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儒學案
莫晉序
孔子稱「善人不踐?」,孟子謂「君子欲其自得」,《系辭》云「天下同歸而殊塗,一致而百慮」。
此三言者,千古道學之指南也。
夫道無定體,學無定法,見每歧於仁智,克互用乎剛柔,鈞是問仁,而克復敬恕郡夫頓漸,同此一貫,而忠恕學識義別知行,各得其性之所近而已。
宋儒濂溪、明道之深純與顏子為近,伊川、橫渠之篤實與曾、思為近,像山之高明與孟子為近。
立言垂教,不必盡同,後人泥於著述之?,僉謂朱子集群儒之大成,數百年來專主一家之學。
明初,天台、澠池椎輪伊始,河東、崇仁風教漸廣,大抵恪守紫一陽一家法,言規行矩,不愧游、夏之徒,專尚修,不尚悟,專談下學,不及上達也。
至白沙靜養端倪,始自開門戶,遠希曾點,近類堯夫,猶是孔門別派。
自一陽一明倡良知之說,即心是理,即知是行,即工夫是本體,直探聖學本原。
前此諸儒,學朱而才不逮朱,終不出其範圍;一陽一明似陸而才高於陸,故可與紫一陽一併立。
當時若東廓主戒懼,雙一江一 主歸寂,念菴主無慾,最稱新建功臣。
即甘泉體認,見羅止修,亦足互相表裡。
迨蕺山提清誠意,約歸慎獨,而良知之學,益臻實地,不落虛空矣。
黃黎洲先生《明儒學案》一書,言行並載,支派各分,擇一精一語詳,鉤玄提要,一代學術源流,暸如指掌。
要其微意,實以大宗屬姚一江一 ,而以崇仁為啟明,蕺山為後勁。
凡宗姚一江一 與闢姚一江一 者,是非互見,得失兩存,所以闡良知之祕而防其流弊,用意至深遠也。
是書清河賈氏刻本行世已久,但原本首康齋,賈本改而首敬軒,原本「王門學案」,賈本皆改為「相傳學案」,與萬五河原刻不同,似非先生本旨。
予家舊有鈔本,謹據萬氏原刻重加訂正,以復其初,並校亥豕之訛,壽諸梨棗。
竊謂學貴真修實悟,不外虛實兩機,病實者救之以虛,病虛者救之以實。
古人因病立方,原無成局,通其變,使人不倦,故教法日新,理雖一而言不得不殊,入手雖殊,而要歸未嘗不一。
讀是書者,誠能不泥其?,務求自得之真,向身心性命上作印證,不向語言文字上生葛籐,則東西相反而不可相無,百川學海而皆可至於海。
由諸儒上溯濂、洛、關、閩,以尋源洙、泗,庶不負先生提倡之苦心也夫!
時道光元年辛巳仲冬朔旦,會稽後學莫晉頓首謹書於教忠堂。
分類:公案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