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笈七簽》卷三十八 說戒部一:《玉清經本起品》云:道言:昔元始天尊與諸賢聖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雲笈七簽》卷三十八 說戒部一

雲笈七簽

卷三十八 說戒部一

◎說十戒

《玉清經·本起品》云:道言:昔元始天尊與諸賢聖億億萬眾,處處週旋,最後下觀棄賢世界,有一國王,名曰德正直,利根辯慧,為眾生故,而為導首。

遍告國內臣民男女,言:今得太平,天下無事,火災消滅,兵刃不起,百谷成熟,皆由道恩,非自然也。

何以報道罔極之恩?唯當傾心盡意,恭敬供養,造立宮觀,香花燈燭,晨夕禮誦,齋戒悔過,以求福祐。

於是天尊命巨靈仙人而告王曰:子為一國之主,天下所推,凡間之貴不先於此,但以正法治化,不枉人民,亦足功感上天,何煩秘要?秘要之道,卒難可聞。

然秘要之階,不過慈善。

慈善之法,不違科戒。

戒有多種,人亦多品。

上品之人,身先無犯,亦無所持。

中品之人,心有上下,觀境即變,以戒自制,不令放逸。

如此之人,或受十戒、五戒,以自防護。

下品之人,噁心萬般,難可禁制。

下品之中,復有二品。

上品者,身欲奉戒,或受一百九十九戒,或受觀身三百大戒,或受千二百威儀之戒,以自防保,令無越逸。

下品者,身同禽一獸 ,雖有人形而無人心,縱受其戒,終無所益。

今且受第二中戒十種科禁入道初門。

諸人聞說,歡喜抃蹈,悉皆俯伏,而奉戒言,天尊告曰:

第一戒者,不得違戾父母師長,反逆不孝。

第二戒者,不得殺生屠害,割截物命。

第三戒者,不得叛逆君主,謀害家國。

第四戒者,不得一婬一亂骨肉姑姨姊妹及佗婦女。

第五戒者,不得譭謗道法,輕洩經文。

第六戒者,不得汙漫靜壇,單衣裸露。

第七戒者,不得欺凌孤貧,奪人財物。

第八戒者,不得裸露三光,厭棄老玻

第九戒者,不得耽酒任性,兩舌惡口。

第十戒者,不得凶豪自任,自作威利。

右此十戒,當終身奉持。

----------------------------------------

◎大戒上品並敘

△太上洞玄靈寶消魔寶真安志智慧本願大戒

《上品經》云:太極仙公於天台山靜齋念道,稽首禮拜,請問太極法師徐來勒曰:弟子有幸得侍對天尊,自聞微言,彌綸萬劫,洞觀道源,過泰之歡,莫有諭也。

顧玄少好神仙白日飛騰之道,必想上聖,恆以彷彿,大經微遠,妙賾難通,將稟口訣,釋我冥津,洞暢閟漠,有無都盡矣。

近而未究人生宿世因緣本行之由,今願天尊覺所未悟。

是時太上玄高真一人嘯詠步虛洞章,歡然含豫輝金顏而言曰:子以累劫念道,致太極玉名,寄慧人中、將獨步玉京,超逸三界,巍巍乎太上仙公之任矣。

故慈心於天人,念度於後學也,常以外身濟物,有德而弗名,玄都所詮,諒不虛矣!而謂太極真一人曰:卿受太上虛皇道君之教,為其師保,亦必儘教以高上大洞之淵賾也,豈俟彼多陳乎?吾受任忝為都教之法師,至於執卷,由子矣。

太極真一人答曰:此童真之人,名刊金簡,才質清遠,景秀太上玄微洞虛,故當為仙公之任,弘道大度者也。

吾忝受教化,愧不足為彼宗匠,太上有命,何敢不傾韞哉!眾妙之統,仰賴於法師矣。

太極真一人又曰:夫道,無也。

彌綸無窮。

子欲尋之,近在我身,乃復有也。

因有以入無,積念以得妙,萬物芸芸,譬於幻耳,皆當歸空。

人身亦然。

身死神逝,喻之如屋,屋壞則人不立,身敗則神不居,當制念以定志,靜身以安神,寶氣以存一精一,思慮兼忘,冥想內視,則身神並一。

身神並一,近為真身也。

此實由宿世本行,積念累感,功濟一切,德一陰一萬物,因緣輪轉,罪福相對,生死相滅,貴賤相使,賢愚相傾,貧富相欺,善惡相顯,其苦無量,皆人行願所得也。

非道、非天、非地、非人萬物所為矣,正由心耳。

此對既鐘,亦難脫也。

弱喪之徒,信道者少,宿命者多;不積善定念,修德理身,而欲忽德忘身,強求外物,其可得哉!既已不克,莫不傷身矣。

故有道之士,取諸我身,無求乎人。

道言:「修身,其德乃真。」

斯之謂也。

夫學道不受大智慧道,行本願上品大戒,無綠上仙也。

子有宿命,是以見此經,其文隱秘,立信效心,然後而傳,不可妄示。

不信,必發異念。

異念既生,彼此獲罪。

是故藏之於無,待有應為仙王者乃告焉。

是時雲龍踴躍,諸天散華,飛香奏煙,山海靜波,觸類竄默,鬼魅消亡,神魔降伏,五苦俱解,長離地獄,惡者返善,信順受福爾。

乃命太極侍經仙人劉文靜披雲韞而授經也。

太極真一人曰:宿世禮奉經師,口誦身行,佈施厄困,願樂三寶,君親忠孝,遠慕山水,棲憩賢儒,虛心有道,燒香散華,護度一切,修道補過,信順宿命,靜思忍情。

其行也,上可升仙度世,下可輪轉富貴,生為人尊,容貌偉秀,才智清遠,為人之道,莫不具足。

夫居世富貴,笑於貧賤,今報以貧賤。

居世好殺,今報以傷殺,居世輕易,笑於醜陋,今報以醜陋。

居世聰明,不教於人,今報以頑塞。

居世常康,笑於困病,今報以滯疾。

居世不信道,笑於經教,今報以下愚,長與道隔。

女人居世,奪人婿者,今報以少寡。

男子居世,誘人婦女,今報以鰥獨。

居世發心為夫妻,而後世不得俱生人道。

死為鬼魅,今報以本念,成於邪病,自非大法,莫有解其宿纏,而消此邪病矣。

夫為父母、兄弟、姊妹、夫妻、君臣、師保、朋友,皆先世所念,願為因緣,展轉相生,莫不有對者哉。

故曰倚伏難窮矣。

唯學仙道士當兼忘因緣,絕滅生死,同歸乎玄,以入妙門。

能知是者,始可與言學道之本也。

若見居家妻子,當願一切,早出愛獄,攝意奉戒。

若見飲酒,當願一切,制於命門,以遠禍亂。

若見綵女,當願一切,守情忍色,志慕賢貞。

若見一婬一人,當願一切,除棄邪念,翹心禁戒。

若見婦人,當願一切,忍割浮華,樂道自娛。

若見貞人,當願一切,履信正化,日入法門。

若見眾人,當願一切,推仁無爭,懷道安世。

若見善人,當願一切,時刻存念,仰?丸真道。

或見惡人,當願一切,棄凶即吉,不犯王法。

若見貧人,當願一切,損身施惠,後受大福。

若見富人,當願一切,救濟萬物,世世受祿。

若見貴人,當願一切,承其教旨,悉令典訓。

若見賤人,當願一切,勤修匪懈,各得所為。

若見帝王,當願一切,奉仰王道,孝如父母。

若見主相,當願一切,受其教制,四方歸仁。

若見兵甲,當願一切,各念仁心,天下讓賢。

若見王子,當願一切,日歌太平,系國承家。

若見賢人,當願一切,履行其德,道為世宗。

若見法師,當願一切,明解法度,得道無為。

若見棲山道士,當願一切,悉見法門,速得升仙。

若見教化,當願一切,親受聖教,皆為淵博。

若見聖人,當願一切,尊禮侍見,諸國並瞻。

若見仙人,當願一切,真道悉成,飛昇天堂。

若見城郭,當願一切,嚴整修飾,以道為基。

若見大國,當願一切,歸宗慕德,若水注海。

若見小柄,當願一切,知止虛沖,安其所居。

若見市朝,當願一切,群賢雲萃,悉弘正道。

若見靜觀,當願一切,功德巍巍,天人得道。

若見齋戒、行香,當願一切,道德日新,庠序雅正。

若見誦經,當願一切,盡上高座,鹹聞聖音。

若見經教,當願一切,各各受讀禮一習一 ,普行教化。

若見樓觀,當願一切,洞觀十方,無所隱藏。

若見高山,當願一切,智思無量,輔成家國。

若見棲憩茂林,當願一切,安居自在,一陰一庇捨識。

若見好學,當願一切,得成師宗,養徒敷教。

或見淨手,當願一切,常執經書,無時暫輳若見善口,當願一切,耽味洞經,日新不厭。

若見動足,當願一切,超步三界,飛行上清。

若見靜止,當願一切,滅景停真,安閒空寂。

若見飲食,當願一切,棄累入淨,存得道味。

若見大藏,當願一切,除其災害,施為福田。

若見疾病,當願一切,以道自安,免此苦厄。

若見死喪,當願一切,學道常存,濟度三徒。

若見畋獵,當願一切,不為始終,入為無罪。

若見夷狄,當願一切,得生中國,不生邊地。

若見少年,當願一切,及時學問,遂成學名。

若見老病,當願一切,以道攝生,不更衰老。

若見三光,當願一切,普明靈曜,暗冥即消。

若見雲雨,當願一切,惠澤盈溢,無所不宜。

若見素雪,當願一切,常居潔白,逍遙自在。

若見靈風,當願一切,韞懷披散,德流遐邇。

若見淨水,當願一切,洗垢清虛,平等其心。

若見名香,當願一切,受茲芳淨,眾穢肅然。

若見好華,當願一切,樂散諸聖,相好具足。

若見車馬,當願一切,得道無為,乘風駕龍。

若見絃歌,當願一切,玩經歎法,以道娛樂。

若見福食,當願一切,無不飽滿,世享天廚。

德流後人,如水歸海,宗廟裔長,常居貴盛。

世與四輦,俱生王家。

若見散施,當願一切,禍滅九一陰一,福起十方,德如山海,莫不興隆;七祖生天,子孫賢忠,富貴巍巍,所欲皆從。

學道飛仙,駕雲乘龍。

道士坐臥,常願我等,四大合德,同體道真,長存玄都,師友自然。

濟度十方,天下受恩,逍遙無為,洞觀妙門。

△禮經祝三首

《真一人口訣》云:侍經仙童玉女聞此祝,皆歡喜而祐兆身也。

是大經悉用此祝而禮拜矣。

若冥心禮經者,亦心祝其文,乃上仙之秘祝也

第一首

樂法以為妻,愛經如珠玉。

持戒制六情,念道遣所欲。

淡泊正氣停,蕭然神靜嘿。

天魔並敬護,世世受大福。

第二首

鬱鬱家國盛,濟濟經道興。

天人同其願,縹緲入大乘。

因心立福田,靡靡法一輪 升。

七祖生天堂,我身白日騰。

第三首

大道洞玄虛,有念無不啟。

煉質入仙真,遂成金剛體。

超度三界難,地獄五苦解。

悉歸太上經,靜念稽首禮。

太極真一人曰:學升仙之道,當立千二百善功,終不受報。

立功三千,白日登天,皆濟人應死之難也。

施惠其人,尤善矣。

學道當令眾行合法,廣建福田。

發大慈之心,動靜常起道意。

能如是也,吐納,服藥,佩符,讀經,一精一進終身不倦,豈有不得仙乎?人無此德,雖服藥,佩符,讀經,齋戒,故終命而不驗矣。

學士明思要言。

太極真一人曰:立三百善功,可得長存地仙。

若一切不全,則更從一始,而都失前功矣。

常有其念,在於心膂者,則是也。

若導人作善,即為善功也。

太極真一人曰:常念嘯詠洞經,修行大慈,先人後身,揚善化惡,斷絕眾緣,滅念守虛,心如太玄,為道是求,始謂能言神仙之道也。

太極真一人曰:吾昔受太極智慧十善勸助德戒於高上大道虛皇,世世宗奉修行大法,度人甚易,此自然之福也。

太上以普教天人,令各得本願,始入法門,長存無為,不受十苦八難罪對,罷散地獄,休息三官,日日寧閒,世世榮樂。

鹹脫羅綱,後生安泰,天性恬然,所願隨得。

其戒如上,以傳賢信。

《十善勸戒》曰:勸助禮敬三寶,供養法師。

令人世為君子,賢孝高才,榮貴巍巍,生為人尊,門族昌熾三寶者,謂道經師也。

能養生,教善行,為人范,是名法師也。

戒曰:勸助治寫經書,令人世世聰明,博聞妙賾,恆值聖世,見諸經教,能誦章句。

戒曰:勸助建齋淨治,令人世世門戶高貴,身登天堂,飲食自然,常居無為。

戒曰:勸助香油眾供,令人世世芳盛,香潔光明,容貌絕偉,天姿高秀。

戒曰:勸助法師法服,令人世世閑雅,逍遙中國,不墜邊夷,男女端正,冠冕玉珮,稱諸身飾。

戒曰:勸助國王父母,子民忠孝,令人世世多嗣,男女賢儒,不受諸苦。

戒曰:勸助齋靖讀經,令人世世不墮地獄,即升天堂,禮見眾聖,速得返形,化生王家,在意所欲,玩好備足,七祖同歡,善緣悉備,終始榮樂,道法轉至,將得仙道。

戒曰:勸助眾人學經,令人世世才智洞達,動靜威儀,常為人師。

戒曰:勸助一切佈施,諫諍善事,令人世世壽考富樂,常無怨惱。

戒曰:勸助一切民人,除嫉去欲,履行眾善,令人世世安樂,禍亂不生,病者自愈,仕宦高遷,為眾所仰,莫不吉祐。

門戶清貴,天人愛育,神魔恆護,常生福地。

太極真一人曰:人之行惡,莫大於嫉、殺、貪、奢、驕、一婬一也。

若此一在心,伐爾年命矣。

挾之以學神仙者,不亦悲乎?

△太霄琅書十善十惡

十善既行,十惡自息。

息惡行善,大慈德成。

是以《上品戒》云:恤死度生,救疾治病,施惠窮困,割已濟物,奉侍師生,營建靜舍,書經校定,修齋念道,退身讓義,不爭功名,宣化愚俗,諫諍解惡,邊道立井,植種果林,教化童蒙,勸人作善,施為可法,動靜可觀,教制可?丸,行常使然,十善遍行,謂之道士。

不修善功,徒勞山林,能信斯旨,勤尋諸戒。

戒部甚多,隨緣所得。

無數諸戒,無央科律,皆輔一神,攝於三業。

三業者口、身、心也。

運動造作,善惡無量。

無量善惡,十為惡端。

一者妄言,二者綺語,三者兩舌,四者罵詈,此四口惡,返之則善。

五者貪愛,六者竊盜,七者奸一婬一,此三者屬身。

八者嫉妒,九者恚瞋,十者邪癡,此三者屬心。

心業最重,為十惡根。

斷絕十惡,修十善本。

實言直語,通和講誦。

謙讓捨財,內外貞潔。

慶贊歡喜,敬信三尊。

備此十善,十惡永除。

△思微定志經十戒

一者不殺,當念眾生。

二者不一婬一,犯人婦女。

三者不盜,取非義財。

四者不欺,善惡反論。

五者不醉,常思淨行。

六者宗親和睦,無有非親。

七者見人善事,心助歡喜。

八者見人有憂,助為作福。

九者彼來加我,志在不報。

十者一切未得道,我有不吝。

經云:時有十二年少,處世間樂,日日相就,共作好食,酣飲嬉戲,或復論議持戒之難易。

天尊以道眼遙見此人,前世曾為人師,而秘吝經典,逮諸弟子,於道之心,亦復猶豫。

因此微緣,猶可度耳。

於是天尊化作凡人,從會中過,托之乞食,因悉共語。

諸年少輩,復論如初,中一人曰:我數隨兄至安樂山,見諸道士悉持十戒,肅肅甚佳,洎至於死,魂神所在,亦當不虛。

但其十戒,人持難悉從耳!化人曰:持此甚易,違此甚難。

諸人問化人曰:雲何持戒則易,不持反難?化人曰:立身如戒,上不畏天子,亦不畏鬼神,何謂之難?違戒之者,悉畏之,是難也。

其中一人曰:餘戒可持,惟酒難斷,所以者何?我先服散,散者發之日,非酒不解,是故難耳。

化人曰:散發所須,此乃是藥。

將養四大,藥通可通,但勿過量耳。

一人曰:餘事即可,妄語其難。

所以者何?若有密事,在尊長前應為隱諱,而人見問,不得欺,欺即犯戒,是故為難。

化人曰:事有隱諱而人見問,不得欺,欺即犯戒,是故為難。

化人曰:事有隱諱,理有方便,此亦可通。

但勿善惡返論,說其長短耳!一人曰:餘戒即可,唯盜戒難。

小小之間,以掛犯目。

化人曰:大事實難,小小之間益可慎之。

而說偈曰:

何不受盜戒?不受盜亦難。

孰雲暗昧中?中有記盜官。

取一年年倍,倍倍殊不寬。

以手捧熔銅,燒口煮心肝。

一朝言此苦,終年猶心酸。

何不受此戒?保持必令完。

我信彼亦信,在在無不安。

安坐招靈人,永享長年歡。

一人曰:餘戒悉易,一婬一最難斷。

所以爾者,我曾履斯事,數隨兄中食。

當中食時自云:一日一精一進,無不過理,亦謂身後當得此齋戒之福。

至是夕夜,是我所愍,輒來狡獪,雖苦加抑迮,不覺已爾。

每每如此,是知最難。

化人曰:色者是想爾,想悉是空,何有色邪?但先自觀身,知身無寄,便知無色。

何可不忍!且一婬一欲頗恣,如飲鹹水,飲多渴多,唯死而已。

何有厭足?而說偈曰:

色慾劇於渴,小忍差可度。

何為進鹹水,水鹹益渴故。

子能善解渴,當飲天甘露。

甘露香且熏,通體皆流布。

天人尋香降,玄趣自然悟。

熙熙永無為,長保九天祚。

一人曰:餘悉可從,唯煞難戒。

所以者何?我好?敢雞,一食無雞,了自無味,數日便瘦。

化人曰:賢者肥為人患,瘦即體輕,用肥何為?即說偈曰:

賢賢戒其煞,亦無懷煞想。

眾生雖微微,亦悉樂生長。

如何害彼命?而用以自養。

自養今一時,累汝自然爽。

長淪三塗中,辛苦還復往。

善惡各有緣,譬如呼有響。

何不改此行?慈心以自獎。

真一人攜手游,逍遙雲景上。

說此偈已,化人見大威變,極道之姿。

侍從僚屬,鈞天大樂,非可目名,返於上方。

諸人悉見,喜懼一交一 集,並聞要說,意解開悟,俱登道果。

△妙林經二十七戒

元始天尊告諸四眾,一切眾生,貪著有為,欣生惡死,意雖求生,由造死業,不持戒行,假使長壽,猶如老樹,有何殊別?若持戒行,死補天官,升仙自在。

人雖有王公之位,上至帝皇,死皆重罪,無益鬼神,受苦不可堪忍。

善男子,汝等思惟,明奉戒行,直心行道,吾為汝說:天下萬物,無有長存,有死有生,有成有敗,日出則沒,月滿則虧,從古至今誰能違返?若有道德不生、不滅修善者,今月亦善,今日亦善,今時亦善。

善善積德,諸行修足,善念護持,令入法寶。

戒曰:

不得盜竊人物,不得妄取人財,不得妄言綺語,不得因恨殺人,

不得貪嗔癡狠,不得慢老欺人,不得咒詛毒心,不得罵詈高聲,

不得訿譭謗人,不得兩舌邪佞,不得評人長短,不得好言人惡,

不得毀善自譽,不得自驕我慢,不得畜毒一藥人,不得投書譖善,

不得輕慢經教,不得譭謗聖文,不得恃威凌物,不得貪一婬一好色,

不得好殺物命,不得耽酒迷狂,不得殺生一婬一祀,不得燒野山林,

不得評論師長,不得貪惜財賄,不得言人一陰一事。

△老君二十七戒

行無為,行柔弱,行守雌,勿先動。

此上最三行。

行無名,行清淨,行諸善,此中最三行。

行忠孝,行知足,行推讓,此下最三行。

右九行,二篇八十一章集合為道捨,尊卑同科。

九行備者神仙,六行備者壽,三行備者增年。

戒勿費用精神,戒勿食含血之物,樂其美色。

戒勿傷王氣。

戒勿貪寶貨。

戒勿忘道。

戒勿為妄動。

戒勿枝形名道。

戒勿殺生。

戒貪功名。

此上九戒。

戒勿為耳目鼻口所娛,戒常當謙讓。

戒舉百事詳心,勿惚恫。

戒勿學邪文,戒勿資身好衣美食。

戒厭求名譽。

戒勿貪高榮強求。

戒勿輕躁。

戒勿盈溢。

此中九戒。

戒勿與人諍曲直得失,避之。

戒勿為諸惡。

戒勿厭貧賤,強求富貴。

戒勿多忌諱。

戒勿稱聖人一大名。

戒勿強梁。

戒勿禱祠鬼神。

戒勿自是。

戒勿樂兵。

此下九戒。

右二十七戒,二篇共合為道淵,尊卑同行,上備者神仙。

持十八戒備者,壽,持九戒備者,增年,不橫夭矣。

分類:道教書籍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雲笈七簽
卷一 道德部卷二 混元混洞開闢劫運部卷三 道教本始部卷四 道教經法傳授部卷五 經教相承部卷六 三洞經教部卷七 三洞經教部本文卷八 三洞經教部經釋卷九 三洞經教部經釋卷十 三洞經教部經卷十一 三洞經教部經二卷十二 三洞經教部經三卷十三 三洞經教部經四卷十四 三洞經教部經五卷十五 三洞經教部經六卷十六 三洞經教部經七卷十七 三洞經教部經八卷十八 三洞經教部經九卷十九 三洞經教部經十卷二十 三洞經教部經十一卷二十一 天地部一卷二十二 天地部二卷二十三 日月星辰部一卷二十四 日月星辰部二卷二十五 日月星辰部三卷二十六 十洲三島部卷二十七 洞天福地部卷二十八 二十八治部卷二十九 稟生受命部一卷三十 稟生受命部二卷三十一 稟生受命部三卷三十二 雜修攝部一卷三十三 雜修攝部二卷三十四 雜修攝部三卷三十五 雜修攝部四卷三十六 雜修攝部五卷三十七 齋戒部卷三十八 說戒部一卷三十九 說戒部二卷四十 說戒部三卷四十一 雜法部卷四十二 存思部一卷四十三 存思部二卷四十四 存思部三卷四十五 秘要訣法部一卷四十六 秘要訣法部二卷四十七 秘要訣法部三卷四十八 秘要訣法部四卷四十九 秘要訣法部五卷五十 秘要訣法部六卷五十一 秘要訣法部七卷五十二 雜要圖訣法部卷五十三 雜秘要訣法部卷五十四 魂神部一卷五十五 魂神部二卷五十六 諸家氣法部一卷五十七 諸家氣法部二卷五十八 諸家氣法部三卷五十九 諸家氣法部四卷六十 諸家氣法部五卷六十一 諸家氣法部六卷六十二 諸家氣法部七卷六十三 金丹部一卷六十四 金丹部二卷六十五 金丹部三卷六十六 金丹部四卷六十七 金丹部五卷六十八 金丹部六卷六十九 金丹部七卷七十 金丹部八卷七十一 金丹部九卷七十二 金丹部十卷七十三 金丹部十一卷七十四 方藥部一卷七十五 方藥部二卷七十六 方藥部三卷七十七 方藥部四卷七十八 方藥部五卷七十九 符圖部一卷八十 符圖部二卷八十一 庚申部一卷八十二 庚申部二卷八十三 庚申部三卷八十四 屍解部一卷八十五 屍解部二卷八十七 諸真要略部卷八十八 仙籍旨訣部卷八十九 諸真語論部卷九十 七部語要部卷九十一 七部名數要記部卷九十二 仙籍語論要記部一卷九十三 仙籍語論要記部二卷九十四 仙籍語論要記部三卷九十五 仙籍語論要記部四卷九十六 讚頌部讚頌歌卷九十七 讚頌部歌詩卷九十八 讚頌部詩讚辭卷九十九 讚頌部贊詩詞卷一百 紀傳部紀一卷一百一 紀傳部紀二卷一百二 紀傳部紀三卷一百三 紀傳部傳一卷一百四 紀傳部傳二卷一百五 紀傳部傳三卷一百六 紀傳部傳四卷一百七 紀傳部傳五卷一百八 紀傳部傳六卷一百九 紀傳部傳七卷一百一十 紀傳部傳八卷一百一十一 紀傳部傳九卷一百一十二 紀傳部傳十卷一百一十三 紀傳部傳十一卷一百一十四 經傳部傳十三卷一百一十五 紀傳部傳十四卷一百一十六 紀傳部傳十五卷一百一十七 靈驗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靈驗部二卷一百一十九 靈驗部三卷一百二十 靈驗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靈驗部五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