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笈七簽》卷四十三 存思部二:常以旦思洞天,日中思洞地,夜半思洞淵,亦可日中頓思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雲笈七簽》卷四十三 存思部二

雲笈七簽

卷四十三 存思部二

◎存思三洞法

常以旦思洞天,日中思洞地,夜半思洞淵,亦可日中頓思三真。

存思之法:

次入室東向,叩齒三十二通,先瞑目,思素靈宮清微府中青氣、赤氣相沓鬱鬱來,下入兆身中泥丸上宮,便咽九氣;次思蘭台府中赤、黃二氣相沓如先來,下入兆身臍下丹田絳宮中,便咽九氣。

咽三洞氣畢,便仰祝曰:

天地混沌,淵源三一精一。

元始結化,五氣混生。

變化玄元,灌注身形。

服御流霞,升入紫庭。

北帝落死,東華記名。

洞達幽微,與帝合併。

畢,又叩齒九通,思元洞元明元曜延靈耀元君玄混,以一陽一霞硃明之符,授與我身;次思洞天生官,衣服諱字如上法,並從素靈宮清微府中下,以次入兆泥丸宮中。

畢,仰祝曰:

洞天上元,監御九玄,總統三氣,混生丹田,披洞幽關,出入無間。

魂魄寶耀,纏絡華鮮,飛雲降室,游宴紫天,齊保天地,長享億年。

思洞天畢,轉向南,思洞地洞真大熒惑星大洞元生太靈機皇君景化,以通明四洞九元之符,以授我身;次思洞地生官,衣服諱字如上法,並從素靈宮蘭台府下,入兆身絳宮中。

便仰祝曰:

洞地中元,總領飛仙,華冠寶耀,腰青建巾,授我靈符,通真致神,洞思幽微,受帝秘言,解胞散結,九孔朗然,七祖鹹脫,上升南軒,雲輿下降,白日昇晨。

思洞地畢,轉向北,思洞淵洞玄太白子留金城耀耀元一精一元導太仙君,諱浩田,以啟通明天寶符,以授兆身;次思洞淵生官,衣服諱字如上法,並從素靈宮皇堂府下,入兆身臍下丹田宮中。

便仰咒曰:

洞淵幽關,上參三元,玄氣鬱勃,飛霞紫雲,流黃五色,華晨寶符,服御啟明,與天長存,乘空駕靈,游宴玉晨,攜堤景皇,結友真仙。

思洞淵畢,還東向,叩齒九通,嚥氣九過,三洞畢矣。

子能行之,真神見形,玉女可使,玉童見靈,三元下降,以丹輿綠軿,來迎兆身,上升太清。

惟在寶秘,慎勿輕傳。

----------------------------------------

◎老君存思圖十八篇並敘

師曰:修身濟物,要在存思。

存思不一精一,漫瀾無感。

感應由一精一,一精一必有見。

見妙如圖,識解超進,神氣堅明,業行無倦,兼濟可期,期於有證,證之顯驗,逆知吉凶,以善消惡。

一切所觀,觀其妙色,色相為先,都境山林,城宮台殿,尊卑君臣,神仙次第,得道聖眾,自然玉姿,英偉奇特,與我為儔,圓光如日,有炎如煙,週繞我體,如同金剛。

文不盡意,猶待訣言,言妙罕傳,文一精一希現。

現傳果驗,劫載一人。

一人明難,非為無果。

勿謂不易,而息遵求。

求之能篤,隨漸升登。

雖未具足,徵涉便到勝途,出俗居道。

居道化俗,涅而不緇,故號居士,一曰道士。

士,即事也。

一習一 事超倫,謂之大覺。

覺者,取微昧圖證驗,得鳥之羅在其一目如左本文內所說形圖畫像元闕。

△存道寶第一

師曰:寶者,自然元一,無祖無先,常存無滅,濟度無窮,應感為三,終始一也。

不一由人,人有億兆,心兆億行,大品有三:上、中、下才,悟或遲速。

速之與遲,必宗三寶:一曰道寶;二曰經寶;三曰師寶;師寶者,得道人,為我師也;經寶者,自然妙文,師所傳也;道寶者,無形之形,即太上是。

窅冥中一精一應感緣時成數,分形散體,不可思議。

議而思之,得不可得。

得不可得,竟何所得?得道真也。

真也者,得之不死不生,生死應化,不損不勞,保此貴重,故號道寶。

存思之時,皆應臨目,常見太上在高座上,老子在左,元君在右;又見經在西方,師在東面;次見十天光儀、侍衛文武、伎樂各從方來,朝禮太上。

先存見齋堂,為太玄都,玉京山七寶城宮台寶蓋師子之座,座上蓮花以為茵籍,床 前師子蹲踞相向,香官伎樂參然羅列。

△存經寶第二

見道寶竟,仍存玄台之裡,在於太上之西,有七寶莊嚴,光明帳座,座有玉案,案有寶經。

絳銷之巾,火鈴之室,宛籍縕函,鎮履經上。

玉童玉女,侍衛香燈。

三十六部,道德為宗。

太玄侍官,其形如左。

△存師寶第三

見經寶竟,仍存玄台之裡,在於太上之東,有七寶莊嚴,明光帳座,座上有玄中大法師,即是高上老君,妙相不可具圖,應感變化無定。

無定之定,定在心得;心得有由,由階漸悟;悟發之初,先睹玉貌。

素發玄冠,黃裳皁帔。

憑幾振拂,為物祛塵,凝神釋滯,以正治邪。

仙真侍側,左右肅然,人天相一交一 ,其形如左。

△存十方天尊第四

見三尊竟,仍存十方天尊相隨以次,同詣玄台,朝禮太上,嚴整威儀,為一切軌則。

北方,無極太上道德天尊服色黑,羽儀多玄;

東方,無極太上道德天尊服色青,羽儀多碧;

南方,無極太上道德天尊服色赤,羽儀多丹;

西方,無極太上道德天尊服色白,羽儀多素;

東北,方無極太上道德天尊服色青黑又多黃;

東南方,無極太上道德天尊服色青赤又多黃;

西南方,無極太上道德天尊服色赤白又多黃;

西北方,無極太上道德天尊服色白黑又多黃;

上方,無極太上道德天尊服色玄紫又多蒼;

下方,無極太上道德天尊服色黃紅又多綠。

右十人其形如左天尊雲駕同到玉京,傘扇羽儀不可悉備,伎樂侍從亦回具陳。

舉一反三,聞一知十耳。

△授《道德經》存三宮第五

授《道德經》,師北向,置經於案上,弟子伏左,師執經,弟子擎法,信師叩齒三十六通。

心存三宮:泥丸上元宮也、絳宮中元宮也、丹田下元宮也。

三一出千乘萬騎,營衛於經,其形如左。

△朝朝於戶外存四明等第六

朝朝於戶外咒,存見四明功曹一人、通真使者一人、傳言玉童二人、侍靜玉女二人。

右六人其形如左。

凡神官位號,各以明義。

雖皆道應感化不同,前後高卑,各隨才識,識悟緣漸,故諸官互陳,或申通宣傳,或侍衛開導,學者所求,各從其願。

三元妙氣,氣妙本一,一本居宗,三元化接,三之宗一,四主冥明。

明之者知道;知道者見妙。

見妙由明,資於神識。

職有典掌,總名為曹,曹有績效,皆名為功。

功曹接導,開闇睹明,故曰四明。

凡夫蒙愚,憑道乞照,修行法事,先關功曹,次及通真使者、玉童玉女,達道正神能致生氣。

生氣即妙一之本,入身則延年不死,超三界之上,居三元宮中,正一合德,八方和明,功職所關,故號四上。

右虎左龍,仁義嚴明,仁以輔善,義以止惡。

惡消善積,由於知真,真無複雜,雜弗能變,故稱素女。

潔白靡污,夜暗無明,兼須童朗。

上玄少女,演元始之氣同。

學者入黃宮之中,中極正宗,高尊所處。

信誠感通,所啟必允,黃房八窗,義依此例。

△夕入於戶存四上等第七

夕入常於戶外咒,存見四上功曹一人、龍一虎使者二人、侍靜素女一人、開明童子一人、上玄少女一人。

右六人其形如左。

△入堂存三師第八

入堂先思見經師;次思見籍師;次思見度師。

右三條各見所在之方也。

△存五臟五嶽五星五帝金映五色圓光第九

存三師竟,次思見五臟、五嶽、五星、五帝。

右四條備衛身中身中變化,無所不容。

至於畫圖無由,備受之於外,標名方位得之,言前功拘跡致謬耳。

金映蓋一體,體作五色,從肺後出,項有圓光如日象。

右三條在身中照明十方。

凡存思之時,皆閉目內視,人一體 多神,必以五臟為主。

主各料其事,事各得其成,成正則一而不二,不二則隱顯無邪,無邪則眾如可見,見則與聖符同,同聖即可弘,積學自然感會,是以朝夕存思,不可懈擔存者何也?敦也、輪也。

思者何也?司也、嗣也。

勿以輕躁失本,學以重厚得宗,得宗則輪轉無滯,輪轉無滯則存而不亡。

不亡由於司察善惡,善惡在乎嗜欲偏頗。

嗜欲偏頗者,愛憎回遑,往返生死,勞苦未停。

未停之停,停善不著善之善,歸宗未能至至宗。

無者資於念,念相續繼,念嗣存無,有入於無間,無為而無不為,號曰微妙玄通。

和光挫銳,濟度無窮,是故為學之基,以存思為首。

存思之功,以五臟為盛。

髒者何也?藏也。

潛神隱智,不炫耀也。

智顯欲動,動欲日耀,耀之則敗,隱之則成。

光而不耀,智靜神凝,除欲中淨,如玉山內明,得斯時理,久視長生也。

第一見肺,紅白色,七葉,四長三短,接喉嚨下肺者何也?腦也、伐也。

善惡之初,兆而未明,明則伐善,善廢惡興,伐人命根,根斷不斷,由於此藏。

此藏藏魄。

魄者何也?粕也、著也。

人之炫耀,莫不關欲。

欲著曰惡,惡如糟粕。

愚俗滯之不識一精一本,今願捨著存而見之,魄則肅然,不得為惡。

惡急宜改,先存之火,與金合成則未分,其色紅白,葉數納言,取其和成德。

德始於肺,終於脾。

脾一又二,兼濟也。

兼濟者,信也。

第二見心,如芙蕖未開,又似懸赤油囊,長三寸在前心者何也?深也,斟也。

是非未辯,斟酌優量,敗則滅身,成則得道,禍福之深,由於此藏。

此藏藏神,神者何也?申也,真也。

智慧之主,使屈能伸。

存而見之,神則凝然,識定入真,不可深厚也。

第三見肝,蒼紫色,五葉,三長二短,九寸,在心下肝者何也?干也、還也。

悟惡氣能改,決定無疑,行善建功,幹事不怠,審正還宗,由於此藏。

此藏藏魂,魂者何也?紛也,回也。

紛紜俗海,回向道門。

存而見之,魂則欣然歡進,勤立克隆,善業也。

第四見腎,蒼色,如覆雙漆杯,長五寸,俠肋兩膂著脊腎者何也?緊也。

津一習一 善緊,緊不及慢,津潤無窮,濟度無極,通道祛俗,由於此藏。

此藏藏一精一。

一精一者何也?清也、靈也。

動以徐清,化變無礙,神靈往還,提攜空極。

存而見之,一精一則澄然不散洩也。

第五見脾,黃蒼色,長一尺二寸中有一尺,曲,翕太倉胃上脾者何也?裨也、移也。

清凝潛潤,補益一切,能安能移,而不匱既成,由於此藏。

此藏藏志。

志者何也?至也、異也。

潛潤密化頑鄙異人,存而見之,信驗治志,則湛然至道乎。

△坐朝存思第十

坐朝者,端坐而修禮也。

凡有公事私礙,或在非類之間,不得束躬,止當展敬,但自安坐,不使人知,香火非嫌乃可為之。

人見致笑,亦不可闕,將護彼意,勿增他愆。

初夕、向曉,依時修之,白日啟請亦宜平坐。

坐則如常,勿革形色,惟令異人,不能覺知,人覺而喜,乃可化之,覺而嗤鄙,訾毀正真,設其招殃,又壞子業。

古之學道為己,今之學道為人。

為人苟以悅人,不顧心非。

為己者,存心是則不顧跡違,違亦申心。

致感迷速,強欲伏眾,有跡無心。

非惟徒勞,乃更獲罪。

學真之士,各加思宜,宜貴會時,時貴善合,合而非善,此時勿會。

會必兼濟,濟物及身,善善相得,捨惡升仙,乃謂為會。

會惡致敗,名濫殊若。

出處所遭,遭時二病:一者滯心,二者執跡。

執跡者,宜以心法化之;滯心者,宜以跡法引導。

導跡弗偏,化心遣執,二病豁除,上聖之道就矣。

凡行經山水,積日舟車,舟車之中,山水之際,步涉登陟,捨住相須,疲倦止息,皆依時存禮。

隱顯隨宜,存思一精一審,自然忘勞,魔邪惡人,不敢撓近。

當誦經行戒,以善興居。

興居無善,破戒違經,雖復存禮,終不睹真,嫉鬼妒神,凶人惡物,更相沖犯,煩惱生災,坐臥無寧。

急存久行,行之檢身,心存口誦,解了無疑,以定三業。

三業既定,眾災自消,人鬼敬伏,擁護去來,出入動靜,必保貞吉。

凡行者,亦存《想爾注》,三業在《盟威經》後,凡存思者,急宜憶之,故標出如左。

上最三行:

行無為;行柔弱;行守雌,勿先動。

中最三行:

行無名;行清靜;行諸善。

下最三行:

行無慾;行知止足;行推讓。

一者不殺;二者不盜;三者不一婬一此三事,屬身業。

一者不妄言;二者不綺語;三者不兩舌;四者不惡口此四事,屬口業。

一者不嫉妒。

二者不?真恚。

三者不邪疑此三事,屬心業。

右九行三業、十事存念。

驚恐人思相干,皆速思之,危即安也。

△臥朝存思第十一

臥之為法,勿正仰如一屍一,當側傍檢體,莫恣縱四肢。

不可高枕,三寸許耳。

香藥為枕,無用惡木,冷漯穢臭沖犯泥丸,雖行途權假,常宜防之。

臥起咒願,善念存心,心存朝禮,時不可闕。

闕礙公私,後皆懺悔也。

△朝出戶存玉女第十二

玉女者,是自然妙氣應感成形。

形質明淨,清皎如玉,隱而有潤,顯又無邪。

學者存真,階漸升進,進退在形,出入在道。

道氣玄妙,纖毫必應,應引以次,從卑至尊。

故白日則玉女守宮;夕夜則少女通事,濟度危難,登道場也。

△夕出戶存少女第十三

夕出戶咒曰:少女通靈學未升玄,不得無業,業有優劣,皆必須因,因一精一果妙,乃一其神。

神而未一,由學未止,詣之以漸,引一陰一濟一陽一。

人生一陽一境,動靜歸一陰一,一陰一為道幾,應感最妙。

妙應之初,有茲少女,秉正治邪,和釋隔戾,罰惡佑善,一陰一德濟一陽一,顯稱玉明,其可堅貞。

咒而存之,成真則速矣。

右一人其形如左。

△齋存雲氣兵馬第十四

朝夕出入,存神禮師,志與朝儀同。

凡行道時所存。

清旦先思青雲之氣,匝滿齋堂中,青龍、師子備守前後次思青氣從師肝中出,如雲之升,青龍、師子在青氣中往覆,弟子家合宅大小之身、仙童、玉女、天仙、飛仙、日月星宿、五帝兵馬九億萬騎、監齋直事、三界官屬,羅列左右耳;正中思赤雲之氣,匝滿齋堂,硃雀、鳳凰悲鳴左右次思赤氣從師心中出,如雲之升,鳳凰、硃雀在赤氣中往覆,弟子家合宅大小之身、仙童、玉女、天仙、飛仙、日月星宿、五帝兵馬九億萬騎、監齋直事、三界官屬,羅列左右;日入思黃雲之氣,匝滿齋堂,黃龍、黃驎備守四方次思黃氣從師脾中出,如雲之升,黃龍、黃驎在黃氣之中往覆,弟子閤家大小之身、仙童、玉女、天仙、地仙、飛仙、日月星宿、五帝兵馬九億萬騎、監齋直事、三界官屬,羅列左右。

此三時行道,六時依如後科;人定思白雲之氣,匝滿齋堂,白虎、騏驎備守內外次思白氣從師肺中不須存騏驎,宜存白虎。

若存珝,思白驎在白氣中往覆,弟子閤家大小之身仙童、玉女、兵馬、日月、悉如前法。

黃菉大齋三時,行道宜用日入。

常齋三時,可取人定,人定而用日入存思。

又六時更從青始,次赤週白,此皆失法,青、白別有,皆非五臟六腑之儀也。

夜半思玄雲之氣,匝滿齋堂,靈龜、珣蛇備守上下次思黑氣從師腎中出,如雲之升,靈龜、褷蛇在黑氣中,仙童、玉女、日月兵馬,悉如前法也;向曉思紫雲之氣,匝滿齋堂,辟邪師子,備守隱顯次思紫氣從師膽中出,餘如前法。

其形如左。

凡師思雲氣,各從方來。

青雲出上。

見從其方稍出,漸成蓊鬱,氤氳充溢堂宇。

然後思己身中藏氣又出,與雲色采合氣同,明淨香潔,覆庇家門,宮城山水,小大畢週。

神官靈獸,齊整參羅,前後左右,四方內外,上下隱顯,六時轉隆,神靈普遍也。

△上講座存三色三一魂魄第十五

上講時,先存三色;次存三一。

行道有六時,上講但三時,食後、上晡、人定。

三時入齋堂,捻香禮三拜,巡迴依坐。

竟,有眾者,法師以板擊席,仍放板膝前,同臨目握固,存頭氣青;兩手氣赤;兩足氣白,三氣繞身。

其形如左。

△初登高座先存禮三尊第十六

講義及讀經,先靜,竟,登起向太上座,三過上香,卻後數尺,禮三尊三拜。

又仍存經師、籍師、度師,各禮一拜,合六拜,乃登高座,其形如左三尊者,道尊、經尊、真一人尊。

三尊通乎人身,人身欲與三尊同者,清齋、一精一思、禮拜、存之日一過,如此初下六拜,後重不須禮。

一則二拜,叩搏願念如法。

贏者,心拜之。

△登高座侍衛第十七

登高座,安坐安坐者,大坐也,僉?板當心,鳴鼓三十通,咽液三十六過。

臨目見左青龍、右白虎、前硃雀、後玄武、足下八卦神龜、三十六師子伏前,頭巾七星,五臟生五氣,羅文覆身上。

三一侍經,各千乘萬騎,仙童玉女衛之。

其形如左。

△萬遍竟雲駕至第十八

能讀五千文萬遍,太上雲駕下迎。

萬遍畢,未去者,一月三讀之,須雲駕至便升仙。

其形如左修行萬遍之道,又存五雲之星,轉經之後,夜半至生氣之時,飽服五牙之氣,坐向月建之方,叩齒九通,咽液三十六過。

臨目存五星辰在頭,歲在左肘,太白在右肘,熒惑在兩膝間,鎮在心中,久久乃止。

行入常思不忘,千災自然絕,萬禍不能幹。

後當身上出水,身下出火,智慧六通,奄見五老,是五星精神,見之則變化自在,同升乎天也。

----------------------------------------

◎思修九宮法

守寸在兩眉頭入三分左黃闕紫戶,右絳台青房,天庭宮左明堂上,雌宮,明堂宮兩眉中卻入一寸,是雄宮,極真宮左洞房宮上,雌宮,洞房宮兩眉間卻入二寸,是雄宮,玄丹宮在丹田泥丸宮上,雄宮,丹田泥丸宮兩眉間卻入三寸,是雄宮,太皇宮在流珠宮上,雌宮,流珠宮在泥丸宮後一寸,是雄宮,玉帝宮在流珠宮後一寸,是雌宮。

守寸紫戶大神,名平靜,字法王。

青房大神,名正心,字初方。

三呼其名字,祝曰:

紫戶青房,有二大神,手把流鈴,身生風雲,俠衛真道,不聽外前,使我思感,通利靈關,出入貞利,上登九門,即見九真,太上之尊。

明堂宮,左有明童真君,諱玄一陽一,字少青;右有明女真官,諱微音,字少元;中有明鏡君;諱照一精一,字四明。

三君共治明堂宮,並著綠錦衣,腰帶四玉鈴,口銜玉鏡,鏡鈴並赤玉,並如嬰兒之狀。

三呼三君名字,叩齒九通,則千妖伏息。

洞房宮,左有無英公子,右有白元君;中有黃老魂。

三真共治洞房宮中。

此飛真之道,在《金華經》中。

丹田泥丸宮,左上元赤子,名玄凝天,字三元先;右帝卿君,名肇勒一精一,字中玄生。

二人共治丹田宮。

此守三元真一,地真之要路,升空乘龍車之道也。

流珠宮,有流珠真神居之,又有日月中女子,名纏旋,字密真。

別有《流珠經》,此太極公卿司命之道。

玉帝宮,有玉精神母居之,又有紫素、黃素、白素三素元君居之。

上清神母姓廉,名銜,字荒彥;長九寸九分,著黃衣素靈之綬,頭戴七稱珠玉之髻,冠無極進賢冠,居無上之上,太極珠宮中七宮府,五靈鄉,玄元裡,下治兆身玉帝宮中。

天庭宮,有上清真女居之。

真女姓厥,名回,字粥類。

長六寸六分,著青寶神光錦繡霜羅九色之綬,頭戴玉寶飛雲之髻,冠玄黃進賢之冠,居無上之上,太上崑崙太幽宮中明堂府,九光鄉,大化裡,下治兆身天庭宮中。

極真宮,有太極帝妃居之。

太極帝妃姓玄,名靈生,字伯元。

長七寸七分,著玄羅五色鳳文之綬,頭戴七寶玄雲之髻,冠無極進賢之冠,居無景之上,太清極玄宮中玉房府,三丹鄉,丹元裡,下治兆身極真宮中。

太皇宮,有太上君後居之。

太上君後姓遷,名含孩,字合延生。

長三寸三分,著七寶飛一精一玄光雲錦霜羅九色之綬,頭戴九玄玉一精一頹雲之髻,冠玄黃無極三寶玉冠,居太清九玄之洞,無極真宮中丹一精一府,靈光鄉,玄玄裡,下治兆身太皇宮中。

四宮雌真一之道,高於雄真一。

素靈所秘,是天元始生之一陰一,宮號帝妃也。

叩齒十六通,祝曰:

太清一陰一神,號曰女靈。

變景九玄,乘真隱冥。

日吉天朗,告齋上清。

心念目矚,洞鑒神形。

還守宮宅,玉華芳盈。

五色變化,流黃紫青。

運致飛霞,上造帝庭。

畢,叩齒三十六過止。

玄丹宮,有中黃太一真君居之。

太一真君厥諱規英,字化玄。

貌如嬰孩,坐在金床 玉帳之中,著紫綠錦衣,腰帶流火之鈴,鈴赤色,光聲聞於十萬里。

左手把北斗七星之柄,右手把北辰之綱。

乃存北極辰星,中有紫氣滿宮,溢出身外,身與紫氣混合為一;又存日從天上下,入玄丹宮紫氣中央;次存中黃太一真君,從北極紫氣中下,入兆玄丹宮日中央坐,口吐紫氣滿玄丹宮中;又存己身,上入玄丹宮中,對中黃太一真君坐。

因心起再拜膝前問道,求神仙長生之意,因存口吞紫氣四十過。

又存北斗七星,中有一赤氣大如弦,下入己玄丹宮中;又存太一真君,與兆俱乘日入赤氣道中,上詣北斗魁中,寢臥良久。

行之十八年後,使玉童玉女。

祝曰:

太上真皇中黃紫君,厥諱規英,字曰化玄。

金床 玉帳,紫繡錦裙,腰帶火鈴,斬邪滅奸。

手把星晶,項生日真,正坐吐氣,使我咽吞。

與我共語,同晏玄丹,秬灌七魄,和柔三魂。

神靈奉衛,使我飛仙。

五臟自生,還白童顏。

受書上清,司命帝官,所願所欲,百福惟新。

頭中諸真神,上治九天之上,下治頭中泥丸。

人身中百神,皆與天靈通同。

久存呼之,則載人升天也其文在前。

帝君諱逢陵梵,字履昌靈,一名七靈,一名神丈人,居太極紫房中,為身中百神之主。

帝君上治玉清天紫房宮,下治人頭紫房宮中。

太一名務猷收,字歸會昌,一名鮮明,一名寄頻。

左無英公子,名玄充叔,字合符子,一名元素君,一名神公子洞房宮。

右白元洞一陽一君,名郁靈標,字玄夷絕,一名硃一精一,一名啟成在六一合 洞房宮。

中央司命丈人君,名理明初,字玄度卿,一名神宗,一名靈華六一合 洞房宮。

司命桃君,名孩道康,字合一精一延,一名命王,一名胞根六一合 洞房宮。

帝君主變,太一主生,司命無英主一精一,白元主魂魄,桃康主神靈。

人有五籍五符,稟之帝君,五神執之,各主其一,間關本命除死籍,上生名。

常存五神,各捧一青玉案,上有我五符五籍。

符長一寸,廣五分;籍長五分,廣一寸。

存司命君左手把白玉簡,右手執曾青筆,為我削除死錄白簡黑書,為我上生錄白簡青書。

存符籍上有我州縣、鄉里、姓名、年如干,青文綠字,分明了了。

五神各捧案、擎符籍,從六一合 宮中上入紫房宮中,對帝君前以呈帝君。

帝君即命左玄一老子,名林虛夫;右三素老君牢張上;正一左仙人仲成子;正一右仙人曲文子,賚兆兆己符籍,上詣玉清太素、太上三元、上清高玄諸君、九天宮太素三元高玄並太上仙宮也。

----------------------------------------

◎思九宮五神法

九天九宮,中有九神,謂天皇九魂,變成九氣,化為九神,各治一宮,故曰九宮。

太清中有太素、太和;洞房中有明堂絳宮,是曰六府。

上曰天府,下曰洞台。

三五之號,其位不同。

一曰太清之中,則三五帝君。

二曰三一丹田,神又五者,符籍之神太一、公子白元、司命、桃君是也,合而名為三五。

三五各有宮室,若三真各安在其宮,五神上見帝君,帝君左有元老丈人,右有玄一老君,此則無極之中、所謂九宮上一則真一也。

九君所謂天之魂,自然成真子也,以為兆神者也。

若兆知一精一存九君,深思三真,必能以兆一體週旋三五之中,反覆七九之裡,使天帝之靈魂常治兆己,五神奉籍,週而復始,必將白日登度,何但不死而已哉!

----------------------------------------

◎存元成皇老法

以月二日,三日夜半安臥,閉目,存思太極中皇帝君,次思左有元成老子,衣青衣,冠五華白冠,左手持金液漿,右手持白幡,並在太極之中。

有九名:一曰太清,二曰太極,三曰太微,四曰紫房,五曰玄台,六曰帝堂,七曰天府,八曰黃宮,九曰玉京玄都。

要而言之,從人頂上直下一寸為太極宮,太極宮方一寸耳,在六一合 宮之上。

六一合 太一之神居焉。

從兩眉間卻入一寸為明堂;卻入二寸為洞房;卻入三寸為丹田。

其明堂之北,洞房之南,兩眉間之上一寸為六一合 宮,宮方一寸。

存三真畢,又存我魂一人如我之狀,上入太極宮。

二老因授青芝金液漿見與,以次存食芝而飲漿,青芝似蓮華,漿似美酒耳。

飲食都畢已,乃再拜帝君之前,而言曰:今日清吉,帝君在庭,賜以神芝,金液玉漿,二老度籍,太一奉章,長生久視,壽命未央。

又存帝君答曰:幸哉奉時,月二日、三日復來。

畢,因以取服,名受帝之藥。

存思太極之時,皆當從兩眉間入焉。

兩眉間為泥丸之玉一門 ,名曰守寸黃闕紫房矣。

----------------------------------------

◎存帝君法

常以本命日,或正月一日,或以六戌日,正中時冠帶入室,北向,再拜,咒曰:

高皇帝君,太上玉晨,皇天元老,無上大道,曾孫某甲,願帝君長安兆身紫房宮中。

其夜人定時,入密室正臥,冥目上向,存念北斗太極中央大明星,一精一耀正黃,光氣來下在兆目前,引入口中,咽三十七過止。

存使黃一精一和氣,填滿太倉、黃庭、中下丹田,下至一陰一室地戶,週行匝體,悉令畢至。

乃又念紫房宮中有五人,炊象成五帝,天皇帝君正在中央,太一來上當跪帝前,奉兆命籍、司命立後,除兆死錄,存削去死錄。

死錄,黑簡白書也;生錄,白簡青書也。

存見白玉之簡,曾青之筆,司命進授此白簡青筆於帝君,帝君伏南向而書之曰:某郡某鄉里、其甲字、乞玉簡記年,長生上玄,所向如願,為真為仙,天下見者,皆曰真一人。

太一司命,保護甲身。

永養日月,壽百萬年。

又心存籍簡一枚,令長一寸,闊五分耳。

思唸書字,極令了了。

又次存太一、公子、白元、司命、桃君五人,從六一合 宮上入紫房中,各奉書玉案,案上各有一符,符各有青綠色,以呈帝君。

帝君以次取符,付向者共化之四帝。

其一帝名曰凋梁際,字青平;其一帝名曰長來覺,字南和;其一帝名曰彰安辛,字西華;其一帝名曰保成曷,字北伐。

存此四帝並共讀五符,讀五符畢,因授與兆。

兆得符即跪帝君前,以次服之。

畢,又存思四帝從虛空中上升三天,臨去各告兆曰:子能常存我名字者,則辟萬害,長生不死。

我太上之子,三元之內真,度汝命籍,五符入形,故以永存天地,以致仙靈也。

若春月則存青平帝,以青液之醴,盛以青玉碗一升見與,服之。

服之畢,四帝俱上升天也。

夏月存南和帝,四時仿此也。

----------------------------------------

◎存玄一老子法

又存帝君之左,有玄一老子,服紫衣,建龍冠;又存帝君之右,有三素老君,服錦衣,建虎冠。

夫龍一虎冠,像如世間遠遊冠,而有龍一虎之文章也。

玄一老子,名林虛夫,字靈時道;三素老君名牢張上,字神生道。

二老並從,正一仙人在後,其左仙人仲成子,一名帝賓,字四華;其右仙人曲文子,一名光堅,字靈和。

服色衣冠,亦如二老之狀。

----------------------------------------

◎存司命法

又存司命,下至六一合 中,詣太一宮,司命合形太一。

太一復上請帝君,度兆符籍。

太一啟帝君曰:符籍已度,司命合形,四帝賜醴,高上記生,乞得書名出錄,以付二老君。

於是帝君,忽於懷中出兆命籍,付左老子;又於懷中,出兆五符,付右老君。

二老授符籍,而言於帝君曰:某甲生錄已定,長存世上,帝符五行,上記太素宮。

於是二老命二正一仙人仲成子、曲文子、繼某甲命籍、五符,上詣玉清、太素、太上、三元、上清、高玄諸君,九天宮宣令:帝度某甲生籍,使得神仙,號曰真賢。

二老有命,皆使記焉。

於是二人繼兆符籍,宣於九天,良久,都畢。

又存司命、太一分形,各為一人,共遊行太清,檢御一體、百神上下既匝,各還其宮。

名此為百神混合本命帝君大變之道。

五帝定錄之時,二老定生之會也。

分類:道教書籍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雲笈七簽
卷一 道德部卷二 混元混洞開闢劫運部卷三 道教本始部卷四 道教經法傳授部卷五 經教相承部卷六 三洞經教部卷七 三洞經教部本文卷八 三洞經教部經釋卷九 三洞經教部經釋卷十 三洞經教部經卷十一 三洞經教部經二卷十二 三洞經教部經三卷十三 三洞經教部經四卷十四 三洞經教部經五卷十五 三洞經教部經六卷十六 三洞經教部經七卷十七 三洞經教部經八卷十八 三洞經教部經九卷十九 三洞經教部經十卷二十 三洞經教部經十一卷二十一 天地部一卷二十二 天地部二卷二十三 日月星辰部一卷二十四 日月星辰部二卷二十五 日月星辰部三卷二十六 十洲三島部卷二十七 洞天福地部卷二十八 二十八治部卷二十九 稟生受命部一卷三十 稟生受命部二卷三十一 稟生受命部三卷三十二 雜修攝部一卷三十三 雜修攝部二卷三十四 雜修攝部三卷三十五 雜修攝部四卷三十六 雜修攝部五卷三十七 齋戒部卷三十八 說戒部一卷三十九 說戒部二卷四十 說戒部三卷四十一 雜法部卷四十二 存思部一卷四十三 存思部二卷四十四 存思部三卷四十五 秘要訣法部一卷四十六 秘要訣法部二卷四十七 秘要訣法部三卷四十八 秘要訣法部四卷四十九 秘要訣法部五卷五十 秘要訣法部六卷五十一 秘要訣法部七卷五十二 雜要圖訣法部卷五十三 雜秘要訣法部卷五十四 魂神部一卷五十五 魂神部二卷五十六 諸家氣法部一卷五十七 諸家氣法部二卷五十八 諸家氣法部三卷五十九 諸家氣法部四卷六十 諸家氣法部五卷六十一 諸家氣法部六卷六十二 諸家氣法部七卷六十三 金丹部一卷六十四 金丹部二卷六十五 金丹部三卷六十六 金丹部四卷六十七 金丹部五卷六十八 金丹部六卷六十九 金丹部七卷七十 金丹部八卷七十一 金丹部九卷七十二 金丹部十卷七十三 金丹部十一卷七十四 方藥部一卷七十五 方藥部二卷七十六 方藥部三卷七十七 方藥部四卷七十八 方藥部五卷七十九 符圖部一卷八十 符圖部二卷八十一 庚申部一卷八十二 庚申部二卷八十三 庚申部三卷八十四 屍解部一卷八十五 屍解部二卷八十七 諸真要略部卷八十八 仙籍旨訣部卷八十九 諸真語論部卷九十 七部語要部卷九十一 七部名數要記部卷九十二 仙籍語論要記部一卷九十三 仙籍語論要記部二卷九十四 仙籍語論要記部三卷九十五 仙籍語論要記部四卷九十六 讚頌部讚頌歌卷九十七 讚頌部歌詩卷九十八 讚頌部詩讚辭卷九十九 讚頌部贊詩詞卷一百 紀傳部紀一卷一百一 紀傳部紀二卷一百二 紀傳部紀三卷一百三 紀傳部傳一卷一百四 紀傳部傳二卷一百五 紀傳部傳三卷一百六 紀傳部傳四卷一百七 紀傳部傳五卷一百八 紀傳部傳六卷一百九 紀傳部傳七卷一百一十 紀傳部傳八卷一百一十一 紀傳部傳九卷一百一十二 紀傳部傳十卷一百一十三 紀傳部傳十一卷一百一十四 經傳部傳十三卷一百一十五 紀傳部傳十四卷一百一十六 紀傳部傳十五卷一百一十七 靈驗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靈驗部二卷一百一十九 靈驗部三卷一百二十 靈驗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靈驗部五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