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笈七簽》卷六十 諸家氣法部五:△錄神誠戒序第一昔大黃帝君太古無名,雲大黃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雲笈七簽》卷六十 諸家氣法部五

雲笈七簽

卷六十 諸家氣法部五

◎中山玉櫃服氣經 ──碧嚴先生撰黃元君注

△錄神誠戒序第一

昔大黃帝君太古無名,雲大黃帝君者,則黃帝有熊也。

會群仙於崆峒山,問道於廣成子曰:夫人養生全真,遊觀於天庭間,止息於洞房中,得與眾聖齊群,駐童顏而不敗者,則何法最寶?廣成子曰:夫人以元氣為本,本化為一精一,一精一變為形,形雖好生,欲能竭之,故欲不可縱,縱之則生虧,制之則生盈,盈者一精一滿氣盛,百神備足。

夫有死必有生,有生必形虧,虧盈盛衰,物之常理日中移,月滿虧,樂極哀來,物盛則衰,有生即死,是天地之常數也。

聖人智通萬物,以法堅身,在養育之門,無犯形本,則合於化元之道者也。

夫人一體 內有百關九節百關者,號百祿之神,為九節之用;九節者,一掌、二腕、三臂、四膊、五項、六腰脊、七腿坰、八脛腂、九腦,是謂九節也,合為形質,洞房、玉戶、紫宮、泥丸、丹田以處泊古文作措保今論神氣棲息,故宜處泊。

洞房等,皆天庭三田神正泊處也,百神守衛,六靈潛護百神者,百節之神,守固榮衛,保護五臟。

藏亦有神,五神清則百節靈,五神傷則百節綯,清則少,傷則老。

經云:貪慾嗜味,傷神促壽。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

六靈者,眼、耳、鼻、舌、身、意,亦謂之六識,常隨心動,念則識暗,但閉之則寧,用之則成,察之則悟,任之則真。

又有三魂伏於身,七魄藏於府,故雲肝藏魂,肺藏魄,脾藏志,心藏神,腎藏一精一,此皆百神六靈之主也。

宜防濁亂,輕躁動作,違之不守,自致敗傷而已,保其玄關,守其要路道以真一為玄關,以專一精一為要路。

即食百谷,則邪魔生,三蟲聚蟲有三名,伐人三命,亦號三一屍一。

一名青姑,號上一屍一,伐人眼,空人泥丸,眼暗面皺,口臭齒落,鼻塞耳聾,發禿眉薄,皆青姑之作也,一本作青石。

二名白姑,號中一屍一,伐人腹,空人藏府,心旋意亂,肺脹胃弱,氣共傷胃,失饑過度,皮癬肉燋,皆白姑之作也,一本作白石。

三名血一屍一,號下一屍一,伐人腎,空人一精一髓,腰痛脊急,腿痺靦頑,腕疼頸酸,一陰一萎一精一竭,血乾骨枯,皆血一屍一之化也。

一本作血姑。

此三一屍一毒流,噬嗑胎魂,欲人之心,務其速死,是謂邪魔生也。

一屍一化為鬼,遊觀幽冥,非樂天庭之樂也。

常於人心識之間,使人常行惡事、好嗜欲、增喜怒、重腥穢、輕良善,或亂意識,令蹈顛危。

其於一日之中,唸唸之間,不可絕想。

每於甲子、庚申日,上白天曹,下訟地府,告人一陰一私,述人過惡,十方刺史受其詞,九泉主者容其對,於是上帝或聽,人則被罰,輕者,人世迍邅,求為不遂;重者,奄歸大夜,分改身成,殃異而出,今俗傳死次直符,雄雌殃注,破在煞星,此之是也。

都由人不能絕百谷五味,誡嗜欲,禁貪妄而自致其殞歿。

《內景玉書》云:百谷之實土地一精一,五味外美邪魔腥,臭亂神明胎氣零,三魂恍惚魄糜傾。

要知成彼之三蟲,由斯五穀也,貫穿五臟,環鑿六腑,使丹田不華實,津液不流注,血脈不通行,一精一髓不凝住,胎魄不守宮,一陰一魄不閉戶。

令人耽五味,長貪慾,衰形神,老皮發。

若不卻粒絕味,禁嗜誡色,則一屍一蟲全而生,身神必死滅。

若三蟲弭,一屍一鬼失,魂魄養,一精一髓固形神保。

天地者,非氣術而不倚矣擒制情慾,弭滅蟲一屍一,使形神不枯朽,須服神氣,還元返本,過此皆不可倚也。

且我大仙,以氣術為先,元氣是本;道以太和為宗,沖元是本。

及吾歸之於妙,寂之於玄,化之於無,用之於自然,自然輕舉,升於玄玄,出入無間,其道恬焉。

與道通靈,當有何患音還。

《內景》云:勿令七祖受冥患。

不許以道傳非人,即七祖受冥殃也。

今言「當有何患」,是亦依道奉行,保無殃咎也。

夫上清所崇,中仙以丹術為本,下仙以藥術為首,量此二者,夫何以久?皆以勤形勞神,餌金服石,動費貨泉,失于歸寂,蓋不得自然之理,乖於真道矣。

昔大隗翁曰:生吾有身,憂吾勤勞,念吾飢渴,觸情縱慾,過患斯起,遂虧於玄化之道也此廣成子述初古大仙要道,所得之秘旨也。

於是大黃帝君。

謹心神,觀想元氣用啟玄理,先靜丹元,觀想自然,融于歸寂也。

乃感太一真君,持《玄元內景氣訣妙經》一篇,授之帝君。

邇後降中岳,復會群仙,宣是妙經,因名《中山玉櫃服神氣經》此碧巖受行是經於師奉傳,然得分明,知其的實,故以告也。

夫太一真君,是北極太和元氣之神,神通變化,自北極紫微宮,經過於天地間,滋育萬物,在天則五象明焉,在地則草木生焉,居人則神識靈焉,在鑒則五行察,在化則四運變,聽之不聞,視之不見,搏之不得,無狀而與萬物作狀,故謂之玄,謂之象。

所患無不應,所真無不證,所專無不用,所一精一無不動,是知道以真正為玄關,專一精一為要路,倚於此者,則無所不通也碧巖所受,相次顯示,使其將來,不滯迷惑。

經曰:夫欲服氣,服元氣為本,以歸寂為玄妙,若不得此門,及不知玄關要路,則終不能成就功德也經之要言,故不妄語。

夫求仙道絕粒為宗,絕粒之門,服氣為本,服氣之理,齋戒為先,當持齋戒,然揀好日,晏靜一室,安置床 席其齋以心清意靜,無諸躁動,正可二七日。

若不先齋,則不得神氣內助;若不存想,則神氣不內補。

夫欲修行,要當別置一室,好土香泥泥飾,明密高敞,床 褥厚暖,衾枕新潔,不得使雜人穢污,輒到其中。

其中地須鋤深二尺,篩去滓礫,除諸穢物,更添好土,築搗平實,更羅細土,拍踏令緊,既得穩便,勤須灑掃,務其清淨。

室中唯安書機、經櫃,每一度焚香,念玄元無上天尊,又念太一真君又可存乎三一、三、元、五臟、六靈、一身之神,冥心,叩齒,靜默思之也。

太一真君有五誡,誠心依之,克獲神應:一者,不得與女人語笑同處,致一屍一鬼惑亂精神;二者,勿食一切雜熏膩、五辛、留滯冷滑之物,若食之,令三一屍一濁觸五神;三者,勿入一切穢惡處所,夫吊死問病,至人不為,殺戮決罰驚魂,大怒大怖精神飛散,就中死一屍一,道家大忌海之至大,尚不宿一屍一,人之至靈,一屍一之至穢也。

或誤衝見,當以桃皮、竹葉湯浴,訖,入室平臥,存想心家火遍身焚燒,身都炯然,使之如晝,然後閉氣,咽新氣,驅逐腹內穢氣,攻下洩務令出盡,當自如故;四者,勿與一切眾人爭於是非,忿諍斗競,及抱小兒,減人算壽,損志傷神;五者,勿得欺罔,一切事一陰一神不助,常慎言語,節度行止,勿對北旋溺,犯太一紫微,殃罰非細。

若有違此五戒,於二七日間,眠夢之內,自有驚覺,覺悟於人,務人修善,其事秘密,無事勿洩於人所言《內景氣訣妙經》一篇,良有是也。

夫內景是內秘之事,唯自己心內知之,固不合漏洩他人也。

△服氣絕粒第二

要當用雙日只日則奇,雙日則偶及本命日,預前更沐浴,於室內焚香機上,上安淨水一碗,設衾枕。

其訣例曰:臥至夜半起坐,鳴天鼓三十六過,靜心神,為元氣和,此氣子時生發於心藏間,上貫泥丸、丹田,眉間卻行三寸是上丹田宮,週轉於身,如紫雲氣;又想太一真君如嬰兒,左手持玉訣,右手執靈符,游於紫雲氣間。

然後平枕正臥,絕一切浮想,浮想若不除,則心神氣當閉不行,絕想止念既定,然待出息盡便閉,玄牝氣鼓滿,牙齒勿得相近,欲咽之時,齒牙微相近,仍須收息縮氣?音攝腹嚥下,以咽得為度,咽得飽以為期,亦無時限,此法與諸家嚥氣不同。

若不收息縮氣,取?嚥下,則不入大腹中,又不入食脈中。

夫喉嚨中嚥入之氣,自有三道:一入腸胃中脈;二入五臟中脈;三入食脈。

若不依前法縮氣?腹,但空咽得其氣,只得獨入腸中,不入食脈,即無所成益也。

若直下入腹中,入腸胃,緣腹中多阻隔,致令上衝下洩,食退其腸,四肢漸似無力,體內不免虛羸。

縱吃湯飲,餌服諸藥,並亦不免口乾、舌澀。

若但依此法,候氣滿口,食久畜取,?腹嚥下,自當分入食脈及五臟,內息以此為都契。

假令元氣未達腸中,其食脈已先強滿,與食無異,輒無虛羸,神妙無比。

若不依此,一日縱三五十度嚥氣,其腹內未免欠乏,常有所思於食,即不可見其效矣。

要坐服亦得,須依前法,以氣息畜嚥入,嚥入之時,仍須低頭取勢嚥下,嚥下即當時分入髒腸及食脈中,但解用氣,食脈當時強滿,滿即自然飽足。

如未曾學者,亦不過三數日便見次第。

若咽物不得,縱咽不入於食脈,及心意妄思,即是夙生無分矣。

諸門嚥氣,皆先入腸中,沖排滓穢,經三五七日後,方達食脈。

縱達食脈,且神勞力倦,思食之意未能全絕,假令堅守數日之間,尚多腹中欠乏。

若遇此法,但持四十九日,自然絕思飲食,縱有百味佳餚,都不採覽,神功若此,無以加焉。

切在藏秘,勿示見人者也。

凡春夏秋冬,並不假暖氣,日久自悟,諸理瞭然。

若要湯藥、杏仁、姜、蜜及好蜀茶無妨,力未圓可以調助,唯姜不得多著,性能壞物,善奪人志。

曾有通服豉湯,此則未達深理,豉且本性太冷,久淹塵穢,只辟面毒及解傷寒,大約傷壞藏府,正傾元氣,特宜忌之。

前雲收息者,當低頭納氣,氣入都亦無聲,攻排滓穢,務令速退腸中滯食,納得元氣,自然常飽,此是氣與神合行之至也。

三日後,亦不擇行住坐臥,為之總得,亦不假致氣,但咽強自下,人亦不知,自覺體理疏通,四肢過於常劍如此七日,神氣自足,不假久煉功夫,亦不要每日存想。

自此一百日,三一屍一自除,忽爾一日,神自內現。

但食氣五十日,谷氣方盡,便可絕諸湯藥,其食出時,當有五色物出如似膿血。

此物既盡,諸府通達,內視藏胃,如晝所見。

若得至此,切不得慢洩於人,一旦神功通悟,亦不得輒懷怪異,尤須秘之,勿申於外。

自然之功,外奸亦所不入,在一陽一不燋托一陰一不腐,一切質礙,無不穿貫,不危不殆。

若谷氣未盡,即不到通地,如曾經受法之後,得遇此術,神氣內輔,靈響外應,自然自在,無所拘束,要食亦得,不食亦得,食亦無損,絕亦無傷,再食再服,不揀月日,不論行住坐臥,處處總得。

若不食多時,要得食者,可依前受法訖即食;若食多時,要得絕者,亦可受法訖,更依術為之,取以大成,諸絕為定。

夫至道無二,守之必成。

但不錯功,自然玄秘,世間吉凶善惡,無不曉達,上至天府,下至一陰一司,一切神靈,皆得使役,所有疾病,見無不理,所有異物,見無不識,顏如童女,光彩射人,行速如風,所去無滯,一年之外,自入玄門。

玄門者,謂入胎息道言:玄牝門,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又,玄之又玄,眾妙之門也。

△胎息羽化功第三

夫修胎息,於密室中厚設床 枕,焚上好名香,兼請一至友為伴,緣初學人乍通玄路,見種種事,善惡境界,鬼神形容,自涉怪疑,心生妄亂,必恐閉息不固,事須要假相伴以安其意,切在清淨心神,使寂然不動自淨其心,無想他事,善惡俱捨,出入兩忘,有若處胎,了然絕息,即寂然不動也。

可正施手足,平枕仰臥,待出息盡,欻然閉之,更勿令出,當得攻面,流下四肢,渾身稍熱,處處自得,絕喘絕息,乃遣至下,籌記洩息數凡一出一入口鼻之氣,名一息。

以傍人出入,數其息也。

不過五百息,內景自現。

若卻還口鼻中,當微微放出,功至千息,其效的然,當易換骨肉,煉髓如霜,即合於大元,通於天府。

上清事固不可裁其功,元力固不可明其德,神仙之法固不可宣其言,修道之術固不可示其要。

所以雖言胎息,不說羽化者,良由此也。

若依此術修煉,胎息得成而羽化亦成就,自有五神相伴,不假至友,此則不言之功,功已成矣。

此《中山玉櫃服神氣經》,非至人至行,不可妄傳,豈唯罪業一身,抑亦殃累七祖,切宜誡慎,勿示非人。

論曰:氣功妙篇,氣術之道數略同,專其精通,則世一二,且諸門嚥氣,或功繁語暗,理敘多端。

若咽非候時,則心力多倦;若無時吐納,食退氣微;若坐想存神,志羸氣憊,縱使宣明口勢,吐納開張,皆須日久月深,倦於賒闊。

假令元氣初得通於經脈,即經體尚虛,若元氣未達經脈之間,即臟腑不免綿惙,致其轉思食道,因此彌留。

辯其理者,則勤苦而進輪;昧其趣者,則懈怠而退轍。

實由不通元路,未契玄關,齋禁不齊於內神,制度有虧於外法。

余今所錄,至秘至神,是得自然之本原,洞了道術之根蒂。

後代學者,宜自勉歟!

△聖正規法第四

夫先聖先真之道術,通載則理合於幽微,若不逢立啟之門,難達其玄牝,若獲斯訣,可決成功。

功滿德圓,無所不可,上以升九天,下以游五嶽。

若居於塵世者,可以理百病,可以消眾毒,可以鑒吉凶,可以察善惡,可以起垂死,可以救臨危,可以役神靈,可以辟刀兵,可以卻寒熱,可以離世苦。

若居於山谷者,可以登懸險,可以升虛空,可以涉一江一 波,可以隱形蹤,可以降毒蛇,可以伏猛獸,可以游九府,可以棲三岫。

進可以飛九天,退可以沉九泉,永除飢渴,度絕纏一綿 ,隱化無滯,盈虧自然,免三途五苦之難,削黑簿丹籍之名,名書金簡之科,功記玉皇之歷,此玄元之聖力,上真之秘旨,功成之後,不思而自成,不呼而自至。

言通雅正,語合幽微,至道無為,了然總會,一至於此,吾道成焉。

論曰:夫達士悟道,常畏於身。

故吾有大患,為吾有身,故有其患,患在毀傷形體,莫若寄寓神一精一,譬於器中安物,物假器而居之,畏器之破壞,物乃不得安居。

形體若也消亡,精神於何處安泊?神畏身死,物忌器破。

若乃小心護惜,專意保持,身器兩存,神物何慮?但以粗心大膽,棄擲墜撲,色慾勞形,縱性費力,氣因茲而破壞,身自此而毀傷,形如燋谷枯木,不可復生其牙葉,縱遇一陽一和之春,長為一陰一冥下鬼,畢於朽腐,可謂愍嗟,雖位極人臣,皆行一屍一走骨矣言雖位極人臣,若不知道,皆是行一屍一走骨也。

夫玄元得之於自然,廣成受之於上仙,黃帝修之於內景,余今遇之於中天中天,即中山,謂嵩岳也。

碧巖於此,遇斯經焉。

此經微妙,不可思議。

述服氣之神功,漸通達於胎息,之道若成,羽化之期自至,便能升於天府,名紀玉書,位為大仙,階齊聖列。

將來學人見此《中山玉櫃服神氣經》,安心修行,請勿有疑,必然之理,通於神明,幸宜保敬,勿負余信。

----------------------------------------

◎幻真先生服內元氣訣法

△進取訣

凡欲服氣,先須高燥淨空之處,室不在寬,務在絕風瀼。

常令左右燒香不用穢污。

床 須厚軟,腳稍令高《真誥》曰:床 高鬼吹不及,言鬼神善因地氣以吹人為崇,床 高三尺可也。

衾被適寒一溫一 ,令冬稍暖尤佳。

枕高二寸餘,令與背平。

每至半夜後生氣時,或五更睡之初覺,先吹出腹中濁惡之氣,一九下止。

若要細而言之,則亦不在五更,但天氣調和,腹中空,則為之。

先閉目,叩齒三十六通,以警身神。

畢,以手指捻目大小眥,兼按鼻左右,旋耳及摩面目,為真一人起居之法。

更隨時少為導引,以宣暢關節。

乃以舌柱上顎,料口中外津液,候滿口則咽之,令下入胃,存胃神承之,如此三,止。

是謂漱咽靈液,灌溉五臟,面乃生光。

此之去就,大體略同。

便兀然放神,使心如枯木,空身若委衣,內視返聽,萬累都遣,然後淘之。

每事皆閉目握固,唯臨散氣之時,則展指也。

夫握固,所以閉關防而卻一精一邪。

初服氣之人,氣道未通,則不得握固,待至百日或半年,覺氣通暢,掌中汗出,則可握固。

《黃庭經》云:閉塞三關握固停,漱咽金醴吞玉英,遂至不食三蟲亡,久服自然得興昌。

△淘氣訣

訣曰:凡人五臟,亦各有正氣。

夜臥閉息,覺後欲服氣,先須轉令宿食消,故氣得出,然後始得調服。

其法閉目握固,仰臥,倚兩拳於乳間,豎兩膝,舉背及尻,間閉氣,則鼓氣海中氣,使自內向外,輪而轉之,呵而出之,一九或二九止。

是曰淘氣,畢則調之。

△調氣法

訣曰:鼻為天門,口為地戶,則鼻納之,口宜吐之,不得有誤。

誤則氣逆,氣逆則生疾。

吐納之際,尤宜慎之,亦不使自耳聞,調之或五或七至九,令平和也。

是曰調氣,畢則咽之,夜睡則閉之,不可口吐之也。

△嚥氣訣

訣曰:服內氣之妙,在乎嚥氣。

世人咽外氣以為內氣,不能分別,何以談哉?納吐之士,宜審而為之,無或錯誤耳。

夫人皆稟天地之元氣而生身,身中自分元氣而理。

每咽及吐納,則內氣與外氣相應,自然氣海中氣,隨吐而上,直至喉中,但喉吐極之際,則輒閉口連鼓而咽之,令郁然有聲,汨汨然從男左女右而下,納二十四節,如水瀝瀝,分明聞之也。

如此,則內氣與外氣相顧,皎然而別也。

以意送之,以手摩之,令速入氣海。

氣海,臍下三寸是也,亦謂之下丹田。

初服氣人,上焦未通,以手摩之,則令速下,若流通,不摩亦得。

一閉口,三連咽止。

乾咽,號曰雲行。

一濕口咽取口中津咽,謂之雨施。

初服氣之人,氣未流行,每一咽則旋行之,不可遽至三連咽也。

候氣通暢,然後漸漸加之,直至於小成也。

一年後始可流通,三年功成,乃可恣服。

新服氣之人,氣既未通,咽或未下,須一咽以為候,但自郁然有聲,汩汩而下,直入氣海。

◇行氣訣

法曰:下丹田近後二穴,通脊脈,上達泥丸。

泥丸,腦宮津名也。

每三連咽,即速存下丹田所,得內元氣,以意送之,令入二穴。

因想見兩條白氣,夾脊雙引,直入泥丸,熏蒸諸宮,森然遍下毛髮、面部、頭項、兩臂及巨手指,一時而下入胸,至中丹田。

中丹田,心宮神也。

灌五臟,卻歷入下丹田,至三星,遍經褷膝、脛、踝,下達湧泉。

湧泉,足心是也。

所謂分一氣而理,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之狀也。

只如天有泉源,非雷霆騰鼓,無以潤萬物。

若不迴盪濁惡之氣,則令人有不安。

既有津液,非漱咽之,不堪溉灌五臟,發其光彩,終不能還一精一補腦;非一交一 合,則不能溯而上之。

咽服內氣,非吐納則不能引而用之。

是知迴盪之道,運用之理,所以法天則地。

想身中濁惡結滯,邪氣瘀血,被正榮氣蕩滌,皆從手足指端出去,謂之散氣。

氣散則展手指,不須握固。

如此一度,則是一通。

通則無疾,則復調之,以如使手。

使手復難,鼓咽如前。

閉氣鼓咽至三十六息,謂之小成。

若未絕粒,但至此常須少食,務令腹中曠然虛淨,無問坐臥,但腹空則咽之,一日通夕至十度,自然三百六十咽矣。

若久服氣,息頓三百六十咽,亦謂之小成,一千二百咽,謂之大成,謂之大胎息。

但閉氣數至一千二百息,亦是大成。

然後胎不結,然不能煉形易質,縱得長生,同枯木無一精一光。

又有煉氣、閉氣、委氣、布氣並,諸訣法,具列於文,同志詳焉。

△煉氣訣

訣曰:服氣煉形,稍暇入室,脫一衣 散發,仰臥,展手勿握固,梳頭令通,垂席上布之,則調氣咽之。

咽訖便閉氣,候極,乃冥心絕想,任氣所之以通理,悶即吐之,喘息即調之,候氣平,又煉之。

如此十遍,即止。

新服氣之人,未通,有暇漸加一至十;候通,漸加至二十至五十。

即令遍身汗出,如有此狀,是其效也。

安心和氣,且臥勿起沖風,乃卻老延年之良術爾。

但津液清爽,時為之爾;氣惛亂欲睡,慎勿為也。

常勤行之,四肢煩悶不暢亦為之,不必每日旦,要獨清爽時,為之十日、五日。

《黃庭經》云:千災已消百病痊,不憚虎狼之凶殘,亦以卻老年永延。

△委氣訣

訣曰:夫委氣之法,體氣和平也,身神調暢,無問行住坐臥,皆可為之。

但依門戶調氣,或伸於床 ,或兀然而坐,無神無識,寂寂沉沉,使心同太空,因而調閉,或十氣、二十氣皆通。

須任氣,不得與意相爭。

良久,氣當從百毛孔中出,不復口吐也,縱有十分無二也。

復調能數至千二百息已上,彌佳。

行住坐臥,亦可為之。

如此勤行,百關開通,顏色光澤,氣清長如新沐浴之人。

但有不和則為之,亦當清泰也。

《黃庭經》云:高拱無為魂魄安,清淨神見與我言。

△閉氣訣

訣曰:忽有修養乖宜,偶生疾患,宜速於密室,依服氣法,布手足訖,則調氣咽之。

念所苦之處,閉氣以意想注,以意攻之,氣極則吐之。

訖,復嚥氣,相繼依前攻之,氣急則止,氣調復攻之。

或二十至五十,攻覺所苦處,汗出通潤,即止。

如未損,即每日夜半,或五更、晝日頻作,以意攻之。

不拘病在頭面、手足,但有疾之處、則攻之,無不愈者。

是知心之所使氣,甚於使手,有如神助,功力難比也。

△布氣訣

訣曰:凡欲布氣與人療病,先須依前人五臟所患之處,取方面之氣,布入前人身中,令病者面其方,息心靜慮,此與氣。

布氣訖,便令嚥氣。

鬼賊自逃,邪氣永絕。

△六氣訣

訣曰:六氣者,噓、呵、呬、吹、呼、嘻是也。

氣各屬一髒,餘一氣屬三焦。

呬屬肺,肺主鼻,有寒熱不和及勞極,依呬吐納,兼理皮膚瘡疥,有此疾,則依狀理之,立愈也。

呵屬心,心主舌,口乾舌澀,氣不通及諸邪氣,呵以去之,大熱大開口,小熱小開口呵。

若須作意,是宜理之。

呼屬脾,脾主中宮,如微熱不和,腹胃脹滿,氣悶不洩,以呼字氣理之。

吹屬腎,腎主耳,腰肚冷,一陽一道衰,以吹字氣理之。

嘻屬三焦,三焦不和,嘻以治之。

氣雖各有所治,但五臟三焦,冷熱勞極、風邪不調,都屬於心,心主呵,呵所治諸疾皆愈,不必六氣也。

噓屬肝,肝主目,赤腫昏眩等,皆以噓治之。

△調氣液訣

訣曰:人食五味,五味各歸一藏,每藏各有濁氣。

同出於口。

又六氣三焦之氣,皆湊此門,眾穢並投,合成濁氣,每睡覺,薰薰氣從口而出,自不堪聞,審而察之,以知其候。

凡口中焦乾,口苦舌澀,乳頰無津,或嚥唾喉中痛不能食,是熱極狀也,即須大張口呵之,每咽必須依門戶,出之十呵、二十呵,即鳴天鼓,或七或九,以舌下撩華池而咽津,復咽令熱氣退,止。

但候口中清水甘泉生,即是熱退五臟涼也。

若口中津液冷淡無味,或呵過多,心頭汪汪然,食飲無味,不受水,則是冷狀也,即當吹以一溫一 之,如一溫一 熱法。

伺候口美心調,一溫一 即止。

《黃庭經》云:玉池清水灌靈根,審能修之可長存。

又云:漱咽靈液災不幹。

△飲食調護訣

訣曰:服氣之後,所食須有次第,可食之物有益,不可食之物必有損,損宜永斷,益乃恆服。

每日平旦,食少許淡水粥,或一胡一 麻粥,甚益人,治脾氣,令人足津液。

日中淡面餺飥及餅並佳,只不得承熱食之,勃亂正氣也。

煮蔥薤羹可佳,飯必粳米,大麥面益人。

服氣之人經四時,甚宜服食之。

此等物不必日日食之,任隨臨時之意欲食之。

鹿肉作白脯,食之佳,如是齋戒,即不得食也。

三十六禽神直日,其象鳥並不可食。

棗、栗之徒兼追餅,亦得食也。

作可餧慎勿飽,飽則傷心,氣尤難行。

凡熱面、蘿蔔羹,切忌切忌。

鹹酸辛物,宜漸漸節之。

每食畢,即須呵出口中食毒濁氣,永無患矣。

服氣之人,腸胃虛淨,生冷、醋滑、粘膩、陳硬、腐敗、難消之物,不用食。

若偶然食此等之物一口,所在處必當微痛,慎之。

但食軟物,乃合宜也。

每食先三五嚥氣,而吃食令作主,兼吞三五粒生椒佳也。

食畢,更吞三粒下走引氣。

此物能消食,引氣向下,通三焦,利五臟,趁濁穢,消宿食,助正氣也。

宜長久服之,能辟寒冱暑濕,明目生發,治氣功力,不可具述,備在《太清經》中,服椒別有方。

服候有氣下,則洩之,慎而勿留,留則恐為疾。

每空腹隨性飲一兩杯清酒,甚佳。

冬一溫一 夏冷,助正氣排遣諸邪,其功不細。

戒在多,多則惛醉,醉則傷神損壽。

若遇尊貴,不獲已,即宜飲,放即三五口,飲並即大開口十數下,以遣出面櫱之毒,調治之。

常時飲一二升,徐徐飲之,亦不中酒,兼不失食,味亦不退,乃如故矣。

不用沖生產、死亡並六畜,一切穢惡不潔之氣,並不宜及門,況近之耶?甚不宜正氣。

如不意卒逢以前諸穢惡,速閉氣,上風閉目速過,便求一兩杯酒以蕩滌之。

覺氣入腹不安,即須調氣,過出濁氣,即卻嚥下,更納新氣,以意送之,當以手摩之,則便含椒及飲一兩杯酒,令散矣。

如不肯散,即不須過理逼,任出無苦。

此則上焦擁,故終須調氣理之,使和平也。

而食油膩辛味,甚犯正氣,切意省之。

尚知向犯者,使勿忤也。

亦有服氣一年通氣,二年通氣實,三年功成,元氣凝實,縱有觸犯,無能為患。

日服千咽,不足為多,返老還童,漸從此矣。

氣化為津,津化為血,血化為一精一,一精一化為髓,髓化為?。

一年易氣,二年易血,三年易脈,四年易肉,五年易髓,六年易?,七年易骨,八年易發,九年易形,即三萬六千真神,皆在身中化為仙童,號曰真一人矣。

勤修不倦怠,則關節相連,五臟牢固。

《黃庭經》云:千千百百自相連,一一十十似重山。

是內氣不出,外氣不入,寒暑不侵,刀兵不害,升騰變化,素同三光也。

△休糧訣

訣曰:凡欲休糧,但依前勤修,三年之後,正氣流通,髓實骨滿,百神守位,三一屍一遁逃。

如此漸不欲聞五味之氣,常思不食,欲絕則絕,不為難也。

但覺腹空,即須嚥氣,無問早晚,何論限約,久久自知節候,無煩其言,何用藥物!大抵服藥之人,多不能服氣,終日區區,但以藥物為務,身形不得一精一實,固為未得亦非上士用心也。

《黃庭經》云:百谷之實土地一精一,五味外美邪魔腥,臭亂神明胎氣零,那從返老卻還嬰,何不食氣太和一精一,故能不死入黃寧。

此之謂也。

△慎守訣

訣曰:世上之人,多嗜欲傷生伐命,今古共焉。

不早自防,追悔何及!夫人臨終方始惜其身命,罪定而後思求善事,病成方求其藥,天綱已發,何可救之?故賢哲上士,惜未絕之命,防未禍之禍,理未病之病,遂拂衣人寰,攝心歸道。

道者,氣也;氣者,心之主;一精一,者命之根。

愛一精一重氣,然後身心保之矣。

《黃庭經》云:方寸之中,謹蓋藏,精神還老復丁壯,養子玉樹令如杖,急固子一精一以自償。

又曰:長生至慎房中急,何謂死作令神泣?若當訣海百瀆傾,葉去樹枯失青青。

夫長生久視,未有不由愛一精一保氣能致之。

一陰一丹內御之道,世莫得知,雖務於氣,而不解絕情慾,亦未免殃矣。

故曰:人自失道,非道失人;人常去生,非生去人。

修養君子,自保省爾。

△服氣胎息訣

訣曰:一精一者,氣也;氣者,道也。

先叩齒三十六通,右轉頭一匝,如龜引頸,其胎息上至咽喉,即咽之。

如此三遍,方閉口以舌內外摩料,取津滿口漱流,昂頭咽之,上補泥丸,泥丸即昂頭是也。

下潤五臟。

老子曰:甘雨潤萬物,胎津潤五臟。

晝夜不寐,乃成真一人,上致神仙,下益壽考。

在身所有疾苦,想氣送至所苦處,即愈。

真氣逐濁氣,上衝下洩,覺神清爽,則氣自沖和。

故聖人有言:夫人在氣中,氣在人中,人不離氣,氣不離人,人藉氣而生,因失氣而死,死生之理,盡在氣也。

但調得其氣,求死不得。

則每夜半及五更,展兩腳,握固,展手去身五寸,其枕不得過二寸,閉目,依前法咽之。

梳洗訖,以暖一杯酒飲之,益胎息,潤六府,引氣開百關。

昔峨眉山仙人幽秘法,此不可言也。

老君曰:靈芝玉英,並在其腹,名山大澤,取藥服之,與道甚乖。

吾道甚易,但能行之。

早起展兩腳,喘息勻,以兩手叉腦後,手前拽,頭向後拽頓,如此三,畢;兩手相叉向前拽,前拽三兩遍,左右掣三二十遍。

畢,咽津二十遍。

如覺四體不和,即乃舌漱液三二十咽,流卻疾去。

萬金不傳非其人,造次傳者,殃及三代也。

----------------------------------------

◎胎息經

胎從伏氣中結臍下三寸為氣海,亦為下丹田,亦為玄牝。

世人多以口鼻為玄牝,非也。

口鼻即玄牝出入之門。

蓋玄者水也;牝,土母也。

世人以一陰一陽一氣相感,結於水母,三月胎結,十月形體具而生人。

修道者,常伏其氣於臍下,守其神於身內,神氣相合而生玄胎。

玄胎既結,乃自生身,即為內丹,不死之道也。

氣從有胎中息神為氣子,氣為神母,神氣相逐,如形與影。

胎母既結,神子自息,即元氣不散。

氣入身來為之生,神去離形為之死《西升經》云:身者神之捨,神之主也。

主人安靜,神即居之;主人躁動,神即去之。

神去氣散,其可得生?是以人耳目手足,皆不能自運,必假神以御之。

學道養生之人,常拘其神以為身主,主既不去,宅豈崩壞也。

知神氣可以長生,固守虛無以養神氣《道經》云:我命在我,不在天也。

所患人不能知其道,復知而不行。

知者但能虛心絕慮,保氣養一精一,不為外境愛慾所牽,恬淡以養神氣,即長生之道畢矣。

神行即氣行,神住即氣住所謂意是氣馬,行止相隨,欲使元氣不離玄牝,即先拘守其神,神不離身,氣亦不散,自然內實,不饑不渴也。

若欲長生,神氣相注相注者,即是神氣不相離。

《玄綱》云:纖毫一陽一氣不盡不為鬼,纖毫一陰一氣不盡不為仙。

元一陽一即一陽一氣也,食氣即一陰一氣也。

常減食節欲,使元氣內運,元氣既壯,即一陰一氣自消。

一陽一壯一陰一衰,則百病不作,神安體悅,可覬長生。

心不動念,無來無去,不出不入,自然常住神之與氣,在母腹中本是一體之物,及生下為外境愛慾所牽,未嘗一息暫歸於本。

人知此道,常泯絕情念,勿使神之出入去來。

能行不忘,久而一習一 之,神自住之矣。

勤而行之,是真道路修真之道,備盡於斯,然聖人之言,其可忘歟。

分類:道教書籍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雲笈七簽
卷一 道德部卷二 混元混洞開闢劫運部卷三 道教本始部卷四 道教經法傳授部卷五 經教相承部卷六 三洞經教部卷七 三洞經教部本文卷八 三洞經教部經釋卷九 三洞經教部經釋卷十 三洞經教部經卷十一 三洞經教部經二卷十二 三洞經教部經三卷十三 三洞經教部經四卷十四 三洞經教部經五卷十五 三洞經教部經六卷十六 三洞經教部經七卷十七 三洞經教部經八卷十八 三洞經教部經九卷十九 三洞經教部經十卷二十 三洞經教部經十一卷二十一 天地部一卷二十二 天地部二卷二十三 日月星辰部一卷二十四 日月星辰部二卷二十五 日月星辰部三卷二十六 十洲三島部卷二十七 洞天福地部卷二十八 二十八治部卷二十九 稟生受命部一卷三十 稟生受命部二卷三十一 稟生受命部三卷三十二 雜修攝部一卷三十三 雜修攝部二卷三十四 雜修攝部三卷三十五 雜修攝部四卷三十六 雜修攝部五卷三十七 齋戒部卷三十八 說戒部一卷三十九 說戒部二卷四十 說戒部三卷四十一 雜法部卷四十二 存思部一卷四十三 存思部二卷四十四 存思部三卷四十五 秘要訣法部一卷四十六 秘要訣法部二卷四十七 秘要訣法部三卷四十八 秘要訣法部四卷四十九 秘要訣法部五卷五十 秘要訣法部六卷五十一 秘要訣法部七卷五十二 雜要圖訣法部卷五十三 雜秘要訣法部卷五十四 魂神部一卷五十五 魂神部二卷五十六 諸家氣法部一卷五十七 諸家氣法部二卷五十八 諸家氣法部三卷五十九 諸家氣法部四卷六十 諸家氣法部五卷六十一 諸家氣法部六卷六十二 諸家氣法部七卷六十三 金丹部一卷六十四 金丹部二卷六十五 金丹部三卷六十六 金丹部四卷六十七 金丹部五卷六十八 金丹部六卷六十九 金丹部七卷七十 金丹部八卷七十一 金丹部九卷七十二 金丹部十卷七十三 金丹部十一卷七十四 方藥部一卷七十五 方藥部二卷七十六 方藥部三卷七十七 方藥部四卷七十八 方藥部五卷七十九 符圖部一卷八十 符圖部二卷八十一 庚申部一卷八十二 庚申部二卷八十三 庚申部三卷八十四 屍解部一卷八十五 屍解部二卷八十七 諸真要略部卷八十八 仙籍旨訣部卷八十九 諸真語論部卷九十 七部語要部卷九十一 七部名數要記部卷九十二 仙籍語論要記部一卷九十三 仙籍語論要記部二卷九十四 仙籍語論要記部三卷九十五 仙籍語論要記部四卷九十六 讚頌部讚頌歌卷九十七 讚頌部歌詩卷九十八 讚頌部詩讚辭卷九十九 讚頌部贊詩詞卷一百 紀傳部紀一卷一百一 紀傳部紀二卷一百二 紀傳部紀三卷一百三 紀傳部傳一卷一百四 紀傳部傳二卷一百五 紀傳部傳三卷一百六 紀傳部傳四卷一百七 紀傳部傳五卷一百八 紀傳部傳六卷一百九 紀傳部傳七卷一百一十 紀傳部傳八卷一百一十一 紀傳部傳九卷一百一十二 紀傳部傳十卷一百一十三 紀傳部傳十一卷一百一十四 經傳部傳十三卷一百一十五 紀傳部傳十四卷一百一十六 紀傳部傳十五卷一百一十七 靈驗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靈驗部二卷一百一十九 靈驗部三卷一百二十 靈驗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靈驗部五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