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笈七簽》卷六 三洞經教部:《道門大論》云:三洞者,洞言通也。通玄達妙,其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雲笈七簽》卷六 三洞經教部

雲笈七簽

卷六 三洞經教部

◎三洞並序

《道門大論》云:三洞者,洞言通也。

通玄達妙,其統有三,故雲三洞。

第一《洞真》,第二《洞玄》,第三《洞神》。

乃三景之玄旨,八會之靈章,鳳篆龍書,金編玉字,修服者因茲入悟,研一習一 者得以還源。

故《玉經隱注》云:三洞經符,道之綱紀。

《本際經》云:若有經文,具十二部,應三洞者,是名正法。

《洞真》以不雜為義,《洞玄》以不滯為名,《洞神》以不測為用。

故洞言通也。

三洞上下,玄義相通。

《洞真》者,靈秘不雜,故得名真。

《洞玄》者,生天立地,功用不滯,故得名玄。

《洞神》者,召制鬼神,其功不測,故得名神。

此三法皆能通凡入聖,同契大乘,故得名洞也。

然三洞所起,皆有本跡。

《洞真》之教,以教主天寶君為跡,以混洞太無元高上玉皇之氣為本。

《洞玄》之教,以教主靈寶君為跡,以赤混太無元無上玉虛之氣為本。

洞神之教,以教主神寶君為跡,以冥寂玄通元無上玉虛之氣為本也。

又云:天地是玄義,虛是一精一義,神是無累之義。

此既三洞垂法,從仙達聖,品級轉遷之理也。

謂修學之人,始入仙階,登無累境,故初教名洞神神寶。

其次智漸一精一勝,既進中境,故中教名洞玄靈寶。

既登上境,智用無滯,故上教名洞真天寶也。

通名寶君者,寶是可尊,君是群義,明為群生之所尊仰也。

又《洞真法》天寶君住玉清境,《洞玄法》靈寶君住上清境,《洞神法》神寶君住太清境。

此為三清妙境,乃三洞之根源,三寶之所立也。

今明玉以無雜,就體而名玉清也。

上以上登逐用,而名上清也。

泰以通泰體事,故為太清也。

又修道之人,初登仙域,智用通泰,漸升上境,終契真淳。

故以三境三名,示其階位之始也。

通名三清者,言三清淨土,無諸染穢。

其中宮主,萬緒千端,結氣凝雲,因機化現,不可窮也。

又三洞之元,本同道氣,道氣惟一,應用分三。

皆以誘俗修仙,從凡證道,皆漸差故別,有三名。

其經題目:《洞神》即雲洞神三皇,《洞玄》即雲洞玄靈寶,《洞真》即雜題諸名,或言以教垂文,或以色聲著體,並是難思知用,隨方立名耳。

原夫經教所出,按《業報經》、《應化經》並云:天尊曰:吾以道氣,化育群方。

從劫到劫,因時立化。

吾以龍漢元年,號無形天尊,亦名天寶君。

化在玉清境,說《洞真經》十二部,以教天中九聖,大乘之道也。

《玉緯》云:《洞真》是天寶君所出,又云:以元始高上玉帝出《上清洞真之經》三百卷,《玉訣》九千篇,《符圖》七千章,秘在九天之上,大有之宮。

後傳玉文付上相青童君,封於玉華宮。

元景元年,又封一通於西城山中。

又太帝君命榑桑太帝暘谷神王出《獨立之訣》三十卷、《上經》三百卷行之於世。

又襄城小童授軒轅黃帝《七元六紀飛步天綱》之經。

漢元封元年,西王母、上元夫人同授漢武帝《靈飛六甲上清十二事》。

又太元真一人茅盈受西城王君所傳玉珮金璫纏璇之經。

又玄洲上卿蘇林真一人受涓子所傳「三一」之法。

又真一人王褒,漢平帝時,西城王君所傳上清寶經三十一卷,晉成帝時於汲郡傳南嶽魏夫人。

夫人之子傳茅山楊羲,羲傳許邁,邁復師南海太守鮑靚,受上清諸經。

邁弟謐、謐子玉斧,皆受《三天正法曲素鳳文》。

天尊曰:吾以延康元年,號無始天尊,亦名靈寶君,化在上清境,說洞玄經十二部,以教天中九真,中乘之道也。

《玉緯》云:洞玄是靈寶君所出,高上大聖所傳。

按元始天王告西王母曰:太素紫微宮中,金格玉書靈寶文,真文篇目十二部妙經,合三十六帙。

又《四極盟科》云:洞玄經萬劫一出,今封一通於勞盛山。

昔黃帝於峨嵋山詣天真皇人,請靈寶五芽之經。

於青城山詣寧封真君,受靈寶龍蹻之經。

又九天真王降於牧德之台,授帝嚳靈寶天文。

帝行之得道,遂封秘之於鍾山。

又夏禹於一陽一明洞天感太上,命繡衣使者降授靈寶五符以理水,檄召萬神。

後得道為太極紫庭真一人。

演出大、小劫經,中山神咒,八威召龍等經。

今行於世矣。

時太極真一人徐來勒,與三真一人以己卯年正月降天台山,傳《靈寶經》以授葛玄。

玄傳鄭思遠,思遠以靈寶及三洞諸經付玄從弟少傳奚,奚付子護軍悌,悌付子洪,洪即抱朴子也。

又於馬跡山詣思遠告盟奉受。

洪又於晉建元二年三月三日於羅浮山付弟子安海君、望世等。

後從孫巢甫,晉隆安元年傳道士任延慶、徐靈期,遂行於世。

今所傳者,即黃帝、帝嚳、禹、葛玄所受者。

十二部文未全降世。

天尊曰:吾以赤明之年,號梵形天尊,亦名神寶君,化在太清境,說洞神經十二部,以教天中九仙,小乘之道也。

《玉緯》云:洞神經是神寶君所出,西靈真一人所傳。

此文在小有之天,玉府之中。

《序目》曰:《小有三皇文》,本出《大有》,皆上古三皇所授之書,亦諸仙人所授,以藏名山。

昔黃帝東到青丘,過風山,見紫府真一人,受《三皇內文》。

又黃盧子、西嶽公皆受禁虎豹之術。

真一人介象受乘虎之符。

《八威使者受策虎豹文》。

又鮑靚於晉惠帝永康年中,於嵩山劉君石室,清齋思道,忽有刻石《三皇天文》出於石壁。

靚以絹四百尺告玄而受。

後授葛洪。

又壺公授費長房,亦有洞神之文。

石室所得,與今《三皇文》小異。

陸修靜先生得之,傳孫游岳。

游岳傳陶隱居。

其天中十二部經,未盡出世。

今傳者是黃帝、黃盧子、西嶽公、鮑靚、抱朴子所授者也。

三洞既降,遂有大、孝中乘,初、中、後法三種分別,以教於世。

夫三洞者,蓋是一乘之妙旨,三景之玄言。

了達則上聖可登,曉悟則高真斯陟。

龍章鳳篆,顯至理之良詮;玉簡金書,引還元之要術。

故《玉經隱注》云:三洞經符,道之綱紀;太虛之玄宗,上真之首經矣。

豈中仙之所聞哉?《正一經》又云:三洞妙法,兼而該之,一乘道也。

----------------------------------------

◎三洞品格

《八素真經》云:太上之道有三;上真之道有七;中真之道有六;下真之道有八。

今出如左:

《玉清隱書》

《神虎大符》

《金虎真符》

右是太上之道。

行此真道,得為太上之真位,為上真玉皇君也。

《太上郁儀奔日文》

《太上結岔奔月章》

《太上八素奔晨隱書》

《太微帝君飛行天綱上經》

《高上大洞真經三十九章》

《金闕靈書紫文上經》

《黃老八道九真中經》

右上真之道。

總而行之其道,則為上清上元真一人。

《太丹隱書朝真上經玉帝神符》

《三天正法鳳真之文九真升玄文》

《三元布經四真之章太上金策》

《方諸洞房玉字上經六甲靈飛符》

《靈寶秘符三皇內文天文大字》

《青要紫書曲素訣詞三五順行經》

右中真之道。

總而行之,則為上清中道真一人。

《上清九化十變三九素語》

《丹景道一精一隱地八術》

《天關三圖玄皇玉書》

《神州七變七轉洞經》

《紫度中方石一精一玉馬水母經》

《絳綠黃道玉目龍書眾文》

《素奏中章五行秘符》

《五帝玉女上元五書》

右下真之道。

總而行之,則為上清下元真一人也。

元始天王告西王母曰:太上紫微宮中,金格玉書,靈寶真文篇目有十部妙經,合三十六卷,是靈寶君所出,高上大聖所撰。

具如靈寶疏釋,有二十一卷已現於世,十五卷未出。

孟法師云:高玄大法師夏禹師仙公所撰十卷,及《修行要用》五卷,足為三十六,合為六卷,即今世所行。

其後分有內教十卷,即是升玄之文,亦世所行也。

按《太玄都四極盟科》曰:洞玄經萬劫一出,今封一通於太山,一通於勞盛山。

元始天王告西王母云:太上紫微金格玉書靈寶真文十部妙經,太上所秘,不盡傳世。

王母所得,詎已極源;五嶽所藏,亦多不備。

龜山西室,王屋南洞,天經備足。

昔黃帝登峨嵋山,詣天真皇人請受此法,駕龍升玄。

帝嚳之時,九天真王駕九龍之輿,降牧德之台,授帝嚳此法。

帝后封之於鍾山。

夏禹所感之書出見,有異今略序者。

按《真一自然經》云:太極真一人夏禹,通聖達真。

太上命鈔出靈寶自然經,分別有大、小劫品經、《棲山神咒八威召龍神經》云:小劫至時,必脫大水焉。

又云:徐來勒等三真,以己卯年正月一日日中時,於會稽上虞山傳仙公葛玄。

玄字孝先。

後於天台山傳鄭思遠、竺法蘭、釋道微。

道微傳吳主孫權等。

仙公升化,令以所得三洞真經,一通傳弟子;一通藏名山;一通付家門子孫,與從弟少傳奚。

奚子護軍悌,悌子洪。

洪又於馬跡山詣思遠,盟而授之。

洪號曰「抱朴子」。

抱樸以建元六年三月三日於羅浮山,隆安之末傳道士任延慶、徐靈期之徒。

相傳於世,於今不絕。

《玉緯》云:昔元始天王以開皇元年七月七日丙午中時,三天玉童傳皇上先生教曰:若白簡青菉之人,自然得乎此法。

又虛無先生傳於唐堯,後聖帝君命小有天王撰集宣行。

青童君云:自唐堯之後,得上文者乃七千人。

此飛龍玄升,或淪化潛引,不可具記。

得道者皆藏文五嶽。

經內明三劫化主,及開皇劫,以此妙經生天立地。

大聖應於始青之中,號元始天尊,或太上道君。

人天化主,此如三寶科釋,今不具詳。

《玉經隱注》云:《三皇天文》、或雲《洞神》、或雲《洞仙》、或雲《太上玉策》。

洞仙者,明此教法能通行者登太清仙,故曰洞仙也。

玉策者,是策進之名,亦是扶持之目,謂策勤行者,扶持使仙也。

《三皇文》者,《洞神》第十四云:第一《天皇文內字》。

字者,志也。

明天使人仰觀上文,心識覺悟,內志一習一 勤,外不炫耀。

第二《地皇內記書文》。

文者,明也。

內學志明,記正無惑,舒以廣濟,緣明至極也。

第三《人皇文》。

文者,明也。

人能俯察地理,法地則天,定內安外,普度無窮,同歸玄門,由學所得。

此並經釋也。

又稱《三皇經》者,謂三皇各受,隔世稟行。

又八帝之經,亦是隨方為化。

猶如靈寶一文,五帝分寶,即為五帝文。

鮑南海《序目》云:上古初以授於三皇,名之《三皇文》也。

《洞神》第六又云:仙人曰:皇文乃是三皇已前,鳥跡之始大章者也。

第三又云:皇文帝書,皆出自然,虛無空中,結氣成字。

又云:本源無異矣。

至於三皇,各受一部,分為三元,三才之道也。

第十三卷云:三元八會,自然成文。

方丈懸空,字字各現。

第十四云:得失由人,此文不滅;聖真寶之,鎮太極宮中也。

《序目》云:《小有三皇文》本出《大有》,皆上古三皇所受之書也。

《天皇》一卷,《地皇》一卷,《人皇》一卷,凡三卷,皆上古三皇時所授之書也。

作字似符文,又似篆文,又似古書。

各有字數。

神寶君所出,西靈真一人所撰。

此文在小有之天,玉府之中。

諸仙人授之,以藏諸名山石室,皆不具足,唯蜀郡峨嵋山具有此文。

昔仙人智瓊以《皇文》二卷,見義起不能解,遂還之。

王公以帛公一精一勤所得,傳之賢達,宣行至今。

《大字序說》十四篇,是天文次第之訣。

《小有經下記》所載十一卷,推部本經,分別儀式,合一十四卷。

今孟先生所錄者,是其山中所傳,猶十一卷。

此二本並行於世。

抱朴子云:昔黃帝東到青丘,過風山,見紫府先生,受《三皇內文》。

晉時鮑靚學道於嵩高,以惠帝永康二年於劉君石室清齋,忽有《三皇文》刊石成字,乃依經以四百尺絹告玄而受。

後亦授葛洪。

按《三皇經序》云:鮑君所得石室之文,與世不同,洪或兼受也。

陸先生時所得初傳弟子孫游岳,有四卷而已。

孫後傳陶先生。

先生分析支流,稍至十一卷耳,即山中所傳者是。

《命召咒文》云:三皇治世,各受一卷以理天下。

有急,皆召天地鬼神敕使之,號曰《三墳》。

後有八帝,次三皇而治。

人各授一卷,凡八卷,號曰「八索」。

八帝之治,邪鬼逆竄。

黃帝述以斷邪惡。

----------------------------------------

◎七部並序

夫七部者,蓋乃總道化之教方,統玄門之正典,包羅群藝,綜括眾文。

六綜之辯莫階,五時之說非擬。

睹斯法海,靡不成真;涉此慈波,鹹皆捨偽者也。

七部者,今因《正一經》次;一者洞神部、二者洞玄部、三者洞真部、四者太清部、五者太平部、六者太玄部、七者正一部,前之三部,已如三洞義釋。

今釋後四:言太清者,孟法師云:大道,氣之所結,清虛體大,故曰太清,以境目經也。

今謂此經是從所輔之境得名,何者?此經既輔洞神,洞境是太清故也。

亦未必示者,此經既明金丹之術,服御之者遠升太清,故言太清也。

太平者,太言極太,平謂和平。

明六一合 太通為一,正平之氣斯行,故《太平經》云:今平氣行矣。

平亦是安。

又云:欲復古太平之法,先安中氣也。

又云:三五氣和,日月常光明,乃為太平。

《爾雅》云:明,成也。

此亦可訓明。

言明君治世,成濟品物,為太平也。

或有解雲三階正為太平。

或有解雲景星現曰太平。

此並一事為釋耳。

今明此經現世,能使六一合 同風,萬邦共軌,君明物度,可謂太平也。

太玄者,孟法師雲是太玄都也。

今為老君既隱太平之鄉,亦未詳此是何所,必非攝跡還本,遣之又遣,玄之又玄,寄名太玄耶?此經名太玄者,當是崇玄之致,以玄為太,故曰太玄也。

若言起自玄都,不無此義。

但七部皆爾,非獨此文也。

正一者,《盟威經》云:正以治邪,一以統萬。

又言:法文者,法以合離,文以分理。

此言眾生離本,所以言離,故下文云:反離還本,合真捨偽,由法乃成。

言「統萬」者,總攝一切,令得還真,故下文云:一切學士,覺悟少欲,欲少近乎道宗,宗道在乎戒也。

《治邪文》雲,眾生根粗,去道賒邈。

大道慈悲,立法訓治,趣令心開,兩半成一,一成無敗,與常道合真。

故曰「正一法文」也。

通言「部」者,以部別為義。

三部通名「太」,正一獨稱「正」者,以三部輔於三洞大法,故言「太」。

正一既遍陳三乘,簡異邪道,故稱為「正」也。

----------------------------------------

◎四輔

△第一太清者太一為宗

《老君演說建豐經》云:微妙之旨,出於太清。

《天老秘讖經》云:生道實妙,人不釋誠;釋誠不倦,升太清也。

《九君申明道要》云:《太清中經》,元始出來;出於老君,傳付元君、九皇真一人,祖一習一 不絕,皆開此君也。

《正一經》云:《太清金液天文地理》之經四十六卷。

此經所明,多是金丹之要。

又著緯候之儀,今不詳辯。

按黑錄所明,即漢安元年,太上以此經四十六卷付於天師,因此至今也。

△第二太平者三一為宗

《老君所說》甲部第一云:學士一習一 用其書,尋得其根;根之本宗,三一為主。

《玉緯》云:太平者,六一合 共行正道之號也。

今宛利世界九州八十一域,擺除六天,上問神人,詳說古道,家國安寧,長居慶樂。

丁部第四云:欲知吾道大效,付賢明道德之君,使其按用之,立與天地乃響應,是其大明效證驗也。

甲部第一又云:誦吾書,災害不起,此古賢聖所以候得失之文也。

又雲書有三等:一曰神道書,二曰核事文,三曰浮華記。

神道書者,一精一一不離,實守本根,與一陰一陽一合,與神同門。

核事文者,核事異同,疑誤不失。

浮華記者,離本已遠,錯亂不可常用,時時可記,故名浮華記也。

又云:澄清大亂,功高德正,故號太平。

若此法流行,即是太平之時。

故此《經》雲應感而現,事已即藏。

又云:聖主為治,謹用茲文;凡君在位,輕忽斯典。

然其卷數,或有不同。

今甲乙十部合一百七十卷,今世所行。

按《正一經》雲,有《太平洞極》之經一百四十四卷。

今此經流亡殆將欲荊此之二經,並是盛明治道,及證果修因,禁忌眾術等也。

若是一百四十卷《洞極經》者,按《正一經》,此漢安元年太上親授天師,流傳茲目。

若是甲乙十部者,按《百八十戒》雲,是週赬王時,老君於蜀郡臨邛縣授於琅琊於吉,爾來又隱。

近人相傳云:海嵎山石函內有此經。

自宋梁以來,求者不得。

或往取之,每值風雨瞑暗,雷電激揚。

至陳祚開基,又屢取不得。

每至山所,風雨如故。

至宣帝立,帝好道術,乃命太平週法師,諱智響往取此經。

法師挺素清高,良難可序。

受請至山,清齋七日,將就取經。

未展之頃,朝雲暗野,曉霧昏山。

師拜禮進趨,天光開朗。

乃命從人數十,齊心運力,前跪取函,函遂不得開。

法師斂氣開之,乃見此經,請還台邑。

帝乃具禮迎接,安於至真觀供養。

經放大光明,傾國人民並皆瞻仰。

帝命法師於至真觀開敷講說,利安天下,時稱太平。

自此以來,其文盛矣。

帝因法師得此經,故號法師為太平法師,即藏靖法師之稟業也。

△第三太玄者重玄為宗

《老君所說故經》云:玄玄至道宗。

然其卷數,亦有不同。

《正一經》云:《太玄道經》二百七十卷。

今《玉緯》所撰,止有一百三十五卷。

又非儘是本經,餘者不見。

當時運會未行,然此經所明,大略以玄為致,故《太玄經》云:無無曰道,義極玄玄。

樂真一人云:《道德五千文》,茲境之經也。

舊雲《道德經》有三卷。

《玉緯》云:其中經珍秘,部入太清。

亦未詳此解。

按《西升序》云:列以二篇,乃河濱授於漢文。

又云:《素書》二卷,尹喜所受,凡得五卷。

既說有三時,玄靖法師開為三部,宗致《道德》二卷,是先說以道德為體,其致則總,以其文內無的對揚之旨故也。

《西升》次說以無慾為體,故雲當持上慧,源妙真一。

後說既盛明真一,故以真一為體。

其源流者,所授尹生五卷,由漸甚多,今不更說。

通諸一部者,按《正一經》云:太上親授天師《太玄經》,有二百七十卷。

推檢是漢安元年七月得是經。

爾來傳世,乃至今日。

但其零落闕遺,亦是運還天府耳。

△第四正一者真一為宗

《太上所說正一經》,天師自云:我受於太上老君,教以正一新出道法。

謂之新者,物厭故舊,盛新新出,名異實同。

學正除邪,仍用舊文,承先經教,無所改造,亦教人學仙,皆用上古之法。

王長慮後改易法師,故撰傳錄文,名為《正一新出儀》。

故天師云:後世男女,必改吾法。

貪財愛色,不施散一切。

汝曹重簷地獄為家,宜各慎之6正一經》云:《正一法文》一百卷,今孟法師錄亦一百卷,凡為十帙。

未知並是此經不耳。

斯經所明,總述三乘之用。

故此經云:《正一》遍陳三乘。

王長所撰《新出之儀》四十卷,但未有次第。

長既隨師升玄,於時多承口訣,秖錄為卷名,未詮次第也。

其源流者,《玉緯》云:昔元始天王以開皇元年七月七日丙午中時,使玉童傳皇上先生白簡青菉之文,自然得乎此法。

虛無先生傳於唐堯,又後聖帝君命小有天王撰集宣行。

青童云:自爾之後,得此文者乃七千人。

皆飛龍玄升,或淪化潛引,不可具記。

得道者藏文五嶽,一精一思積感,先得此文。

此文極妙,得之隨緣。

文來或出河洛,或戒經方,依因結果也。

漢末有天師張道陵,一精一思西山,太上親降,漢安元年五月一日,授以三天正法,命為天師;又授正一科術要道法文。

其年七月七日,又授《正一盟威妙經》、三業六通之訣,重為三天法師正一真一人。

按《正一經治化品目錄》云:《正目經》九百三十卷,符圖七十卷,合千卷。

付天師《正一》百卷即在其內。

後會教重,自當具顯道本。

《尊卑經》云:真經要妙,其文無雙,三十六萬四千正言無數,不離正一。

演氣布化,《五千》為宗,真一精一要妙,三洞為最也。

然此法雖復久遠,論其所盛,起自漢朝。

天師既升天後,以此法降與子孫、弟子、嗣師、系師,及諸天人一切內外至信者,修行傳一習一 。

屢有傳道之人,今不具載。

此文因此行矣。

謹按《正一經圖科戒品》云:太清經輔洞神部金丹以下仙業;太平經輔洞玄部,甲乙十部以下真業;太玄輔洞真部,《五千文》以下聖業。

《正一法文》宗道德,崇三洞,遍陳三乘。

《太平經》云:輔者,父也。

今言三太輔三洞者,取其事用相資,成生觀解,若父之能生也。

眾生鈍劣,聞深教不解,更須開說翼成,方能顯悟,即是扶替之義也。

----------------------------------------

◎十二部

夫十二部經者,蓋是通三乘之妙訓,貫七部之鴻規;尋之者知真,玩之者悟理;實出生死之津梁,入大道之途徑。

故《正一經》云:三乘所修,各十二部。

夫十二部道義,通於三乘。

今就中乘為釋,余例可知。

十二者:第一本文,第二神符,第三玉訣,第四靈圖,第五譜錄,第六戒律,第七威儀,第八方法,第九眾術,第十記傳,第十一讚頌,第十二表奏。

言本文者,即三元八會之書,長行元起之說,其例是也。

紫微夫人云:三元八會之書,太極高真所有。

本者,始也,根也。

是經教之始,文字之根。

又為得理之元,萬法之本。

文者,分也,理也。

既能分辨二儀,又能分別法相。

既能理於萬事,又能表詮至理。

如木有文,亦名為理也。

不名真文者,十二義通三乘真文教主中,洞非通義也。

神符者,即龍章鳳篆之文,靈跡符書之字是也。

神,則不測為義;符,以符契為名。

謂此靈跡,神用無方,利益眾生,信若符契。

玉訣者,如河上釋柱下之文,玉訣玉訣:對奧秘經文的闡幽釋難。

解金書之例是也。

玉名無染,訣語不疑。

謂決定了知,更無疑染。

靈圖者,如含景五帝之像,圖局三一之形,其例是也。

靈,妙也;圖,度也。

謂度寫妙形,傳流下世。

譜錄者,如生神所述三君,立本所陳五帝,其例是也。

譜,緒也;錄,記也。

緒記聖人以為教法,亦是緒其元起,使物錄持也。

戒律者,如六情、十惡之例是也。

戒者,解也,界也,止也。

能解眾惡之縛,能分善惡之界,防止諸惡也。

律者,率也,直也,栗也。

率計罪愆,直而不枉,使懼慄也。

威儀者,如齋法典戒,請經軌儀之例是也。

威是儼嶷可畏,儀是軌式所宜,亦是曲從物宜,為威法也。

方法者,如存三守一,制魄拘魂之例是也。

方者,方所;法者,節度修行。

治身有方所節度也。

眾術者,如變丹煉石,化形隱景之例是也。

眾,多也;術,道也。

為趣至極之初道也。

記傳者,如道君本業,皇人往行之例是也。

記、志也;傳,傳也。

謂記至本業,傳示學人。

讚頌者,如《五真新頌》、《九天舊章》之例是也。

贊以表事,頌以歌德,故《詩》云:頌者,美盛德之形容。

亦曰偈。

偈,憩也。

以四字,五字為憩息也。

表奏者,如六齋啟願,三會謁請之例是也。

表,明也;奏,湊也。

謂表心事,上共湊大道。

通言部者,以部類為義,亦以部別為名。

謂別其義類以相從也。

無方釋義,十二互通,從通制別,意如前釋。

然十二部內,唯本文有通相、別相,以十二部皆是文字為得理之本,通名為本文。

本文猶是經之異名。

十二部既通名為經,是通相本文也。

於通相文內,則出一部是五篇真文,有生天立地之能,是一切法本,為別相本文也。

不可言十二部皆是玉訣,別出一部是別相玉訣也。

餘部例然。

又有長行為偈本稱本文者。

余二乘經望此可知。

本文是生法之本,數自居前。

既生之後,即須扶養,故次辯神符。

八會雲篆,三元玉字,若不諳煉,豈能致益?故須玉訣,釋其理事也。

眾生暗鈍,直聞聲教,不能悟解,故立圖像,助以表明。

聖功既顯,若不祖宗物情,容言假偽,故須其譜錄也。

此之五條,生物義定,將欲輔成,必須鑒戒,惡法文弊,宜前防止,故有戒律。

既捨俗入道,出家簉於師寶,須善容儀,故次明威儀也。

又前乃防惡,宿罪未除,故須修齋軌儀,悔已生惡也。

儀容既善,宿根已淨,須進學方術,理期登真要。

假道術之妙,顯乎記傳,論聖一習一 學,以次相從也。

亦是學功既著,名傳竹帛,故次記傳。

始自生物,終乎行成,皆可嘉稱,故次有讚頌。

又前言諸教,多是長行散說。

今論讚頌,即是句偈。

結辭既切,功滿德成,故須表申靈府,如齋訖言功之例,故終乎表奏也。

又前十一部,明出世之行;後之表奏,祛世間之災。

如三元塗炭,子午請命之流,皆關表也。

----------------------------------------

◎三十六部

三乘之中,乘各有十二部,故合成三十六部也。

論其相攝者,一往大乘具有三十六部,中乘具有二十四部,小乘唯十二部。

何者?以大得兼小筆也。

又大乘得學小,為遍行也。

小不得兼學大,故止十二。

中乘可知。

此遠論界內化門意也。

再論三洞,即是會前三乘入此一乘,故三洞、大乘唯一耳。

而又約三洞開三乘者,此欲示一乘之內,無所不包。

又雲有二經不同:一者,太玄部《老君自然齋儀》云:經有三條:一曰天經,天真所修;二曰地經,洞天所一習一 ;三曰人經,世間所行三景之法。

相通而成一,曰三乘。

三乘之用,各有十二部,一交一 會相通,總曰三十六部。

十二條:一曰無為,二曰有為,三曰無為而有為,四曰有為而無為,五曰續愛,六曰斷愛,七曰不斷不續,八曰分段,九曰無斷,十曰知微,十一曰知彰,十二曰適用。

當境而曰十二部。

隱顯兼施則有七十二部。

今謂此文所出前之三經,自可是教。

後之十二,意在行也。

二者,正一所明十二者:一者心跡俱無為,二者心無為跡有為,三者心有為跡無為,四者捨家處人間,五者攜家入川澤,六者出世與人隔絕,七者與世和光同塵,八者斷欲斯斷,九者不斷而斷,十者游空中,十一者在地下,十二者住天上。

三乘皆有十二,故成三十六部也。

釋此文意,已在位業義科。

但此兩經名味不同者,亦當教義自是一途之說耳。

太玄所出,多據於心;正一所明,通論心跡。

但太玄十二中第八一事言分段,考事涉跡,又不顯十二部經科。

分類:道教書籍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雲笈七簽
卷一 道德部卷二 混元混洞開闢劫運部卷三 道教本始部卷四 道教經法傳授部卷五 經教相承部卷六 三洞經教部卷七 三洞經教部本文卷八 三洞經教部經釋卷九 三洞經教部經釋卷十 三洞經教部經卷十一 三洞經教部經二卷十二 三洞經教部經三卷十三 三洞經教部經四卷十四 三洞經教部經五卷十五 三洞經教部經六卷十六 三洞經教部經七卷十七 三洞經教部經八卷十八 三洞經教部經九卷十九 三洞經教部經十卷二十 三洞經教部經十一卷二十一 天地部一卷二十二 天地部二卷二十三 日月星辰部一卷二十四 日月星辰部二卷二十五 日月星辰部三卷二十六 十洲三島部卷二十七 洞天福地部卷二十八 二十八治部卷二十九 稟生受命部一卷三十 稟生受命部二卷三十一 稟生受命部三卷三十二 雜修攝部一卷三十三 雜修攝部二卷三十四 雜修攝部三卷三十五 雜修攝部四卷三十六 雜修攝部五卷三十七 齋戒部卷三十八 說戒部一卷三十九 說戒部二卷四十 說戒部三卷四十一 雜法部卷四十二 存思部一卷四十三 存思部二卷四十四 存思部三卷四十五 秘要訣法部一卷四十六 秘要訣法部二卷四十七 秘要訣法部三卷四十八 秘要訣法部四卷四十九 秘要訣法部五卷五十 秘要訣法部六卷五十一 秘要訣法部七卷五十二 雜要圖訣法部卷五十三 雜秘要訣法部卷五十四 魂神部一卷五十五 魂神部二卷五十六 諸家氣法部一卷五十七 諸家氣法部二卷五十八 諸家氣法部三卷五十九 諸家氣法部四卷六十 諸家氣法部五卷六十一 諸家氣法部六卷六十二 諸家氣法部七卷六十三 金丹部一卷六十四 金丹部二卷六十五 金丹部三卷六十六 金丹部四卷六十七 金丹部五卷六十八 金丹部六卷六十九 金丹部七卷七十 金丹部八卷七十一 金丹部九卷七十二 金丹部十卷七十三 金丹部十一卷七十四 方藥部一卷七十五 方藥部二卷七十六 方藥部三卷七十七 方藥部四卷七十八 方藥部五卷七十九 符圖部一卷八十 符圖部二卷八十一 庚申部一卷八十二 庚申部二卷八十三 庚申部三卷八十四 屍解部一卷八十五 屍解部二卷八十七 諸真要略部卷八十八 仙籍旨訣部卷八十九 諸真語論部卷九十 七部語要部卷九十一 七部名數要記部卷九十二 仙籍語論要記部一卷九十三 仙籍語論要記部二卷九十四 仙籍語論要記部三卷九十五 仙籍語論要記部四卷九十六 讚頌部讚頌歌卷九十七 讚頌部歌詩卷九十八 讚頌部詩讚辭卷九十九 讚頌部贊詩詞卷一百 紀傳部紀一卷一百一 紀傳部紀二卷一百二 紀傳部紀三卷一百三 紀傳部傳一卷一百四 紀傳部傳二卷一百五 紀傳部傳三卷一百六 紀傳部傳四卷一百七 紀傳部傳五卷一百八 紀傳部傳六卷一百九 紀傳部傳七卷一百一十 紀傳部傳八卷一百一十一 紀傳部傳九卷一百一十二 紀傳部傳十卷一百一十三 紀傳部傳十一卷一百一十四 經傳部傳十三卷一百一十五 紀傳部傳十四卷一百一十六 紀傳部傳十五卷一百一十七 靈驗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靈驗部二卷一百一十九 靈驗部三卷一百二十 靈驗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靈驗部五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