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笈七簽》卷八十三 庚申部三:昔大黃帝君太古無名,雲大黃帝君者,則黃帝有熊。會群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雲笈七簽》卷八十三 庚申部三

雲笈七簽

卷八十三 庚申部三

◎中山玉櫃經服氣消三蟲訣

昔大黃帝君太古無名,雲大黃帝君者,則黃帝有熊。

會群臣於崆峒山,問道於廣成子,曰:夫人養生全真,遊觀於天庭間,止息於洞房中,得與眾聖齊群,駐童顏而不敗者,則何法最寶?

廣成子曰:夫人以元氣為本,本化為一精一,一精一變為形。

形雖好生,欲能竭之。

故欲不可縱,縱之則生虧,制之則生盈。

盈者,一精一滿氣盛,百神備足。

夫有死必有生,有生必形虧。

虧盈盛衰,物之常理日中則移,月滿則虧。

樂極悲來,物盛則衰。

有生死是天地人之常數也。

聖人智通萬物,以法堅身,在養育之門,無犯形本,則合於化元之道者也。

夫人一體 內有百關九節百關者,號百祿之神,為九節之用;九節者,一掌、二腕、三臂、四膊、五肩項、六腰、七腿璟、八脛踝、九腦,是謂九節也。

合為形質,洞房、玉戶紫宮、泥丸、丹田以處泊古人作楮薄,今論神氣棲息,故宜處泊。

洞房等皆天庭三田神,正泊處也。

百神守衛,六靈潛護百神者,百節之神,守固營魂,保護五臟神。

五神清,則百節靈,五神傷,則百節勣,清即少,傷則老。

經云:貪慾嗜味,傷神促壽。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

六靈者,眼耳鼻舌身意,亦謂之六識。

常隨心動,動念則識,便從之。

是故制之則寧,用之則成,察之則悟,任之則冥。

又有三魂伏於身,七魄藏於府。

故云:肝藏魂,肺藏魄,脾藏志,心藏神,腎藏一精一,此皆百神六靈之主也。

宜防濁亂,輕躁動作,違之不守,自致敗傷而已。

保其玄關,守其要路道以真一為玄關,以專一精一為要路。

既食百谷,則邪魔生,三蟲聚蟲有三名,伐人三命,亦號三一屍一。

一名青姑,號上一屍一,伐人眼,空人泥丸。

眼暗面皺,口臭齒落,鼻塞耳聾,發禿眉薄,皆青姑之作也。

一本作青石。

二名白姑,號中一屍一,伐人腹,空人臟腑。

心旋意亂,肺脹胃弱,氣共傷胃,失饑過度,皮癬肉焦,皆白姑之作也。

一本作白石。

三名血一屍一,號下一屍一,伐人腎,空人一精一髓。

腰痛脊急,腿痺臀頑,腕疼脛瘦,一陰一萎一精一竭血干骨枯,皆血一屍一之作也。

一本作血姑。

此三一屍一毒流,噬嗑胎魂,欲人之心,務其速死,是謂邪魔生也。

人死則一屍一化為鬼,遊觀幽冥,非樂天庭之樂也。

常於人心識之間,使人常行惡事,好色慾,增喜怒,重腥穢,輕良善,惑亂意識,令陷昏危,無於一日之中,唸唸之間,不可絕想。

常以甲寅庚申日,上曰天曹,下訟地府,告人罪狀,述人過惡,十方剌史受其詞,九泉主者容其對,於是上帝或聽,人則被罰,輕者在世迍邅,求為不遂,重者奄歸,大夜分改身形,成殃而出。

今俗傳死吹直符,雄雌殃注,破在殺心,此之是。

都由人不能絕百谷,斷五味,誠嗜欲,禁貪妄,而自致其傷殞。

《內景玉書》云:「百谷之實土地一精一,五味外美邪魔腥,臭亂神明胎氣零,三魂恍恍魄麋傾。」

要知成敗,彼之三蟲由斯五穀也。

貫穿五臟,環鑿六腑,使丹田不華實,津液不流注,血脈不通行,一精一髓不凝住,胎魂不守宮,一陰一魄不閉戶,令人耽五味,長貪慾,形老神衰,皮皺發落。

若不卻粒絕味,禁嗜戒色,則一屍一蟲全而生,身必死。

若滅三蟲,彌一屍一鬼,安魂魄,養一精一髓,固形神,保天地者,非氣術而不可倚矣擒制情慾,彌滅蟲一屍一,使形神不枯朽,須服神氣,還元返本,過此皆不可倚也。

且我大仙以氣術為先,元氣是本。

是以太和為宗,沖元是本。

及吾歸之於妙,寂之於玄,化之於無,用之於自然,自然輕舉,升於玄玄,出入無間,其道栝焉。

與道通靈,當有何患音還《內景》云:「勿令七祖受殃患。」

但不許以道傳於非人,即七祖受其殃也。

今言當有何患,是亦依道奉行,保無殃咎也?夫上仙以元氣為宗,中仙以丹術為本,下仙以藥術為首,量此三者,夫何以久!皆以勤勞神,餌金服石,動費貨泉,失于歸寂,蓋不得自然之理,乖於真道矣。

昔大隗翁曰:生吾有身,憂吾動勞,念吾飢渴,觸情縱慾,過患斯起,遂虧於玄化之道也此廣成子述初古大仙要道所得之秘旨也。

於是太黃帝君謹心神,觀想元氣,用啟玄理,先靜丹元,觀想自然,融于歸寂也。

乃感太一真君持《玄元內景氣訣妙經》一篇授之帝君。

帝君爾後降中岳,復會群仙,宣是妙經,因名《中山玉櫃服神氣經》此碧巖受行是經,於師奉傳,然得分明,知其的實,以為誥。

夫太一真君者,是北極太和元氣之神,神通變化,自北極紫微宮經過,於天地間,滋育萬物,在天則五象明焉,在地則草木生焉,居人則神識靈焉,在鑒則五行察焉,在北則四運變焉。

聽之不聞,視之不見,搏之不得,無形無狀,而與萬物作狀,故謂之玄,謂之象。

所感無不應,所真無不證,所專無不用,所一精一無不動。

是知道以真正為玄關,專一精一為要路。

倚於此者,無所不通也碧巖受之,相次顯示,使其將來不滯迷惑。

經曰:夫欲服氣,服元氣為本,以歸寂為玄妙。

若不得此門,及不知玄關要路,則終不能成就功德也經之要言,故不妄語。

夫求仙道,絕粒為宗;絕粒之門,服氣為本;服氣之理,齋戒為先。

當持齋戒,然揀好日,晏靜一室,安置床 薦其齋以心清意淨,無諸躁動止,可二七日。

若不先齋,則不得神氣內助;若不存想,則神氣不得內補。

夫欲修行,要當別置一室,好土香泥,泥飾明密高敞,床 褥厚暖,衾枕新潔,不得使雜人穢污,輒到其中。

其中地須深鋤深二尺,篩去滓礫,除諸穢物,更添好土,築搗平實,更羅細土,拍踏令緊。

既得平穩,勤須灑掃,務其清淨。

室中唯安書機經櫃,每一度焚香,念玄元無上天尊,又念太一真君又可呼三一,三元五臟六靈,一身之神,冥心叩齒,靜默思之也。

太一真君有五誡,誠心依之,克獲神應。

一者,不得與女人語笑同處,致一屍一鬼惑亂精神。

二者,勿食一切葷膩、五辛、留滯、冷滑之物,若食之,令三一屍一濁觸五神。

三者,勿入一切穢惡處所,夫吊死、問並至人為殺戮、決罰、驚魂,大怒、大怖,精神飛散,就中死一屍一,道人一大忌海之至大,尚不宿一屍一,人之至靈,一屍一之至穢也。

或誤衝見,當以桃皮竹葉湯裕訖,入室平臥,存想心家火遍身焚燒,身都炯然,使之如荊然後閉氣,咽新氣,驅逐腹內穢氣,使攻下洩,務令出盡,當自如故。

四者,勿與一切眾人爭於是非、忿諍斗競、及抱小兒,減人算壽,損志傷神。

五者,勿得欺罔一切事,一陰一神不助,常慎言語、節度、行止,勿對北旋溺,犯太一紫微,殃罰非細。

若有違此五戒,於二七日間,眠夢之內,自有驚覺,覺悟於人,務人修善,其事秘密,勿洩於人所言《內景氣訣妙經》一篇,良有是也。

夫景是內秘之事,唯自己心內知之,固不可漏洩他人也。

----------------------------------------

◎說三一屍一

真一人云:上一屍一名彭倨,好寶物;中一屍一名彭質,好五味;下一屍一名彭矯,好色慾。

三一屍一之為物,常居人脾。

至修法之夜,即宜右覆臥,則脾不得動;脾不得動,則三一屍一不得作恐耳。

亦乃一助也。

是夕,心中祝言曰:

三一屍一九蟲,我已知你所能也。

若眠中聞喚誤應者,即當起正坐,叩齒十二通,心中祝曰:吾知汝是三一屍一九蟲耳。

但知行正意役使,夢中勿與相應對也。

常先預思憶敕戒之,亦無能變化矣。

----------------------------------------

◎說三一屍一所居法

上一屍一彭倨,居人頭上,在泥丸宮中,一名上丹田宮,卻入眉後三寸,自有宮殿樓閣。

中一屍一彭質,居人心後,卻入三寸三分,居其間,名曰中泥丸,一名中丹田,自有宮殿樓閣。

下一屍一彭矯,居人下丹田,亦名下泥丸,在人小骯去臍下三寸,卻入腹三寸七分,自有宮殿樓閣。

----------------------------------------

◎候三一屍一法

若忽夢起屋舍籬障者,是腹中一屍一蟲共相依止。

若夢與女人一交一 通者,其一屍一蟲會也,重者皆成玻若服丹砂有功者,當夢大火燒其屋宇。

服諸藥有應者,當夢父母喪亡,妻子被殺,或是姊妹兄弟之屬或女人,或塚墓破壞失去棺槨,及被五刑死者,此是一屍一蟲皆將消滅候也。

----------------------------------------

◎趙先生口訣祝一屍一蟲法凡三法

趙先生口訣曰:欲祭三一屍一九蟲法,常以月建之日夜半之時,密出中庭,正立東向,平體正氣,叩齒三十通,訖,舉頭小仰,即復下頭小癌,因咽液二十過,又向前仰兩手二七過,前後仰,緩手為之,竊祝曰:

南昌君五人,官將百二十人,為某甲除三蟲伏一屍一,將某週游天下,過度災厄。

訖,徐徐左回還臥。

行之三年,一屍一蟲消滅。

若月中有重建者,亦重為之。

修此法,欲齋戒獨住,不欲雜錯人眾,務令寂靜,勿使知之,及六畜鳥獸並不聞聲。

為此法易行,無恍惚之患。

----------------------------------------

◎又法

先生曰:欲除一屍一蟲之法,春月擇甲乙夜,視歲星所在,朝之再拜,正心,竊祝曰:

願東方明星君,扶我魂,接我魄,使我壽如松柏,生年萬歲,生不落願。

為甲除身中三一屍一九蟲,盡走消滅。

常擇潔靜,頻行之,為善。

此仁德樂生,君木也,木克土,所以土一屍一去,妙訣秘之。

----------------------------------------

◎又法

先生口訣去三一屍一九蟲法:常以月晦日,日出昕昕時,東向日所出處,禹步三祝曰:

諾睪睪者,喚聲,如言號耳。

月中有蟲兔蝦?麻,日中有蟲三足烏,水中有蟲蛇與魚,土中有蟲蛾螻蛄,腹中有蟲蚘白從。

凡三祝,止之,秘而勿傳。

----------------------------------------

◎東方氏制三一屍一法

常以庚申日存頭中,有太上老君、泥丸真一人二人並共坐上,著遠遊冠,服玄袍,坐於冥光帳中,下視、口、目、耳、鼻,清滌神氣,謂之上一,拘面部之魂;次存心中,有太一太帝、絳宮真一人二人並共坐,上著九一陽一冠,服丹南逸景之袍,坐於硃陵帳中,下視四體清波,肝肺膽腎,皆令淨潔如五色玉,謂之中一,拘四肢之部一精一;次存臍內,有太黃老君、黃庭真一人二人並共坐,上著十靈之冠,服黃羅之袍,坐於黃錦帳中,下視脾腹之下孔竅,令分明如白素,謂之下一,拘制骸魄。

於是,三一屍一無從得動矣。

----------------------------------------

◎紫微宮降太上去三一屍一法

夫人身並有三一屍一九蟲。

人之生也,皆寄形於父母胞胎,五穀一精一氣,是以人腹中盡有一屍一蟲,為人之大害。

常以庚申日夜,上告天帝,記人罪過,絕人生籍,欲令速死,魂升於蒼天,魄入於黃泉,唯有蟲一屍一獨在地上遊走,曰鬼。

或四時八節,三牲祭祀不一精一,輒與人作禍害,心痛疰忤,伐人性命。

上一屍一彭倨,在人頭中,伐人眼目,令人好作惡,啖食眾生,或口臭齒落。

中一屍一彭質,在人腹中,伐人五藏,少氣多忘,令人好作惡,啖食眾生,或作惡夢,驚恐不安。

下一屍一彭矯,在人足,令人下關搔擾,五情踴動,不能自禁。

若一屍一為神則害子,是故復疰不絕。

又云:上一屍一彭倨名青服,中一屍一彭質名白服,下一屍一彭矯名赤口。

此三一屍一狀如小兒,或似馬形狀,皆有鬚髮,毛長三四寸。

人既死,遂出作鬼耳,如人生時形象,衣服長短,親人見之,謂是亡人還家,實非亡人靈也。

身中三一屍一九蟲,種類群多。

夫學道修長生者,若不先滅三一屍一九蟲,徒煩服藥斷谷,求長生不死,不可得也。

後人謂先聖經方虛謬,乃未究害之所由也。

此上聖之至訓,真一人之秘言,宜可勖哉!制之法,每至庚申日,夕不眠以守之,令不得訴天帝。

罪滿五百條,其人必死。

三守庚申,三一屍一振伏。

七守庚申,三一屍一長絕,太玄鑊湯,煮而死矣。

爾乃精神安定,五臟恬和,不復搔擾。

----------------------------------------

◎太虛真一人消三一屍一法

真一人曰:常以春甲寅日、夏丙午日、秋庚申日、冬壬子日瞑臥時,先搗硃砂、雄黃、雌黃三物,等分細搗,以綿裹之,使如棗大,臨臥時塞兩耳中,此消三一屍一煉七魄之道也。

明日日中時,以東流水沐浴畢,更整飾床 席,易著衣物,浣故者,更履屐,先除澡之。

都畢,又掃灑於寢床 下,通令所住一室淨潔,平安,枕臥向上,閉氣握固良久,微咒曰:

天道有常,改易故新。

上帝吉日,沐浴為真。

三氣消一屍一,硃黃安魂。

寶煉七魄,與我相親。

此道是消煉一屍一穢之上法,改真易形之要訣也。

四時唯各取一日為之。

----------------------------------------

◎思念道誡去三一屍一法

老君遺誡,教子防軀,外如空城,裡如丹硃。

外常不足,內實有餘,保道五臟,勿得發舒。

行正念道,常覆子軀,思道念道,坐致行廚。

思道念道,常以道俱,內懷金寶,外常如無。

保神愛氣,萬邪不拘,長生在己,三一屍一自去。

百病九蟲,皆自消除,身過千災,仙人鄰居。

----------------------------------------

◎五行紫文除一屍一蟲法凡三法

《五行紫文》曰:常用朔望之日日中時,臨目西向,存兩目中出青氣,心中出赤氣,臍中出黃氣,於是三氣相繞,合為一,以冠身,盡見外,洞徹如光之狀。

良久,乃叩齒四十通,畢而咽液。

此謂煉形之道,除一屍一蟲之法,久行之佳也。

----------------------------------------

◎又法

常以七月十六日去手爪甲,燒作灰服之,即自滅。

消九蟲,下三一屍一。

----------------------------------------

◎又法

凡寅日去手爪甲,午日去足爪甲,名之斬三一屍一。

----------------------------------------

◎存心中赤氣去三一屍一法

經曰:常念心中出赤氣,上行通喉嚨,以意閉之於泥丸,為之不止,三一屍一自去,長生久視,司命刻名,著不死之紫菉也。

分類:道教書籍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雲笈七簽
卷一 道德部卷二 混元混洞開闢劫運部卷三 道教本始部卷四 道教經法傳授部卷五 經教相承部卷六 三洞經教部卷七 三洞經教部本文卷八 三洞經教部經釋卷九 三洞經教部經釋卷十 三洞經教部經卷十一 三洞經教部經二卷十二 三洞經教部經三卷十三 三洞經教部經四卷十四 三洞經教部經五卷十五 三洞經教部經六卷十六 三洞經教部經七卷十七 三洞經教部經八卷十八 三洞經教部經九卷十九 三洞經教部經十卷二十 三洞經教部經十一卷二十一 天地部一卷二十二 天地部二卷二十三 日月星辰部一卷二十四 日月星辰部二卷二十五 日月星辰部三卷二十六 十洲三島部卷二十七 洞天福地部卷二十八 二十八治部卷二十九 稟生受命部一卷三十 稟生受命部二卷三十一 稟生受命部三卷三十二 雜修攝部一卷三十三 雜修攝部二卷三十四 雜修攝部三卷三十五 雜修攝部四卷三十六 雜修攝部五卷三十七 齋戒部卷三十八 說戒部一卷三十九 說戒部二卷四十 說戒部三卷四十一 雜法部卷四十二 存思部一卷四十三 存思部二卷四十四 存思部三卷四十五 秘要訣法部一卷四十六 秘要訣法部二卷四十七 秘要訣法部三卷四十八 秘要訣法部四卷四十九 秘要訣法部五卷五十 秘要訣法部六卷五十一 秘要訣法部七卷五十二 雜要圖訣法部卷五十三 雜秘要訣法部卷五十四 魂神部一卷五十五 魂神部二卷五十六 諸家氣法部一卷五十七 諸家氣法部二卷五十八 諸家氣法部三卷五十九 諸家氣法部四卷六十 諸家氣法部五卷六十一 諸家氣法部六卷六十二 諸家氣法部七卷六十三 金丹部一卷六十四 金丹部二卷六十五 金丹部三卷六十六 金丹部四卷六十七 金丹部五卷六十八 金丹部六卷六十九 金丹部七卷七十 金丹部八卷七十一 金丹部九卷七十二 金丹部十卷七十三 金丹部十一卷七十四 方藥部一卷七十五 方藥部二卷七十六 方藥部三卷七十七 方藥部四卷七十八 方藥部五卷七十九 符圖部一卷八十 符圖部二卷八十一 庚申部一卷八十二 庚申部二卷八十三 庚申部三卷八十四 屍解部一卷八十五 屍解部二卷八十七 諸真要略部卷八十八 仙籍旨訣部卷八十九 諸真語論部卷九十 七部語要部卷九十一 七部名數要記部卷九十二 仙籍語論要記部一卷九十三 仙籍語論要記部二卷九十四 仙籍語論要記部三卷九十五 仙籍語論要記部四卷九十六 讚頌部讚頌歌卷九十七 讚頌部歌詩卷九十八 讚頌部詩讚辭卷九十九 讚頌部贊詩詞卷一百 紀傳部紀一卷一百一 紀傳部紀二卷一百二 紀傳部紀三卷一百三 紀傳部傳一卷一百四 紀傳部傳二卷一百五 紀傳部傳三卷一百六 紀傳部傳四卷一百七 紀傳部傳五卷一百八 紀傳部傳六卷一百九 紀傳部傳七卷一百一十 紀傳部傳八卷一百一十一 紀傳部傳九卷一百一十二 紀傳部傳十卷一百一十三 紀傳部傳十一卷一百一十四 經傳部傳十三卷一百一十五 紀傳部傳十四卷一百一十六 紀傳部傳十五卷一百一十七 靈驗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靈驗部二卷一百一十九 靈驗部三卷一百二十 靈驗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靈驗部五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