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笈七簽》卷七十七 方藥部四:右用凝白蜜三斗,真丹精明有白華者三斤,一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雲笈七簽》卷七十七 方藥部四

雲笈七簽

卷七十七 方藥部四

◎大洞西華玉堂仙母金丹法

右用凝白蜜三斗,真丹精明有白華者三斤,一精一雲母屑二斤,凡三物攪令和合,著銅器中,蓋器上,以器著大鑊湯中,令浮銅器,桑木薪微火煎鑊,令蜜及藥皆干於銅器中,出器,涼之三日。

又曝燥,搗為散。

還內銅器中,又密蓋器口,以器著灶上甑中,好桑薪蒸之三十日,當以白日竟日火蒸之,夜不火蒸也。

日數足出丹,作高格爆燥之,又搗三萬杵,細篩為散。

又內銅器中,蓋器上,如初時法,著大鑊湯中,浮煮銅器三日三夜訖。

都畢,名曰仙母金丹,一名西王母停年止白飛丹也。

涼之三日,爆燥,更搗三萬杵,篩細為散,以凝白蜜,丸如小豆大。

平旦服二十丸,日常服之者,長生不死,而有少容如女子。

若讀《大洞真經》而服此丹者,萬遍既畢,立乘雲升天,不得復住止世間,觀戲於風塵中也。

其不誦《大洞經》者,而服此丹,便得長游於世上矣。

服此丹無所禁食,食飲之宜任意耳。

常在人間週旋,俗中人不覺也。

所謂真仙混合,隱化八方矣。

先齋三十九日,以七月七日日中時,合此丹也。

----------------------------------------

◎鎮魂固魄飛騰七十四方靈丸

雲母四兩雄黃四兩 真瑰四兩 硝石四兩 玄參四兩 槐子中仁四兩 龍骨五兩 豬零四兩 青丘霜四兩 虎杖花四兩一陰一干雞舌香二兩青木香二兩 沉香二兩 薰陸香四兩 詹糖二兩 戎鹽三兩 空青八兩 丹砂八兩 石兌黛四兩 白石英二兩 太一陽一嬰童羽衣二兩 太一陰一精一上素華二兩 桃華四兩

北結一陰一精一流華一升二合當以九月建日取之盛別器中,結氣凝一精一素華丹一升二合當以十二月建日取之,盛別器中,神華一陰一精一流珠一升二合,當以冬節日取之盛別器中。

合二十七種已見二十六種,後入白寒,成二十七種,上二十四種,法二十四神,三種應以三元之一精一氣,上應九晨,結魄凝魂,五色硫黃,化形變景,無有常方,故人服之,神鎮氣安。

當以三月建日合藥,五月壬日服丸。

如合以次,從雲母起,各別搗三千杵,匝桃華,合二十四種,合七萬二千杵。

畢,各置一?半中,未得搗藥,仍告齋三十日,訖。

事令童女侍香,皆令少口,慎言、好性、善行、肉香、骨芳之人,置藥於二十四?柈中,露著中庭三宿,勿令雞犬、外人見之,不使聞哭泣之一聲 。

露畢,以次內藥著釜中,第一內雲母,次內雄黃,後內桃華,內二十四種都畢,皆當以次序相覆,令竟釜中,以北結一陰一精一流華一升二合,次內結氣凝一精一素華丹一升二合,次內神華一陰一精一流珠一升二合。

畢以清稷蘗一斗二升沃藥,即以上釜蓋之,令上下、四面、四邊、內外密厚七分。

故以雲母在下,其氣衝上,桃華在上,其色冠下。

故有次第也。

當先作六一泥,泥土釜二枚。

用東海左顧牡蠣、戎鹽、赤石脂、黃丹、滑石、蚓螻黃土六分皆等合治,搗細篩,和以百日米醋。

和畢,搗令勻,以合成六一泥也。

泥兩土釜內外,漸漸薄泥,日曝令燥,燥則再上,內外令厚二寸半。

都畢,仍作灶南向,安棨孤著灶中央,釜底令去地一尺二寸,米糠燒之九日九夕,令火去釜九寸;九日九夕進火,令近六寸;又九日九夕,令火至底三寸;合三九二十七日。

畢。

寒之三日,發開視藥,起飛一精一,仰著上釜,神藥成。

若不起,更泥如初,又進火如先二十七日,寒之三日,無不成也。

取三歲雄雞羽掃取之,仰著上釜,神藥則名飛丹紫筆華流一精一,有百變之色,玄光映煥七十四方,服之一銖,身生流光七十四色。

左唾則三魂童子立見,右唾則七魄化生七形之童,衣飛羅羽裙,神輿玉輦,立到於前。

盛之金柈,一精一凝釜底,則為玉胎瓊液之膏,和以白蜜,更合於臼中,東向搗之,令七萬杵。

一銖為一丸,丸畢,密器封之,露著中庭三日三夕,畢。

清朝服一丸,令三日服三丸,即能乘空步虛,出有入無。

令至七日,合服七丸,即自能浮景霄霞,身生五色,五嶽神官,五萬人衛從身形。

東向服九丸,則致青霞綠軿,青龍控轡,青一陽一玉童九十人,青腰玉女九十人,東嶽仙官九千人,來迎兆身。

南向服八丸,則致絳霞雲軿,赤龍控轡,絳宮玉童八十人,太一赤圭玉女八十人、南嶽仙官八千人,來迎兆身。

西向服六丸,則致素霞玉輿;六龍控轡,耀靈玉童六十人,素靈玉女六十人,西嶽仙官六千人,來迎兆身。

北向服五丸,則致皁霞飛輦,玄龍控轡,太極玉童五十人、太玄玉女五十人、北嶽仙官五千人,來迎兆身。

向戊己之上服三丸,則致黃霞玉輿,十二飛龍控轡,中央黃機玉童十二人、黃素玉女十二人,中岳仙官,一千二百人,來迎兆身。

服五丸,即致五嶽仙官奉玉扎鳳章,請兆之身,上詣九金闕之下,受署真仙之號,可謂靈丸之妙大哉乎!凡諸變化七十四種,金銀寶玉,赤樹絳實立生,水火,有妙於琅玕八景,四蕊絳生神丹之用,不能一二具處,特略其大化之微爾!

凡欲遊戲五嶽,週流八極,不拘仙官之勞,意憚典局之類,未欲升天者,自可不須服五方之丸,但常服三丸、七丸之數,固魂鎮魄,飛騰七十四方,遨遊五嶽,壽同三光,余可依五方之數耳!若服五方之丸,便為五嶽之司,五嶽之司,便有局任,不得適意也。

----------------------------------------

◎南嶽真一人鄭披雲傳授五行七味丸方

《上皇保命固一精一丹訣》,用藥味配一陰一陽一精一氣。

五行之一精一,君臣相佐,固一精一保命,養氣安神,調理五臟,補養六腑,虛敗自充,衰朽復潤,血脈壯盛,筋骨長堅,發白重黑,胎發卻生。

功效如神,錄不可荊丹藥非道,無以延其壽,道非藥,何以養其身?道藥相扶,何慮不痊其沉痼?某自幼年好學經方,陟嶺穿崖,登雲渡谷,尋師訪道,僅二十餘年,暮齒五旬,衰劣尤甚。

苦心既久,但渴至玄,遂到南嶽靈巖山,得遇志士,授傳某此術,盟誓丁寧,與某修合之門,服藥之法,忌雞犬穢惡腥膻葷血,莫非潔淨,處一精一專心修制。

某遂修合,依方服之,經三月已來,頓覺精神有異,五臟之內,調暢得安,氣力之間,自然強壯。

又服經半劑,其效不可名狀,如年三十之人。

服一劑,如十五童子。

奇哉!靈藥具方如後:

硫黃二兩日之一精一 白龍骨二兩月之一精一 安息香半兩火之一精一 柏子仁二兩木之一精一 兔絲子二兩土之一精一 五味子二兩金之一精一 肉蓯蓉二兩水之一精一

右件七味藥,其香用一胡一 桃人隔杵別搗,其餘並搗,羅為末和合,以魁罡日,用棗肉為丸,如小豆粒大,每日空心無灰酒下三十丸,忌雞豬魚蒜。

欲修合服藥之時,須用丙寅、丙午日,或蜜日所合和以火,命人面東合之,忌孝子師僧,婦人雞犬,皆不得見。

服藥日,王相方淨潔房內。

經半年後,若近房色,常洩谷氣,即一精一氣永固不洩也。

神效不可具。

----------------------------------------

◎九真中經四鎮丸

太一神仙生五臟,填六腑,養七竅,和九關,煉三魂,曜二童,保一身,長生萬歲。

《四鎮丸方》:

太一禹餘糧四兩定六腑,填五臟 真當歸一兩以和禹餘糧,止關節百病 薰陸香一兩以和當歸,薰五臟內 人參一兩補六腑津液,助禹餘糧之勢 雞舌香一兩除胃中客熱,止痰悶

凡五種,以禹餘糧為主,四物從之。

先內禹餘糧,搗一百杵,次內四物,合和為散。

丹砂四大兩攝魂魄,鎮三神,理和氣 甘草一兩以和丹砂,潤肌膚,去白髮 青木香一兩以助甘草,去三蟲伏一屍一 干地黃一兩以和百髓,滿腦血 詹糖香一兩補目瞳,薰下關

凡五種,以丹砂為主,四物從之。

先內砂搗一百杵,次內四物為散。

茯苓四大兩填七竅,補久虛,和靈關 白朮一兩以和茯苓,潤神氣,明目瞳 乾薑一兩以輔術勢除熱痰,開三關,去寒熱 防風一兩補濕痺,除穢滓,止飢渴 雲母粉一兩澤形體,面生光,補骨血

凡五種,以茯苓為主,四物從之。

先內茯苓搗一百杵,次內四物成散。

麥門冬四兩去心填神,一精一養靈液,固百骨 干棗膏一兩以助麥門冬,凝血脈,去心穢附子一兩 砲,益腦中氣,填髒內冷,去痰 一胡一 麻一兩熬,和喉舌液,填下關,洩澤三神 龍骨一兩潤六液,養窮腸,烏髮止白

凡四鎮神丸,合二十種藥,令一精一上者,其五物為一部,皆令成散。

先取禹餘糧部,搗三千杵,次入丹砂部,搗四千杵,次內茯苓部,搗五千杵,次內麥門冬部,搗六千杵,又內白蜜四升,搗七千杵,又內白蠟十二兩,搗八千杵,更下煉蜜令可丸。

若剛硬,更下蜜令柔,復搗三萬杵,藥成。

丸如雞子中黃許大,分為細丸而服之。

以正月、九月、十一月上建日合之,滿日起服之。

百日中籌量服五丸,當先一日不食,後日平旦乃服,服畢,然後乃飲食如故。

千日之後,二百日中服七丸;二千日之後,三百日中服二十丸;三千日之後,四百日中服三十丸,計為率。

鎮神守中,與天地相畢。

此藥萬年不敗。

若常服此藥,一切不同服雜藥餌之輩。

若欲合此藥,先禁戒七日,永不得入房室,無令雞犬小兒婦人見。

修合之時,當燒香,設一神席於東面,為太一帝君、太一君、太一上元君坐位,心常存呼咒之。

服藥時,當亦心存之,以向月王。

此所謂四大,以鎮四神,除百病,令人不老,遠視萬里之外,白髮卻黑,齒落重生,面目悅澤,皮理生光。

服之一年,宿疾皆除;二年,易息;三年,易氣;四年,易脈;五年,易體;六年,易筋;七年,易骨;八年,易齒;九年,易形;十年,役使鬼神,威御虎狼,毒物不敢近。

----------------------------------------

◎黃帝四扇散方大茅君以授中茅君

松脂 澤瀉 乾薑 干地 黃雲母 桂心術 石上菖蒲

右八味,一精一治,令等分,合搗四萬杵,盛以密器,勿令女人、六畜諸污掩等見。

旦以酒服三方寸七,亦可以水服,亦可蜜丸如大豆許,二十丸至三十丸。

此黃帝受風後四扇神方,卻老還少之道者也。

我昔受於高丘先生,令以相傳耳。

----------------------------------------

◎王母四童散方

一胡一 麻四大兩九蒸九曝,黑肥者,去皮,熬令黃香 天門冬四兩高地肥甘者,干之 白茯苓五兩白實者,亦當先煮,曝干 術三兩時月采肥大者 桃仁四兩當用好者,仍須大熟桃,解核取人,熱湯浸去皮尖干黃一精一五兩高地宿根者,干之

右六味,一精一治。

先熬一胡一 麻,後入諸藥,搗三萬杵,細羅為散。

每日平旦以酒服三錢,暮再服,宜漸加之。

亦可水服。

如丸,即煉蜜和之,更搗萬杵,丸如梧桐子大,自二十丸加至四十丸。

----------------------------------------

◎帝女玄霜掌上錄

一名帝女玄霜,二名瓊漿,三名玉液,四名地母乳,五名甘露漿,六名九轉一陰一丹,七名醍醐酥,自古神仙雖餌金丹,無不修此一陰一丹者。

且如黑鉛屬水,其數一,一生二,二生三,三能生萬物,豈不因一陰一陽一乎?夫大丹者,是一陰一陽一龍一虎及至修煉了,號為正一陽一,如此即孤一陽一也。

既孤一陽一,不可立身,須假一陰一丹而相負,以為梯航也,其數隨一陽一,數用九也。

若論津潤五臟,灌注華蓋,上添泥丸,下補一精一元,大藥不得玄霜,服久而難見其功。

大丹出於契中,一陰一元玄霜出自秘錄,所以術士難知也。

今具著修一陰一丹白雪玄霜法:

取上好黑鉛一生者二斤,汞半斤,先於銚子中撥瀉,令細,絕灰,便將汞投在鉛中熟攪,鉛作堝子大小,臨時用瓷瓶子一口表裡通油者,便取上好醋五升貯在瓶內,即於穩便房內,明淨處室向一陽一者,下手作,假一陽一極之時,當合道氣也。

便安瓶子於土坑內,其口與地平,將鉛堝安瓶口上,更以紙三四重,紙上又安瓷碗蓋之。

若是一陽一極之時,七日一度,取出。

其堝上如垂雪倒懸,見風良久自硬,掃取後,其瓶內醋損,即須換。

如此重重,取至一斤霜。

即於瓷碗內入甜漿水,用柳木槌殺研,漸漸入漿水,如麵糊末,在碗四面安,在飯甑中蒸,蒸了又研,以清水淘澄,干;又用清水殺研末,在碗上土甑內,又蒸、研、淘。

准此法,五度入飯甑四度,入土甑蒸之。

其土甑蒸時,碗口上別用一口碗合之。

如此九轉足,即須用熟絹袋盛,以清水於銀器中擺過。

後一復時用,卻去清水,以綿蓋器口,日內曬乾掃下,又用柳木槌研了。

其色始如春雪,亦如面勃,其味甜澹甘美,捻在口中,冷如春冰。

若有人修得者,以蜜丸如梧桐子大,日服五丸,至一歲,萬病不侵,經夏不渴。

但洗頭,生油調塗頂,須臾至腳心自冷,神功難述。

若引大還丹,返老為少,蓋由津液行也。

孫氏歌曰:

玄白霜,玄白霜,龍一虎君中立為長。

萬物不從一陰一所生,即問孤一陽一何處養?

----------------------------------------

◎螢火丸方

劉子南者,漢冠軍將軍武威太守也。

從道士一屍一公,受務成子螢火丸,辟病,除百鬼、虎狼、蚖蛇、師子、蜂蠆諸毒,及五兵白刃、賊盜凶害。

其方用雄黃、雌黃各二兩,螢火、鬼箭、蒺藜各一兩,鐵錘柄燒令焦黑、鍛爐中灰、羖羊角各一分,九物各如粉面,以雞子黃並丹雄雞冠血丸如杏仁大,作三角絳囊盛五丸,帶左臂上,從軍者繫腰中,居家懸戶上,辟盜賊諸毒。

劉子南合而佩之,永平十二年行武威北,卒遇虜,大戰敗績,士從奔潰,獨為寇所圍,矢下如雨,未至子南馬數尺,矢輒墮地,終不能中傷。

虜以為神人也,乃解圍而去。

子南以神方教其子及弟兄,為軍者,皆未嘗被傷,俱得其驗,傳世寶之。

及漢末青牛道士封君達以傳安定皇甫隆,隆授魏武帝,乃稍傳於人間。

一名冠軍丸,亦名武威丸,今載在《千金翼》中所稱也。

----------------------------------------

◎黃帝受黃輕四物仙方

一曰鴻光,二曰千秋,三曰萬歲,四曰慈墨實合此四物,帝曰:「此四物形狀若何?可得聞乎?」

黃輕曰:「鴻光者,雲母也;千秋者,卷柏也,生於名山之間;萬歲者,澤瀉也,慈墨者,莧實也,一雲兔絲子」。

右件杵,羅為末,以白松脂和搗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日空心,一溫一 酒下三十丸,服七年,效可壽千歲。

久服之,與天帝相守。

帝恭拜之。

----------------------------------------

◎真一人駐年藕華方

右一物,七月七日采藕華七分,八月八日采藕根八分,九月九日采藕實九分,采合道畢矣,服方寸七。

授南一陽一劉長生,長生居清淵澤中北界,長生且藥七十餘年,不壯不老,長服神仙。

藕實一名水丹芝,一名加實,一名芡實,一名蓮華,一名芙蓉,其葉名荷,其小謗名芊,大根名藕,其初根名菱,與雞頭為一陰一陽一。

以八月上戊日取蓮實,九月上戊日取雞頭實,十月上午日取藕,各等分,一陰一干百日治之。

正月上寅日旦,井華水服一方寸七,日四五,後飯服之,百日止。

主補中,益氣力,養神,不饑,除百病,久服,輕身延年,不老,神仙。

雞頭實,一名雁實,一名天門一精一,一名天禹,一名曜。

味甘,治濕痺、腰、脊、膝病,補益氣,強志,耳目聰明,久服,身輕,不饑,神仙也。

----------------------------------------

◎老君益壽散方

天門冬五兩去心,焙白朮四兩防風一兩去蘆頭熟地黃二兩細辛三分乾薑一兩砲裂,銼桔梗一兩去蘆頭天雄半兩砲裂,去皮臍桂心半兩遠志一兩去心肉蓯蓉一兩酒浸,去皺皮澤瀉一兩石斛半兩去根銼柏實半兩雲母粉半兩石韋半兩去毛杜仲半兩去粗皮銼牛膝半兩去苗白茯苓半兩菖蒲半兩五味子半兩蛇床 子半兩甘菊花半兩山茱萸半兩附子一兩半砲裂,去皮臍

右件藥搗,羅為散。

平旦酒服三錢,冬月日三服,夏平旦一服,春、秋平旦日暮各一服。

藥後十日知效,二十日所苦覺滅,三十日氣力盛,四十日諸病除,六十日身輕如飛,七十日面光澤,八十日神通,九十日精神非常,一百日已上,不復老也。

若能斷房,長生矣!

----------------------------------------

◎驪山老母絕穀麥飯術

黑豆五斗 大麻子一斗五升 青州棗一斗

右件黑豆淨水淘過,蒸一遍,曝干,去皮,又蒸一遍,又曝令干。

麻子以水浸去皮,共棗同入甑中,蒸熟取出,去棗核。

三味一處爛搗,又再蒸一遍,一團一 為拳大,又再蒸之。

從初夜至夜半,令香熟,便去火,以物密蓋之,經宿,曝干,搗羅為末,任性吃,以飽為度。

遇渴得吃新汲水、麻子湯、柏湯。

第一服七日,三百日不饑。

第二服四日,約二千日不饑。

若人依法服之,故得神仙。

若是奇人服,即得長生。

甚是殊妙,切不可亂傳。

若食,犯之損人。

如要食,即以葵子為末,煎湯服之,其藥即轉下如金色,此藥之靈驗也。

----------------------------------------

◎文始先生絕谷方

雄黃半兩細研 禹餘糧一兩 麥門冬一兩半去心焙 白礬一兩 燒灰雲母粉一兩

右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一千杵,丸如梧桐子大。

欲服藥,先作牛羊肉羹、稻米飯飽食,明旦服三十丸,以井華水下之,可一月不饑矣。

----------------------------------------

◎太清飛仙法

方曰:當取松脂、茯苓各一十二斤。

先次水漬茯苓一七日,朝朝換水,滿日曝干;以醇酒二斗又漬茯苓七日,出,曝令干,月食一斤。

欲不食,即取松脂煉去苦臭汁,以火一溫一 之,內茯苓中治合,和以白蜜,三物合服之,月各一斤。

百日身輕,二百日寒熱去,三百日風頭眗目去,四百日五勞七傷去,五百日腹中寒癖飲癖氣去,六百日顏色駐,七百日面<黑干>去,八百日黑髮生,九百日灸癜滅,千日兩目明,二千日顏色易,三千日行無跡,四千日諸痕滅,五千日夜視光,六千日肌肉易,七千日皮脈藏,八千日精神強,九千日童子薄,萬日形自康,二萬日神明通,三萬日白日無影,四萬日坐在立亡。

日服食,慎勿忘。

但過萬日,仍縱橫,變名易姓升天耳!

----------------------------------------

◎太白星官洗眼方

嘉州刺史張評士,中年已來,夫婦俱患瞽疾,求方術之士不能致,退居列墅,杜門自責,唯搗醮星辰,以祈所祐。

歲久,家業漸虛,一精一誠不退。

元和七年壬辰八月十七日,有書生詣門請謁。

家人曰:主公夫婦抱疾,不接賓客久矣。

書生曰:吾雖是書生,亦醫術人,聞使君有疾,故此來爾。

家人入白,評士欣然曰:久疾不接賓客,客既有方藥,願垂相惠。

書生曰:但一見使君,自有良藥。

評士聞之,扶疾相見。

謂使君曰:此疾不假藥餌,明日請丁夫十人,鍬釬之屬,為開一井,眼當自然立愈。

評士如其言而備焉,書生即選勝地,自晨穿一井,至夕見水。

令評士齋潔焚香,志心,取水洗之。

評士眼疾頓勝輕,即時明淨,平復如初,即其數年之疾,一旦豁然。

夫婦感而謝之,厚遺金帛,書生辭曰:焉用金帛為?吾非世間人,太白星官也。

以子抱疾數年,不忘於道,一精一心搗醮,上感星辰,五帝星君,使我降授此術,以祛子重疾,答子修奉之心。

金帛之遺,非吾所要也。

因留此法,今傳教世人,以救疾苦,用增一陰一德。

其法曰:

子午之年,五月酉戌日,十一月卯辰日;丑未之年,六月戌亥日,十二月辰己日;寅申之年,七月亥子日,正月已午日;卯酉之年,八月子丑日,二月午未日;辰戌之年,三月寅丑日,九月未申日;已亥之年,十月申酉日,四月寅卯日,取其方位,年月日時,即為福地,浚井及泉,必有良效。

評士再拜受之,言訖書生升天而去,此乃一精一誠通感之應也。

----------------------------------------

◎張少真煉九轉鉛一精一法

青鉛二斤屎多者曰杯鉛,澤一精一者曰唐,並不堪用,唯伊一陽一及波斯計紫者為上

右置一仰月鐵釜,量大小著鉛,用猛火炒之,候洋訖,徹底勻攪之,須臾,自成青砂,但勻攪不停,變盡即止。

欲便成鉛黃花者,即將青砂猛火,不歇攪之,久之,即成鉛黃花。

乃取青砂於盆中,少少益苦酒,漸添研之。

苦酒即用糠醋,不全用釅者,澄濾細好訖,於火上爆干,須臾,微微火逼之,取為汁,流漿入左味一團一 之,磁粉入左味也。

不得此法,一團一 鼓之不成鉛。

曝干,即入鑄道鐵鍋內,上下用雙皮袋,猛火鼓之,其青砂須臾即變為鉛,從鑄道流出,下著一鐵器盛取,以盡為度。

其色明白,名鉛孫,八返九轉成紫色。

凡一斤鉛九轉,耗折十五兩,得一兩,強名曰金公丹,一曰紫河車,一日金狗子,一曰九轉鉛一精一,可用之矣別有經,在《上清靈書》中及《龍一虎正菉》中。

----------------------------------------

◎茯苓嵒方

茯苓三大斤去黑皮剉如酸棗大甘草二小兩剉

右以水六大升,先下甘草,煮取三升,漉出,去滓,澄棄濁者。

又入白蜜三大升,牛乳九大升,和茯苓煎荊及熱出,挼令散,擇去赤膜。

又更熟挼,令如面,一陰一令干。

日三四服之,初服二方寸七,稍稍加之任性。

大忌松菜、米酢春秋合,不須著乳,臨時著乳下。

分類:道教書籍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雲笈七簽
卷一 道德部卷二 混元混洞開闢劫運部卷三 道教本始部卷四 道教經法傳授部卷五 經教相承部卷六 三洞經教部卷七 三洞經教部本文卷八 三洞經教部經釋卷九 三洞經教部經釋卷十 三洞經教部經卷十一 三洞經教部經二卷十二 三洞經教部經三卷十三 三洞經教部經四卷十四 三洞經教部經五卷十五 三洞經教部經六卷十六 三洞經教部經七卷十七 三洞經教部經八卷十八 三洞經教部經九卷十九 三洞經教部經十卷二十 三洞經教部經十一卷二十一 天地部一卷二十二 天地部二卷二十三 日月星辰部一卷二十四 日月星辰部二卷二十五 日月星辰部三卷二十六 十洲三島部卷二十七 洞天福地部卷二十八 二十八治部卷二十九 稟生受命部一卷三十 稟生受命部二卷三十一 稟生受命部三卷三十二 雜修攝部一卷三十三 雜修攝部二卷三十四 雜修攝部三卷三十五 雜修攝部四卷三十六 雜修攝部五卷三十七 齋戒部卷三十八 說戒部一卷三十九 說戒部二卷四十 說戒部三卷四十一 雜法部卷四十二 存思部一卷四十三 存思部二卷四十四 存思部三卷四十五 秘要訣法部一卷四十六 秘要訣法部二卷四十七 秘要訣法部三卷四十八 秘要訣法部四卷四十九 秘要訣法部五卷五十 秘要訣法部六卷五十一 秘要訣法部七卷五十二 雜要圖訣法部卷五十三 雜秘要訣法部卷五十四 魂神部一卷五十五 魂神部二卷五十六 諸家氣法部一卷五十七 諸家氣法部二卷五十八 諸家氣法部三卷五十九 諸家氣法部四卷六十 諸家氣法部五卷六十一 諸家氣法部六卷六十二 諸家氣法部七卷六十三 金丹部一卷六十四 金丹部二卷六十五 金丹部三卷六十六 金丹部四卷六十七 金丹部五卷六十八 金丹部六卷六十九 金丹部七卷七十 金丹部八卷七十一 金丹部九卷七十二 金丹部十卷七十三 金丹部十一卷七十四 方藥部一卷七十五 方藥部二卷七十六 方藥部三卷七十七 方藥部四卷七十八 方藥部五卷七十九 符圖部一卷八十 符圖部二卷八十一 庚申部一卷八十二 庚申部二卷八十三 庚申部三卷八十四 屍解部一卷八十五 屍解部二卷八十七 諸真要略部卷八十八 仙籍旨訣部卷八十九 諸真語論部卷九十 七部語要部卷九十一 七部名數要記部卷九十二 仙籍語論要記部一卷九十三 仙籍語論要記部二卷九十四 仙籍語論要記部三卷九十五 仙籍語論要記部四卷九十六 讚頌部讚頌歌卷九十七 讚頌部歌詩卷九十八 讚頌部詩讚辭卷九十九 讚頌部贊詩詞卷一百 紀傳部紀一卷一百一 紀傳部紀二卷一百二 紀傳部紀三卷一百三 紀傳部傳一卷一百四 紀傳部傳二卷一百五 紀傳部傳三卷一百六 紀傳部傳四卷一百七 紀傳部傳五卷一百八 紀傳部傳六卷一百九 紀傳部傳七卷一百一十 紀傳部傳八卷一百一十一 紀傳部傳九卷一百一十二 紀傳部傳十卷一百一十三 紀傳部傳十一卷一百一十四 經傳部傳十三卷一百一十五 紀傳部傳十四卷一百一十六 紀傳部傳十五卷一百一十七 靈驗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靈驗部二卷一百一十九 靈驗部三卷一百二十 靈驗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靈驗部五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