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笈七簽》卷九十二 仙籍語論要記部一:安妃告曰:沖風繁激,將不能伐君之正性;絕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雲笈七簽》卷九十二 仙籍語論要記部一

雲笈七簽

卷九十二 仙籍語論要記部一

◎眾真語錄

安妃告曰:沖風繁激,將不能伐君之正性;絕飆勃郁,焉能回己之清淳?爾乃空中自吟,虛心待神,營攝百絕,棲澄至真。

當使憂累靡干於玄宅,哀念莫撓於絳津。

太上曰:高才英秀,惟酒是<身除>,麥櫱薰心,性情顛倒。

破壞十善,興隆十惡,四達既荒,六通亦塞。

天尊曰:一切眾生,久一習一 顛倒。

心想雜亂,隨逐諸塵。

捨一取一,無暫休止。

猶如猿猴,游於林澤,跳躑奔趨,不可禁止。

是諸凡夫,心性亦爾。

游五欲林,在六根澤。

縱逸騰躍,不可拘制。

又曰:人情難制,猶如風中豎幡,飄飄不止。

或思作偽,以邀名譽。

《定志經》云:人既受納有形,形染六情。

六情一染,動之弊穢。

惑於所有,昧於所無。

因務因緣,以此而發。

招引罪垢,歷世彌積。

輪迴於三界,漂浪而忘反;流轉於五道,長淪而弗悟。

嬰抱痛毒,不能自知;馳神惶悸,惟罪是履。

太上曰: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故與時爭之者昌,與人爭之者凶。

是以兵甲而無所陳之,以其不爭。

夫不祥者,人之所不爭。

垢辱者,人之所不欲。

能受人所不欲,則足矣。

得人所不爭,則寧矣。

《妙真經》曰:視過其目,明不居;聽過其耳,一精一洩漏;愛過其心,神出去。

牽過於利動惕懼。

結連一黨一 友,以自助者,此非真也。

又曰:罪莫大於一婬一,禍莫大於貪,咎莫大於僣。

此三者,禍之車也。

小則亡身,大則殘家。

道言:吉凶禍福,窈寞中來。

其災禍也,非富貴者請而可避;其榮盛也,非貧賤者欲而可得。

蓋修福則善應,為惡則禍來。

天尊曰:氣不可極,數難可窮。

死而復生,幽而復明。

天地運轉,如車之輪。

人之不滅,如影隨形。

故難終也。

《妙林經》:天尊曰:夫有為生死,眾生漂浪,如虛中雲,如空中色,如谷中響,如水中月,如鑒中象,如熱中炎,如電中火,如聾中聽,如盲中視,如啞中言,如二頭鶴,如三足雞,如龜中毛,如兔中角。

如是無明,貪著愛見,生死之本,亦復如是。

必竟皆空,不可論說。

辟如燈滅,不可尋求。

生死本空,亦復如是。

如大猛火,如四毒蛇,不可親近。

生死之法,亦復如是。

天尊告聖行真士曰:若復有人,於諸法中生有見心,捨於穢土,求三清樂。

捨眾生身,求真道相。

欲斷煩惱而入無為,求利諸見乃得寂滅。

如是等相,我說此人名大邪見。

譬如愚人畏於大地而欲走避,所至之處不離大地。

眾生亦耳。

畏生死身疾,捨三界有心,厭離所得之身,不離生死。

如是眾生,未能見法,求真道相,深實可哀。

真道相者,名為不作,無起無滅,非有非無,非常非斷,非大非小,非色非心。

能體如此,名為修一習一 ,真道正行。

又告聖行真士曰:世間眾生,無明重暗,真道在身,莫能睹見。

譬及愚人,東西馳走,求覓空色,而不能知即色是空。

一切世間,亦復如是。

心性馳走,欲求真道,不知身心,即是真道。

又如愚人,但見竹木,而不知火。

捨木求火,四散奔走。

一切世間,亦復如是。

捨身求道,不知道在身中爾。

又如愚人捨形求影,默聲求響,而不知形是影根,聲為響本。

以是當知世間邪見,煩惱熾盛,猶荊棘林,如蒺藜園,不可親近。

我今宣示汝等,令知將來三清,不離煩惱;令知大道不在他方,但觀身心,修一習一 正道,自然解脫。

天尊告遍通真士曰:一切眾生心法如生。

雲何一切眾生心法如生?一切眾生,本有生邪?若有生者,生從何有?一切眾生,本無生邪?若無生者,見有生身,汝眾今見身有耶?見身無耶?遍通答言:我等今眾見身是無,何以故?前色滅己,後色生故。

天尊曰:心法亦爾。

非有非無,唸唸生滅。

前心滅故不為後因,後心生故不為前果。

是故我言,一切眾生心法如生。

遍通又問曰:一切眾生心法如生,生法見生,生法如心,心可見耶?天尊答曰:心法可見。

欲見心法,還如見生。

生無方所,欲見心法,亦無方所。

遍通又問:心法如生,俱無方所,雲何安慰令得安樂?天尊答言:身可安耶?遍通曰:身法唸唸,不可安慰。

天尊曰:心法亦然,不可安慰。

遍通又問:既不可安,雲何向言安慰其心令得樂耶?天尊答曰:為見有身,故令安慰。

既安慰,已知心非有,亦復非無,名得真心,故得安樂。

《保聖纂要》曰:情者,魂之使;性者,魄之吏。

情生於一陰一,以起造;性生於一陽一,以治理。

一陽一仁一陰一貪,故情有利慾,性有仁和。

一精一多則魂魄強,氣少則情性弱。

情性為嗜欲亂之,由素絲染於五色也。

又曰:人之情性,為利慾之所敗,如冰雪之曝日,草木之沾霜,皆不移時而消壞矣。

冰雪以不消為體,而盛暑移其真;草木以不凋為質,而大寒奪其性。

人有久視之命,而嗜欲滅其壽。

若能遵引盡理,則長生罔極。

又曰:神者魂也,降之於天;鬼者魄也,經之於地。

是以神能服氣,形能食味。

氣清則神爽,形勞則魄濁。

服氣者綿綿而不死,身飛於天;食味者混混而殂,形歸於地。

理之自然也。

《仙經》曰:有者因無而生,形者須神而立。

故有為無之宮,形乃神之宅。

莫不全宅以安主,修身以養神。

若氣散歸空,遊魂為變。

火之於燭,燭靡則火不居;水之於堤,堤壞則水不存。

魂勞神散,氣竭命終矣。

又曰:人常失道,非道失人;人常去生,非生去人。

養神者,慎勿失道;為道者,慎勿失生。

道與生相守,神與氣相保,形神俱久矣。

聖母元君曰:功術之秘者,惟符藥與氣也。

符者,三光之靈文,天真之信也。

藥者,五行之英,華池之一精一液也。

氣者,一陰一陽一之和,萬物之靈爽也。

此三者,致道之機要,求仙之所寶也。

又曰:凡人有一千惡者,後代襖逆,二千惡者為一奴一廝,三千惡者六疾孤窮,四千惡者惡病流徙,五千惡者為五獄鬼,六千惡者為二十八獄囚,七千惡者為諸方地獄徒,八千惡者墮寒冰獄,九千惡者入無邊底獄,一萬惡者墮薛荔獄。

萬惡之基,起於三業。

一一相生,以至於萬惡。

墮薛荔獄者,永無原期,渺渺終天,無由濟援,得不痛哉?夫人覺有一惡,急宜改而不犯者,去道近矣。

若為魔邪所幹者。

當洗心責己,悔過自修,即可反惡為善矣。

人有一善,則心定神安。

有十善則氣力強壯,有百善則寶瑞降之,有千善則後代神真,有二千善則為聖真仙將吏,有三千善則為聖真仙曹掾,有四千善則為天下師聖真仙主統,有五千善則為聖真仙魁師,有六千善則為聖真仙卿大夫,有七千善則為聖真仙公王,有八千善則為聖真仙皇帝,有九千善則為元始五帝君,有萬善則為太上玉皇帝。

元君曰:萬善之基,亦在三業。

十善相生,至千萬善。

行善益算,行惡奪算。

賞善罰惡,各有職司。

報應之理,毫分不失。

長生之本,惟善為基也。

又曰:專一精一養神,不為物雜,謂之清。

反神服氣,安而不動,謂之靜。

制念以定志,靜身以安神,寶氣以存一精一。

思慮兼忘,冥想內視,則身神並一。

身神並一,則近真矣。

道曰:凡人遇我以禍者,我當以福往。

是故福之氣常至此,害之氣重徒還在於彼,此學道者之行也。

徐來勒問曰:何謂兼忘?高玄真一人曰:「一切凡夫,從氣氤氳際而起愚癡,染著諸有,雖積功勤,不能無滯。

故使備定,除其有滯。

有滯雖淨,猶滯於空。

空有雙淨,故曰兼忘。

是故名初入正觀之相。

《盟威經》云:道無不在,在師為師,在經為經,不離中矣。

《寶玄經》云:裁製偏邪,同歸中正。

能返本流末,還至本源。

源即道也。

道無形狀,假言象以為津。

既言沖用,用實無物。

《三皇經》曰:天下無常,豈有堅固者?故急當厭遠之,求索自然,以脫身耳。」

又曰:「萬物無有常,成者皆不久完。

三光明冥,天地常照然。

《黃老玄示經》曰:道者不可以言傳,欲使學者,述書以相授,然可得聞也。

夫善述事者,必通其言。

善言詞者,必通其意。

其意若通,道可得也。

夫天地之初,知其無聯也。

入於虛無者,知其有實也。

故云:其以成法,其初始終也。

是以聖人見有書,即知本無書也;聞其言,即知其本無言也。

見書知言,聞言知意,知意即知道也。

知道即知其可以口言,不可以書傳也。

故真一人以神聽,聽可尊也;聖人以身教,教可珍也。

太上告王母曰:夫人受天地之氣生。

氣之來也,謂之一精一。

一精一之媾也,謂之靈。

靈之變也,之謂神。

神之化也之謂魂。

隨魂往來之謂識。

隨魂出入之謂魄。

主管一精一魄之謂心。

心有所從之謂情。

情有所屬之謂意。

意有所指之謂志。

志有所憶之謂思。

思而遠慕之謂慮。

慮而用事之謂智。

智者,盡此諸見者也。

夫性者,靜也;氣者,動也。

動靜一如,內外和順,非至人安能措心於此哉!術藏於內,隨務應變;法設於外,適時御民。

民用其道而不知其數者,術也。

懸教設令以示民者,法也。

氣變萬物而不見其象,術化萬民而不見其形。

故天以氣為靈,王以術為神。

《四等智慧觀身經》云:夫道者,要在行合冥科,積善內足,然後始涉大道之境界。

若自不能爾,皆為徒勞於風塵耳!無益生命之修短也。

道在我,不由彼。

惟慈,惟愛,惟善,惟忍。

能行此四等,乃與道為鄰耳。

《老君戒經》云:惡人者,胎於?離薄之一精一,形於芻狗之類。

魂微魄盛,一屍一毒腹滿。

人面蟲心,體性狼狼。

嫉妒蛆蠣,常懷一陰一賊。

壞成作敗,言則噭嘅,自遇如玉,遇人如土。

一陽一推鬼黠,不計殃咎。

昔有一人,不念居業,專行偷盜,入大臣家,此入夜作狗形,既到其家,值其大功德。

吾時見此偷往作狗形,吾即叱之,令長作狗,使常?御巨石還此大臣家,積以為山。

《明威經》云:一婬一犯內外,逼掠非偶,翻覆一陰一陽一,公私戚屬,相通姦狡,異類襖一交一 。

《本行經》云:昔有國王元慶,放心於愛慾之門。

值劫運終,寄胎於洪氏之胞。

上天以其先身好色,故轉為女子,遂其先好也。

《太平經》云:何謂為多言?然一言而致大凶,是為上多言人也。

一言而致辱,是為中多言人也。

一言而見窮,是為下多言人也。

夫古今聖賢也,出言文辭滿天地之間,尚苦其少有不及者,故災害不絕。

後生賢聖,復重言之,天下以為法,不敢厭其言也。

故言而除害者,常苦其少。

是以善言無多,惡言無少。

故古之聖人將言也,皆思之。

聖心出而成經,置為人法。

愚者出言,為身災害,還以自傷。

《真誥》曰:夫百思纏胸,寒熱破神。

營此官務,當此風塵,口言吉凶之會,身扇得失之門。

眾憂若是,萬慮若此。

雖有真心,固不為篤。

抱道不行,握寶不用,而自然望頭不白者,亦希聞也。

在官無事,夷真內煉,紛錯不穢,其聰明爭競不一交一 於心胸者,此道士之在官也。

《太清中經》云:慎無賣吾以求寶也,慎無傳吾非其人也,慎無閉吾絕其學也。

傳吾學者昌,閉塞吾學者,雖獨行之,必遇天殃。

傳吾道者,當法則天地、一江一 河、淮海。

法則天地者,何等不生?何等不成?法則一江一 河淮海者,何水不流?何川不行?

《西升經》云:欲者,凶害之根也;無者,天地之元也。

莫知其根,莫識其元,是故聖人去欲入無,以輔其身。

《洞神誡身保命篇》云:黃帝曰:聖人保命之最,莫尚於身心。

利害身心,豈過於善惡?善惡所起,本於心。

心法不住,攀緣是用。

所緣者名曰境界,能緣者名曰之心。

故萬品所起,萬過於心。

萌於心者,名曰行業。

行業所操,名曰善惡。

故縱慾為惡,息貪為善。

善者能為濟俗出塵之益,惡者必作敗德染穢之資。

故聖人知無形而用者,心也;形不自運者,身也。

然心不記於身,則不能顯班備用;身不藉於心,則亡滅不起。

故身心體異而理符,致用萬善而趣一。

故能表裡為用,動靜相持。

身無獨往,為心所使。

心法不靜,惟欲攀緣。

身量無涯,納行不息。

故心為凡聖之根,身為苦樂之聚。

聖人知患生於心,愆必由己,是以清心除患,潔志消愆。

凡俗之流,其即不然。

肆情縱慾,不知欲出於心;侮慢矜奢,不知慢生於己。

惟騁愚暴,不顧其身。

故以禍難所階,由之不識危亡,自此日用不知,故聖達愍愚而垂教也。

分類:道教書籍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雲笈七簽
卷一 道德部卷二 混元混洞開闢劫運部卷三 道教本始部卷四 道教經法傳授部卷五 經教相承部卷六 三洞經教部卷七 三洞經教部本文卷八 三洞經教部經釋卷九 三洞經教部經釋卷十 三洞經教部經卷十一 三洞經教部經二卷十二 三洞經教部經三卷十三 三洞經教部經四卷十四 三洞經教部經五卷十五 三洞經教部經六卷十六 三洞經教部經七卷十七 三洞經教部經八卷十八 三洞經教部經九卷十九 三洞經教部經十卷二十 三洞經教部經十一卷二十一 天地部一卷二十二 天地部二卷二十三 日月星辰部一卷二十四 日月星辰部二卷二十五 日月星辰部三卷二十六 十洲三島部卷二十七 洞天福地部卷二十八 二十八治部卷二十九 稟生受命部一卷三十 稟生受命部二卷三十一 稟生受命部三卷三十二 雜修攝部一卷三十三 雜修攝部二卷三十四 雜修攝部三卷三十五 雜修攝部四卷三十六 雜修攝部五卷三十七 齋戒部卷三十八 說戒部一卷三十九 說戒部二卷四十 說戒部三卷四十一 雜法部卷四十二 存思部一卷四十三 存思部二卷四十四 存思部三卷四十五 秘要訣法部一卷四十六 秘要訣法部二卷四十七 秘要訣法部三卷四十八 秘要訣法部四卷四十九 秘要訣法部五卷五十 秘要訣法部六卷五十一 秘要訣法部七卷五十二 雜要圖訣法部卷五十三 雜秘要訣法部卷五十四 魂神部一卷五十五 魂神部二卷五十六 諸家氣法部一卷五十七 諸家氣法部二卷五十八 諸家氣法部三卷五十九 諸家氣法部四卷六十 諸家氣法部五卷六十一 諸家氣法部六卷六十二 諸家氣法部七卷六十三 金丹部一卷六十四 金丹部二卷六十五 金丹部三卷六十六 金丹部四卷六十七 金丹部五卷六十八 金丹部六卷六十九 金丹部七卷七十 金丹部八卷七十一 金丹部九卷七十二 金丹部十卷七十三 金丹部十一卷七十四 方藥部一卷七十五 方藥部二卷七十六 方藥部三卷七十七 方藥部四卷七十八 方藥部五卷七十九 符圖部一卷八十 符圖部二卷八十一 庚申部一卷八十二 庚申部二卷八十三 庚申部三卷八十四 屍解部一卷八十五 屍解部二卷八十七 諸真要略部卷八十八 仙籍旨訣部卷八十九 諸真語論部卷九十 七部語要部卷九十一 七部名數要記部卷九十二 仙籍語論要記部一卷九十三 仙籍語論要記部二卷九十四 仙籍語論要記部三卷九十五 仙籍語論要記部四卷九十六 讚頌部讚頌歌卷九十七 讚頌部歌詩卷九十八 讚頌部詩讚辭卷九十九 讚頌部贊詩詞卷一百 紀傳部紀一卷一百一 紀傳部紀二卷一百二 紀傳部紀三卷一百三 紀傳部傳一卷一百四 紀傳部傳二卷一百五 紀傳部傳三卷一百六 紀傳部傳四卷一百七 紀傳部傳五卷一百八 紀傳部傳六卷一百九 紀傳部傳七卷一百一十 紀傳部傳八卷一百一十一 紀傳部傳九卷一百一十二 紀傳部傳十卷一百一十三 紀傳部傳十一卷一百一十四 經傳部傳十三卷一百一十五 紀傳部傳十四卷一百一十六 紀傳部傳十五卷一百一十七 靈驗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靈驗部二卷一百一十九 靈驗部三卷一百二十 靈驗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靈驗部五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