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笈七簽》卷四十八 秘要訣法部四:老君曰:金水內景,以一陰一發一陽一。能為此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雲笈七簽》卷四十八 秘要訣法部四

雲笈七簽

卷四十八 秘要訣法部四

◎老君明照法敘事誓法附

老君曰:金水內景,以一陰一發一陽一。

能為此道,分身散形,以一為萬,立成六軍,千億里外,呼吸往還,乘雲履水,出入無間,天神地祗,邪鬼老皛,隱蔽之類,皆可見也。

審其一精一思,逆見方來,子能守之,為仙王也。

老君曰:欲行明鏡,勿入喪家、產乳之中,一精一澄萬慮,沐浴五香,當飲蘭桂之液,無食葷辛之物,絕棄腥臊,無近婦人,於密靖之地,幽室之中,不聞車馬之一聲 、金鼓之音、鳥獸嚾噪,乃可為之。

此道之忌,莫甚於驚,一往不復反,一敗不復成也。

當其時,心不欲復有所存;耳不欲復有所聽,注心正目,彷彿想念,至一精一不怠,乃可成矣。

老君曰:當得明鏡九寸,無令面有偏缺、毀漬、疵瑕,務欲清明週正,不失人容色者善。

昔我先師,以尺二寸鏡,前後左右一焉,名曰四規。

行此道者,甚難速成,易得驚敗,驚則有大殃,少能成也。

又容成皆以一尺鏡一枚,正置其前,亦見以神,而不能長生也。

商子云:以九寸鏡各一枚,俠其左右,名曰日月,亦以延年矣。

若欲分身散形,坐在立亡,上升黃庭,長生不死,役使百靈。

入水、入火、入金、入石、入木、入土,飛行在意者,當用吾四規之道。

若但欲逆知吉凶日月,即用此矣。

老君曰:立規之法,皆去己一尺五寸,令與眉齊,各垂紫青線,下有華水,務令平也。

晝夜不閉目,以得為效。

不可閉目者,恐當閉目之時,神明忽見,而不即見之,或失神以去,或卒開目,見之不漸,致驚懼而敗也。

老君曰:四規之道,必見尊神,非上士至真,勿以此示之。

吾道至密,世無其人,寧見道門!

老君曰:欲行四規者,皆令去已一尺五寸,高三尺。

老君曰:東規當見仙二人,冠丹纚之冠,面貌狹小,耳高,其頭身皆生黑毛。

見之勿驚。

老君曰:西規當見西王母,玉女侍之。

老君曰:南規當見中和無極元君,一身十一頭,冠自然之冠,衣赤色。

老君曰:北規當見天皇君,十三頭,衣冠之色,如其時也。

老君曰:或見一人,衣黃衣,冠黃冠。

白髮者,即延壽君也;少者,受命君也。

老君曰:或見一人,赤衣赤幘。

年少者,稟命君也;老者,司命君也。

老君曰:或見二人,羽衣黃色,玄冠,察行君也。

老君曰:或見三人,羽衣赤色,青冠,聽響君也。

老君曰:或見一人,大冠硃衣,執筆札者,司過君也。

老君曰:或見一人,黃衣冠,掩面者,增年君也。

老君曰:或見二人,赤裳者,視形君也。

老君曰:或見玉女,青衣者,名曰惠一精一玉女。

老君曰:或見玉女,黑衣者,名曰太玄玉女。

老君曰:或見玉女,赤衣者,名曰赤圭玉女。

老君曰:或見玉女,黃衣者,名曰常一陽一玉女。

老君曰:或見童子三人,青衣紫下裳,俱來者,一名常在;一名絕洞;一名五德。

老君曰:或見九玉女,衣服五彩,俱來者,一名上;一名虎;一名扶;一名靈闕;一名孔林;一名憑;一名住;一名多;一名元。

老君曰:或見一人,目下徑三寸,黃衣,青下裳者,同目君也。

老君曰:或見嬰兒,長二三尺,向人笑者,是九都童子也。

老君曰:或見童子,長五六尺,立而笑,其左上有自然蓋者,日中童子也;右上有自然蓋者,月中童子也。

老君曰:或見人頭鳥身,五色玄黃者,上上太一君道父也。

老君曰:或見九人,皆衣青而白首者,無極太元君也。

老君曰:或見一人,長六尺五寸,冠角冠,白衣赤領,或虎文鳳章者,姓李,名耳,字伯一陽一。

見之常以平旦。

老君曰:或見一人,長六尺七寸,冠重華冠,白衣青祿者,名李舕字伯一陽一。

見之常以日出時。

老君曰:或見一人,長六尺九寸,冠重華冠,五色衣者,名李□□,字伯光,見之常以食時。

老君曰:或見一人,長七尺二寸,冠辟邪冠,衣羅圭,形像龍蛇者,名李石,字孟公。

見之常在禺中。

老君曰:或見一人,長七尺三寸,冠飛龍冠,衣硃衣者,名李重泉,字子文。

見之常以日中。

老君曰:或見一人,長七尺五寸,冠三傑冠,硃玉衣者,名李定,字元一陽一,見之常以日昳。

老君曰:或見一人,長八尺,冠皮毛冠,衣黑衣者,名李元,字伯始。

見之常以日晡。

老君曰:或見一人,長一尺五寸,冠自然冠,衣龍蛇者,名李願,字元生。

見之常以日入。

老君曰:或見一人,長九尺五寸,冠自然冠,衣青紫者,名李德,字伯文。

見之常以黃昏。

老君曰:凡為明鏡之道,上士為之七日;中士一旬;下土一月,成矣。

老君曰:紫青為裡,合之九寸規者,一尺二寸鏡也。

老君曰:上士為之,先見已形;次見宅中鬼神;次見天神也。

老君曰:見神,或見有一身,不能見之多,不過六神、七神來也。

但熟視規中物,熟所見,即見神也。

亦勿語,亦勿拜,急自定,無驚恐。

老君曰:為此道者,春無伐木;夏無水灌滅火;四季之月,無握土;秋無鑠金;冬無遏水抒井。

老君曰:為此道者,春無食肝;夏無食心;四季之月,無食脾;秋無食肺;冬無食腎。

五臟神怒,則令人不明不壽。

老君曰:為此道者,長不擔七日得者,七十日一施之,必如初日見也。

老君曰:此道可以還年卻老也。

老君曰:見神之後,更施之,可問以長生之要,則具以告人耳。

老君曰:為此四規之道既成,可握一規之道施之,不復用四也。

老君曰:幽闕二童,齊著綠幘,上入北極,下入玄宮,以鏡其事。

老君曰:為此道,常當上硃鳥,高三尺;下玄武,高五尺;左青龍,高九尺;右白虎,高七尺。

又當履日月耳。

老君曰:不唯已也。

又當令硃鳥銜九寸鏡;玄武背員尺二鏡;青龍銜日;白虎銜月。

已形象龍蛇,須能分形,坐見四海之外乃止者,真物來也。

老君曰:夜則以燭燈,麻油為火,大善。

老君曰:欲理病人及入大山,恐山神及百鬼試人者,以一規著戶上,一器盛華水著戶下,用刀劍橫水上,以刃外向,百鬼不敢前,老皛直入戶者亦不得過水,即死,血在水中。

秘之勿示俗人。

老君曰:欲辟五兵百邪者,以三寸規一枚,鑄圓天符著其背,懷之,一陰一日右,一陽一日左。

入大眾所以為勝人,人皆畏之,吾道秘矣。

○誓法

某州、某縣、某鄉、某裡、某宮觀、道士某,以老君四規明鏡要訣,授學者某州、某縣、某鄉、某裡、某人,以白絹四十尺、米一斗、薪一束、鹽五升,為盟:某不得不告要言,兆若不奉行,身入黃泉。

一同先師科律盟誓,專勤一志,某與兆共畫一為信,三年有功乃得傳,不得傳非其人,身謝天、地、水三官,永不得仙,及不得有背本之言。

----------------------------------------

◎明照法

照鏡欲見形之法,當小開一戶,居暗向明,暫閉目思,想見面形,初時若殊無所見,中宿之後漸漸洞遠,自見面目、巾幘,心中了然開明。

平旦及日入,此時最好。

若日盛明,當小開一戶,在灼灼中窺鏡,無所見也。

若火下照鏡,當以火自遠,勿得逼近火。

欲開目照鏡,自視形體,當在灼灼明中,無若若。

欲閉目思見面形,當居暗向明,然後形耳。

照鏡大要,當安臥,思想一精一誠,未臥之間使身體條條,須臾之頃,當有赤黃從額上出,照耀一室中,於是彷彿恍恍,如覺如臥,便自見面形,在光中對共相視,如頃,即便消滅,臥覺之後,輒復照鏡。

欲臥,思之如前法,當夕夕自見也。

或臥覺兩面相對見;或己形兩人相並坐;或臥寐之間,見好神童玉女,年十五六,好衣服,頭額正見,輒再拜;或耳邊聞語聲,天下吉凶、萬事皆預知之;或在壁東見壁西;或暮臥夢照鏡;或還光內視五臟。

當以申始。

明鏡君官屬將吏百二十人,住開一陽一宮,主人兩目童子。

童子一精一光相視,見景知吉凶。

明鏡有三童、九女侍之。

三童長六尺,九女長五尺。

三童

九女:

青腰青衣、當聞紫衣、內子青衣、素女白衣、皇女黃衣、帳上衣緗、道女黃衣、女嬰衣紅、曾女衣絳。

----------------------------------------

◎寶照法

夜半存神訖存道一竟,仍起坐為之,未可別行餘一事。

起向王,平坐,握固,臨目,又存兩目中有白氣,如雞子大,在面目前存目中忽出白氣,懸在目前,乃如雞子大,須臾變成兩明鏡,逕九寸,以前後照我一體上二十四神,使洞鑒分明。

良久鏡形既成,仍存左鏡當前照,見神前面;右鏡當後照,見神後。

其鑒二十四神,各安其所,雖不呼名,而存形色、長短,歷然示於鏡中,乃心祝曰:

大明寶鏡,分形散化,鑒朗元神,制御萬魔,飛行上清,披雲巾羅,役使千靈,封山召河。

畢鏡忽然光變小,還入眉目中,奄然而滅。

仍以臥之,常能行之,災害不生,而位登仙。

----------------------------------------

◎摩照法

昔有摩鏡道士,遊行民間,賃為百姓摩鏡,鏡無大小,財責六七錢耳。

不以他物摩也,唯以藥塗而拭之,而鏡光明不常。

有好事袁仲一陽一者,知其有道,乃要留使宿,為好設主人禮,乃拜而請問之,道士告仲一陽一曰:明鏡之道,可以分形變化,以一為萬;又能令人聰明,逆知方來之事;又令人與天上諸真相見。

行其道德法,則天上諸神仙皆來至,道士自見己身,則長生不老,遠成少童。

又道士入山,山一精一老魅多來試之,或作人形,故道士在石室之中,常當懸明鏡九寸於背後,以辟眾惡。

又百鬼老物,雖能變形,而不能使鏡中形影變也,見其形在鏡中,則便消亡退走,不敢為害也。

是以道士有摩鏡之藥,藥方出於帛子方,用錫四兩,燒釜猛下火,令釜正赤與火同色,乃內錫末,又一胡一 粉三兩,合內其中。

以生白楊刻作人,令長一尺,廣二寸,厚一寸,其後柄長短在人耳。

以此攪之,手無消息,盡此人七寸,又復內真丹四兩,一胡一 粉一兩,復攪之,人餘二寸,內摩照錫四兩,攪令相得。

欲用時,末如一胡一 豆,以唾和之,得膒脂為善。

又以如米大者,於前齒上噓之,復以唾傅拂其上,以自拂之,即明如日月。

欲作藥,先齋戒七日,乃為之作清靜密室,勿令人見之也;其火欲猛。

秘之,勿妄傳非其人。

----------------------------------------

◎拂童法

拂童之道,徹見二十四神之法,常以甲子旬、庚午日,日中時,取清水一升東流水為佳,亦用古井,以一銖真丹極一精一、末細者,投水中,攪之,左行三七過當以上物向月建,左旋攪一週,為過也。

微祝曰:

玄元水一精一,生光八明,身神眾列,並來見形,徹視萬里,中達九靈。

祝畢,向東,以左手灑目二七過祝則隨月建,灑目常東向,流余水,仍留以灑目,不復更祝也。

----------------------------------------

◎神枕法並敘

敘曰:昔太山下老翁者,失其名字。

漢武東巡,見老翁鋤於道,背上有白光,高數尺。

帝怪而問之有道術否?老翁對曰:臣昔年八十五時,衰老垂死,頭白齒落。

有道士者教臣,服棗飲水絕谷,並作神枕法,中有三十二物。

其三十二物中,二十四物善,以當二十四氣;其八物毒,以應八風。

臣行之,轉少,白髮返黑,墮齒復生,日行三百里。

臣今年一百八十矣,不能棄世入山,顧戀孫子,復還食谷,又已二十餘年,猶得神枕之力,往不復老。

武帝視老翁顏狀,當如五十許人,驗問其鄰,皆雲信然,帝乃從受其方作枕,而不能隨其絕谷飲水也。

方用:五月五日、七月七日,取山林柏以為枕,長一尺二寸、高四寸,空中容一斗二升,以柏心赤者為蓋,厚二分,蓋致之令密,又當使可開閉也。

又鑽蓋上為三行,行四十孔,凡一百二十孔,令容粟米大。

其用藥:

芎藭 當歸 白芷 辛荑 杜衡 白朮 稿本 木蘭蜀椒 桂 乾薑 防風 人參 桔梗 白薇 荊實一雲壯 荊實 肉蓯蓉 飛廉 柏實薏苡子款冬花 白蘅 秦椒 麋蕪凡二十四物,以應二十四氣,加毒者八物,以應八風烏頭 附子 藜蘆 皁莢菵草 ?石 半夏 細辛

右三十二物各一兩,皆蜺咀,以毒一藥上安之滿枕,中用布囊以衣。

枕百日,面有光澤;一年,體中所疾及有風疾一一皆愈,差而身盡香;四年,白髮變黑,齒落更生,耳目聰明。

神方驗秘,不傳非其人也。

稿本是老芎藭母也。

武帝以問東方朔,答云:昔女廉,以此方傳玉青,玉青以傳廣成子,廣成子以傳黃帝。

近者,谷城道士淳於公,枕此藥枕耳,百餘歲而頭髮不白。

夫病之來,皆從一陽一脈起,今枕藥枕,風邪不得侵人矣。

又雖以布囊衣枕,猶當復以幃囊重包之,須欲臥枕時,乃脫去之耳。

詔賜老翁帛,老翁不受曰:臣之於君,猶子之於父也。

子知道,以上之於父,義不受賞;又臣非賣道者,以陛下好善,故進此耳。

帝止而更賜以諸藥。

----------------------------------------

◎神杖法

神杖用九節向一陽一竹,取擇具別有法。

凡用之,齋戒沐浴,焚香再拜,訖,叩齒三十六通,思五帝,直符吏各一人,衣隨方色,有五色之光,流煥杖上,五帝、玉女各一人,合衛杖左右。

微祝曰:

太上之仙,元始上一精一,開天張地,甘竹通靈。

直符守吏,部御神兵,五色流煥,硃衣金鈴,輔翼上真,出幽入冥。

招天天恭,攝地地迎,指鬼鬼滅,襖魔束形,靈符神杖,威制百方,與我俱滅,與我俱生,萬劫之後,以代我形。

景為吾解,神升上清,承符告命,靡不敬聽。

畢,引五方氣二十咽,止。

以杖指天,天神砷禮;以杖指地,地祗司迎;以杖指東北,萬鬼束形。

----------------------------------------

◎帝君明燈內觀求仙上法

南極上元君,授於帝君。

帝君居朗玄之宮,金房紫戶之內,明玄燈以自映,通霞光於照窗,念太真於五形,披三願於帝房,靈上降以紫蓋,元皇給以金童,自然號我位,總掌於玄宮。

太品生乎始,妙道在微芒,今以相告,子勤奉焉。

告南極上元君曰:子學神真之道,處靈宮之上,瓊房之內,而不知明燈以自映,通玄光於五臟,五臟之內罔得明矣,形體之神罔得歸也。

子若能暮明燈於本命,朝明燈於行年,常明燈於太歲上,三處願念,即體澄氣真,光明內照,萬神朗清。

元君奉受法度,施行三年,即致夜光童子二十四人,玄光自然而明,不須明燈而通光也。

然此上真之妙法,亦不傳於下世。

若其金名玉字玄格者,得吾此道,行之九年,身體光明,徹視萬里,朗觀自然。

夜光童子,降子之房,授以真書,白日登晨。

法曰:常明燈於所住靜室,本命之上,暮入室向燈長跪,叩齒十二通。

祝曰:

玄光映太一陰一,八達且朗明,澄神曲室裡,仰徹曜上清,五暉發朗台,玉芝自然生,洞照通太真,萬神監我形,削滅九一陰一氣,記上東華名,保我無終劫,體與日月並,拔度七玄榮,明光啟玉皇,上受內觀經,天降飛霄輦,騰空御綠軿,得謁太皇館,進拜玉皇庭。

畢,再拜向本命,仰頭,咽液七過,止。

又常明燈於行年之上,朝燈,叩齒十二通,咒曰:

明燈照行年,散光煥八方,嬰嬰色象澄,內觀朗空洞,披釋朗神衿,子與玉真通。

仰高宗上道,渺邈無行蹤,思得玄雲降,整轡御飛龍,卻我百年期,還返嬰兒容。

賜我西華女,給我金晨童,侍香履年命,稽首玉帝房,神泰道亦暢,歡適香煙中。

整心注太玄,一精一感洞虛無,室招神霄降,冥目矚仙公,拔過七祖難,度形還南宮。

畢,再拜,向燈嚥氣二七過,止。

常於太歲上,明燈以通神,禮願以求真。

滿三年,則玄光內映,神真下降,授子不死之方。

當時,自有感應也。

當朝夕燒香,叩齒十二通,向燈祝曰:

燈火映太真,明光徹玄虛,披朗無上道,心注玉帝廬,洞達空洞內,神睹形自舒。

積感致靈降,心恬理潛居,朝禮太帝堂,夕誦金真書,逍遙玄都裡,萬歲返嬰孩。

天符紫霄霞,帝給玄瓊輿,浮游五嶽巔,適一得所如,七祖免三途,福慶有盈餘。

畢,再拜,咽液二七過,止。

若能常於三處,明燈不滅,七玄九祖,即得去離十苦,上升南仙。

一身神明澄正,目視萬里,耳聰遠聽,心智逆知未然,神真來降,夜光童子當教子求仙之道。

九年如此,靈光自表通於裡也。

----------------------------------------

◎按天庭法

天庭,是兩眉之間,眉之角也眉內角,兩頭骨凹處。

山源,是鼻下人中之本側,在鼻下小入谷中也鼻中隔之中內際,宛凹處。

華庭,在兩眉之下眉下虛骨凹處。

旦、中、暮,向其方平坐,臨目,咽液三九,急以手一陰一按之三九以兩手中指,急按其處。

急,謂痛按之,非急速之急也。

按而祝曰:

開通天庭,使我長生,徹視萬里,魂魄返嬰,滅鬼卻魔,來致千靈,上升太上,與日合併,得補真一人,列象玄名。

此為常人致靈徹視,杜遏萬邪之道也。

----------------------------------------

◎服霧法

常以平旦,於寢靜之中,坐臥任己,先閉目內視,彷彿如見五臟。

畢,因口呼出氣二十四過,臨目為之。

使目見五色之氣相繞纏,在面上郁然,因又口內此五色氣五十過。

畢,嚥唾六十過。

乃微祝曰:

太霞發暉,靈霞四遷,結氣宛屈,五色洞天,神煙合啟,金石華真,藹郁紫空,煉形保全。

出景藏幽,五靈化分,合明扇虛,時乘六雲,和攝我身,上升九天。

畢,又叩齒七通,咽液七過,乃開目,事訖。

此道神妙。

又神洲玄都,多有得此術者,爾可行此法耶,久行之,常乘雲霧而游。

分類:道教書籍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雲笈七簽
卷一 道德部卷二 混元混洞開闢劫運部卷三 道教本始部卷四 道教經法傳授部卷五 經教相承部卷六 三洞經教部卷七 三洞經教部本文卷八 三洞經教部經釋卷九 三洞經教部經釋卷十 三洞經教部經卷十一 三洞經教部經二卷十二 三洞經教部經三卷十三 三洞經教部經四卷十四 三洞經教部經五卷十五 三洞經教部經六卷十六 三洞經教部經七卷十七 三洞經教部經八卷十八 三洞經教部經九卷十九 三洞經教部經十卷二十 三洞經教部經十一卷二十一 天地部一卷二十二 天地部二卷二十三 日月星辰部一卷二十四 日月星辰部二卷二十五 日月星辰部三卷二十六 十洲三島部卷二十七 洞天福地部卷二十八 二十八治部卷二十九 稟生受命部一卷三十 稟生受命部二卷三十一 稟生受命部三卷三十二 雜修攝部一卷三十三 雜修攝部二卷三十四 雜修攝部三卷三十五 雜修攝部四卷三十六 雜修攝部五卷三十七 齋戒部卷三十八 說戒部一卷三十九 說戒部二卷四十 說戒部三卷四十一 雜法部卷四十二 存思部一卷四十三 存思部二卷四十四 存思部三卷四十五 秘要訣法部一卷四十六 秘要訣法部二卷四十七 秘要訣法部三卷四十八 秘要訣法部四卷四十九 秘要訣法部五卷五十 秘要訣法部六卷五十一 秘要訣法部七卷五十二 雜要圖訣法部卷五十三 雜秘要訣法部卷五十四 魂神部一卷五十五 魂神部二卷五十六 諸家氣法部一卷五十七 諸家氣法部二卷五十八 諸家氣法部三卷五十九 諸家氣法部四卷六十 諸家氣法部五卷六十一 諸家氣法部六卷六十二 諸家氣法部七卷六十三 金丹部一卷六十四 金丹部二卷六十五 金丹部三卷六十六 金丹部四卷六十七 金丹部五卷六十八 金丹部六卷六十九 金丹部七卷七十 金丹部八卷七十一 金丹部九卷七十二 金丹部十卷七十三 金丹部十一卷七十四 方藥部一卷七十五 方藥部二卷七十六 方藥部三卷七十七 方藥部四卷七十八 方藥部五卷七十九 符圖部一卷八十 符圖部二卷八十一 庚申部一卷八十二 庚申部二卷八十三 庚申部三卷八十四 屍解部一卷八十五 屍解部二卷八十七 諸真要略部卷八十八 仙籍旨訣部卷八十九 諸真語論部卷九十 七部語要部卷九十一 七部名數要記部卷九十二 仙籍語論要記部一卷九十三 仙籍語論要記部二卷九十四 仙籍語論要記部三卷九十五 仙籍語論要記部四卷九十六 讚頌部讚頌歌卷九十七 讚頌部歌詩卷九十八 讚頌部詩讚辭卷九十九 讚頌部贊詩詞卷一百 紀傳部紀一卷一百一 紀傳部紀二卷一百二 紀傳部紀三卷一百三 紀傳部傳一卷一百四 紀傳部傳二卷一百五 紀傳部傳三卷一百六 紀傳部傳四卷一百七 紀傳部傳五卷一百八 紀傳部傳六卷一百九 紀傳部傳七卷一百一十 紀傳部傳八卷一百一十一 紀傳部傳九卷一百一十二 紀傳部傳十卷一百一十三 紀傳部傳十一卷一百一十四 經傳部傳十三卷一百一十五 紀傳部傳十四卷一百一十六 紀傳部傳十五卷一百一十七 靈驗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靈驗部二卷一百一十九 靈驗部三卷一百二十 靈驗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靈驗部五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