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儒學案》卷四十六 諸儒學案上四:陳真晟字剩夫,初字晦夫,其後以布衣自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明儒學案》卷四十六 諸儒學案上四

明儒學案

卷四十六 諸儒學案上四

布衣陳剩夫先生真晟

陳真晟字剩夫,初字晦夫,其後以布衣自號。

福之鎮海衛人。

年十七八,即能自拔於俗。

入長泰山中,從進士唐泰治舉子業。

業成,薦於有司。

至福州,聞防察過嚴,無待士禮,乃辭歸。

自是不復以科舉為事,務為聖賢踐履之學。

初讀《中庸》,做存養省察工夫,學無頭緒。

繼讀《大學》,始知為學次第。

以朱子所謂敬者,乃《大學》之基本也,乃求其所以為敬。

見程子以主一釋敬,以無適釋一,始於敬字見得親初,乃實下工夫,推尋此心之動靜,而務主於一。

靜而主於一,則靜有所養,而妄念不復作矣;動而主於一,則動有所持,而外誘不能奪矣。

嘗語人曰:「《大學誠意章》為鐵門關,難過,主一二字,乃其玉鑰匙也。

蓋意有善惡,若發於善而一以守之,則其所謂惡,退而聽命矣。」

又嘗語人曰:「人於此學,若真知之,則行在其中矣。

蓋知之真,則處善安,循理樂,其行甚順。

然而氣質有偏勝,嗜欲有偏重,二者用事,其順而易者,反逆而難矣。

此聖門論學以博學、審問、慎思、明辨之後,又加以篤行也。」

天順三年,用伊川故事,詣闕上《程朱正學纂要》,其書首採程氏學制,次採朱氏論說,補正學工夫,次作二圖,一著聖人心與天同運,次著學者心法天之運,次乃言立明師,補正學,輔皇儲,隆教本數事,以終上文。

圖說書未上,先上疏,乞召見而陳其說。

不報。

及書上,奉旨禮部看了來說,署部事侍郎鄒榦寢其事。

繼而家居。

讀提學頒行敕諭教條,有合於程、朱教法,喜曰:「此學校正教也,然科舉不定正考,雖有正教不行也。」

因採敕諭中要語,參以程氏學制,呂氏鄉約,朱氏貢舉私議,作《正教正考會通》,定考德為六等,考文為三等,以告當路。

當路亦不省。

凡先生學有所得者,至是皆無所遇。

聞臨川吳聘君名,欲往質之。

乃貨其傢俱得五金,兄子從行,謂之曰:「死則瘞我於道,題曰閩布衣陳某墓足矣。」

行至南昌,張東白止之宿,扣其所學,大加稱許,曰:「禎敢僭謂:自程、朱以來,惟先生得其真,吳、許二子,不足多也。

如聘君者不可見,亦必不見耳。」

遂還鎮海。

先生生於鎮海,遷於龍巖,晚定居於漳之玉淵。

成化十年卒,年六十有四。

先生學無師承,獨得於遺經之中,自以僻處海濱,出而訪求當世學者,百尺竿頭,豈無進步?奈何東白以「得真」一言,遂為金柅,康齋、白沙終成欠事。

然先生之學,於康齋似近,於白沙差遠。

而白沙言:「聞其學術,專一教人靜坐,此尋向上人也。」

子劉子曰:「一者誠也,主一敬也,主一即慎獨之說,誠由敬入也。

剩夫恐人不識慎獨義,故以主一二字代之。

此老學有本領,故立言諦當如此。」

是故東白得真之言,亦定論也。

心學圖 其一為天地聖人之圖

大書一心字,以上一點規而大之,中虛曰太極,太極左曰靜,右曰動,太極前倒書一復字。

靜作黑十六點,動作白十六點,蓋太極生兩儀也。

十六點之外,每點各作十點,如旋螺彎而向左,十點之外,又各作十六黑白點,共三十二點,大於前之三百二十點也。

每一大點包二卦,蓋自二而四,自四而八,自八而十六,自十六而三十二,自三十二而六十四,即邵子《先天圖》也。

《坤》、《復》在下書冬至,《乾》、《垢》在上書夏至,《升》、《訟》為義曰立秋,《鹹》、《遯》曰秋分,《否》、《謙》為正曰立冬,《明夷》、《無妄》為仁曰立春,《臨》、《同人》曰春分,《履》、《泰》為中曰立夏,蓋兼太極而一之也。

心學圖 其一為君子法天之圖

大書一心字,其上一點規而大之,視前圖差小。

中虛曰敬,敬左曰靜,右曰動,前一字向上曰復。

靜之左,中分其圈而為黑,黑外為白,白外復為黑。

動之右,中分其圈而為白,白外為黑,黑外復為白。

即《太極圖》之一陰一陽一動靜也。

然白黑皆互圓相入,與太極稍異。

上曰《乾》,下曰《坤》,左曰《坎》,右曰《離》,《坎》之左曰靜主動,《離》之右曰動主靜,《乾》之上書聖要四說;曰主一無適,曰整齊嚴肅,曰常惺惺法,曰其心收斂,不容一物。

蓋採朱子之說,亦合先天太極為一者也。

右圖二,一著天心動靜之本然,是性之原也。

一著君子法天之當然,是性之復也。

聖人亦天心之自然者也,君子豈可以不學乎?然復性之說,經傳詳矣,而未有如此後一圖義之要而盡者也。

惟君子知之,又能主敬以體之,以盡其法天之功效也。

而有序焉,蓋始則主敬,使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即致知誠意之事,是始學之要也,固不外此一圈。

終則敬立而動靜相根,明通公溥,即知至意誠之事,是聖功之成也,亦不外此一圈。

而自始至終,則皆不離乎敬焉。

如是,則法天之功,至與前一大圈,同一渾然燦然而無間矣。

一敬之功用如此,豈不大哉?三代學校之所以教者,惟此而已。

此豈後世記誦俗學之所能與耶?自伏羲畫卦示一精一之後,(即《復卦》。

)堯以是(欽。

)傳之舜,舜以是(恭。

)傳之禹,禹以是(一精一一。

)傳之湯,湯以是(日躋。

)傳之文、(緝熙。

)武、(戒。

)周公、(待旦。

)孔子,孔子傳之顏、(心齋)。

曾、(一貫。

)思、(尊德性。

)孟。

(求放心。

)及孟氏沒而遂失其傳者此也。

寥寥千餘載,至周、程、張、朱氏出,然後此學大明。

及朱氏沒而復晦者,只由宋、元學校雖皆用程、朱之書,而取士又仍隋、唐科舉,是以士視此心學為無用,故多不求,遂又多失其真傳焉。

學校考德等第式

上上等 即能主敬窮理修己者。

上中等 即能求以主敬窮理修己者。

中上等 性行端潔,居家孝弟,廉恥禮遜,見善必行,聞過必改。

中中等 通明學業,曉達治道。

下上等 能一習一 經書。

下中等 惟記誦舊文務口耳之學。

考文等第式上等 考德名在下之中,則考文雖上亦降,如此則王拱辰、夏竦不魁矣。

中等 考德名在上之中,中之上,考文雖中亦取。

下等 考德名在上之上,則考文雖下必取,如此則程正叔不報罷矣。

考德名在中之中,下之上者,則專考其文,然亦不得魁選,如此則王佐不狀元矣。

論學書

所論欲搜剔聖賢微言緒論而紬繹之,以庶幾深乎道,殆是也。

蓋紬繹亦窮理之事,《大學》之要,莫先於窮理,豈不信然?然以程、朱之學揆之,要必先求其所以能紬繹之者,以為之本,然後可也。

若無其本,則雖欲勉強以紬繹之,亦不可得也。

蓋義理之聚於物,猶蠶絲之聚於繭,至一精一深微密者也。

今欲紬繹之於繭為易,蓋引其緒以出於外者也;於物理為難,實游其心以入於內者也。

故茍非先養其心,使有剛銳精明純一之氣,則安能入其微,步其一精一,以詣其極,隨其表?一精一粗之處無不到,而脫然盡得其妙於吾胸中乎?妙有不盡得,則雖曰紬繹,猶未紬繹也。

如一物有十分道理,已繹到八九分,則一二分繹不得,此一二分正其所謂一精一妙者也。

一精一妙者既不能繹,則其所繹者八九分皆其粗者耳。

得其粗,味其一精一,雖謂之全未紬繹亦可也。

且但一物不能繹,則物物皆不能繹,譬如印板,但印出一張糊糢,則張張皆糊糢,心粗之病,何以異此?苟如此而欲一望 深於道,殆難矣。

矧道不惟一精一深,實且廣大,蓋合眾一精一深而為一廣大者也。

故既不能析之極其一精一,則必不能合之盡其大,所謂物有未格,則知有未至者此也。

然所以合之者,又須此心先有廣大之量,然後能也。

故先儒曰:「入道莫如敬,未有能致知而不在敬者。」

又曰:「涵養須用敬,進學在致知。」

所謂敬者,豈非涵養此心,使動而窮夫理,則有剛銳精明純一之氣,靜而合夫理,又有高明廣大之量者乎?凡此,皆有真實工夫,做到至處,所謂聖學也。

程、朱之學,入道有門,進道有階,升堂觀奧,皆有明轍,惟此最為要法,誠不可不先講而力求者也。

夫學一也,豈有道俗之分?所以分者在乎心而已矣。

故志乎義,則道心也;志乎利,則俗心也。

以道心而為俗學,則俗學即道學,以利心而為道學,則道學即俗學,只在義利之間而已矣。

惟在朝廷則不然,朝廷風化攸系,故以道學鼓天下,則天下皆道學,而義風盛。

以俗學鼓天下,則天下皆俗學,而利一習一 熾。

此程、朱所以皆欲朝廷革俗一習一 ,而崇義方,有以也。

若君子自學,苟立志有定,則無不可者也。

何俗為?(以上《答周公載》)

今之學者,皆言居敬,多只是泛泛焉,若存若亡,而無主一無適之確,則是未嘗居程子之敬也。

皆言窮理,亦只是泛泛焉,務多讀書,而無即事窮理之一精一,則是未嘗窮程子之理也。

蔡九峰之學,未得為淳,只觀其自序,乃以窮神知化與獨立物表者並言,亦可見矣。

若物之表,果有一箇獨立者,則是莊、列之玄虛。

康節謂老子得《易》之體,正亦同此。

是皆於體用一原,顯微無間之旨,見得不透徹故也。

(以上《答何椒丘》)

執古辯世人言執古貴乎通今,執古而不通今,猶執一也。

此言不然。

夫所謂古者,即先王之制,著於禮經者是也。

所謂今者,何禮也?豈非流俗之弊,一習一 與性成者乎?姑以喪禮言之,古者以不飲酒食肉為禮,今人必以飲酒食肉為禮,如執古則不能以通今,通今則非所謂執古,豈一人真有兩箇口,其一則執古,又其一則通今乎?抑只是一箇口,但遇酒食則通今,及醉飽之後則執古,斯謂可貴乎?布政張古城先生吉

張吉字克修,別號古城,一江一 西余干人。

成化辛丑進士。

授工部主事。

以劾左道李孜省、妖僧繼曉、謫判廣東。

以《詩》、《書》變其俗,土官陶氏,遣子從學,即能以禮自處。

歷肇慶同知,梧州知府,轉廣西按察副使。

備兵府一江一 ,搜賊勦平之。

正德初,進正使,轉布政使,歷山東、廣西,忤逆瑾,降兩浙鹽運使。

瑾誅,更河南、廣西參政,至貴州左布政使。

以疾歸,十三年九月卒,年六十八。

初從鄉先生學,見諸生簡擇經傳,以資捷徑,謂士當兼治《五經》,今業一經而所遺如此,豈聖人之言,亦當有去取耶?遂屏絕人事,窮諸經及宋儒之書,久之見其大意,歎曰:「道在是矣。」

語學者曰:「不讀《五經》,遇事便覺窒礙。」

先生在嶺外,訪白沙問學,白沙以詩示之:「滄溟幾萬里,山泉未盈尺,到海觀會同,乾坤誰眼碧?」

先生不契也。

終以象山為禪,作《陸學訂疑》,蓋《居業錄》之餘論也。

方伯周翠渠先生瑛

周瑛字梁石,別號翠渠,福之莆田人。

成化己丑進士。

授廣德知州,歷南京禮部郎中,知撫州鎮遠,至四川右布政使。

先生以民惑鬼神,著《祠山雜辯》,又以緩葬溺女,著《教民雜錄》,又著《經世管鑰》、《律呂管鑰》、《字書管鑰》,固以博為事也。

早年即有求道之志,與白沙、醫閭為友。

與醫閭詩云:「黃門仙客歸遼左,少室山人憶嶺南,我亦塵埃難久住,木蘭溪上浣青衫。」

然先生以居敬窮理為鵠,白沙之學有所不契。

寓書李大以辯之曰:「聖人靜有以立天下之大本,動有以行天下之達道,求諸萬殊而後一本可得。

蓋始學之要以收放心為先務,收放心居敬是也。

居敬則心存,聰明睿智皆由此出,然後可以窮理。

所謂窮理者,非謂靜守此心而理自見也,蓋亦推之以及其至焉耳。

積累既多,自然融會貫通,而於一本者自得之矣。

一本如穀種,雖自塊然,而根苗花實皆聚於此。

又如雞卵,雖自渾然,而羽毛觜距皆具於此。

及其發見於行事,在聖人一體 用一貫,在學者未免差誤。

蓋在己者有所拘蔽,故所發不無偏重之殊,在外者有所搖奪,故所施不無遷就之意。

然而既復本原,則於處善亦安,循理亦樂,至於患難事變,雖以死易生,亦甘心為之。

此聖學之大略也。

今乃塊然靜坐,求畢體用之學,是釋氏之虛空也。」

司成蔡虛齋先生清

蔡清字介夫,號虛齋,福之晉一江一 人。

孱脆骨立,而警悟絕人,總發盡屈其師。

裹糧數百里,從三山林玭學《易》,得其肯綮。

成化丁酉鄉書第一。

又三年,登進士第。

授禮部主事。

王端毅為宰,改吏部。

丁母憂。

服除,還吏部,轉南京文選司郎中,以終養歸。

起為一江一 西提學副使,為寧庶人所不喜,終不肯輕屈,疏乞致仕。

逆瑾亂政,倣蔡京召龜山故事,起南京祭酒,而先生已卒,正德三年十二月也。

年五十六。

先生平生一精一力,盡用之《易》、《四書蒙引》,蠶絲牛毛,不足喻其細也。

蓋從訓詁而窺見大體。

其言曰:「反覆體驗,止是虛而已。

蓋居常一念及靜字,猶覺有待於掃去煩囂之意。

唯念個虛字,則自覺安,便目前縱有許多勞擾,而?麵條路元自分明,無用多費力,而亦自不至懈惰也。」

觀於此言,知不為訓詁支離所域矣。

其《易》說不與本義同者,如卜筮不專在龜筮,取卜相筮占決疑為徵。

又辯七占古法,皆佳論也。

羅整菴曰:「蔡介夫《中庸蒙引》論鬼神數段極一精一;其一生做窮理工夫,且能力行所學,蓋儒林中之傑出者。」

先生極重白沙,而以新學小生自處,讀其終養疏,謂「鈔讀之餘,揭蓬一視,惟北有鬥,其光爛然,可仰而不可近也。」

其敬信可謂至矣。

而論象山,則猶謂「未免偏安之業」。

恐亦未能真知白沙也。

傳其學者,有同邑陳琛,同安林希元,其釋經書,至今人奉之如金科玉律,此猶無與於學問之事者也。

語要

四肢百體,身之膚殼也,愚惡者所均有也。

心術言行,身之一精一也,思齊賢者所致力也。

於此而不致其力焉,是無身也,所存者膚殼焉而已矣。

多言何為?

人之真,常見於飲食言語之末,因仍造次之間,故君子慎獨,除邪之根也,不然畢露矣。

虛而一盡矣。

最要靜,愈靜愈靈。

天地所以長久者,以其氣運於內而不洩耳,故仁者靜而壽。

天下事斷,非浮躁者所能完也。

分一陰一不惜,學力不充,當事臨疑,口耳無所歸,手足無所措。

前輩云:皋、夔、稷、契何書可讀?蓋此數公者,雖未嘗讀書,亦未嘗不窮理也。

窮理力行以致用,學之為道,何以加此?吾嘗見有胸富萬卷,筆下如流,而實於其身不得幾字受用者,則學其可不擇術哉!使皋、契生今世,吾知其自不能已於讀書,但讀之得其術耳。

每讀書時,輒有欲取而用之之心,則亦何必多為也?然既有是心,則又自不容不多矣。

天地人物,柄皆在靜上。

心當靜極天機見,氣到完時鬼力隨。

凡能為百姓立久大之利者,類非作色於旦夕者所能也。

靜之一字,更須於動中驗之,動而不失其靜,乃為得力,反覆體驗,又止是虛而已。

蓋居嘗一念及靜字,猶覺有待於掃去煩囂之意,唯念個虛字,則自覺便安。

目前縱有許多勞擾,而?麵條路元自分明,無用多費力,而亦自不至懈惰也。

且靜亦須虛,方是靜本色,不然形靜而心騖於外,或入於禪者何限?

人心本是萬里之府,惟虛則無障礙,學問工夫,大抵只是要去其障礙而已。

此言吾未能盡行之,但彷彿似有一二時襲得此光景者,或非意之來,應之若頗閒暇,至寤寐之際,亦覺有甜趣,故吾妄意虛之一字,就是聖賢成終成始之道。

某今乞終養者,心有所不安也。

凡心之所不安,便是天理之所不許,不若聽命於理,圖得心安之為利也。

昔人所謂樂志雲者,疑亦文過之辭耳。

愚意但自身處置得是,即是為親也。

來書以有道二字相稱,為之駭懼,或有誤以此二字加某者,雖其人甚的,某謝書亦不敢以此復之。

先正嘗謂「願士大夫有此名節,不願士大夫立此門戶。」

今褒名飾字以相重,便是標門標戶矣。

心固主思,然思太迫促,亦反為逆其心。

天之本然,而不免迷墜瞀亂於眼前矣。

天下未有無根之木,無源之水,未有無祖宗父母一之 人。

人身不能頃刻而離乎祖宗父母,人心不可頃刻而忘乎祖宗父母。

心而忘乎祖宗父母,是木之斷其根,水之絕其源者也,縱不旦夕死滅,亦禽一獸 中之頑賊者矣。

天下未有忘祖宗父母而能趨生路者也,未有不忘祖宗父母,而肯置其身不善者也。

宋理學大明,至朱子與陸子,俱祖孔、孟,而其門戶乃不盡同。

先生之學,則出自慈湖,而宗陸氏者也。

其議論有曰:「毫分縷析較便宜,若個便宜總不知,總是自家家?事,十分明白十分疑。」

此先生之學也,正所謂德性工夫居多者也。

(《讀蜀阜存槁私記》)

其論詩曰:「詩成正是不因題,看取風人發興時,語到口頭無可奈,未須搜擾苦吟詩。」

則先生之詩,可知其高矣。

其論文曰:「不為世態酣濡,不受古人繩束,卷舒出沒如朝霏暮雲,始筆下有自然風味。」

則先生之文,可知其高矣。

蓋其在萬山中玩心,高明有日,是以其言論概以《六經》為吾心註腳,每有引而不發之意,軒然霄漢之上,俯視萬有,無一足嬰其懷者,此可見陸學未盡符於大中至正之矩。

使當日得究其用,恐於開物成務之實,終必有疏處。

苟其疏也,則其所自受用,亦恐其不覺而近於佛、老。

噫!千聖相傳家法,類皆自博至約,而一敬以成其終始。

陸學固不可謂不主敬者,而稍墜於徑約。

既失之徑約,則其心宜不周於細微,而其弊容可遏乎?自古高明之士,往往有此。

在孔門,則曾點之徒是已。

集中屢屢以夫子「欲無言」為說,因子貢之多言,愚以為安知非發於子貢「多學而識之」之後,學將有得之日乎?故嘗謂自其次致曲以下,無仰鑽瞻忽之勞,則卓爾之見,或非真無,隨事一精一察力行之功,則一貫之命,必不泛及。

夫道也者,平平正正,使高明者不得以獨騖,其下者可以企及,然後為中庸,而可以主張乎皇極,詎容一毫有我於其間哉?此正統所以獨歸朱子,而陸氏所就,猶未免為偏安之業也。

(《讀蜀阜存槁私記》)

省身法

風光月霽其心胸,海闊天高其器宇,鳳毛麟趾其威儀,玉振金聲其辭語。

勸君莫著半點私,終無人不知;勸君莫用半點術,終無人不識。

君不見巍巍一溫一 公,律身嚴,與人忠,赤心質神明,素行孚狡童。

聖賢雖無心佔便宜,終則盡天下便宜事都歸聖賢做了。

彼凡計較目前便宜者,究竟都不得便宜矣。

噫!向使王莽而肯為周公,曹操而肯為文王,亦孰得而禦之?然惡木在先除根,彼其素所畜者危矣。

噫!

德之威人也,重矣哉!誠之鑑物也,豫矣哉!是皆不勞而得者也,故君子貴知務。

必使小人不忍以其所為,而疑我之為之也,乃為信於人。

毋徒嘐嘐然曰古之人,古之人也,只似爾七八尺之身,即此目前一啟齒、一蹂足,皆道所存。

程先生每教人靜坐,李先生亦教人靜坐,以驗夫喜怒哀樂之未發時氣象為何如?此法可以養心,可以養氣,可以照萬物,而處之各得其宜,實得造化之機。

培夜氣,引旦氣,善用其氣,造化在我而已矣。

莫虛勞著步,莫虛放出聲,久之自閒適,蕩蕩復平平。

宇宙之間三不朽,身心之外悉皆虛,言出於爾,爾忘之乎?爾今年幾何矣?

程子曰:「君子之志,所慮豈止在一身?直慮及天下千萬世;小人之慮,一朝之忿,曾不遑恤其身。」

噫!清不肖,親嘗為小人之事矣。

程子斯言可念也。

樂莫樂於日休,憂莫憂於多求。

古之人雖疾雷破山而不震,雖貨以萬乘而不酬,惟胸中一點堂堂者,常有以砥柱於中流。

一胡一 五峰云:「知人之道,驗之以事,而觀其辭氣。

從人反躬者,鮮不為君子;任己蓋非者,鮮不為小人。」

噫!爾尚敬爾心術,慎爾行事,而和厚爾辭氣,檢點之功有一之未至,將不逃人於明目之一照,而為遠近之所嗤議。

而況人心有神,雖非明者亦未易欺!

器量要宏,識見要一精一,趣味要清。

服食常一溫一 ,一體皆春,心氣常順,百病自遯。

周子之機,超凡之梯,張子之豫,作聖之據,程、朱之敬,立身之命。

敬以立身,實地斯存,豫以作聖,吾計始定,幾以超凡,一躍入關,名三實一,靜虛動直。

山居不欠薪,舟行不欠水,更有便於是,人心不欠理。

吁嗟!人心兮不欠理,我欲仁,斯仁至。

惜也早,不知滋味,逮血氣之力衰,而義理之念回兮,年將暮矣,不及今而畜三年之艾兮,七年病竟何時而起矣!

戒爾重其言,言欲亮而貞,出於我不重,則人之聽之也輕。

惟古之聖賢兮,率然只語達天聲,垂之後世而為經。

善言者自簡,善應者自定。

君不見鍾不叩則不鳴,水不止則不瑩。

長注念於遠大,而實地則在乎目前,夫惟能踐實地於目前,是以垂聲光於綿綿,而可以上報乎君親師,與夫先聖先賢。

有道德者必不多言,有信義者必不多言,有才謀者必不多言,惟見夫細人、狂人、佞人,乃多言耳。

夫未有多言而不妄者也。

澄其心於淵瑩之天,奉其身於光明之地,言則無一字之遺,而亦無一字之贅,動則如萬鈞之一弩一,一發便中其機。

會此,蓋古之人也。

以篤實信天下,以大節竦天下,以器量包天下,以學識周天下,以規模駕天下,以實才猷實事業副天下。

嗚呼!豈不真烈烈然大丈夫哉!

若是真學問文章,須見於威儀之際,與夫日用之常。

若是真道德性命,須見於治家之法,與夫當官之政。

不然,徒皇皇於多故,而在身無受用之實,在心無灑落之趣,真是博學之小人,而詞章之兒豎爾。

危哉!抉天之功,興於衽席,溺身之悔,誤於詞章。

若能做好人,仇家不得嗔,不能做好人,朱、均無至親。

太常潘南山先生府

潘府號南山,浙之上虞人。

弘治辛丑進士。

累官至提學副使,終養不出。

後以薦陞太僕寺少卿,改太常寺,致仕。

嘉靖五年六月癸酉卒。

先生性至孝,嘗疏請行三年之喪。

又上聖學淵源、中興治要諸疏。

故事四品有祭無葬,上以其孝行特給之。

子劉子議以先生配享尹和靖。

按先生正當文成講學之時,當有往來問難,而今不可考見矣。

素言

人得天地正氣以生,直養之曰正學,順行之曰正道。

養之弗直,行之弗順者,邪也。

君子誦聖人之言,愛之如父母,敬之如後王。

好人譽己而忌稱人之善,惡人毀己而樂道人之惡,民俗斯下矣。

顆之言也心之一聲 ,今之言也口之一聲 。

古之文也言之文,今之文也文之文。

今之心亦果有異於古之心乎?

飲食男女,入道之門也,故君子謹微。

務禮義以養心者,積久而身潤;務甘旨以養口者,過則疾病生焉。

聖人之道,盈天地皆是也,學者反諸身求之可見矣,吾身一天道也。

薦賢惟恐後,論功惟恐先,古之道也。

耽一婬一樂者必耽色,好善人者必好學,邪正各以類動也。

天下之人,凡孔子所不與者,皆異端也,鄙夫佞人鄉願是也。

伊川之學,而有魏公之量,荊公之時,亦可以舉禮樂矣。

明道善處荊公,伊川不善處蘇公,亦可以觀二子矣。

范仲淹、司馬光、李綱、一胡一 寅、文天祥,此五人者,三代以下豪傑之才也,充其識量,皆可以與諸葛亮並立矣。

治家亦欲嚴,嚴然後和,和然後久。

邵堯夫、蔡元定,皆有廣易自得氣象,蓋務一精一義之學故爾。

口婚喪祭,家法之本也。

好聞過,不若好改過。

俗吏,聖門蠹家之賊也;腐儒,聖門敗家之子也。

經筵得真儒,人主無非心,朝廷得賢相,人主無過舉。

君子與時進退,故終身無咎。

心內也,衣冠言動外也,內外一交一 正,然後謂之君子。

君子處事,過緩則怠,過速則疏,其損一也。

聖人吾不得見矣,吾見《六經》矣,因語以求其心,聖人亦可見矣。

無實之名,禍之門也,無名之實,福之基也。

居官之本有三:薄奉,養廉之本也;遠聲色,勤之本也;去讒私,明之本也。

民生不可一日無穀帛,尤不可斯須無禮義。

學者有繼聖之心,匹夫有顯君之志,皆分內事耳。

學然後能知過,學之篤,然後能改過。

顆者文以載道,宋景濂得其華,方正學得其大。

《五經》皆史也。

《易》之史奧,《書》之史實,《詩》之史婉,《禮》之史詳,《春秋》之史嚴,其義則一而已。

士而樂放佚者,漸與無忌憚近矣。

參政羅東川先生僑羅僑字惟升,號東川,豫之吉水人。

從學於張東白。

登弘治己未進士第。

授新會知縣,表白沙言行,令邑人誦法之。

陟大理評事,時逆瑾擅政,劉大夏論戍,先生上言非勸大臣之道,免官歸。

瑾誅,復官,又以病塊。

文成起兵討宸濠,請先生居守吉安,事平,擢知台州府。

禮布衣張尺,問民疾苦,治行第一,陞廣東左參政。

上疏乞骸殼。

嘉靖甲午九月卒。

先生所做,亦是靜存動察按板工夫,未必有自得處,但砥礪頗密,不失儒先軌範。

在東白之門,可謂克家矣。

潛心語錄

凡細微曲折之不能謹,惰慢放逸之不能除,只是心生養不熟,持敬工夫尚欠耳。

每於暗室中靜坐,久亦自生明,觸目光輝,豈有此心靜久而不生明者乎?

人心有明暗,何也?明者是原來天理,暗者是後來私慾。

用心專一便是敬。

平日有矜持之工夫,刖隨寓有安舒之氣象。

欲求道者,必於心上理會;欲求心者,必於性情上理會;欲求性情者,必於事物上理會。

心正則性情正,性情正,則事物當而近道矣。

欲看動時無差,須在靜時無欠,欲看行時無差,須在知處無欠。

學者工夫,不過謹於性情心術念慮之微,喜怒憂懼、愛惡嗜欲、視聽言動、衣冠寢興、食息辭受、取予出處、進退窮達、患難死生之際,涵養於平時,察識於方動,審決於臨事,則無適非道,而效驗隨之矣。

身在此,心即在此,事在此,心即在此,精神專一,莫非天理流行,即敬也。

愈嚴愈密,是之謂篤恭。

事如是,心亦如是,表如是,?亦如是,純粹真實,莫非天理周匝,即誠也。

積中布外,是之謂王道。

然敬則誠矣,誠則敬矣。

心不能無感,未發時寂然為靜,然不妄動亦是靜。

感而遂通為動,動而內照深沉,存神默運於其間,亦是靜。

所得多在靜中,動時所得,皆受用乎靜中也,而動靜一矣。

所行多出所知,行處有得,皆受用乎所知也,而知行一矣。

當知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動靜互見,不可截然分先後。

未發是靜,已發是動,然靜已涵動之機,到已發,必以靜為之根。

所存主處,便是靜,所發見處,便是動,動中有靜也。

故曰聖人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靜,立人極焉。

凡事循理即是敬天,蓋天即理也。

凡一言一動,一語一默,一出一處,一取一與,皆須有當然之則。

分類:公案小說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明儒學案
鄭性序黃千秋跋馮全垓跋於准序仇兆鰲序明儒學案序黃梨洲先生原序賈潤序賈樸跋賈念祖跋莫晉序《明儒學案》發凡師說卷一 崇仁學案一卷三 崇仁學案三卷四 崇仁學案四卷五 白沙學案上卷六 白沙學案下卷七 河東學案上卷八 河東學案下卷九 三原學案卷十 姚江學案卷十一 浙中王門學案一卷十二 浙中王門學案二卷十三 浙中王門學案三卷十四 浙中王門學案四卷十五 浙中王門學案五卷十六 江右王門學案一卷十七 江右王門學案二卷十八 江右王門學案三卷十九 江右王門學案四卷二十 江右王門學案五卷二十一 江右王門學案六卷二十二 江右王門學案七卷二十三 江右王門學案八卷二十四 江右王門學案九卷二十五 南中王門學案一卷二十六 南中王門學案二卷二十七 南中王門學案三卷二十八 楚中王門學案卷二十九 北方王門學案卷三十 粵閩王門學案卷三十一 止修學案卷三十二 泰州學案一卷三十三 泰州學案二卷三十四 泰州學案三卷三十五 泰州學案四卷三十六 泰州學案五卷三十七 甘泉學案一卷三十八 甘泉學案二卷三十九 甘泉學案三卷四十 甘泉學案四卷四十一 甘泉學案五卷四十二 甘泉學案六卷四十三 諸儒學案上一卷四十四 諸儒學案上二卷四十五 諸儒學案上三卷四十六 諸儒學案上四卷四十七 諸儒學案中一卷四十八 諸儒學案中二卷四十九 諸儒學案中三卷五十 諸儒學案中四卷五十一 諸儒學案中五卷五十二 諸儒學案中六卷五十三 諸儒學案下一卷五十四 諸儒學案下二卷五十五 諸儒學案下三卷五十六 諸儒學案下四卷五十七 諸儒學案下五卷五十八 東林學案一卷五十九 東林學案二卷六十 東林學案三卷六十一 東林學案四卷六十二 蕺山學案卷六十三 附案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