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儒學案》卷二十一 江右王門學案六:一鄧一 以讚字汝德,號定宇,南昌新建人。隆慶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明儒學案》卷二十一 江右王門學案六

明儒學案

卷二十一 江右王門學案六

文潔一鄧一 定宇先生以讚

一鄧一 以讚字汝德,號定宇,南昌新建人。

隆慶辛未會試第一。

選庶吉上,歷官編修,右中允,管國子監司業事,南京祭酒,至吏部侍郎。

入仕二十餘年,受俸僅六年。

以國本兩上公疏。

先生澄神內照,洞徹性靈。

與龍溪言:「學問需求自得,天也不做他,地也不做他,聖人也不做他。」

一陽一和謂:「所言駭世人之聽。」

先生曰:「畢竟天地也多動了一下,此是不向如來行處行手段。」

而先生記中刪此數語,亦慮其太露宗風乎?謂「一陽一明知是知非為良知,特是權論。

夫知是知非不落於是非者也,發而有是有非,吾從而知之謂之照,無是無非,澄然在中,而不可不謂之知是知非,則是知之體也。

猶之好好色,惡惡臭,好惡之體,何嘗落於色臭哉!」在一陽一明實非權論,後來學者多在用處求,辨之於有是有非之中,多不得力,先生墮其義,不可謂非藥石也。

先生私淑一陽一明之門人,龍溪、一陽一和其最也。

定宇語錄

《大學》之為心性也,靜所以攝心而非心也,所以求性而非性也。

夫是物也,在目為視,在耳為聽,在手足為持行,安往而不存焉?惡在其必靜也?故古之聖賢,於惻隱而驗其端,於知能而觀其良,要以直參其體而已。

吾人耳目口鼻雖是箇人,還有箇生意貫洽於其間。

仁乃人之生意有此生意,人纔成得。

如心不在,視不見,聽不聞,食不知味,則不成矣。

天地間皆《易》,即所見天風木葉鳥聲,無非《易》者。

吾人在此一動,即落一爻。

道本至中,稍有一毫倚著,即是過處。

形色天性也,天性原在形色之內,如眼能視,耳能聽,手足能持行,這是什麼?就有箇天性。

在聖人之踐形,全得這箇,視聽言動,以理自然,聲為律,身為度,耳成箇耳,目成箇目,手足成箇手足。

賢智者知有天性,而不知其在形色之內,是知天而不知人;愚不肖者徒:知有形色,而不知有天性,是知人而不知天。

用之則行,大行其道也;捨之則藏,退藏於密也。

夫子在魯國一用,便幹出許多大行事出來。

顏子居陋巷,豈止藏他一身?將生平所學儘是藏了。

故到今人只知他是箇聖人,即求他言語文字之粗,了不可得,何曾識得此中之深深?此是聖人最妙處。

人之真心,到鬼神前,毋論好醜,盡皆宣洩,有是不能泯滅處。

制以方矩,至極方處就是巧;制圓以規,至極圓處亦是巧。

方圓之上更復可加,就非規矩。

學問從身心上尋求,縱千差萬錯,走來走去,及至水窮山盡,終要到這路上來。

人之生也,直如日用之間。

人呼我應,人施我答,遇渴即飲,遇饑即食便是。

若於此中起半點思維計較,牽強裝飾,即謂之罔。

人之氣不要他用事,凡從性上發出的便中和,從氣上起的便乖戾。

居家處事,有不慊意處,只求本體常真,有一毫求人知意思,就不是,只以至誠相處。

不佔而已,占非是卜筮,擬議在我,吉凶亦在我。

《易》曰:「擬之而後言,議之而後動。」

凡舉動言語進退,不妨慢些。

學問只在向內,不論朝市山林,皆須正己物正,不然,而徒陪奉世情,愈周密,愈散漫,到頭終不得力。

老子曰:「恍惚有物,窈冥有一精一。」

即今如我身中,所謂物與一精一者何也?蓋嘗求之,庶幾有似,而近見則又異矣。

以為有聚則有散也,有生則有滅也,有天地則有混沌也,故不欲別凡聖,不欲揀是非,不欲忻寂,不欲厭動。

常自笑曰:「吾無聚,一胡一 散?吾無生,一胡一 死?吾無天地,一胡一 混沌?」

然則此愈難矣。

論心者皆曰:「須識其本體。」

余謂心之本體,在順其初者也。

初者,萬慮俱忘之時也。

突然感之,卒然應之,則純乎天者也。

意氣一動,而二三之念則繼乎後。

又其甚者,此念方萌,而二與三已並出其間,繼與並皆非初也。

故親,我愛也,謂當愛而加之意則否;長,吾敬也,謂當敬而加之意則否。

守死是也,爭死未是;專財非也,散財亦非。

貴而益謙與傲同,醉而益恭與亂同。

何也?徇外之心,為人之心也,所謂繼與並者也。

此心之原,不墮方體,不落計較,翛然而往,倏然而來,見其前而不見其後,知其一而不知其兩,如此而已矣。

此則所謂初者也。

心者,天之所以與我,何以與之?人之異於禽一獸 者幾希,何以異之?一胡一 為而能喜?一胡一 為而能怒?其思也於何而起?其寂也於何而斂?人皆曰:「莫為而為,莫致而致」,夫天地之運,日夜不息,豈誠無以主張是也。

論學書

夫性者,不思不勉,天之謂也;意者,有識有知,人之謂也。

彼其求覺者,果不落于思勉,則毋論觀也,即推求尋達皆性也。

何則?分別亦非意也,似不得獨以觀為性也。

倘其求覺者,或未離於知識,則毌論察也,即靈心絕待皆意也。

何則?聖諦亦階級也,似不得獨以察為意也。

蓋觀察皆方便之門,但可以止兒啼,不問何葉也。

性意即天人之分,即有以似楮葉,必非真楮也,故以為諸君不必辨觀察,而但在辨性意也。

(《答張一陽一和》)

顆之哲人,置心一處,然率以數十年而解,其難也如是。

藉以生滅之心,猥希妙悟,誰誑乎?(《與吳安節》)後不省方,商旅不行。

省方主於察,所謂意見是也;商旅主於求,所謂畔援是也。

《與徐魯源》)非悟無念,則未知今念之多危。

非見天心,則未知物則之有自。

源清而後流潔,心寂而後感神。

(《與許敬菴》)一陽一明先生以知是知非為良知,權論耳。

夫良知何是何非,知者其照也。

今不直指人月與鏡,而使觀其光,愈求愈遠矣。

且及其是非並出而後致,是大不致也。

直心而動,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不然,猶藏也。

我輩擇地而蹈,詎不自謂躬行,予嘗度之,猶然在譽毀之間,假饒一規一矩,曾何當於本心!(以上《秋遊記》)

參政陳蒙山先生嘉謨

陳嘉謨字世顯,號蒙山,廬陵人,嘉靖丁未進士,授廬州推官。

召為戶科給事中,歷吏兵二科,不為分宜所喜。

出任四川副使,分巡上川,南擒高酋,平白蓮教,平鳳土官,皆有功績。

丁憂歸。

萬曆甲戌,起湖廣參政,不赴。

以學未大明,非息機忘世,無以深造,遂乞休。

癸卯年八十三卒。

少讀書西塔,劉兩峰在焉,即師事之。

間以其說語塘南,塘南心動,亦往師之。

一時同志鄒光祖、敖宗濂、王時松、劉爾松輩,十有七人,共學兩峰之門。

螺川人士始知有學,先生倡之也。

歸田後為會青原,與塘南相印正。

慨然士一習一 之卑陋,時舉一江一 門名節藩籬之語,以振作之。

凡來及門者,先生曰:「學非一家之私也,有塘南在,賢輩盍往師之。」

其忘人我如此。

蒙山論學書

《答友人書》曰:「人之生而來也,不曾帶得性命來,其死而往也,不曾帶得性命去,以性命本無去來也。

乾性坤命之理,合天地萬物為一體者也。

悟性修命之學,還復其性命之本然,通天地萬物為一貫者也。

孔子曰:『乾坤毀則無以見易,易不可見,則乾坤或幾乎息矣。

』苦心哉聖言!正以明乾坤無可毀之理。

此理萬古常然,一瞬息未嘗不然。

有去來則有動搖有增損有方所,惡得謂之一體?惡得謂之一貫?予故曰:『性命本無去來也。

』姑借譬之明月之夜,兩人分路而行,一人往南,月隨之而往南,一人往北月,隨之而北,自一人以至千萬人,自南北二路歧,以至千萬路岐皆然。

謂月不隨人去來,眾人疑之,謂月隨人去來,智者笑之。

然則月未嘗隨人去來也,斷可知矣。

雖然懸象之月,其體魄可指而見,蓋形也而非形形者。

性命則形形者,惟形形者而後能形天下之形。

天地萬物孰為之始?鹹資始於乾元,乾元性也。

天地萬物孰為之生?鹹資生於坤元,坤元命也。

天地萬物由性命而生,猶之人子由父母而生,不得不謂之一體也。

惟一體,故稱一貫,惟一貫,故無去來。

後儒誤認錯解,以為『人生時全帶一副當性命來,人死時全帶一副當性命去,如此而後為之備,道全美略無虧欠』。

此言近理而易信,不知其割裂支離,其悖一貫之旨遠矣。」

《乾惕齋警語》曰:「夫人一心之應感,一身之勤動,其事殊矣。

其在五倫上用心,則一也。

於此盡道,便是聖賢胚胎。

於此造業,便是輪迥種一子。

於此一切置之不問,便是釋氏作用。

所以吾徙與釋氏決分兩路,決難合併。

釋氏之言與吾儒相近者,間一借證,以相發明,使人易曉,亦自無妨。

必欲一一效其所為,則舛矣。」

又曰:「天地絪縕,即氣即理,即理即氣,萬物化醇。

人一物也,人在天地絪縕之中,如魚在水中,不可須臾離也。

魚不能離水而未嘗知水,人不能須臾離道而未嘗知道,故曰『百姓日用而不知』。

明道之責歸君子,賢遠言湮,名得其性之近,莫知所取衷也,故曰『君子之道鮮矣』。

又曰『苦修後悟,方是真悟,了悟後修,方是真修。

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長,未嘗致纖毫之力』。

此其存之之道,此名徹悟,亦名真修。

悟修並舉,譬則學與思,缺一不可。

而思最易混見,故孔子謂『思無益』,其教人曰『慎思』。

子夏亦曰『切問近思』。」

又曰:「此學尋求到四面迫塞無路可行,方漸漸有真實路頭出。

此路須是自己尋出,不是自己尋出的,辟如畫圖上看出山川,照他路徑行不得。」

又曰:「學莫大於變化氣質,而變化必本於乾道,故曰『乾道變化』。」

又曰:「知來者逆,謂以乾道變化其氣質而逆修之。

聖賢變化其氣質之偏長,學者變化其氣質之偏蔽,一本之乾道也。

《既》、《未濟》兩言伐鬼方,教學者變化其不美之質當如此。

一為氣質護短,包藏禍心,誤己誤人,終身無出頭之日。」

又曰:「此理非常目在之不能悟,非常目在之不能守。

象山先生云:『人精神逐外,到死也勞攘。

』精神逐外不逐外,只在阿堵中辨之。

修德者以此自辨,取友者以此辨人。」

又曰:「死心二字,是學問斬關將。

身死易,心死難,自古慨慷殺身者,身死矣,心未可知也。

故曰『身死易,心死難』。

天嘗以死心機會教人,而人未易受。

一切危境危病,及遭際人倫之變,異常拂逆,皆教人心死也。

甚矣,天心之仁也!世人福薄,故未易受。

龍場驛萬死一生,一陽一明先生福氣大,故能受死盡世情心。

洞見萬物一體本原,然後靜坐功夫可安而久。

久則用功愈密,心量愈無窮際,無終始,見得一體愈親切有味,此心與此理,漸漸有湊泊時也。

一或不見己過,一或執見解為實際,精神便外照。

象山所謂『到死也勞攘』者,假饒屏絕萬事,趺坐深山,積以年歲,何益乎?」

又曰:「《復》見天地之心,以人之心,即天地之心,一心之外,無天地也。

這箇天地之心,便是學問大頭腦,便是萬物一體大本原。

只因不復,故不能見,故曰『《復》見天地之心』。」

又曰:「《復》而後有《妄》學問未見頭腦時,舉心動用,無非妄也。」

徵君劉瀘瀟先生元卿劉元卿字調父,號瀘瀟,吉之安福人。

鄉舉不仕,徵為禮部主事。

有明一江一 右之徵聘者,吳康齋、一鄧一 潛谷、章本清及先生,為四君子。

初先生游青原,聞之輿人曰:「青原詩書之地也,笙歌徹夜,自兩鄒公子來,此風遂絕。」

兩公子者,汝梅、汝光也。

先生契其言,兩鄒與之談學,遂有憤悱之志。

歸而考索於先儒語錄,未之有得也。

乃稟學劉三五,以科舉妨學。

萬曆甲戌,不第,遂謝公車,遊學於蘭谿徐魯源、黃安耿天台。

聞天台「先生不容已」之旨,欣然自信曰:「孟子不雲乎,四端充之,足保四海!吾方幸泉不流也而故遏之,火不然也而故滅之。

彼滅與遏者,二氏之流,吾所不忍。」

先生惡釋氏,即平生所最信服者天台、塘南,亦不輕相附和。

故言:「天地之間,無往非神。

神凝則生,雖形質藐然,而其所以生者已具;神盡則死,雖形體如故,而其所以生者已亡。

然而,統體之神,則萬古長存,原不斷滅,各具之殘魂舊魄,竟歸烏有。」

此即張橫渠「水漚聚散」之說。

核而論之,統體之神,與各具之神,一而已矣。

捨各具之外,無所謂統體也。

其生生不息,自一本而萬殊者,寧有聚散之可言?夫苟了當其生生不息之原,自然與乾元合體。

醉生夢死,即其生時,神已不存,況死而能不散乎?故佛氏之必有輪迥,與儒者之賢愚同盡,皆不可言於天下人之際者也。

劉調父論學語

曰:「必明於行之原,乃知所以修行,若逐事檢點,無事則離,所謂『可離非道』也。

故行也者,行乎其所不容不行,則無往而非修行矣。」

趙純父曰:「即今擁爐向火,亦修行乎?」

劉大冶曰:「向火能不放心,即是學問。」

調父曰:「即好色能不放心,亦是學問乎?」

劉任之曰:「恐是不著察。」

調父曰:「只今孰不著察?抑曾見有人置足爐中者乎?」

周思極曰:「心體至大至妙,當向火自向火,當應對自應對,當惻隱自惻隱,當羞惡自羞惡。

舜之用中,顏之擇乎中庸,孔子之祖述憲章,只是能全盡此向火之心體耳。

不放心者,放,失也,不失此心體之全也。

著察者,猶默識也,默識此心體之全而存之也。

曰不放,曰著察,豈能於無思無為上加得一毫?今之所謂不放心,所謂著察,皆有所造作於心之內矣。」

(《復禮會語》)

夫耳目口鼻形也,而所以主夫耳目口鼻者性也。

或謂落形氣之性,尚屬後天,必求所謂未生以前者而完之。

夫曰未生矣,則安用完之?而又安所致力?以是不得不托之想像。

想像則終非實見,雖有呈露,勢必難?,用功愈密,入穴愈深。

夫耳之欲聲,目之欲色,無生之真機也。

然而視非禮之色,聽非禮之一聲 ,則其中若有不自安者,亦無生之真機也。

故君子之治性,惟於吾心之所安者,而必滿其量焉。

則凡欲聲欲色之欲,無非真機之流動,又焉往而不得性哉!天地有盡,此性無窮,彼外生生而求無生面目者,轉瞬之際,已不可持,能不朽乎?

知味心也,遇飲食則知味,遇父知孝,遇兄知悌,遇孺子入井知怵惕。

窮天徹地,無非此知體充塞,故曰致知焉盡矣。

(以上《與王中石》)

存心者,能盡其心體之量者也。

盡其心體之量,則知乃光大,無遠不燭。

(《與章斗津》)

聖人本吾不容已之真心,撫世酬物,以事處事,何其空也?天地有盡,此不容己之心,實無有盡,何其不磨也?(《與趙純父》)

近溪羅先生會講,有僧在座,近溪問之曰:「儒者言心言性言念言意言慮言才,紛若繭絲,諸微細惑,試一一為我破。」

僧久之謂近溪曰:「我今見近溪,喚作近溪矣,不知夫人作何稱謂?」

曰:「稱相公。」

曰:「父母雲何?」

曰:「稱行。」

曰:「為諸生時廣文雲何?」

曰:「稱字。」

僧大聲向近溪云:「汝乃有許多名色!」近溪恍然下拜。

丘汝止述之。

調父曰:「夫紛紛名號,由人所稱,信矣。

然令夫人喚先生名,家公稱先生號,先生能安之耶?以斯知三千三百,探之則漠然而無,達之則森然而有。

強有其所無,命之曰鑿,強無其所有,命之曰滅。

鑿與滅,皆不可以為道。

)《論名理》)夫欲有二,有不容不然之欲,有心所沉溺之欲。

自不容不然者而言,無論欲明明德之欲,不可去,即聲色臭味之欲,何可一日無。

何也?皆天也。

自心所沉溺而言,無論聲色臭味之欲,不可不去,即行仁義之欲,亦不可一日有。

何也?皆障天者也。

去欲特學中之一事耳。

辟如人君統六官治四海,孰非其事?而專以捕盜為役,一追胥之能耳,何國之能為?曰:「如子之說,則心無事矣。」

曰:「心自有事。

尋事持心,障心實大。

如目之為用,本無所不睹,若注視棘猴,將迷天地;凝神吳馬,或失輿薪。

捨去欲去念等事,則宇宙內事,無非事矣。」

(以上《去欲說》)

竣先生謂:「學有三關,始見即心即道,方有入頭;又見即事即心,方有進步;又要分別大人之事與小人之事,方有成就。

我安福彬彬多談,學者或從性體造作以為明,或從格式修檢以為行,或從聞見知解以為得,則於即心即道已遠,又何論第二三關也?炬子曰:「性無善無不善」,見天而不見人。

或曰「性可以為善,可以為不善」,見人而不見天,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則天與人互見其半。

惟孟子曰「乃若其情,可以為善」,則知天知人,一以貫之。

(以上《復禮會語序》)

督學萬思默先生廷言

萬廷言字以忠,號思默,南昌之東溪人。

父虞愷,刑部侍郎。

受業於一陽一明先生,登進士第。

歷禮部郎官,出為提學僉事。

罷官歸,杜門三十餘年,匿跡韜光,研幾極深。

念菴之學得先生而傳。

先生自序為學云:「弱冠即知收拾此心,甚苦思,強難息,一意靜坐,稍覺此中恰好有箇自歇處,如猿猴得宿,漸可柔馴,頗為自喜。

一日讀《易》石蓮洞,至『艮思不出位』,恍有契證。

請於念菴師,師甚肯之。

入仕後,一交一 游頗廣,聞見議論遂雜,心淺力浮,漸為搖眩,商度於動靜寂感之間,參訂於空覺有無之辨,上下沉掉,擬議安排,幾二十年。

時有解悟,見謂弘深,反之自心,終苦起滅,未有寧帖處。

心源未淨,一切皆浮,幸得還山,益復杜門靜攝,默識自心。

久之,一種浮妄鬧熱一習一 心,忽爾銷落,覺此中有箇正思,惟隱隱寓吾形氣,若思若無思,洞徹淵澄,廓然邊際,敻與常念不同,日用動靜初不相離,自是精神歸並在此。

漸覺氣靜神恬,耳目各歸其所,頗有天清地寧, 然太和氣象,化化生生,機皆在我。

真如遊子還故鄉,草樹風皆為佳境矣。」

先生深於《易》,三百八十四爻,無非心體之流行,不著爻象,而又不離爻象。

自來說《易》者,程《傳》而外,未之或見也。

蓋深見乾元至善之體,融結為孩提之愛敬,若先生始可謂之知性矣。

萬思默約語

人於事上應得去,是才未必是學。

須應酬語默聲色形氣之外,於自心有箇見處,時時向此凝攝,常若無事,然一切事從此應付,一一合節,始是學。

心者,人之神明,所以為天地萬物萬事之主,雖無物,未嘗一息不與物應酬,故曰「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但其感處常寂,至無而有,甚微甚深,不可測度,必極潛極退藏,庶其可見。

眾人心常浮動隨物,祗在事上安泊,捨事如一胡一 孫失樹,無時寧息,以事實心,蔽塞天竅,何由見得此體?是以雜念紛紛,全無歸泊,心源不淨,一切皆浮。

雖向好事,亦是意氣意見,總屬才質耳,與真正性命,生幾感通流行,了無相干,安得為學!

自人生而靜以上,至日用見前渾成一片,無分天人。

《坤》者《乾》之用,不《坤》則非《乾》,故用九貴「無首」。

《坤》初惡「堅冰」,夫資生之後,形分神發,類誘知開,一陽一亢一陰一凝,隨才各異,不能皆順《乾》為用,於是必有保合太和之功。

蓋《坤》在人是意,意動處必有物,物必有類,朋類相引,意便有著重處,便是一陰一凝。

是「堅冰」亦是有首。

失卻《乾》一陽一本色,所謂先迷失道也。

所以聖人於意動微處,謹「履霜」之漸,收斂精神,時時退藏齋戒,務以一一陽一為主,消蝕意中一點一陰一凝一習一 氣。

喪類從《乾》,使合中和,所謂後順得常也。

到德不孤;不疑所行,方是「黃裳元吉」。

堯、舜兢業,文王小心,孔子一切有所不敢,不如此則非《乾》。

《乾》所謂以誠敬存之也,故學者先須識得乾元本體,方有頭腦。

蓋《坤》以乾元為主,元是生理,須時時有天地變化草木蕃意思,以此意自存,始不失乾元太始氣象。

故曰「直方大,不一習一 無不利」。

夫不一習一 即不學不慮,是自然的。

如耳聰目明,手持足行,孩提啼笑愛敬,何嘗一習一 來?自與天地變化,同其妙用。

若待一一一習一 得,能做幾多事業?動手便滯,只區區形局中一物而已。

故說敬必如明道所云:「勿忘勿助,未嘗致纖毫之力」,方是合本體功夫,不似後儒拘滯於形局也。

誠意功夫,只好惡不自欺其知耳。

要不自欺其知,依舊在知上討分曉,故曰「必慎其獨」。

獨是知體靈然不昧處,雖絕無聲臭,然是非一些瞞他不得,自寂然自照,不與物對,故謂之獨。

須此處奉為嚴君,一好一惡皆敬依著他,方是慎。

小人一節,或雲自欺之蔽。

不然,此正見他不受欺,人欺蔽他不得,所以可畏,不容不慎。

蓋此中全是天命至一精一,人為一毫汙染不上,縱如何欺蔽,必要出頭。

緣他從天得來,純清絕點,萬古獨真,誰欺得他?如別教有雲,丈夫食少金剛,終竟不消,要穿出身外。

何以故?金剛不與身中雜穢同止,故所以小人見君子,便厭然欲掩其不善,便肺肝如見。

此厭此見,豈小人所欲?正是他實有此件在中,務穿過諸不善欺瞞處,由不得小人,必要形將出來,決不肯與不善共住,故謂之誠。

誠則必形,所以至嚴可畏,意從此動,方謂之誠意,故君子必慎其獨。

若是由人欺蔽得,何嚴之有?

或謂:「致良知於事事物物,就用說知止,就是心止處,說似有不同。」

曰:「體用原是一心,物我皆同此止,未有心止物不得所止,亦未有物得所止心不止者。

如處事一有不當,則人情不安,是物失所止,自心亦便有悔吝不安處,是吾心亦失所止。

須一一停當合天則,人己俱安,各得所止,方謂之止,非謂我一人能獨止也。

此正是致良知於事事物物也。

致良知於事事物物,即所謂知止也,故知止致知是一箇功夫。」

平天下「平」字最妙,深味之,令人當下恬然,有與天地萬物同止其所氣象。

一道清冷,萬古常寂,學者須見此氣象,格致誠正與修齊治,皆行所無事,不作頗僻,不落有所,人人孝弟慈,便人人定靜安,浪靜風恬,廓然無事,總一箇至善境界,所謂安汝止也,何等太平!廄古之帝王,起手皆是平的意思,故結果還他一箇天下平。

後世不然,多屬意氣,意見、造作功能,自己心浪未平,安能使人心太平?古人平的氣象,未夢見在。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知之不知之知是所知,因感而有,用之發也。

是知之知是能知,不因感有,常知而常無知,體之微也。

此體是古今天地人物之靈根,於穆中一點必不能自己之命脈。

夫子為天地立心,生民立命,全是發明此件。

聖門學者,惟顏子在能知上用功,終日如愚,直要瑩徹心源,透根安立。

其餘多在所知上用力,子貢所謂「文章可聞」,皆是所知,惟「性與天道不可聞」者,始是知體。

顏子資高,其初以為,事物不必留心,便要徑約,直從形而上處究竟,仰鑽瞻忽,無有入處。

故夫子教他須一一從事物上理會,由博文,方有依據,事物透徹,方是形而上者。

顏子竭才做去,久之豁然覺得何處有高堅前後,渾然只當前自己一箇心,便是前日能仰鑽瞻忽者。

視聽言動,處處顯露,不加減分毫,無上下亦無前後,故曰「如有所立卓爾。」

但顏子博約,與後儒說不同。

博便是博乃約的,如處事必討自心一箇分寸,如讀書必本自心一箇是非,如聖賢格言至論,一一消歸自心,一切種種散見處,皆見得從自心條理中出,久之覺得只是自己一箇心,凡不遷、不貳、不遠復,皆在此一處分曉,又何等約!渴自博而約,語有次第,博即是約,理無先後,同一時事。

若後儒所云,博是從外面討,分明作兩截,做精神耗蝕,何由得「卓爾」?

孔子一段生活意思,惟顏子得之最深,故於言而悅,在陋巷而樂,卻以如愚守之。

其餘則多執滯。

若非曾點說此段光景,孔子之意,幾於莫傳。

以三子照看,便見點意活,三子意滯,於此反照自身,便知自己精神。

是處一切不應執著,識此便是識仁。

蓋生活是仁體,夫子言語實落又卻圓活,要善體會。

如言敬,云「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敬有甚形狀,借賓祭點出甚實落,然如字又不著賓祭上,令人照看,便可悟敬的意思。

如云「言忠信,行篤敬」,以忠敬屬言行,煞是著實,卻云「立則見其參於前,在輿則見其倚於衡」,是見何物參倚?亦是令人當下自見,有箇不著在言行上的時時存主。

蓋夫子處處指點心體,令人自見現前一箇如有立卓體段,乃天所以與我者,所謂仁也。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不是推深說,正要見性命之實。

在人尋常喜怒哀樂中,其未發就是那能喜怒哀樂的,常自然在也,明其至近至易也。

聖人位育功化,皆從平常自在中來,無為而成,不須造作,所以謂之淡而不厭,謂之中庸。

然民鮮能者,非理有難能,人自好起風作浪,不肯安常,任其自然耳。

日問常令恬澹虛閒之意多,便漸次見未發氣象。

凡有聲色臭味可著聰明技巧者,雖絕一精一妙,只用心皆可入。

惟此德既稱不顯,無絲毫聲臭可尋,聰明技巧總無著處,愈用心愈遠,所以難入。

何也?為其原無,故無可入。

須將自己聰明技巧一習一 氣淨盡,斂得,方可入。

故有滋味,有文理,便不得;一切淡、簡、一溫一 ,方得。

稍求之遠與顯,則不得;一切攢簇向?從近,自微處透,方得。

故曰可與入德。

所謂入,只心氣斂到極微,此德自在。

如水,濁澄清現,非有所入之處也。

費而隱,正對索隱說。

言隱不必索,就在面前用的,便是日日用著他,卻又無些聲臭可睹聞得,故曰費而隱也。

若費外有隱,則須待索,語大語小,夫婦鳶魚,何處不是費,便有何空閒處可藏隱而待索耶?

性天皆心也,只盡心便知性知天,只存心便養性事天。

其實只一存字,但存不容易,須死生判斷始得。

故必夭壽不貳,修身以俟,命自我立,一切自做主宰,方是存的功夫。

常存便是盡,故夭壽不貳,乃存心功夫極緊切真實耳。

久存自明,性天在我,非存外更有一箇知天養性立命之功也。

孩提愛敬,世儒看作形生以後,最切一竅發念最好處,卻小看了。

乾坤只是一箇生理,一箇太和元氣,故愛敬是乾坤骨髓,生人的命脈,從這些子結聚方成一人 ,故生來便會愛敬,不是生後始發此竅也。

不然,既非學慮,此念愛敬的,從何處一交一 割得來?孟子深於《易》,從資始處看透這消息,故斷以性善,若人深體此意,則天地日月風雷山川鳥獸草木,皆是此竅,無物不是孩提,無時不是孩提,形色天性渾然平鋪,故曰無他,達之天下也。

日間嘗驗心有所可,又隱然若有以為不可者;有所不可,又隱然若有以為可者,依之則吉,不則凶悔吝。

是常若有一物,□居無事而默默在中,為酬應之主,人偽都移易他不得,所謂未發之中,道心惟微是也。

人豈有二心?只一精一則一,不一精一則二,一則微,二則危矣。

前有所可,有所不可,是有生一習一 氣,逐物慣一習一 之心,謂之人心,胸中若有二物,一交一 搆相似,故危。

後隱然以為不可,又以為可,是天則自然,謂之道心,萬事皆從此出,而胸中常恬澹靜深,無有一事,故微。

要之,人心是客感客形耳,總只是箇道心,故用功全在惟一精一。

所謂一精一者,非一精一察之一精一,乃一精一專之一精一也。

闇然收斂,屏浮偽雜駁一習一 氣之累,氣潛神凝,胸中漸一,一則微,常微常顯,是謂「允執厥中」。

所謂一念羲《圖》者,如處一事,斂念注思,是坤;思而得之,泰然行去,是復。

或遇事念中大銳,便銼斂,是坤;少間意氣和平做去,是復。

懲忿窒慾皆然。

若能常自退藏,則總是一箇乾元,自卷自舒,自專自直,先天在我。

心急操之則二,有馳者,有操之者。

蓋渾而孝之則一,是謂立誠。

有道者神常勝形,形雖槁寂,自有一種在形骸之外,油然襲人。

愈久愈有味,蓋得之涵養之素也。

學問養到氣下慮恬;見前便覺宇宙間廓然無一絲間隔,無一毫事,受用不可言說。

日間涵養此中,常有然恬愉和適,不著物象之意,始是自得。

所謂元吉者,元是一一團一 生生之意,若常是這意流行,無處不吉。

易以知險,簡以知阻,不是要知險阻,是當險阻處,一味易簡之理應之,目不見險阻耳。

蓋聖人隨處總一箇乾元世界,六十四卦皆要見此意。

心體無量廣大,不是一人一箇心。

三才萬物,亙古至今,總在?許存得,便首出庶物,萬國咸寧,是謂立人極。

《詩》稱文王之德,必曰「和敬」,和是敬之自然處,敬便和也。

所謂自然,亦非由勉,心念雖紛雜,天生有箇恰好存處,尋到恰好處,自然一便是敬。

明道所謂勿忘勿助,中間正當處也。

故存是合他自然恰好處,非能強存,若強存祇益紛擾,即勉到至處,亦是以敬直內。

或曰:「先生?言存心以下,然歟?」

曰:「然。

惡其牽於物而浮以強,故下之下則近乎潛矣。」

「又言以息,然歟?」

曰:「然。

惡其作於為而梏以亡,故息之息則幾乎止矣。」

曰:「抑之而愈亢,息之而愈馳,奈何?」

曰:「抑之愈亢,為以有下下之,不知心體之自下也,乾所以為潛也。

息之愈馳,為以有息息之,不知心體之本息也,《書》所以稱止也。

潛則藏乎淵,止則幾乎寂。

淵寂者,天地之靈根,學《易》之歸趣也。」

「然則兩者不一乎?」

曰:「否。

息而後能下也,是存存之妙旨也。

一旦不可得,而況不一乎?嗟夫!盡一陽一之亢,緣慮之馳,吾人一習一 心流注久矣,世方倚以立事,而孰能息之?孰能下之?」

存久自明,何待窮索?窮索是意路名言,與性命之理無干。

蓋明處即存處,非存外別有理可明。

天地萬物,古今萬事,總自這?來,常存得,便都在?許,志氣清明,漸自顯露。

思不出位,思是能止,位是所止,雲不出,是常行而常止也。

然思是活物,位有何形?總天則自然耳。

親切體此,無如「儼若思」三字,蓋思則非無,儼若則非有,有無之間,神明之位,昭然心目。

息,止也,生也,纔息便生。

平旦雨露,潤澤萬物,功德遍天下,焂忽之間,從何處生來,妙不可測,知道者,默成而已。

周、程後,儒者少知此理,向有作思惟處,理會功業,終有方局,為不從廣生大生中來也。

予官祠部,與寮友至一寺中,友問篤恭天下平意旨,予未答。

時一僧端坐誦經,誦畢起,問訊就坐,閑靜無一言,目平視不瞬。

時又兩官人提熱柄者偕來,意氣甚盛,以語挑問之,不答;稍頃,各默然;又頃,則皆有斂衽消歇意。

予留坐終日,則皆茫然自失。

予因與友人言,此便是篤恭天下平之理,只患反己不深,不造至處耳。

今人不說此理,要以聲色動人,即動亦淺。

然此理自周、程後,未有深信者。

使此僧當時答問往復,這意思便都浮散了,安能感人?

心,火也,性本躁動,夙生又不知費多少薪標樵蘊積之,故光明外鑠,附物蔓延,思慮煩而神氣竭。

如膏窮燼滅,其生幾何!顆之善養心者,必求一掬清淨定水,旦夕澆浸之,庶轉濁溽為清涼,化強一陽一為和粹。

故《大學》定靜,《中庸》淵泉,《孟子》平旦之息,《大易》艮背之旨,洗心之密,皆先此為務,潤身潤家、國、天下,一自此流出。

不然,即見高論徹,終屬意氣,是熱鬧欲機,人己間恐增薪耳。

但此水別有一竅,發自天源,洞無涯涘,未可意取,必闇然君子,晦韜光,抑氣沉心,庶其冥會,則天源浚發,一點靈光,孕育大淵之中,清和渾合,默收中和位育之效於眉睫間,肫肫浩浩淵淵,造化在我。

蓋是資始以上,生涯不作,雲雨流行,以後活計也。

忠恕盡乾坤之理,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中是心體,凡事只如這箇心做去,便是恕。

明道曰:「惟天之命,於穆不已,不其忠乎?天地變化草木蕃,不其恕乎?」

語最徹,其餘都說粗了。

予學以收放心為主,每少有馳散,便攝歸正念,不令遠去。

久之,於心源一竅漸有窺測,惟自覺反身默識一路滋味頗長耳。

欲立欲達,人有同情,惟一向為己則為私,積之則是天地閉,賢人隱。

若能就將此欲譬諸人,人不必更別起念,只本念上不動絲毫,當下人己渾然,分願各足,便是天地變化草木蕃也。

然此在一念微處,轉移毫忽,便有誠偽王霸之辨,故學貴研幾。

誠無為幾,則有善惡。

何者?凡動便涉於為,為便易逐於有,逐於有則雖善亦粗,多流於惡,故學問全要研幾。

研者,磨研之謂。

研磨其逐有而粗的,務到極深極微處,常還他動而未形者,有無之間的本色,則無動非神,故曰「誠神幾」,曰「聖人」。

《大學》知是寂,物是感,意卻是幾,故必先誠意。

夫天地人,總是箇動幾。

自有天地,此幾無一息不動,一息不動,則乾坤毀。

自有此人,此意無一息不生,一息不生,則人心死。

但只要識得動而常寂之妙體耳,非動外有寂,即動是寂,能動處不涉於為,所動處不滯於,便是真寂。

《易》所謂是安頓自己身子處,身子安頓停當,事事停當,故曰「位正當」。

又曰「以剛正」,皆安其身而後動之意。

若自身安頓不停當,事事不停當,故曰「位不當」。

可見士君子處天下國家,無論窮達,先要安頓此身。

或曰:「亂臣賊子已住安知懼?」

曰:「此拘儒之見也。

萬古此君臣,萬古此人心,則亦萬古此一點懼心。

夫子視萬古如一息,只剔得這點懼心昭然在天地間,便自君臣上下各自竦懼,各安其分,各盡其職。

今亦猶古,古亦猶今,有何已往?有何現在未來?此皆世儒小見,在形骸世界上分別,與論遷、固之史何異!

分類:公案小說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明儒學案
鄭性序黃千秋跋馮全垓跋於准序仇兆鰲序明儒學案序黃梨洲先生原序賈潤序賈樸跋賈念祖跋莫晉序《明儒學案》發凡師說卷一 崇仁學案一卷三 崇仁學案三卷四 崇仁學案四卷五 白沙學案上卷六 白沙學案下卷七 河東學案上卷八 河東學案下卷九 三原學案卷十 姚江學案卷十一 浙中王門學案一卷十二 浙中王門學案二卷十三 浙中王門學案三卷十四 浙中王門學案四卷十五 浙中王門學案五卷十六 江右王門學案一卷十七 江右王門學案二卷十八 江右王門學案三卷十九 江右王門學案四卷二十 江右王門學案五卷二十一 江右王門學案六卷二十二 江右王門學案七卷二十三 江右王門學案八卷二十四 江右王門學案九卷二十五 南中王門學案一卷二十六 南中王門學案二卷二十七 南中王門學案三卷二十八 楚中王門學案卷二十九 北方王門學案卷三十 粵閩王門學案卷三十一 止修學案卷三十二 泰州學案一卷三十三 泰州學案二卷三十四 泰州學案三卷三十五 泰州學案四卷三十六 泰州學案五卷三十七 甘泉學案一卷三十八 甘泉學案二卷三十九 甘泉學案三卷四十 甘泉學案四卷四十一 甘泉學案五卷四十二 甘泉學案六卷四十三 諸儒學案上一卷四十四 諸儒學案上二卷四十五 諸儒學案上三卷四十六 諸儒學案上四卷四十七 諸儒學案中一卷四十八 諸儒學案中二卷四十九 諸儒學案中三卷五十 諸儒學案中四卷五十一 諸儒學案中五卷五十二 諸儒學案中六卷五十三 諸儒學案下一卷五十四 諸儒學案下二卷五十五 諸儒學案下三卷五十六 諸儒學案下四卷五十七 諸儒學案下五卷五十八 東林學案一卷五十九 東林學案二卷六十 東林學案三卷六十一 東林學案四卷六十二 蕺山學案卷六十三 附案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