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笈七簽》卷一百一十五 紀傳部傳十四:梁母者,盱眙人也。孀居無子,捨逆旅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雲笈七簽》卷一百一十五 紀傳部傳十四

雲笈七簽

卷一百一十五 紀傳部傳十四

◎梁母

梁母者,盱眙人也。

孀居無子,捨逆旅於平原亭。

客來投憩,鹹若還家,不異住客還錢多少,未嘗有言,客住經月,亦無所厭。

粗衣糲食之外,所得施諸貧玻曾有少年,住經月,舉動異於常人。

臨去云:我是東海小童。

母亦不知小童何人也。

宋元徽四年丙辰,馬耳山道士徐道盛暫至蒙一陰一,於絳城西遇一青羊車,車自住,見一小童子喚云:徐道士前來。

道盛行進,去車三步許止。

又見二童子,年十二三許,齊著黃衣,絳裡,頭上角髻,容服端正,世無比也。

車中人遣一童子傳語云:我是平原客舍梁母也,今被太上召還,應過蓬萊尋子喬,經太山檢考,召意欲相見,果得子來。

靈轡飄飄,玄崗險巇,津驛有限,日程三千,侍對在近,我心憂勞,便當乘煙三清。

此三子見送玄都,因汝為我謝東方清信士女。

太平在近,十有餘一,好相開度,過此無憂危也。

舉手謝去,雲太平相見。

馳車騰游,極目而沒。

道盛還逆旅訪之,正是梁母度世日相見也。

----------------------------------------

◎鮑姑

鮑姑者,南海太守鮑靚之女,晉散騎常侍葛洪之妻也。

靚字太玄,陳留人也。

少有密鑒,洞於幽元,沉心冥肆,人莫知之。

靚及妹並先世累積一陰一德,福逮於靚,故皆得道。

姑及小妹,並登仙品。

靚學通經緯,後師左元放,受中部法,及三皇五嶽劾召之要。

行之神驗,能役使鬼神,封山制魔。

東晉元帝大興元年戊寅,靚於蔣山,遇真一人一陰一長生,授刀解之術。

累徵至黃門侍郎,求出為南海太守。

以姑適葛稚川,稚川自散騎常侍,為煉丹砂,求為句漏縣令。

太玄在南海,小女及笄,無病暴卒,太玄時對賓客,略無悲悼。

葬於羅浮山,容色若生人,皆謂為一屍一解。

靚還丹一陽一,卒,葬於石子崗,後遇蘇峻亂,發棺無一屍一,但有大刀而已。

賊欲取刀,聞塚左右兵馬之一聲 ,顧之驚駭,中間其刀訇然有聲,若雷震之音,眾賊奔走。

賊平之後,收刀別復葬之。

靚與妹亦得一屍一解之道,姑與稚川相次登仙。

----------------------------------------

◎孫寒華

孫寒華者,吳人孫奚之女也。

師杜契,受玄白之要,顏容日少,週旋吳越諸山十餘年,乃得仙道而去。

----------------------------------------

◎李奚子

李奚子者,晉東平太守李忠祖母也,不知姓氏。

忠祖父貞節丘園,性多慈憫,以一陰一德為事。

奚子每與一志,務於救人。

大雪寒凍,路積稻及谷於園庭,恐禽鳥餓死,其用心如此。

今得道而居華一陽一洞宮中也。

----------------------------------------

◎韓西華

韓西華者,不知何許人也。

慈愛於物,常行一陰一功,至於蛸翹微命,皆愛而護之。

學道得仙,今在嵩山洞天之中。

----------------------------------------

◎竇瓊英

竇瓊英者,竇武之妹也。

其七代祖名峙,常以葬枯骨為事,以活死為心,故祚及瓊英,令行女仙,在易遷宮中。

----------------------------------------

◎劉春龍

劉春龍、郭叔香,並不知何許人也。

以其先世有一陰一德,故皆得遁化練景,入華一陽一易遷宮中。

劉春龍、竇瓊英、韓太華、李奚子,並天姿嚴麗,儀冠駭眾,才識偉鑠。

皆得為明晨侍郎,以居洞中。

侍郎之任,以良才舉之,不限男女也。

----------------------------------------

◎趙素台

趙素台者,漢幽州刺史趙熙之女也。

熙少有善行,常濟窮困,救王惠等族,殊有一陰一德。

數十年,熙得身詣硃陵,兒子得游洞天素台,在易遷宮中已四百年,不肯移去。

自謂天下無復樂於此處也。

數微服遊行,眄山澤以自足。

易遷夫人者,乃其品也。

----------------------------------------

◎傅禮和

傅禮和者,北地傅建之女也。

舉家奉佛,禮和常日日灑掃佛前,每發願,雲獨慕仙道。

常服五星一精一,身生光華,得道仙去。

善為空洞之歌,歌則禽鳥翔舞而集飛,聚其前以聽之。

此乃至誠所感而獲道也。

----------------------------------------

◎黃景華

黃景華者,漢司空黃瓊之女也。

景華少好仙道,常密修至要。

後師韓君,授其岷山丹方,服之得入易遷宮,位為協晨夫人,領九宮,諸神女亦總教授之。

----------------------------------------

◎張微子

張微子者,漢昭帝大匠張慶之女,不知何郡人也。

微子少好道,因得一屍一解去,在太元司命華一陽一捨真台,師東華玉妃,受服霧氣之道。

雲霧是山澤水火之華,金石盈氣,久服之,能散形入空,與雲霧合體。

微子修之,得其仙道也。

----------------------------------------

◎丁淑英

丁淑英者,不知何許人也。

有救窮之一陰一德,度趙阜之急難,上感皇人,授其道要。

今為硃陵嬪,數游三清,司命亦令聽政也。

----------------------------------------

◎王法進

王法進者,劍州臨津縣人也。

孩孺之時,自然好道。

家近古觀,雖無道士居之,其嬉戲未嘗輕侮,於尊像見必斂手致敬,若有凜懼焉。

十餘歲,有女官自劍州,歷外邑過其家,父母以其慕道,托女官以保護之,與授《正一延生菉》,名曰法進。

而專勤香火,護持齋戒,亦茹柏絕粒,時有感降。

是歲三川饑歉,觔斗翔貴,死者十有五六,多采山芋野葛充飢。

忽有二青童降於其庭,宣上帝之命曰:以汝宿稟仙骨,歸心一精一誠,不忘於道,今以青童召汝,受事於玉京也。

法進即隨青童,騰身凌虛,逕達太帝之所,命以玉杯霞漿賜之。

飲訖,帝謂之曰:人稟五行之大體、天地之和氣,得為人形,復生中土,甚不易也。

而天運四時之氣,地稟五行之秀,生五穀百果,以養於人。

而人不知天地養育之恩,輕棄五穀,厭捨絲麻。

使耕農之夫、紡織之婦,身勤而不得飽,力竭而不免寒,徒施其勞,曾不愛惜。

斯固神明所責,天地不祐也。

近者,地司岳瀆日有奏,言人厭賤米麥,不貴衣食之本。

我已敕太華之府,收五穀之神,令所種不成,下民飢餓,因示責罰,以懲其心。

世愚悠悠,曾未覺悟。

旋奉太上所敕,以大道好生,不可因彼惡民,以害眾善。

雖天地神明,罪之愚民亦不知過之所起,因無懺請首原之路,虛受其苦耳。

汝當為無上侍童,入侍天府。

今且令汝下於世,告諭下民,使其悔罪,寶愛桑蠶,貴敬農事,惜五穀百果,知大道之養人、厚地之育物,宗奉正道,崇事神明。

至於水火之用,不可厭棄,衣食之養,儉已約身。

皆能行此明戒,天地愛之,神明護之,風雨順調,家國安泰,此乃增益汝之一陰一功也。

即命侍女披琅笈珠韞,出《靈寶清齋告謝天地法》一卷付之,傳行於世。

曰:世人可相率幽山高靜之處,置齋悔謝,一年之內,春秋兩為,春則祈於年豐,秋則謝於道力。

如此則宿罪可除,谷父蠶母一之 神為置豐衍也。

龍一虎之年,復當召汝矣。

命青童送還其家,已三個月也。

所受之書,即今《靈寶清齋告謝天地之法》是也。

其法簡易,與《靈寶自然齋》大率相類。

但人間行之,立成徵效。

苟或幾席器物,小有輕慢濁污者,營奉之人,少有不公心者,即飄風驟雨壞其壇筵,迅霆吼雷毀其器用。

自是三川粱漢之人,歲皆崇事,雖愚樸之士,狂暴之夫,罔不戰慄兢戒,肅恭擎跽,知奉其法焉。

或螟蝗旱潦害稼傷農之處,眾誠有率勉於修奉之處,炷香告玄,旦夕響應,必臻其祐。

與不虔不信之徒,立可較其徵驗矣。

巴南謂之清齋,蜀土謂之天功齋,蓋一揆矣。

法進以天寶十一年壬辰歲,雲鶴迎之而升天。

此乃亦符龍一虎之運、神人之言矣。

----------------------------------------

◎王氏

王氏者,中書舍人謝良弼之妻也,東晉右軍逸少之後,會稽人也。

良弼進士擢第,為浙東從事而婚焉。

既而抱疾沉痼,歷年未癒,良弼赴闕,竟不果行,而加綿篤。

時吳筠天師游四明、天台、蘭亭、禹穴,駐策山一陰一,王氏之族,謁而求救,為禁水吞符,信宿即愈。

王氏感道力救護,乃詣天師,受菉一精一修,焚香寂念,獨處靜室,志希晨飛。

因絕粒嚥氣,神和體輕。

時有奇香,異雲臨映居第,彷彿真降,密接靈仙,而人不知也。

忽謂其女曰:吾昔之所疾,將僅十年,賴天師救之,而續已盡之命。

悟道既晚,修奉未一精一,宿考過往,懺之未荊吾平生以俗態之疾,頗懷妒?自,今猶心閉藏黑,未通於道。

當須一陰一景煉形,洗心易藏,二十年後,方得蟬蛻耳。

吾死勿用棺器,可作柏木帳,致一屍一於野中,時委人檢校也。

是夕而卒,家人所殯如其言,凡事儉約。

置其園林間,偃然如寐,亦無變改。

二十年,有盜發殯,棄其形於地。

隆冬之月,帳側忽聞雷震之一聲 ,舉家驚異,馳行看之。

及舉其一屍一,則身輕如空殼,肌膚爪發,無不具備,右脅上有折痕,長尺餘,即再收瘞。

為南嶽夫人嘗言,得道者,上品白日昇天,形骨俱飛,上補真官;次者蛻如蛇蟬,亦形骨騰舉,肉質登天,皆為天仙,不居山嶽矣。

良弼亦執弟子之禮,躬侍天師,仍與天師立傳,詳載其事跡矣。

----------------------------------------

◎花姑

花姑者,女道士黃靈微也。

年八十而有少容,貌如嬰孺,道行高潔,世人號為花姑。

蹀履徐行,奔馬不及,不知何許人也。

自唐初來往一江一 浙湖嶺間,名山靈洞,無所不造。

經涉之處,或宿於林野,即有神靈衛之,人或有不正之念,欲凌侮者,立致顛沛。

遠近畏而敬之,奉事之如神明矣。

聞南嶽魏夫人,平昔渡一江一 修道,有壇靖在臨川郡,臨汝水西石井山,有仙壇,遂訪求之。

歲月且久,榛蕪淪翳,時人莫得知之。

以則天長壽二年壬辰冬十月,詣洪都西山,謁道士一胡一 超而問焉。

超字拔俗,能通神明,即為指南郭六里許,有烏龜原,古有石龜,每犯田苗,被人擊,其首折則其處也。

姑訪之,見龜之左右,壇跡宛然,立處當壇中矣。

於其下得尊像、油甕、錐刀、燈盞之類,因葺而興之。

復夢夫人指九曲池於壇南,訪而獲之,磚砌尚在。

景雲中,睿宗皇帝使道士葉善信,將繡像幡花來修法事,仍於壇西建洞靈觀,度女道士七人,住持洎明皇,醮祭祈禱不絕。

每有風雨,或聞簫管之一聲 。

凡是禮謁,必須嚴潔,不爾,有蛇虎驚吼之異。

時有雲物如烏,群飛垂帶,直下壇上,倏忽西出,如向井山,前後非一而已。

花姑肸苾靈通,密有所告曰:井山古跡,汝須崇修。

俄聞異香從西來,姑累得嘉兆,躬申葺理,行宿洞口,聞鐘磬之音,雖荒梗多時,若有人接導。

寓宿林莽,怡然甚安。

達明入山,果遇壇殿余址,遂立屋宇,聞步虛仙梵之響,環壇數里。

有樵采不一精一潔者,必有怪異之驚。

有野象中箭,來投花姑,姑為拔之,其後每齋前,則銜蓮藕以獻姑。

開元九年辛酉歲,姑欲升化,謂其弟子曰:吾仙程所促,不可久住,吾身化之後,勿釘吾棺,只以絳紗罩覆棺上而已。

明日,無疾而終,肌膚香潔,形氣一溫一 暖,異香滿於庭堂之內。

弟子依所命,棺不釘,以絳紗覆之而已。

忽聞雷震擊紗上,有孔大如雞子,棺中唯有被覆木簡,屋上穿處可通人。

座中奠瓜,數日生蔓,結實如桃者二焉。

每至忌辰即風雲郁勃,直入室內。

明皇聞而駭之,使復其事,明日,使道士蔡偉,編入《後仙傳》。

開元二十八年庚辰三月乙酉,敕道士繼龍璧來醮,忽有白鹿自壇東出,至姑塚間而滅,即花姑葬空棺木簡之處。

又有五色仙蛾,集於壇上。

刺史張景佚,以為聖德所感,立碑頌述。

天寶八載已丑,以魏夫人上升之所,度女道士二人,常修香火。

大歷三年戊申,魯郡開國公顏真卿為撫州刺史,舊跡荒毀,闕人住持,召仙台觀道士譚仙巖、道士黃道進二七人住洞靈觀,又以高行女道士黎瓊仙七人居仙壇院。

顏公述仙壇碑而自書之,以紀其事跡焉。

----------------------------------------

◎徐仙姑

徐仙姑者,隋朝僕射徐之才女也。

不知師奉何人。

已數百歲,狀貌常如二十四五歲矣。

善禁咒之術。

獨遊海內,三一江一 、五嶽、天台、四明、羅涪括蒼,名山勝賞,無不週遍。

多宿巖麓林窟之中,亦寓止僧院。

忽為豪僧數輩,微詞巧言,姑輒罵之。

群僧激怒,欲以刃制之,詞色愈?,姑笑曰:我女子也,而能棄家雲水,不避蛟龍一虎狼,豈懼汝鼠輩乎!即解衣而臥,遽撤其燭,僧輩喜,以為得志也。

明日,姑理策出山,諸僧一夕皆僵立一屍一坐,若被拘縛,口禁不能言,姑去數里,僧乃如故。

來往一江一 表,吳人見之四十餘年矣,顏色如舊。

其行若飛,所至之處,畏而敬之,若神明矣,無敢以非正之意戲侮者。

鹹通初,謂贍縣白鶴觀道士蕢雲陶曰:我先君仕歷週隋,以方術聞名,一陰一功及物,今亦得道,故我為福所及,亦延年長生耳。

以此詳之,即實之才之女也。

----------------------------------------

◎緱仙姑

緱仙姑者,長沙人也。

入道居衡山,年八十餘,容色甚少。

於岳之下魏夫人仙壇,一精一修香火十餘年,孑然無侶。

壇側多虎狼,常人游者須結侶,執兵器方敢入,仙姑深隱其間,曾無所畏。

數年後,有一青鳥,形如鳩鴿,紅頂長尾,飛來所居,自語曰:我南嶽夫人使也,以姑修道一精一苦,獨棲窮林,命我為伴耳。

他日,又言西王母姓緱,乃姑之聖祖也,聞姑修道勤至,將有真官降而授道,但時未至耳,宜勉於修勵也。

每有人遊山,必青鳥豫說其姓字,及其日,一一皆驗。

又曰:河南緱氏王母修道之處,故鄉之山也。

又一日,青鳥飛來曰:今夕有暴客,無害,勿以為怖也。

其夕,果十餘僧來。

魏夫人仙壇,乃是一片巨石,方可丈餘,其下宛然浮寄他石之上,或一人以手推之則搖動,人多則屹然而祝是夜群僧持火杖刀,將害仙姑。

入其室,姑在床 上,而僧不見,既出門,即推壞仙壇,轟然有聲,山震谷裂,謂已顛墜矣,而終不能動,僧相率奔去。

及明,有至遠村者,分散九僧,為虎噬殺。

一僧推壇之時,不同其惡,免為虎害。

夫人仙壇儼然無損,姑亦無恙。

歲余,青鳥語姑遷居仙所,因徙居湖南,鳥亦隨之,而他人未嘗會其語。

相國文昭鄭公畋,自承旨學士左遷梧州牧,師事於姑,姑謂文昭公曰:此後四海多難,人間不可久居,吾將卜隱九疑矣,一旦遂去。

----------------------------------------

◎廣陵茶姥

廣陵茶姥者,不知姓氏鄉里。

常如七十歲人,而輕健有力,耳聰目明,頭髮鬒黑。

晉元南渡之後,耆舊相傳見之,百餘年顏狀不改。

每持一器茗往市鬻之,市人爭買,自旦至暮,所賣極多,而器中茶常如新熟,而未嘗減少,人多異之。

州吏以冒法系之於獄,姥乃持所賣茗器,自牖中飛去。

分類:道教書籍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雲笈七簽
卷一 道德部卷二 混元混洞開闢劫運部卷三 道教本始部卷四 道教經法傳授部卷五 經教相承部卷六 三洞經教部卷七 三洞經教部本文卷八 三洞經教部經釋卷九 三洞經教部經釋卷十 三洞經教部經卷十一 三洞經教部經二卷十二 三洞經教部經三卷十三 三洞經教部經四卷十四 三洞經教部經五卷十五 三洞經教部經六卷十六 三洞經教部經七卷十七 三洞經教部經八卷十八 三洞經教部經九卷十九 三洞經教部經十卷二十 三洞經教部經十一卷二十一 天地部一卷二十二 天地部二卷二十三 日月星辰部一卷二十四 日月星辰部二卷二十五 日月星辰部三卷二十六 十洲三島部卷二十七 洞天福地部卷二十八 二十八治部卷二十九 稟生受命部一卷三十 稟生受命部二卷三十一 稟生受命部三卷三十二 雜修攝部一卷三十三 雜修攝部二卷三十四 雜修攝部三卷三十五 雜修攝部四卷三十六 雜修攝部五卷三十七 齋戒部卷三十八 說戒部一卷三十九 說戒部二卷四十 說戒部三卷四十一 雜法部卷四十二 存思部一卷四十三 存思部二卷四十四 存思部三卷四十五 秘要訣法部一卷四十六 秘要訣法部二卷四十七 秘要訣法部三卷四十八 秘要訣法部四卷四十九 秘要訣法部五卷五十 秘要訣法部六卷五十一 秘要訣法部七卷五十二 雜要圖訣法部卷五十三 雜秘要訣法部卷五十四 魂神部一卷五十五 魂神部二卷五十六 諸家氣法部一卷五十七 諸家氣法部二卷五十八 諸家氣法部三卷五十九 諸家氣法部四卷六十 諸家氣法部五卷六十一 諸家氣法部六卷六十二 諸家氣法部七卷六十三 金丹部一卷六十四 金丹部二卷六十五 金丹部三卷六十六 金丹部四卷六十七 金丹部五卷六十八 金丹部六卷六十九 金丹部七卷七十 金丹部八卷七十一 金丹部九卷七十二 金丹部十卷七十三 金丹部十一卷七十四 方藥部一卷七十五 方藥部二卷七十六 方藥部三卷七十七 方藥部四卷七十八 方藥部五卷七十九 符圖部一卷八十 符圖部二卷八十一 庚申部一卷八十二 庚申部二卷八十三 庚申部三卷八十四 屍解部一卷八十五 屍解部二卷八十七 諸真要略部卷八十八 仙籍旨訣部卷八十九 諸真語論部卷九十 七部語要部卷九十一 七部名數要記部卷九十二 仙籍語論要記部一卷九十三 仙籍語論要記部二卷九十四 仙籍語論要記部三卷九十五 仙籍語論要記部四卷九十六 讚頌部讚頌歌卷九十七 讚頌部歌詩卷九十八 讚頌部詩讚辭卷九十九 讚頌部贊詩詞卷一百 紀傳部紀一卷一百一 紀傳部紀二卷一百二 紀傳部紀三卷一百三 紀傳部傳一卷一百四 紀傳部傳二卷一百五 紀傳部傳三卷一百六 紀傳部傳四卷一百七 紀傳部傳五卷一百八 紀傳部傳六卷一百九 紀傳部傳七卷一百一十 紀傳部傳八卷一百一十一 紀傳部傳九卷一百一十二 紀傳部傳十卷一百一十三 紀傳部傳十一卷一百一十四 經傳部傳十三卷一百一十五 紀傳部傳十四卷一百一十六 紀傳部傳十五卷一百一十七 靈驗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靈驗部二卷一百一十九 靈驗部三卷一百二十 靈驗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靈驗部五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