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笈七簽》卷五十七 諸家氣法部二:夫氣者,道之幾微也。幾而動之,微而用之,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雲笈七簽》卷五十七 諸家氣法部二

雲笈七簽

卷五十七 諸家氣法部二

◎服氣一精一義論並序 ──天台白雲撰

夫氣者,道之幾微也。

幾而動之,微而用之,乃生一焉,故混元全乎太易。

夫一者,道之沖凝也。

沖而化之,凝而造之,乃生二焉。

故天地分乎太極。

是以形體立焉,萬物與之同稟;精神著焉,萬物與之齊受。

在物之形,唯人為正;在象之一精一,唯人為靈。

並乾坤居三才之位,合一陰一陽一當五行之秀,故能通玄降聖,煉質登仙,隱景入虛。

無之心至妙,得登仙之法,所學多途。

至妙之至,其歸一揆,或消飛丹液,藥效升騰,或齋戒存修,功成羽化。

然金石之藥,候資費而難求;一習一 學之功,彌歲年而易遠。

若乃為之速效,專之剋成,與虛無合其道,與神靈合其德者,其唯氣乎!黃帝曰:食谷者知而夭,食氣者神而壽,不食者不死。

真一人曰:夫可久於其道者,養生也;常可與久游者,納氣也。

氣全則生存,然後能養志,養志則合真,然後能久登,生氣之域,可不勤之哉!是知吸引晨霞,餐漱風露,養一精一源於五臟,導榮衛於百關,既祛疾以安形,復延和而享壽。

閉視聽以胎息,返衰朽以童顏。

遠取於天,近取於己,心閒自適,體逸無為,欣邈矣於百年,全浩然於一室,就輕舉之諸術,置清虛之雅致歟!若兼真之業,煉化之功,則佇雲軺而促期,馳羽駕而憎遠矣。

服氣之經頗覽多本,或散在諸部,或未暢其宗。

觀之者,以不廣致疑,一習一 之者,以不究無效。

今故纂類篇目,詳一精一源流,庶蟪蛄之兼濟,豈龜龍之獨善耳。

凡九篇如後:

△五牙論第一

夫形之所全者,本於臟腑也;神之所安者,質於一精一氣也。

雖稟形於五神,已具其象,而體衰氣耗,乃致凋敗。

故須納雲牙而溉液,吸霞景以孕靈,榮衛保其純和,容貌駐其朽謝。

加以久一習一 成妙,積感通神,與五老而齊升,並九真而列位。

經文所載,以視津途,修學所遵,自宜詳核。

服真五牙法,每以清旦,密咒曰經文不言面當宜各向其方,平坐握固,閉目,即叩齒三通,而祝中央向四維:

東方青牙,服食青牙,飲以朝華。

祝畢,舌料上齒表,舐脣漱口,滿而咽之三;

南方硃丹,服食硃丹,飲以丹池。

祝畢,舌料下齒表,舐脣漱口,滿而咽之三;

中央戊己,昂昂太山,服食一精一氣,飲以醴泉。

祝畢,舌料上玄,應取玉水,舐脣漱口,滿而咽之三;

西方明石,服食明石,飲以靈液。

祝畢,舌料上齒內,舐脣漱口,滿而咽之三;

北方玄滋,服食玄滋,飲以玉飴。

祝畢,舌料下齒內,舐脣漱口,滿而咽之三;

都數畢,以鼻內氣,極而徐徐放之,令五過已,上真道畢矣意調諸方,亦宜納氣,各依其數。

即東方九、南方三、中央十二、西方七、北方五。

又曰:先師益中央醴泉,祝曰:

白石嚴嚴以次行,源泉湧洞以玉漿,飲之長生,壽命益長如此語以下,乖本文,應不煩耳。

此是《靈寶五符經》中法,《上清經》中別有四極雲牙之法,其道密秘,不可輕言。

凡服氣,皆先行五牙,以通五臟,然後依常法,乃佳。

東方青色,入通於肝,開竅於目,在形為脈,

南方赤色,入通於心,開竅於舌,在形為血;

中央黃色,入通於脾,開竅於口,在形為肉,

西方白色,入通於肺,開竅於鼻,在形為皮;

北方黑色,入通於腎,開竅於耳,在形為骨。

又:肺為五臟之華蓋第一,肺居心上,對胸,有六葉,色如縞映紅,肺脈出於少高左手大指之端內側,去爪甲二分許,舀者之中;心居肺下肝上,對鳩尾下一寸,色如縞映絳,心脈出於中沖左手中指之端,去爪甲之二分許,舀者之中肝在心下,小近後,右四葉,左三葉,色如縞映紺,肝脈出於大敦左足大指端,乃三毛之中;脾正掩臍上,近前,橫覆於胃,色如縞映黃,脾脈出於隱白左足大指端側,去爪甲角如韭葉;左腎、右腎,前對臍,搏著腰脊,色如縞映紫,左為正腎,以配五臟,右為命門,男以藏一精一,女以系胞,腎脈出為湧泉左足心,舀者之中。

凡服五牙之氣者,皆宜思入其髒,使其液宣通,各依所主,既可以週流形體,亦可以攻療疾玻令服青牙者,思氣入肝中,見青氣氳氳,青液融融分明,良久,乃見足大敦之氣,循服而至,會於脈中,流散諸脈,上通於自然。

次服諸方,仍宜以丑後,澡漱冠服,入別室焚香,坐向其方,靜慮澄心,注想而為之。

△服氣論第二

夫氣者,胎之元也,形之本也。

胎既誕矣,而元一精一已散;形既動矣,而本質漸弊。

是故須納氣以凝一精一,保氣以煉形,一精一滿而神全,形休而命延,元本既實,可以固存耳。

觀夫萬物,未有有氣而無形者,未有有形而無氣者。

攝生之子,可不專氣而致柔乎!

○太清行氣符

欲服氣斷谷,先書向王吞之,七日吞一,三七日止,合符三枚,皆燒五香左右。

凡欲服氣者,皆宜先療身疹疾,使臟腑宣通,肢體安和,縱無舊疹,亦須服藥去疾飲,量體冷熱,服一兩劑寫湯,以通洩腸胃,去其積滯。

吐瀉方在後。

將息平復訖,乃清齋百日,敦潔操志,其間所食,漸去酸鹹,減絕滋味,得服茯苓、蒸曝一胡一 麻等藥,預斷谷為佳。

服氣之始,亦不得頓絕其藥食,宜日日減藥,宜漸漸加氣,氣液流通,體藏安穩,乃可絕諸藥食,乃須兼膏餌消潤之藥助之。

勿食堅澀、滓滯、冷滑之物。

久久自覺腸胃虛,全無復飢渴。

消息進退,以意自量,不可具於此述。

宜於春秋二時,月初三日後、八日前,取其一吉日為始,先服太清行氣符,計至其日,令吞三符訖,於靜室東向,得早朝景為佳。

於東壁開一窗,令日中光正對臥,面此室之東,勿令他障隔。

以子時之後,先解髮梳頭數百下,便散發於後矣初服須如此,久後亦不須散發也。

燒香勿用薰陸香,東向正坐,澄心定思,叩齒導引其法具後篇。

又安坐定息,乃西首而臥本經皆雲東首,然面則向西,於存息吸引,殊為不便,床 須厚暖,所覆適一溫一 ,自得,稍暖為佳,腰腳已下左右宜暖,其枕宜令低下,與背高下平,使頭頸順身平直,解身中衣帶,令闊展,兩手離身三寸,仍握固,兩腳相去五六寸,且徐吐氣,息令調。

然後想之東方初曜之氣,共日光合丹於流暉,引此景而來至於面前,乃以鼻先拔鼻孔中毛,初以兩手大指下掌按鼻左右,上下動之十數過,令通暢微引吸,而咽之久久乃不須引吸,但存氣而咽之,其氣自入,此便為妙。

咽之三,乃入肺中。

小開脣,徐徐吐氣,入氣有緩急,宜在任性調息,必不得頓引,至極則氣粗,粗則致損。

又引咽之三,若氣息長,加至五六咽,得七尤佳。

如此,以覺肺間大滿為度,且停咽,乃閉氣,存肺中之氣,隨兩肩入臂至手握中入,存下入於胃,至兩腎中,隨髀至兩腳心中,覺皮肉間一習一 一習一 如蟲行為度。

訖,任微喘息少時,待喘息調,依法引導送之,覺手足潤一溫一 和調暢為度諸服氣方,直存入腹,不先向四肢,故致四肢送冷,五臟壅滯。

是以必須先四肢,然後入腹,即氣自然流宣也。

此後不復須存在肺,直引氣入大腸、小腸中,鳴轉通流臍下為度,應如此,以腸中飽滿乃止。

則豎兩膝,急握固閉氣,鼓腹九度,就鼓中仍存其氣散入諸體,閉之欲極,徐徐吐之,慎勿長。

若氣急,稍稍並引而吐之若覺腹中闊,此一極則止,如腹猶滿急,但閉氣鼓之。

訖,舒腳,以手摩面,將胸心而下數十度,並摩腹繞臍,手十數度,展腳趾向上,反偃數度,乃放手縱體,忘心遺形,良久,待氣息關節調平,訖,乃起。

若有汗,以粉摩拭頭面頸項。

平坐,稍動搖必節,體和如常,可起動。

其中隨時消息,觸類多方,既不雲煩述,善以意調適之。

又服氣所以必令停於肺上,入於胃至於腎者何?肺藏氣,氣之本也。

諸氣屬於肺。

夫氣通於肺,又肺者,藏之長也,為諸藏之華蓋,呼吸之津源,為傳送之官,治節出焉。

又魄門為五臟之使,為四藏之主,通於十二經脈,週而復始,故為五臟使也。

故令氣停於肺,而後流行焉。

胃者,五臟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於胃,六腑之大王也。

五臟六腑皆稟於胃、五味入胃,各走其家,以養五氣。

是以五臟六腑之氣,皆出於胃,變見於氣口故也。

腎者,生氣之源,五臟六腑之本,十二經脈之根,左為正腎,右為命門,故令氣致於腎,以益於其一精一液。

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

五氣入於鼻,藏於心肺;五味入於口,藏於腸胃。

味有所藏,以五氣和而生津液,氣液相感,神乃自生五味,豈獨其谷而五味?氣中自有其味,又兼之以藥,藥之五味尤勝其谷。

此雖只論肺腎,其氣亦自然流通諸髒,故曰:呼出心與肺,吸入腎與肝,呼吸之間脾受其味也。

呼吸之理,乃神氣之要,故太上問曰:人命在幾間?或對曰:在呼吸之間。

太上曰:善哉!可謂為道矣。

凡服氣,皆取子後、午前者,雞鳴至平旦,天之一陰一,一陰一中之一陽一也;平旦至日中,天之一陽一,一陽一中之一陽一也;日中至黃昏,天之一陽一,一陽一中主一陰一也;黃昏至雞鳴,天之一陰一,一陰一中之一陰一也。

人亦如是。

又:春氣行於經絡,夏氣行於肌肉,秋氣行於皮膚,冬氣行於骨髓。

又:正月、二月,天氣始方,地氣始發,人氣在肝;三月、四月,天氣正方,地氣正發,人氣在脾;五月、六月,天氣盛,地氣高,人氣在頭;七月、八月,一陰一氣始殺,人氣在肺;九月、十月,一陰一氣冰,地氣始閉,人氣在心;十一月、十二月,冰復地氣合,人氣在腎。

至四時之月,宜各依氣之所行,兼存而為之。

凡服氣,皆取天景明澄之時為好。

若恆風雨晦霧之時,皆不可引吸外氣。

但入密室,閉服內氣,加以諸藥也。

凡服氣斷谷者,一旬之時,一精一氣弱微,顏色萎黃;二旬之時,動作瞑眩,肢節悵恨,大便苦難,小便赤黃,或時下痢,前剛後溏;三旬之時,身體消瘦,重難以行已前贏弱之候,是專氣初服所致。

若以諸藥,不至於此也,四旬之時,顏色漸悅,心獨安康;五旬之時,五臟調和,一精一氣內養;六旬之時,體復如故,機關調暢;七旬之時,心惡喧煩,志願高翔;八旬之時,恬淡寂寞,信明術方;九旬之時,榮華潤澤,聲音洪彰;十旬之時,正氣皆至,其效極昌。

修之不止,年命延長。

三年之後,瘢痕滅除,顏色有光;六年髓填,腸化為?,預知存亡;經歷九年,役使鬼神,玉女侍傍,腦實脅胼,不可復傷,號曰真一人也。

《五靈心丹章》行之十五日,心澄心通;五年當身心俱通:

《東方長生章》:一氣和大和,得一道皆太,和乃無不和,玄理同玄際。

右誦九十遍,氣不調,存誦之便調。

《南方不饑章》:不以意思意,亦本求無思,意而不以思,是法如是持。

右誦三十遍,饑時存誦之便飽。

《中央不熱章》:諸食氣結氣,非諸久定結,氣歸諸本氣,隨取當隨洩。

右誦一百二十遍,熱時存誦之便涼。

《西方不寒章》:修理志離志,積修不符離,志而不修志,己業無己知。

右誦七十遍,寒時存誦之便暖。

《北方不渴章》:莫將心緣心,還莫住絕緣,心存莫存心,真則守真淵。

右誦五十遍,渴時存誦之便不渴。

所主寒熱等,本文如此。

然放五臟之義,乃有所乖,唯渴誦北方章是。

謂今為魂神不寧,誦東方章,寒誦西方章,饑誦南方章,渴誦北方章,熱誦中央章,亦可以五臟行之,以義消息為之。

誦既不論早晚,然以子午前為佳。

誦五方數畢,即誦《大道贊》一遍:

大道無形,因物為名,乾坤萬品,秀氣乃成。

既受新質,惟人抱靈,五行三才,秋殺春生。

四九寶偈,除誦守一精一,修奉太和,不虧不盈。

嚼之無味,嗅之無馨,察之無色,和之無聲。

坐臥無所,行走無程,遊歷太空,湛爾黃庭。

動而不去,住而不寧,無營無作,無視無聽。

非聚非散,非離非並,非巨非細,非重非輕。

非黃非白,非赤非青,道高黃老,曉朗其情。

太上要章,封密金城,子得聞之,命合真星。

此《五靈章》既可通五臟氣,每宜通誦之,仍各存藏位。

其文有苦、寒、熱、饑、渴者,始可別誦章爾。

當面向其方坐,閉目澄神,閉口心誦,仍動舌觸料口中,令津液生,微微引氣而咽之,各入其藏中。

此法專行,應至虛惙,兼以符水,藥味,則不致贏頓矣。

服六戊氣法:氣旦先從甲子旬起,向辰地,舌料上下齒,取津液,週旋三至而一咽,止。

次向寅,次向子,次向戌,次向申,次晌午。

又法起甲子日,匝一旬,恆向戊辰嚥氣,甲戌日則向戊寅,餘旬依為之。

此六戊法,亦是一家之義。

以戊氣入於脾,為倉廩之本,故也。

此真不饑,若通益諸體,則不逮餘法矣。

服三五七九氣法:徐徐以鼻微引氣,內之三,以口吐死氣,久久便三氣;次後引五氣,以口一吐死氣,久久便五氣;次引七氣,以口一吐死氣,久久便七氣;次引九氣,以口一吐死氣,久久便九氣。

因三五七九而並引之,以鼻二十四氣內之,以口一吐死氣,久久便二十四氣。

咽逆報之法,因從九數下到三,復順引之咽,可九九八十一嚥氣,而一吐之以為節也。

此法以入氣多,吐氣少為妙。

若不作此限,數漸增入,則意於常數之耳。

死氣者,是四時五行休死之氣,存而吐之。

自餘節度,仍依常法。

養五臟五行氣法:春以六丙之日,時加已,食氣百二十致於心,令心勝肺,無令肺傷肝,此養肝之氣也;夏以六戊之日,時加未,食氣百二十以助脾,令脾勝腎,則腎不傷於心也;季夏以六庚之日,時加申,食氣百二十以助肺,令肺勝肝,則肝不傷於脾也;秋以六壬之日,時加亥,食氣百二十以助腎,令腎勝心,則心不傷於肺也;冬以六甲之日,時加寅,食氣百二十以助肝,令肝勝脾,則脾不傷於腎也。

右此法是五行食氣之要,明時各有九,凡一千八十,食氣各以養藏,週而復始,不得相刻,一精一心為之此法是一家之義,所在五臟事,事具在五牙論中。

△導引論第三

夫肢體關節,本資於動用,經脈榮衛,實理於宣通,今既閒居,乃無運役事,須導引以致和暢,戶樞不蠹,其義信然。

人之血氣精神者,所以奉生而週其性命也。

脈經者,所以行血氣也。

故榮氣者,所以通津血、強筋骨、利關竅也;衛氣者,所以一溫一 肌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闔也。

又:浮氣之循於經者,為衛氣;其一精一氣之行於經者,為榮氣。

一陰一陽一相隨,內外相貫,如環之無端也。

又:頭者,精明之腑;背者,胸之腑;腰者,腎之腑;膝者,?之腑;髓者,骨之腑。

又:諸骨皆屬於目,諸髓皆屬於腦,諸?皆屬於節,諸血皆屬於心,諸氣者皆屬於肺。

此四肢八環之朝夕也。

是知五勞之損,動靜所為,五禽之導,搖動其關,然人之形體,上下相承;氣之源流,升降有敘。

比日見諸導引文,多無次第,今所法者,實有宗旨。

其五體平和者,依常數為之;若一處有所偏疾者,則於其處加數用力行之。

凡導引,當以丑後、卯前,天氣清和日為之。

先解發,散梳四際,上達頂,三百六十五過,散發於後,或寬作髻亦得。

燒香,面向東,平坐握固,閉目思神,叩齒三百六十過,乃縱體平氣,依次為之。

先閉氣,以兩手五指一交一 叉,反掌向前,極引臂,拒托之良久,即舉手反掌向上極臂,即低左手,力舉右肘,令左肘臂按著後項,左手向下力牽之,仍亞向左,開右腋努脅為之,低右舉左亦如之,即低手鉤項,舉兩肘,偃胸,仰頭向後,令頭與手前後競力為之,即低手鉤項,擺肘綟身,向左向右,即放手兩膝上,微吐氣通息,又從初為之三度云云。

△符水論第四

夫符文者,雲篆明章,神靈之書字也。

書有所象,故神氣存焉,文字顯焉。

有所生,故服用硃焉,夫水者,氣之津,潛一陽一之潤也。

有形之類,莫不資焉,故水為氣母,水潔則氣清;氣為形本,氣和則形泰。

雖身之榮衛自有內液,而腹之臟腑亦假外滋。

即可以通腸胃,為益津氣,又可以導符靈,助祝術。

今撰諸符水之法,以備所用,可按而為之焉。

符在本經。

△服藥論第五

夫五臟通榮衛之氣,六腑資水谷之味。

今既服氣,則髒氣之有餘,又既絕谷,則腑味之不足。

《素問》曰:谷不入半日,則氣衰;一日,則氣少。

故須諸藥以代於谷,使氣味兼致臟腑而全也。

清一陽一為天,濁一陰一為地;清一陽一出上竅,濁一陰一出下竅;清一陽一發腠理,濁一陰一走五臟;清一陽一實四肢,濁一陰一實六腑;清一陽一為氣,濁一陰一為味。

味歸形,形歸氣,氣歸一精一,一精一食氣,形食味。

氣為一陽一,味為一陰一。

一陰一勝則一陽一病,一陽一勝則一陰一病,和氣以通之,味以實之,通之則不憊,實之則不羸矣。

今以草木之藥,性味於臟腑所宜,為安髒丸、理氣膏。

其先無病疹,臟腑平和者,可常服此丸、膏,並茯苓、巨勝等丹服之藥;若髒有疾者,則以所宜者增損之服;如先有痼疾,及別得餘患者,當別醫攻療,則非此之所愈也。

其上清方藥,各依本經,稟受者自宜遵服。

安和臟腑丸方:

茯苓桂心甘草炙,已上各一兩人參柏子仁薯蕷麥門冬去心,已上各二兩天門冬四兩

右搗篩為散,白蜜和為丸,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三十丸,日再服,以藥飲下之,松葉、枸杞等諸藥可為飲也。

滋潤氣液膏方:

天門冬煎五升黃一精一煎五升地黃煎五升術煎五升,已上煎,各煎訖,相和著茯苓二兩桂心二兩薯蕷五兩澤瀉五兩甘草三兩,炙

右並搗,以密絹篩令極細,內諸煎中;又內熟巨勝、杏仁屑三升,白蜜二升,攪令稠,重湯煮,攪勿令住手,令如膏便調強為佳,冷凝搗數千杵,密器貯固之。

少出充服,每早晨以一丸如李核大,含消咽之,日再三。

此藥宜八月、九月合,至三月已來服之。

若三月、二月中更煮一度,令稠硬,則經夏不復壞。

△慎忌論第六

夫氣之為理也,納而難固,吐而易竭。

難固須保而使全,易竭須惜而勿洩。

真一人曰:學道常如憶朝餐,未有不得之者;惜氣常如惜面,未有不全之者。

又曰:若使惜氣常如一身之先急,吾少見於枯悴矣。

其於一交一 接言笑,務宜省約;運動呼叫,特須調緩;觸類愛慎,方免所損矣。

夫人之為性也,與天地合體,一陰一陽一混氣,皮膚骨體,臟腑榮衛,呼吸進退,寒暑變異,莫不均乎二儀。

應乎五行也。

是知天地否泰,一陰一陽一亂焉;臟腑不調,經脈之候病焉。

因外所中者,百病起於風也;因內所致者,百病生於氣也。

故曰:恬憺虛寂,真氣居之,精神內守,病從何來?信哉是言!筆須知形神之性,而全之;辨內外之疾,畏而慎之。

《素問》曰:天有宿度,地有經水,人有經脈。

天地和則經水安靜,寒則經水凝冱,暑則經水沸溢,卒風暴起,則經水波湧而隴起,或虛邪因而入客,亦由水之得風也。

天一溫一 日明,則人血淖液而衛氣揚;天寒日一陰一,則人血凝冱而衛氣沉。

血氣者,喜一溫一 而惡寒,寒則冱而不能流,一溫一 則喜而去之。

蒼天之氣清靜,則志意治,從之則一陽一氣固,賊邪不能容,此因時之孕也。

月始生,則人血氣始一精一,衛氣始行;月郭滿,則血氣實,肌肉堅;月郭空,則肌肉減,經絡虛,衛氣去,形獨居。

是以因天時而調血氣者也。

若此時犯冒虛邪,則以身之虛,而逢天之虛,兩虛相感,其起至骨,入則傷五臟,故曰天忌不可不知也。

八正者,所以候八風虛邪以時至者也。

八正之虛邪,避之如矢射,慎勿犯之。

假令冬至之日,風從南來,為賊傷也。

謂從虛之鄉來,乃能病人也。

他節仿此。

一陽一氣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氣生,日中一陽一氣隆,日西一陽一氣虛,氣門乃閉,是故暮而收拒,無擾?骨,無見霧露,反此三時,形乃困保

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立傷骨久行傷?久坐傷肉,是謂五勞所傷也。

憂愁思慮則傷心,形寒飲冷則傷肺,恚怒氣逆、上而不下則傷肝,飲食勞倦則傷脾,久坐濕地,強力入水則傷腎。

人有五氣:喜、怒、憂、悲、恐也。

怒則氣上,喜即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即氣聚,熱則氣洩,憂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

喜怒不節,寒暑過度,氣乃不固五。

味所入:苦入心,辛入肺,酸入肝,甘入脾,鹹入腎。

一陰一之生,本在五味,是故味過於酸,則肝氣以津,肺氣乃絕;味過於?鹹,則骨氣勞,短肌,氣折;味過於苦,則心氣喘滿,色黑,腎氣不衛;味過於甘,則脾氣濡,骨氣乃厚;味過於辛,則?脈沮弛,精神乃央。

是故謹和五味,則骨正?柔,氣血以流,湊理以密。

如是則氣骨以一精一,謹道如法,長天有命。

多食鹹,則脈凝冱而變色;多食苦,則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則?急而爪枯;多食酸,則肉胝?芻而脣揭;多食甘,則骨痛而發落。

此五味之所傷也。

此論飲食之五味而藥性亦有五味,服餌丸散,特宜慎之。

服氣之人,不宜食辛味,何者?辛走氣,氣病無食辛也。

△五臟論第七

夫生之成形也,必資之於五臟,形或有廢,而髒不可闕;神之為性也,必稟於五臟,性或有異,而氣不可虧。

是天有五星,進退成其經緯;地有五嶽,靜鎮安其方位;氣有五行,混化弘其埏埴:人有五臟,生養處其精神。

故乃心藏神,肺藏氣,肝藏血,脾藏肉,腎藏志。

志通內連骨體,而成身形矣。

又:心者,生之本,神之處也;肺者,氣之本,魄之處也;肝者,罷極之本,魂之處也;脾者,倉廩之本,榮之處也;腎者,封藏之本,一精一之處也。

至於九竅施為,四肢動用,骨肉堅實,經脈宣行,莫不稟源於五臟,分流於百體,順寒暑以延和,保一精一氣而享壽。

且心為諸髒之主,主明則運用宣通,有心之子,安可不悟其神之理邪?

髒有要害,不可不察。

肝生於左,肺生於右,心部於表,腎位於裡,脾為之使,胃為之市。

心為之汗,肺為之涕,肝為之淚,脾為之涎,腎為之唾,是謂五液。

心為噫,肺為咳,肝為語,脾為笑,腎為嚏。

天氣通於肺,地氣通於肝,雷氣通於心,谷氣通於脾,雨氣通於腎。

五臟各有所合:心之合於脈也,其榮色也;肺之合於皮也,其榮毛也;肝之合於筋也,其榮爪也;脾之合於肉也,其榮脣也;腎之合於骨也,其榮發也。

五臟各有腑,髒為一陽一,腑為一陰一。

五臟者,藏精神而不洩也,故滿而不能實;六腑者,受水谷而不留,故實而不能滿。

則小腸為心之腑,大腸為肺之腑,膽為肝之腑,胃為脾之腑,膀胱為腎之腑。

六腑者,各有其應:小腸者,脈其應也;大腸者,皮其應也;膽者,筋其應也;胃者,肉其應也;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應也。

十二髒之相使者: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肺者,相傳之官,治節出焉;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膽者,忠正之官,決斷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胸中,上焦之門戶也;脾胃者,倉廩之官也,五味出焉;大腸者,傳導之官也,變化出焉;小腸者,受盛之官也,化物出焉;腎者,作強之官也,伎巧出焉;三焦者,決瀆之官也,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郡之官也,津液藏焉,化氣則能出焉。

凡此十二官,不得相失也。

故主明則下安和,以此養生則壽,沒世不殆;主暗則十二官危,使道閉塞而不通,形乃大傷,以此養生則殆也。

△服氣療病論第八

夫氣之為功也,廣矣妙矣。

故天氣下降,則寒暑有四時之變;地氣上騰,則風雲有八方之異。

兼二儀而為一體者,總形氣於其人。

是能存之為家,則神靈儼然;用之於禁,則功效著矣。

況以我之心,使我之氣,適我之體,攻我之疾,何往而不愈焉。

一習一 服閒居,則易為存,使諸有疾痛,皆可按而療之。

凡欲療疾,皆可以日出後,天氣和靜,面向日,在室中亦向日,存為之,平坐,瞑目,握固,叩齒九通,存日赤暉紫芒,乃長引吸而咽之,存入所患之臟腑。

若非臟腑之疾,是謂肢體筋骨者,亦宜先存入所主之髒也。

閉極又引,凡得九咽,覺其髒中有氣,乃存其氣攻於所苦之處。

閉極,微微吐氣,其息稍定,更咽而攻之,覺疾處一溫一 暖出汗出為佳。

若在四肢,應可導引者,則先導引其處,已後攻之,縱是體上亦宜按念,令其氣通。

若在頭中,當散發,梳頭皮數百下,左右搖頭數十過,乃吸氣,訖,以兩手指於項上急攀之,以頭向上力拒之,仍存氣向上入腦,於頂發諸孔衝出散去,一極訖,放手通氣,更為之,以覺頭頸汗出,痛處寬暢為候。

若病在臟腑者,仰臥吸引,存入其處,得五六咽,則一度閉息攻之,皆以意消息其病,或久來痼疾,並有症塊堅積者,則非氣之所能愈,終亦覺積寬平也。

兼藥同療亦無所妨,乃於藥性易效爾。

雖用氣攻病,雖攻其處膚腠散出,然兼依《明堂圖》,取其所療之穴,而相引去之佳。

既知其穴,宜依十二月,各用其律管,急按穴上,相而出之。

則心存有所主,氣行有的適矣。

黃鐘十一月律也,管長九寸,空中,圍九分,諸管並同;大呂十二月律也,管長八寸;太簇正月律也,管長七寸強;夾鍾二月律也,管長七寸強;姑洗三月律也,管長七寸強;仲呂四月律也,管長六寸強;蕤賓五月律也,管長六寸強;林鍾六月律也,管長六寸強;夷則七月律也,管長五寸強;南呂八月律也,管長五寸強;無射九月律也,管長四寸強;應鍾十月律也,管長四寸強。

皆取山一陽一之竹孔圓者,其節生枝不堪用。

手臂不援,雖雲手臂諸有疾處,亦可為之。

先以一手,徐徐按摩所疾之處,良久畢,乃瞑目內視,視見五臟,咽液三過,叩齒三通,正心微祝曰:

太上四玄,五華六庭,三魂七魄,天關地一精一,神符榮衛,天胎上明,四肢百神,九節萬靈,受菉玉晨,刊書玉城,玉女待身,玉童護命,永齊二景,飛仙上清,長與日月,年俱後傾,超騰升仙,得整太平。

流風結痾,注鬼五飛,魍魎塚訟,二氣徘徊,陵我四肢,干我盛衰,太山天丁,龍一虎耀威,斬鬼不祥,凶邪即摧,考注匿訟,百毒隱非,使我復常,日月同暉,考注見犯,北辰收摧,如有干試,干明上威。

常以生氣時,咽液二七過,按體所痛處,向王而祝曰:

左玄右玄,二神合真,左黃右黃,六華相當。

風氣惡疾,伏匿四方,玉液流澤,上下宣通。

內遣水火,外辟不祥,長生飛仙,身常休強。

畢,又咽液二七過,又當急按所痛處三十一過。

常如此,則無疾也。

△病候論第九

夫生之為命也,資乎形神;氣之所和也,本乎臟腑。

形神貞頤,則生全而享壽;臟腑清休,則氣泰而無玻然且稟一精一結胎之初,各因四時之異;誕形立性之本,罕備五常之節。

故躁擾多端,嗜欲增結,或積痾於受生之始,或致疾於役身之時。

是故喜怒憂傷,自內而作疾也;寒暑飲食,自外而成病也。

強壯之歲,唯知犯觸;衰謝之年,又乖修養。

一陰一陽一互升,形氣相違,諸疹既生,厥後多狀,況乎服氣者,谷餚已斷,形體漸羸,一精一氣未全,神魂不暢,或舊疹因之以發動,新兆致之以虛邪,須知所由,宜詳所療。

今粗具可辨之狀,以代問醫,則其氣攻之術,希同勿藥。

虛實之形,其何以生?自氣血以並,一陰一陽一相傾,氣亂於衛,血流於經,血氣離居,一實一虛。

血並於一陰一,氣並於一陽一,故為驚狂;血並於一陽一,氣並於一陰一,乃為炅中;血並於上,氣並於下,煩惋善怒;血並於下,氣並於上,亂而善忘。

一陽一虛則外寒,一陰一虛則內熱,一陽一盛則內寒,一陰一盛則外熱。

五臟之道,皆出於經遂,行血氣,血氣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

氣有餘則腹脹邅洩,不厥。

天之邪氣,感則害五臟也;水谷之寒一溫一 ,感則害六腑也;地之濕氣,感則害皮肉、筋脈也。

又:邪之生也,或生於一陰一,或生於一陽一。

生於一陽一者,得之風雨寒暑;生於一陰一者,得之飲食居處,一陰一陽一喜怒。

一陽一者,天氣也,主外;一陰一者,地氣也,主內。

一陽一道實,一陰一道虛,故犯賊風虛邪者,易受之;飲食不節、起一陽一不時者,一陽一受之,則入六腑;一陰一受之,則入五臟。

入六腑則身熱不臥,上為喘呼;入五臟則填滿閉塞,下為邅洩,久為腸癖。

故喉主天氣,咽主地氣,一陽一受風氣,一陰一受濕氣。

一陰一氣從足上行至頭,而下行循臂至指端;一陽一氣從手上行至頭,而下行至足。

故曰:一陽一病者,上行極而下行;一陰一病者,下行極而上行。

傷於風者,上先受之;傷於濕者,下先受之。

頭者,精明之腑,頭憊視深,一精一則奪矣;背者,胸之腑也,背曲肩隨,胸將壞矣;腰者,腎之腑也,轉搖不能,腎將憊矣;膝者,筋之腑也,屈伸不得則僂附,筋將憊矣;髓者,骨之腑也,不能久立,行則掉栗,骨將備矣。

肺熱病者,右頰赤;心熱病者,顏先赤;肝熱病者,左頰赤;脾熱病者,鼻赤;腎熱病者,頤赤。

病雖未發,見其色者,所宜療之。

故曰:療未病之玻肺熱病者,色白而毛槁;心熱病者,色赤而絡脈溢;肝熱病者,色蒼而密枯;脾熱病者,色黃而肉濡;腎熱病者色,黑而齒枯。

肝主春,足厥一陰一,少一陽一主治,其日甲乙,肝苦逆,急食鹹以緩之。

又曰:肝病欲散,急食苦以瀉之,禁當風,肝惡風也。

心主夏,手少一陰一,太一陽一主治,其日丙丁;心苦緩,急食鹹以收之。

又曰:心病欲濡,急食鹹以濡之,用酸補之,甘瀉之,禁一溫一 衣熱食,心惡熱也。

脾主長夏,足太一陰一,一陽一明主治,其日戊己;脾苦濕,急食苦以滲之。

又曰:脾病欲緩,急食甘以緩之,用苦補之,辛瀉之;禁濕食、飽食、濕地、濡衣,脾惡濕也。

肺主秋,手太一陰一、一陽一明主治,其日庚辛;肺苦氣上逆,急食鹹以洩之。

又曰:肺病欲收,急食甘以收之,鹹瀉之;禁寒衣飲冷。

肺惡寒也。

腎主冬,足少一陰一、太一陽一主治,其日壬癸;腎苦滲,急食辛以潤之,腠理致液氣通。

又曰:腎病欲急食苦以堅之,用辛補之,酸瀉之;淬暖,無熱食一溫一 衣,腎惡滲之,辛走氣,氣病無食辛;甘走肉,肉病無食甘;鹹走血,血病無食鹹;酸走筋,筋病無食酸,是謂五禁,勿多食也。

肺病者,喘咳逆氣,肩背痛,汗出,尻、一陰一、股、膝、旐、胻、足背痛,虛則少氣不能報自,耳聾、嗌乾矣。

心病者,胸中痛,脅肢滿,肋下痛,膺、背、肩胛間、兩臂內痛,虛則胸腹大,脅下與腰相引而痛。

肝病者,兩脅下痛,引入小骯,令人喜怒,虛則恐,如人將捕之,氣逆則頭痛、耳聾、頰腫。

脾病者,身重,肌肉萎,足不收,行喜挈腳下痛,虛則腹脹腸鳴,洩食不化。

腎病者,腸大體重,喘咳,汗出惡風,虛則胸中痛也。

肺風之狀,多汗惡風,時欲咳嗽喘氣,晝日善,暮則甚,診在眉上,其色白。

心風之狀,惡風,焦絕,喜怒,診在口,其色赤。

肝風之狀,惡風,喜悲,微蒼、嗌乾,喜怒,診在目下,其色青。

脾風之狀,多汗惡風,身體怠墮,四肢不通,微黃,不嗜食。

診在鼻上,其色黃。

胃風之狀,多汗惡風,食飲不下,隔塞不通,腹善滿,失衣則脹,食寒則洩,診在形,瘦而腹大。

首風之狀,其頭痛,面多汗,惡風,先當風一日病,其頭痛不可出,至其風止,則小愈矣。

分類:道教書籍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雲笈七簽
卷一 道德部卷二 混元混洞開闢劫運部卷三 道教本始部卷四 道教經法傳授部卷五 經教相承部卷六 三洞經教部卷七 三洞經教部本文卷八 三洞經教部經釋卷九 三洞經教部經釋卷十 三洞經教部經卷十一 三洞經教部經二卷十二 三洞經教部經三卷十三 三洞經教部經四卷十四 三洞經教部經五卷十五 三洞經教部經六卷十六 三洞經教部經七卷十七 三洞經教部經八卷十八 三洞經教部經九卷十九 三洞經教部經十卷二十 三洞經教部經十一卷二十一 天地部一卷二十二 天地部二卷二十三 日月星辰部一卷二十四 日月星辰部二卷二十五 日月星辰部三卷二十六 十洲三島部卷二十七 洞天福地部卷二十八 二十八治部卷二十九 稟生受命部一卷三十 稟生受命部二卷三十一 稟生受命部三卷三十二 雜修攝部一卷三十三 雜修攝部二卷三十四 雜修攝部三卷三十五 雜修攝部四卷三十六 雜修攝部五卷三十七 齋戒部卷三十八 說戒部一卷三十九 說戒部二卷四十 說戒部三卷四十一 雜法部卷四十二 存思部一卷四十三 存思部二卷四十四 存思部三卷四十五 秘要訣法部一卷四十六 秘要訣法部二卷四十七 秘要訣法部三卷四十八 秘要訣法部四卷四十九 秘要訣法部五卷五十 秘要訣法部六卷五十一 秘要訣法部七卷五十二 雜要圖訣法部卷五十三 雜秘要訣法部卷五十四 魂神部一卷五十五 魂神部二卷五十六 諸家氣法部一卷五十七 諸家氣法部二卷五十八 諸家氣法部三卷五十九 諸家氣法部四卷六十 諸家氣法部五卷六十一 諸家氣法部六卷六十二 諸家氣法部七卷六十三 金丹部一卷六十四 金丹部二卷六十五 金丹部三卷六十六 金丹部四卷六十七 金丹部五卷六十八 金丹部六卷六十九 金丹部七卷七十 金丹部八卷七十一 金丹部九卷七十二 金丹部十卷七十三 金丹部十一卷七十四 方藥部一卷七十五 方藥部二卷七十六 方藥部三卷七十七 方藥部四卷七十八 方藥部五卷七十九 符圖部一卷八十 符圖部二卷八十一 庚申部一卷八十二 庚申部二卷八十三 庚申部三卷八十四 屍解部一卷八十五 屍解部二卷八十七 諸真要略部卷八十八 仙籍旨訣部卷八十九 諸真語論部卷九十 七部語要部卷九十一 七部名數要記部卷九十二 仙籍語論要記部一卷九十三 仙籍語論要記部二卷九十四 仙籍語論要記部三卷九十五 仙籍語論要記部四卷九十六 讚頌部讚頌歌卷九十七 讚頌部歌詩卷九十八 讚頌部詩讚辭卷九十九 讚頌部贊詩詞卷一百 紀傳部紀一卷一百一 紀傳部紀二卷一百二 紀傳部紀三卷一百三 紀傳部傳一卷一百四 紀傳部傳二卷一百五 紀傳部傳三卷一百六 紀傳部傳四卷一百七 紀傳部傳五卷一百八 紀傳部傳六卷一百九 紀傳部傳七卷一百一十 紀傳部傳八卷一百一十一 紀傳部傳九卷一百一十二 紀傳部傳十卷一百一十三 紀傳部傳十一卷一百一十四 經傳部傳十三卷一百一十五 紀傳部傳十四卷一百一十六 紀傳部傳十五卷一百一十七 靈驗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靈驗部二卷一百一十九 靈驗部三卷一百二十 靈驗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靈驗部五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