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儒學案》卷二十 江右王門學案五:王時槐字子植,號塘南,吉之安福人。嘉靖丁未進士。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明儒學案》卷二十 江右王門學案五

明儒學案

卷二十 江右王門學案五

太常王塘南先生時槐

王時槐字子植,號塘南,吉之安福人。

嘉靖丁未進士。

除南京兵部主事。

歷員外郎、禮部郎中。

出僉漳南兵巡道事,改川南道。

陞尚寶司少卿,歷太僕、光祿。

隆慶辛未,出為陝西參政,乞致仕。

萬曆辛卯,詔起貴州參政,尋陞南京鴻臚卿、太常卿,皆不赴新銜,致仕。

乙巳十月八日卒,年八十四。

先生弱冠師事同邑劉兩峰,刻意為學,仕而求質於四方之言學者,未之或怠,終不敢自以為得。

五十罷官,屏絕外務,反躬密體,如是三年,有見於空寂之體。

又十年,漸悟生生真機,無有停息,不從念慮起滅。

學從收斂而入,方能入微,故以透性為宗,研幾為要。

一陽一明沒後,致良知一語,學者不深究其旨,多以情識承當,見諸行事,殊不得力。

雙一江一 念菴舉未發以究其弊,中流一壺,王學賴以不墜,然終不免頭上安頭。

先生謂:「知者,先天之發竅也。

謂之發竅,則已屬後天矣。

雖屬後天,而形氣不足以干之。

故知之一字,內不倚於空寂,外不墮於形氣,此孔門之所謂中也。」

言良知者未有如此諦當。

先生嘗究心禪學,故於彌近理而亂真之處,剖判得出。

夏樸齋問:「無善無噁心之體,於義雲何?」

先生曰:「是也。」

曰:「與性善之旨同乎?」

曰:「無善乃至善,亦無弗同也。」

樸齋不以為然,先生亦不然樸哉。

後先生看《大乘止觀》,謂「性空如鏡,妍來妍見,媸來媸見」,因省曰:「然則性亦空寂,隨物善惡乎?此說大害道。

乃知孟子性善之說,終是穩當。

向使性中本無仁義,則惻隱、羞惡從何處出來?吾人應事處人,如此則安,不如此則不安,此非善而何?由此推之,不但無善無惡之說,即所謂『性中只有箇善而已,何嘗有仁義來』。

此說亦不穩。」

又言:「佛家欲直悟未有天地之先,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此正邪說一婬一辭。

彼蓋不知盈宇宙間一氣也,即使天地混沌,人物銷盡,只一空虛,亦屬氣耳。

此至真之氣,本無終始,不可以先後天言,故曰『一一陰一一一陽一之謂道』。

若謂『別有先天在形氣之外』,不知此理安頓何處?蓋佛氏以氣為幻,不得不以理為妄,世儒分理氣為二,而求理於氣之先,遂墮佛氏障中。」

非先生豈能辨其毫釐耶?高忠憲曰:「塘南之學,八十年磨勘至此。」

可為洞徹心境者矣。

論學書

所謂「去念守心」,念不可去,心不可守。

真念本無念也,何去之有?真心本無相也,何守之有?惟寂而常照,即是本體,即是功夫,原無許多岐路費講說也。

(《答王永卿》)知者先天之發竅也,謂之發竅,則已屬後天矣。

雖屬後天,而形氣不足以干之。

故知之一字,內不倚於空寂,外不墮於形氣,此孔門之所謂中也。

末世學者,往往以墮於形氣之靈識為知,此聖學之所以晦也。

(《答朱易菴》)

靜中欲根起滅不斷者,是志之不立也。

凡人志有所專,則雜念自息。

如人好聲色者,當其艷冶奪心之時,豈復有他念乎?如人畏死亡者,當其刀鋸逼體之時,豈復有他念乎?

學無分於動靜者也。

特以初學之士,紛擾日久,本心真機,盡汩沒蒙蔽於塵埃中,是以先覺立教,欲人於初下手時,暫省外事,稍息塵緣,於靜坐中默識自心真面目,久之邪障徹而靈光露,靜固如是,動亦如是。

到此時,終日應事接物,周旋於人情事變中而不捨,與靜坐一體無二,此定靜之所以先於能慮也。

豈謂終身滅倫絕物,塊然枯坐,待守頑空冷靜,以為究竟哉!(《答周守甫》)

吾輩學不加進,正為不識真宰,是以雖曰為學,然未免依傍道理,只在世俗眼目上做得箇無大破綻之人而止耳。

(《答鄒穎泉》)

所舉佛家以默照為非,而謂「廣額屠兒,立地成佛」等語,此皆近世一交一 朋,自不肯痛下苦功,真修實證,乞人殘羹剩汁以自活者也。

彼禪家語,蓋亦有為而發。

彼見有等專內趨寂,死其心而不知活者,不得已發此言以救弊耳。

今以紛紛擾擾嗜欲之心,全不用功,卻不許其靜坐,即欲以現在嗜欲之心立地成佛,且稱塵勞為如來種以文飾之,此等毒一藥,陷人於死。

學無多說,若真有志者,但自覺此中勞攘,不得不靜坐以體察之,便須靜坐;或自覺人倫事物上欠實修,不得不於動中著力,便須事上練一習一 ,此處原無定方。

(《答賀弘任》)

所云「居敬窮理」,二者不可廢一,要之「居敬」二字盡之矣。

自其居敬之精明了悟處而言,即謂之「窮理」,非有二事也。

縱使考索古今,討論經史,亦是居敬中之一條件耳,敬無所不該,敬外更無餘事也。

認得居敬窮理,只是一件,則功夫更無歇手。

若認作二事,便有換手,便有斷續,非致一之道也。

此心湛然至虛,廓然無物,是心之本體,原如是也。

常能如是,即謂之敬。

一陽一明所謂「合得本體是,功夫也。」

若以心起敬,則心是一物,敬又是一物,反似於心體上添此一項贅疣,是有所恐懼,而不得其正,非敬也。

(以上《答郭以濟》)

分類:公案小說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明儒學案
鄭性序黃千秋跋馮全垓跋於准序仇兆鰲序明儒學案序黃梨洲先生原序賈潤序賈樸跋賈念祖跋莫晉序《明儒學案》發凡師說卷一 崇仁學案一卷三 崇仁學案三卷四 崇仁學案四卷五 白沙學案上卷六 白沙學案下卷七 河東學案上卷八 河東學案下卷九 三原學案卷十 姚江學案卷十一 浙中王門學案一卷十二 浙中王門學案二卷十三 浙中王門學案三卷十四 浙中王門學案四卷十五 浙中王門學案五卷十六 江右王門學案一卷十七 江右王門學案二卷十八 江右王門學案三卷十九 江右王門學案四卷二十 江右王門學案五卷二十一 江右王門學案六卷二十二 江右王門學案七卷二十三 江右王門學案八卷二十四 江右王門學案九卷二十五 南中王門學案一卷二十六 南中王門學案二卷二十七 南中王門學案三卷二十八 楚中王門學案卷二十九 北方王門學案卷三十 粵閩王門學案卷三十一 止修學案卷三十二 泰州學案一卷三十三 泰州學案二卷三十四 泰州學案三卷三十五 泰州學案四卷三十六 泰州學案五卷三十七 甘泉學案一卷三十八 甘泉學案二卷三十九 甘泉學案三卷四十 甘泉學案四卷四十一 甘泉學案五卷四十二 甘泉學案六卷四十三 諸儒學案上一卷四十四 諸儒學案上二卷四十五 諸儒學案上三卷四十六 諸儒學案上四卷四十七 諸儒學案中一卷四十八 諸儒學案中二卷四十九 諸儒學案中三卷五十 諸儒學案中四卷五十一 諸儒學案中五卷五十二 諸儒學案中六卷五十三 諸儒學案下一卷五十四 諸儒學案下二卷五十五 諸儒學案下三卷五十六 諸儒學案下四卷五十七 諸儒學案下五卷五十八 東林學案一卷五十九 東林學案二卷六十 東林學案三卷六十一 東林學案四卷六十二 蕺山學案卷六十三 附案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