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秦本紀第五】《史記》古文版:女脩織,玄鳥隕一卵一,女脩吞之,生子大業。大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史記》【秦本紀第五】《史記》古文版

史記

【秦本紀第五】《史記》古文版

秦之先,帝顓頊之苗裔孫曰女脩。

女脩織,玄鳥隕一卵一,女脩吞之,生子大業。

大業取少典之子,曰女華。

女華生大費,與禹平水土。

已成,帝錫玄圭。

禹受曰:「非予能成,亦大費為輔。」

帝舜曰:「咨爾費,贊禹功,其賜爾皁游。

爾後嗣將大出。」

乃妻之姚姓之玉女。

大費拜受,佐舜調馴鳥獸,鳥獸多馴服,是為柏翳。

舜賜姓嬴氏。

大費生子二人:一曰大廉,實鳥俗氏;二曰若木,實費氏。

其玄孫曰費昌,子孫或在中國,或在夷狄。

費昌當夏桀之時,去夏歸商,為湯御,以敗桀於鳴條。

大廉玄孫曰孟戲、中衍,鳥身人言。

帝太戊聞而卜之使御,吉,遂致使御而妻之。

自太戊以下,中衍之後,遂世有功,以佐殷國,故嬴姓多顯,遂為諸侯。

其玄孫曰中潏,在西戎,保西垂。

生蜚廉。

蜚廉生惡來。

惡來有力,蜚廉善走,父子俱以材力事殷紂。

周武王之伐紂,並殺惡來。

是時蜚廉為紂石北方,還,無所報,為壇霍太山而報,得石棺,銘曰「帝令處父不與殷亂,賜爾石棺以華氏」。

死,遂葬於霍太山。

蜚廉復有子曰季勝。

季勝生孟增。

孟增幸於周成王,是為宅皋狼。

皋狼生衡父,衡父生造父。

造父以善御幸於周繆王,得驥、溫驪、驊緌、騄耳之駟,西巡狩,樂而忘歸。

徐偃王作亂,造父為繆王御,長驅歸周,一日千里以救亂。

繆王以趙城封造父,造父族由此為趙氏。

自蜚廉生季勝已下五世至造父,別居趙。

趙衰其後也。

惡來革者,蜚廉子也,蚤死。

有非子居犬丘,好馬及畜,善養息之。

犬丘人言之周孝王,孝王召使主馬於汧渭之間,馬大蕃息。

孝王欲以為大駱適嗣。

申侯之女為大駱妻,生子成為適。

申侯乃言孝王曰:「昔我先酈山之女,為戎胥軒妻,生中潏,以親故歸周,保西垂,西垂以其故和睦。

今我復與大駱妻,生適子成。

申駱重婚,西戎皆服,所以為王。

王其圖之。」

於是孝王曰:「昔伯翳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賜姓嬴。

今其後世亦為朕息馬,朕其分土為附庸。」

邑之秦,使復續嬴氏祀,號曰秦嬴。

亦不廢申侯之女子為駱適者,以和西戎。

秦嬴生秦侯。

秦侯立十年,卒。

生公伯。

公伯立三年,卒。

生秦仲。

秦仲立三年,周厲王無道,諸侯或叛之。

西戎反王室,滅犬丘大駱之族。

周宣王即位,乃以秦仲為大夫,誅西戎。

西戎殺秦仲。

秦仲立二十三年,死於戎。

有子五人,其長者曰莊公。

周宣王乃召莊公昆弟五人,與兵七千人,使伐西戎,破之。

於是復予秦仲後,及其先大駱地犬丘並有之,為西垂大夫。

莊公居其故西犬丘,生子三人,其長男世父。

世父曰:「戎殺我大父仲,我非殺戎王則不敢入邑。」

遂將擊戎,讓其弟襄公。

襄公為太子。

莊公立四十四年,卒,太子襄公代立。

襄公元年,以女弟繆嬴為豐王妻。

襄公二年,戎圍犬丘,世父擊之,為戎人所虜。

歲餘,復歸世父。

七年春,周幽王用褒姒廢太子,立褒姒子為適,數欺諸侯,諸侯叛之。

西戎犬戎與申侯伐周,殺幽王酈山下。

而秦襄公將兵救周,戰甚力,有功。

周避犬戎難,東徙雒邑,襄公以兵送周平王。

平王封襄公為諸侯,賜之岐以西之地。

曰:「戎無道,侵奪我岐、豐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

與誓,封爵之。

襄公於是始國,與諸侯通使聘享之禮,乃用緌駒、黃牛、羝羊各三,祠上帝西畤。

十二年,伐戎而至岐,卒。

生文公。

文公元年,居西垂宮。

三年,文公以兵七百人東獵。

四年,至汧渭之會。

曰:「昔周邑我先秦嬴於此,後卒獲為諸侯。」

乃卜居之,占曰吉,即營邑之。

十年,初為鄜畤,用三牢。

十三年,初有史以紀事,民多化者。

十六年,文公以兵伐戎,戎敗走。

於是文公遂收周餘民有之,地至岐,岐以東獻之周。

十九年,得陳寶。

二十年,法初有三族之罪。

二十七年,伐南山大梓,豐大特。

四十八年,文公太子卒,賜謚為竫公。

竫為太子,是文公孫也。

五十年,文公卒,葬西山。

竫公子立,是為寧公。

寧公二年,公徙居平陽。

遣兵伐蕩社。

三年,與亳戰,亳王奔戎,遂滅蕩社。

四年,魯公子翬弒其君隱公。

十二年,伐蕩氏,取之。

寧公生十歲立,立十二年卒,葬西山。

生子三人,長男武公為太子。

武公弟德公,同母魯姬子。

生出子。

寧公卒,大庶長弗忌、威壘、三父廢太子而立出子為君。

出子六年,三父等復共令人賊殺出子。

出子生五歲立,立六年卒。

三父等乃復立故太子武公。

武公元年,伐彭戲氏,至於華山下,居平陽封宮。

三年,誅三父等而夷三族,以其殺出子也。

鄭高渠瞇殺其君昭公。

十年,伐邽、冀戎,初縣之。

十一年,初縣杜、鄭。

滅小虢。

十三年,齊人管至父、連稱等殺其君襄公而立公孫無知。

晉滅霍、魏、耿。

齊雍廩殺無知、管至父等而立齊桓公。

齊、晉為彊國。

十九年,晉曲沃始為晉侯。

齊桓公伯於鄄。

二十年,武公卒,葬雍平陽。

初以人從死,從死者六十六人。

有子一人,名曰白,白不立,封平陽。

立其弟德公。

德公元年,初居雍城大鄭宮。

以犧三百牢祠鄜畤。

卜居雍。

後子孫飲馬於河。

梁伯、芮伯來朝。

二年,初伏,以狗御蠱。

德公生三十三歲而立,立二年卒。

生子三人:長子宣公,中子成公,少子穆公。

長子宣公立。

宣公元年,衛、燕伐周,出惠王,立王子穨。

三年,鄭伯、虢叔殺子穨而入惠王。

四年,作密畤。

與晉戰河陽,勝之。

十二年,宣公卒。

生子九人,莫立,立其弟成公。

成公元年,梁伯、芮伯來朝。

齊桓公伐山戎,次於孤竹。

成公立四年卒。

子七人,莫立,立其弟繆公。

繆公任好元年,自將伐茅津,勝之。

四年,迎婦於晉,晉太子申生姊也。

其歲,齊桓公伐楚,至邵陵。

五年,晉獻公滅虞、虢,虜虞君與其大夫百里傒,以璧馬賂於虞故也。

既虜百里傒,以為秦繆公夫人媵於秦。

百里傒亡秦走宛,楚鄙人執之。

繆公聞百里傒賢,欲重贖之,恐楚人不與,乃使人謂楚曰:「吾媵臣百里傒在焉,請以五羖羊皮贖之。」

楚人遂許與之。

當是時,百里傒年已七十餘。

繆公釋其囚,與語國事。

謝曰:「臣亡國之臣,何足問!」繆公曰:「虞君不用子,故亡,非子罪也。」

固問,語三日,繆公大說,授之國政,號曰五羖大夫。

百里傒讓曰:「臣不及臣友蹇叔,蹇叔賢而世莫知。

臣常游困於齊而乞食綍人,蹇叔收臣。

臣因而欲事齊君無知,臣,臣得脫齊難,遂之周。

周王子穨好牛,臣以養牛干之。

及穨欲用臣,蹇叔止蹇叔止臣,臣去,得不誅。

事虞君,蹇叔止臣。

臣知虞君不用臣,臣誠私利祿爵,且留。

再用其言,得脫,一不用,及虞君難:是以知其賢。」

於是繆公使人厚幣迎蹇叔,以為上大夫。

秋,繆公自將伐晉,戰於河曲。

晉驪姬作亂,太子申生死新城,重耳、夷吾出饹。

九年,齊桓公會諸侯於葵丘。

晉獻公卒。

立驪姬子奚齊,其臣裡克殺奚齊。

荀息立卓子,克又殺卓子及荀息。

夷吾使人請秦,求入晉。

於是繆公許之,使百里傒將兵送夷吾。

夷吾謂曰:「誠得立,請割晉之河西八城與秦。」

及至,已立,而使丕鄭謝秦,背約不與河西城,而殺裡克。

丕鄭聞之,恐,因與繆公謀曰:「晉人不欲夷吾,實欲重耳。

今背秦約而殺裡克,皆呂甥、郤芮之計也。

原君以利急召呂、郤,呂、郤至,則更入重耳便。」

繆公許之,使人與丕鄭歸,召呂、郤。

呂、郤等疑丕鄭有間,乃言夷吾殺丕鄭。

丕鄭子丕豹奔秦,說繆公曰:「晉君無道,百姓不親,可伐也。」

繆公曰:「百姓苟不便,何故能誅其大臣?能誅其大臣,此其調也。」

不聽,而陰用豹。

十二年,齊管仲、隰朋死。

晉旱,來請粟。

丕豹說繆公勿與,因其饑而伐之。

繆公問公孫支,支曰:「饑穰更事耳,不可不與。」

問百里傒,傒曰:「夷吾得罪於君,其百姓何罪?」

於是用百里傒、公孫支言,卒與之粟。

以船漕車轉,自雍相望至絳。

十四年,秦饑,請粟於晉。

晉君謀之群臣。

虢射曰:「因其饑伐之,可有大功。」

晉君從之。

十五年,興兵將攻秦。

繆公發兵,使丕豹將,自往擊之。

九月壬戌,與晉惠公夷吾合戰於韓地。

晉君棄其軍,與秦爭利,還而馬■。

,繆公與麾下馳追之,不能得晉君,反為晉軍所圍。

晉擊繆公,繆公傷。

於是岐下食善馬者三百人馳冒晉軍,晉軍解圍,遂脫繆公而反生得晉君。

初,繆公亡善馬,岐下野人共得而食之者三百餘人,吏逐得,欲法之。

繆公曰:「君子不以畜產害人。

吾聞食善馬肉不飲酒,傷人。」

乃皆賜酒而赦之。

三百人者聞秦擊晉,皆求從,從而見繆公窘,亦皆推鋒爭死,以報食馬之德。

於是繆公虜晉君以歸,令於國,齊宿,吾將以晉君祠上帝。

周天子聞之,曰「晉我同姓」,為請晉君。

夷吾姊亦為繆公夫人,夫人聞之,乃衰絰跣,曰:「妾兄弟不能相救,以辱君命。」

繆公曰:「我得晉君以為功,今天子為請,夫人是憂。」

乃與晉君盟,許歸之,更捨上捨,而饋之七牢。

十一月,歸晉君夷吾,夷吾獻其河西地,使太子圉為質於秦。

秦妻子圉以宗女。

是時秦地東至河。

十八年,齊桓公卒。

二十年,秦滅梁、芮。

二十二年,晉公子圉聞晉君病,曰:「梁,我母家也,而秦滅之。

我兄弟多,即君百歲後,秦必留我,而晉輕,亦更立他子。」

子圉乃亡歸晉。

二十三年,晉惠公卒,子圉立為君。

秦怨圉亡去,乃迎晉公子重耳於楚,而妻以故子圉妻。

重耳初謝,後乃受。

繆公益禮厚遇之。

二十四年春,秦使人告晉大臣,欲入重耳。

晉許之,於是使人送重耳。

二月,重耳立為晉君,是為文公。

文公使人殺子圉。

子圉是為懷公。

其秋,周襄王弟帶以翟伐王,王出居鄭。

二十五年,周王使人告難於晉、秦。

秦繆公將兵助晉文公入襄王,殺王弟帶。

二十八年,晉文公敗楚於城濮。

三十年,繆公助晉文公圍鄭。

鄭使人言繆公曰:「亡鄭厚晉,於晉而得矣,而秦未有利。

晉之彊,秦之憂也。」

繆公乃罷兵歸。

晉亦罷。

三十二年冬,晉文公卒。

鄭人有賣鄭於秦曰:「我主其城門,鄭可襲也。」

繆公問蹇叔、百里傒,對曰:「徑數國千里而襲人,希有得利者。

且人賣鄭,庸知我國人不有以我情告鄭者乎?不可。」

繆公曰:「子不知也,吾已決矣。」

遂發兵,使百里傒子孟明視,蹇叔子西乞術及白乙丙將兵。

行日,百里傒、蹇叔二人哭之。

繆公聞,怒曰:「孤發兵而子沮哭吾軍,何也?」

二老曰:「臣非敢沮君軍。

軍行,臣子與往;臣老,遲還恐不相見,故哭耳。」

二老退,謂其子曰:「汝軍即敗,必於殽?厄矣。」

三十三年春,秦兵遂東,更晉地,過周北門。

周王孫滿曰:「秦師無禮,不敗何待!」兵至滑,鄭販賣賈人弦高,持十二牛將賣之周,見秦兵,恐死虜,因獻其牛,曰:「聞大國將誅鄭,鄭君謹修守禦備,使臣以牛十二勞軍士。」

秦三將軍相謂曰:「將襲鄭,鄭今已覺之,往無及已。」

滅滑。

滑,晉之邊邑也。

當是時,晉文公喪尚未葬。

太子襄公怒曰:「秦侮我孤,因喪破我滑。」

遂墨衰絰,發兵遮秦兵於殽,擊之,大破秦軍,無一人得脫者。

虜秦三將以歸。

文公夫人,秦女也,為秦三囚將請曰:「繆公之怨此三人入於骨髓,原令此三人歸,令我君得自快烹之。」

晉君許之,歸秦三將。

三將至,繆公素服郊迎,鄉三人哭曰:「孤以不用百里傒、蹇叔言以辱三子,三子何罪乎?子其悉心雪恥,毋怠。」

遂復三人官秩如故,愈益厚之。

三十四年,楚太子商臣弒其父成王代立。

繆公於是復使孟明視等將兵伐晉,戰於彭衙。

秦不利,引兵歸。

戎王使由余於秦。

由余,其先晉人也,亡入戎,能晉言。

聞繆公賢,故使由余觀秦。

秦繆公示以宮室、積聚。

由余曰:「使鬼為之,則勞神矣。

使人為之,亦苦民矣。」

繆公怪之,問曰:「中國以詩書禮樂法度為政,然尚時亂,今戎夷無此,何以為治,不亦難乎?」

由余笑曰:「此乃中國所以亂也。

夫自上聖黃帝作為禮樂法度,身以先之,僅以小治。

及其後世,日以驕一婬一。

阻法度之威,以責督於下,下罷極則以仁義怨望於上,上下交爭怨而相篡弒,至於滅宗,皆以此類也。

夫戎夷不然。

上含淳德以遇其下,下懷忠信以事其上,一國之政猶一身之治,不知所以治,此真聖人之治也。」

於是繆公退而問內史廖曰:「孤聞鄰國有聖人,敵國之憂也。

今由余賢,寡人之害,將奈之何?」

內史廖曰:「戎王處辟匿,未聞中國之一聲。

君試遺其女樂,以奪其志;為由余請,以疏其間;留而莫遣,以失其期。

戎王怪之,必疑由余。

君臣有間,乃可虜也。

且戎王好樂,必怠於政。」

繆公曰:「善。」

因與由余曲席而坐,傳器而食,問其地形與其兵勢盡虓,而後令內史廖以女樂二八遺戎王。

戎王受而說之,終年不還。

於是秦乃歸由余。

由餘數諫不聽,繆公又數使人間要由余,由余遂去降秦。

繆公以客禮禮之,問伐戎之形。

三十六年,繆公復益厚孟明等,使將兵伐晉,渡河焚船,大敗晉人,取王官及鄗,以報殽之役。

晉人皆城守不敢出。

於是繆公乃自茅津渡河,封殽中一屍一,為發喪,哭之三日。

乃誓於軍曰:「嗟士卒!聽無譁,余誓告汝。

古之人謀黃發番番,則無所過。」

以申思不用蹇叔、百里傒之謀,故作此誓,令後世以記余過。

君子聞之,皆為垂涕,曰:「嗟乎!秦繆公之與人周也,卒得孟明之慶。」

三十七年,秦用由余謀伐戎王,益國十二,開地千里,遂霸西戎。

天子使召公過賀繆公以金鼓。

三十九年,繆公卒,葬雍。

從死者百七十七人,秦之良臣子輿氏三人名曰奄息、仲行、針虎,亦在從死之中。

秦人哀之,為作歌黃鳥之詩。

君子曰:「秦繆公廣地益國,東服彊晉,西霸戎夷,然不為諸侯盟主,亦宜哉。

死而棄民,收其良臣而從死。

且先王崩,尚猶遺德垂法,況奪之善人良臣百姓所哀者乎?是以知秦不能復東征也。」

繆公子四十人,其太子?代立,是為康公。

康公元年。

往歲繆公之卒,晉襄公亦卒;襄公之弟名雍,秦出也,在秦。

晉趙盾欲立之,使隨會來迎雍,秦以兵送至令狐。

晉立襄公子而反擊秦師,秦師敗,隨會來奔。

二年,秦伐晉,取武城,報令狐之役。

四年,晉伐秦,取少梁。

六年,秦伐晉,取羈馬。

戰於河曲,大敗晉軍。

晉人患隨會在秦為亂,乃使魏讎餘詳反,合謀會,詐而得會,會遂歸晉。

康公立十二年卒,子共公立。

共公二年,晉趙穿弒其君靈公。

三年,楚莊王彊,北兵至雒,問周鼎。

共公立五年卒,子桓公立。

桓公三年,晉敗我一將。

十年,楚莊王服鄭,北敗晉兵於河上。

當是之時,楚霸,為會盟合諸侯。

二十四年,晉厲公初立,與秦桓公夾河而盟。

歸而秦倍盟,與翟合謀擊晉。

二十六年,晉率諸侯伐秦,秦軍敗走,追至涇而還。

桓公立二十七年卒,子景公立。

景公四年,晉欒書弒其君厲公。

十五年,救鄭,敗晉兵於櫟。

是時晉悼公為盟主。

十八年,晉悼公彊,數會諸侯,率以伐秦,敗秦軍。

秦軍走,晉兵追之,遂渡涇,至棫林而還。

二十七年,景公如晉,與平公盟,已而背之。

三十六年,楚公子圍弒其君而自立,是為靈王。

景公母弟後子針有一寵一,景公母弟富,或譖之,恐誅,乃奔晉,車重千乘。

晉平公曰:「後子富如此,何以自亡?」

對曰:「秦公無道,畏誅,欲待其後世乃歸。」

三十九年,楚靈王彊,會諸侯於申,為盟主,殺齊慶封。

景公立四十年卒,子哀公立。

後子復來歸秦。

哀公八年,楚公子棄疾弒靈王而自立,是為平王。

十一年,楚平王來求秦女為太子建妻。

至國,女好而自娶之。

十五年,楚平王欲誅建,建亡;伍子胥奔吳。

晉公室卑而六卿彊,欲內相攻,是以久秦晉不相攻。

三十一年,吳王闔閭與伍子胥伐楚,楚王亡奔隨,吳遂入郢。

楚大夫申包胥來告急,七日不食,日夜哭泣。

於是秦乃發五百乘救楚,敗吳師。

吳師歸,楚昭王乃得復入郢。

哀公立三十六年卒。

太子夷公,夷公蚤死,不得立,立夷公子,是為惠公。

惠公元年,孔子行魯相事。

五年,晉卿中行、范氏反晉,晉使智氏、趙簡子攻之,范、中行氏亡奔齊。

惠公立十年卒,子悼公立。

悼公二年,齊臣田乞弒其君孺子,立其兄陽生,是為悼公。

六年,吳敗齊師。

齊人弒悼公,立其子簡公。

九年,晉定公與吳王夫差盟,爭長於黃池,卒先吳。

吳彊,陵中國。

十二年,齊田常弒簡公,立其弟平公,常相之。

十三年,楚滅陳。

秦悼公立十四年卒,子厲共公立。

孔子以悼公十二年卒。

厲共公二年,蜀人來賂。

十六年,巉河旁。

以兵二萬伐大荔,取其王城。

二十一年,初縣頻陽。

晉取武成。

二十四年,晉亂,殺智伯,分其國與趙、韓、魏。

二十五年,智開與邑人來奔。

三十三年,伐義渠,虜其王。

三十四年,日食。

厲共公卒,子躁公立。

躁公二年,南鄭反。

十三年,義渠來伐,至渭南。

十四年,躁公卒,立其弟懷公。

懷公四年,庶長晁與大臣圍懷公,懷公自一殺。

懷公太子曰昭子,蚤死,大臣乃立太子昭子之子,是為靈公。

靈公,懷公孫也。

靈公六年,晉城少梁,秦擊之。

十三年,城籍姑。

靈公卒,子獻公不得立,立靈公季父悼子,是為簡公。

簡公,昭子之弟而懷公子也。

簡公六年,令吏初帶劍。

巉洛。

城重泉。

十六年卒,子惠公立。

惠公十二年,子出子生。

十三年,伐蜀,取南鄭。

惠公卒,出子立。

出子二年,庶長改迎靈公之子獻公於河西而立之。

殺出子及其母,沈之淵旁。

秦以往者數易君,君臣乖亂,故晉復彊,奪秦河西地。

獻公元年,止從死。

二年,城櫟陽。

四年正月庚寅,孝公生。

十一年,周太史儋見獻公曰:「周故與秦國合而別,別五百歲復合,合十七歲而霸王出。」

十六年,桃冬花。

十八年,雨金櫟陽。

二十一年,與晉戰於石門,斬首六萬,天子賀以襜霢。

二十三年,與魏晉戰少梁,虜其將公孫痤。

二十四年,獻公卒,子孝公立,年已二十一歲矣。

孝公元年,河山以東彊國六,與齊威、楚宣、魏惠、燕悼、韓哀、趙成侯並。

淮泗之間小一柄一十餘。

楚、魏與秦接界。

魏築長城,自鄭濱洛以北,有上郡。

楚自漢中,南有巴、黔中。

周室微,諸侯力政,爭相並。

秦僻在雍州,不與中國諸侯之會盟,夷翟遇之。

孝公於是布惠,振孤寡,招戰士,明功賞。

下令國中曰:「昔我繆公自岐雍之間,修德行武,東平晉亂,以河為界,西霸戎翟,廣地千里,天子致伯,諸侯畢賀,為後世開業,甚光美。

會往者厲、躁、簡公、出子之不寧,國家內憂,未遑外事,三晉攻奪我先君河西地,諸侯卑秦、丑莫大焉。

獻公即位,鎮撫邊境,徙治櫟陽,且欲東伐,復繆公之故地,脩繆公之政令。

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於心。

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彊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

於是乃出兵東圍陝城,西斬戎之獂王。

衛鞅聞是令下,西入秦,因景監求見孝公。

二年,天子致胙。

三年,衛鞅說孝公變法修刑,內務耕稼,外勸戰死之賞罰,孝公善之。

甘龍、杜摯等弗然,相與爭之。

卒用鞅法,百姓苦之;居三年,百姓便之。

乃拜鞅為左庶長。

其事在商君語中。

七年,與魏惠王會杜平。

八年,與魏戰元裡,有功。

十年,衛鞅為大良造,將兵圍魏安邑,降之。

十二年,作為咸陽,築冀闕,秦徙都之。

並諸小鄉聚,集為大縣,縣一令,四十一縣。

為田開阡陌。

東地渡洛。

十四年,初為賦。

十九年,天子致伯。

二十年,諸侯畢賀。

秦使公子少官率師會諸侯逢澤,朝天子。

二十一年,齊敗魏馬陵。

二十二年,衛鞅擊魏,虜魏公子卬。

封鞅為列侯,號商君。

二十四年,與晉戰雁門,虜其將魏錯。

孝公卒,子惠文君立。

是歲,誅衛鞅。

鞅之初為秦施法,法不行,太子犯禁。

鞅曰:「法之不行,自於貴戚。

君必欲行法,先於太子。

太子不可黥,黥其傅師。」

於是法大用,秦人治。

及孝公卒,太子立,宗室多怨鞅,鞅亡,因以為反,而卒車裂以徇秦國。

惠文君元年,楚、韓、趙、蜀人來朝。

二年,天子賀。

三年,王冠。

四年,天子致文武胙。

齊、魏為王。

五年,陰晉人犀首為大良造。

六年,魏納陰晉,陰晉更名寧秦。

七年,公子卬與魏戰,虜其將龍賈,斬首八萬。

八年,魏納河西地。

九年,渡河,取汾陰、皮氏。

與魏王會應。

圍焦,降之。

十年,張儀相秦。

魏納上郡十五縣。

十一年,縣義渠。

歸魏焦、曲沃。

義渠君為臣。

更名少梁曰夏陽。

十二年,初臘。

十三年四月戊午,魏君為王,韓亦為王。

使張儀伐取陝,出其人與魏。

十四年,更為元年。

二年,張儀與齊、楚大臣會齧桑。

三年,韓、魏太子來朝。

張儀相魏。

五年,王游至北河。

七年,樂池相秦。

韓、趙、魏、燕、齊帥匈奴共攻秦。

秦使庶長疾與戰修魚,虜其將申差,敗趙公子渴、韓太子奐,斬首八萬二千。

八年,張儀復相秦。

九年,司馬錯伐蜀,滅之。

伐取趙中都、西陽十年,韓太子蒼來質。

伐取韓石章。

伐敗趙將泥。

伐取義渠二十五城。

十一年,醾裡疾攻魏焦,降之。

敗韓岸門,斬首萬,其將犀首走。

公子通封於蜀。

燕君讓其臣子之。

十二年,王與梁王會臨晉。

庶長疾攻趙,虜趙將莊。

張儀相楚。

十三年,庶長章擊楚於丹陽,虜其將屈丐,斬首八萬;又攻楚漢中,取地六百里,置漢中郡。

楚圍雍氏,秦使庶長疾助韓而東攻齊,到滿助魏攻燕。

十四年,伐楚,取召陵。

丹、犁臣,蜀相壯殺蜀侯來降。

惠王卒,子武王立。

韓、魏、齊、楚、越皆賓從。

武王元年,與魏惠王會臨晉。

誅蜀相壯。

張儀、魏章皆東出之魏。

伐義渠、丹、犁。

二年,初置丞相,醾裡疾、甘茂為左右丞相。

張儀死於魏。

三年,與韓襄王會臨晉外。

南公揭卒,醾裡疾相韓。

武王謂甘茂曰:「寡人欲容車通三川,窺周室,死不恨矣。」

其秋,使甘茂、庶長封伐宜陽。

四年,拔宜陽,斬首六萬。

涉河,城武遂。

魏太子來朝。

武王有力好戲,力士任鄙、烏獲、孟說皆至大官。

王與孟說舉鼎,絕臏。

八月,武王死。

族孟說。

武王取魏女為後,無子。

立異母弟,是為昭襄王。

昭襄母楚人,姓琇氏,號宣太后。

武王死時,昭襄王為質於燕,燕人送歸,得立。

昭襄王元年,嚴君疾為相。

甘茂出之魏。

二年,彗星見。

庶長壯與大臣、諸侯、公子為逆,皆誅,及惠文後皆不得良死。

悼武王后出歸魏。

三年,王冠。

與楚王會黃棘,與楚上庸。

四年,取蒲阪。

彗星見。

五年,魏王來朝應亭,復與魏蒲阪。

六年,蜀侯煇反,司馬錯定蜀。

庶長奐伐楚,斬首二萬。

涇陽君質於齊。

日食,晝晦。

七年,拔新城。

醾裡子卒。

八年,使將軍羋戎攻楚,取新市。

齊使章子,魏使公孫喜,韓使暴鳶共攻楚方城,取唐眛。

趙破中山,其君亡,竟死齊。

魏公子勁、韓公子長為諸侯。

九年,孟嘗君薛文來相秦。

奐攻楚,取八城,殺其將景快。

十年,楚懷王入朝秦,秦留之。

薛文以金受免。

樓緩為丞相。

十一年,齊、韓、魏、趙、宋、中山五國共攻秦,至鹽氏而還。

秦與韓、魏河北及封陵以和。

彗星見。

楚懷王走之趙,趙不受,還之秦,即死,歸葬。

十二年,樓緩免,穰侯魏崖為相。

予楚粟五萬石。

十三年,向壽伐韓,取武始。

左更白起攻新城。

五大夫禮出亡奔魏。

任鄙為漢中守。

十四年,左更白起攻韓、魏於伊闕,斬首二十四萬,虜公孫喜,拔五城。

十五年,大良造白起攻魏,取垣,復予之。

攻楚,取宛。

十六年,左更錯取軹及鄧。

崖免,封公子市宛,公子悝鄧,魏崖陶,為諸侯。

十七年,城陽君入朝,及東周君來朝。

秦以垣為蒲阪、皮氏。

王之宜陽。

十八年,錯攻垣、河雍,決橋取之。

十九年,王為西帝,齊為東帝,皆復去之。

呂禮來自歸。

齊破宋,宋王在魏,死溫。

任鄙卒。

二十年,王之漢中,又之上郡、北河。

二十一年,錯攻魏河內。

魏獻安邑,秦出其人,募徙河東賜爵,赦罪人遷之。

涇陽君封宛。

二十二年,蒙武伐齊。

河東為九縣。

與楚王會宛。

與趙王會中陽。

二十三年,尉斯離與三晉、燕伐齊,破之濟西。

王與魏王會宜陽,與韓王會新城。

二十四年,與楚王會鄢,又會穰。

秦取魏安城,至大梁,燕、趙救之,秦軍去。

魏崖免相。

二十五年,拔趙二城。

與韓王會新城,與魏王會新明邑。

二十六年,赦罪人遷之穰。

侯崖復相。

二十七年,錯攻楚。

赦罪人遷之南陽。

白起攻趙,取代光狼城。

又使司馬錯發隴西,因蜀攻楚黔中,拔之。

二十八年,大良造白起攻楚,取鄢、鄧,赦罪人遷之。

二十九年,大良造白起攻楚,取郢為南郡,楚王走。

周君來。

王與楚王會襄陵。

白起為武安君。

三十年,蜀守若伐楚,取巫郡,及江南為黔中郡。

三十一年,白起伐魏,取兩城。

楚人反我江南。

三十二年,相穰侯攻魏,至大梁,破暴鳶,斬首四萬,鳶走,魏入三縣請和。

三十三年,客卿胡攻魏卷、蔡陽、長社,取之。

擊芒卯華陽,破之,斬首十五萬。

魏入南陽以和。

三十四年,秦與魏、韓上庸地為一郡,南陽免臣遷居之。

三十五年,佐韓、魏、楚伐燕。

初置南陽郡。

三十六年,客卿灶攻齊,取罷、壽,予穰侯。

三十八年,中更胡攻趙閼與,不能取。

四十年,悼太子死魏,歸葬芷陽。

四十一年夏,攻魏,取邢丘、懷。

四十二年,安國君為太子。

十月,宣太后薨,葬芷陽酈山。

九月,穰侯出之陶。

四十三年,武安君白起攻韓,拔九城,斬首五萬。

四十四年,攻韓南,取之。

四十五年,五大夫賁攻韓,取十城。

葉陽君悝出之國,未至而死。

四十七年,秦攻韓上一黨一,上一黨一降趙,秦因攻趙,趙發兵擊秦,相距。

秦使武安君白起擊,大破趙於長平,四十餘萬盡殺之。

四十八年十月,韓獻垣雍。

秦軍分為三軍。

武安君歸。

王齕將伐趙皮牢,拔之。

司馬梗北定太原,盡有韓上一黨一。

正月,兵罷,復守上一黨一。

其十月,五大夫陵攻趙邯鄲。

四十九年正月,益發卒佐陵。

陵戰不善,免,王齕代將。

其十月,將軍張唐攻魏,為蔡尉捐弗守,還斬之。

五十年十月,武安君白起有罪,為士伍,遷陰密。

張唐攻鄭,拔之。

十二月,益發卒軍汾城旁。

武安君白起有罪,死。

齕攻邯鄲,不拔,去,還奔汾軍。

二月餘攻晉軍,斬首六千,晉楚流死河二萬人。

攻汾城,即從唐拔寧新中,寧新中更名安陽。

初作河橋。

五十一年,將軍摎攻韓,取陽城、負黍,斬首四萬。

攻趙,取二十餘縣,首虜九萬。

西周君背秦,與諸侯約從,將天下銳兵出伊闕攻秦,令秦毋得通陽城。

於是秦使將軍摎攻西周。

西周君走來自歸,頓首受罪,盡獻其邑三十六城,口三萬。

秦王受獻,歸其君於周。

五十二年,周民東亡,其器九鼎入秦。

周初亡。

五十三年,天下來賓。

魏後,秦使摎伐魏,取吳城。

韓王入朝,魏委國聽令。

五十四年,王郊見上帝於雍。

五十六年秋,昭襄王卒,子孝文王立。

尊唐八子為唐太后,而合其葬於先王。

韓王衰絰入吊祠,諸侯皆使其將相來吊祠,視喪事。

孝文王元年,赦罪人,修先王功臣,褒厚親戚,弛苑囿。

孝文王除喪,十月己亥即位,三日辛丑卒,子莊襄王立。

莊襄王元年,大赦罪人,修先王功臣,施德厚骨肉而布惠於民。

東周君與諸侯謀秦,秦使相國呂不韋誅之,盡入其國。

秦不絕其祀,以陽人地賜周君,奉其祭祀。

使蒙驁伐韓,韓獻成皋、鞏。

秦界至大梁,初置三川郡。

二年,使蒙驁攻趙,定太原。

三年,蒙驁攻魏高都、汲,拔之。

攻趙榆次、新城、狼孟,取三十七城。

四月日食。

王齕攻上一黨一。

初置太原郡。

魏將無忌率五國兵擊秦,秦卻於河外。

蒙驁敗,解而去。

五月丙午,莊襄王卒,子政立,是為秦始皇帝。

秦王政立二十六年,初並天下為三十六郡,號為始皇帝。

始皇帝五十一年而崩,子胡亥立,是為二世皇帝。

三年,諸侯並起叛秦,趙高殺二世,立子嬰。

子嬰立月餘,諸侯誅之,遂滅秦。

其語在始皇本紀中。

太史公曰:秦之先為嬴姓。

其後分封,以國為姓,有徐氏、郯氏、莒氏、終黎氏、運奄氏、菟裘氏、將梁氏、黃氏、江氏、脩魚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

然秦以其先造父封趙城,為趙氏。

柏翳佐舜,皁斿是旌。

蜚廉事紂,石槨斯營。

造父善馭,封之趙城。

非子息馬,厥號秦嬴。

禮樂射御,西垂有聲。

襄公救周,始命列國。

金祠白帝,龍祚水德。

祥應陳寶,妖除豐特。

裡奚致霸,衛鞅任刻。

厥後吞併,卒成凶慝。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史記
史記書目【五帝本紀第一】《史記》文言文版【夏本紀第二】《史記》在線閱讀【殷本紀第三】《史記》電子書【周本紀第四】《史記》txt【秦本紀第五】《史記》古文版【秦始皇本紀第六】《史記》全文閱讀【項羽本紀第七】《史記》在線閱讀【高祖本紀第八】《史記》在線閱讀【呂太后本紀第九】《史記》在線閱讀《史記》在線閱讀【孝文本紀第十】【孝景本紀第十一】《史記》文言文版【孝武本紀第十二】《史記》在線閱讀【三代世表第一】《史記》文言文版【十二諸侯年表第二】《史記》在線閱讀【六國年表第三】《史記》電子書【秦楚之際月表第四】《史記》txt【漢興以來諸侯王年表第五】《史記》古文版【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史記》全文閱讀【惠景閒侯者年表第七】《史記》在線閱讀【建元以來侯者年表第八】《史記》在線閱讀【建元已來王子侯者年表第九】《史記》在線閱讀《史記》在線閱讀【漢興以來將相名臣年表第十】【禮書第一】《史記》文言文版【樂書第二】《史記》在線閱讀【律書第三】《史記》電子書【歷書第四】《史記》txt【歷書第四】《史記》txt【封禪書第六】《史記》全文閱讀【河渠書第七】《史記》在線閱讀【吳太伯世家第一】《史記》文言文版【齊太公世家第二】《史記》在線閱讀【魯周公世家第三】《史記》電子書【燕召公世家第四】《史記》txt【管蔡世家第五】《史記》古文版【陳杞世家第六】《史記》全文閱讀【衛康叔世家第七】《史記》在線閱讀【宋微子世家第八】《史記》在線閱讀【晉世家第九】《史記》在線閱讀《史記》在線閱讀【楚世家第十】【越王句踐世家第十一】《史記》文言文版【鄭世家第十二】《史記》在線閱讀【趙世家第十三】《史記》電子書【魏世家第十四】《史記》txt【韓世家第十五】《史記》古文版【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史記》全文閱讀【孔子世家第十七】《史記》在線閱讀【陳涉世家第十八】《史記》在線閱讀【外戚世家第十九】《史記》在線閱讀《史記》在線閱讀【楚元王世家第二十】【荊燕世家第二十一】《史記》文言文版【齊悼惠王世家第二十二】《史記》在線閱讀【蕭相國世家第二十三】《史記》電子書【曹相國世家第二十四】《史記》txt【留侯世家第二十五】《史記》古文版【陳丞相世家第二十六】《史記》全文閱讀【絳侯周勃世家第二十七】《史記》在線閱讀【梁孝王世家第二十八】《史記》在線閱讀【五宗世家第二十九】《史記》在線閱讀《史記》在線閱讀【三王世家第三十】【伯夷列傳第一】《史記》文言文版【管晏列傳第二】《史記》在線閱讀【老子韓非列傳第三】《史記》電子書【司馬穰苴列傳第四】《史記》txt【孫子吳起列傳第五】《史記》古文版【伍子胥列傳第六】《史記》全文閱讀【仲尼弟子列傳第七】《史記》在線閱讀【商君列傳第八】《史記》在線閱讀【蘇秦列傳第九】《史記》在線閱讀《史記》在線閱讀【張儀列傳第十】【樗裡子甘茂列傳第十一】《史記》文言文版【穰侯列傳第十二】《史記》在線閱讀【白起王翦列傳第十三】《史記》電子書【孟子荀卿列傳第十四】《史記》txt【孟嘗君列傳第十五】《史記》古文版【平原君虞卿列傳第十六】《史記》全文閱讀【魏公子列傳第十七】《史記》在線閱讀【春申君列傳第十八】《史記》在線閱讀【范睢蔡澤列傳第十九】《史記》在線閱讀《史記》在線閱讀【樂毅列傳第二十】【廉頗藺相如列傳第二十一】《史記》文言文版【田單列傳第二十二】《史記》在線閱讀【魯仲連鄒陽列傳第二十三】《史記》電子書【屈原賈生列傳第二十四】《史記》txt【呂不韋列傳第二十五】《史記》古文版【刺客列傳第二十六】《史記》全文閱讀【李斯列傳第二十七】《史記》在線閱讀【蒙恬列傳第二十八】《史記》在線閱讀【張耳陳餘列傳第二十九】《史記》在線閱讀《史記》在線閱讀【魏豹彭越列傳第三十】【黥布列傳第三十一】《史記》文言文版【淮陰侯列傳第三十二】《史記》在線閱讀【韓信盧綰列傳第三十三】《史記》電子書【田儋列傳第三十四】《史記》txt【樊酈滕灌列傳第三十五】《史記》古文版【張丞相列傳第三十六】《史記》全文閱讀【酈生陸賈列傳第三十七】《史記》在線閱讀【傅靳蒯成列傳第三十八】《史記》在線閱讀【劉敬叔孫通列傳第三十九】《史記》在線閱讀《史記》在線閱讀【季布欒布列傳第四十】【袁盎晁錯列傳第四十一】《史記》文言文版【張釋之馮唐列傳第四十二】《史記》在線閱讀【萬石張叔列傳第四十三】《史記》電子書【田叔列傳第四十四】《史記》txt【扁鵲倉公列傳第四十五】《史記》古文版【吳王濞列傳第四十六】《史記》全文閱讀【魏其武安侯列傳第四十七】《史記》在線閱讀【韓長孺列傳第四十八】《史記》在線閱讀【李將軍列傳第四十九】《史記》在線閱讀《史記》在線閱讀【匈奴列傳第五十】【衛將軍驃騎列傳第五十一】《史記》文言文版【平津侯主父列傳第五十二】《史記》在線閱讀【南越列傳第五十三】《史記》電子書【東越列傳第五十四】《史記》txt【朝鮮列傳第五十五】《史記》古文版【西南夷列傳第五十六】《史記》全文閱讀【司馬相如列傳第五十七】《史記》在線閱讀【淮南衡山列傳第五十八】《史記》在線閱讀【循吏列傳第五十九】《史記》在線閱讀《史記》在線閱讀【汲鄭列傳第六十】【儒林列傳第六十一】《史記》文言文版【酷吏列傳第六十二】《史記》在線閱讀【大宛列傳第六十三】《史記》電子書【遊俠列傳第六十四】《史記》txt【佞幸列傳第六十五】《史記》古文版【滑稽列傳第六十六】《史記》全文閱讀【日者列傳第六十七】《史記》在線閱讀【龜策列傳第六十八】《史記》在線閱讀【貨殖列傳第六十九】《史記》在線閱讀《史記》在線閱讀【太史公自序第七十】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