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儒學案》卷四十 甘泉學案四:嘉靖丙戌進士。除刑部主事。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明儒學案》卷四十 甘泉學案四

明儒學案

卷四十 甘泉學案四

主政唐一菴先生樞唐樞字惟中,號一菴,浙之歸安人。

嘉靖丙戌進士。

除刑部主事。

疏論李福達,罷歸。

講學著書,垂四十年。

先生初舉於鄉,入南雍,師事甘泉。

其後慕一陽一明之學而不及見也。

故於甘泉之隨處體認天理,一陽一明之致良知,兩存而一精一究之。

卒標「討真心」三字為的。

夫曰真心者,即虞廷之所謂道心也。

曰討者,學問思辨行之功,即虞廷之所謂一精一一也。

隨處體認天理,其旨該矣,而學者或昧於反身尋討。

致良知,其幾約矣,而學者或失於直任靈明。

此討真心之言,不得已而立,苟明得真心在我,不二不雜,王、湛兩家之學,俱無弊矣。

然真心即良知也,討即致也,於王學尤近。

第良知為自然之體,從其自然者而致之,則工夫在本體之後,猶程子之以誠敬存之也。

真心蔽於物慾見聞之中,從而討之,則工夫在本體之先,猶程子之識仁也。

一陽一明常教人於靜中搜尋病均,蓋為學胸中有所藏躲,而為此言以藥之,欲令徹底掃淨,然後可以致此良知云爾。

則討真心,一陽一明已言之矣,在先生不為創也。

禮玄剩語

天地從空中生,故生而不有其生。

其為物不貳,則其生物不測。

夫太虛者,致一之道,故曰不貳。

人亦從空中生,非天地所生。

大哉乾元,至哉坤元,亦致一之道。

天地包裹,其中空,為萬靈聚所。

人氣質包裹,空藏於心,亦為萬靈聚所。

屈伸闔闢,化機牽擾,而其靈未嘗減。

牽擾者生於有其生,未嘗滅者,乃乾元坤元,太虛之真生。

有其生,亦生於真生,初無相別,要之萬靈一真。

一事靈,則萬事靈。

靈一也,有致一之靈,有只靈於一事,以分合為真假,以存逐為空塞。

空則不塞,不塞則萬物皆備。

故盡萬物而無邊際則空,落一念一物,則靈為一隅所覆,是以牽擾之生,即其所在,雖未嘗不生,而終死於其生,乃非所以生生,故曰非真生。

古謂無思無為,不識不知,即真生之無生。

又謂心之官則思。

思者,聖功之本,即真生之自然。

生無生者,無逐物之生;自然生者,生虛空之生。

世人之思,患在離虛而逐物,迷中起悟,則有轉向入身來。

盈宇宙假象、假法、假名、假事,盡屬感應;實悟、實證、實際、實進,元端一屍一物,一實不變,是故可以知始。

乃至運用作成,便種種差別,都成幻寓。

這?雖皆一實散見,然終不可以執為據,到底有滅時。

惟一元誠缺,資生道敝,迷昧冥區,遂將化紛拏,所在信作實住處,遍起隨逐,終成飄蕩。

蓋認形骸為真體,耳目口鼻四肢五內,將有身以後作計,不理原始要終之學,又何以知死生之故?夫感應之理,外悅受而內止,這止處,乃成始成終,玄機命之流行而不已也。

此實不變真體,故以不變者為主,則隨應曲當,諸假只是我一事。

孔子謂:「吾道一以貫之。」

是一所貫滿,不是一以貫萬。

假者不容真,假處無能著力,這毫釐之差,相去不止千里。

理氣無彼此,無異同,無偏全,總是太虛影子。

虛之極則能生,故流行而為氣;虛之極則不滯,故靈通而為理。

不滯則所以為生,生則得於有生。

所以為生,立有生之機,有生負終匱之化。

然有生之機,即假終匱之化而見,氣外別無情理處。

漢、宋諸儒,分理氣作二種,不知性即理,性亦即是氣,故曰「仁者人也」,「形色天性也」。

性中無五德,五德所發見處,都是性;氣亦無二氣五氣,只有元氣流行,隨在變化。

這?有所存主,便謂之德;各中時措之宜,便有五者名目。

若在五者上覓性,則非德矣。

天地有人,如人腹內餚心。

人為萬物之靈,於理氣不容毫髮分別。

雖禽一獸 草木,誰或出此?氣各有偏塞,理亦即此而在。

蓋理無定體,可通處即是。

若必以能言能行,衣冠禮樂為理,即是泥於人相,不曾推見至理。

苟泥於人相,雖天地亦喚不得作全理,風雨露雷,山河大地,俱不是神物。

若能超於人物相外,則禽一獸 之生化,草木之榮瘁,何等聲名文物,各擅通處。

其實論到極全大備,天地之道,人猶有所憾。

只有人者,天地之心,聖人成能知天地之化育,中間純駁去處,復有丹頭可據,點化有恃也。

浩浩太虛,無有際住處,中間靈通神妙,徹宇徹宙,亦不見從何處舉起,向何處引著。

人氣質之凝,似有住際,然神通在心,故其氣也無涯,其有涯,惟有生耳。

捨其有生而能自主,其所為氣,總是浩浩一物,乘不間之體,而一屍一本全之化,初未嘗毫髮添助,亦未嘗毫髮假借。

界隔塵根而分別出,妄施好惡而取捨立,展轉情機而蔽固深,積累觸忤而仇冤結,貪安方便而阻畫成,遂使靈氣惰於有涯,而太虛真機時每流行而不息,而復不自覺。

乃捨此而他求學問之功,其荒矣哉!性無有無空實,幻從空化,迷由無墮。

幻則隨處妄有,迷則隨處滯實。

性者,得於天地之生理,有無空實之境,物而不神,含生而就死。

一一陰一一一陽一之謂道,一陰一陽一是氣,道亦是氣。

一陰一陽一所以能繼,乃相善之所在,這是心之流行,然非命在於善;一陰一陽一所以各成,乃惟真之所在,這是心之流行,然非心著於成。

性根為天地萬物之主,天地萬物有變,性根不變。

在人則寄含心中一竅,是為心地。

此生天生地生人生物玄機,豈容著得些子?纔著些子,便是不能繼、不能成的病均。

故以善惡體性,即落意見;以善惡觀心,即落情慾。

情慾從性外覓心,意見從命外覓性,皆是緣物而起,皆為有倚之學。

顆今不少英慧俊傑,只未得著實腳踝,趨趨步步,徒作一場想像話頭,玩弄景相耳。

這懸空學問,有從文典上拈著,有從事機上會著,有從傳授上得著,有從困頓上通著,有從漸染上沿著,總不外識神上影響涉獵,將自身飄蕩宇宙之外,因空體空,忘置軀殼中含之空。

古人所謂修身踐形,乃在七尺之躬,了三才極理。

妄認浪修,執殉家當,隨處停泊,只管漫天潑地,倚古粘今,卻於化機分落種魄無干。

夫凡有血氣,皆含虛妙而翾毛,性多偏塞,究竟為軀殼所限。

人世殊質異稟,所抱差別,雖為萬物至靈,有丹頭可點,然當下進為,亦只從腳踝發軔。

此是學者第一步,這處躐等,縱飛輪神進之功,枉費心力。

自生身以來,通髓徹骨,都是一習一 心運用。

俗人有俗人之一習一 ,學者有學者之一習一 ,古今有世一習一 ,四方有土一習一 ,真與一習一 化,機成天作,每向自己方便中窩頓。

凡日用記討論,只培溉得此一習一 。

中間有新得奇悟,闊趨峻立,總不脫此一習一 上發基。

方且自認從學術起家,誤矣!

情不定境,美惡瞥起,流注苦樂,百解不能脫,智者追從性根上料理。

又機不自一由 ,念慮泉湧,動而以遏勝之,終落強制。

於此不的見所來,何從下手!當其境之未生,自以其後動之情,非己所宜有;及其境之既設,信無所憑,識因潛發。

夫信淺故無憑,忘隱故潛發,造化玄機,靈通浩浩,未涉軀殼些子。

這處不加體驗,最容易錯認,一誤永誤,收拾費力。

乃復執迷為明,終身不見惡境,彼亦烏知其非有也?

本性各各具足,只被信心擔閣,一返即得,一主即張,一現前即意流千古,一對境即智周萬物。

若不返不主,一任察觀天地,博通今古,口中歷歷,意中了了,總是傀儡在場上。

迷中忽悟此意,笑得如此容易,亦被如此錯過。

則到這?,不覺甘心捨放舊身命,完復本來體段,不使離析作兩截人。

所謂兩截人,自身靈光不將在自身上作用,猶之折裂身份。

所以肯處便是進處,悟處便是到處,切忌自家身子,替一人打哄度日。

三一測

由中一陰一起識,由乾始發智。

乾自太虛生,靈合內外為知,五蘊不得而成。

蓋五蘊,身目鼻口耳,蔽於一陰一濁,然而識與智,彼其察焉一也。

故情之成,定於資生之實,其所為生,必有行成之者,然後得正而伸之。

此推行之化,乃天造自有,贅之以人力,鮮不蹶於所值,皆中一陰一起也。

蓋一陽一明勝則德性用,一陰一濁勝則物慾行。

一陽一之為明也,一陰一之為濁也,未始異為兩物,以其互見而察之者也。

顧其勝不勝,以別物慾德性,從此則名此,從彼則名彼,或得乎全,或據其偏之不同耳。

坤之先迷,迷於一陽一也,是以謂之一陰一;乾之知始,始乎一陰一也,是以謂之一陽一。

惟其迷,則一切皆迷,其後之所得,得其所就之偏而已;惟其知,則一切皆智,雖未嘗無所被寓,莫非全體之為用也。

故轉識成智,在致其思焉,思之思之,鬼神將通之。

(《一陰一識》)

七情一陽一也,注而緣物,一陽一自外流,而內一陰一滯矣。

雲行雨施,春舒夏假,一陽一注而其虛不損。

太虛者,無所有,無所有則無所雜,故不損。

此以逐彼。

有緣之情,敝於無本。

所謂無本,敝於其本之有物。

當其生也,芃芃乎其來也,不能以或禦,勢之有引之於前也。

然而本不盡滅,未嘗不勃,其中勢之不能勝也。

聖門立方,不治病,治受病之源。

君子之過,如日月之食,人見人仰,猶天之?燠?寒,一陽一九百六,立見不遠之復。

不變乎其本,則然耳。

不然,天下之情如水能塞其委流,不能保汩汩乎源之不已也。

(《七情》)

乾道變化,各正性命。

以其偏者付物,而物束於命。

物無立命之性,性無致命之才,氣無造命之具。

人則異是,雖縕搆滓駁,愚能明,柔能強,故氣不歉於自立。

其大敝焉於一習一 ,乃資其明,用為奸,資其強,用為暴。

蓋不善用性,亦其無不有之故具也。

(《物氣偏》)

氣非虛不生,命非氣不行,性非命不始,虛非性不終。

天者虛之所在,而命之所出也。

太虛不得不生氣,有無相入,空實相含,有之機攝,無以流虛,無之妙孕,有以函實,於是蕩漠而滋消息。

其為物無妄,則其生生也不匱,故氣與命一物也。

氣不二於命,又何性之二耶?橫渠曰:「合虛與氣,有性之名。」

辭雖似析,意實相御,不得已之言也。

善反之,則天地之性存。

反之雲者,復其初也。

能為反者,氣之終不能勝者也。

不能勝者,氣之自具其美不澌滅也。

明道曰:「二之則不是。」

所謂論不論,亦不得已之言也。

伊川曰:「形易則性易。」

性非易也,氣使之然也。

濂溪「性剛柔善惡中」,謂至其中為性真。

若五性雜感,則善惡分也。

夫「氣質之性」之說,發於四先正,然而其指有在,非致疑性善。

孔子以性為相近,子思子三知三行,得四先正所同然。

其近也,非所以為兼也,兼則二之矣。

其三也,畢可以歸一也,不能歸則二之矣。

性無不善,合古今而同之,有所病於氣,而氣負能反之具,則近之者於善之中相近,未全墮於惡也。

有所別於今,而氣負能進之機,則三之者乃追責其本,未便定其品也。

蓋論性而及氣質,推其用之所至,自其感物之動而追原本始,性固未嘗敝也。

故勇不決於力者,非才之罪也;辨不定於志者,非明之短也;德不長於事者,非理之衰也。

其為一習一 者,三之二,其為懦而闇生於勢地者,三之一。

若於性居無幾深致思焉可考而工於學矣。

(《性一》)

真心圖說

外一圈,元氣之謂也;次中一圈,人身之謂也;最中一圈,人心之謂也。

元氣即太極也,可見者為天地。

人受天地之中以生,而心具中理。

天地無不包,故居外。

萬物各得其偏,至真至一精一者為人,故居天地之正中。

維皇降衷,無少偏倚,退藏於密,心之為心也,故居最中。

夫中無所著,無所著則虛,虛而生靈,靈能通天地,包萬物。

心該天地,是故人為萬物,貴得天地之中也。

人為萬物露,心具天地之中也。

人即天,天即心,心無弗有,無弗能,宰制萬物,放諸四海而准,與天地參,不容偽者也。

著一物,為塞、為偏、為私、為軀殼之身,是謂失其真心。

分類:公案小說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明儒學案
鄭性序黃千秋跋馮全垓跋於准序仇兆鰲序明儒學案序黃梨洲先生原序賈潤序賈樸跋賈念祖跋莫晉序《明儒學案》發凡師說卷一 崇仁學案一卷三 崇仁學案三卷四 崇仁學案四卷五 白沙學案上卷六 白沙學案下卷七 河東學案上卷八 河東學案下卷九 三原學案卷十 姚江學案卷十一 浙中王門學案一卷十二 浙中王門學案二卷十三 浙中王門學案三卷十四 浙中王門學案四卷十五 浙中王門學案五卷十六 江右王門學案一卷十七 江右王門學案二卷十八 江右王門學案三卷十九 江右王門學案四卷二十 江右王門學案五卷二十一 江右王門學案六卷二十二 江右王門學案七卷二十三 江右王門學案八卷二十四 江右王門學案九卷二十五 南中王門學案一卷二十六 南中王門學案二卷二十七 南中王門學案三卷二十八 楚中王門學案卷二十九 北方王門學案卷三十 粵閩王門學案卷三十一 止修學案卷三十二 泰州學案一卷三十三 泰州學案二卷三十四 泰州學案三卷三十五 泰州學案四卷三十六 泰州學案五卷三十七 甘泉學案一卷三十八 甘泉學案二卷三十九 甘泉學案三卷四十 甘泉學案四卷四十一 甘泉學案五卷四十二 甘泉學案六卷四十三 諸儒學案上一卷四十四 諸儒學案上二卷四十五 諸儒學案上三卷四十六 諸儒學案上四卷四十七 諸儒學案中一卷四十八 諸儒學案中二卷四十九 諸儒學案中三卷五十 諸儒學案中四卷五十一 諸儒學案中五卷五十二 諸儒學案中六卷五十三 諸儒學案下一卷五十四 諸儒學案下二卷五十五 諸儒學案下三卷五十六 諸儒學案下四卷五十七 諸儒學案下五卷五十八 東林學案一卷五十九 東林學案二卷六十 東林學案三卷六十一 東林學案四卷六十二 蕺山學案卷六十三 附案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