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笈七簽》卷一百一十四 經傳部傳十三:《墉城集仙錄》者,紀古今女子得道升仙之事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雲笈七簽》卷一百一十四 經傳部傳十三

雲笈七簽

卷一百一十四 經傳部傳十三

◎墉城集仙錄敘

《墉城集仙錄》者,紀古今女子得道升仙之事也。

夫去俗登仙,超凡證道,駐隙馬風燈之景,享莊椿蟾桂之齡,變泡沫之姿,同金石之固,長生度世,代有其人。

綿歷劫年,編載經誥,玄圖秘菉,燦然可觀。

神仙得道之蹤,或品升上聖,或秩預高真,或統御諸天,或主司列岳,或騎箕浮漢,或隱月奔晨,或朝宴九清,或徊翔八極。

開皇已往,劫運之前,三洞寶書,多所詳述。

洎九皇三古之後,服牛乘馬已還,皆輟天府而下拯生靈,由仙曹而暫司宰制,垂法立教,秉國佐時,儒籍史臣,備顯其事。

至有韜光混跡,駕景登晨。

或功著巖林,朔煙霞而輕舉;或身離囂濁,控鸞鶴以沖虛。

或躬贊帝王,或樂居氓俗。

一陰一功克就,玄德升聞,使雞犬以俱飛,拔庭除而共舉。

光於簡冊,無世無之。

昔秦大夫阮蒼、漢校尉劉向,繼有述作,行於世間。

次有《洞冥書》、《神仙傳》、《道學傳》、《集仙傳》、《續神仙傳》、《後仙傳》、《洞仙傳》、《上真記》,編次紀錄,不啻十家。

又名山福地之篇、括地山海之說、搜神博物之記、仙方藥品之文,旁引姓名,別書事跡,接於聞見,詎可勝言,則神仙之事,煥乎無隱矣。

常俗之流,或言神仙者,必俟身形委謝,魂識成真,而後謂之神仙,非是骨肉升翥,此蓋愚瞽未達之甚也。

何者?《真經》云:得道去世,或隱或顯,證道雖一,修一習一 或殊。

故雲神仙之道百數,非一途所限,非一法所拘也。

或為真一人之友,或為天帝之賓,倏忽而龍駕來迎,參差而雲駢遐邁者,則谷希、長裡、青光、赤松之例是也。

或受書稟菉,一陰一景煉形,靈肉再生,前功克懋者,則五老、上帝、四極真王之例是也。

或一精一誠不易,試難不移,目注昆丘,心朝大帝而得道者,黃觀、韋道微、傅君之例是也。

況復《大洞》、《七變》、《八稟》、《三圖》、《胎一精一》、《斑符》、《隱芝曲素》、《玉一精一金液》、《黃水秘符》。

《赤樹青英》、《環剛絳實》、《白羽皇象》、《九轉八瓊》,服之而化鳳化龍,餌之而為金為玉。

復有《金璫》、《玉珮》之訣,《三皇》、《八景》之文,華丹素奏之靈,《神虎》、《金真》之要。

飛行之羽,超虛躡空;流金之光,攝神制逆。

翱翔則翠羽玄翮,控御則飛蓋曲晨。

七十四方之所修,靡虧毫髮;三十七色之所授,漸備羽儀。

至或降九錫以騰凌,踐七試而貞介。

資師秘訣,證自我心。

歷象不能易其堅,雷霆不能駭其聽,富貴不能惑其志,聲色不能誘其衷,此則我命在我,長生自致。

故古今得者,詎可殫論。

南真雲,功滿三千,白日昇天。

弘道無已,自致不死。

此之謂也。

夫神仙之上者,雲車羽蓋,形神俱飛;其次牝谷幽林,隱景潛化;其次解形托象,蛇蛻蟬飛。

然而沖天者為優,一屍一解者為劣。

又有積功未備,累德未彰,或至孝至忠、至貞至烈,或心不忘道、功未及人、寒棲獨煉於己身、善行不加於幽顯者,太上以其有志、太極以其推誠,限盡而終,魂神受福者,得為善爽之鬼。

地司不制,鬼錄不書,逍遙福鄉,逸樂遂志,年充數足,得為鬼仙。

然後升一陰一景之中,居王者之秩,積功累德,亦入仙階矣。

如此則善不徒施,仙固可學,功無鉅細,行無洪織,在立功而不休,為善而不倦也。

修一習一 之士,得不勖哉!

又一一陰一一一陽一,道之妙用,裁成品物,孕育群形,生生不停,新新相續。

是以天覆地載,清濁同其功;日照月臨,晝夜齊其用。

假彼二象,成我三才。

故木公主於震方,金母尊於兌澤,男真女仙之位,所治昭然。

觀夫誥籍之中,圖傳所述,混同載錄,未有解張。

今按上清七部之經、存注修行之事、日月五星之內、空常飛步之篇,元父玄母以兼行,一陽一號一陰一名而具著,纂彼眾說,集為一家。

女仙以金母為尊,金母以墉城為治,編記古今女仙得道事實,目為《墉城集仙錄》。

《上經》曰:男子得道,位極於真君;女子得道,位極於元君。

此傳以金母為主,元君次之,凡十卷矣。

廣成先生杜光庭撰。

----------------------------------------

◎西王母傳

西王母者,九靈太妙龜山金母也。

一號太靈九光龜台金母,亦號曰金母元君,乃西華之至妙、洞一陰一之極尊。

在昔道氣凝寂,湛體無為,將欲啟迪玄功,生化萬物,先以東華至真之氣,化而生木公焉。

木公生於碧海之上,蒼靈之墟,以主一陽一和之氣,理於東方,亦號曰王公焉。

又以西華至妙之氣,化而生金母焉。

金母生於神洲伊川,厥姓緱氏。

生而飛翔,以主一陰一靈之氣,理於西方,亦號王母。

皆挺質太無,毓神玄奧,於西方眇莽之中,分大道純一精一之氣,結氣成形。

與東王木公共理二氣,而育養天地,陶鈞萬物矣。

體柔順之本,為極一陰一之元,位配西方,母養群品。

天上天下,三界十方,女子之登仙得道者,鹹所隸焉。

所居宮闕,在龜山之春山西那之都、崑崙玄圃閬風之苑。

有金城千重,玉樓十二,瓊華之闕,光碧之堂,九層玄台,紫翠丹房。

左帶瑤池,右環翠水。

其山之下,弱水九重,洪濤萬丈,非飆車羽輪不可到也。

所謂玉闕塈天,綠台承霄,青琳之宇、硃紫之房,連琳彩帳,明月四朗。

戴華勝,佩靈章,左侍仙女,右侍羽童,寶蓋沓映,羽旗廕庭。

軒砌之下,植以白環之樹,丹剛之林,空青萬條瑤干。

千尋無風,而神籟自韻,琅然皆九奏八會之音也。

神洲在崑崙之東南,故《爾雅》云「西王母日下」是矣。

又雲王母蓬髮戴勝、虎齒善嘯者,此乃王母一之 使金方白虎之神,非王母一之 真形也。

元始天王授以《萬天元統》、《龜山九光》之菉,使制召萬靈,統括真聖,監盟證信,總諸天之羽儀。

天尊上聖朝宴之會、考校之所,王母皆臨映焉。

上清寶經、三洞玉書,凡所授度,鹹所關預也。

昔黃帝討蚩尤之暴,威所未禁,而蚩尤幻化多方,徵風召雨,吹煙噴一霧,師眾大迷。

帝歸,息太山之阿,昏然憂寐。

王母遣使披玄狐之裘,以符授帝曰:太一在前,天一在後,得之者勝,戰則剋矣。

符廣三寸,長一尺,青瑩如玉,丹血為丈。

佩符既畢,王母乃命一婦人,人首鳥身,謂帝曰:我九天玄女也。

授帝以三宮、五意、一陰一陽一之略,太一遁甲、六壬步斗之術,《一陰一符》之機,《靈寶五符》、《五勝》之文。

遂克蚩尤於中冀,剪神農之後,誅榆岡於阪泉,而天下大定,都於上谷之涿鹿。

又數年,王母遣使白虎之神,乘白虎,集帝之庭,授以地圖。

其後虞舜攝位,王母遣使,授舜白玉環,又授益地圖。

遂廣黃帝之九州,為十有二州。

王母又遣使獻舜皇獻,吹之以和八風。

《尚書帝驗期》曰:王母一之 國,在西荒之野。

昔茅盈字叔申、王褒字子登、張道陵字輔漢,洎九聖七真,凡得受書者,皆朝王母於昆陵之闕焉。

時叔申、道陵侍太上道君,乘九蓋之車,控飛虯之軒,越積石之峰,濟弱流之津,渡白水,凌黑波,顧盼倏忽,謁王母於闕下。

子登清齋三月,王母授以《瓊華寶曜七辰素經》。

茅君從西城王君,詣白玉龜台,朝謁王母,求乞長生之道曰:盈不肖之軀,慕龍鳳之年,欲以朝菌之脆,求積朔之期。

王母愍其勤志,告之曰:吾昔師元始天王,及皇天搏桑帝君,授我以玉珮金璫二景纏練之道,上行太極,下造十方,溉月咀日,以入天門,名曰《玄真》之經,今以授爾,宜勤修焉。

因敕西城王君,一一解釋以授焉。

又授寶書《四童散方》。

洎週穆王滿命八駿與七萃之士,驊騮赤驥,蹈驪山子之乘,駕以飛綍之輪,柏夭導車,造父為右,風馳電逝三千里,越剖閭無鳧之鄉,犀玉玄池之野。

吉日甲子,黿鼉魚龜為梁,以濟弱水,而升崑崙玄圃閬風之野,而賓於王母。

穆天子持白珪重錦,以為王母一之 壽。

歌白雲之謠,刻石紀跡於弇山之上,而還中土矣。

世之升天之仙,凡有九品:第一上仙,號九天真王;第二次仙,號三天真皇;第三號太上真一人;第四號飛天真一人;第五號靈仙;第六號真一人;第七號靈人;第八號飛仙;第九號仙人。

凡此品次,不可差越。

然其升天之時,先拜木公,後謁金母,受事既訖,方得升九天,入三清,拜太上,覲奉元始天尊耳。

故漢初有四五小兒,戲於路中,一兒歌曰:著青裙,入天門,揖金母,拜木公。

時人皆莫知之,唯張子房知之,乃往拜焉,曰:此乃東王公之玉童也。

仙人得道升天,當揖金母,而拜木公也。

自非沖虛登真之子,莫知其津矣。

漢孝武皇帝徹,好長生之道。

以元封元年,登嵩高之岳,築尋真之台,齋戒一精一思。

四月戊辰,王母使墉城玉女王子登來語帝曰:聞子欲輕四海之祿,迂萬乘之貴,以求長生,真乎勤哉!七月七日,吾當暫來也。

帝問東方朔,審其神應。

乃清齋百日,焚香宮中。

夜二唱之後,白雲起於西南,鬱鬱而至,逕趣宮庭。

漸近,則雲霞九色,簫鼓震空,龍鳳人馬之眾,乘麟駕鹿之衛,科車天馬,霓旗羽幢,千乘萬騎,光耀宮闕。

大仙從官,森羅億眾,皆長丈餘。

既至,從官不知所在。

王母乘紫雲之輦,駕九色斑龍,帶天真之策,佩金剛靈璽,黃錦之服,文彩鮮明,金光奕奕,腰分景色之劍,結飛雲大綬,頭上華髻,戴太真晨纓之冠,躡方瓊鳳文之履,可年二十許,天姿奄藹,靈顏絕世,真靈人也。

下車扶侍二女登床 ,東向而坐。

帝拜,跪問寒一溫一 ,侍立良久,呼帝使坐,設以天廚。

芳華百果,紫芝萎蕊,紛若瑱摞,一精一珍異常,非世所有,帝不能名也。

又命侍女取桃,玉盤盛七枚,大如包?音保,與敔同子,四以與帝,母自食三。

帝食桃,輒收其核,母問何為,帝曰:欲種之耳。

母曰:此桃三千歲一實,中國土地薄,種之不生,如何?於是王母命侍女王子登彈八珍之璈,董雙成吹雲和之笙,石公子擊昆庭之玉,許飛瓊鼓震靈之簧,婉凌華拊吾陵之石,范成君拍洞一陰一之磬,段安香作九天之鈞,法嬰歌玄靈之曲。

眾聲激朗,清音駭空。

歌畢,帝下席叩頭,以問長生之道,王母曰:汝能賤榮樂卑,耽虛味道,自復佳耳。

然汝性姿體欲,一婬一亂過甚,殺伐非法,奢侈姿性。

夫侈者,裂身之車也;一婬一者,破身之斧也。

殺者響對,奢者心爛,積欲則神隕,聚穢則命斷。

以子蕞爾之身,而宅殘形之賊;盈尺之材,乃攻之者百刃。

欲以解脫三一屍一,全身永久,不可得也。

有似無翅之鷃,願鼓天池;朝生之菌,而樂春秋者哉!若能蕩此眾亂,拔穢易意,保神氣於絳府,閉一婬一宮而不開,靜奢侈於寂室,愛眾生而不危,守慈務施,煉氣惜一精一,儻有若斯之事,豈無彷彿耶!若不爾者,譬如抱石,而濟長河耳。

帝跪受王母一之 誡,曰:徹不才,沉一淪 流俗,承禪先業,遂羈世累,刑政乖謬,罪積丘山,今日之後,請事斯語矣。

王母曰:夫養性之道、理身之要,汝固知矣,但在勤行不怠也。

我師元始天王,昔於嚴霄之台,授我要言曰:欲長生者,先取諸身,堅守三一保靈根,玄谷華體灌沉珍,溉長清一精一入天門,金室宛轉在中關,青白分明適泥丸,養液閉一精一具身神,三宮備衛存絳宮,黃庭戊己無流源,徹通五臟十二綸,吐納六府魂魄欣,卻此百病辟熱寒,保一精一留命永長存。

此所謂呼吸太和、保守自然,真要道者也。

凡人為之,皆必長生,亦可役使鬼神,遊戲五嶽,但不得飛空騰虛而已。

汝能為之,足可度世也。

夫學仙者,未有不由此而始也。

至若太上靈藥,上帝奇物,地下一陰一生,重雲妙草,皆神仙之藥也。

得上品者,後天而老,乃太上之所服,非中仙之所寶。

其中品者,有得服之,後天之逝,乃天真之所服,非下仙之所逮。

其次藥有九丹金液,紫華虹英,太清九轉,五雲之漿,玄霜絳雪,騰躍三黃,東瀛白香,玄洲飛生,八石千芝,威喜九光,西流石膽,東滄青錢,高丘餘糧,積石瓊田,太虛還丹,盛以金蘭,長光絳草,雲童飛千。

有得服之,白日昇天,此飛仙之所服,非地仙之所聞。

其下藥有松柏之膏,山姜沉一精一,菊花澤瀉,苟杞茯苓,菖蒲門冬,巨勝黃一精一,靈飛赤板,桃膠木英,升麻續斷,威蕤黃連。

如此下藥,略舉其端,草類繁多,名數有千。

子得服之,可以延年。

雖不能長享無期,上升青天,亦可以身生光澤,返老童顏,役使群鬼,得為地仙。

求入道者,要先憑此階,漸而能致遠勝也。

若能呼吸御一精一,保固神氣,一精一不脫則永久,氣長存則不死,不用藥石之費,又無營索之勞,取之於身耳。

百姓日用,而不知此,故為上品自然之要也。

且夫一人之身,天付之以神,地付之以形,道付之以氣。

氣存則生,氣去即死,萬物草木,亦皆如之。

身以道為本,豈可不養神固氣,以全爾形也。

形神俱全,上聖所貴,形滅神逝,豈不痛哉!一失此身,萬劫不復,子其寶焉。

我之所言,乃我師元始天王所授之詞也。

即敕玉女李慶孫書,出之以付於帝,勖善修之焉。

王母命駕將去,帝下席,叩頭請留。

王母即命侍女,召上元夫人同降帝宮。

良久,上元夫人至,復坐,設天廚。

久之,王母命夫人出《八會》之書,《五嶽真形》、《五帝六甲靈飛》之符,凡十二事,雲此書天上四萬劫一傳,若在人間,四十年可授有道之士。

王母乃命侍女宋靈賓開雲錦之囊,取一策以授帝。

王母執書,起立以付帝,王母咒曰:

天高地卑,五嶽鎮形。

元真激氣,太澤玄一精一。

天回九道,六和長平。

太上八會,飛天之成。

真仙節信,由茲通靈。

洩墜滅腐,寶歸長齡。

徹其慎之,敢告劉生。

祝畢,帝拜授之。

王母曰:夫始學道受符者,宜別祭川岳諸真靈,潔齋而佩之焉。

四十年後,若將傳付汝之所有,董仲君、李少君可校之爾。

況為帝王,可勤祭川岳,以安國家,授簡真靈,以祐黎庶也。

言訖,與上元夫人命車言去,從官互集,將欲登天。

因笑指方朔曰:此我鄰家小兒,性多滑稽,曾三來偷桃矣。

昔為太山仙官,因沉湎於玉酒,失部御之和,謫佐於汝,非流俗之夫也。

其後武帝不能用王母一之 戒,為酒色所惑,殺伐不休。

征遼東,擊朝鮮,通西南夷,築台榭,興土木,海內愁怨,自此失道。

幸回中臨東海三祠,王母不復降焉。

所受之書,置於柏梁台上,為天火所焚。

李少君解形而去,東方朔飛翥不還,巫蠱事起,帝愈悔恨。

元始二年,崩於五柞宮,葬於茂陵。

其後茂陵所藏道書五十餘卷,盛以金箱,一旦出於抱犢山中,又玉箱玉杖出於扶風市。

驗茂陵宛然如故,而箱杖出於人間,此亦得托形一屍一解之驗也。

又大茅君盈,南治句曲之山。

元壽二年八月己酉,南嶽真一人赤君、西城王君、方諸青童,並從王母,降於茅盈之室。

頃之,天皇大帝遣繡衣使者泠廣子期,賜盈神璽玉策;太微帝君遣三天左宮御史管脩條,賜盈八龍錦輿、紫羽華衣;太上大道君遣協晨大夫石叔門,賜盈金虎真符、流金之鈴;金闕聖君命太極真一人使正一上玄玉郎王忠、鮑丘等,賜盈以四節燕胎流明神芝。

四使者授訖,使盈食芝佩璽,服衣正冠,帶符握鈴而立。

四使者告盈曰:食四節隱芝者,位為真卿;食金闕玉芝者,位為司命;食流明金英者,位為司祿;食長曜雙飛者,位為真伯;食夜光洞草者,總主左右御史之任。

子盡食之矣,壽齊天地,位為司命,授東嶽上卿,統吳越之神仙,綜一江一 左之山源矣。

言畢,使者俱去。

五帝君各以方面車服,降於其庭,傳大帝之命,賜盈紫玉之版,黃金刻書,九錫之文。

拜盈為東嶽上卿司命真君太元真一人。

授事訖,俱去。

王母及盈師西城王君,為盈設天廚,酣宴,歌玄靈之曲。

宴罷,王母攜王君及盈,省彼盈之二弟,各授道要。

王母命上元夫人,授茅固、衷《太霄隱書》、《丹景道一精一》等叢刊寶經。

王母執《太霄隱書》,命侍女張靈子執一交一 信之盟,以授於盈、固及衷。

事訖,西王母升天而去。

其後紫虛元君魏華存夫人,清齋於一陽一洛隱元之台,西王母與金闕聖君降於台中,乘八景輿,同詣清虛上宮,傳《玉清隱書》四卷以授華存。

是時三元夫人馮雙禮、紫一陽一左仙公石路成、太極高仙伯延蓋公子、西城真一人王方平、太虛真一人南嶽赤松子、桐柏真一人王子喬等三十餘真,各歌太極一陰一歌一陽一歌之曲,母為之歌曰:

駕我八景輿,欻然入玉清。

龍旌拂霄上,虎旗攝硃兵。

逍遙玄津際,萬流無暫停。

哀此去留會,劫盡天地傾。

當尋無中景,不死亦不生。

體彼自然道,寂觀合太冥。

南嶽挺真幹,玉映輝穎一精一。

在任靡其事,虛心自受靈。

嘉會絳河曲,相與樂未央。

歌畢,三元夫人答歌亦竟,王母及三元夫人、紫一陽一左仙公、太極仙伯、清虛王君,乃攜南嶽魏華存,同去東南行,俱詣天台霍山,過句曲之金壇,宴太元茅真一人於華一陽一洞天,留華存於霍山洞宮玉宇之下,眾真皆從王母,升還龜台矣。

太真金母,師匠萬品,校領群真,聖位尊高,總錄幽顯。

至若邊洞玄躬朝而受道,謝自然景侍而登仙,故《洞玄》及《自然傳》,謂金母師即王母也。

《玄經》所證事跡蓋多,此未備錄矣。

----------------------------------------

◎九天玄女傳

九天玄女者,黃帝之師聖母元君弟子也。

黃帝在昔,為有熊之國君,佐神農之孫,榆岡既衰,諸侯相伐,干戈相尋,各據方色,自稱五行之號。

太皞之後,自為青帝;榆岡神農之後,自號赤帝;共工之後,自號白帝;葛天氏之後,自號黑帝;帝起有熊之墟,自號黃帝。

帝乃恭己下士,側身修德,在位二十一年,而蚩尤肆孽。

弟兄八十一人,獸身人語,銅頭鐵額,啖砂吞石,不食五穀,作五虎之形,以害黎庶,鑄兵於葛爐之山,不用帝命。

帝欲征之,博求賢能,以為己助。

得風後於海隅,得力牧於大澤,以大鴻為佐,天老為師。

置三公以像三台,風後為上台,天老為中台,五聖為下台。

始獲寶鼎,不爨而熟,迎日推策。

以封一胡一 為將,以夫人費修之子為太子,用張若、隰朋、力牧、容光、龍行、倉頜容成、大撓、奢龍、眾臣以為輔翼,戰蚩尤於涿鹿。

帝師不勝,蚩尤作大霧三日,內外皆迷。

風後法斗機作大車,以杓指南,以正四方。

帝用憂憤,齋於太山之下。

王母遣使,披玄狐之裘,以符授帝曰:一精一思告天,必有太上之應。

居數日,大霧,冥冥書晦。

玄女降焉,乘丹鳳,御景雲,服九色彩翠之衣,集於帝前。

帝再拜受命,玄女曰:吾以太上之教,有疑可問也。

帝稽首曰:蚩尤暴橫,毒害蒸黎,四海嗷嗷,莫保性命。

欲萬戰萬勝之術,與人除害,可乎?玄女即授帝六甲、六壬兵信之符,《靈寶五符》策使鬼神之書,制襖、通靈五明之印,五一陰一、五一陽一遁甲之式,太一、十一精一、四神勝負握機之圖,五嶽、河圖策一精一之訣,九光、玉節、十絕、靈幡命魔之劍,霞冠火珮,龍戟霓旗,翠輦綠綍,虯驂虎騎,千花之蓋,八鸞之輿,羽龠、玄竿、虹旌、玉鉞神仙之物,五龍之印,九明之珠。

九天之節以為兵信,五色之幡以辨五方。

帝遂復率諸侯再戰。

蚩尤驅魑魅雜襖以為陣,雨師風伯以為衛,應龍蓄水以攻於帝。

帝盡制之,遂滅蚩尤於絕轡之野、中冀之鄉,塚分其四肢以葬之。

由是榆岡拒命,反誅之於版泉之野。

北逐獯鬻,大定四方。

步四極,凡二萬八千里。

乃鑄鼎立九州,置九行九德之臣,以觀天地,祠萬靈,無法設教。

然後采首山之銅,鑄鼎於荊山之下,黃龍下迎,帝乘龍升天。

皆由玄女之所授符策圖局也。

分類:道教書籍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雲笈七簽
卷一 道德部卷二 混元混洞開闢劫運部卷三 道教本始部卷四 道教經法傳授部卷五 經教相承部卷六 三洞經教部卷七 三洞經教部本文卷八 三洞經教部經釋卷九 三洞經教部經釋卷十 三洞經教部經卷十一 三洞經教部經二卷十二 三洞經教部經三卷十三 三洞經教部經四卷十四 三洞經教部經五卷十五 三洞經教部經六卷十六 三洞經教部經七卷十七 三洞經教部經八卷十八 三洞經教部經九卷十九 三洞經教部經十卷二十 三洞經教部經十一卷二十一 天地部一卷二十二 天地部二卷二十三 日月星辰部一卷二十四 日月星辰部二卷二十五 日月星辰部三卷二十六 十洲三島部卷二十七 洞天福地部卷二十八 二十八治部卷二十九 稟生受命部一卷三十 稟生受命部二卷三十一 稟生受命部三卷三十二 雜修攝部一卷三十三 雜修攝部二卷三十四 雜修攝部三卷三十五 雜修攝部四卷三十六 雜修攝部五卷三十七 齋戒部卷三十八 說戒部一卷三十九 說戒部二卷四十 說戒部三卷四十一 雜法部卷四十二 存思部一卷四十三 存思部二卷四十四 存思部三卷四十五 秘要訣法部一卷四十六 秘要訣法部二卷四十七 秘要訣法部三卷四十八 秘要訣法部四卷四十九 秘要訣法部五卷五十 秘要訣法部六卷五十一 秘要訣法部七卷五十二 雜要圖訣法部卷五十三 雜秘要訣法部卷五十四 魂神部一卷五十五 魂神部二卷五十六 諸家氣法部一卷五十七 諸家氣法部二卷五十八 諸家氣法部三卷五十九 諸家氣法部四卷六十 諸家氣法部五卷六十一 諸家氣法部六卷六十二 諸家氣法部七卷六十三 金丹部一卷六十四 金丹部二卷六十五 金丹部三卷六十六 金丹部四卷六十七 金丹部五卷六十八 金丹部六卷六十九 金丹部七卷七十 金丹部八卷七十一 金丹部九卷七十二 金丹部十卷七十三 金丹部十一卷七十四 方藥部一卷七十五 方藥部二卷七十六 方藥部三卷七十七 方藥部四卷七十八 方藥部五卷七十九 符圖部一卷八十 符圖部二卷八十一 庚申部一卷八十二 庚申部二卷八十三 庚申部三卷八十四 屍解部一卷八十五 屍解部二卷八十七 諸真要略部卷八十八 仙籍旨訣部卷八十九 諸真語論部卷九十 七部語要部卷九十一 七部名數要記部卷九十二 仙籍語論要記部一卷九十三 仙籍語論要記部二卷九十四 仙籍語論要記部三卷九十五 仙籍語論要記部四卷九十六 讚頌部讚頌歌卷九十七 讚頌部歌詩卷九十八 讚頌部詩讚辭卷九十九 讚頌部贊詩詞卷一百 紀傳部紀一卷一百一 紀傳部紀二卷一百二 紀傳部紀三卷一百三 紀傳部傳一卷一百四 紀傳部傳二卷一百五 紀傳部傳三卷一百六 紀傳部傳四卷一百七 紀傳部傳五卷一百八 紀傳部傳六卷一百九 紀傳部傳七卷一百一十 紀傳部傳八卷一百一十一 紀傳部傳九卷一百一十二 紀傳部傳十卷一百一十三 紀傳部傳十一卷一百一十四 經傳部傳十三卷一百一十五 紀傳部傳十四卷一百一十六 紀傳部傳十五卷一百一十七 靈驗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靈驗部二卷一百一十九 靈驗部三卷一百二十 靈驗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靈驗部五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