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笈七簽》卷六十五 金丹部三:夫玄虛之號,既不知其名,而字之曰道。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雲笈七簽》卷六十五 金丹部三

雲笈七簽

卷六十五 金丹部三

◎太清金液神丹經並序

夫玄虛之號,既不知其名,而字之曰道。

道之為言覺,覺猶悟也。

有一夕之寢者,則有一旦之覺矣。

有大夢,然後有大寤,覺夢之極,其可略言乎!戀生謂之弱喪,欣死謂之樂無。

樂無所樂,有不足有。

戀有則甚惑,樂無亦未達。

達觀兼忘,同歸於玄。

既曰兼忘,又忘其所忘,心智泯於有無,神一精一凝於重玄,此窮理盡性者之所體也。

獨運陶鈞之上,潛摠不疾之途,寂然以應萬感之求,散跡以乘幽明之轍,故不可成之於一象,征之於一名也。

皇王之號,已不一矣。

道與堯孔奚所疑哉!且教有內外,故理有深淺耳。

求之形體,則有鱗身四乳,重瞳彩眉之異。

縉雲生而能言,坐朝百靈。

享國征伐,則乘雲氣而驅虎豹,厭世升遐,則御飛龍而落六一合 。

顧視赤縣之內,爭讓俯仰之事,擾擾乎不猶嬰兒戲於一庭哉!按有懸枕空同之上,無慮無思之客,順風而從之,相與談乎營神之道。

比夫經世治亂之言,則有一精一粗賓實之間,彷彿其戶牖,未究其房奧矣。

若夫神化之趣,要妙之言,無理之至理,不然之大然,已備載於玄宗,非一毫之所宣也。

老子者,亦復暢其玄虛,紀道者也。

其神德之狀,感興所由,所以制經設教,紀載異聞,彌綸道俗,剖判三極。

先大明逆順,然後蕩以兼忘為人攝生耳。

違生則逆,養生則順。

得順者則不安其逆,得逆者則不詳其順,是謂死生之途,理得其一之限。

兼忘之忘,各忘其所忘,猶井蛙不樂為海鱗,林獸不願為牛馬,各受生而別,天稟異自隔也。

盛稱有德,然後統之以無待此老子行氣導引,噓吸太和之液也。

盛稱吸新,必得統虛微,而吐故納津,滑利無害,出入玄玄,呼吸無間,具其身神,不使去人也。

利用出入,群生莫見其端;百姓日用常善,不知所由。

此其權見於清明,而為萬物津梁也利用者,神氣也。

神氣日為一屍一骸之用,而群生莫識神氣之端;神氣日為四體之用,而愚俗不知須神氣而生。

人不可須臾無氣,不可俯仰失神。

無氣則五臟潰壞,失神則顛蹶而亡。

一屍一得氣則生,骸得氣則全。

氣之與神,相隨而行,神之與氣相宗為強。

神去則氣忘,氣逝則人喪。

百姓皆知畏死而樂生,而不知生活之功在於神氣。

是以數凶其心,而犯其氣,屢一婬一其神,而凋其命。

不愛其靜而守其真者,固不免於綯殘。

既莫期年壽,更為權見於清明。

清明者,日月之先也,既睹日月而長流,即莫知生禍跡於萬物,萬物既微,其有得失,咎而後生,必有津梁之關,其禍必兆,其對互生。

明人不可以不惜一精一守氣,以要久延之視,和愛育物,以為枝葉之福矣。

其《道經》焉,其《德經》焉,推宗明本,窮玄極妙。

總眾枝於真根,攝萬條於一要。

緬然而不絕,光矣而不耀。

既洞明於至道,又俯弘於世教,其為辭也,深而不淡,遠而可味,磊落高宗,恢廓宏致。

煒寂觀三一之樂,標鏡營六九之位。

閉氣長息,以爭三辰之年;胎養五物,以要靈真之致三一者,腦、心、臍三處也。

上一泥丸君,在頭中,中一絳宮君,在心中,下一丹田君,在臍中。

存之則煒燁於三府,忽之則幽寂於一身。

好生者存之為樂,亡身者廢之為歡也。

故煒燁寂觀,三一之樂矣。

按《仙經》云:「子欲長生,三一當明。」

道正於此。

從夜半至日中為生氣,從日中至夜半為死氣。

常以生氣時正偃臥,冥目握固,閉氣息於心中,數至二百,乃口吐之。

日日增數,如此身神具,五臟安。

能閉氣數之,至二百五十,即絳宮神守,泥丸常滿,丹田充盛。

數至三百,華蓋明,耳目聰,舉身無病,邪氣不復干,玉女來合,使令長生無極也。

「標鏡營六九之位者。」

六謂吐納,御於六氣,九者,九丹之品號,太真王夫人已具記之焉。

老子云:從朝至暮,常一習一 不息,即長生也。

凡行氣法者,內氣者一,吐氣者六也。

雲內氣一者,謂吸也,吐氣六者,謂吹呵嘻咆噓呬,皆出氣也。

凡人之息,一呼一吸,夫欲為長之息,宜長也。

息氣之法,時寒可吹,時一溫一 可呼,吹以去寒,呼以去熱。

嘻以去病,又以去風。

呵以去煩,又以下氣。

噓以散滯,呬以解極。

噓呬者,長息之謂。

能適六氣,位為天仙。

營者自然,神氣謂標挹,九丹之位謂之鏡,鏡標在於丹經,氣存則年命遐而不墜。

「閉氣長息,以爭三辰之年者,」此言皆行氣也。

夫行氣之法,先安其身,去諸忿怒,寫諸愁憂,而和其氣,不與意爭,若不宜且止,須體和乃為之,常守勿倦。

氣至則形安,形安則和息,和息則氣清,氣清則清氣來至,清氣來至,則自覺長息,形熱則噓口閉中而自甘香。

滋液既多,五臟長存,則壽與天地三光比年矣。

「胎養五物,以要靈真之致者,」乃是胎食導養也。

胎食之法,平旦漱口中之水而咽,取飽而已,亦長生也。

既飽而生,則五臟自靈,靈真之致,意在於此。

《仙經》曰:「玉池清水灌靈根,子能修之可長存。」

「口為玉池太和宮,液為清水美且鮮。」

所謂飲食自然者也。

夫養生唯氣與丹,經敘婉妙,幽而難論。

昔聞師教,今述之焉。

至於空同之辭,敘明道德玄真,且巳陳之於既往,非須用之要言,故不煩復一二注,別其事,而勞費兼宣也。

將來有道,其營之矣。

冷若惠風之叩瓊林,煥若晨景之曄寶肆。

其敘事也,廣大悉備,曲成無遺,初若森聳,終則希夷。

陶群像於玄爐,領萬殊於一揆。

其取類也,辯而不枝,博而不雜,若微而顯,若乖而合,恢詭瑰奇於大方,幽隔忘異而自納。

大哉妙唱,可謂神矣!言理之極,弗可尚也。

至於金丹之功,玄神洞高,冥體幽變,龍化靈照。

其含枯絕者反生,挹生氣者年遼,登景漢以凌邁、游雲嶺以逍遙。

至乃面生玉光,體育奇毛,吐水漱火,無翮而飛,分形萬變,恣意所為。

塞一江一 川不異覆篋,破山梁不煩斧斤,叱吒則雲雨翳冥,指麾則叢林可移。

其神難紀,其妙叵微,大哉靈要,不可具述。

陵後生不達,未接高會,漂浪無涯,遂迄千載。

神師秉拽,拯我險津,越自困蒙,仰窺玄路。

垣然無關,而不可開,非不可開,弗能開矣。

諸弟子密視玄根,欖拔其鍵鑰焉。

弟子趙升王長,乃顧影撫心,慨愧一交一 集,靈鑒罔極,乃遘淵人。

玄朗內鏡,卓然先拔,鑽研所通,殆則上聖之奧。

側聞其義,輒傍以為解。

復率其管窺,志諸所見,標較高旨,而斟酌之焉。

金液丹華是天經,泰清神仙諒分明,當立一精一誠乃可營,玩之不休必長生。

六一合和相須成,黃金鮮光入華池,名曰金液生羽衣,千變萬化無不宜。

雲華龍膏有八威,卻辟眾一精一與魑魃,津入硃兒乃騰飛,所有奉詞丑未衰。

受我神言宜見隨,九老九氣相扶持,千年之鳥水人亡,用汝求生又所攘。

太上景電必來降,玄氣徘徊為我用,委帛簷簷相繾綣,使汝畫一金玉斷。

弗尊強趨命必隕,神言之教勿笑弄,受經佩身焉可放?乘雲豁豁常如夢。

雄雌之黃養三宮,泥丸真一人自溢充,絳府赤子駕玄龍,丹田君侯常豐隆,三神並悅身不窮。

勿使霜華得上通,郁勃九色在釜中。

玄黃流一精一隱幽林,和合一陰一陽一可飛沉,飛則九天沉無深。

丹華黃輕必成金,水銀鉛錫謂楚皇,河上奼女御神龍,流珠之英能延年。

華蓋神水乃億千,雲液踴躍成雪霜,挹而東拜存真王,陵為山稱一陽一為丹,子含午精明班璉。

是用月氣日中官,明朗燭夜永長安,天地爭期遂盤桓。

傳汝親我無禍患,不相營濟殃乃延,冥都書罪自相生,先死父母何其冤!為子禍上考不全,祭書置廢於明宣。

玄水玉液硃鳥見,終日用之故不遍。

山林石室身自煉,反汝白髮童子咽,太和自然不知老。

天鼓叩鳴響懷抱,天中之山似頭腦,玉酒競流可大飽,但用挹焉仍壽老。

千年一劑謂究竟,丹文玉盛務從敬,見我外旨巳除病,何況神經不延命?禍入洩門福入密,科有天禁不可抑,華一精一庵藹化仙人。

連城大璧愈更堅,長生由是不用牽,子將不信命九洲,祕要思之飛青天此《太清金液神丹經》文,本上古書,不可解,一陰一君作漢字顯出之,合有五百六字。

◇作六一泥法

礬石戎鹽鹵鹹?石

右四物,分等燒之,二十日止,復取左顧牡蠣、赤石脂、滑石,凡七物,分等,視土釜大小自在,令足以泥土釜耳。

合治萬杵訖,置鐵器中,猛下火九日九夜,藥正赤,復治萬杵,下細篩,和以醇釅苦酒,合如泥,名曰六一泥。

取兩赤土釜,隨人作多少,定其釜大小,以六一泥塗兩土釜表裡,皆令厚三分,日中暴之十日,期令乾燥。

----------------------------------------

◎合丹法

取水銀九斤,鉛一斤,置土釜中,猛其火,從旦至日下晡,水銀鉛一精一俱出如黃金,名曰玄黃,一名飛輕,一名飛流。

取好一胡一 粉鐵器中火熬之,如金色,與玄黃等分,和以左味,治萬杵,令如泥。

更令以塗中上下,兩釜內外,各令厚三分。

暴之十日期干,無令燥拆,拆即輒以泥隨護之。

取越丹砂十斤,雄黃五斤,雌黃五斤,合治下篩。

作之隨人多少,下可五斤,上可百斤。

內土釜中,以六一泥密塗其際,令厚三分,暴之十日。

又搗白瓦屑下細?徒,又以苦酒、雄黃、牡蠣一片,合搗二萬杵,令如泥,更泥固濟,上厚三分,暴之十日,又燥。

如入火更拆,拆半發者,神一精一去飛。

若有細拆,更以六一泥塗之,密視之。

先以釜置鐵?上令安,便以馬逼燒釜,四邊去五寸,然之九日九夜。

無馬逼稻米糠可用。

又以火附釜九日九夜,又當釜下九日九夜,又以火擁釜半腹九日九夜,凡三十六日藥成也,寒之一日發視,丹砂當飛著上釜,如奔月墜星,雲繡九色,霜流煒燁。

又如凝霜積雪,劍芒翠光,玄華八暢,羅光紛紓其氣似紫華之見太一陽一,其色似青天之映景雲,重樓蜿蜓,英采繁宛。

乃取三年赤雄雞羽掃取之,名曰金液之花。

若不成者,更燒如前法,又三十六日,合七十二日,理無不成。

要即通火令以時,不可冷熱不均,均則三十六日而成,不復重燒之也。

釜坼則無神,服之無益。

泥之小令出三分,乃佳。

又當猛其火,增損之以意矣。

平旦,澡浴薰衣,東向再拜,心存天真靈官諸君,因長脆服如黍米,復漸小豆。

上士七日登仙,下士七十日昇仙,愚民無知,一年乃仙耳。

若心至誠謁,齋盛理盡,容旦服如三刀圭匕,立飛仙矣。

但道士恐懼,或慮不一精一,便敢自服三刀圭,即看神丹烈驗。

初服三刀圭,皆暫死,半日許,乃生,如眠覺狀也。

既生後,但復服如前粟米之法,知其賢愚之日限也。

凡巳死者未三日,以神丹如小豆一粒,發口含服立活。

先以一銖神丹投水銀一斤,合火即成黃金,不可用,當再火之。

金成筒盛丹,《丹經》以繡囊裹之。

先淨潔作苦酒令釅,不釅不可用也。

既成清澄,令得一斛,更以器著清涼處,封泥密蓋,泥器四面,使通而半寸許。

以古稱稱黃金九兩,置苦酒中,百日可發,以和六一泥用之,名曰金液也。

金在醯中,過三七日,皆軟如餌,屈伸隨人,其一精一液皆入醯中,成神氣也。

百日欲出金,先取冷石三兩搗為屑,絞三斗冷水,徐徐出金,清一宿,金復如故。

初發器中取金,勿手撓之,撓則金軟碎壞,若無金者,亦可借用,若土釜大則醯多,不限之一斛也。

又隨醯多少,或減損金兩數也。

丹砂、雄黃、雌黃、先搗,下重絹篩治令和合,著密器中。

又令器上口如火也。

又取雲母粉二十斤搗,下細篩,佈於地,令上見天。

以穿蚛桑葉十斤布著雲母上,酉時以清水三斗灑桑葉上,即畢。

冥出丹砂,露器於桑葉上,發其蓋隱彰。

日欲出,還丹砂蓋,在於室中,別以席覆桑葉於地。

如此七日,從甲子齋日始,訖辛未日旦,於是黃龍、雲母液盡入丹妙中。

天雨屋下為之,露丹砂,當每謹視護,或恐蟲物穢犯之多。

反側丹砂,令更見天日。

訖,又治一萬杵閉鎖。

須申時俱內土釜中,筒令平正。

勿手抑之令急,急則難飛。

----------------------------------------

◎祭受法

祭受之法,用好清酒一斗八升,千年沉一斤,沉香也,水人三頭,雞頭也。

皆令如法者,若用之。

治取米令淨潔,其米或蒸或煮之隨意,用三盤,盤用三杯,余內別盤盛。

座左右燒三香火,通共一座,令西北向。

主人齋七日或三日訖,施祭,祭在子時,潔衣服,三再拜,謹請九天皇王,三天真皇,九老仙都君,九氣丈人,太上真一人,虛無丈人真官,太丹玉女,天一君王,中黃夫人九皇真神,下降某郡鄉里某甲室中,因又三再拜三叩頭三自搏曰:

今日吉辰,齋志奉迎太上諸君丈人,乞停住華輦,憩駕須臾。

因重上香,少頃,又三再拜。

良久而跪,某以胎生肉人,枯骨子孫,久淪愚俗,積聚罪考,禍咎深重,愆過山嶽,唯乞太上解脫三一屍一,令百厄除解。

今奉屬太上道君,永為神民,常思清虛,以正穢身,思遇因緣,得開玄路。

即日受先師告某《金液之經》,披省妙祭,蕭然反生。

乃知天尊靈貴,非世一屍一所陳,豈其頑樸,可得希聞?是不敢輕秘,故祀啟天神至尊一書,委帛一傳之誓,已備如本科。

將輒抱佩永年,無洩無漏。

唯願太上大道諸君丈人當扶某一身,使享壽延年,所向諸會,早得從心,神藥速辦,?妻遁山林。

別啟告祈,高上諸皇,以合丹液之英,依傳授之科,敬受師節度。

言畢,又九叩頭九自搏,令徐徐聲才出。

若不能諷誦本咒文,可執卷讀之也。

又重上香、酒,畢,送神,起立稽首曰:上煩九天真王,又一拜,起曰:上煩三天真皇九老仙都君,又一拜,起曰:上煩九氣丈人,又一拜,起曰:上煩太上真一人,又一拜,起曰:上煩虛無丈人真官,又一拜,起曰:上煩太丹玉女。

又一拜,起曰:上煩天一君王。

又一拜,起曰:上煩中黃夫人,又一拜,起。

凡拜祭訖,其食不得與俗人食之矣。

以寫經紙墨筆硯,別著祭左右,並啟白之曰:今以此紙寫丹經,乞願常無毀敗。

則祭盤當用生薑各三兩著盤上,合九兩也。

其餘甘果珍餚,隨心所增損耳,亦無從厚也,家貧此為限也。

明日所不解者,當一二口訣求解釋之。

祭時,勿令俗人近其房室,屏之為佳。

無戎鹽者,河東大鹽可用;無鹵鹹者,取好清酒微火煎之,令如飴餳之堅者,然後令與礬石,?石分等而用之,此是二物不可得而代之耳,且自不及真物之堅密也。

但當小厚其泥也,此代是窮極也。

◇太清金液神丹一陰一君歌

金液還丹仙華流,高飛翱翔登天丘。

黃赤之物成須臾,當得雄雌紛亂殊,可以騰變致行廚。

靈人玉女我為夫,出入無間天同符。

其一精一凝霜善沉浮,汝其震驚必來游凡六十三字,本亦古書難了,一陰一君顯之。

作金液還丹之道,其方用大銅筒開孔廣三寸半,令筒厚四分,高九寸。

二枚,其以一枚為蓋,蓋高五寸也。

治熟?石一斤,鉛丹半斤,夫?石先火燒二十度,搗萬杵,又鐵器中,猛火九日九夜,復萬杵下細?徒,調之以淳苦酒,和之如泥,塗銅筒裹,令上下俱厚四分,是第一塗也。

修之法,即復當以雄黃,雌黃之一精一,以淳醯和,復塗兩筒裡,令厚半分,此第二塗也。

第三次霜雪也,其上筒蓋亦如下筒法塗之,內霜雪不滿寸半已。

藥內霜雪中,以上筒蓋之,再用代赭瓦屑如前以塗其會,牢塗之,無令洩,洩則華汋飛去,已復塗之。

宜於一陰一熇潔處令其大幹,置於蘆葦火,馬通火中央,作鐵豎安之,筒令去地高三寸,糠火亦佳也。

火前後左右去筒皆三寸,不可不審詳一精一占也。

如是後至十日更近,左右前後各二寸。

如是二十日復便近,火去筒一寸。

如是至三十日左右,前後五十日,名曰黃金。

黃金者,中神藥,可以成黃金也。

如是又火二十日,合七十日,藥成,名曰赤金。

所謂赤金者,此中神藥可成赤金,名曰金液還丹。

即欲作黃金,取還丹一銖,置一斤鉛中,即成真金矣。

亦可先內鉛於器中,先火為水,方內刀圭赤藥其器中,臨而觀之,五色飛華,紫雲亂映,蓊鬱玄黃,若仰看景雲之集也,名曰紫金,道之妙矣。

其蓋上紫霜名曰神丹,服食以龍膏澤和之,令如大豆大,平旦以井華水服之,日一丸。

七十日,六丁六甲諸神仙,玉女皆來朝之,侍左右前後導引。

服百日,恍惚往來,無間出入,移時至矣。

百五十日,玉女皆謁侍,旦夕為其侍,易形如真玉之色,得變化自在,常見按摩,致諸行廚寶物也。

金主為肌肉,還丹為血脈,主致神,上下無極,出入無間,得與日月神相見。

又旦旦當漱華池玉漿,便常飽溢。

玉漿,口中液也。

玉漿主為骨髓筋肉,益人一精一氣上升,不勞不倦,長生久視。

龍膏澤者,桑上露,著桑葉上,平旦綿拭取之。

煮大干棗取上清汁,合駕羊髓,分等煎以為棗膏,亦可長服,令人填滿有美色。

銅筒亦可大作,向者所作寸數,是還丹之一劑耳,增損隨宜也。

作棗膏法,一劑用三斗大干棗,六斗水煮之,令棗爛。

又內三斗水,又煮沸,合用九斗水。

絞去滓,清澄之,令得三斗。

乃內駕羊髓六斗投汁中,微火更煎如飴狀。

無駕羊髓者,駕羊膏亦得可用。

取雄黃、雌黃一精一之法,雄黃雌黃各一斤,細搗治萬杵,一篩得所用。

六一泥固士釜以著其上下合之。

即取新燒瓦屑合併和,泥釜固濟,無令洩氣。

暴令燥,坼,又泥之。

次以葦薪三日三夕,燒釜底及左右也。

盛一精一華上著如霜雪,即成矣。

若筒大亦可作,取藹蓋上一精一霜雪者用之。

作霜雪之法,取曾青?石、石硫黃、戎鹽、凝水石、代赭、水銀等七分,合治萬杵,不須篩也。

以淳醯和浥浥,則淖自適,即置土釜中,封泥皆如泥神丹土釜法。

又以代赭,白瓦屑塗,固濟,不可令洩也。

事事如封前者無異。

以葦火炊其下及左右四日四夜,小猛之,神華霜雪上著,以三歲雄雞羽掃之,名曰霜雪。

可加丹砂、雄黃、雌黃三種,並與前分等,合為十種也,名曰金華凝霜雪。

如此,還丹之道畢矣。

還丹不先祭,作不成,又齋三日,以清酒五斤、白脯一二斤,祠灶神矣。

銅筒用蘆葦者,是天馬極當用葦耳,要宜須馬通火也。

葦火自難將視。

至於燒雄黃、雌黃之一精一及燒霜雪,自宜用葦火,不與銅筒火同也。

金華凝一精一霜,正可服使人不死耳,非是霜雪,不中內者銅筒中用也。

霜雪所用曾青、戎鹽、凝水石皆貴藥,不可用交代,非真則藥不成也。

《泰清金液神丹》凡五百七十六字,第七字,《金液》凡五百六字,《還丹》凡六十三字。

鄭君曰:夫仙人飛沉,靈驗難論,實非凡庸可得窺窬。

自丹經神化者,著在實驗。

是故天尊真一人,隱秘此道。

夫真諦二事不相離,愚人返迷,故見示之高遠,然達者亦奚不以方寸知之?故見示其文,為不達者耳,其智豈限耶!經非有求仙之志,固不授也。

是以太真夫人猶語馬君云:與安期相隨少久,其術可得而傳。

如淺希近求,則房戶閉堅。

真一人尚寶惜如此,豈是下流所宜與哉!一陰一君繕書數通,封付五嶽。

若好道之人,能潛身山林,一精一思至味,其能久於其道者,神仙自當開發石笈,顯然而示之。

自非篤志慕道者,於是丹經秘要,便永藏峻岫矣!馬一陰一二君,何但仙人而已!至於觀察緯度,知國存亡,審運命之盛衰,驗未然之必然,覆生民之大慈,作群方以定物,名始接聖齊光,玄照萬品,可謂朗矣!可謂神矣!弟子昔聞得道真一人傳說,所言往往稱歎,教其寶練,乃異人同辭,豈可令清真之音,墜而不書乎?故書二君神光,見世之言,自漢靈以來,稱說故事,附於元紀丹經載之焉。

諸有道者,可攬以進志也。

分類:道教書籍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雲笈七簽
卷一 道德部卷二 混元混洞開闢劫運部卷三 道教本始部卷四 道教經法傳授部卷五 經教相承部卷六 三洞經教部卷七 三洞經教部本文卷八 三洞經教部經釋卷九 三洞經教部經釋卷十 三洞經教部經卷十一 三洞經教部經二卷十二 三洞經教部經三卷十三 三洞經教部經四卷十四 三洞經教部經五卷十五 三洞經教部經六卷十六 三洞經教部經七卷十七 三洞經教部經八卷十八 三洞經教部經九卷十九 三洞經教部經十卷二十 三洞經教部經十一卷二十一 天地部一卷二十二 天地部二卷二十三 日月星辰部一卷二十四 日月星辰部二卷二十五 日月星辰部三卷二十六 十洲三島部卷二十七 洞天福地部卷二十八 二十八治部卷二十九 稟生受命部一卷三十 稟生受命部二卷三十一 稟生受命部三卷三十二 雜修攝部一卷三十三 雜修攝部二卷三十四 雜修攝部三卷三十五 雜修攝部四卷三十六 雜修攝部五卷三十七 齋戒部卷三十八 說戒部一卷三十九 說戒部二卷四十 說戒部三卷四十一 雜法部卷四十二 存思部一卷四十三 存思部二卷四十四 存思部三卷四十五 秘要訣法部一卷四十六 秘要訣法部二卷四十七 秘要訣法部三卷四十八 秘要訣法部四卷四十九 秘要訣法部五卷五十 秘要訣法部六卷五十一 秘要訣法部七卷五十二 雜要圖訣法部卷五十三 雜秘要訣法部卷五十四 魂神部一卷五十五 魂神部二卷五十六 諸家氣法部一卷五十七 諸家氣法部二卷五十八 諸家氣法部三卷五十九 諸家氣法部四卷六十 諸家氣法部五卷六十一 諸家氣法部六卷六十二 諸家氣法部七卷六十三 金丹部一卷六十四 金丹部二卷六十五 金丹部三卷六十六 金丹部四卷六十七 金丹部五卷六十八 金丹部六卷六十九 金丹部七卷七十 金丹部八卷七十一 金丹部九卷七十二 金丹部十卷七十三 金丹部十一卷七十四 方藥部一卷七十五 方藥部二卷七十六 方藥部三卷七十七 方藥部四卷七十八 方藥部五卷七十九 符圖部一卷八十 符圖部二卷八十一 庚申部一卷八十二 庚申部二卷八十三 庚申部三卷八十四 屍解部一卷八十五 屍解部二卷八十七 諸真要略部卷八十八 仙籍旨訣部卷八十九 諸真語論部卷九十 七部語要部卷九十一 七部名數要記部卷九十二 仙籍語論要記部一卷九十三 仙籍語論要記部二卷九十四 仙籍語論要記部三卷九十五 仙籍語論要記部四卷九十六 讚頌部讚頌歌卷九十七 讚頌部歌詩卷九十八 讚頌部詩讚辭卷九十九 讚頌部贊詩詞卷一百 紀傳部紀一卷一百一 紀傳部紀二卷一百二 紀傳部紀三卷一百三 紀傳部傳一卷一百四 紀傳部傳二卷一百五 紀傳部傳三卷一百六 紀傳部傳四卷一百七 紀傳部傳五卷一百八 紀傳部傳六卷一百九 紀傳部傳七卷一百一十 紀傳部傳八卷一百一十一 紀傳部傳九卷一百一十二 紀傳部傳十卷一百一十三 紀傳部傳十一卷一百一十四 經傳部傳十三卷一百一十五 紀傳部傳十四卷一百一十六 紀傳部傳十五卷一百一十七 靈驗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靈驗部二卷一百一十九 靈驗部三卷一百二十 靈驗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靈驗部五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