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
【老子韓非列傳第三】《史記》電子書
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裡人也,姓李氏,名耳,字摐,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適周,將問禮於老子。
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
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
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一婬一志,是皆無益於子之身。
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孔子去,謂弟子曰:「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游;獸,吾知其能走。
走者可以為罔,游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
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
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
老子脩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
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
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彊為我著書。」
於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莫知其所終。
或曰:老萊子亦楚人也,著書十五篇,言道家之用,與孔子同時雲。
蓋老子百有六十餘歲,或言二百餘歲,以其脩道而養壽也。
自孔子死之後百二十九年,而史記周太史儋見秦獻公曰:「始秦與周合,合五百歲而離,離七十歲而霸王者出焉。」
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
老子,隱君子也。
老子之子名宗,宗為魏將,封於段干。
宗子注,注子一宮,宮玄孫假,假仕於漢孝文帝。
而假之子解為膠西王卬太傅,因家於齊焉。
世之學老子者則絀儒學,儒學亦絀老子。
「道不同不相為謀」,豈謂是邪?李耳無為自化,清靜自正。
莊子者,蒙人也,名周。
周嘗為蒙漆園吏,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
其學無所不闚,然其要本歸於老子之言。
故其著書十餘萬言,大抵率寓言也。
作漁父、盜跖、胠篋,以詆訿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術。
畏累虛、亢桑子之屬,皆空語無事實。
然善屬書離辭,指事類情,用剽剝儒、墨,雖當世宿學不能自解免也。
其言洸洋自恣以適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楚威王聞莊周賢,使使厚幣迎之,許以為相。
莊周笑謂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
子獨不見郊祭之犧牛乎?養食之數歲,衣以文繡,以入大廟。
當是之時,雖欲為孤豚,豈可得乎?子亟去,無污我。
我寧遊戲污瀆之中自快,無為有國者所羈,終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申不害者,京人也,故鄭之賤臣。
學術以干韓昭侯,昭侯用為相。
內脩政教,外應諸侯,十五年。
終申子之身,國治兵彊,無侵韓者。
申子之學本於黃老而主刑名。
著書二篇,號曰申子。
韓非者,韓之諸公子也。
喜刑名法術之學,而其歸本於黃老。
非為人口吃,不能道說,而善著書。
與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為不如非。
非見韓之削弱,數以書諫韓王,韓王不能用。
於是韓非疾治國不務脩明其法制,執勢以御其臣下,富國彊兵而以求人任賢,反舉浮一婬一之蠹而加之於功實之上。
以為儒者用文亂法,而俠者以武犯禁。
寬則一寵一名譽之人,急則用介冑之士。
今者所養非所用,所用非所養。
悲廉直不容於邪枉之臣,觀往者得失之變,故作孤憤、五蠹、內外儲、說林、說難十餘萬言。
然韓非知說之難,為說難書甚具,終死於秦,不能自脫。
說難曰:
凡說之難,非吾知之有以說之難也;又非吾辯之難能明吾意之難也;又非吾敢橫失能盡之難也。
凡說之難,在知所說之心,可以吾說當之。
所說出於為名高者也,而說之以厚利,則見下節而遇卑賤,必棄遠矣。
所說出於厚利者也。
而說之以名高,則見無心而遠事情,必不收矣。
所說實為厚利而顯為名高者也,而說之以名高,則陽收其身而實疏之;若說之以厚利,則陰用其言而顯棄其身。
此之不可不知也。
夫事以密成,語以洩敗。
未必其身洩之也,而語及其所匿之事,如是者身危。
貴人有過端,而說者明言善議以推其惡者,則身危。
周澤未渥也而語極知,說行而有功則德亡,說不行而有敗則見疑,如是者身危。
夫貴人得計而欲自以為功,說者與知焉,則身危。
彼顯有所出事,乃自以為也故,說者與知焉,則身危。
彊之以其所必不為,止之以其所不能已者,身危。
故曰:與之論大人,則以為間己;與之論細人,則以為粥權。
論其所一愛一,則以為借資;論其所憎,則以為嘗己。
徑省其辭,則不知而屈之;汎濫博文,則多而久之。
順事陳意,則曰怯懦而不盡;慮事廣肆,則曰草野而倨侮。
此說之難,不可不知也。
凡說之務,在知飾所說之所敬,而滅其所丑。
彼自知其計,則毋以其失窮之;自勇其斷,則毋以其敵怒之;自多其力,則毋以其難概之。
規異事與同計,譽異人與同行者,則以飾之無傷也。
有與同失者,則明飾其無失也。
大忠無所拂悟,辭言無所擊排,乃後申其辯知焉。
此所以親近不疑,知盡之難也。
得曠日彌久,而周澤既渥,深計而不疑,交爭而不罪,乃明計利害以致其功,直指是非以飾其身,以此相持,此說之成也。
伊尹為庖,百里奚為虜,皆所由干其上也。
故此二子者,皆聖人也,猶不能無役身而涉世如此其汙也,則非能仕之所設也。
宋有富人,天雨牆壞。
其子曰「不築且有盜」,其鄰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財,其家甚知其子而疑鄰人之父。
昔者鄭武公欲伐胡,乃以其子妻之。
因問群臣曰:「吾欲用兵,誰可伐者?」
關其思曰:「胡可伐。」
乃戮關其思,曰:「胡,兄弟之國也,子言伐之,何也?」
胡君聞之,以鄭為親己而不備鄭。
鄭人襲胡,取之。
此二說者,其知皆當矣,然而甚者為戮,薄者見疑。
非知之難也,處知則難矣。
昔者彌子瑕見一愛一於衛君。
衛國之法,竊駕君車者罪至刖。
既而彌子之母病,人聞,往夜告之,彌子矯駕君車而出。
君聞之而賢之曰:「孝哉,為母一之故而犯刖罪!」與君游果園,彌子食桃而甘,不盡而奉君。
君曰:「一愛一我哉,忘其口而念我!」及彌子色衰而一愛一弛,得罪於君。
君曰:「是嘗矯駕吾車,又嘗食我以其餘桃。」
故彌子之行未變於初也,前見賢而後獲罪者,一愛一憎之至變也。
故有一愛一於主,則知當而加親;見憎於主,則罪當而加疏。
故諫說之士不可不察一愛一憎之主而後說之矣。
夫龍之為蟲也,可擾狎而騎也。
然其喉下有逆鱗徑尺,人有嬰之,則必殺人。
人主亦有逆鱗,說之者能無嬰人主之逆鱗,則幾矣。
人或傳其書至秦。
秦王見孤憤、五蠹之書,曰:「嗟乎,寡人得見此人與之遊,死不恨矣!」李斯曰:「此韓非之所著書也。」
秦因急攻韓。
韓王始不用非,及急,乃遣非使秦。
秦王悅之,未信用。
李斯、姚賈害之,毀之曰:「韓非,韓之諸公子也。
今王欲並諸侯,非終為韓不為秦,此人之情也。
今王不用,久留而歸之,此自遺患也,不如以過法誅之。」
秦王以為然,下吏治非。
李斯使人遺非藥,使自一殺。
韓非欲自陳,不得見。
秦王后悔之,使人赦之,非已死矣。
申子、韓子皆著書,傳於後世,學者多有。
余獨悲韓子為說難而不能自脫耳。
太史公曰:老子所貴道,虛無,因應變化於無為,故著書辭稱微妙難識。
莊子散道德,放論,要亦歸之自然。
申子卑卑,施之於名實。
韓子引繩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極慘礉少恩。
皆原於道德之意,而老子深遠矣。
伯陽立教,清淨無為。
道尊東魯,跡竄西垂。
莊蒙栩栩,申害卑卑。
刑名有術,說難極知。
悲彼周防,終亡李斯。
分類:史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