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笈七簽》卷三十三 雜修攝部二:夫養生繕性,其方存於卷者甚眾。其或幽微秘密,疑未悟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雲笈七簽》卷三十三 雜修攝部二

雲笈七簽

卷三十三 雜修攝部二

◎攝養枕中方 ──太白山處士孫思邈撰

夫養生繕性,其方存於卷者甚眾。

其或幽微秘密,疑未悟之心。

至於澄神內觀,游玄采真,故非小智所及。

常思所尋設能及之,而志不能守之,事不從心,術即不驗。

誠由前之誤一交一 切而難遣,攝衛之道賒遠而易違,是以混然同域,絕而不思者也。

稽叔夜悟之大得,論之未備,所以將來志士覽而懼焉。

今所撰錄,並在要典。

事雖隱秘,皆易知易為,以補斯闕。

其學者不違情慾之性,而俯仰可從;不棄耳目之玩,而顧盻可法。

旨約而用廣,業少而功多。

余研核方書,蓋亦久矣。

搜求秘道,略無遺餘。

自非至妙至神,不入茲錄;誠信誠效,始冠於篇。

取其弘益,以貽後代。

苟非其道,慎勿虛傳;傳非其人,殃及三世。

凡著五章為一卷,與我同志者寶而行之云爾。

----------------------------------------

◎自慎

夫天道盈缺,人事多屯。

居處屯危,不能自慎而能克濟者,天下無之。

故養性之士,不知自慎之方,未足與論養生之道也,故以自慎為首焉。

夫聖人安不忘危,恆以憂畏為本。

營無所畏忌,則庶事隳壞。

《經》曰:人不畏威,則大威至矣。

故以治身者,不以憂畏,朋友遠之;治家者,不以憂畏,一奴一僕侮之;治國者,不以憂畏,鄰境侵之;治天下者,不以憂畏,道德去之。

故憂畏者,生死之門,禮教之主,存亡之由,禍福之本,吉凶之元也。

是故仕無憂畏,則身名不立;農無憂畏,則稼穡不滋;工無憂畏,則規矩不設;商無憂畏,則貨殖不廣;子無憂畏,則孝敬不篤;父無憂畏,則慈愛不著;臣無憂畏,則勳庸不建;君無憂畏,則社稷不安。

養性者,失其憂畏,則心亂而不治,形躁而不寧,神散而氣越,志蕩而意昏,應生者死,應死者亡,應成者敗,應吉者凶。

其憂畏者,其猶水火不可暫忘也。

人無憂畏,子弟為勍敵,妻妾為寇仇。

是以太上畏道,其次畏物,其次畏人,其次畏身。

故憂於身者不拘於人,畏於已者不制於彼,慎於小者不懼於大,戒於近者不悔於遠。

能知此者,水行蛟龍不得害,陸行虎凶兕不能傷,處世謗讟不能加。

善知此者,萬事畢矣。

夫萬病橫生,年命橫夭,多由飲食之患。

飲食之患,過於聲色。

聲色可絕之逾年,飲食不可廢於一日,為益既廣,為患亦深。

且滋味百品,或氣勢相伐,觸其禁忌,更成沉毒。

緩者積年而成病,急者災患而卒至也。

凡夏至後迄秋分,勿食肥膩餅臛之屬。

此與酒漿果瓜相妨。

或當時不覺即病,入秋節變生多諸暴下,皆由涉夏取冷太過,飲食不節故也。

而或者以病至之日便為得病之初,不知其所由來者漸矣。

欲知自慎者,當去之於微也。

夫養性者,當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語、少笑、少愁、少樂、少喜、少怒、少好、少惡,行此十二少者,養生之都契也。

多思則神殆,多念則志散,多欲則損智,多事則形勞,多語則氣爭,多笑則傷藏,多愁則心懾,多樂則意溢,多喜則忘錯昏亂,多怒則百脈不定,多好則專迷不理,多惡則憔悴無歡。

此十二多不除,喪生之本也。

唯無多無少,幾乎道也。

故處士少疾,遊子多患,繁簡之殊也。

是故田夫壽,膏梁夭,嗜欲多少之驗也。

故俗人競利,道士罕營。

夫常人不可無慾,又復不可無事,但約私心,約狂念,靖躬損思,則漸漸自息耳。

封君達云:體欲常勞,食慾常少;勞勿過極,少勿過虛。

恆去肥濃,節鹹酸,減思慮,捐喜怒,除馳逐,慎房室,春夏施瀉,秋冬閉藏。

又魚膾生肉,諸腥冷之物,此多損人,速宜斷之,彌大善也。

心常念善,不欲謀欺詐惡事,此大辱神損壽也。

彭祖曰:重衣厚褥,體不堪苦,以致風寒之疾;甘味脯臘,醉飽饜飫,以致疝結之病;美色妖麗,以致虛損之禍;一婬一聲哀音,怡心悅耳,以致荒耽之惑;馳騁遊觀,弋獵原野,以致發狂之迷;謀得戰勝,取亂兼弱,以致驕逸之敗。

斯蓋聖人戒其失理,可不思以自勖也?

夫養性之道,勿久行、久坐、久聽、久視,不強食,不強飲,亦不可憂思愁哀。

饑乃食,渴乃飲。

食止,行數百步,大益人。

夜勿食,若食即行約五里,無病損。

日夕有所營為,不住為佳,不可至疲極,不得大安無所為也。

故曰:流水不腐,戶樞不蠹。

以其勞動不息也。

想爾曰想爾蓋仙人名:勿與人爭曲直,當減人算壽。

若身不寧,反舌塞喉,嗽漏,咽液無數,須臾即愈。

道人疾,閉目內視,使心生火,以火燒身,燒身令盡,存之,使精神如彷彿,疾即愈。

若有痛處,皆存其火燒之,秘驗。

----------------------------------------

◎仙經禁忌

凡甲寅日,是一屍一鬼競亂,精神躁穢之日,不得與夫妻同席、言語、面會,必當清淨,沐浴不寢,警備也。

凡服藥物,不欲食蒜、石榴、豬肝、犬肉。

凡服藥,勿向北方,大忌。

凡亥子日,不可唾,減損年壽。

凡入山之日,未至百步,先卻百步,足反登山,山一精一不敢犯人。

凡求仙,必不用見一屍一。

又忌三月一日不得與女人同處。

----------------------------------------

◎仙道忌十敗

一勿好一婬一,二勿為一陰一賊兇惡,三勿酒醉,四勿穢慢不淨,五勿食父命本命肉,六勿食己本命肉,七勿食一切肉,八勿食生五辛,九勿殺一切昆蟲眾生,十勿向北大小便,仰視三光。

----------------------------------------

◎仙道十戒

勿以八節日行威刑,勿以晦朔日怒,勿以六甲日食鱗甲之物,勿以三月三日食五臟肉、百草心,勿以四月八日殺伐樹木,勿以五月五日見血,勿以六月六日起土,勿以八月四日市附足之物,勿以九月九日起床 席,勿以八節日雜處。

----------------------------------------

◎學仙雜忌

若有崇奉六天、及事山川魔神者,勿居其室,勿饗其饌。

右已上忌法,天人一大戒。

或令三魂相嫉,七魄流競;或胎神所憎,三官受惡之時也。

若能奉修則為仙材,不奉修失一禁 ,則為傷敗。

夫一陰一丹內御房中之術,七九朝一精一吐納之要,六一回丹雄雌之法,雖獲仙名,而上清不以比德;雖均至化,而太上不以為高。

未弘至道,豈睹玄闥?勿親經孕婦女,時醑華池,酣鬯自樂,全真獨臥。

古之養生,尤須適意,不知秘術,詎可怡乎?勿抱嬰兒,仙家大忌。

夫建志內學,養神求仙者,常沐浴,以致靈氣。

如學道者,每事須令密。

洩一言一事,趣減一?弄。

一?弄,三日也。

凡咽液者,常閉目內視。

學道者,常當別處一室,勿與人雜居,著淨衣燒香。

凡書符當北向,勿雜用筆硯。

凡耳中忽聞啼呼及雷聲、鼓鳴,若鼻中聞臭氣血腥者,並凶兆也。

即燒香、沐浴齋戒,守三元帝君,求乞救護。

行一陰一德,為人所不能為,行人所不能行,則自安矣。

夫喜怒損志,哀樂害性,榮華惑德,一陰一陽一竭一精一,皆學道之人一大忌,仙法之所疾也。

夫一習一 真者,都無情慾之感,男女之想也。

若丹白存於胸中,則真感不應,靈女上尊不降。

一陰一氣所接,永不可以修至道。

吾常恨此,賴改之速耳。

所以真道不可以對求,要言不可以偶聽慎之哉!

----------------------------------------

◎導引

常以兩手摩拭一面上,令人有光澤,斑皺不生。

行之五年,色如少女。

摩之令二七而止。

臥起,平氣正坐,先叉手掩項,目向南視,上使項與手爭,為之三四。

使人一精一和,血脈流通,風氣不入,行之不玻又屈動身體,四極反張側掣,宣搖百關,為之各三。

又臥起,先以手內著厚帛,拭項中四面及耳後週匝,熱,一溫一 一溫一 如也。

順發摩頂良久,摩兩手以治面目,久久令人目自明,邪氣不幹。

都畢,咽液三十過,導內液咽之。

又欲數按耳左右,令無數,令耳不聾,鼻不塞。

常以生氣時咽液二七過,按體所痛處。

每坐常閉目內視,存見五藏六腑,久久自得分明了了。

常以手中指按目近鼻兩眥兩眥,目睛明也,閉氣為之,氣通乃止。

週而復始行之,週視萬里。

常以手按兩眉後小穴中此處,目之通氣者也,三九過。

又以手心及指摩兩目及顙上,又以手旋耳各三十過,皆無數時節也。

畢,以手逆乘額上三九過,從眉中始,乃上行入髮際中。

常行之,勿語其狀,久而上仙。

修之時,皆勿犯華蓋華蓋,眉也。

----------------------------------------

◎行氣

凡欲求仙,大法有三:保一精一,引氣,服餌。

凡此三事,亦階淺至深,不遇至人,不涉勤苦,亦不可卒知之也。

然保一精一之術,列敘百數;服餌之方,略有千種,皆以勤勞不強為務。

故行氣可以治百病,可以去瘟疫,可以禁蛇獸,可以止瘡血,可以居水中,可以辟飢渴,可以延年命。

其大要者,胎息而已。

胎息者,不復以口鼻噓吸,如在胞胎之中,則道成矣。

夫善用氣者,噓水,水為逆流;噓火,火為滅炎;噓虎豹,虎豹為之伏匿;噓瘡血,瘡血則止。

聞有毒蟲所中,雖不見其人,便遙為噓咒我手,男左女右,彼雖百里之外,皆愈矣。

又中毒卒病,但吞三九。

九當作九之氣,亦登時善也。

但人性多躁,少能安靜,所以修道難成。

凡行氣之道,其法當在密室閉戶,安床 暖席,枕高二寸半。

正身偃臥,瞑目閉氣,自止於胸膈,以鴻毛著鼻上,毛不動,經三百息,耳無所聞,目無所見,心無所思,當以漸除之耳。

若食生冷、五辛、魚肉及喜怒憂恚而引氣者,非止無益,更增氣病,上氣放逆也。

不能閉之,即稍學之。

初起三息、五息、七息、九息而一舒氣,更吸之。

能十二息氣,是小通也。

百二十息不舒氣,是大通也。

此治身之大要也。

常以夜半之後生氣時閉氣,以心中數數,令耳不聞,恐有誤亂,以手下壽,能至於千,即去仙不遠矣。

凡吐氣,令人多出少,入恆以鼻入口吐。

若天大霧、惡風、猛寒,勿行氣,但閉之,為要妙也。

彭祖曰:至道不煩,但不思念一切,則心常不勞。

又復導引、行氣、胎息,真爾可得千歲。

更服金丹大藥,可以畢天不朽。

清齋休糧,存日月在口中,晝存日,夜存月,令大如環,日赤色,有紫光九芒,月黃色,有白光十芒,存咽服光芒之液,常密行之無數。

若修存之時,恆令日月還面明堂中,日在左,月在右,令二景與目瞳合,氣相通也。

所以倚運生一精一,理利魂神,六丁奉侍,天兵衛護,此真道也。

凡夜行及眠臥心有恐者,存日月還入明堂中,須臾百邪自滅,山居恆爾。

凡月五日夜半,存日像在心中,日從口入,使照一身之內,與日共光相合會。

當覺心腹霞光映照。

畢,咽液九遍。

到十五日、二十五日,亦如是。

自得百關通暢,面有玉光。

又男服日象,女服月象,一日勿廢,使人聰明朗徹,五臟生華。

----------------------------------------

◎守一

夫守一之道,眉中卻行一寸為明堂,二寸為洞房,三寸為上丹田。

中丹田者,心也。

下丹田者,臍下一寸二分是也。

一一有服色姓名出《黃庭經》中,男子長九分,女子長六分。

昔黃帝到峨嵋山,見皇人於玉堂中。

帝請問真一之道,皇人曰:長生飛仙,則唯金丹;守形卻老,則獨真一。

故仙重焉。

凡諸思存,乃有千數,以自衛率多,煩雜勞人,若知守一之道,則一切不須也。

仙師曰:凡服金丹大藥,雖未去世,百邪不敢近人。

若服草木小藥,餌八石,適可除病延年,不足以禳外禍,或為百鬼所枉,或為太山橫召,或為山神所輕,或為一精一魅所侵。

唯有真一,可以一切不畏也守一法,具在《皇人守一經》中。

----------------------------------------

◎太清存神煉氣五時七候訣

夫身為神氣,為窟宅。

神氣若存,身康力健;神氣若散,身乃謝焉。

若欲存身,先安神氣。

即氣為神母,神為氣子。

神氣若具,長生不死。

若欲安神,須煉元氣。

氣在身內,神安氣海;氣海充盈,心安神定。

若神氣不散,身心凝靜,靜至定俱,身存年永,常住道元,自然成聖。

氣通神境,神通性慧,命注身存,合於真性。

日月齋齡,道成究竟。

依銘煉氣,欲學此術,先須絕粒,安心氣海,存神丹田,攝心淨慮。

氣海若俱,自然飽矣。

專心修者,百日小成,三年大成。

初入五時,後通七候,神靈變化,出沒自存,峭壁千里,去住無礙,氣若不散,即氣海充盈,神靜丹田,身心永固,自然回顏駐色,變體成仙,隱顯自一由 ,通靈百變,名曰度世,號曰真一人,天地齊年,日月同壽。

此法不服氣,不咽津,不辛苦,要吃但吃,須休即休,自在自一由 ,無礙五時七候,入胎定觀耳。

----------------------------------------

◎五時

第一時,心動多靜少,思緣萬境,取捨無常,念慮度量,猶如野馬,常人心也。

第二時,心靜少動多,攝動入心,而心散逸,難可制伏,攝之動策,進道之始。

第三時,心動靜相半,心靜似攝,未能常靜,靜散相半,用心勤策,漸見調熟。

第四時,心靜多動少,攝心漸熟,動即攝之,專注一境,失而遽得。

第五時,心一向純靜,有事觸亦不動,由攝心熟,堅固準定矣。

從此已後,處顯而入七候,任運自得,非關作矣。

----------------------------------------

◎七候

第一候,宿疾並銷,身輕心暢,停心在內,神靜氣安,四大適然,六情沉寂,心安玄竟,抱一守中,喜悅日新,名為得道。

第二候,超過常限,色返童顏,形悅心安,通靈徹視。

移居別郡,揀地而安,鄰里之人,勿令舊識。

第三候,延年千載,名曰仙人。

游諸名山,飛行自在,青童侍衛,玉女歌揚,騰躡煙霞,采雲捧足。

第四候,煉身成氣,氣繞身光,名曰真一人。

存亡自在,光明自照,晝夜常明,游諸洞宮,諸仙侍立。

第五候,煉氣為神,名曰神人。

變通自在,作用無窮,力動乾坤,移山竭海。

第六候,煉神合色,名曰至人。

神既通靈,色形不定,對機施化,應物現形。

第七候,高超物外,迥出常倫,大道玉皇,共居靈境,賢聖集會,弘演至真,造化通靈,物無不達。

修行至此,方到道源,萬行休停,名曰究竟。

今時之人,學道日淺,曾無一候,何得通靈?但守愚情,保持穢質,四時遷運,形委色衰,體謝歸空,稱為得道,謬矣!此胎息定觀,乃是留神駐形,真元祖師相傳至此。

最初真一人傳此術,術在口訣,凡書在文,有德志人方遇此法,細詳留意,必獲無疑,賢智之人,逢斯聖文矣。

分類:道教書籍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雲笈七簽
卷一 道德部卷二 混元混洞開闢劫運部卷三 道教本始部卷四 道教經法傳授部卷五 經教相承部卷六 三洞經教部卷七 三洞經教部本文卷八 三洞經教部經釋卷九 三洞經教部經釋卷十 三洞經教部經卷十一 三洞經教部經二卷十二 三洞經教部經三卷十三 三洞經教部經四卷十四 三洞經教部經五卷十五 三洞經教部經六卷十六 三洞經教部經七卷十七 三洞經教部經八卷十八 三洞經教部經九卷十九 三洞經教部經十卷二十 三洞經教部經十一卷二十一 天地部一卷二十二 天地部二卷二十三 日月星辰部一卷二十四 日月星辰部二卷二十五 日月星辰部三卷二十六 十洲三島部卷二十七 洞天福地部卷二十八 二十八治部卷二十九 稟生受命部一卷三十 稟生受命部二卷三十一 稟生受命部三卷三十二 雜修攝部一卷三十三 雜修攝部二卷三十四 雜修攝部三卷三十五 雜修攝部四卷三十六 雜修攝部五卷三十七 齋戒部卷三十八 說戒部一卷三十九 說戒部二卷四十 說戒部三卷四十一 雜法部卷四十二 存思部一卷四十三 存思部二卷四十四 存思部三卷四十五 秘要訣法部一卷四十六 秘要訣法部二卷四十七 秘要訣法部三卷四十八 秘要訣法部四卷四十九 秘要訣法部五卷五十 秘要訣法部六卷五十一 秘要訣法部七卷五十二 雜要圖訣法部卷五十三 雜秘要訣法部卷五十四 魂神部一卷五十五 魂神部二卷五十六 諸家氣法部一卷五十七 諸家氣法部二卷五十八 諸家氣法部三卷五十九 諸家氣法部四卷六十 諸家氣法部五卷六十一 諸家氣法部六卷六十二 諸家氣法部七卷六十三 金丹部一卷六十四 金丹部二卷六十五 金丹部三卷六十六 金丹部四卷六十七 金丹部五卷六十八 金丹部六卷六十九 金丹部七卷七十 金丹部八卷七十一 金丹部九卷七十二 金丹部十卷七十三 金丹部十一卷七十四 方藥部一卷七十五 方藥部二卷七十六 方藥部三卷七十七 方藥部四卷七十八 方藥部五卷七十九 符圖部一卷八十 符圖部二卷八十一 庚申部一卷八十二 庚申部二卷八十三 庚申部三卷八十四 屍解部一卷八十五 屍解部二卷八十七 諸真要略部卷八十八 仙籍旨訣部卷八十九 諸真語論部卷九十 七部語要部卷九十一 七部名數要記部卷九十二 仙籍語論要記部一卷九十三 仙籍語論要記部二卷九十四 仙籍語論要記部三卷九十五 仙籍語論要記部四卷九十六 讚頌部讚頌歌卷九十七 讚頌部歌詩卷九十八 讚頌部詩讚辭卷九十九 讚頌部贊詩詞卷一百 紀傳部紀一卷一百一 紀傳部紀二卷一百二 紀傳部紀三卷一百三 紀傳部傳一卷一百四 紀傳部傳二卷一百五 紀傳部傳三卷一百六 紀傳部傳四卷一百七 紀傳部傳五卷一百八 紀傳部傳六卷一百九 紀傳部傳七卷一百一十 紀傳部傳八卷一百一十一 紀傳部傳九卷一百一十二 紀傳部傳十卷一百一十三 紀傳部傳十一卷一百一十四 經傳部傳十三卷一百一十五 紀傳部傳十四卷一百一十六 紀傳部傳十五卷一百一十七 靈驗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靈驗部二卷一百一十九 靈驗部三卷一百二十 靈驗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靈驗部五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