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笈七簽》卷九十五 仙籍語論要記部四:《妙林經》云:天尊告度命真士曰:所謂安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雲笈七簽》卷九十五 仙籍語論要記部四

雲笈七簽

卷九十五 仙籍語論要記部四

◎法性虛妄

《妙林經》云:天尊告度命真士曰:所謂安樂,皆從心生。

心性本空,雲何修行?知諸法空,乃名安樂。

譬如愁人,心意昏亂,煩毒熱悶。

於此人前,設諸幻術,木男木女,木牛木馬,羅列施張,作諸戲術。

愁者見之,如生平牛馬相,息諸煩憒,心意泰然。

我今亦爾,一切眾生,虛妄愁毒,未能安樂。

是故我說,修諸功德,無量無邊,及諸往生,不思議土。

若知虛妄,本無所有,一切眾生,舉足行步,諸所作為,悉不思議。

若知清靜,自在無礙,心所求願,恣意充足。

若有修善,當得往生,三清妙土。

如此方便,止彼虛妄,而實未曾有彼三清常樂境界之所希望。

若欲速得三清寶城,常樂淨土,當以大乘無上慧心,觀我身相,從無量劫,因何法生?既知無因,乃知我以無我故,是我身常在三清常樂淨土。

----------------------------------------

◎道性因緣

海空智藏作禮問言:天尊,我今思念萬兆造化之由,雲何一切諸法各有道性從因緣生?以是因緣,應有縛耶?應無縛耶?是五一陰一耶?是六塵耶?天尊答曰:譬如眾生臨欲終時,如日之沒,臨欲沒時,山陵堆阜,影見東移,理無西沒。

眾生業果,亦復如是。

此五一陰一滅,彼五一陰一生。

譬如燈明暗滅,燈滅暗生。

譬如泥瓶,泥與瓶合,泥滅瓶成。

而是泥相,終不名瓶。

瓶雖非泥,不餘處來,以泥因緣而生是瓶。

五一陰一生滅,亦復如是有煩惱故,名為繫縛,無煩惱故,名為解脫。

譬如眼根,開時見色,閉時無見。

煩惱繫縛,合散生滅,更無別法。

眾生五一陰一,亦復如是。

----------------------------------------

◎本性淳善

天尊告最勝童子:當知夫一切六道四生業性,始有識神,皆悉淳善,唯一不雜,與道同體。

依道而行,行住起臥,語默飲食,皆合真理。

如魚在水,始生之初,便一習一 江湖,不假教令。

亦如玉質本白,黛色本青,火性本熱,水性本冷,不開一習一 學,理本自然。

一切眾生識神,亦復如是。

稟乎自然,自應道性,無有差異。

雲何而生種種惡緣,地獄餓鬼畜生等報?當知皆是六根所引。

所以六根六濁六情六染,是四大結,能生種種善惡業因,增長三途。

種種知惱,能斷無始以來一切善本。

又真一人決理禮白天尊:既言一切眾生,有神識,初淳善不雜,行必合規,動應真理,進退俯仰,行住起臥,莫有失節,一一諸法,皆合道宗,無有差異。

若如此者,眾生所見及與所聞,動止所為,雲何得染粗穢之事?天尊曰:譬如冰寒之堂,淳以冰凍而為樑柱,床 席屏幃,莫非冰結,就此中間,雲何得火?雲何得熱?煩惱之患,一切眾生,識神之初,亦復如是。

本既為善,所一習一 復善,雲何獲種種果報?又復天尊:譬如百和之香,共在一篋之內,芬芳流溢,無有一家臭穢之氣。

識神之初,亦復如是,本既香潔,滓穢無方。

又復天尊:譬如日光,炅發明照,於其中間,了無暗黑。

識神之初,亦復如是。

本既曉了冥昧,雲何猶復並用?我今有疑,世間不容於善法中,生無量惡。

唯願大德,為我解說,令諸眾會悉皆洗然,離諸疑滯。

爾時天尊安詳答言:決理真一人,如斯切問,不可思議。

汝等已曾親近無量無邊一切真一人,供養無量無邊一切天尊,通達大智,曉了無礙,故能發此微妙之言,我當為汝具實解說,汝等諦聽,勿生疲擔決理大真,夫人心法,不可全以譬喻。

如冰凍、琉璃香等。

所以爾者,如此物等皆為靜法,其安謚,不能變易。

是以其體,不能生他。

以靜因故,物不能入,此譬為異。

若喻日者,是義或同。

所以爾者,日不恆明,不恆,正有時薄蝕,有時昃隱。

心法亦爾,遷動不定,染滯所驅,貪著利己所招爾。

----------------------------------------

◎有為無為法

爾時天尊告海空智藏言:汝勿邪疑,孰有著相,以尋至真無上之道,寧可得乎?真士當知一切諸法,有為性相,悉皆滅壞,無有常祝所以者何?三界之所行諸法,是知因眾生心力。

眾生之性,唸唸生滅。

有為之法,亦復皆爾。

唸唸生滅,即其生時,己是滅相,即其實時,便生空相。

有不常故,故謂為空。

無為之法,不可毀滅,不可測量。

若有感應,則隨事顯,若無感應,湛然恆存。

以是當知,繼有為者,則有滅相。

有滅相故,是謂為空。

無所繼者,則無毀壞。

無毀壞故,是謂為有。

汝當思惟,善加分別,一切妙法,本源所在。

----------------------------------------

◎觀四大相

上真童子曰:觀諸眾生四大之相,何大是我?如空中雲,如熱時火,如電中光,如水中月,如幻如化,如鏡中像,如空中響。

包想行識,悉皆如是。

眾生心相,不可思議,非是二乘之所能了。

大哀天尊!眾生之相,亦復如是。

不來不去,非有非無,非內非外,來無所從,去無所至,而常流轉妄受。

若皆以眾生無始以來,染著我故,增長惡根,受大煩惱,無有窮荊眾生之相,煙熅之一溫一 ,神本澄清,湛然無雜,一切法本從中而有。

以是因緣,一切眾生,善惡諸業,唯一心作,更無餘法。

是故眾生,不來不去,不有不無,同等虛空,無分別相。

大哀天尊!我觀眾生,相法如是。

----------------------------------------

◎色身煩惱

海空智藏白天尊言:大哀天尊!雲何凡夫,不見煩惱?於煩惱中,當有身耶?過去世中,身本有耶?未來見在,是身有耶?是身無耶?若有身者,即是色耶?即非色耶?身屬他耶?不屬他耶?非屬他耶?非不屬他耶?有命無身耶?無命有身耶?有身有命耶?無身無命耶?身之與命,俱有常耶?俱無常耶?常無常耶?非常非無常耶?爾時天尊,安心含笑,答海空言:善哉!善哉!善男子,一切凡夫,有身無身,煩惱之身。

何以故?煩惱身者,囊裡膿血,障於道性。

是故眾生,不悟煩惱,有真道性。

真道之性,不在內耶,不在外耶,不在中間。

亦不有耶,亦不無耶,非過去耶,非見在耶,非未來耶,非色心耶,非自他耶。

非有命耶,非無命耶,非有身耶,非無身耶,非有常耶,非無常耶。

爾時海空稽首作禮,白天尊言:如是所說,非有身耶,非無身耶,雲何煩惱障於道性?道性之身,從父母耶?從微塵耶?從幻化耶?從自然耶?從虛空耶?從變易耶?從善生耶?從惡生耶?從畜生耶?從地獄耶?從天上耶?若從父母生道性者,雲何父母是煩惱耶?非煩惱耶?若是煩惱,雲何能生真道性者?若是真生,真性應常,雲何真性從煩惱生?若從煩惱,煩惱之障,或墮於地獄,道性之生,亦墮地獄。

若是不墮,雲何道性從煩惱生?若無煩惱,雲何煩惱障於道性?以是義故,唯願慈尊垂哀愍。

說時,眾顒顒欲有所聞。

爾時天尊發微妙音,答海空言:善男子,言道性者,無性之性。

非有法性,非無法性。

道性之生,亦有亦無。

善男子,言道性者,非有身生。

非無身生。

非非無有,非非有無。

亦有身生,亦無身生。

善男子,雲何煩惱障於道性?言道性者,即煩惱生。

非煩惱生,亦是煩惱生。

是煩惱亦非煩惱,雲何障於道性?善男子,譬如黑雲障於日光之光,不生不滅,不去不來,不有不無。

道性之生,亦復如是。

善男子,道性之生,非父母生,是父母生。

何以故?若父母生,父母生己,生無所生。

無生之生,譬如花果。

花生無果,果生無花。

道性之生,亦復如是。

道性雲何從父母生?善男子,雲何道性從微塵生?言道性者,是微塵生,非微塵生;是幻化生,非幻化生;是自然生,非自然生;是虛空生,非虛空生;是變易生,非變易生;是善因生,非善因生;是惡因生,非惡因生;是畜生生,非畜生生;是地獄生,非地獄生;是天上生,非天上生。

以是因緣,無生之生,生生無生。

非無法生,非有法生。

若如是者,生相不生。

若是無者,無生不無,不無不有,是為道性。

道性之生,生之所生,生生不生。

善男子,向難雲,若從父母生道性者,雲何父母是煩惱耶?善男子,今當為說道性者,從父母生。

善男子,譬如蓮花,從淤泥生之生,亦不是泥,亦不非泥。

道性之生,亦復如是。

亦是父母,亦非父母。

善男子,譬如人寄屋生,屋非有人。

道性之生,亦復如是。

如木寄生,隨木而生,生非木種。

道性之生,亦復如是。

生於煩惱非煩惱。

雲道性猶如虛空,相不可得。

以是當知非煩惱。

本亦非眾生,亦非非眾生。

善男子,一切眾生,若非父母因緣而生,不識因緣,妄造諸惡,生分別想,不信經典,不愛眾生,任命死生,無復極已。

以是因緣,分別善惡,不攝六情,生種種愛,誹謗一乘。

海空寶藏,聞說不聞,聽說不聽,起種種念。

以是因緣,或得癩病,或得聾盲,或受畜生牛馬豬犬,或受人形,六根不具,雖有人形,而無情智。

----------------------------------------

◎筏喻

《海空智藏經》云:昔有國王以四虎令人養食,瞻視臥起,摩洗虎,令曰:若令一虎生瞋恚者,我依律法當斬汝命。

爾時其人聞王教令,心大怖畏,惶惶無所。

於是思惟,捨虎而走。

爾時大王聞人已走,即遣少剛拔刀隨之。

其人回顧,見後少剛,即便疾走。

是時少剛以惡方便,即藏持刀,密遣一人,假為親善而語之言:汝可來還。

其人不信,即入空城而自匿。

既入城中,視諸一精一捨,悉空無人。

既不見人,即便坐臥。

聞空中聲,咄哉男子!此城空曠,無有人居。

今夜當有四百賊來,汝設遇者,命不安全。

汝當雲何而得免之?爾時其人益增恐怖,復捨而去。

路礙河水,漂流無有船舫,心又愁煩,即取種種草木為筏。

復更思惟,我必住此,當為猛虎之所危害。

若渡此河,筏不可依,當沒水死,終不為彼虎所傷害。

即推草筏置之水中,身倚其上,還動手足,截流而去。

當到彼岸,安隱如故,心大歡喜。

----------------------------------------

◎病說

天尊告善種王曰:我說病者,即是煩惱。

煩惱既空,病法亦空。

病法既空,身法亦空。

何以故?煩惱身者,如幻夢故。

以是因緣,以空為空。

善種又言:地水火風四大之中,何大是身?答云:煩惱身者,非地大生,不離地大。

水火風大,亦復如是。

一切眾生,煩惱身者,從四大起,以之為病,是故真士,隨之為玻於是善種得聞說巳,即起作禮,讚歎一乘。

海空智藏,是我大師,為我輩說言病,諸行無常,身法無我。

不說海空,厭離於身。

說身有苦,不說常樂。

玄都玉京,教導三乘,為諸眾生,作大橋樑,度生死海。

於空城中,托身有疾。

哀彼眾生,令識宿世,億劫中苦,當念饒益一切眾生,修弘福田。

念於眾生,勿令憂惱。

勸助眾生,勤行進道。

作大醫王,療治眾生一切病謗,慰喻眾生,以疾而臥。

爾時海空智藏告善種王:汝等勿疑,我身疾者,而言無疾。

今我疾者,皆前世因,妄相顛倒,諸煩惱生,無有實法,惟之為疾。

所以者何?四大合故,假名為身,四大無主,身亦無著。

今我疾者,皆由身起。

是故於身,不應生著。

善種王既知病本,即除我想及煩惱想,當滅法想。

汝等大王,應作是念。

但以眾法,合成此身。

我身之身,唯起滅法。

此法身者,各不相知。

起時不言,我起汝滅,滅時不言,我滅汝起。

我念眾生,亦復如是。

善種大王,汝等當知,應作是念。

此法身者,亦是顛倒。

是我身者,即是大患。

汝等應當厭離此身,雲何為離我所?離我所者,即離二法。

離二法者,不念內外,諸法平等。

雲何平等?我等常樂清靜,內外無我,我亦清靜。

此二法者,悉皆空空。

以何為空?但以名字,名字故空。

如此二法,無決定性。

得是平等,無有餘病,唯有空玻空病亦空。

了空病筆,是我有玻今我病者,無受而受,說身無常。

法相不滅,而取證信,故設有身。

普念眾生,發大慈心,說一乘藏,調伏我身。

亦當調伏一切眾生,除種種玻今我說病,為斷眾生,攀緣病本。

諸根若盡,是我無玻善種大王,若有一人有疾而臥,汝等應當作如是念,諸法無我,我身無常。

若空非我,雖身有疾,在生死中,化度一切,而不厭倦,是名方便。

汝等又復念於我身,身不離身,是病是身,悲新悲故,是惠方便。

設身有病,而寂寞故,莫知方便。

善種大王,若有眾生有疾而臥,不作是念,不調伏心,不厭離身,而貪求愛,如是人者,是愚人法,當知是人,不離生死地獄。

若有一人有疾而臥,念想法法,若空無我,是我身疾在生死中,而不生死。

無生死故,生死無我。

我於生死,亦無污行。

住於常樂,亦不常樂。

不寂靜故,是海空行。

如是之行,永離生死煩惱域中。

雖有我身,不依身心。

雖在三界,不壞法性。

雖行於空,亦無空想。

又告善根長者大王:我身雖病,為諸眾生有疾而臥。

雖行無相,為彼眾生而現受作。

雖行無動,為彼眾生而作動相,種種演說。

雖行一乘,海空智藏,為彼眾生而遍現微塵之身。

雖行智慧,轉大法一輪 ,為彼眾生無明暗室,現大道光,照彼煩惱,俱發善心,行一乘行。

說是語巳,善種大王及諸群臣八千餘人,皆發善心。

----------------------------------------

◎求道二患

天尊告度命真士曰:修身求道,具有二患:一者由有惡患,二者見有身故。

如是二患,道之大玻是故眾生,若欲求道,當以大乘無上慧心觀我身相。

既了無身,三業自淨。

修六度行,行四等心,是名隨順,方便引接。

譬喻如行客,隔礙湯谷,欲到彼岸,無因得過。

假借舟航,以濟沉溺。

既至彼岸,向之舟航,無所用之。

六度四行,亦復如是。

為諸眾生,未能體了無生道岸,是故假借六度,安慰其心,令得調伏,即了無身,得致道地。

六度諸行,無所復用。

度命又言:大德天尊,所說譬喻,要妙深遠。

一切眾生,修眾行以求度世。

既得度巳,無所復行。

如是一切成真得道,無所行邪。

既無所行,應失大悲。

雲何大道於眾生常行四弘以度眾苦?天尊答曰:度命真士,天尊大聖,濟生度苦,無彼此故,無愛憎故,無成壞故,無得失故。

譬如橋樑,無心度物,不揀淨穢,是人非人,牛馬騾驢,皆悉通過。

天尊大聖,無心大度,亦復如是。

雖度眾生,無彼此相,無愛憎相,無成壞相,無得失相。

猶如大海,容納百川,無增無滅,無穢無淨,無心簡擇。

----------------------------------------

◎夢喻虛妄

天尊謂正見童子曰:十方天尊出現於世,為欲斷諸眾生虛妄,說此妙經深邃之法。

諸眾生各得淨慧,明瞭法性,無所障翳,知諸法空,本無虛妄。

虛妄既空,心性清靜,乃知十方一切天尊無出沒相。

以是之故,十方天尊出現於世,得大利益,一切眾生,皆得正見,泰然安樂。

譬如夜夢,見諸毒蛇,開利牙齒,近來逼身,擬作吞噬。

心神惶懼,東西馳走,叫聲烈天,迷悶闢地。

床 邊覺人呼之曰:咄哉睡夢,如斯叫耶?而其夢人,忽然睡覺,申舒手足,乃知夢見,虛妄非真,心意正定,泰然安樂。

一切眾生,同在三界無明巨室,諸所為作,皆悉夢幻,無有真實。

天尊大聖,說此大乘微妙經典,覺悟一切令得正見。

----------------------------------------

◎散花喻

《真藏經》云:天尊在靈解山散本微花,其華飄搖遍滿法界,非青非白,非赤非黑,非長非短,非大非小,非廣非狹,入於細微,離諸色像。

華中有自然之果,其果圓淨,具一切味,非一切味;具一切聲,非一切聲;具一切色,非一切色;具一切香,非一切香;具一切觸,非一切觸;具一切法,非一切法;具一切智,非一切智。

其果名具慈甘泉,得此泉味,自然飽滿,無饑無渴,恣容端正,妙麗希有,到靈解山,不生不滅,湛然常住,證無生果。

爾時眾中有一童子,名曰善達,從坐而起,上白天尊:不審本微之華,中有自然之果,散滿法界,盡諸微塵,無大不覆,無小不入,為赤為白,為青為黑,為長為短,為大為小,為廣為狹,為見為聞,為來為去,為天為地。

如是華果,浩溥週普,遍成法界,不可思議。

不審一切眾生,同稟一華,雲何諸緣各有差別,善惡不同?生死之業,苦樂殊形?返覆往還,受生各異?或生邊夷,或生中國;或生一奴一婢,或生人王;或生貧賤,或生富貴;或生跛辟足,或生具足;或生愚癡,或生智慧;或生慳貪,或生佈施;或生好殺,或生慈悲;或生五逆,或生孝順;或生受苦,或生受樂;或生聾盲,或生聰哲;或生禽蟲,或生魚鱉。

如此業報,種種不同。

唯願慈悲,分別解釋。

天尊告善達童子曰:一切法生,皆從一本微華,種種相好,眾生迷惑不自覺知。

於實相中,橫生顛倒。

法成受苦見懲。

自生不孝,慈愛遠離。

失本求末,冥冥不曉。

長處暗中,無有解脫。

慈敏心種種,濟度顯法,因由眾中疑惑不了業緣,諸法空寂,畢竟無我。

推問:東方生物,有邊崖不?南方顯照,有極源不?西方衰殺,有情變不?北方冥昧,有窮通不?色聲香味觸,有色聲香味觸不?貪嗔癡縛,有貪嗔癡縛不?善惡行業,可修不也?大師所顯,推問諸法行業,並無所得,雲何差別,苦樂不同?天尊曰:諸法幻生,幻生幻滅。

諸法幻滅,幻滅幻生。

如是幻相,生滅幻無,生滅幻相,去來幻無,去來,幻相貪癡,幻無貪癡,幻相取捨,幻無取捨,幻相煩惱,幻無煩惱,幻相恩愛,幻無恩愛;幻相差別,幻無差別。

幻相一切眾生,業緣端正。

生滅無幻,來去無幻,貪癡無幻,取捨無幻,煩惱無幻,恩愛無幻,差別無幻。

如是空寂,究竟道常善達聞之,忽然覺悟。

----------------------------------------

◎論種一子

天尊告曜明真一人曰:向問言:譬如種一子,種一子不壞,牙莖枝葉花實等法,從何而生?吾今問子:種一子壞邪?牙實生邪?種一子若壞,壞則無因,無因有果,斯無是處。

牙生種壞,壞則不生,壞為生因,亦非有是,當知種一子牙莖,枝葉花實,非生非壞,非因非果,非不因果。

煩惱真相,亦復如是,非前非後,非一非異,非不一異。

又語曜明:汝為種一子壞乃牙生。

今又問種一子,牙壞時生耶?未壞生耶?壞後生耶?若壞時生者,以壞為生,生則不生。

生則壞者,以生為壞,壞則不壞,雲何種壞而得生牙?譬如廕壤,身則不生,無廕有身,理則不然。

以是當知,種一子既壞,牙則不生。

無種有牙,理亦不然。

是故我言,壞則不生。

若有說壞生者,與壞同體,雲何得生?譬如一身,諸根同體,雲何頭壞,而得足生?理則不然。

以是當知,種一子壞時,牙則不生。

生壞同體,理亦不然。

是故我言,壞時不生。

壞後生者,生滅相離,雲何為因?譬如種已先滅,滅即無牙,雲何牙後從敗種生?以是當知,壞後不生。

壞已牙生,理亦不然。

是故我言,種一子壞後,牙亦不生。

又語曜明:種壞牙生,生壞一耶?生壞異耶?生壞一者,壞相相違,雲何同體?滅則不生,雲何生壞?生壞異者,異則非因。

非因生果,理則不然。

譬如虛空,非兔角因,虛空非因,生兔角果,理則不然。

以是當知,異亦不生。

雲何不生?又語曜明:未壞生者,則種一子體中未變,未變牙生,則無因,無因有果,無種有耶,理則不然。

猶如無形,影則不生。

形若未生,有影生者,當知此影,不從形生。

譬如麻子未壞,油則不生。

以是當知,未壞不生,雲何有生?又語曜明:壞後生者,彼種已滅,滅則無因,滅後生牙始生,生則非果。

彼種滅巳,有芽生者,理則不然。

猶如無乳,酪則不生。

若無彼乳,而有此酪,是則酪有不從乳生。

以是當知,壞後不生,雲何有生?檢求生相,畢竟永滅,不可得故,是故無生。

----------------------------------------

◎真假

《升玄經》子明問曰:既無所有,以何為有?道陵答曰:以無所有,而名為有。

又問:何名所義?答曰:形聲虛偽故。

又問:何為虛偽?答曰:乃不住筆。

又問:雲何不住?答曰:速變異故。

又問:雖速變異,非無所有也。

既已變異,果是有物可變,安得雲無?答曰:向變異者,亦不言都無如虛空耶?但言一切所有,皆為非真。

生者必死,有者必無,成者必壞,盛者必衰,少壯必老,向有今無,寒暑推移,恍惚無常。

父母兄弟,妻子室家,朋友一交一 游,富貴強盛,豪勢欣樂,未盈幾時,豁然分散,死亡別絕,老病衰耗,諍訟忿恨,失心喪志。

諸如此者,憂惱萬端,皆為虛幻,無一真實。

惟賢人道士,知此非真,是虛偽法。

思惟分別,得其真性。

沖漠淡泊,守一安神。

深解世間,無所有故。

即亦俗法,守道念真,安神無為,得不死之術,升仙度世,到長壽官,是名得無所得。

又曰:有性常假,無性常無。

雖有二名,求之則一。

是則一體,而有二名。

又曰:有無二名,生於偽物。

形見曰有,亡形曰無。

相因而然,並非真實。

----------------------------------------

◎空法

天尊告遍通真一人曰:空不可說,我今說空,虛空既空,我說亦空。

以是當知,世間虛妄,本無所有。

我說世間,不墜虛妄,何以故?虛妄本無所有。

我說世間,不墜虛妄,何以故?虛妄性空。

我說虛妄,說妄亦空。

是故我說,不虛妄。

遍通白言:大德天尊,所說世間,一切皆空,隨順眾生,有何利益?天尊答曰:遍通真士,為化引故,得出離故,入空門故,滅諸見故,了無相故,明無作故。

一切諸行,畢竟寂滅,永不復生。

既不生滅,常住不動。

是故我今以大悲心,隨順世間,令諸眾生,得此大利。

分類:道教書籍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雲笈七簽
卷一 道德部卷二 混元混洞開闢劫運部卷三 道教本始部卷四 道教經法傳授部卷五 經教相承部卷六 三洞經教部卷七 三洞經教部本文卷八 三洞經教部經釋卷九 三洞經教部經釋卷十 三洞經教部經卷十一 三洞經教部經二卷十二 三洞經教部經三卷十三 三洞經教部經四卷十四 三洞經教部經五卷十五 三洞經教部經六卷十六 三洞經教部經七卷十七 三洞經教部經八卷十八 三洞經教部經九卷十九 三洞經教部經十卷二十 三洞經教部經十一卷二十一 天地部一卷二十二 天地部二卷二十三 日月星辰部一卷二十四 日月星辰部二卷二十五 日月星辰部三卷二十六 十洲三島部卷二十七 洞天福地部卷二十八 二十八治部卷二十九 稟生受命部一卷三十 稟生受命部二卷三十一 稟生受命部三卷三十二 雜修攝部一卷三十三 雜修攝部二卷三十四 雜修攝部三卷三十五 雜修攝部四卷三十六 雜修攝部五卷三十七 齋戒部卷三十八 說戒部一卷三十九 說戒部二卷四十 說戒部三卷四十一 雜法部卷四十二 存思部一卷四十三 存思部二卷四十四 存思部三卷四十五 秘要訣法部一卷四十六 秘要訣法部二卷四十七 秘要訣法部三卷四十八 秘要訣法部四卷四十九 秘要訣法部五卷五十 秘要訣法部六卷五十一 秘要訣法部七卷五十二 雜要圖訣法部卷五十三 雜秘要訣法部卷五十四 魂神部一卷五十五 魂神部二卷五十六 諸家氣法部一卷五十七 諸家氣法部二卷五十八 諸家氣法部三卷五十九 諸家氣法部四卷六十 諸家氣法部五卷六十一 諸家氣法部六卷六十二 諸家氣法部七卷六十三 金丹部一卷六十四 金丹部二卷六十五 金丹部三卷六十六 金丹部四卷六十七 金丹部五卷六十八 金丹部六卷六十九 金丹部七卷七十 金丹部八卷七十一 金丹部九卷七十二 金丹部十卷七十三 金丹部十一卷七十四 方藥部一卷七十五 方藥部二卷七十六 方藥部三卷七十七 方藥部四卷七十八 方藥部五卷七十九 符圖部一卷八十 符圖部二卷八十一 庚申部一卷八十二 庚申部二卷八十三 庚申部三卷八十四 屍解部一卷八十五 屍解部二卷八十七 諸真要略部卷八十八 仙籍旨訣部卷八十九 諸真語論部卷九十 七部語要部卷九十一 七部名數要記部卷九十二 仙籍語論要記部一卷九十三 仙籍語論要記部二卷九十四 仙籍語論要記部三卷九十五 仙籍語論要記部四卷九十六 讚頌部讚頌歌卷九十七 讚頌部歌詩卷九十八 讚頌部詩讚辭卷九十九 讚頌部贊詩詞卷一百 紀傳部紀一卷一百一 紀傳部紀二卷一百二 紀傳部紀三卷一百三 紀傳部傳一卷一百四 紀傳部傳二卷一百五 紀傳部傳三卷一百六 紀傳部傳四卷一百七 紀傳部傳五卷一百八 紀傳部傳六卷一百九 紀傳部傳七卷一百一十 紀傳部傳八卷一百一十一 紀傳部傳九卷一百一十二 紀傳部傳十卷一百一十三 紀傳部傳十一卷一百一十四 經傳部傳十三卷一百一十五 紀傳部傳十四卷一百一十六 紀傳部傳十五卷一百一十七 靈驗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靈驗部二卷一百一十九 靈驗部三卷一百二十 靈驗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靈驗部五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