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河渠書第七】《史記》在線閱讀:陸行載車,水行載舟,泥行蹈毳,山行即橋。以別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史記》【河渠書第七】《史記》在線閱讀

史記

【河渠書第七】《史記》在線閱讀

夏書曰:禹抑洪水十三年,過家不入門。

陸行載車,水行載舟,泥行蹈毳,山行即橋。

以別九州,隨山浚川,任土作貢。

通九道,陂九澤,度九山。

然河菑衍溢,害中國也尤甚。

唯是為務。

故道河自積石歷龍門,南到華陰,東下砥柱,及孟津、雒汭,至於大邳。

於是禹以為河所從來者高,水湍悍,難以行平地,數為敗,乃廝二渠以引其河。

北載之高地,過降水,至於大一陸,播為九河,同為逆河,入於勃海九川既疏,九澤既灑,諸夏艾安,功施於三代。

自是之後,滎陽下引河東南為鴻溝,以通宋、鄭、陳、蔡、曹、衛,與濟、汝、淮、泗會。

於楚,西方則通渠漢水、雲夢之野,東方則通溝江淮之間。

於吳,則通渠三江、五湖。

於齊,則通菑濟之間。

於蜀,蜀守冰鑿離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

此渠皆可行舟,有餘則用溉騑,百姓饗其利。

至於所過,往往引其水益用溉田疇之渠,以萬億計,然莫足數也。

西門豹引漳水溉鄴,以富魏之河內。

而韓聞秦之好興事,欲罷之,毋令東伐,乃使水工鄭國間說秦,令鑿涇水自中山西邸瓠口為渠,並北山東注洛三百餘里,欲以溉田。

中作而覺,秦欲殺鄭國。

鄭國曰:「始臣為間,然渠成亦秦之利也。」

秦以為然,卒使就渠。

渠就,用注填閼之水,溉澤鹵之地四萬餘頃,收皆畝一鐘。

於是關中為沃野,無凶年,秦以富彊,卒並諸侯,因命曰鄭國渠。

漢興三十九年,孝文時河決酸棗,東潰金隄,於是東郡大興卒塞之。

其後四十有餘年,今天子元光之中,而河決於瓠子,東南注鉅野,通於淮、泗。

於是天子使汲黯、鄭當時興人徒塞之,輒復壞。

是時武安侯田蚡為丞相,其奉邑食鄃。

鄃居河北,河決而南則鄃無水菑,邑收多。

蚡言於上曰:「江河之決皆天事,未易以人力為彊塞,塞之未必應天。」

而望氣用數者亦以為然。

於是天子久之不事復塞也。

是時鄭當時為大農,言曰:「異時關東漕粟從渭中上,度六月而罷,而漕水道九百餘里,時有難處。

引渭穿渠起長安,並南山下,至河三百餘里,逕,易漕,度可令三月罷;而渠下民田萬餘頃,又可得以溉田:此損漕省卒,而益肥關中之地,得穀。」

天子以為然,令齊人水工徐伯表,悉發卒數萬人穿漕渠,三歲而通。

通,以漕,大便利。

其後漕稍多,而渠下之民頗得以溉田矣。

其後河東守番系言:「漕從山東西,歲百餘萬石,更砥柱之限,敗亡甚多,而亦煩費。

穿渠引汾溉皮氏、汾陰下,引河溉汾陰、蒲阪下,度可得五千頃。

五千頃故盡河壖棄地,民茭牧其中耳,今溉田之,度可得穀二百萬石以上。

穀從渭上,與關中無異,而砥柱之東可無復漕。」

天子以為然,發卒數萬人作渠田。

數歲,河移徙,渠不利,則田者不能償種。

久之,河東渠田廢,予越人,令少府以為稍入。

其後人有上書欲通褒斜道及漕事,下御史大夫張湯。

湯問其事,因言:「抵蜀從故道,故道多阪,回遠。

今穿褒斜道,少阪,近四百里;而褒水通沔,斜水通渭,皆可以行船漕。

漕從南陽上沔入褒,褒之絕水至斜,間百餘里,以車轉,從斜下下渭。

如此,漢中之穀可致,山東從沔無限,便於砥柱之漕。

且褒斜材木竹箭之饒,擬於巴蜀。」

天子以為然,拜湯子卬為漢中守,發數萬人作褒斜道五百餘里。

道果便近,而水湍石,不可漕。

其後莊熊羆言:「臨晉民原穿洛以溉重泉以東萬餘頃故鹵地。

誠得水,可令畝十石。」

於是為發卒萬餘人穿渠,自徵引洛水至商顏山下。

岸善崩,乃鑿井,深者四十餘丈。

往往為井,井下相通行水。

水穨以絕商顏,東至山嶺十餘里間。

井渠之生自此始。

穿渠得龍骨,故名曰龍首渠。

作之十餘歲,渠頗通,猶未得其饒。

自河決瓠子後二十餘歲,歲因以數不登,而梁楚之地尤甚。

天子既封禪巡祭山川,其明年,旱,乾封少雨。

天子乃使汲仁、郭昌發卒數萬人塞瓠子決。

於是天子已用事萬里沙,則還自臨決河,沈白馬玉璧於河,令群臣從官自將軍已下皆負薪窴決河。

是時東郡燒草,以故薪柴少,而下淇園之竹以為楗。

天子既臨河決,悼功之不成,乃作歌曰:「瓠子決兮將柰何?皓皓旰旰兮閭殫為河!殫為河兮地不得寧,功無已時兮吾山平。

吾山平兮鉅野溢,魚沸郁兮柏冬日。

延道弛兮離常流,蛟龍騁兮方遠遊。

歸舊川兮神哉沛,不封禪兮安知外!為我謂河伯兮何不仁,氾濫不止兮愁吾人?齧桑浮兮淮、泗滿,久不反兮水維緩。」

一曰:「河湯湯兮激潺湲,北渡污兮浚流難。

搴長茭兮沈美玉,河伯許兮薪不屬。

薪不屬兮衛人罪,燒蕭條兮噫乎何以御水!穨林竹兮楗石菑,宣房塞兮萬福來。」

於是卒塞瓠子,築宮其上,名曰宣房宮。

而道河北行二渠,復禹舊跡,而梁、楚之地復寧,無水災。

自是之後,用事者爭言水利。

朔方、西河、河西、酒泉皆引河及川谷以溉田;而關中輔渠、靈軹引堵水;汝南、九江引淮;東海引鉅定;泰山下引汶水:皆穿渠為溉田,各萬餘頃。

佗小渠披山通道者,不可勝言。

然其著者在宣房。

太史公曰:余南登廬山,觀禹疏九江,遂至於會稽太湟,上姑蘇,望五湖;東闚洛汭、大邳,迎河,行淮、泗、濟、漯洛渠;西瞻蜀之岷山及離碓;北自龍門至於朔方。

曰:甚哉,水之為利害也!余從負薪塞宣房,悲瓠子之詩而作河渠書。

水之利害,自古而然。

禹疏溝洫,隨山濬川。

爰洎後世,非無聖賢。

鴻溝既劃,龍骨斯穿。

填閼攸墾,黎蒸有年。

宣房在詠,梁楚獲全。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史記
史記書目【五帝本紀第一】《史記》文言文版【夏本紀第二】《史記》在線閱讀【殷本紀第三】《史記》電子書【周本紀第四】《史記》txt【秦本紀第五】《史記》古文版【秦始皇本紀第六】《史記》全文閱讀【項羽本紀第七】《史記》在線閱讀【高祖本紀第八】《史記》在線閱讀【呂太后本紀第九】《史記》在線閱讀《史記》在線閱讀【孝文本紀第十】【孝景本紀第十一】《史記》文言文版【孝武本紀第十二】《史記》在線閱讀【三代世表第一】《史記》文言文版【十二諸侯年表第二】《史記》在線閱讀【六國年表第三】《史記》電子書【秦楚之際月表第四】《史記》txt【漢興以來諸侯王年表第五】《史記》古文版【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史記》全文閱讀【惠景閒侯者年表第七】《史記》在線閱讀【建元以來侯者年表第八】《史記》在線閱讀【建元已來王子侯者年表第九】《史記》在線閱讀《史記》在線閱讀【漢興以來將相名臣年表第十】【禮書第一】《史記》文言文版【樂書第二】《史記》在線閱讀【律書第三】《史記》電子書【歷書第四】《史記》txt【歷書第四】《史記》txt【封禪書第六】《史記》全文閱讀【河渠書第七】《史記》在線閱讀【吳太伯世家第一】《史記》文言文版【齊太公世家第二】《史記》在線閱讀【魯周公世家第三】《史記》電子書【燕召公世家第四】《史記》txt【管蔡世家第五】《史記》古文版【陳杞世家第六】《史記》全文閱讀【衛康叔世家第七】《史記》在線閱讀【宋微子世家第八】《史記》在線閱讀【晉世家第九】《史記》在線閱讀《史記》在線閱讀【楚世家第十】【越王句踐世家第十一】《史記》文言文版【鄭世家第十二】《史記》在線閱讀【趙世家第十三】《史記》電子書【魏世家第十四】《史記》txt【韓世家第十五】《史記》古文版【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史記》全文閱讀【孔子世家第十七】《史記》在線閱讀【陳涉世家第十八】《史記》在線閱讀【外戚世家第十九】《史記》在線閱讀《史記》在線閱讀【楚元王世家第二十】【荊燕世家第二十一】《史記》文言文版【齊悼惠王世家第二十二】《史記》在線閱讀【蕭相國世家第二十三】《史記》電子書【曹相國世家第二十四】《史記》txt【留侯世家第二十五】《史記》古文版【陳丞相世家第二十六】《史記》全文閱讀【絳侯周勃世家第二十七】《史記》在線閱讀【梁孝王世家第二十八】《史記》在線閱讀【五宗世家第二十九】《史記》在線閱讀《史記》在線閱讀【三王世家第三十】【伯夷列傳第一】《史記》文言文版【管晏列傳第二】《史記》在線閱讀【老子韓非列傳第三】《史記》電子書【司馬穰苴列傳第四】《史記》txt【孫子吳起列傳第五】《史記》古文版【伍子胥列傳第六】《史記》全文閱讀【仲尼弟子列傳第七】《史記》在線閱讀【商君列傳第八】《史記》在線閱讀【蘇秦列傳第九】《史記》在線閱讀《史記》在線閱讀【張儀列傳第十】【樗裡子甘茂列傳第十一】《史記》文言文版【穰侯列傳第十二】《史記》在線閱讀【白起王翦列傳第十三】《史記》電子書【孟子荀卿列傳第十四】《史記》txt【孟嘗君列傳第十五】《史記》古文版【平原君虞卿列傳第十六】《史記》全文閱讀【魏公子列傳第十七】《史記》在線閱讀【春申君列傳第十八】《史記》在線閱讀【范睢蔡澤列傳第十九】《史記》在線閱讀《史記》在線閱讀【樂毅列傳第二十】【廉頗藺相如列傳第二十一】《史記》文言文版【田單列傳第二十二】《史記》在線閱讀【魯仲連鄒陽列傳第二十三】《史記》電子書【屈原賈生列傳第二十四】《史記》txt【呂不韋列傳第二十五】《史記》古文版【刺客列傳第二十六】《史記》全文閱讀【李斯列傳第二十七】《史記》在線閱讀【蒙恬列傳第二十八】《史記》在線閱讀【張耳陳餘列傳第二十九】《史記》在線閱讀《史記》在線閱讀【魏豹彭越列傳第三十】【黥布列傳第三十一】《史記》文言文版【淮陰侯列傳第三十二】《史記》在線閱讀【韓信盧綰列傳第三十三】《史記》電子書【田儋列傳第三十四】《史記》txt【樊酈滕灌列傳第三十五】《史記》古文版【張丞相列傳第三十六】《史記》全文閱讀【酈生陸賈列傳第三十七】《史記》在線閱讀【傅靳蒯成列傳第三十八】《史記》在線閱讀【劉敬叔孫通列傳第三十九】《史記》在線閱讀《史記》在線閱讀【季布欒布列傳第四十】【袁盎晁錯列傳第四十一】《史記》文言文版【張釋之馮唐列傳第四十二】《史記》在線閱讀【萬石張叔列傳第四十三】《史記》電子書【田叔列傳第四十四】《史記》txt【扁鵲倉公列傳第四十五】《史記》古文版【吳王濞列傳第四十六】《史記》全文閱讀【魏其武安侯列傳第四十七】《史記》在線閱讀【韓長孺列傳第四十八】《史記》在線閱讀【李將軍列傳第四十九】《史記》在線閱讀《史記》在線閱讀【匈奴列傳第五十】【衛將軍驃騎列傳第五十一】《史記》文言文版【平津侯主父列傳第五十二】《史記》在線閱讀【南越列傳第五十三】《史記》電子書【東越列傳第五十四】《史記》txt【朝鮮列傳第五十五】《史記》古文版【西南夷列傳第五十六】《史記》全文閱讀【司馬相如列傳第五十七】《史記》在線閱讀【淮南衡山列傳第五十八】《史記》在線閱讀【循吏列傳第五十九】《史記》在線閱讀《史記》在線閱讀【汲鄭列傳第六十】【儒林列傳第六十一】《史記》文言文版【酷吏列傳第六十二】《史記》在線閱讀【大宛列傳第六十三】《史記》電子書【遊俠列傳第六十四】《史記》txt【佞幸列傳第六十五】《史記》古文版【滑稽列傳第六十六】《史記》全文閱讀【日者列傳第六十七】《史記》在線閱讀【龜策列傳第六十八】《史記》在線閱讀【貨殖列傳第六十九】《史記》在線閱讀《史記》在線閱讀【太史公自序第七十】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