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樂書第二】《史記》在線閱讀:成王作頌,推己懲艾,悲彼家難,可不謂戰戰恐懼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史記》【樂書第二】《史記》在線閱讀

史記

【樂書第二】《史記》在線閱讀

太史公曰:余每讀虞書,至於君臣相敕,維是幾安,而股肱不一良,萬事墮壞,未嘗不流涕也。

成王作頌,推己懲艾,悲彼家難,可不謂戰戰恐懼,善守善終哉?君子不為約則修德,滿則棄禮,佚能思初,安能惟始,沐浴班澤而歌詠勤苦,非大德誰能如斯!傳曰「治定功成,禮樂乃興」。

海內人道益深,其德益至,所樂者益異。

滿而不損則溢,盈而不持則傾。

凡作樂者,所以節樂。

君子以謙退為禮,以損減為樂,樂其如此也。

以為州異國殊,情習不同,故博采風俗,協比聲律,以補短移化,助流政教。

天子躬於明堂臨觀,而萬民鹹蕩滌邪穢,斟酌飽滿,以飾厥一性一。

故雲雅頌之音理而民正,嘄噭之一聲興而士奮,鄭衛之曲動而心一婬一。

及其調和諧合,鳥獸盡靶,而況懷五常,含好惡,自然之勢也?

治道虧缺而鄭音興起,封君世辟,名顯鄰州,爭以相高。

自仲尼不能與齊優遂容於魯,雖退正樂以誘世,作五章以剌時,猶莫之化。

陵遲以至六國,流沔沈佚,遂往不返,卒於喪身滅宗,並國於秦。

秦二世尤以為娛。

丞相李斯進諫曰:「放棄詩書,極意聲色,祖伊所以懼也;輕積細過,恣心長夜,紂所以亡也。」

趙高曰:「五帝、三王樂各殊名,示不相襲。

上自朝廷,下至人民,得以接歡喜,合慇勤,非此和說不通,解澤不流,亦各一世之化,度時之樂,何必華山之騄耳而後行遠乎?」

二世然之。

高祖過沛詩三侯之章,令小兒歌之。

高祖崩,令沛得以四時歌鳷宗廟。

孝惠、孝文、孝景無所增更,於樂府習常肄舊而已。

至今上即位,作十九章,令侍中李延年次序其聲,拜為協律都尉。

通一經之士不能獨知其辭,皆集會五經家,相與共講習讀之,乃能通知其意,多爾雅之文。

漢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以昏時夜祠,到明而終。

常有流星經於祠壇上。

使僮男僮女七十人俱歌。

春歌青陽,夏歌硃明,秋歌西慎,冬歌玄冥。

世多有,故不論。

又嘗得神馬渥窪水中,復次以為太一之歌。

曲曰:「太一貢兮天馬下,霑赤汗兮沫流赭。

騁容與兮跇萬里,今安匹兮龍為友。」

後伐大宛得千里馬,馬名蒲梢,次作以為歌。

歌詩曰:「天馬來兮從西極,經萬里兮歸有德。

承靈威兮降外國,涉流沙兮四夷服。」

中尉汲黯進曰:「凡王者作樂,上以承祖宗,下以化兆民。

今陛下得馬,詩以為歌,協於宗廟,先帝百姓豈能知其音邪?」

上默然不說。

丞相公孫弘曰:「黯誹謗聖制,當族。」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

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

感於物而動,故形於聲;聲相應,故生變;變成方,謂之音;比音而樂之,及干戚羽旄,謂之樂也。

樂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感於物也。

是故其哀心感者,其聲噍以殺;其樂心感者,其聲嘽以緩;其喜心感者,其聲發以散;其怒心感者,其聲粗以厲;其敬心感者,其聲直以廉;其一愛一心感者,其聲和以柔。

六者非一性一也,感於物而後動,是故先王慎所以感之。

故禮以導其志,樂以和其聲,政以壹其行,刑以防其一奸一。

禮樂刑政,其極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

情一動於中,故形於聲,聲成文謂之音。

是故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正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正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聲音之道,與正通矣。

宮為君,商為臣,角為民,徵為事,羽為物。

五者不亂,則無怗懘之音矣。

宮亂則荒,其君驕;商亂則搥,其臣壞;角亂則憂,其民怨;徵亂則哀,其事勤;羽亂則危,其財匱。

五者皆亂,迭相陵,謂之慢。

如此則國之滅亡無日矣。

鄭衛之音,亂世之音也,比於慢矣。

桑間濮上之音,亡國之音也,其政散,其民流,誣上行私而不可止。

凡音者,生於人心者也;樂者,通於倫理者也。

是故知聲而不知音者,禽一獸是也;知音而不知樂者,眾庶是也。

唯君子為能知樂。

是故審聲以知音,審音以知樂,審樂以知政,而治道備矣。

是故不知聲者不可與言音,不知音者不可與言樂知樂則幾於禮矣。

禮樂皆得,謂之有德。

德者得也。

是故樂之隆,非極音也;食饗之禮,非極味也。

清廟之瑟,硃弦而疏越,一倡而三歎,有遺音者矣。

大饗之禮,尚玄酒而俎腥魚,大羹不和,有遺味者矣。

是故先王之制禮樂也,非以極口腹耳目之欲也,將以教民平好惡而反人道之正也。

人生而靜,天之一性一也;感於物而動,一性一之頌也。

物至知知,然後好惡形焉。

好惡無節於內,知誘於外,不能反己,天理滅矣。

夫物之感人無窮,而人之好惡無節,則是物至而人化物也。

人化物也者,滅天理而窮人欲者也。

於是有悖逆詐偽之心,有一婬一佚作亂之事。

是故彊者脅弱,眾者暴寡,知者詐愚,勇者苦怯,疾病不養,老幼孤寡不得其所,此大亂之道也。

是故先王制禮樂,人為之節:衰麻哭泣,所以節喪紀也;鐘鼓干戚,所以和安樂也;婚姻冠笄,所以別男一女也;射鄉食饗,所以正交接也。

禮節民心,樂和民聲,政以行之,刑以防之。

禮樂刑政四達而不悖,則王道備矣。

樂者為同,禮者為異。

同則相親,異則相敬。

樂勝則流,禮勝則離。

合情飾貌者,禮樂之事也。

禮義立,則貴賤等矣;樂文同,則上下和矣;好惡著,則賢不肖別矣;刑禁暴,爵舉賢,則政均矣。

仁以一愛一之,義以正之,如此則民治行矣。

樂由中出,禮自外作。

樂由中出,故靜;禮自外作,故文。

大樂必易,大禮必簡。

樂至則無怨,禮至則不爭。

揖讓而治天下者,禮樂之謂也。

暴民不作,諸侯賓服,兵革不試,五刑不用,百姓無患,天子不怒,如此則樂達矣。

合父子之親,明長幼之序,以敬四海之內。

天子如此,則禮行矣。

大樂與天地同和,大禮與天地同節。

和,故百物不失;節,故祀天祭地。

明則有禮樂,幽則有鬼神,如此則四海之內合敬同一愛一矣。

禮者,殊事合敬者也;樂者,異文合一愛一者也。

禮樂之情同,故明王以相沿也。

故事與時並,名與功偕。

故鐘鼓管磬羽籥干戚,樂之器也;詘信俯仰級兆舒疾,樂之文也。

簠簋俎豆制度文章,禮之器也;升降上下周旋裼襲,禮之文也。

故知禮樂之情者能作,識禮樂之文者能術。

作者之謂聖,術者之謂明。

明聖者,術作之謂也。

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之序也。

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別。

樂由天作,禮以地制。

過制則亂,過作則暴。

明於天地,然後能興禮樂也。

論倫無患,樂之情也;欣喜驩一愛一,樂之也。

中正無邪,禮之質也;莊敬恭順,禮之制也。

若夫禮樂之施於金石,越於聲音,用於宗廟社稷,事於山川鬼神,則此所以與民同也。

王者功成作樂,治定制禮。

其功大者其樂備,其治辨者其禮具。

干戚之舞,非備樂也;亨孰而祀,非達禮也。

五帝殊時,不相沿樂;三王異世,不相襲禮。

樂極則憂,禮粗則偏矣。

及夫敦樂而無憂,禮備而不偏者,其唯大聖乎?天高地下,萬物散殊,而禮制行也;流而不息,合同而化,而樂興也。

春作夏長,仁也;秋斂冬藏,義也。

仁近於樂,義近於禮。

樂者敦和,率神而從天;禮者辨宜,居鬼而從地。

故聖人作樂以應天,作禮以配地。

禮樂明備,天地官矣。

天尊地卑,君臣定矣。

高卑已陳,貴賤位矣。

動靜有常,小大殊矣。

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則一性一命不同矣。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如此則禮者天地之別也。

地氣上隮,天氣下降,陰陽相摩,天地相蕩,鼓之以雷霆,奮之以風雨,動之以四時,暖之以日月,而百化興焉,如此則樂者天地之和也。

化不時則不生,男一女無別則亂登,此天地之情也。

及夫禮樂之極乎天而蟠乎地,行乎陰陽而通乎鬼神,窮高極遠而測深厚,樂著太始而禮居成物。

著不息者天也,著不動者地也。

一動一靜者,天地之間也。

故聖人曰「禮雲樂雲」。

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風;夔始作樂,以賞諸侯。

故天子之為樂也,以賞諸侯之有德者也。

德盛而教尊,五穀時孰,然後賞之以樂。

故其治民勞者,其舞行級遠;其治民佚者,其舞行級短。

故觀其舞而知其德,聞其謚而知其行。

大章,章之也;咸池,備也;韶,繼也;夏,大也;殷周之樂盡也

天地之道,寒暑不時則疾,風雨不節則饑。

教者,民之寒暑也,教不時則傷世。

事者,民之風雨也,事不節則無功。

然則先王之為樂也,以法治也,善則行象德矣。

夫豢豕為酒,非以為禍也;而獄訟益煩,則酒之流生禍也。

是故先王因為酒禮,一獻之禮,賓主百拜,終日飲酒而不得醉焉,此先王之所以備酒禍也。

故酒食者,所以合一歡也。

樂者,所以象德也;禮者,所以閉一婬一也。

是故先王有大事,必有禮以哀之;有大福,必有禮以樂之:哀樂之分,皆以禮終。

樂也者,施也;禮也者,報也。

樂,樂其所自生;而禮,反其所自始。

樂章德,禮報情反始也。

所謂大路者,天子之輿也;龍旂九旒,天子之旌也;青黑緣者,天子之葆龜也;從之以牛羊之群,則所以贈諸侯也。

樂也者,情之不可變者也;禮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

樂統同,禮別異,禮樂之說貫乎人情矣。

窮本知變,樂之情也;著誠去偽,禮之經也。

禮樂順天地之誠,達神明之德,降興上下之神,而凝是一精一粗之體,領父子君臣之節。

是故大人舉禮樂,則天地將為昭焉。

天地欣合,陰陽相得,煦嫗覆育萬物,然後草木茂,區萌達,羽翮奮,角?生,蟄蟲昭穌,羽者嫗伏,一毛一者孕鬻,胎生者不殰而一卵一生者不殈,則樂之道歸焉耳。

樂者,非謂黃鐘大呂絃歌干揚也,樂之末節也,故童者舞之;布筵席,陳樽俎,列籩豆,以升降為禮者,禮之末節也,故有司掌之。

樂師辯乎聲詩,故北面而弦;宗祝辯乎宗廟之禮,故後一屍一;商祝辯乎喪禮,故後主人。

是故德成而上,?成而下;行成而先,事成而後。

是故先王有上有下,有先有後,然後可以有制於天下也。

樂者,聖人之所樂也,而可以善民心。

其感人深,其風移俗易,故先王著其教焉。

夫人有血氣心知之一性一,而無哀樂喜怒之常,應感起物而動,然後心術形焉。

是故志微焦衰之音作,而民思憂;嘽緩慢易繁文簡節之音作,而民康樂;粗厲猛起奮末廣賁之音作,而民剛毅;廉直經正莊誠之音作,而民肅敬;寬裕肉好順成和動之音作,而民慈一愛一;流辟邪散狄成滌濫之音作,而民一婬一亂。

是故先王本之情一性一,稽之度數,制之禮義,合生氣之和,道五常之行,使之陽而不散,陰而不密,剛氣不怒,柔氣不懾,四暢交於中而發作於外,皆安其位而不相奪也。

然後立之學等,廣其節奏,省其文采,以繩德厚也。

類小大之稱,比終始之序,以象事行,使親疏貴賤長幼男一女之理皆形見於樂:故曰「樂觀其深矣」。

土敝則草木不長,水煩則魚鱉不大,氣衰則生物不一育,世亂則禮廢而樂一婬一。

是故其聲哀而不莊,樂而不安,慢易以犯節,流湎以忘本。

廣則容一奸一。

狹則思欲,感滌蕩之氣而滅平和之德,是以君子賤之也。

凡一奸一聲感人而逆氣應之,逆氣成象而一婬一樂興焉。

正聲感人而順氣應之,順氣成象而和樂興焉。

倡和有應,回邪曲直各歸其分,而萬物之理以類相動也。

是故君子反情以和其志,比類以成其行。

一奸一聲亂色不留聰明,一婬一樂廢禮不接於心術,惰慢邪辟之氣不設於身一體,使耳目鼻口心知百體皆由順正,以行其義。

然後發以聲音,文以琴瑟,動以干戚,飾以羽旄,從以簫管,奮至德之光,動四氣之和,以著萬物之理。

是故清明象天,廣大象地,終始象四時,周旋像風雨;五色成文而不亂,八風從律而不一奸一,百度得數而有常;小大相成,終始相生,倡和清濁,代相為經。

故樂行而倫清,耳目聰明,血氣和平,移風易俗,天下皆寧。

故曰「樂者樂也」。

君子樂得其道,小人樂得其欲。

以道制欲,則樂而不亂;以欲忘道,則惑而不樂。

是故君子反情以和其志,廣樂以成其教,樂行而民鄉方,可以觀德矣。

德者,一性一之端也;樂者,德之華也;金石絲竹,樂之器也。

詩,言其志也;歌,詠其聲也;舞,動其容也:三者本乎心,然後樂氣從之。

是故情深而文明,氣盛而化神,和順積中而英華發外,唯樂不可以為偽。

樂者,心之動也;聲者,樂之象也;文采節奏,聲之飾也。

君子動其本,樂其象,然後治其飾。

是故先鼓以警戒,三步以見方,再始以著往,復亂以飭歸,奮疾而不拔,極幽而不隱。

獨樂其志,不厭其道;備舉其道,不私其欲。

是以情見而義立,樂終而德尊;君子以好善,小人以息過:故曰「生民之道,樂為大焉」。

君子曰:禮樂不可以斯須去身。

致樂以治心,則易直子諒之心油然生矣。

易直子諒之心生則樂,樂則安,安則久,久則天,天則神。

天則不言而信,神則不怒而威。

致樂,以治心者也;致禮,以治躬者也。

治躬則莊敬,莊敬則嚴威。

心中斯須不和不樂,而鄙詐之心入之矣;外貌斯須不莊不敬,而慢易之心入之矣。

故樂也者,動於內者也;禮也者,動於外者也。

樂極和,禮極順。

內和而外順,則民瞻其顏色而弗與爭也,望其容貌而民不生易慢焉。

德煇動乎內而民莫不承聽,理發乎外而民莫不承順,故曰「知禮樂之道,舉而錯之天下無難矣」。

樂也者,動於內者也;禮也者,動於外者也。

故禮主其謙,樂主其盈。

禮謙而進,以進為文;樂盈而反,以反為文。

禮謙而不進,則銷;樂盈而不反,則放。

故禮有報而樂有反。

禮得其報則樂,樂得其反則安。

禮之報,樂之反,其義一也。

夫樂者樂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

樂必發諸聲音,形於動靜,人道也。

聲音動靜,一性一術之變,盡於此矣。

故人不能無樂,樂不能無形。

形而不為道,不能無亂。

先王惡其亂,故制雅頌之一聲以道之,使其聲足以樂而不流,使其文足以綸而不息,使其曲直繁省廉肉節奏,足以感動人之善心而已矣,不使放心邪氣得接焉,是先王立樂之方也。

是故樂在宗廟之中,君臣上下同聽之,則莫不和敬;在族長鄉里之中,長幼同聽之,則莫不和順;在閨門之內,父子兄弟同聽之,則莫不和親。

故樂者,審一以定和,比物以飾節,節奏合以成文,所以合和父子君臣,附親萬民也,是先王立樂之方也。

故聽其雅頌之一聲,志意得廣焉;執其干戚,習其俯仰詘信,容貌得莊焉;行其綴兆,要其節奏,行列得正焉,進退得齊焉。

故樂者天地之齊,中和之紀,人情之所不能免也。

夫樂者,先王之所以飾喜也;軍旅鈇鉞者,先王之所以飾怒也。

故先王之喜怒皆得其齊矣。

喜則天下和之,怒則暴亂者畏之。

先王之道禮樂可謂盛矣。

魏文侯問於子夏曰:「吾端冕而聽古樂則唯恐臥,聽鄭衛之音則不知倦。

敢問古樂之如彼,何也?新樂之如此,何也?」

子夏答曰:「今夫古樂,進旅而退旅,和正以廣,弦匏笙簧合守拊鼓,始奏以文,止亂以武,治亂以相,訊疾以雅。

君子於是語,於是道古,修身及家,平均天下:此古樂之發也。

今夫新樂,進俯退俯,一奸一聲以一婬一,溺而不止,及優侏儒,■雜子女,不知父子。

樂終不可以語,不可以道古:此新樂之發也。

今君之所問者樂也,所好者音也。

夫樂之與音,相近而不同。」

文侯曰:「敢問如何?」

子夏答曰:「夫古者天地順而四時當,民有德而五穀昌,疾疢不作而無祅祥,此之謂大當。

然後聖人作為父子君臣以為之紀綱,紀綱既正,天下大定,天下大定,然後正六律,和五聲,絃歌詩頌,此之謂德音,德音之謂樂。

詩曰:『莫其德音,其德克明,克明克類,克長克君。

王此大邦,克順克俾。

俾於文王,其德一靡一悔。

既受帝祉,施於孫子。

』此之謂也。

今君之所好者,其溺音與?」

文侯曰:「敢問溺音者何從出也?」

子夏答曰:「鄭音好濫一婬一志,宋音燕女溺志,衛音趣數煩志,齊音驁辟驕志,四者皆一婬一於色而害於德,是以祭祀不用也。

詩曰:『肅雍和鳴,先祖是聽。

』夫肅肅,敬也;雍雍,和也。

夫敬以和,何事不行?為人君者,謹其所好惡而已矣。

君好之則臣為之,上行之則民從之。

詩曰:『誘民孔易』,此之謂也。

然後聖人作為鞉鼓椌楬塤篪,此六者,德音之音也。

然後鐘磬竽瑟以和之,干戚旄狄以舞之。

此所以祭先王之廟也,所以獻酬酳酢也,所以官序貴賤各得其宜也,此所以示後世有尊卑長幼序也。

鐘聲鏗,鏗以立號,號以立橫,橫以立武。

君子聽鐘聲則思武臣。

石聲硜,硜以立別,別以致死。

君子聽磬聲則思死封疆之臣。

絲聲哀,哀以立廉,廉以立志。

君子聽琴瑟之一聲則思志義之臣。

竹聲濫,濫以立會,會以聚眾。

君子聽竽笙簫管之一聲則思畜聚之臣。

鼓鼙之一聲讙,讙以立動,動以進眾。

君子聽鼓鼙之一聲則思將帥之臣。

君子之聽音,非聽其鏗鎗而已也,彼亦有所合之也。」

賓牟賈侍坐於孔子,孔子與之言,及樂,曰:「夫武之備戒之已久,何也?」

答曰:「病不得其眾也。」

「永歎之,一婬一液之,何也?」

答曰:「恐不逮事也。」

「發揚蹈厲之已蚤,何也?」

答曰:「及時事也。」

「武坐致右憲左,何也?」

答曰:「非武坐也。」

「聲一婬一及商,何也?」

答曰:「非武音也。」

子曰:「若非武音,則何音也?」

答曰:「有司失其傳也。

如非有司失其傳,則武王之志荒矣。」

子曰:「唯丘之聞諸萇弘,亦若吾子之言是也。」

賓牟賈起,免席而請曰:「夫武之備戒之已久,則既聞命矣。

敢問遲之遲而又久,何也?」

子曰:「居,吾語汝。

夫樂者,像成者也。

總干而山立,武王之事也;發揚蹈厲,太公之志也;武亂皆坐,周召之治也。

且夫武,始而北出,再成而滅商,三成而南,四成而南國是疆,五成而分陝,周公左,召公右,六成復綴,以崇天子,夾振之而四伐,盛威於中國也。

分夾而進,事蚤濟也。

久立於綴,以待諸侯之至也。

且夫女獨未聞牧野之語乎?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車,而封黃帝之後於薊,封帝堯之後於祝,封帝舜之後於陳;下車而封夏後氏之後於杞,封殷之後於宋,封王子比干之墓,釋箕子之囚,使之行商容而復其位。

庶民弛政,庶士倍祿。

濟河而西,馬散華山之陽而弗復乘;牛散桃林之野而不復服;車甲弢而藏之府庫而弗復用;倒載干戈,苞之以虎皮;將率之士,使為諸侯,名之曰『建櫜』:然後天下知武王之不復用兵也。

散軍而郊射,左射貍首,右射騶虞,而貫革之射息也;裨冕搢笏,而虎賁之士稅劍也;祀乎明堂,而民知孝;朝覲,然後諸侯知所以臣;耕藉,然後諸侯知所以敬:五者天下之大教也。

食三老五更於太學,天子袒而割牲,執醬而饋,執爵而酳,冕而總干,所以教諸侯之悌也。

若此,則周道四達,禮樂交通,則夫武之遲久,不亦宜乎?」

子貢見師乙而問焉,曰:「賜聞聲歌各有宜也,如賜者宜何歌也?」

師乙曰:「乙,賤工也,何足以問所宜。

請誦其所聞,而吾子自執焉。

寬而靜,柔而正者宜歌頌;廣大而靜,疏達而信者宜歌大雅;恭儉而好禮者宜歌小雅;正直清廉而謙者宜歌風;肆直而慈一愛一者宜歌商;溫良而能斷者宜歌齊。

夫歌者,直己而陳德;動己而天地應焉,四時和焉,星辰理焉,萬物育焉。

故商者,五帝之遺聲也,商人志之,故謂之商;齊者,三代之遺聲也,齊人志之,故謂之齊。

明乎商之詩者,臨事而屢斷;明乎齊之詩者,見利而讓也。

臨事而屢斷,勇也;見利而讓,義也。

有勇有義,非歌孰能保此?故歌者,上如抗,下如隊,曲如折,止如?木,居中矩,句中鉤,纍纍乎殷如貫珠。

故歌之為言也,長言之也。

說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長言之;長言之不足,故嗟歎之;嗟歎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子貢問樂。

凡音由於人心,天之與人有以相通,如景之象形,響之應聲。

故為善者天報之以福,為惡者天與之以殃,其自然者也。

故舜彈五弦之琴,歌南風之詩而天下治;紂為朝歌北鄙之音,身死國亡。

舜之道何弘也?紂之道何隘也?夫南風之詩者生長之音也,舜樂好之,樂與天地同意,得萬國之驩心,故天下治也。

夫朝歌者不時也,北者敗也,鄙者陋也,紂樂好之,與萬國殊心,諸侯不附,百姓不親,天下畔之,故身死國亡。

而衛靈公之時,將之晉,至於濮水之上捨。

夜半時聞鼓琴聲,問左右,皆對曰「不聞」。

乃召師涓曰:「吾聞鼓琴音,問左右,皆不聞。

其狀似鬼神,為我聽而寫之。」

師涓曰:「諾。」

因端坐援琴,聽而寫之。

明日,曰:「臣得之矣,然未習也,請宿習之。」

靈公曰:「可。」

因復宿。

明日,報曰:「習矣。」

即去之晉,見晉平公。

平公置酒於施惠之台。

酒酣,靈公曰:「今者來,聞新聲,請奏之。」

平公曰:「可。」

即令師涓坐師曠旁,援琴鼓之。

未終,師曠撫而止之曰:「此亡國之一聲也,不可遂。」

平公曰:「何道出?」

師曠曰:「師延所作也。

與紂為一靡一靡一之樂,武王伐紂,師延東走,自投濮水之中,故聞此聲必於濮水之上,先聞此聲者國削。」

平公曰:「寡人所好者音也,原遂聞之。」

師涓鼓而終之。

平公曰:「音無此最悲乎?」

師曠曰:「有。」

平公曰:「可得聞乎?」

師曠曰:「君德義薄,不可以聽之。」

平公曰:「寡人所好者音也,原聞之。」

師曠不得已,援琴而鼓之。

一奏之,有玄鶴二八集乎廊門;再奏之,延頸而鳴,舒翼而舞。

平公大喜,起而為師曠壽。

反坐,問曰:「音無此最悲乎?」

師曠曰:「有。

昔者黃帝以大合鬼神,今君德義薄,不足以聽之,聽之將敗。」

平公曰:「寡人老矣,所好者音也,原遂聞之。」

師曠不得已,援琴而鼓之。

一奏之,有白雲從西北起;再奏之,大風至而雨隨之,飛廊瓦,左右皆奔走。

平公恐懼,伏於廊屋之間。

晉國大旱,赤地三年。

聽者或吉或凶。

夫樂不可妄興也。

太史公曰:夫上古明王舉樂者,非以娛心自樂,快意恣欲,將欲為治也。

正教者皆始於音,音正而行正。

故音樂者,所以動盪血脈,通流一精一神而和正心也。

故宮動脾而和正聖,商動肺而和正義,角動肝而和正仁,徵動心而和正禮,羽動腎而和正智。

故樂所以內輔正心而外異貴賤也;上以事宗廟,下以變化黎庶也。

琴長八尺一寸,正度也。

弦大者為宮,而居中央,君也。

商張右傍,其餘大小相次,不失其次序,則君臣之位正矣。

故聞宮音,使人溫舒而廣大;聞商音,使人方正而好義;聞角音,使人惻隱而一愛一人;聞徵音,使人樂善而好施;聞羽音,使人整齊而好禮。

夫禮由外入,樂自內出。

故君子不可須臾離禮,須臾離禮則暴慢之行窮外;不可須臾離樂,須臾離樂則一奸一邪之行窮內。

故樂音者,君子之所養義也。

夫古者,天子諸侯聽鐘磬未嘗離於庭,卿大夫聽琴瑟之音未嘗離於前,所以養行義而防一婬一佚也。

夫一婬一佚生於無禮,故聖王使人耳聞雅頌之音,目視威儀之禮,足行恭敬之容,口言仁義之道。

故君子終日言而邪辟無由入也。

樂之所興,在乎防欲。

陶心暢志,舞手蹈足。

舜曰簫韶,融稱屬續。

審音知政,觀風變俗。

端如貫珠,清同叩玉。

洋洋盈耳,鹹英餘曲。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史記
史記書目【五帝本紀第一】《史記》文言文版【夏本紀第二】《史記》在線閱讀【殷本紀第三】《史記》電子書【周本紀第四】《史記》txt【秦本紀第五】《史記》古文版【秦始皇本紀第六】《史記》全文閱讀【項羽本紀第七】《史記》在線閱讀【高祖本紀第八】《史記》在線閱讀【呂太后本紀第九】《史記》在線閱讀《史記》在線閱讀【孝文本紀第十】【孝景本紀第十一】《史記》文言文版【孝武本紀第十二】《史記》在線閱讀【三代世表第一】《史記》文言文版【十二諸侯年表第二】《史記》在線閱讀【六國年表第三】《史記》電子書【秦楚之際月表第四】《史記》txt【漢興以來諸侯王年表第五】《史記》古文版【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史記》全文閱讀【惠景閒侯者年表第七】《史記》在線閱讀【建元以來侯者年表第八】《史記》在線閱讀【建元已來王子侯者年表第九】《史記》在線閱讀《史記》在線閱讀【漢興以來將相名臣年表第十】【禮書第一】《史記》文言文版【樂書第二】《史記》在線閱讀【律書第三】《史記》電子書【歷書第四】《史記》txt【歷書第四】《史記》txt【封禪書第六】《史記》全文閱讀【河渠書第七】《史記》在線閱讀【吳太伯世家第一】《史記》文言文版【齊太公世家第二】《史記》在線閱讀【魯周公世家第三】《史記》電子書【燕召公世家第四】《史記》txt【管蔡世家第五】《史記》古文版【陳杞世家第六】《史記》全文閱讀【衛康叔世家第七】《史記》在線閱讀【宋微子世家第八】《史記》在線閱讀【晉世家第九】《史記》在線閱讀《史記》在線閱讀【楚世家第十】【越王句踐世家第十一】《史記》文言文版【鄭世家第十二】《史記》在線閱讀【趙世家第十三】《史記》電子書【魏世家第十四】《史記》txt【韓世家第十五】《史記》古文版【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史記》全文閱讀【孔子世家第十七】《史記》在線閱讀【陳涉世家第十八】《史記》在線閱讀【外戚世家第十九】《史記》在線閱讀《史記》在線閱讀【楚元王世家第二十】【荊燕世家第二十一】《史記》文言文版【齊悼惠王世家第二十二】《史記》在線閱讀【蕭相國世家第二十三】《史記》電子書【曹相國世家第二十四】《史記》txt【留侯世家第二十五】《史記》古文版【陳丞相世家第二十六】《史記》全文閱讀【絳侯周勃世家第二十七】《史記》在線閱讀【梁孝王世家第二十八】《史記》在線閱讀【五宗世家第二十九】《史記》在線閱讀《史記》在線閱讀【三王世家第三十】【伯夷列傳第一】《史記》文言文版【管晏列傳第二】《史記》在線閱讀【老子韓非列傳第三】《史記》電子書【司馬穰苴列傳第四】《史記》txt【孫子吳起列傳第五】《史記》古文版【伍子胥列傳第六】《史記》全文閱讀【仲尼弟子列傳第七】《史記》在線閱讀【商君列傳第八】《史記》在線閱讀【蘇秦列傳第九】《史記》在線閱讀《史記》在線閱讀【張儀列傳第十】【樗裡子甘茂列傳第十一】《史記》文言文版【穰侯列傳第十二】《史記》在線閱讀【白起王翦列傳第十三】《史記》電子書【孟子荀卿列傳第十四】《史記》txt【孟嘗君列傳第十五】《史記》古文版【平原君虞卿列傳第十六】《史記》全文閱讀【魏公子列傳第十七】《史記》在線閱讀【春申君列傳第十八】《史記》在線閱讀【范睢蔡澤列傳第十九】《史記》在線閱讀《史記》在線閱讀【樂毅列傳第二十】【廉頗藺相如列傳第二十一】《史記》文言文版【田單列傳第二十二】《史記》在線閱讀【魯仲連鄒陽列傳第二十三】《史記》電子書【屈原賈生列傳第二十四】《史記》txt【呂不韋列傳第二十五】《史記》古文版【刺客列傳第二十六】《史記》全文閱讀【李斯列傳第二十七】《史記》在線閱讀【蒙恬列傳第二十八】《史記》在線閱讀【張耳陳餘列傳第二十九】《史記》在線閱讀《史記》在線閱讀【魏豹彭越列傳第三十】【黥布列傳第三十一】《史記》文言文版【淮陰侯列傳第三十二】《史記》在線閱讀【韓信盧綰列傳第三十三】《史記》電子書【田儋列傳第三十四】《史記》txt【樊酈滕灌列傳第三十五】《史記》古文版【張丞相列傳第三十六】《史記》全文閱讀【酈生陸賈列傳第三十七】《史記》在線閱讀【傅靳蒯成列傳第三十八】《史記》在線閱讀【劉敬叔孫通列傳第三十九】《史記》在線閱讀《史記》在線閱讀【季布欒布列傳第四十】【袁盎晁錯列傳第四十一】《史記》文言文版【張釋之馮唐列傳第四十二】《史記》在線閱讀【萬石張叔列傳第四十三】《史記》電子書【田叔列傳第四十四】《史記》txt【扁鵲倉公列傳第四十五】《史記》古文版【吳王濞列傳第四十六】《史記》全文閱讀【魏其武安侯列傳第四十七】《史記》在線閱讀【韓長孺列傳第四十八】《史記》在線閱讀【李將軍列傳第四十九】《史記》在線閱讀《史記》在線閱讀【匈奴列傳第五十】【衛將軍驃騎列傳第五十一】《史記》文言文版【平津侯主父列傳第五十二】《史記》在線閱讀【南越列傳第五十三】《史記》電子書【東越列傳第五十四】《史記》txt【朝鮮列傳第五十五】《史記》古文版【西南夷列傳第五十六】《史記》全文閱讀【司馬相如列傳第五十七】《史記》在線閱讀【淮南衡山列傳第五十八】《史記》在線閱讀【循吏列傳第五十九】《史記》在線閱讀《史記》在線閱讀【汲鄭列傳第六十】【儒林列傳第六十一】《史記》文言文版【酷吏列傳第六十二】《史記》在線閱讀【大宛列傳第六十三】《史記》電子書【遊俠列傳第六十四】《史記》txt【佞幸列傳第六十五】《史記》古文版【滑稽列傳第六十六】《史記》全文閱讀【日者列傳第六十七】《史記》在線閱讀【龜策列傳第六十八】《史記》在線閱讀【貨殖列傳第六十九】《史記》在線閱讀《史記》在線閱讀【太史公自序第七十】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