於秦,覺,夷其三族,而呂不韋廢。

太史公曰:吾適楚,觀春申君故城,宮室盛矣哉!初,春申君之說秦昭王,及出身遣楚太子歸,何其智之明也!後制於李園,旄矣。

語曰:「當斷不斷,反受其亂。」

春申君失硃英之謂邪?

黃歇辯智,權略秦、楚。

太子獲歸,身作宰輔。

珠炫趙客,邑開吳土。

烈王寡胤,李園獻女。

無妄成災,硃英徒語。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史記
史記書目【五帝本紀第一】《史記》文言文版【夏本紀第二】《史記》在線閱讀【殷本紀第三】《史記》電子書【周本紀第四】《史記》txt【秦本紀第五】《史記》古文版【秦始皇本紀第六】《史記》全文閱讀【項羽本紀第七】《史記》在線閱讀【高祖本紀第八】《史記》在線閱讀【呂太后本紀第九】《史記》在線閱讀《史記》在線閱讀【孝文本紀第十】【孝景本紀第十一】《史記》文言文版【孝武本紀第十二】《史記》在線閱讀【三代世表第一】《史記》文言文版【十二諸侯年表第二】《史記》在線閱讀【六國年表第三】《史記》電子書【秦楚之際月表第四】《史記》txt【漢興以來諸侯王年表第五】《史記》古文版【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史記》全文閱讀【惠景閒侯者年表第七】《史記》在線閱讀【建元以來侯者年表第八】《史記》在線閱讀【建元已來王子侯者年表第九】《史記》在線閱讀《史記》在線閱讀【漢興以來將相名臣年表第十】【禮書第一】《史記》文言文版【樂書第二】《史記》在線閱讀【律書第三】《史記》電子書【歷書第四】《史記》txt【歷書第四】《史記》txt【封禪書第六】《史記》全文閱讀【河渠書第七】《史記》在線閱讀【吳太伯世家第一】《史記》文言文版【齊太公世家第二】《史記》在線閱讀【魯周公世家第三】《史記》電子書【燕召公世家第四】《史記》txt【管蔡世家第五】《史記》古文版【陳杞世家第六】《史記》全文閱讀【衛康叔世家第七】《史記》在線閱讀【宋微子世家第八】《史記》在線閱讀【晉世家第九】《史記》在線閱讀《史記》在線閱讀【楚世家第十】【越王句踐世家第十一】《史記》文言文版【鄭世家第十二】《史記》在線閱讀【趙世家第十三】《史記》電子書【魏世家第十四】《史記》txt【韓世家第十五】《史記》古文版【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史記》全文閱讀【孔子世家第十七】《史記》在線閱讀【陳涉世家第十八】《史記》在線閱讀【外戚世家第十九】《史記》在線閱讀《史記》在線閱讀【楚元王世家第二十】【荊燕世家第二十一】《史記》文言文版【齊悼惠王世家第二十二】《史記》在線閱讀【蕭相國世家第二十三】《史記》電子書【曹相國世家第二十四】《史記》txt【留侯世家第二十五】《史記》古文版【陳丞相世家第二十六】《史記》全文閱讀【絳侯周勃世家第二十七】《史記》在線閱讀【梁孝王世家第二十八】《史記》在線閱讀【五宗世家第二十九】《史記》在線閱讀《史記》在線閱讀【三王世家第三十】【伯夷列傳第一】《史記》文言文版【管晏列傳第二】《史記》在線閱讀【老子韓非列傳第三】《史記》電子書【司馬穰苴列傳第四】《史記》txt【孫子吳起列傳第五】《史記》古文版【伍子胥列傳第六】《史記》全文閱讀【仲尼弟子列傳第七】《史記》在線閱讀【商君列傳第八】《史記》在線閱讀【蘇秦列傳第九】《史記》在線閱讀《史記》在線閱讀【張儀列傳第十】【樗裡子甘茂列傳第十一】《史記》文言文版【穰侯列傳第十二】《史記》在線閱讀【白起王翦列傳第十三】《史記》電子書【孟子荀卿列傳第十四】《史記》txt【孟嘗君列傳第十五】《史記》古文版【平原君虞卿列傳第十六】《史記》全文閱讀【魏公子列傳第十七】《史記》在線閱讀【春申君列傳第十八】《史記》在線閱讀【范睢蔡澤列傳第十九】《史記》在線閱讀《史記》在線閱讀【樂毅列傳第二十】【廉頗藺相如列傳第二十一】《史記》文言文版【田單列傳第二十二】《史記》在線閱讀【魯仲連鄒陽列傳第二十三】《史記》電子書【屈原賈生列傳第二十四】《史記》txt【呂不韋列傳第二十五】《史記》古文版【刺客列傳第二十六】《史記》全文閱讀【李斯列傳第二十七】《史記》在線閱讀【蒙恬列傳第二十八】《史記》在線閱讀【張耳陳餘列傳第二十九】《史記》在線閱讀《史記》在線閱讀【魏豹彭越列傳第三十】【黥布列傳第三十一】《史記》文言文版【淮陰侯列傳第三十二】《史記》在線閱讀【韓信盧綰列傳第三十三】《史記》電子書【田儋列傳第三十四】《史記》txt【樊酈滕灌列傳第三十五】《史記》古文版【張丞相列傳第三十六】《史記》全文閱讀【酈生陸賈列傳第三十七】《史記》在線閱讀【傅靳蒯成列傳第三十八】《史記》在線閱讀【劉敬叔孫通列傳第三十九】《史記》在線閱讀《史記》在線閱讀【季布欒布列傳第四十】【袁盎晁錯列傳第四十一】《史記》文言文版【張釋之馮唐列傳第四十二】《史記》在線閱讀【萬石張叔列傳第四十三】《史記》電子書【田叔列傳第四十四】《史記》txt【扁鵲倉公列傳第四十五】《史記》古文版【吳王濞列傳第四十六】《史記》全文閱讀【魏其武安侯列傳第四十七】《史記》在線閱讀【韓長孺列傳第四十八】《史記》在線閱讀【李將軍列傳第四十九】《史記》在線閱讀《史記》在線閱讀【匈奴列傳第五十】【衛將軍驃騎列傳第五十一】《史記》文言文版【平津侯主父列傳第五十二】《史記》在線閱讀【南越列傳第五十三】《史記》電子書【東越列傳第五十四】《史記》txt【朝鮮列傳第五十五】《史記》古文版【西南夷列傳第五十六】《史記》全文閱讀【司馬相如列傳第五十七】《史記》在線閱讀【淮南衡山列傳第五十八】《史記》在線閱讀【循吏列傳第五十九】《史記》在線閱讀《史記》在線閱讀【汲鄭列傳第六十】【儒林列傳第六十一】《史記》文言文版【酷吏列傳第六十二】《史記》在線閱讀【大宛列傳第六十三】《史記》電子書【遊俠列傳第六十四】《史記》txt【佞幸列傳第六十五】《史記》古文版【滑稽列傳第六十六】《史記》全文閱讀【日者列傳第六十七】《史記》在線閱讀【龜策列傳第六十八】《史記》在線閱讀【貨殖列傳第六十九】《史記》在線閱讀《史記》在線閱讀【太史公自序第七十】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