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笈七簽》卷二十三 日月星辰部一:《黃氣一陽一精一三道順行經》曰:日,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雲笈七簽》卷二十三 日月星辰部一

雲笈七簽

卷二十三 日月星辰部一

◎總敘日月

《黃氣一陽一精一三道順行經》曰:日,一陽一之一精一,德之長也。

縱廣二千三十里。

金物、水一精一暈於內,流光照於外。

其中有城郭人民、七寶浴池;池生青黃、赤、白、蓮花;人長二丈四尺,衣硃衣之服;其花同衰同盛。

日行有五風,故制御日月星宿遊行,皆風梵其綱。

金門之上,日之通門也。

金門之內,有金一精一冶煉之池,在西關左之分,故立春之節日,更煉魂於金門之內,耀其光於金門之外,四十五日乃止。

順行之洞一陽一宮,洞一陽一宮,日之上館也。

立夏之日,止於洞一陽一宮,吐金冶之一精一,以灌於東井之中,沐浴於晨暉,收八素之氣,歸廣寒之宮也。

月暉之圍,縱廣二千九百里,白銀琉璃水一精一映其內城郭人民與日宮同有七寶浴池,八騫之林生乎內;人長一丈六尺,衣青色之衣,常以一日至十六日采白銀琉璃煉於炎光之冶,故月度盈則光明。

比十七日至二十九日,於騫林樹下采三氣之華,拂日月之光也。

秋分之日,月宿東井之地,上廣靈之堂,乃沐浴於東井之池,以煉日魂,明八朗之芒,受一陽一精一日暉,吐黃氣於玉池。

諸天人悉采玉樹之華,以拂日月之光。

月以黃氣灌天人之容,故秋分是天人會月之日也。

《老子歷藏中經》云:日、月、者,天地之司徒、司空也。

日姓張,名表,字長史;月姓文,名申,字子光。

《太丹隱書》云:紫微夫人姓王,諱清娥,字愈音。

雲是西王母第二十四女。

紫微宮在北溟外羽明野玄壟山,山在崑崙之東北。

紫微說阿母言曰:欲存日月氣者,當知日月景象:日圓形而方景,月方一精一而圓象;景藏形內,一精一隱象中;景赤象黃,是為日月之魂。

若知其道,乃可以吐納流霞耳。

----------------------------------------

◎三奔錄

三奔之道,當按奔景之神經。

經中節度,曉夕修行,不得傳及非人。

如怠慢不專,輕洩漏慢之者,身受冥責,一如經戒。

----------------------------------------

◎奔日

日中赤氣上皇真君,諱將車梁,字高騫奕。

此位號尊秘,《經》雖無存修之法,而雲知者不死。

當宜行事之始,心存以知,不得輒呼。

月法亦然。

----------------------------------------

◎奔月

月中黃氣上黃神母,諱曜道支,字玉薈條。

其奔月齋靜存思,具如日法。

----------------------------------------

◎奔辰

木春王,火夏王,金秋王,水冬王,皆依歷以四立日前夜半為王之始。

冬七十二日至分、至日前各王十八日,分、至日之前夜夜半為王之始。

有星時可出庭中,坐立適意,有五星中相見者。

次當修服之時而出庭中,坐勝於立。

可於庭壇向星敷席施按,燒香禮拜訖,正坐而為之。

若無星之時,天一陰一之夕,可於寢室中存修之也。

星行不必在方面,亦隨所在向而修行,謂五星所在而向之,不必依星本方之面,猶如木或在西也。

一夕服五星,常令週遍。

隨王月以王星為先。

若靜齋道士,亦可通於室中,存五星之真文、方面而並修之。

不閒?弄術,不知星之所在。

又久靜長齋者,可常於室中,依五星本位之方面而存修之也。

----------------------------------------

◎太上玉晨郁儀結璘奔日月圖

《太上隱書·中篇》曰:子欲為真,當存日君駕龍驂鳳,乘天景雲,東遊希林,遂入帝門。

一精一思乃得,要道不煩。

名上清靈,列位真官。

乃執《郁儀文》。

《太上隱書·中篇》又曰:子欲升天,當存月夫人駕十飛龍,乘我流鈴,西到六嶺,遂入帝堂,一精一思乃見,上朝天皇。

乃執《結璘章》。

----------------------------------------

◎太上玉晨郁儀奔日赤景玉文、結璘奔月黃景玉章

右奔日月隱道,太上、上清、太極、九皇四真一人所寶秘,玄靈元君之玉章也。

自非有金簡玉名及綠字東華,皆不聞見此二章之篇目矣。

行之者先清齋百日,絕一交一 人事,乃可為之也。

久久行之,上奔日月,得給玉童玉女各五十人。

《太上郁儀赤文》、《結璘黃章》,乃太上玉帝君之靈秘篇也。

藏之於九天之房,丹瑤之台,非勤心好真,宿有飛玄天仙之骨錄者,英得而見聞也。

聞其篇目,皆不可妄言稱及,犯者受考三官,天地不赦。

初令三百年得宣傳一人,卻後七百年乃復得一人。

若神真宣告有宜授者,傳之也。

傳授之法,皆師友相受,以宗玄科也。

授非其人,不遵法度,為洩宣天文也。

漏慢違誓,死為下鬼,乃七祖受考風刀之罪。

自非同氣,寧當閉口。

西玄山洞台中有此二經,刻以玉簡,書以金字。

及王屋清虛天皆有而不備具,唯太玄宮高上台及蓬萊府北室金柱玉壁刻文,並備具也。

中宮仙人、泰清諸官並不知此書是何事也。

----------------------------------------

◎峨嵋山北洞中石室戶樞刻石書字

「郁儀引日一精一,結璘致月神;得道處上宮,位稱大夫真一雲帝君真」凡二十字。

下仙見之,甚自不解其意義是何等事也。

如此,仙人自有不見其篇目錄者多矣。

其金液九丹,蓋小術也。

皆不得飛行上清。

欲行此道,不必賢愚,但地上無此文耳。

真官玄法啟誓乃傳。

有得而行,位為上真,乃乘八景瓊輪,遊行九晨,詣太素宮,見太一帝君,俱朝元晨,故秘言曰:子得《郁儀》、《結璘》,乃成上清之真。

不修此道,不得見三元君。

----------------------------------------

◎太上郁儀日中五帝諱字服色

日中青帝,諱圓常無,字昭龍轁。

衣青玉錦帔,蒼華飛羽裙,建翠芙蓉晨冠。

日中赤帝,諱丹虛峙,字綠虹映。

衣絳玉錦帔,丹華飛羽裙,建丹符靈明冠。

日中白帝,諱浩郁將,字回金霞。

衣素玉錦帔,白羽飛華裙,建浩靈芙華冠。

日中黑帝,諱澄增停,字玄綠炎。

衣玄玉錦帔,黑羽飛華裙,建玄山芙蓉冠。

日中黃帝,諱壽逸阜,字飆暉像。

衣黃玉錦帔,黃羽飛華裙,建芙靈紫冠。

右日中五帝君諱字、服色。

欲行奔日之道,當祝識名、字,存五帝服色在我之左右前後。

月中夫人魂一精一內神名曖蕭台摽。

右月魂配五帝,次又存祝之。

能知月魂名,終身無災,萬害不傷。

太上藏日、月帝君、夫人諱字於太素宮。

有知之者神仙。

----------------------------------------

◎太上結璘月中五帝夫人諱字服色

月中青帝夫人,諱隱娥珠,字芬艷嬰。

衣青華瓊錦帔,翠龍鳳文飛羽裙。

月中赤帝夫人,諱逸寥無,字婉筵靈。

衣丹蕊玉錦帔,硃華鳳落飛羽裙。

月中白帝夫人,諱靈素蘭,字郁連華。

衣白珠四出龍,錦帔素羽鸞章飛華裙。

月中黑帝夫人,諱結連翹,字淳厲金。

衣玄琅九道雲,錦帔黑羽龍文飛華裙。

月中黃帝夫人,諱清營襟,字炅定容。

衣黃雲山文錦,帔綠羽鳳華繡裙。

已上五夫人,頭並頹雲三角髻,發垂之至腰。

右月中五帝夫人諱字、服色。

欲行奔月之道,當祝識名字,存夫人服色在己之左右前後。

日中五帝魂一精一內神名珠景赤童。

右日魂、月魄、五帝、五夫人,次又存祝之。

能知日魂名,終身無疾,萬災不犯。

太上藏日、月魂名於紫靈玉宮。

有知之者,通神使靈。

存奔日月道者,任意所便行爾,不必盡為之也。

欲得靜室隱止,唯令日月之暉處也。

若不絕人事,與外物相干者,不得行此道也。

夜半常燒香,存五帝五夫人名字,心祝曰:

願與帝君,太一五神,合景如一。

於是二十四年,亦白日昇天。

亦不必行奔存之道也。

常存在我之左右,並心祝竊誦,勿令耳聞。

----------------------------------------

◎太素真一人受太帝君日月訣法

太素真一人曰:子存日一精一五帝君,口含《太上郁儀文》。

須此道成,乃見日中君。

無此徒勞自煩冤。

太素真一人曰:子存月一精一五夫人,口含《太上結璘章》。

須此道成,乃見月中夫人。

無此徒勞自悼傷。

右二條太素真一人受太帝君訣言《太上隱書》雲,存時執之,帝君雲含之;太素真一人教裴君存時含一文,執一文,並行之也。

太素真一人傳清靈真一人裴君二事《太上郁儀》、《結璘之章》,以致日月之精神,上奔日月通天光,飛太空之道也。

皆乘雲車羽蓋,駕命群龍,而上升皇天紫庭也。

《內視中方》曰:子欲步空,當存日月王;欲登清靈,當存五星。

密室密行,不出宇庭,此之謂也。

《素奏丹符》曰:大哉《郁儀》,妙乎《結璘》,非上真不見,非上仙不聞。

以日月五一精一之神,乘龍步空,足躡景雲,遂與五帝上入天門。

有人聞之,慎勿妄言!去世可出,誓金乃傳。

要傳弟子有心之人,勿道篇目,玉童上言;洩則被考,身終不仙;玉女玉童去而弗還,書文必失,獲刑三官。

子其慎言!言為罪源。

----------------------------------------

◎大方諸宮服日月芒法

常存心中有日象,大如錢,在心中,赤色。

又存日有九芒,從心中出喉至齒間,而芒回還胃中。

如此良久,臨目存自見心胃中分明,乃吐氣、漱液、服液三十九過,止。

一日三為之,行之十八年,得道,行日中無影。

恆存日在心中,月在泥丸宮。

夜服月華如服日法,存月十芒,白色從腦中下入喉,芒亦未出齒而回入胃。

----------------------------------------

◎太上玄真訣服日月法

東卿司命君曰:先師王君,昔見授《太上明堂玄真上經》。

清齋休糧,存日月在口中,晝存日,夜存月。

令大如鈽。

日赤色,有紫光九芒;月黃色,有白光十芒。

存咽服光芒之液,常密行之無數。

若不修存時,令日月還住面明堂中,日居左,月居右,令二景與目瞳氣合通也。

此道以攝運生一精一,理魂神,六丁奉侍,天兵衛護,此上真道也。

大都口訣正如此。

----------------------------------------

◎服日子三五七九玄根氣法

食玄根之氣法,使人一體 中清朗,神明八聰;身有日映,面有玉澤;眼生明光,齒含紫氣;堅腸華藏,長生久視;服吸朝液,懸糧絕粒。

道要於金液,事妙於水玉。

所謂吐納自然之太和,御九一精一之靈氣者也。

夫道之為用,貴自然也;德之為靜,尊恬愉也。

攝自然以表真,抱沖漠以不邪者,則橫犯不生,非害自滅。

此乃三五七九之氣,可謂要道之旨也。

兆臥未起之時,存口中有一白氣,大如雞子黃;雞黃之外,又有五色氣;五色氣宛轉自生,結溢黃外,須臾乃滿心口中,名曰三五七九日子玄根之氣也。

又存心胃口之中有一女人,如嬰兒之形,無衣服也。

正立胃管門口,號曰九天玄女。

承注魂液,仰吸口中雞子黃之五色氣也。

常漱滿口中,內外上下,以舌回吸日氣五色津液,滿口吞之。

存使津液下入玄女之口,如此三過。

畢,又叩齒三通,微祝曰:

玉清高上九天九靈,治在玄府,下入胃清;金和玉映,先自虛生,名曰淳鈽,字曰艷一精一;煉魂抱魄,心開神明;服食日子,金華充盈。

良久都畢,以手拭兩目二七,又以兩手相拭,極力摩面眉目之間,鬢膚之際小熱,使薰薰然也。

此太上服三五七九日子玄根之道也。

----------------------------------------

◎服日月氣法

服日氣之法,以平旦采日華,以夜半存之,去面前九寸,令方景照我泥丸,下及五藏,洞徹一形。

引氣入口,光色慰明。

良久乃畢,則常得長生矣。

----------------------------------------

◎又法

夜半生氣時,若雞鳴時,正臥閉目,存左目中出日,右目中出月,並徑九寸,在兩耳之上。

兩耳之上名為六一合 高窗也。

令日月使照一身,內徹泥丸,下照五臟腸胃之中,皆覺見了了,洞徹內外;令一身與日月光合。

良久畢,叩齒九通,咽液九過,乃微祝曰:

太上玄一,九皇吐一精一,三五七變,洞觀幽冥;日月垂光,下徹神庭;使照六一合 ,太一黃寧;帝君命簡,金書不傾,五老奉符,天地同誠;使我不死,以致真靈;卻遏萬邪,禍害滅平;上朝天皇,還老反嬰;太帝有制,百神敬聽。

畢,乃開目,名為日月練根,三元校魂,以制御形神,辟諸鬼氣之來侵,使兆長生不死,多存之矣。

----------------------------------------

◎又法

又存左目為日,右目為月,共合神庭之中,卻上入於明堂,化生黃英之體,下流口中九咽之,以哺太一,常以生氣時存之。

畢,微祝曰:

日月上一精一,黃水月華,太一來飲,神光高羅;使我長生,天地同柯。

畢,五日一行之。

口中舌上為神庭。

存日月既畢,因動舌,覺有黃泉如紫金色,從舌上出,上流卻入明堂,為黃英之體也。

存思之時,常閉目施念。

----------------------------------------

◎太一遊日服日月法

太一常以甲午、丙午、戊午日日出時,下游絳宮,合形真一人及兆身。

絳宮真一人者,處心中之丹田,中元真一人居其心中也。

先存思真一人忽然與太一合形,又存我入絳宮中,忽然復與太一合形。

於是絳宮之中,惟覺有太一之身,身形象服如兆體也。

但令形細眇然,似初生孩子之狀。

又存兩鼻孔下左有日,右有月。

日中有黃一精一赤氣,月中有赤一精一黃氣。

一精一者,二明之質;色氣者,日月之煙也。

二氣鬱郁來入絳宮,絳宮溢滿二氣,復上入洞房中,洞房中郁滿,又下至黃庭中。

黃庭中者,臍下三寸、下丹田宮中也。

二氣既滿,又入填溢太倉中。

二氣洞徹,鬱鬱積胃管中。

存太一上行正當胃管中,南向呼召下元丹田黃庭真一人,衣黃衣,巾黃巾,與太一共坐飲食一精一氣,二十七咽。

良久畢,存黃庭真一人,咒曰:

日月之華,黃赤二一精一,圓光合氣,上發大明。

三元飲食,太一受靈。

又存太一與中元真一人還入絳宮,黃庭真一人還下丹田,太一與我合形,還六一合 宮。

----------------------------------------

◎求月中丹光夫人法

求仙之道,當以夏至之日夜半,入室南向,眠坐任意,閉眼內思月中丹光夫人姓諱,形長八寸,分頭作頹雲之髻,著丹錦裙,口銜月光,入兆身心絳宮之中,須臾月光散為黃氣,幣降一形。

夫人在月中央,采空青之林散拂黃氣之中,口吐一陽一精一赤氣,以灌兆形。

從向幣外,黃赤二氣更相纏繞,洞映一身。

夫人以紫書丹字六音授於兆身,便引黃氣二十四咽,引一陽一精一十二咽,止,即叩齒二十四通,仰咒曰:

流火萬頃,洞一陽一之一精一,一陽一安之館,三華玉城;金仙內映,八素四明;九曜降氣,上仙高靈;夫人焚香,散玉華清,丹書紫字,結音空清,瀾池玉潤,流麗八溟,硃光流翳,普天鮮榮,回晨曲曜,映監我形;形與硃日,同死同生;乘空駕虛,參御飛駢;玉女弼位,金童輔靈;翠羽輕蓋,上造帝庭。

畢,嚥氣二十四過,咽液十二過,止,便服紫書丹字。

行此道八年,夫人授兆丹書真文、月中玉璫,令飛昇上造洞一陽一之宮。

----------------------------------------

◎服日月六氣法

夫氣者,神明之器,清濁之宗。

處玄則天清,在人則身存。

夫死生虧盈,蓋順乎攝御之間也。

欲服六氣,常以向曉寅丑之際,因以天時告方面之時也;太霞部暉,丹一陽一誕光,靈景啟晨,硃一精一啟時之始也。

先存日如雞子在泥丸中,畢,乃吐出一氣,存氣為黑色,名之一屍一氣;次吐二氣,為白色,名之故氣;次吐三氣,存氣為蒼色,名之死氣。

思其氣吐亦良久也。

凡出三色,合吐六氣也。

畢,又徐徐引納黃氣四過。

畢,輒咽液三過,為之三。

畢,乃存泥丸中,日從目中出,當口前,令相去九寸,臨目彷彿如見之。

覆止,乃起坐,動搖四體,俯仰伸引,令關脈調轉。

存咽津,佳夜即存月在泥丸中,如存日法。

若存月,當以月一日夜至十五日住,從十六日至三十日,是月氣衰損,天胎虧縮,不可以夜存也。

此法至妙,能行者仙。

----------------------------------------

◎金仙內法

金仙內法,感降靈颻,常以月五日夜半子時存日烏從兆口入,住在心中,使光照一心。

一心之內,與日同光,共相合會。

赫赫炯炯,當覺心曖,霞暉映暖,良久有驗,乃密咒曰:

太明育一精一,內練丹心,光暉體合,神真來尋。

畢,咽液九過,叩齒九通,止,到十五日、二十五日、二十九日復作如前。

一月之中四度,如上便人開明聰察,百關解通,萬神洞徹,面有玉光,體有金澤。

行之十五年,太一遣寶車來迎,上登太霄,游宴紫極。

行之務數,不必一月四辰也。

----------------------------------------

◎存思日月法

凡入山,思日在面前,月在腦後。

凡暮臥,思日在面上,月在足後;赤氣在內,白氣在外。

凡欲從人,各思日月覆身而往,當無所畏。

----------------------------------------

◎向日取嚏法

欲得延年,洗面一精一心至日更洗漱也。

日出二丈,正面向日,口吐死氣服日後便為之,死氣四時吐之也,鼻吸日一精一,須鼻得嚏便止,是為氣通若不得嚏,以軟物通導之,使必得嚏也。

以補一精一復胎,長生之方也。

向日正心。

欲得使心正,常以日出三丈取嚏訖仍為之,錯手著兩肩上左手在上,以日當心,開衣出心,令正當之,常能行之佳。

----------------------------------------

◎雙景翼形隱道

雞鳴時東方天色才變之時。

坐臥任意,閉目握固。

,存日月之像在六一合 之府,日左月右六一合 府在兩目之上角,即眉後空處是也。

入皮一分,仍辟方九分。

日色赤,九紫芒;月色黃,十白芒也。

存使光明洞形,令彷彿在位存令日月合照,光芒一交一 映而洞徹身面也。

閉目極念,無得遺脫。

畢,叩齒七通,咽液九過,而微祝曰:

太明靈神,化度郁青,招霞藏暉,灌練五形;宮駕六一合 ,七神調平;使我飛仙,登行上清。

行之十五年,玉皇遣三素雲迎兆也。

----------------------------------------

◎食竹筍鴻脯附

服日月之一精一華者欲得常食竹筍者,日華之胎也,一名大明。

又欲常食鴻脯者,月胎之羽鳥也,一名月鷺。

欲服日月,當食此物氣感運之。

太虛真一人曰:鴻者,羽族之總名也。

其鵠、雁、鵝、鷗,皆曰鴻鷺也。

古歌曰:

鴻鷺十年鳥,為餚致天真。

五帝銜月華,列坐空中賓此古之漁父歌也。

分類:道教書籍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雲笈七簽
卷一 道德部卷二 混元混洞開闢劫運部卷三 道教本始部卷四 道教經法傳授部卷五 經教相承部卷六 三洞經教部卷七 三洞經教部本文卷八 三洞經教部經釋卷九 三洞經教部經釋卷十 三洞經教部經卷十一 三洞經教部經二卷十二 三洞經教部經三卷十三 三洞經教部經四卷十四 三洞經教部經五卷十五 三洞經教部經六卷十六 三洞經教部經七卷十七 三洞經教部經八卷十八 三洞經教部經九卷十九 三洞經教部經十卷二十 三洞經教部經十一卷二十一 天地部一卷二十二 天地部二卷二十三 日月星辰部一卷二十四 日月星辰部二卷二十五 日月星辰部三卷二十六 十洲三島部卷二十七 洞天福地部卷二十八 二十八治部卷二十九 稟生受命部一卷三十 稟生受命部二卷三十一 稟生受命部三卷三十二 雜修攝部一卷三十三 雜修攝部二卷三十四 雜修攝部三卷三十五 雜修攝部四卷三十六 雜修攝部五卷三十七 齋戒部卷三十八 說戒部一卷三十九 說戒部二卷四十 說戒部三卷四十一 雜法部卷四十二 存思部一卷四十三 存思部二卷四十四 存思部三卷四十五 秘要訣法部一卷四十六 秘要訣法部二卷四十七 秘要訣法部三卷四十八 秘要訣法部四卷四十九 秘要訣法部五卷五十 秘要訣法部六卷五十一 秘要訣法部七卷五十二 雜要圖訣法部卷五十三 雜秘要訣法部卷五十四 魂神部一卷五十五 魂神部二卷五十六 諸家氣法部一卷五十七 諸家氣法部二卷五十八 諸家氣法部三卷五十九 諸家氣法部四卷六十 諸家氣法部五卷六十一 諸家氣法部六卷六十二 諸家氣法部七卷六十三 金丹部一卷六十四 金丹部二卷六十五 金丹部三卷六十六 金丹部四卷六十七 金丹部五卷六十八 金丹部六卷六十九 金丹部七卷七十 金丹部八卷七十一 金丹部九卷七十二 金丹部十卷七十三 金丹部十一卷七十四 方藥部一卷七十五 方藥部二卷七十六 方藥部三卷七十七 方藥部四卷七十八 方藥部五卷七十九 符圖部一卷八十 符圖部二卷八十一 庚申部一卷八十二 庚申部二卷八十三 庚申部三卷八十四 屍解部一卷八十五 屍解部二卷八十七 諸真要略部卷八十八 仙籍旨訣部卷八十九 諸真語論部卷九十 七部語要部卷九十一 七部名數要記部卷九十二 仙籍語論要記部一卷九十三 仙籍語論要記部二卷九十四 仙籍語論要記部三卷九十五 仙籍語論要記部四卷九十六 讚頌部讚頌歌卷九十七 讚頌部歌詩卷九十八 讚頌部詩讚辭卷九十九 讚頌部贊詩詞卷一百 紀傳部紀一卷一百一 紀傳部紀二卷一百二 紀傳部紀三卷一百三 紀傳部傳一卷一百四 紀傳部傳二卷一百五 紀傳部傳三卷一百六 紀傳部傳四卷一百七 紀傳部傳五卷一百八 紀傳部傳六卷一百九 紀傳部傳七卷一百一十 紀傳部傳八卷一百一十一 紀傳部傳九卷一百一十二 紀傳部傳十卷一百一十三 紀傳部傳十一卷一百一十四 經傳部傳十三卷一百一十五 紀傳部傳十四卷一百一十六 紀傳部傳十五卷一百一十七 靈驗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靈驗部二卷一百一十九 靈驗部三卷一百二十 靈驗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靈驗部五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