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笈七簽》卷三十六 雜修攝部五:《抱朴子》曰:道以為流水不腐、戶樞不蠹,以其勞動故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雲笈七簽》卷三十六 雜修攝部五

雲笈七簽

卷三十六 雜修攝部五

◎玄鑒導引法

《抱朴子》曰:道以為流水不腐、戶樞不蠹,以其勞動故也。

若夫絕坑停水,則穢臭滋積;委木在野,則蟲蠍太半。

真一人遠取之於物,近取之於身。

故上天行健而無窮,七曜運動而能久。

小人一習一 勞而湛若,君子優遊而易傷。

馬不行而腳直,車不駕而自朽。

導引之道,務於詳和,俛仰安徐,屈伸有節。

導引秘經,千有餘條。

或以逆卻未生之眾病,或以攻治已結之篤疾。

行之有效,非空言也。

今以易見之事,若令食而即臥,或有不消之疾,其劇者發寒熱症堅矣。

飽滿之後,以之行步,小小作務,役搖肢體,及令人按摩,然後以臥,即無斯患。

古語有「三疾」之言,暮食太飽,居其一焉。

暮食既飽,便以寢息,希不生疾,故無壽也。

諸風瘑疾,鮮不在臥中得之。

臥則百節不動,故受邪氣,此皆病然可見。

近魏華佗以五禽之戲教樊阿,以代導引,食畢行之,汗出而已,消谷除玻阿行之,壽百餘歲。

但不知餘術,故不得大延年。

一則以調營衛,二則以消谷水,三則排卻風邪,四則以長進血氣。

故老君曰: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言人導引搖動,而人之精神益盛也。

導引於外,而病癒於內,亦如針艾攻其滎俞之源,而眾患自除於流末也。

導引一十三條如後:

第一、治短氣。

結跏趺坐,兩手相叉,置玉枕上,以掌向頭,以額著地,五息止。

第二、治大腸中惡氣。

左手按右手指,五息;右手按左手指,亦如之。

第三、治腸中水癖。

以左手指向天,五息;以右手指拄地,左足伸,右足展,極伸,五息止。

第四、治小腸中惡氣氣。

先以左手叉腰,右手指指天極,五息止;右手亦如之。

第五、治腰脊間悶。

結跏趺坐,以掌相按置左膝上,低頭至頰右,五息。

外左回左膝上,還右膝而轉,至五匝止。

右亦如之,謂之腰柱。

第六、治肩中惡氣。

以兩手相叉,拊左脅,舉右手肘,從乳至頭,向右轉,振摘之,從右抽上,右振五過止。

第七、治頭惡氣。

反手置玉枕上,左右搖之,極,五息止。

第八、治腰脊玻兩手叉腰,左右搖肩,至極,五息止。

第九、治胸中。

以兩手叉腰,左右曲身,極,五息止。

第十、治肩中勞疾。

兩手相叉,左右擗之,低頭至膝,極,五息止。

第十一、治皮膚煩。

以左右手上振兩肩,極,五息止。

第十二、治肩胛惡注。

左右如挽弓,各五息止。

第十三、治膊中注氣冷痺。

起立,一足蹋高,一足稍下,向前後掣之,更為之各二七。

無病亦常為之,萬疾不生。

----------------------------------------

◎按摩法

按摩日三遍,一月後百病併除,行及奔馬,此是養身之法。

兩手相捉紐綟,如洗手法。

兩手淺相叉,翻覆向胸。

兩手相叉,共按褷左右同。

兩手相重按褷,徐徐捩身,如挽五石弓左右同。

兩手拳,向前築左右同。

又如拓石左右皆同。

以拳卻頓,此是開胸法左右同。

大坐,斜身,偏拓如排山左右同。

兩手抱頭宛轉褷上。

此是抽腦法。

兩手據地,縮身曲脊,向上三舉,以手杖槌脊上左右同。

大坐伸腳三,用手掣向後左右同,立地反拗三舉,兩手拒地回顧,此乃虎視法左右同。

兩手急相叉,以腳踏地左右同。

起立,以腳前後踏左右同。

大坐,伸腳,當手相勾,所伸腳著膝上,以手按之左右同。

凡一十八勢。

但老人日能行之三遍者,常補益延年續命,百病皆除,進食,眼明,輕健,不復疲也。

----------------------------------------

◎食氣法

養生之家,有食氣之道。

夫根植華長之類,蚑行蠕動之屬,莫不仰氣以然。

何為能使人飽乎?但食之有法,道家秘之,須其人乃傳,俗人無緣得之知。

苟得其道,所甚易也。

非唯絕谷,抑亦辟百毒,卻千邪,百姓日用而不知。

《仙經》云:食氣法,從夜半至日中六時為生氣,從日中至夜半六時為死氣,唯食生而吐死,所謂真一人服六氣也。

----------------------------------------

◎食氣絕谷法

向六旬六戊,從九九至八八、七七、六六、五五而飽,或念天蒼,或思黃帝,或春引歲星之氣,以肝受之其餘四方皆然。

初為之,頗有小瘦,行四旬已上,顏色轉悅,體力漸壯,白髮更黑,落齒更生,負重履嶮,勝於食谷時。

余見十餘人,為之皆七八十歲,丁健體輕而耐寒暑,有真驗,非虛傳也。

善其術者,可以攻遣百病,消逐邪風。

及中惡卒急,一屍一注所忤,心腹切痛,瘟虐溪毒,引氣驅之,不過五六十通,無不即除。

又行氣久多而斷谷最易,唯有胎息之法獨難。

所謂胎息者,如人未生在胎之中時,氣久息也。

一習一 則能息鼻口氣,如已息鼻口氣,則可居水底積日矣。

又治金瘡,以氣吹之,血斷痛止。

又蛇虺毒蟲中人,皆禁之即愈。

或十數里便遙治之,呼其姓名而咒之,男呼我左,女呼我右,皆愈。

此所共知。

孫先生曰:旦夕者,是一陰一陽一轉換之時。

日旦五更初,一陽一氣一陰一至,頻伸眼開,是上生氣,名曰一陽一息而一陰一消;暮日入後,一陰一氣至,凜然,時坐睡倒時,是下生氣至,名曰一陽一消一陰一息。

暮日入後,天地、日月,山川、一江一 海,人畜、草木,一切萬物,體中代謝往來,一時休息,一進一退,如晝夜之更始,又如海水之朝夕,是天地之道耳。

面晌午,展兩手於膝上,徐按捺肢節,口吐濁氣,鼻引清氣。

凡吐者,去故氣,引生氣也。

《經》云:玄牝門,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言鼻是天之門戶,可以出納一陰一陽一生死之氣也。

良久,徐徐乃以手左拓右拓,上拓下拓,前拓後拓,瞋目張口,叩齒摩眼,抱頭拔耳,挽須挽腰,咳嗽發一陽一振動也。

雙作只作,反手為之,然掣足仰展八十九十而止,仰下徐徐定心,作止息之法,見空中元和氣,下入鳩尾際,漸漸頃如雨,晴雲入山,自皮肉至骨至腦,漸漸入腹中,四肢、五臟皆受其潤,如流水滲入地,地徹即覺達於湧泉。

腹中有聲、汨汨然、意每存之,不得外緣,即便覺無氣若徹,即手體振動,兩腳膝帟屈,亦令床 有聲拉拉然,則名一通兩通,乃至日別得三通,覺身體悅懌,膚色滋潤,耳目精明,令人養美力健,百病皆去。

行之五年、十年,長存不忘,得滿千萬通,去仙不遠也。

----------------------------------------

◎攝生月令 ──朝請大夫撿校太子左贊善大夫上柱國姚稱集

夫攝生大體,略有三條:所為吐納練藏,胎津駐容;其次餌芝術,飛伏丹英;其三次五穀資眾味。

終古不易者,生生性命,必繫於茲也。

氣之與藥,具摽別卷。

今所撰集,用食延生,順時省味者也。

按《扁鵲論》曰:食能排邪而安藏腑,神能爽志以資血氣。

攝生者氣正則味順,味順則神氣清,神氣清則合真之靈全,靈全則五邪百病不能幹也。

故曰水濁魚瘦,氣昏人玻夫神者,生之本;本者,生之真。

大用則神勞,大勞則形疲也。

按彭祖《攝生論》曰:目不視不正之色,耳不聽不正之一聲 ,口不嘗毒糲之味,心不起欺詐之謀,此之數種,乃亡魂喪一精一,減折?弄壽者也。」

按《枕中傳》曰:五味者,五行之氣也,應感而成,人即因五味而生,亦因五味而消。

按《黃帝內傳》曰:食風者靈而延壽,食谷者多智而勞神,食草者愚癡而足力,食肉者鄙勇而多嗔,服氣者長存而得道。

《孫氏傳》曰:五味順之則相生,逆之則相反。

夫人食,慎勿慍怒,勿臨食上說不祥之事,勿吞嚥忽逐,必須調理安詳而後食。

《黃帝內傳》曰:春宜食甘,甘走肉,多食甘則痰溢,皮膚粟起。

夏宜食辛,辛走氣,多食辛則氣躁好蹎。

秋宜食酸,酸走骨,多食酸則筋縮、骨中疼。

冬宜食鹹,鹹走血,多食鹹則血澀、口乾。

多食苦則嘔逆而齒疏。

《養生傳》曰:凡人雖常服餌,不知養生之道,必不全其真也。

《小有經》曰:才所不勝而強思之,傷也;力所不任而強舉之,傷也;深憂重喜,皆有傷也。

《抱朴子》曰:一人之身,一國之象;胸腹之位,猶宮室也;四肢之列,猶郊境也;骨節之分,猶百官也;神猶君也,血猶民也。

《養生傳》曰:一日之忌,暮勿飽食;一月之忌,暮勿大醉;一歲之忌,慎勿遠行;永久之忌,勿向西、北二方大小便,露赤也。

孟春<坤><乾>泰斗建寅,日在虛,律中太簇,五將東方,月德丙,月合辛,生氣子,天利卯,五富亥,月殺丑,月厭戌,九空辰,死氣午歸忌丑,往亡寅,大敗甲寅,血忌丑

孟春,是月也,天地俱生,謂之發一陽一,天地資始,萬物化生。

夜臥早起,以緩其形,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君子固密,無洩真氣。

其藏肝木,位在東方。

其星歲,正月、二月、三月,其卦震,其地青州,其書《詩》,其樂瑟,其帝靈威仰,其神勾芒,青龍為九天,白虎為九地,其蟲魚,其畜犬,其穀麥,其果梅,其菜韭,其味酸,其臭腥,其色青,其聲怒,其液泣。

立春木相,春分木王,立夏木休,夏至木廢,立秋木囚,秋分木死,立冬木沒,冬至水胎。

仲春<震><乾>大壯斗建卯,日在室,律中夾鐘,五將北方,月德甲,月合已,生氣丑,天利辰,五富寅,月殺戌,月厭酉,九空丑,死氣未,歸忌寅,往亡已,大敗甲午,血忌未

仲春,是月也,號厭於,日和其志,平其心,勿極寒,勿極熱,安靜神氣,以法生成。

勿食黃花菜及陳菹,發宿疾,動痼氣。

勿食大蒜,令人氣壅,關隔不通。

勿食蓼子及雞子,滯人氣。

勿食小蒜,傷人志性。

勿食兔肉,令人神魂不安。

勿食狐貉肉,傷人神。

是月腎藏氣微,肝藏正王,宜淨膈去痰,宜洩皮膚,令得微汗,以散去冬一溫一 伏之氣。

是月六日、八日,宜沐浴齋戒,天祐其福。

十四日忌遠行,水陸亦不可往。

九日忌食一切魚鱉。

二十日宜修真道。

季春<澤><乾>夬斗建辰,日在婁,律中姑洗,五將西方,月德壬,月合丁,生氣寅,天利已,五富亥,月殺未,月厭申,九空戌,歸忌子,往亡申,大敗甲戊,斗一陽一,血忌寅

季春,是月也,萬物發陳,天地俱生,一陽一熾一陰一伏。

臥起俱早,勿發洩大汗,以養藏氣。

勿食韭,發痼疾,損神傷氣。

勿食馬肉,令人神魂不安。

勿食獐鹿肉等,損氣損志。

是月肝藏氣伏,心當向王,宜益肝補腎,以順其時。

是月五日,忌見一切生血物,宜齋戒靜念真籍,不營俗務。

十六日忌遠行,水陸俱不可往。

二十七日宜沐裕是月火相水死,勿犯西北風。

勿久處濕地,必招邪毒。

勿大汗當風,勿露體星宿下,以招不祥之事。

孟夏<乾><乾>乾斗建已,日在昴,律中仲呂,五將南方,月德庚,月合乙,生氣卯,天利午,五富申,月殺辰,月厭未,九空未,死氣酉,歸忌丑,往亡亥,大敗丁巳,斗一陽一,血忌申

孟夏,謂之播秀,天地始一交一 ,萬物並實。

夜臥早起,思無怒,勿洩大汗。

夏者,火也。

位在南方,其藏心,其星熒惑,時四月、五月、六月。

其六月屬土,大王於此月,其地楊州,其書《禮》,其樂竽,其帝赤熛一弩一,其神祝融。

硃雀為九天,玄武為九地。

其蟲鳳,其畜羊,其谷麻,其果杏,其菜薤,其味苦,其臭焦,其色赤,其聲呼,其液汗。

立夏火王,夏至火相,立秋火休,秋分火廢,立冬火囚,冬至火死,立春火沒,春分火胎。

仲夏<乾><巽>遘斗建午,日在參,律中往蕤賓,五將東方,月德丙,月合辛,生氣辰,天利未,五富亥,月殺丑,月厭午,九空卯,死氣戌,歸忌寅,往亡卯,大敗丁酉,血忌卯,斗一陽一

仲夏,是月也,萬物以成,天地化生。

勿以極熱,勿大汗當風,勿曝露星宿,皆成惡疾。

勿食雞肉,生癰疽、漏瘡。

勿食蛇蟮等肉,食則令人折?弄壽,神氣不安。

慎勿殺生。

是月肝臟以病,神氣不行,火氣漸壯,水力衰弱,宜補腎助肺,調理胃氣,以助其時。

是月八日,忌遠行涉,水陸並不可往,宜安心靜慮,沐浴齋戒,必得福慶之事。

是月切忌西北不時之風,此是邪氣,犯之令人四肢不通,致百關無力。

季夏<乾><艮>遁斗建未,日在東井,律中林鐘,五將北方,月德甲,月合巳,生氣巳,天利申,五富寅,月殺戌,月厭巳,九空子,死氣亥,歸忌子,往亡午,大敗丁丑,血忌酉

季夏,是月也,法土重濁,主養四時,萬物生榮。

增鹹減甘,以資腎藏。

勿食羊血,損人神魂,少志健忘。

勿食生葵,必成水癖。

是月腎藏氣微,脾臟獨王,宜減肥濃之物,宜助腎氣,益固筋骨,切慎賊邪之氣。

六日沐浴齋戒,絕其營俗。

二十四日忌遠行,水陸俱不可往。

是月不宜起土功,威令不行,宜避一溫一 氣。

勿以沐浴後當風。

勿專用冷水浸手足,慎東來邪風,犯之令人手癱緩,體重氣短,四肢無力。

孟秋<乾><坤>否斗建申,日在張,律中夷則,五將北方,月德壬,月合丁,生氣午,天利酉,五富已,月殺未,月厭辰,九空酉,死氣子。

歸忌丑,往亡酉,大敗庚申,血忌辰

孟秋,謂之審,天地之氣以急正氣,早起早臥,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形,收斂神氣。

秋者,金也。

位在西方,其星太白,時七月、八月、九月,其卦允,其地蔡州,其書《春秋》,其樂磬,其帝少昊,其神蓐收,白虎為九天,青龍為九地,其蟲虎,其畜雞,其谷黍,其果桃,其菜蔥,其味辛,其死膻,其色白,其聲哭,其液唾。

立秋金相,秋分金王,立冬金休,冬至金廢,立春金囚,春分金死,立夏金沒,夏至金胎。

仲秋<巽><坤>觀鬥建酉,日在翼,律中南呂,五將南方,月德庚,月合乙,生氣未,天利戌,五富已,月殺辰,月厭卯,九空酉,死氣丑,歸忌寅,往亡子,大敗庚子,血忌戌

仲秋,是月也,大利平肅,安寧志性,收斂神氣,宜增酸減辛,以養肝氣。

無令極飽,令人壅。

勿食生蜜,多作霍亂。

勿食雞肉,損人神氣。

勿食生果子,令人多瘡。

是月肝藏少氣,肺藏一獨 王,宜助肝氣,補筋養脾胃。

是月七日宜屏絕外慮,沐浴齋戒,吉。

二十九日忌遠行,水陸並不可往。

起居以時,勿犯賊邪之風,勿增肥腥物,令人霍亂。

其正毒之氣,最不可犯。

是月祈謝求福,以除宿褭。

季秋<艮><坤>剝斗建戌,日在南鬥,律中無射,五將東方,月德丙,月合辛,生氣申,天利亥,五富亥,月殺丑,月厭丑,九空寅,死氣寅,歸忌子,往亡辰,大敗庚辰,斗一陽一,血忌巳

季秋,是月也,草木凋落,眾物伏蟄,氣清,風暴為朗,無犯朗風,節約生冷,以防厲疾。

勿食諸忭,食之居痼疾。

勿食小蒜,傷神損壽,魂魄不安。

勿食蓼子,損人志氣。

勿以豬肝和餳同食,至冬成嗽病,經年不差。

是月肝藏氣微,肺金用事,宜減辛增酸,以益肝氣,助筋補血,以及其時。

勿食朅雉等肉,損人神氣。

勿食雞肉,令人魂不安,魄驚散。

十八日忌遠行,不達其所。

二十日宜齋戒,沐浴淨念,必得吉事,天祐人福。

孟冬<坤><坤>坤斗建亥,日在房,律中應鐘,五將北方,月德甲,月合巳,生氣酉,天利子,五富巳,月殺戌,月厭辰,九空亥,死氣卯,歸忌丑,往亡未,大敗癸亥,斗一陽一,血忌亥

孟冬,謂之閉藏,水凍地坼,早臥晚起,必候天曉,使至一溫一 暢,無洩大汗,勿犯冰凍,一溫一 養神氣,無令邪氣外至。

冬者,水也。

位在北方,其星辰,其時十月、十一月、十二月,其卦坎,其地分冀州,其書《週易》,其樂簫,其帝葉光紀,其神玄冥,玄武為九天,硃雀為九地,其蟲龜,其畜?,其谷大豆,其果栗,其菜藿,其味鹹,其臭腐,其色黑,其聲沉,其液唾。

立冬水相,冬至水王,立春水休,春分水廢,立夏水囚,夏至水死,立秋水沒,秋分水胎。

仲冬<坤><震>復斗建子,日在箕,律中黃鐘,五將北方,月德丁,月合壬,生氣戌,天利丑,五富巳,月殺申,月厭子,九空申,歸忌寅,往亡戌,大敗癸卯,血忌午

仲冬,是月也,寒氣方盛,勿傷冰凍,勿以炎火炙腹背,無食焙肉,宜減鹹增苦,以助其神氣。

無發蟄藏,順天之道。

勿食蝟肉,傷人神魂。

勿食螺、蚌、蟹、鱉等物,損人志氣,長一屍一蠱。

勿食經夏黍米中脯臘,食之成水癖疾。

是月腎藏正王,心肺衰,宜助肺安神,補理脾胃,無乖其時。

是月三日,宜齋戒淨念,以全神志。

二十日不宜遠行,勿暴一溫一 暖,切慎東南賊邪之風,犯之令人多汗面腫,腰脊強痛,四肢不通。

季冬<坤><澤>臨斗建丑,日在南鬥,律中大呂,五將南方,月德庚,月合乙,生氣亥,天利寅,五富申,月殺辰,月厭巳,九空巳,死氣巳,歸忌子,往亡丑,大敗癸未,血忌子

季冬,是月也,天地閉塞,一陽一潛一陰一施,萬物伏藏,去凍就一溫一 。

勿洩皮膚大汗,以助胃氣。

勿甚一溫一 暖。

勿犯大雪。

勿食豬燉肉,傷人神氣。

勿食霜死之果菜,夭人顏色。

勿食生薤,增痰飲疾。

勿食熊羆肉,傷人神魂。

勿食生椒,傷人血脈。

七日忌遠行,水陸並不吉。

一日宜沐裕是月時藏氣微,腎藏方王,可減鹹增苦,以養其神。

宜小宣,不欲全補。

是月眾一陽一俱息,水氣獨行。

慎邪風,勿傷筋骨,勿妄針刺,以其血澀,津液不行。

分類:道教書籍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雲笈七簽
卷一 道德部卷二 混元混洞開闢劫運部卷三 道教本始部卷四 道教經法傳授部卷五 經教相承部卷六 三洞經教部卷七 三洞經教部本文卷八 三洞經教部經釋卷九 三洞經教部經釋卷十 三洞經教部經卷十一 三洞經教部經二卷十二 三洞經教部經三卷十三 三洞經教部經四卷十四 三洞經教部經五卷十五 三洞經教部經六卷十六 三洞經教部經七卷十七 三洞經教部經八卷十八 三洞經教部經九卷十九 三洞經教部經十卷二十 三洞經教部經十一卷二十一 天地部一卷二十二 天地部二卷二十三 日月星辰部一卷二十四 日月星辰部二卷二十五 日月星辰部三卷二十六 十洲三島部卷二十七 洞天福地部卷二十八 二十八治部卷二十九 稟生受命部一卷三十 稟生受命部二卷三十一 稟生受命部三卷三十二 雜修攝部一卷三十三 雜修攝部二卷三十四 雜修攝部三卷三十五 雜修攝部四卷三十六 雜修攝部五卷三十七 齋戒部卷三十八 說戒部一卷三十九 說戒部二卷四十 說戒部三卷四十一 雜法部卷四十二 存思部一卷四十三 存思部二卷四十四 存思部三卷四十五 秘要訣法部一卷四十六 秘要訣法部二卷四十七 秘要訣法部三卷四十八 秘要訣法部四卷四十九 秘要訣法部五卷五十 秘要訣法部六卷五十一 秘要訣法部七卷五十二 雜要圖訣法部卷五十三 雜秘要訣法部卷五十四 魂神部一卷五十五 魂神部二卷五十六 諸家氣法部一卷五十七 諸家氣法部二卷五十八 諸家氣法部三卷五十九 諸家氣法部四卷六十 諸家氣法部五卷六十一 諸家氣法部六卷六十二 諸家氣法部七卷六十三 金丹部一卷六十四 金丹部二卷六十五 金丹部三卷六十六 金丹部四卷六十七 金丹部五卷六十八 金丹部六卷六十九 金丹部七卷七十 金丹部八卷七十一 金丹部九卷七十二 金丹部十卷七十三 金丹部十一卷七十四 方藥部一卷七十五 方藥部二卷七十六 方藥部三卷七十七 方藥部四卷七十八 方藥部五卷七十九 符圖部一卷八十 符圖部二卷八十一 庚申部一卷八十二 庚申部二卷八十三 庚申部三卷八十四 屍解部一卷八十五 屍解部二卷八十七 諸真要略部卷八十八 仙籍旨訣部卷八十九 諸真語論部卷九十 七部語要部卷九十一 七部名數要記部卷九十二 仙籍語論要記部一卷九十三 仙籍語論要記部二卷九十四 仙籍語論要記部三卷九十五 仙籍語論要記部四卷九十六 讚頌部讚頌歌卷九十七 讚頌部歌詩卷九十八 讚頌部詩讚辭卷九十九 讚頌部贊詩詞卷一百 紀傳部紀一卷一百一 紀傳部紀二卷一百二 紀傳部紀三卷一百三 紀傳部傳一卷一百四 紀傳部傳二卷一百五 紀傳部傳三卷一百六 紀傳部傳四卷一百七 紀傳部傳五卷一百八 紀傳部傳六卷一百九 紀傳部傳七卷一百一十 紀傳部傳八卷一百一十一 紀傳部傳九卷一百一十二 紀傳部傳十卷一百一十三 紀傳部傳十一卷一百一十四 經傳部傳十三卷一百一十五 紀傳部傳十四卷一百一十六 紀傳部傳十五卷一百一十七 靈驗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靈驗部二卷一百一十九 靈驗部三卷一百二十 靈驗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靈驗部五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