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笈七簽》卷三 道教本始部:上古無教,教自三皇五帝以來有矣。教者,告也。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雲笈七簽》卷三 道教本始部

雲笈七簽

卷三 道教本始部

◎道教序

上古無教,教自三皇五帝以來有矣。

教者,告也。

有言、有理、有義、有授、有傳。

言則宣,教則告。

因言而悟教明理,理明則忘言。

既有能教、所教,必在能師、所師。

是有自然之教、神明之教。

此二教,無師資也。

神明之教,義說則有,據理則無。

正真之教、三皇五帝返俗之教、訓世之教,宜分權實。

且斯五教,啟乎一真。

自然教者,元氣之前,淳樸未散,杳冥寂爾,顥曠空洞,無師說法,無資受傳,無終無始,無義無言,元氣得之而變化,神明得之而造作,天地得之而覆載,日月得之而照臨,上古之君得之而無為。

無為,教之化也。

神明之教者,樸散為神明。

夫器莫大於天地,權莫大於神明。

混元氣而週運,葉至道而裁成,整圓清而立天,制方濁而為地,溥靈通而化世界,蒸和氣而成一人 倫。

一陰一陽一莫測其端倪,神鬼不知其情狀。

正真之教者,無上虛皇為師,元始天尊傳授。

洎乎玄粹,秘於九天,正化敷於代聖,天上則天尊演化於三清眾天,大弘真乘,開導仙階;人間則伏羲受圖,軒轅受符,高辛受天經,夏禹受洛書。

四聖稟其神靈,五老現於河渚。

故有三墳五典,常道之教也。

返俗之教者,玄元大聖皇帝以理國理家。

靈文真訣,大布人間;金簡玉章,廣弘天上。

欲令天上天下,還淳返樸,契皇風也。

訓世之教者,夫子傷道德衰喪,闡仁義之道,化乎時俗,將禮智而救亂,則淳厚之風遠矣。

噫,立教者,聖人救世愍物之心也。

悟教則同聖人心,同聖人心則權實雙忘,言詮俱泯,方契不言之理,意象固無存焉。

----------------------------------------

◎道教所起

尋道家經誥,起自三元;從本降跡,成於五德;以三就五,乃成八會,其八會之字,妙氣所成,八角垂芒,凝空雲篆。

太真按筆,玉妃拂筵;黃金為書,白玉為簡;秘於諸天之上,藏於七寶玄台,有道即見,無道即隱。

蓋是自然天書,非關倉頡所作。

今傳《靈寶經》者,則是天真皇人於峨嵋山授於軒轅黃帝,又天真皇人授帝嚳於牧德之台,夏禹感降於鍾山,闔閭竊窺於句曲。

其後有葛孝先之類,鄭思遠之徒,師資相承,蟬聯不絕。

其老君《道德經》,乃是大乘部攝正當三輔之經,未入三洞之教。

今人學多浮淺,唯誦道德,不識真經,即謂道教起自莊週,始乎柱下。

眷言弱喪,深所哀哉!蠡酌管窺,一至於此,何者?尋老君生於殷末,長自週初。

托神玄妙玉女玄妙,處胎八十一載,逍遙李樹之下,剖左腋而生。

生即皓然,號曰老子。

指樹為氏,因姓李焉。

其相也,美一眉黃色,日月角懸,蹈五把十,耳有三門,鼻有雙柱。

週德下衰,世道一交一 喪。

平王三十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去生西度,青牛薄*2,紫氣浮必,遂付《道德真經》取必令尹喜。

由此明道家經誥;非唯五千。

元始天尊實殊老君,豈唯年代差異,亦有位號不同。

若為名三界:一者欲界。

有六天。

即從《度人經》太皇黃曾天,數滿六天是欲界。

人壽命萬歲。

人在世生,不犯身業殺盜邪一婬一之罪,來生即登此天之中。

無六欲染著,故生此天。

二者色界,有十八天。

即以次取之。

其天人壽億萬歲。

若一生之中不犯身業貪嗔之罪,得生此天。

三者無色界天。

其中人壽命億劫歲。

若人一生之中不惡口兩舌,妄言綺語,當來過往,得居此天。

其中善男子、善女人,功行滿足,堪上四天者,王母迎之,登上四天。

其三界太虛無上常融天、太釋玉隆騰勝天、龍變梵度天、太極平育賈奕天,此四天名種民天。

即三界之上,三災所不及。

四種民天上有三清境。

三清之上即是大羅天。

元始天尊居其中,施化敷教。

----------------------------------------

◎道教三洞宗元

原夫道家由肇,起自無先。

垂跡應感,生乎妙一。

從乎妙一,分為三元。

又從三元變成三氣,又從三氣變生三才。

三才既滋,萬物斯備。

其三元者,第一混洞太無元,第二赤混太無元,第三冥寂玄通元。

從混洞太無元化生天寶君;從赤混太無元化生靈寶君;從冥寂玄通元化生神寶君。

大洞之跡,別出為化主,治在三清境。

其三清境者,玉清、上清、太清是也。

亦名三天。

其三天者,清微天、禹餘天、大赤天是也。

天寶君治在王清境,即清微天也。

其氣始青。

靈寶君治在上清境,即禹餘天也。

其氣元黃。

神寶君治在太清境,即大赤天也。

其氣玄白。

故《九天生神章經》云:此三號雖殊,本同一也。

此三君各為教主,即是三洞之尊神也。

其三洞者,謂洞真、洞玄、洞神是也。

天寶君說十二部經為洞真教主;靈寶君說十二部經為洞玄教主;神寶君說十二部經為洞神教主。

故三洞合成三十六部尊經。

第一洞真為大乘,第二洞玄為中乘,第三洞神為小乘。

從三洞總成七部者,洞真、洞玄、洞神,太玄、太平、太清為輔經。

太玄輔洞真,太平輔洞玄,太清輔洞神。

三輔合成三十六部,正一盟威通貫總成七部,故曰三洞尊文、七部玄教。

又從七部**開三十六部。

其三十六部者,第一本文,第二神符,第三玉訣,第四靈圖,第五譜錄,第六戒律,第七威儀,第八方法,第九眾術,第十傳記,第十一讚誦,第十二表奏,右三洞各十二部,合成三十六部。

其三氣者,玄、元、始三氣也。

始氣青,在清微天;元氣黃,在禹余天;玄氣白,在大赤天。

故雲玄、元、始三氣也。

又從玄、元、始變生一陰一、一陽一、和。

又從一陰一、一陽一、和變生天、地、人。

故《道德經》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自玄都玉京已下,合有三十六天。

二十八天是三界內,八天是三界外。

其三界內者,欲界、色界、無色界。

從下六天為欲界,次十八天為色界,次四天為無色界,三界合二十八天。

其三界勝境,身相端嚴。

從欲界天已上,人壽命長遠。

皆以黃金薦地,白玉為階,珠玉珍寶,自然而有。

雖復歡樂,並不免生死。

其次三界,上四天名為種民天,亦名聖弟子天,亦名四梵天。

此天人斷生死,三災之所不能及。

其次即至三境。

境別有左、右、中三宮;宮別有仙王、仙公、仙卿、仙伯、仙大夫,別有一太上老君天師。

太清境有九仙,上清境有九真,玉清境有九聖,三九二十七位也。

其九仙者,第一上仙,二高仙,三大仙,四玄仙,五天仙,六真仙,七神仙,八靈仙,九至仙。

真、聖二境,其號次第亦以上、高、太、玄、天、真、神、靈、至而為次第。

最上一天名曰大羅,在玄都玉京之上。

紫微金闕,七寶騫樹,麒麟、師子化生其中,三世天尊治在其內。

三界二十八天,其次四天,其次三境,最上大羅,合三十六天,總是三尊所統。

故《經》云:三界之上,眇眇大羅;上無色根,雲層峨峨;唯有元始,浩劫之家。

三代天尊者,過去元始天尊,見在太上玉皇天尊,未來金闕玉晨天尊。

然太上即是元始天尊弟子。

從上皇半劫以來,元始天尊禪位。

三代天尊亦有十號:第一曰自然,二曰無極,三曰大道,四曰至真,五曰太上,六曰道君,七曰高皇,八曰天尊,九曰玉帝,十曰陛下。

----------------------------------------

◎左乙混洞東蒙錄

東海青華小童曰:余忝植昔因曠劫貽果,曩辰恭承太上嘉命,試守青華之宮。

紫雲蓋上,日月映傍。

眾仙玉女,妙行真一人,侍衛左右,安樂自然。

命登不死,位毗上君。

統攝學生之人,奉迎太平後聖,宮內東殿,金房玉格,有寶經三百卷,玉訣九千篇。

無數文誥,彌劫不窮,妙理要方,備在此內。

此內之要,《左乙》為端;簉職所嘗,常用欣歡,願濟一切,同歸道源。

群生垢滯,諒難拯度。

太上大慈,敕余嚴密,隨運接引,導誘勿休。

念茲在心,不敢暫替。

既正主學仙簿錄,領受為真之人,誓志宣通,開獎成美。

天寶禁重,不得輕傳,傳之必是其人。

先啟告太上,須有瑞應,乃得施行。

三百寶軸,《左乙》在前。

思以廣救,未遇其人,學者雖多,會真者少。

出之懼招洩寶之災,閉之慮延絕道之咎。

積感淹時,齋思累歲。

上相青童君共尋寶經題目,「左乙東蒙之錄」又名「三天不死之章」、又名「智慧長生妙訣」、又名「上聖接生寶篇」、又名「源洞續善玉歷」、又名「雌一混洞真文」。

中三品總名簿錄。

檢其上品,名「不死之錄」,又名「紫字青文」,又名「青錄紫章」,又名「紫書錄文」,又名「玉簡青符」。

次有中品,名「長生之菉」、又名「黃菉白簡」、又名「玉牒金篇」、又名「玉書金字」、又名「金文玉符」。

次有下品,名「死籍之錄」、一名「丹章玄牒」、一名「黑簡硃文」、一名「赤目石記」、一名「勒退幽符」。

知下品錄名,得進入中品;知中品錄名,即升上品。

知識名題尚能進品,況乃解了修行者乎?

----------------------------------------

◎靈寶略紀

述曰:經法元起量世,所謂與虛空齊量,信不可計。

劫劫出化,非所思議。

過去有劫,名曰龍漢。

爰生聖人,號曰梵氣天尊。

出世以《靈寶》教化,度人無量。

其法光顯大千之界。

龍漢一運,經九萬九千九百九十九劫,氣運終極,天淪地崩,四海冥合,乾坤破壞,無復光明。

經一億劫,天地乃開,劫名赤明。

有大聖出世,號曰元始天尊。

以《靈寶》教化。

其法興顯,具如上說。

赤明經二劫,天地又壞,無復光明。

具更五劫,天地乃開。

太上大道君以開皇元年托胎於西方綠那玉國,寄孕於洪氏之胞,凝神瓊胎之府三千七百年,降誕於其國郁察山浮羅之岳,丹玄之阿側。

名曰器度,字上開元。

及其長,乃啟悟道真,期心高道。

坐於枯桑之下,一精一思百日,而元始天尊下降,授道君靈寶大乘之法十部妙經。

元始時仍住其國長樂捨中,普為時俗人天開暢大法。

是時得道之人,塵沙非譬。

元始乃與道君游履十方,宣佈法緣。

既畢,然後以法委付道君,則賜道君太上之號。

道君即為廣宣經菉,傳乎萬世。

爾時十方大法佈滿,唯宛利城境法音未週,而此土眾生與法有緣。

在昔帝嚳時,太上遣三天真皇繼靈寶五篇真文以授帝嚳,奉受供養,彌其年稔,法菉傳乎世。

帝嚳將仙,乃封之於鍾山。

鍾山在西北弱水之外,山高萬五千里。

至夏禹登位,乃登名山巡狩,度弱水,登鍾山,遂得帝嚳所封靈寶真文。

於是奉持出世,依法修行。

禹唯自修而已,不傳於世,故禹得大神仙力,能鑿龍門,通四瀆。

功畢,川途治導,天下又安。

乃托一屍一見死,其實非死也。

故智者美其跡,真一人知其靈。

禹未仙之前,乃復封之,鎮乎北嶽及包山洞庭之室。

距吳王闔閭時,王出遊包山,見一人在中。

問曰:「汝是何人?」

答曰:「我姓山,名隱居。」

闔閭曰:「子在山,必有異見者。

試為吾取之。」

隱居諾。

乃入洞庭,訪游乎地天一千五百里,乃至焉。

見一石城,不敢輒入。

乃於外齋戒三日然後入。

見其石城門開,於室內玉几上有素書一卷,文字非常。

即便拜而奉出,呈闔閭。

闔閭即召群臣共觀之,但其文篆書不可識,乃令人繼之問孔子。

使者忽然譎誑曰:「吳王閒居殿堂,忽有赤烏銜書來落殿前。

王不解其意,故令請問。」

孔子愀然不答。

良久乃言曰:「丘聞童謠云:『吳王出遊觀震湖,龍威丈人山隱居,北上包山入靈墟,乃入洞庭竊禹書,天帝大文不可舒,此文長傳百六初,若強取出喪國廬。

』若是此書者,丘能知之。

赤烏所銜,則丘未聞。」

使者乃自首謝曰:「實如所言。」

於是孔子曰:「此是靈寶五符真文。

昔夏禹得之於鍾山,然後封之於洞庭之室。」

使者反白闔閭乃尊事之。

然其侈性慢易,不能遵奉道科,而真文乃飛上天,不知所在。

後其子夫差嗣位,乃登勞山,復得之。

奉崇供養。

自爾相承,世世錄傳。

至三國時,吳主孫權赤烏之年,有琅琊葛玄,字孝先。

孝先乃葛尚書之子。

尚書名孝儒,年八十乃誕玄。

玄多靈應,年十三,好慕道德,純粹忠信。

舉孝廉,不就。

棄榮辭祿,志尚山水。

入天台山學道。

一精一思遐徹,未週一年,感通太上,遣三聖真一人下降,以《靈寶經》授之。

其第一真一人自稱太上玄一第一真一人郁羅翹;其第二真一人自稱太上玄一第二真一人光妙音;其第三真一人自稱太上玄一第三真一人真定光。

三真未降之前,太上又命太極真一人徐來勒,為孝先作三洞法師。

孝先凡所受經二十三卷,並語稟、請問十卷,合三十三卷。

孝先傳鄭思遠,又傳兄太子少傅海安君,字孝爰。

孝爰付子護軍悌,悌即抱朴子之父。

抱樸從鄭君盟,鄭君授抱樸於羅浮山,去世以付兄子海安君,至從孫巢甫,以隆安之末傳道士任延慶、徐靈期等,世世錄傳,支流分散,孳孕非一。

此大運之通,應根而作者,因緣冥會,乃神明之意。

有心君子,可以取焉。

----------------------------------------

◎三寶雜經出化序

夫眾先元起,資乎本真。

本真清凝,嶷然淵靜,湛體常住,無去來相。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

無形無名,為萬物之宗矣。

《三元經》謂之眾生真父母者也。

我之所生,乃是因緣和會,寄胎父母耳。

眾生靈照,本資真父母而生。

但以本性既微,未能照見,為塵勞所惑,遂便有身。

有身之患,萬累生焉。

是以轉輪五道,還源靡遂,因以本性相資。

靈照本同,皆有智性,卒莫反真。

聖人興慈父之悲,愛同赤子,隨宜拯濟,使之離苦,得無為之樂。

是以三洞及諸法門,隨其所好而開,今其解脫。

解脫所由,蓋緣能悟。

悟則受行,能棄俗法;安神無為,得不死術。

若有智者能為諸人解暢經旨,使長迷反曉者,其福可量乎?余未染道服,披尋經教,求之意緒,度脫彷彿,輒述三寶出化所由,並訓解經卷數篇。

辯諸疑惑,以擬有道君子;述作而已,不敢遠其中道。

植訓乖謬,覽者詳焉。

----------------------------------------

◎天尊老君名號歷劫經略

老君至開冥賢劫之時,托生扶桑太常玉帝天宮,以法授扶桑太帝,號曰無極太上大道君,亦號曰最上至真正一真一人,亦號曰無上虛皇元始天尊。

在元一陽一之上,則無極上上清微天中高上虛皇道君也。

於是放身清涼,神光明朗,照大幽之中。

爾時盤古真一人,因立功德見召於天中。

盤古乃稽首元始虛皇道君,請受《靈寶內經》三百七十五卷。

時高上虛皇太上道君則授以《三皇內經》三十六卷。

而盤古真一人乃法則斯經,運行功用,成天立地,化造萬物。

下游天地,發圓珠之應萬六千日月明三辰天元而起,遂有五億五千五百五十億萬重天地焉。

十方俱行道德之化,後天皇氏始興焉。

時老君降三玄空天宮,以《天皇內經》十四篇授與天皇,以治天下三十六萬歲,乃白日昇仙,上三玄空天宮中。

天皇氏後而地皇氏興焉。

太極老君又授《地皇內經》十四篇。

地皇氏得此經,以治天下三十六萬歲,乃白日昇天,上素虛玉皇天宮中,萬帝朝尊。

地皇仙後,人皇氏興焉。

太極老君又授《人皇內經》十四篇。

人皇得此經,以治天下三十六萬歲,於是白日昇仙,上太素虛玉皇天宮,受自然之壽。

由是以後九億九千九百九十九萬歲,方至於五帝興焉。

五帝各理三萬六千歲,而五帝氏後,逮於中皇天皇君出世,而啟太上老君太極真一人下降崑崙之山,又授以《天皇內經》十四篇。

而天皇君得此經,以道治世三萬六千歲,白日登仙,上升太清天中。

天皇君仙後而地皇君興焉。

地皇君出世,太上老君太極真一人又下降流綱之山,授地皇君《地皇內經》十四篇。

而地皇君得此經,以道治世三萬六千歲,白日登仙,上升太極虛皇天中。

而地皇君仙後,而人皇君興焉。

人皇君時,太極真一人太上老君下降於南霍之山,又授以《人皇內經》十四篇。

而人皇君得此經,以道治世三萬六千歲,白日登仙於太極南硃上天宮。

自中三皇氏後,老君經九萬九千九百九十萬歲,又以法授人皇君子孫,俾治世修道,元始天尊真一人皆降焉。

後五龍氏興焉。

天真皇人太上老君降下開明之國,以《靈寶真文》《三皇內經》各十四篇,授五龍氏。

五龍氏得此經,以道治世萬二千歲,白日登仙。

爾時甘露降焉,蒼生則於中化生。

是後運動一陰一陽一,作為五行。

四微、世欲、生死之業,於是而起。

人乃任性混樸,茹毛飲血,男女無別。

夏則巢居,冬則穴處。

經於三十六萬歲後,神人氏興焉。

神人氏出生,其狀神異,若盤古真一人,而亦號盤古,即是無劫蒼生萬物之所承也。

以已形狀類象,分別天地、日月、星辰、一陰一陽一、四時、五行、九宮、八卦、六甲、山川河海,不能決定,故以天中元景元年七月一日,上登太極天王,上啟元始太上天尊,更授《神寶三皇內經》並《靈寶五符經》。

老君下降,授神人氏,得斯經下世,則按經圖分畫天地,名前劫。

高上真一人更新開乎造化時事,故昧前皇聖人功用,所以於此而為更始。

但世人相聚,只知有此盤古,豈明今天前始之初復有盤古者哉?所以自斯盤古,以道治世萬九千九百九十九載,白日昇仙,上崑崙,登太清天中,授號曰元始天王。

則王母學道,降人鳥之山人。

而盤古真一人氏仙後,伏羲氏興。

伏羲氏興而太極天真大神以清濁已分元年,上啟太上老君,以《天皇內經》十四篇,並《靈寶圖道德五千文》授伏羲。

伏羲按經文,以道化天下,故致別白眾生殊類,則以人為貴。

方列其男女、夫妻、父子、兄弟、氏族,則《靈寶五千文經》之功也。

伏羲以道治世六千歲,白日昇天中,號曰天真景星真一人。

伏羲氏後,而燧人氏興焉。

燧人氏興,故玉虛真一人以清濁已分元年,上啟太上老君,下降丹霍之丘,以《地皇內經》十四篇,並《靈寶五千文道德經》授燧人氏。

燧人氏得斯經,造火,變生為熟,乃《靈寶》之功也。

燧人氏以道經治世六千歲,於丹霍之山白日昇仙,登於太極左宮,號曰玉虛真一人。

燧人氏後,祝融氏興焉。

祝融氏興,太上老君以天漢元年,下降南嶽衡山及蓬萊山,以《人皇內經》、《靈寶五千文道德經》等,以授祝融氏。

觀《人皇內文》,則知金玉七寶之所在,故范土為金,治石為鐵,乃造刀斧鋸鑿等,以利益眾生,使不損眾生手爪之用。

是以祝融氏以道德治天下六千歲,白日昇於太極南昌上宮,號大行真一人。

自伏羲、燧人各授六百歲,傳子孫得六千歲。

祝融氏後,而神農氏興焉。

神農氏興,而元始太上老君以天景元年下降形馬之山,以《靈寶》五篇真文、《三皇內經》、《道德經》授神農氏。

所以神農按經文欲為天下眾生合仙藥欲為天下眾生,以濟天下萬民。

是時普四天下眾生,既非仙藥能濟,所以方按《三皇內經》,召天上前劫高上父母天中大聖真一人,問以先劫造化時事。

既決,已則負靈寶真文,飛行百卉之山。

遇其苦則生,遇其甘則死。

所以一日之中,百生百死,故於農石山谷,方備得五穀、五辛以還,教民種植,以代生殺,使教谷食。

盂時民既為日已久,五臟見爛,故重按道方為品類草、木、石等,以為醫方,治民疾玻造作稱、尺、斗、斛,貨易則駕雲輪之車,週行天下,各隨國土所宜,無不盡備矣。

而神農以道天下治二百歲,於大室之山白日昇仙,上登太皇之天,號曰靈寶虛皇真一人。

傳世子孫合五百二十二年,後則軒轅氏興。

以上皇元年十月五日,老君下降於峨嵋之山,授黃帝《靈寶經五符真文》。

黃帝登南霍山,有硃靈神人以《三皇內經》授帝。

是黃帝既平蚩尤以沒,方思神妙化用之意,不能開解,而師廣成子。

按《三皇內經》召高天大聖真一人、前劫造化神仙真一人,以九天父母,問乎前劫造化功用時事。

是元始天尊、真仙並降,語帝曰:「爾欲知前劫造化時事者,汝可尋《太上玄老靈寶君五符真文經》也。

功用本起,莫不從於是經,以莊嚴天地,至於萬物、一切蒼生,功德是足,備出斯經。

品物名色,眾生殊類,普陳載焉。」

爾時元始老君為帝解說,所以帝依其解文句,深思俯察,改致造作城台、宮闕、房室、衣冠,教以榮華之色。

乃制舟車,以通水陸。

陶坯鼎器物,以給天下飲食之用。

又推天文、禮樂,故百工週奏以助其化。

皆猶靈寶三等經文之功。

又至上皇三年七月二十九日壬子,天真皇人下授黃帝六壬式圖、六甲三元、遁甲造式之法。

法威天下,流傳子孫也。

故黃帝以道治世一百二十年,於鼎湖山白日昇天,上登太極宮,號曰中黃真一人。

分類:道教書籍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雲笈七簽
卷一 道德部卷二 混元混洞開闢劫運部卷三 道教本始部卷四 道教經法傳授部卷五 經教相承部卷六 三洞經教部卷七 三洞經教部本文卷八 三洞經教部經釋卷九 三洞經教部經釋卷十 三洞經教部經卷十一 三洞經教部經二卷十二 三洞經教部經三卷十三 三洞經教部經四卷十四 三洞經教部經五卷十五 三洞經教部經六卷十六 三洞經教部經七卷十七 三洞經教部經八卷十八 三洞經教部經九卷十九 三洞經教部經十卷二十 三洞經教部經十一卷二十一 天地部一卷二十二 天地部二卷二十三 日月星辰部一卷二十四 日月星辰部二卷二十五 日月星辰部三卷二十六 十洲三島部卷二十七 洞天福地部卷二十八 二十八治部卷二十九 稟生受命部一卷三十 稟生受命部二卷三十一 稟生受命部三卷三十二 雜修攝部一卷三十三 雜修攝部二卷三十四 雜修攝部三卷三十五 雜修攝部四卷三十六 雜修攝部五卷三十七 齋戒部卷三十八 說戒部一卷三十九 說戒部二卷四十 說戒部三卷四十一 雜法部卷四十二 存思部一卷四十三 存思部二卷四十四 存思部三卷四十五 秘要訣法部一卷四十六 秘要訣法部二卷四十七 秘要訣法部三卷四十八 秘要訣法部四卷四十九 秘要訣法部五卷五十 秘要訣法部六卷五十一 秘要訣法部七卷五十二 雜要圖訣法部卷五十三 雜秘要訣法部卷五十四 魂神部一卷五十五 魂神部二卷五十六 諸家氣法部一卷五十七 諸家氣法部二卷五十八 諸家氣法部三卷五十九 諸家氣法部四卷六十 諸家氣法部五卷六十一 諸家氣法部六卷六十二 諸家氣法部七卷六十三 金丹部一卷六十四 金丹部二卷六十五 金丹部三卷六十六 金丹部四卷六十七 金丹部五卷六十八 金丹部六卷六十九 金丹部七卷七十 金丹部八卷七十一 金丹部九卷七十二 金丹部十卷七十三 金丹部十一卷七十四 方藥部一卷七十五 方藥部二卷七十六 方藥部三卷七十七 方藥部四卷七十八 方藥部五卷七十九 符圖部一卷八十 符圖部二卷八十一 庚申部一卷八十二 庚申部二卷八十三 庚申部三卷八十四 屍解部一卷八十五 屍解部二卷八十七 諸真要略部卷八十八 仙籍旨訣部卷八十九 諸真語論部卷九十 七部語要部卷九十一 七部名數要記部卷九十二 仙籍語論要記部一卷九十三 仙籍語論要記部二卷九十四 仙籍語論要記部三卷九十五 仙籍語論要記部四卷九十六 讚頌部讚頌歌卷九十七 讚頌部歌詩卷九十八 讚頌部詩讚辭卷九十九 讚頌部贊詩詞卷一百 紀傳部紀一卷一百一 紀傳部紀二卷一百二 紀傳部紀三卷一百三 紀傳部傳一卷一百四 紀傳部傳二卷一百五 紀傳部傳三卷一百六 紀傳部傳四卷一百七 紀傳部傳五卷一百八 紀傳部傳六卷一百九 紀傳部傳七卷一百一十 紀傳部傳八卷一百一十一 紀傳部傳九卷一百一十二 紀傳部傳十卷一百一十三 紀傳部傳十一卷一百一十四 經傳部傳十三卷一百一十五 紀傳部傳十四卷一百一十六 紀傳部傳十五卷一百一十七 靈驗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靈驗部二卷一百一十九 靈驗部三卷一百二十 靈驗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靈驗部五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