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笈七簽》卷一百一十八 靈驗部二:----------------------------------------◎木文天尊見像驗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雲笈七簽》卷一百一十八 靈驗部二

雲笈七簽

卷一百一十八 靈驗部二

○尊像見

----------------------------------------

◎木文天尊見像驗

木文天尊者。

開元七年,蜀州新津縣新興尼寺,四月八日設大齋。

聚食之次,有一道流後至,就眾中坐,眾人輕侮之,不與設齋。

齋畢,道流起,入佛殿中,良久不出。

人皆異之,爭入殿尋求,無復蹤跡。

忽見道流隱形在殿柱中,隱隱分明。

以刀斧削之,益加一精一好。

其像於殿柱中,自然而見,高三尺五寸以來。

雲冠霞衣,左手執手爐,右手炷香於煙上,冠中有鳥如鴛鴦形。

足下方頭履,履下蓮花,花後荷葉,上有神龜之形。

左肘後有雲片連焰,光中有青龍之首,右肩之前有虎形,回顧於左。

此外週身光焰,如太一天尊,眉髯鬢髮,細於圖畫,自外繞身,有雲葉天花,一十二處。

頭光之上,有大花如蓋,以廕其身。

長史張敬忠,具以上聞。

敕內官林昭隱,就川迎取像柱,令作寶輿,好好立安。

至京,進於內殿,上躬親禮謁。

三日大齋訖,令衛尉寺於東明觀陳設,宣送天尊就觀安置。

大開道場,許臣庶瞻禮。

仍令兩街大宮觀,每處作道場七日。

是時僧等上表抗論,雲寺中示現,必是維摩詰之像,非關道門所有。

上令宣示曰:朕觀像柱之異,是天尊之冠,非維摩詰巾也。

僧等既慚於妄奏,乃僱有力之士,使於東明觀道場中竊之。

既供養數日,人心怠倦,力士夜於道場中,抱取像柱,以絹繩繫縛,負之而出觀院之外。

歷街坊極遠,約十餘坊,力疲而坐歇。

須臾既曉,只在道場之前,眾遂擒之。

訊其所以,乃西明寺僧,召募三十人,令其竊取像柱。

具事密奏,明皇不令尋究,收像柱於大內。

其後榻寫絹本,宣賜諸道及宰臣焉。

----------------------------------------

◎漢州什邡縣水浮鐵像天尊驗

漢州什邡縣鐵像天尊,高丈二三,俗謂之烏金像。

元在金堂峽中崖壁之下,大水石摧,像仍露現。

或浮於水上,出五六尺,其側即昌利化也。

道眾焚香,備幡花迎引,尋卻沉隱不見。

稍晴,又泛泛而出昌利,三迎之,皆不可致。

明年夏,大水氾濫,乃溯流至什邡縣興道觀。

後水脈甚小,不知其所來之由。

邑人迎引上岸,初只百人引拽,已及平地,欲置於大殿之中,數百人挽之,竟不能動,因立講堂以蓋之。

至今頻經亂離,雖堂宇盡焚,此像不損。

----------------------------------------

◎青城丈人真君賜錢驗鐵像驗附

青城山丈人觀真君像,冠蓋天之冠,著硃光之袍,佩三亭之印,以主五嶽,威制萬神。

開元中,明皇感夢,乃夾鏚制像,送於山中。

自天國祠宇,移觀於今所蓋,取春秋祭山,去縣稍近,以天國太深故也。

數十年,金冠之色,宛如新制。

有村人無知,以賦稅所迫,徵促鞭箠,一夕走投觀中,齋三數錢神香,於真君燒香,告以官稅所切,累遭杖責,乞真君頭冠,賣以充稅。

因睡,忽夢見真君謂之曰:我頭上冠,非是純金,乃金薄耳,賣無所直。

汝或得金,亦為官中所責,損汝性命,其禍不校山門廟前,有十千錢,碑傍木葉下,可以取之。

官稅之外,資汝家產。

此人禮敬致謝,出山得錢,租稅既畢,家亦漸富,自是每月送香油觀中。

至今真君頭冠,低俯向前,傳雲令此人看驗,冠非純金,所以然矣。

雲頂山鐵像天尊,高三四尺,亦是則天朝濛一陽一匠人廖元立所鑄。

其山本是仙居觀,有兩處洞門,及盧照璘碑。

近無道士住持,為僧徒所奪為。

寺碑及洞穴,亦已掩蔽摧損,唯天尊一軀。

每有僧徒,創意欲毀之,立有禍患。

捶擊不壞,錘鍛不傷。

僧徒託言山神有靈,掩閉天尊之驗,遠近莫能知之。

廖元立初鑄天尊之時,有紫雲如城,其上吐五色,以捧於日,眾共瞻禮。

忽有靈鶴數只,引一大鳥,翼廣丈餘,通身赤色,其形如鳳。

眾鶴繞爐盤旋,嘹唳相應,大鳥飛勢迅疾,逕入爐中。

眾方驚異,即有火焰,高三五十丈,其聲如雷,邐迤屬天,迸散流溢,直遍山上。

眾人奔駭,但聞異香之氣,彌日方歇。

既鑄成,天尊儀相奇妙,四方禱請,立蒙福祐。

靈驗如此,豈常凡之意,可以毀傷哉!

----------------------------------------

◎金州洵一陽一縣望仙觀天尊理訟驗

金州洵一陽一縣望仙觀天尊,古跡所造,極多靈應。

縣境之人,有論訟難理之事,公私攘竊之徒,但焚香披陳,即有響答。

有隱情誣蔽者,即夜有神人,詣門喚之,遽令對會。

被喚者見宮闕官署,在大殿之後,別有樓閣十餘間,兩廊下列曹吏,鞠勘一如人間官府矣。

故有匿情狡蠹、朋一黨一 奸惡者,亦見送於獄中。

送獄者於此即死,對會者但具情狀,即復放還。

由是境內畏威,各洗心改過,而為善矣。

其邑中失走貓犬、鉅細論訟,陳狀於殿壁之上,動盈百幅矣。

至今常然。

----------------------------------------

◎張仁表念太一救苦天尊驗

左街道士張仁表,辯博多才。

應內殿講論,逗機響答,抗敵折衝,莫能當之也。

而所履浮誕,未嘗有由衷之言,及於儕友險躁詭妄,人多薄之。

因疾作逾月,醫不能效,夢為司命所攝,步卒騎吏,就所居以捕之,亦如世上之擒寇捕奸爾。

竄匿無所,縻束將去,歷荒徑曠原,皆荊棘之地,牽頓舁曳,其速如飛。

衣掛叢刺,肉碎芒棘,苦不可堪。

行可三十餘里,遙見黑城,上有煙焰,漸近視之,乃鐵城也。

擁關衛門、守陴抗敵,皆獸頭人身、辮蛇臂蛇之士。

或四口八目,或十臂九頭,齒若霜雪,牙如鋒劍,真世之所畫地獄狀也。

入門則珠宮瓊堂、玉樓金殿,非常目所睹,頓異於冥關之中。

行四五里,一無所睹,徐問所驅捕者:此何處也?與門外所見不同。

或答曰:此太一天尊宮耳,過此方到本司。

仁表聞太一之名,忽記得平常講說之處,多勸人念太一救苦天尊,今此乃天尊之宮,何可不念。

即高聲念太一救苦天尊十餘聲,牽頓者皆笑曰:臨渴穿井,事同噬臍,一胡一 可得也!既聞眾笑,不阻其念,更唱十餘聲,其調哀楚,其音悲切,亦淚下沾衣。

如是忽有赤光,照其左右,牽頓者一時捨去,獨在光明之中。

顧眄四方,即山川明媚,雲物閒暇。

頃之,天尊與侍從千餘人,現其前矣。

仁表禮謁悲咽,叩搏稽顙,述平生之過,願乞懺悔。

天尊坐五色蓮花之座,垂足二小蓮花中,其下有五色獅子九頭,共捧其座,口吐火焰,繞天尊之身。

於火焰中,別有九色神光,週身及頂,光焰鋒芒外射,如千萬槍劍之形。

覆七寶之蓋,後有騫木寶花,照曜八極。

真一人力士、金剛神王、玉女玉童,充塞侍衛。

一陰一陽一太一、四十六神,自領隊從,亦侍左右。

雲車羽蓋,遍滿空中。

天尊謂仁表曰:人之在生,大慎三業十惡。

三業之中,口過尤甚。

一人妄說,萬人妄行。

妄說之人,首當其罪。

汝之三業,罪無不為,吾不救護,永淪幽苦。

汝壽命已盡,不當復還,今赦汝七年,誘化於世,以吾此像,廣示於人,開引進之門,為趣善之要,勉宜行之。

即使童子引還,疾已瘳矣。

數日後,以己之財帛,於肅明觀畫天尊之像。

東洛關外、畿輔之間,傳寫其本,遍令開悟。

仁表因出城,於春明門外,見蒿棘之中,如曾行之處,視棘刺之末,有所罥掛衣線紫縷,及棘上微有血痕。

果是所追之夕,經行其路,七年而終。

----------------------------------------

◎李邵畫太一天尊驗

李邵者,為葭萌縣令。

雲其妻亡已八九年,素不在京國。

忽因參選入京,就於三洞觀側客邸之中,偶見其家亡婢,自鄰居而出。

熟視之,果其婢小玉也,以名呼之,斂衽而至。

問其故,即云:某隨娘子在此,已歲余矣,暫出買物,逡巡即回,回即與報娘子矣。

邵待之,食頃方至,買果實茶餅之屬,奔馳還家。

良久,延邵相見。

所居兩間,自有庭除少許。

既見,敘存沒之事,或泣或悲,而頻令小玉看時節。

久之,小玉報云:來矣。

顏色慘悴,語聲哽咽,揖邵請去。

邵未出門,有一少年,張蓋而入,邵忽遽避之,小玉即引於簾後且立。

其妻出迎少年,拜亦不顧,擲蓋於地,化為大鑊,水滿火起,煙焰蓬勃,少時即沸。

少年去大帽,即牛頭神人也。

持義立於鑊前,以叉其妻,拋於鑊中,號叫痛楚。

不久即爛,骨肉分張,尋亦火滅。

以叉挑其骨,排於庭中,張蓋而去。

其妻身亦復舊,蘇而徐起,泣謂邵曰:平生罪業,合受三年,今已一年餘矣。

每日如此,痛苦難言。

邵見其變化苦楚,亦深悲歎,問妻曰:今既相見,所須何物?莫要作功德救拔否?妻曰:適令小玉相邀,全無功德相托爾。

此處鄰里,有受苦者,畫太一天尊一身,便得免罪。

知之數月,無托人處,今得君來,將有離苦之望矣。

邵即於三洞觀中,訪太一天尊之像。

殿上有古本剝落,厚以金帛,召工畫之,亦就觀設齋表祝。

只三日內,事事週畢,躬自檢校無暇。

到妻所居,功德既了,方得往報。

見其所止,已空屋爾。

留托鄰母,深荷太一功德,已得解脫往生矣。

昨日辰巳間,與小玉俱去也。

邵每勸人作太一天尊像,其福報可以立待矣。

----------------------------------------

◎楊師謨修觀享壽驗

合州慶林觀,多年摧朽,殿宇不修,穿漏尤甚,雨滴太上尊容。

刺史楊師謨,夢太上示現,而左目有淚痕,乃巡謁諸觀,朝禮功德。

至慶林方驗,尊像左目前,漏滴之痕,宛若垂淚。

因皦薙荒蕪,恢張制度,創兩殿二樓,重門邃宇,壯麗華盛,冠絕一時。

既畢,復夢太上謂之曰:子以崇葺之功,上簡玄府,當流化十郡矣。

其後師謨累典符竹,日深渥恩,凡一十一郡,享壽九十焉大中年。

----------------------------------------

◎呂細修觀仙人來往驗

益州唐隆縣大通觀,晉義熙元年乙巳置,週末摧殘,僅存基址。

武德中,邑人呂細,因過其地,遇一道士,乘青驢自天而下,於觀基之內,盤回指畫,良久升天。

呂細與范仲良同受其教,即日共出金帛,特造觀宇。

有紫微閣,高八十餘尺,尤為宏壯。

太尉南康王韋皋,再加修飾。

其側有市城,觀在縣西南八里,有石像天尊一十三,身高一丈三尺。

每至齋月吉辰,鍾或自鳴,夜有神燈,晝有仙人來往,遠近共知焉。

----------------------------------------

◎黑髭老君召代宗游十洲三島驗

黑髭老君,在京左街務本坊光天觀東聖祖院。

夾紵所作,功用一精一能,相好週圓,常作所不可及。

日月角隆起,身長丈五六余。

左右侍立玉童玉女十二人,真一人八身,金剛力士、神王各四身。

兩壁畫金甲神王各八人,天樂一部。

老君黑髭,山水帔,黃金九鳳冠,憑機而坐。

悵幄嚴備,不知所置年月,亦不知所制之由。

代宗皇帝,常夢為二青童所召,混元聖祖,命皇帝從游四海之外。

夢中隨二童至老君所,帝著絳紗衣,平天冠,執圭立於老君之後,游十洲三島。

六一合 四方、海岳山川,無不備到。

歷歷記之,隊從儀衛,一無遺忘。

既覺,命畫工圖之,宣示京師,求訪其像。

於光天觀所驗部仗人物,與所夢同焉。

敕塑御容,乘五色雲,立從老君之後。

選斑德道士七人,焚修住持。

內庫及度支,別給服用齋廚。

刻石以紀其瑞焉。

----------------------------------------

◎玉局化玉像老君應夢驗

玉局化玉像老君,天寶中,觀前一江一 內,往往夜中有光,從水而出,高七八尺,上赤下白,其末如煙。

眾人瞻之,以為有寶器之物,撈摝求訪,又無所見。

明皇幸蜀,夢有聖祖真容,在一江一 水之內。

果有人見神光,於光處得玉像老君以進。

高余一尺,天姿瑩潔。

其相圓明,殆非人工所制。

駕回,留鎮太清宮,其光見處,號為聖容壩,亦是玉女壩、金砂泉古跡連接矣。

玉像老君,自近年以來,不知所在。

----------------------------------------

◎自然石文老君降雨驗

閬州石壁自然石丈老君像。

中書舍人高元裕,責授閬州刺史。

是歲大旱,元裕禱祈,山川祠廟,無不週詣。

忽於玉台觀前,瞻望山東叢林之上,見有異氣。

披榛徑往,果有嵌竇懸泉,在峭巖之曲,喬木之下,有石壁奇文,自然老君之狀。

前有玉童,裒袖捧爐,雙髻高竦;後有神王之形,恭若聽命。

元裕焚香叩祈,以崇葺為請雨。

還未及州,甘雨大沴,連綿兩夕,遠近告足。

乃翦薙蕪翳,創為齋宮,立碑以紀其事。

於懸泉之下,堰為方塘,引水注為流杯小池,植花木松竹,遽成勝賞。

光啟年,大駕還京,光庭奏置玄元觀,一寵一 詔褒允。

至今郡中水旱,祈祝靈驗益彰矣。

----------------------------------------

◎賴處士預言老君降生作幼主驗

賴處士者,江湖人也。

在楊公玄默門館為客,十餘年矣,不知其道術所一習一 。

楊公每盡禮敬之,若師友焉。

多在宅內,少有見者。

楊公時為左軍,有小判官數人,有王有梁。

王則辯博聰明,人多致敬,必謂其有非常之位也;梁則謙默謹靜,慎重寡言,人多睟之,必謂其不肖也。

唯使宅軍將成君,常與梁稍狎。

賴處士忽於宅門,與成語曰:致身之道,先須識貴人,頗識之乎?成曰:某愚闇,何以能辨?願山丈教之。

處士曰:梁大夫貴人也,此後當主樞機重務,吾子立身領旄節,須在其手,善依托焉。

王大夫雖聰穎如此,壽且不永,將歿於他鄉。

此後宗社不寧,天下荒亂,兵戈競起,祚歷甚危。

太上老君自降王宮,作幼主以扶此難,社稷可以存爾。

梁大夫主機務,吾子領籓方,皆在幼主之手,可自保愛爾,吾自此不復留也。

數日,處士辭楊公而去。

成異其言,禮敬於梁,一交一 結甚固。

俄而楊公罷權位,王有罪竄於南方,死於道路,其言愈驗。

鹹通十四年秋,梁為內樞密,成為軍使。

僖宗即位,三日對軍,日色初出,微照階砌,聖上起,更衣未坐,梁公醒然憶悟賴處士之說,因臨階與成話之。

左軍韓公頗異其私語,詰之再三,梁與成以實白之。

韓以少主初立,中外未安,聞此言,極為慰喜。

自是成持節滄州,皆如賴處士之說。

中原紛擾,禍亂積年,社稷晏安,宮城再復,駐蹕數年,聖德如一,僖宗中興之力也。

----------------------------------------

◎賈湘嚴奉老君驗

賈湘,累世好道,崇奉香燈。

隸職計司,家頗富贍,然其修奉勤至,人所不及。

有一幅老君像幀,持以自隨,所至之處,雖一日一夕,亦設焚香之位,應感之效,不可殫述。

黃巢既陷長安,大駕西幸,湘赩金帛,挈骨肉,自東渭橋出,道路剽掠之人,不知紀極,其一家百餘人,行李無所驚懼。

遂於龍角山下,葺居避難。

衣冠及遠近道流,皆投其家,各與拯給,請道流轉《道德度人經》不啻萬卷。

有群賊忽圍其家,湘入告老君,乃出與語,賊投刃於地,羅拜其前。

湘問其故,默而不答,拜亦不已。

湘捨而入門,群賊猶拜,唯稱罪過。

湘哀之,持繒帛,使人與之,慰勉移時,稍稍而去,一無所齲自此外戶不扃,人無敢犯。

或問群惡,有何所見,而反拜之。

曰:我見賈湘常侍左右,神兵極多,皆長數丈,呀口瞪目,似欲吞噬,不覺亡魂喪膽,唯恐不得命耳。

時既修宮闕,車駕將還,湘於老君前,請進退之兆。

忽見香爐邊,有粟苗甚茂,上有兩穗,如風所動,粟穗西指,乃破產移家,歸京永興裡。

尋其舊第,已隳拆,有小舍一二十間,權為棲止。

三月駕歸京師,方薙草構宇,於基址之下,得銀六千兩,家產益贍。

五載亂離,力未嘗闕,乃其嚴奉一精一專,太上垂祐,使之然也。

----------------------------------------

◎沈瑩供養老君驗

吳興沈瑩,宿奉至道,常供養老君,於越州剡縣市中有居第。

時草寇裘甫,起自農畝,聚集兇徒,奔突縣邑。

素無武備,官吏奔駭,甫因據有縣城。

詔征陳、許、鄭、滑、淮、浙、徐、泗之軍以討之。

八道天軍圍城以攻之,海內久無兵戈,居人不識征戰,師至之日,皆潛竄村落。

瑩倉惶鎖其外門而逸,士馬既至,瑩誤鎖小童一人在捨中,卻回將開門,則營幕施列,不敢窺犯而去。

其後或勝或敗,兵勢不常,市肆半被焚翾。

或逆徒所據,或家軍所收,十餘月日,方至誅殄。

罷兵之後,瑩所居六七間,扃趯如常,籬垣完備。

及開趯,小童安然,問其故,雲門閉之後,有一童子,青衣,年可十三四,雲老君令與其嬉戲。

良久,引去一大宅內,得飲食果實。

餐啗了卻,與童子為伴遊戲。

如半日頃,即聞老君令其添香,才炷香了,即聞開門之一聲 。

瑩入門時,香煙未歇,問其鬥戰火燭、鄰里焚燒、驚怕之事,一無所聞。

是則十月戰爭,比鄰灼熱,如同頃刻,殊不覺知。

列肆並焚,其家獨在,非大聖神通之力,孰能及於此乎!瑩亦自此棲心玄門,探真慕道,將有長往之志。

尋離鄉邑,莫知所之,只領此童而去。

----------------------------------------

◎姚鵠修老君殿驗

台州刺史姚鵠,因游天台山天台觀,命於講堂後鑿崖伐木,創老君殿焉。

將平基址,於巨石下得石函,方可三尺。

發之,中有小石函,得丹砂三兩,玉簡一枚。

長九寸、闊二寸、厚五六分,上有文曰:海水竭,台山缺,皇家寶祚無休歇。

具以上聞,敕曰:上天降祉,厚地呈祥,爰有白簡之靈書,出於玄元之寶殿,告國祚廷洪之兆,示坤珍啟迪之符。

惟此休征,實為上瑞,宣付史館,頒示萬方。

乃鹹通十三年壬辰之歲也。

鵠塑老君像,而山中土石相渾,求訪極難。

夢青童告之曰:殿東丈餘,所有土如堊,可以用之。

求而果得,塑太上之容,侍衛凡八九身,土無餘矣。

既成,天儀粲然,睟容伊穆。

月玄日角,若載誕於渦川;雙柱三門,疑表靈於相野。

洎潔齋以贊之,則景氣融空,奇光煒爍,似間笙磬絲竹之音,鹹以為休瑞。

昔桐柏初構天尊之堂,有雲五色,浮靄其上,三井有異,雲氣入堂,復出者三書於國史,以紀符應。

清河崔尚碑文詳焉。

此聖祖殿亦自有記。

----------------------------------------

◎楊鬧兒奉事老君驗

成都楊鬧兒,父母崇道,常奉事老君,一精一勤不擔鬧兒在軍伍中,於金堂把截,為敵人擒虜,往南山寨中,不被傷殺。

晝夜常念老君,願再見父母。

忽夢老君賜雲一朵,令童子引之,送於平地。

童子曰:可以歸矣。

及覺,已出山寨,因得還家。

到家之日,父母為其作百日齋矣。

分類:道教書籍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雲笈七簽
卷一 道德部卷二 混元混洞開闢劫運部卷三 道教本始部卷四 道教經法傳授部卷五 經教相承部卷六 三洞經教部卷七 三洞經教部本文卷八 三洞經教部經釋卷九 三洞經教部經釋卷十 三洞經教部經卷十一 三洞經教部經二卷十二 三洞經教部經三卷十三 三洞經教部經四卷十四 三洞經教部經五卷十五 三洞經教部經六卷十六 三洞經教部經七卷十七 三洞經教部經八卷十八 三洞經教部經九卷十九 三洞經教部經十卷二十 三洞經教部經十一卷二十一 天地部一卷二十二 天地部二卷二十三 日月星辰部一卷二十四 日月星辰部二卷二十五 日月星辰部三卷二十六 十洲三島部卷二十七 洞天福地部卷二十八 二十八治部卷二十九 稟生受命部一卷三十 稟生受命部二卷三十一 稟生受命部三卷三十二 雜修攝部一卷三十三 雜修攝部二卷三十四 雜修攝部三卷三十五 雜修攝部四卷三十六 雜修攝部五卷三十七 齋戒部卷三十八 說戒部一卷三十九 說戒部二卷四十 說戒部三卷四十一 雜法部卷四十二 存思部一卷四十三 存思部二卷四十四 存思部三卷四十五 秘要訣法部一卷四十六 秘要訣法部二卷四十七 秘要訣法部三卷四十八 秘要訣法部四卷四十九 秘要訣法部五卷五十 秘要訣法部六卷五十一 秘要訣法部七卷五十二 雜要圖訣法部卷五十三 雜秘要訣法部卷五十四 魂神部一卷五十五 魂神部二卷五十六 諸家氣法部一卷五十七 諸家氣法部二卷五十八 諸家氣法部三卷五十九 諸家氣法部四卷六十 諸家氣法部五卷六十一 諸家氣法部六卷六十二 諸家氣法部七卷六十三 金丹部一卷六十四 金丹部二卷六十五 金丹部三卷六十六 金丹部四卷六十七 金丹部五卷六十八 金丹部六卷六十九 金丹部七卷七十 金丹部八卷七十一 金丹部九卷七十二 金丹部十卷七十三 金丹部十一卷七十四 方藥部一卷七十五 方藥部二卷七十六 方藥部三卷七十七 方藥部四卷七十八 方藥部五卷七十九 符圖部一卷八十 符圖部二卷八十一 庚申部一卷八十二 庚申部二卷八十三 庚申部三卷八十四 屍解部一卷八十五 屍解部二卷八十七 諸真要略部卷八十八 仙籍旨訣部卷八十九 諸真語論部卷九十 七部語要部卷九十一 七部名數要記部卷九十二 仙籍語論要記部一卷九十三 仙籍語論要記部二卷九十四 仙籍語論要記部三卷九十五 仙籍語論要記部四卷九十六 讚頌部讚頌歌卷九十七 讚頌部歌詩卷九十八 讚頌部詩讚辭卷九十九 讚頌部贊詩詞卷一百 紀傳部紀一卷一百一 紀傳部紀二卷一百二 紀傳部紀三卷一百三 紀傳部傳一卷一百四 紀傳部傳二卷一百五 紀傳部傳三卷一百六 紀傳部傳四卷一百七 紀傳部傳五卷一百八 紀傳部傳六卷一百九 紀傳部傳七卷一百一十 紀傳部傳八卷一百一十一 紀傳部傳九卷一百一十二 紀傳部傳十卷一百一十三 紀傳部傳十一卷一百一十四 經傳部傳十三卷一百一十五 紀傳部傳十四卷一百一十六 紀傳部傳十五卷一百一十七 靈驗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靈驗部二卷一百一十九 靈驗部三卷一百二十 靈驗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靈驗部五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