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笈七簽》卷五十六 諸家氣法部一:混沌之先,太無空焉;混沌之始,太和寄焉。寂兮寥兮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雲笈七簽》卷五十六 諸家氣法部一

雲笈七簽

卷五十六 諸家氣法部一

◎元氣論並序

混沌之先,太無空焉;混沌之始,太和寄焉。

寂兮寥兮,無適無莫。

三一合元,六一合氣,都無形象,窈窈冥冥,是為太易,元氣未形;漸謂太初,元氣始萌;次謂太始,形氣始端;又謂太素,形氣有質;復謂太極,質變有氣;氣未分形,結胚象卵,氣圓形備,謂之太一。

元氣先清,升上為天,元氣後濁,降下為地,太無虛空之道已生焉。

道既無生,自然之本,不可名宣,乃知自然者,道之父母,氣之根本也。

夫自然本一,大道本一,元氣本一。

一者,真正至元,純一陽一一氣,與太無合體,與大道同心,與自然同性,則可以無始無終,無形無象,清濁一體,混沌之未質,故莫可紀其窮極。

洎乎元氣蒙鴻,萌芽茲始,遂分天地,肇立乾坤,啟一陰一感一陽一,分佈元氣,乃孕中和,是為人矣。

首生盤古,垂死化身,氣成風雲,聲為雷霆,左眼為日,右眼為月,四肢五體為四極五嶽,血液為一江一 河,筋脈為地裡,肌肉為田土,發髭為星辰,皮毛為草木,齒骨為金石,一精一髓為珠玉,汗流為雨澤。

身之諸蟲,因風所感,化為黎?。

以天之生,稱曰蒼生;以其首黑,謂之黔首,亦曰黔黎。

其下品者,名為蒼頭。

今人自名稱黑頭蟲也,或為裸蟲,蓋盤古之後,三皇之前,皆裸形焉。

三王之代,然乃裁革結莎,巢櫓營窟,多食草木之實,啖鳥獸之肉,飲血茹毛,蠢然無悶。

既興燔黍擗豚,坯飲窊樽,蕢桴土鼓,火化之利,絲麻之益,范金合土,大壯宮室,重門擊柝,戶牖庖廚,以砲以烹,以煮以炙,養生送死,以事鬼神。

自太無太古,至於是世,不可備紀。

爰從伏羲,迄於今日,凡四千餘載,其中生死變化,才成一人 倫,為君為臣,為父為子,興亡損益,進退成敗,前儒志之,後儒承之,結結紛紛,不可一時殫論也。

且天地溟涬之後,人起出盤古遺體,散為天經地緯,天文地理,五羅二曜,黃赤一交一 道,五嶽百川,白黑晝夜,產生萬物,亭育萬匯,其為羽毛麟介,各三百六十之數,凡一千八百類。

人為?蟲之長,預其一焉。

人與物類,皆稟一元之氣,而得生成。

生成長養,最尊最貴者,莫過人之氣也。

澡叨預一?,忝竊三才,漁獵百家,披尋萬古,備論元氣,盡述本根,委質自然,歸心大道,求諸一精一義,纂集玄譚,記諸真經,永傳來哲。

達士遇者,慎勿輕生,以日以時,勤煉勤行,鶴棲華髮,無至噬臍。

同好受之,常為寶耳。

論曰:元氣無號,化生有名;元氣同包,化生異類。

同包無象,乃一氣而稱元;異居有形,立萬名而認表。

故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徼為表,妙為裡。

裡乃基也,表乃始也。

始可名父,妙可名母,此則道也,名可名也,兩者同出而異名。

同謂之道,異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又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

獨立不改,週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乃自然所生。

既有大道,道生一陰一陽一,一陰一陽一生天地,天地生父母,父母生我身。

夫情性形命,稟自元氣。

性則同包,命則異類。

性不可離於元氣,命隨類而化生。

是知道、德、仁、義、禮,此五者不可斯須暫離,可離者非道、德、仁、義、禮也。

道則信也,故尊於中宮,曰黃帝之道;德則智也,故尊於北方,曰黑帝之德;仁則人也,故尊於東方,曰青帝之仁;義則時也,故尊於西方,曰白帝之義;禮則法也,故尊於南方,曰赤帝之禮。

然三皇稱曰大道,五帝稱曰常道,此兩者同出異名。

元氣本一,化生有萬。

萬須得一,乃遂生成。

萬若失一,立歸死地,故一不可失也。

一謂太一,太一分而為天地,天地謂二儀,二儀分而立三才,三才謂人也,故曰才成一人 備。

人分四時,四時分五行,五行分六律,六律分七政,七政分八風,八風分九氣。

從一至九,一陽一之數也;從二至八,一陰一之數也。

九九八十一,一陽一九太終之極數;八八六十四,一陰一六太終之極數也。

一含五氣,是為同包;一化萬物,是謂異類也。

既分而為三為萬,然不可暫離一氣。

五氣者,隨命成性,逐物意移,染風一習一 俗,所以變化無窮,不唯萬數,故曰遊魂為變。

只如武都耆男化為女,一江一 氏祖母化為黿,黑胎氏豬而變人,蒯武安人而變虎,斯遊魂之驗也。

夫一含五氣,軟氣為水,水數一也;一溫一 氣為火,火數二也;柔氣為木,木數三也;剛氣為金,金數四也;風氣為土,土數五也。

五氣未形,三才未分,二儀未立,謂之混沌,亦謂混元,亦謂元塊如卵。

五氣混一,一既分元,列為五氣,氣出有象,故曰氣象。

張衡《靈憲渾天儀》云:夫覆載之根,莫先於元氣;靈曜之本,分氣成元象。

昔者先王步天路,用定靈軌,尋諸本元,先准之於渾體,是為正儀,是為立度,而後皇極有所建也,旋運有所稽也。

是為經天緯地之根本也。

聖人本無心,因茲以生心。

心生於物,死於物。

機在心目,天地萬機、成敗興亡、得失去留,莫不由於心目也。

死者一陰一也,生者一陽一也,一陰一陽一之中,生道之術,而不知修行之路,常游生死之逕,故墨翟悲絲、楊硃泣岐,蓋以此也。

夫太素之前,幽清玄靜,寂寞冥默,不可為象,厥中惟虛,厥外惟無,如是者永久焉,斯謂溟涬,蓋乃道之根。

既建方有,太素始萌,萌而未兆,一氣同色,混沌不分,故曰有物混成。

然雖成其氣,未可得而形也。

其遲速之數,未可得而化也,如是者又永久焉,斯謂龐鴻,蓋乃道之干也。

於是元氣剖判,剛柔始分,一陰一陽一構一精一,清濁異位,天成於外,地定於內。

天體於一陽一也,像乎道干,以有物成體,以圓規覆育,以動而始生;地體於一陰一也,像乎道根,以無名成質,以方矩載誕,以靜而終死,所謂天成地平矣。

既動以行施,靜以含化,郁氣構一精一,時育庶類,斯謂天元,蓋乃道之實也。

夫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天有九位,地有九域,天有三辰,地有山川,有象可效,有形可度,情性萬殊,旁通感著,自然相生,莫之能紀。

紀綱經緯,今略言之。

四方八極,地之維也,逕二億三萬二千五百一十七里,南北則知減千里,東西則廣增千里。

自地至天半於人極,地中深亦如之半之極,逕圍之數一半是也。

計天地相去一億一萬二百五十八里半也,通四度之,乃是混元之大數也。

天道左行,有反於物,則天人氣左盈右縮,天以一陽一而回轉,地以一陰一而停輪,是以天致其動,稟氣舒光,地致其靜,永施候明。

天以順動,不失其光,則四序順節,寒暑不忒;地以順靜,不失其體,則萬物榮華,生死有禮。

故品物成形,天地用順。

夫至大莫若天,至厚莫若地,至多莫若水,至空莫若土,至華莫若木,至實莫若金,至無莫若火,至明莫若於日月,至昏莫若於暗虛日月至明,遇暗虛猶薄蝕昏黑,豈況於人乎哉。

夫地有山嶽川谷、井泉一江一 河、洞湖池沼、陂澤溝壑,以宣吐其氣也;天有列宿星辰三百四十八座,亦天之一精一氣所結成,凝瑩以為星也。

星者,體生於地,一精一成於天,列居錯峙,各有所屬,斯謂懸象矣或雲玄象,亦可兩存。

夫日月徑週七百里三十六分之一,其中地廣二百里三十二分之一。

日者,一陽一精一之宗,積一精一成象,像成為禽,金雞、火鳥也,皆曰三足,表一陽一之類,其數奇;月者,一陰一精一之宗,積一精一而成象,像成為獸,玉免、蟾蜍也,皆四足,表一陰一之類,其數偶。

是故奇偶之數,一陰一陽一之氣,不失光明,實由元氣之所生也。

夫人之受天地元氣,始因父一精一母血,一陰一陽一會合,上下和順,分神減氣,忘身遺體,然後我性隨降,我命記生,綿綿十月之中人皆十月處於胞胎,解在卷末也,蠢蠢三時之內人雖十月胞胎,其實受孕三十八臘。

一臘謂一七。

日一變,凡三十八變,然後解胎求生。

求生之時,四日之中,善慧聰明者,如在王室,受諸快樂,釋然而生,如從天降下,子母平善,無諸痛苦,親屬歡喜,鄰里相慶;兇惡悖戾者,如在狴牢,受諸苦毒,二命各爭,痛苦難忍,親族憂惶,鄰里驚懼。

凡在世人受孕日數,數則一定,善惡兩分,為人子者,安可悖亂五逆哉!今生子滿三十日,即相慶賀,謂之滿月,皆以此而一習一 為俗矣。

氣足形圓,百神俱備,如二儀分三才,體地法天,負一陰一抱一陽一,喻瓜熟蒂落,啐啄同時,既而產生,為赤子焉。

夫至人含懷道德,沖泊情性,抱一守虛,澹寂無事,體合虛空,意棲胎息,故曰合德之厚,比於赤子。

赤子之心,與至人同心,內為道德之所保,外為神明之所護,比若慈母一之 於赤子也。

夫赤子以全和為心,聖人以全德為心,外無分別之意,內無害物之心。

赤子以全和,故能拳手執握,自能牢固,所謂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歊作,一精一之至;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

執牢實者,其由元氣充壯,致骨弱筋柔。

未知一陰一陽一配合,而含氣之源動作者,由一精一氣純粹之所然也。

一陰一為雌牝,一陽一為雄牡,歊謂氣命之源。

氣命之源,則元氣之根本也。

言赤子心無情慾,意無辨認,雖有歊作,且不被外欲牽挽,終無畎澮尾閭之虞,其氣真一精一,往還溯流,自然自在,任運任真而已,故曰一精一之至也。

終日號啼,而聲不嘶嗄者,亦純和之至也,故曰和之至也。

嗄者,聲物之破也。

赤子以元氣內充,真一精一存固,全和之至,乃不破散也。

《上清洞真品》云:人之生也,稟天地之元氣,為神為形;受元一之氣,為液為一精一。

天氣減耗,神將散也;地氣減耗,形將病也;元氣減耗,命將竭也。

故帝一回風之道,溯流百脈,上補泥丸,下壯元氣。

腦實則神全,神全則氣全,氣全則形全,形全則百關調於內,八邪消於外。

元氣實則髓凝為骨,腸化為筋,其由純粹真一精一,元神元氣,不離身形,故能長生矣。

秦少齊《議黃帝難經》云:男子生於寅,寅為木,一陽一也;女子生於申,申為金,一陰一也。

元氣起於子,乃人命之所生於此也。

男從子左行三十,女從子右行二十,俱至於已,為夫妻懷妊,受胎氣於此也。

男從巳左行十至寅,女從巳右行十至申,俱為十月受氣,氣足形圓,寅申乃男女所生於此也。

從寅左行三十至未,未謂小吉,男行年所至也;從申右行二十至丑,丑謂大吉,女行年所至也。

然乃許男婚而女娉矣。

如是永久焉,則元氣無所復,一精一氣無所散,故致長生也。

夫天地元氣既起於子之位,屬水,水之卦為坎,主北方恆,岳冀州之分野,人之元氣亦同於天地,在人之身生於腎也。

人之元氣,得自然寂靜之妙,抱清虛玄妙之體,玄之又玄,妙之又妙,是謂眾妙之門,乃元氣玄妙之路也。

故玄妙曰神,神之靈者曰道,道生自然之體,故能長生。

生命之根,元氣是矣。

夫腎者神之室,神若無室,神乃不安,室若無神,人豈能健!室既固矣,乃神安居。

則變凡成聖,神自通靈。

神乃愛生而室不能固,致使神不得安居,室屋於是空廢,遂投於死地矣。

若人自以其妙於運動,勤於修進,令內清外靜,絕諸染污,則大壯營室,神魂安居。

神之與祇,恆為營衛,身之與神,兩相愛護,所謂身得道,神亦得道;身得仙,神亦得仙。

身神相須,窮於無窮也。

夫元氣者,乃生氣之源,則腎間動氣是也。

此五臟六腑之本,十二經脈之根,呼吸之門,三焦之源,一名守邪之神,聖人喻引樹為證也。

此氣是人之根本,根本若絕,則臟腑筋脈如枝葉,根朽枝枯,亦以明矣。

問:何謂腎間動氣?答曰:右腎謂之命門,命門之氣,動出其間,間由中也,動由生也,乃元氣之系也,精神之捨也。

以命門有真一精一之神,善能固守,守禦之至,邪氣不得妄入,故名守邪之神矣。

若不守邪,邪遂得入,入即人當死也。

人所以得全生命者,以元氣屬一陽一,一陽一為榮,以血脈屬一陰一,一陰一為衛,榮衛常流,所以常生也。

亦曰榮衛,榮衛即榮華氣脈,如樹木芳榮也。

榮衛臟腑,愛護神氣,得以經營,保於生路。

又云:清者為榮,濁者為衛,榮行脈中,衛行脈外,晝行於身,夜行於藏,一百刻五十週,至平旦大會,兩手寸關尺,一陰一陽一相貫常流,如循其環,終始不絕。

絕則人死,流即人生,故當運用調理,愛惜保重,使榮衛週流,神氣不竭,可與天地同壽矣。

夫混沌分後,有天地水三元之氣,生成一人 倫,長養萬物,人亦法之,號為三焦三丹田,以養身形,以生神氣。

有三位而無正藏,寄在一身,主司三務。

上焦法天元,號上丹田也,其分野自胃口之上,心下鬲已上至泥丸,上丹田之位受天元一陽一氣,治於亶中,亶中穴在胸,主一溫一 於皮膚肌肉之間,若霧露之溉焉;中焦法地元,號中丹田也,其分野自心下鬲至臍,中丹田之位受地元一陰一氣,治於胃管,胃管穴在心下,主腐谷熟水,變化胃中水谷之味,出血以營臟腑身形,如地氣之蒸焉;下焦法水元,號下丹田也。

其分野自臍中下膀胱囊及漏泉,下丹田之位受水元一陽一氣,治於氣海在臍下一寸,府於氣街者,氣之道路也。

三焦都是行氣之主,故府於氣街,街,乃四通八達之大道也。

下焦主運行氣血,流通經脈,聚神集一精一,動靜一陰一陽一,如水流就濕濕即源,濕言水行赴下也,澆注以時,雲氣上騰,降而雨焉。

《仙經》云:我命在我,保一精一受氣,壽無極也。

又云:無勞爾形,無搖爾一精一,歸心靜默,可以長生。

生命之根本,決在此道,雖能呼吸導引,修福修業,一習一 學萬法,得服大藥,而不知元氣之道者,如樹但有繁枝茂葉,而無根荄,豈能久活耶?若以長夜聲色之樂,嗜欲之歡,非不厚矣,卒逢夭逝之悲,永捐泉垅之痛,是則為薄亦已甚矣。

若以積年終日,勤苦修煉,受延齡之方,依玉經之法,遵火食之禁,知元氣之旨,拘魂制魄,留胎止一精一,此非不薄矣,卒逢長久之壽,永住雲霄之境,是則為厚亦已甚矣。

故性命之限,誠有極也,嗜欲之情,固無窮也,以有極之性命,逐無窮之嗜欲,亦自斃之甚矣。

夫土能濁河,不能濁海,風能拔樹,不能拔山,嗜欲之能亂小人,不能動君子,夫何故哉?君子乃處士也,小人乃遊子也,須知性分有極,生涯難保,若不示之以樞機,傳之以要道,宣之以心隨,授之以一精一華,則片言曠代,一經皓首,不可得聞道矣。

夫道者何所謂焉?道即元氣也。

元氣者,命卒也。

命卒者,惟中之術也。

以存道為法,化一精一為妙,使氣流行,運無阻滯。

是故流水不腐,戶樞不蠹。

若知玄之又玄,男女同修,夫婦俱仙,斯謂妙道。

《仙經》云:一一陰一一一陽一謂之道,三元二合謂之丹,溯流補腦謂之還,一精一化為氣謂之轉。

一轉一易一益,每轉延一紀之壽,九轉延一百八歲。

西王母云:呼吸太和,保守自然,先榮其氣,氣為生源。

所為易益之道,益者益一精一也,易者易形也。

能益能易,名上仙籍;不益不易,不離死厄。

行此道者,謂常思靈寶。

靈者神也,寶者一精一也。

但常愛氣惜一精一,握固閉口,吞氣吞液,液化為一精一,一精一化為氣,氣化為神,神復化為液,液復化為一精一,一精一復化為氣,氣復化為神,如是七返七還,九轉九易,既益一精一矣,即易形焉。

此易非是其死,乃是生易其形,變老為少,變少為童,變童為嬰兒,變嬰兒為赤子,即為真一人矣。

至此道成,謂之胎息。

修行不倦,神一精一充溢,元氣壯實,腦既已凝,骨亦換矣。

《仙經》云:一陰一陽一之道,一精一液為寶,謹而守之,後天而老。

又云:子欲長生,當由所生之門,游處得中,進退得所,動靜以法,去留以度,可延命而愈疾矣。

又云:以金理金,是謂真金;以人理人,是謂真一人;人常失道,非道失人。

人常去生,非生去人。

要常養神,勿失生道,長使道與生相保,神與生相守,則形神俱久矣。

王母云:夫人理氣,如龍理水。

氣歸自然,神歸虛無,一精一歸泥丸。

水出高源,上入天河,下入黃泉,橫流百川,終歸四海。

氣之與水,循環天地,流注人身,輪轉無窮,運行無極,人能治之,與天地齊其經,日月同其明矣。

《古詵記》云:人之元氣,乃神魂之餚饌,故曰子丹進餚饌正黃。

是以神服元氣,形食五味,氣清即神爽,氣濁即神玻故常謂勻修煉氣,常令氣清,所謂煉神煉魂,卻鬼制魄,使形神俱安。

夫魂降於天謂之神,魄本於地謂之鬼,鬼即屬一陰一,神即屬一陽一,所以煉魂神,服元氣,千萬不死,身得升天;食五味,祝一婬一鬼,千萬皆死,形沒於地。

夫魂飛於天,魄沉於泉,水火分解,各歸本元,生則同體,死則相懸,飛沉各異,稟之自然。

何哉?如一條之木,以火燔之,煙即飛上,灰即下沉,亦是自然而然也。

《九皇上經》曰:始青之下月與日,兩半同升合成一,出彼玉池入金室,大如彈丸黃如橘,中有佳味甜如蜜,子能得之慎勿失。

注云:一交一 梨火棗,生在人一體 中,其大如彈丸,其黃如橘,其味甚甜,其甜如蜜,不遠不近,在於心室。

心室者,神之捨,氣之宅,一精一之主,魂之魄。

玉池者,口中舌上所出之液,液與神氣一合,謂兩半合一也。

《太清誥》云:許遠遊與王羲之書曰,夫一交一 黎火棗者,是飛騰之藥也。

君侯能剪除荊棘,去人我,泯是非,則二樹生君心中矣,亦能葉茂枝繁,開花結實,君若得食一枝,可以運景萬里。

此則一陰一丹矣。

但能養精神,調元氣,吞津液,液一精一內固,乃生榮華,喻樹根壯葉茂,開花結實,胞孕佳味,異殊常品。

心中種種,乃形神也。

一陰一陽一乃日月雨澤,善風和露,潤沃溉灌也。

氣運息調,榮枝葉也。

性清心悅,開花也。

固一精一留胎,結實也。

津液流暢,佳味甜也。

古仙誓重,傳付於口,今以翰墨宣授,宜付奇人矣。

道林云:此道亦謂玉醴金漿法。

玉醴金漿,乃是服煉口中津液也。

一曰一精一;二曰淚;三曰唾;四曰涕;五曰汗;六曰溺。

人之一身,有此六液,同一元氣,而分配五臟六腑、九竅四肢也。

知術者,常能歲終不洩,所謂數一交一 而不失出,便作獨臥之仙人也。

常能終日不唾,恆含而咽之,令人一精一氣常存,津液常留,面目有光。

《老子節解》云:唾者,溢為醴泉聚,流為華池府,散為津液,降為甘露,漱而咽之,溉藏潤身,通宣百脈,化養萬神,支節毛髮,堅固長春,此所謂內金漿也,可以養神明,補元氣矣。

若乃清玉為醴,煉金為漿,化其本體,柔而不剛,色瑩冰雪,氣奪馨香,飲之一杯,壽與天長,此所謂外金漿也。

可以固形體,堅臟腑矣。

又常使身不妄出汗,汗是神之信,元調而運動微汗者,適致也,乃勿沖冷風。

若極勞形,盜失一精一汗者,雨脈霂不止,大困神形,固當緩形徐行,勞而不極,坐臥勿及疲倦。

行立坐臥,常能消息從容,導引按摩消息,令人起立輕健,意思暢逸。

又常伺候大小二事,無使強關抑忍,又勿使失度,或澀或寒或滑多,皆傷氣害生,為禍甚速。

此所謂知進退存亡,聖人之道也。

夫聖凡所共寶貴者,命也;賢愚所共愛惜者,身也。

是故聖人以道德、仁義、謙慈、恭儉、天文、人事、預垂瑞兆以示君子也;禮樂、征伐、法律、刑典、鬼神、卜筮、夢覺、警象以示小人也。

夫養生之要,先誡其外,後慎其內,內外寂靜,此謂善入無為也。

欲求無為,先當避害,何者?遠嫌疑,遠小人,遠苟得,遠行止,慎口食,慎舌利,慎處鬧,慎力鬥,常思過失,改而從善。

又能通天文,通地理,通人事,通鬼神,通時機,通術數。

是則與聖齊功,與天同德矣。

夫術數者,莫過修神,淘煉真氣,使年延疾愈;外禳邪惡,清淨心身,使禍害不幹。

《道德論》曰:大中之象,莫高乎道德,次莫大乎神明,次莫廣乎太和,次莫崇乎天地,次莫著乎一陰一陽一,次莫明乎聖功。

夫道德可道不可原,神明可生不可伸,太和可體不可化,天可行不可宣,一陰一陽一可用不可得,聖功可觀不可言。

是知可道非自然也,可明非素真也。

夫修無為入真道者,先須保道氣於體中,息元氣於藏內,然後輔之以藥物,助之以百行,則能內愈萬病,外安萬神,內氣歸元,外邪自卻。

卻災害於外,神道德於內,內外相濟,保守身命,豈不善乎?

《老子》云: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又云:功成事遂,百姓謂我自然。

又云: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天下,其德乃普。

以身觀身,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夫何?故教天子則為事法天,教諸侯則以政理國,教用兵則不敢為主,教利器則不可示人,教處世則和光同塵,教出家則道與俗反,教養性則谷神不死,教體命則善壽不亡,教修身則全神具氣,教修心則虛心守道,教見前則常善救物,教冥報則神不傷人,所謂事少理長,由人備授。

其得也者,則骨節堅強,顏色悅澤,老而還少,不衰不朽,長存世間,長生久視,寒一溫一 風濕不能傷,鬼神一精一魅不敢犯,五兵百蟲不敢害,憂悲喜怒不為累。

常以六經訓俗,方士授術,此其真得道要矣。

真一人云:聖人知元氣起於子,生於腎,胞於巳,胎於午,故存於心,息於火,養於未土,生於申金,沐浴於酉,冠帶於戌土,官榮於亥,帝王於子水,衰於土丑,病於木寅,死於震卯,墓於巽辰。

墓即葬也,葬者藏也、歸者,終也。

元氣,元始於水,歸終於風,藏風於土,是謂歸魂巽即風也,辰即土也,水之所流,歸於辰也,故雲地缺於東南,水流於巽戶。

《列子》云:海之表有大壑焉,號為尾閭,是大水洩去之所。

人之元氣,亦有尾閭之壑,故象於水焉。

是知土藏其風,風藏其土,土藏其水,水藏其土,土藏其火,火藏其土火所以墓在戌土,水所以墓在辰土也,土藏其木,木藏其土,土藏其金,金藏其土,木所以墓在未土,金所以墓在丑土,土能藏木、金、水、火,而土自亦歸於土,故墓亦在辰土,是謂還元返本、歸根覆命之道。

《老子》云:夫物芸芸,各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覆命,覆命曰常,知常曰明。

是謂知常道之理,會可道之事,即知明白之路,達坦平之涯。

故曰: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是謂公道。

盜之公道,盜之天地,萬物無不通容。

《一陰一符經》云:三盜既宜,三才既安。

故曰食其時,百骸理;動其機,萬化安。

真一人云:知此道者,即識真水真火、真鉛真汞、真龍真虎、真牙真車、真金真石、真木真土、真丹真藥、真神真氣、真物真一精一、真客真主,既皆認得其真,然乃依師用師,依道用道,依術用術,依法用法,修之煉之,淘之汰之,研之一精一之,調之一習一 之,仙人所以目八字妙門,一元真法,謂之「虛心實腹,饑氣渴津」八字是也。

訣云:常能虛寂一心,善亦不貯,豈況一塵穢惡!所謂靜心守一,除欲止亂,眾垢除,萬事畢,恆使腹中飽實,所謂腹中無滓穢,但有真一精一元氣,淘汰修煉不輟,自然開花結實矣。

饑即吞氣,渴即咽津,不饑不渴即調一習一 ,使週流通暢,不滯不隔,蠢蠢陶陶,滔滔樂樂,不知天地大小,不知日月回轉,可以八百一十年為一大運耳。

夫修煉法者,言調和神氣,使週流不竭絕於腎。

腎乃命門,故曰命術也。

神氣不竭,則身形長生,煉骨化形,游於帝庭,位為真一人,以養元氣,男女俱存。

《經頌》云:道以一精一為寶,寶持宜密秘,施人則生人,留己則生己,生己永度世,名籍存仙位,人生則陷身,身退功成遂。

結嬰尚未可,何況空廢棄,棄捐不覺多,衰老而命墜。

天地有一陰一陽一,元氣人所貴,貴之合於道,但當慎無貴。

夫能養其元,綿綿服其氣,轉轉還其一精一,沖融妙其粹。

夫能服元氣者,不可與餌一葉一花、一草一木、靈芝金石之一精一滯,砂礫之滓穢,同日同年而語哉6老子》云:一精一者,血脈之川源,守骨之靈神,故重之以為寶;氣者,肌肉之雲氣,固形之真物,故重之以為生。

人之一身,法像一國,神為君,一精一為臣,氣為民。

民有德,可為尊,君有道,可以永久有天下。

是以能養氣有功,可化為一精一;養一精一有德,可化為神;養神有道,可化為一身,永久有其生。

《三一訣》云:修煉元氣真神,三一存至者,即一精一化為神,神化為嬰兒,嬰兒化為真一人,真一人化為赤子。

赤子乃真一也,一乃帝君也,能統一身,主三萬六千神。

帝若在身,三萬六千神無不在也,故能舉其身游帝庭。

《天老十干經》云:食氣之道,氣為至寶,一歲至肌膚充榮,二歲至機關和良,三歲至骨節堅強,四歲至髓腦填塞填塞,滿塞也。

天有四時,氣應四歲,食氣守一,功備四年,則神與形通。

形能通神,如日明焉,不視而見形,不聽而聞聲,不行而能至,不見而知之,所謂形一神千,得稱為仙,形一神萬,得稱嬰兒,形一神萬八千,得稱真一人,形一神三萬六千,得稱赤子,即真一帝君矣。

與日月長生,天地齊齡,道之成矣。

夫元氣有一,用則有二,用一陽一氣則能飛行自在,朝太清而游五嶽;用一陰一氣即能住世長壽,適太一陽一而游洞穴。

是謂元氣一性,一陰一陽一二體,一能生二,二能生三,三生萬物。

萬物若不得元氣,分一陰一陽一之用,即萬物無由得生化成長。

故神無元氣即不靈,道無元氣即不生,元氣無一陰一陽一即不形。

形須有氣,氣須有一陰一陽一,一陰一陽一須有一精一,一精一須有神,神須有道,道須有術,術須有法,法須有心,心須有一,一須有真,真須有至,至無至虛,至清至淨,至妙至明。

至至相續,親親相授,授須其人,非道勿與。

人能學道,是謂真學,學諸外事,是謂一婬一學,亦謂邪道。

夫學道謂之內學,內學則身內心之事,名三丹田三元氣。

一丹三神,一氣分六氣,一陽一則終九,一陰一則終六,一陽一九百六,天地之極,亦人之極,至此謂之還元返本。

夫雲極者,元氣內藏,盡無出入之息,兼為有竅作出入息處,亦皆並無出入之息,此名得道,謂之至無也。

《真經》曰:修煉元氣,至無出入息,是落籍逃丁之士,不為太一陰一所管,三官不錄,萬靈潛衛矣。

夫稱混元者,氣也。

週天之物,名之混元。

混元之氣者,本由風也。

風力最大,能載持天地三才五行,天地三才五行,不能大其風,風氣俱同一體,而能開花拆柳,結實成果,莫不由其四氣八風也。

夫修心是三一之根,煉氣是榮道之樹,有心有氣,如留樹留根。

根即心也,存心即存氣,存氣即存一。

一即道也,存道即總存三萬六千神,而總息萬機。

總息萬機,即無不為,而無不為,即至丹見矣。

服至丹者,與天地齊年。

何謂至丹?至丹即丹田真神,真一帝君存身為主,眾神存體,元氣不散,意絕一婬一蕩,氣遵稟其神,禁束其故氣,至無出入之息,能胎息者,命無傾矣。

謂形留氣住,神運自然。

羅公遠《三岑歌》云:「樹衰培土,一陽一衰氣補,含育元氣,慎莫失度。」

注云:無情莫若木,木至衰朽,即塵土培之,尚得再榮。

又見以嫩枝接續老樹,亦得長生,卻為芳嫩。

用意推理,一陽一衰氣補,固亦宜爾。

衰一陽一以元氣補而不失,取其元氣津液返於身中,即顏復童矣。

何況純全正氣未散,元和純一,遇之修煉,其功百倍!筆學道切忌自己元氣流奔也。

真一人云:夫修煉常須去鼻孔中毛,宣降五臟六腑谷滓穢濁,洗漱口齒,沐浴身體,誡過分酒,忌非適色。

遇飲食先捧獻明堂前,心存祭祀三丹田、九一帝真、三萬六千神君。

恆一其意,專調和神氣,本末來去,常令息勻,如此堅守,一精一氣得固,即學節氣。

節氣時先閉口,默察外息從鼻中入,以意預料入息三分,而節其一分令住,入訖,即料出息三分,而節其一分,凡出入各節一分,如此不得斷絕。

夫節氣之妙,要自己意中與鼻相共一則節之,其氣乃便自止,驚氣之出入,人不節之,其氣乃亦自專出入,若解節之,即不敢自專出入,是謂節之由人不由氣也。

夫氣與神,復以道為主,道由心,心由意,即知意為道主,意亦可謂之神也。

大約神使其氣,以意為妙,鼻失出口,亦勞閉之,舌柱齒,覺小悶,悶即微微放之,三分留一,卻復閉之。

如上所說,當節氣令耳無聞、目無見、心無思,週而復始調一習一 之。

氣未調和,常放少許出,意度氣和,即如法節之。

若意能一日節之,然如常息者,其氣即永固,不假放節,但勤用功,即氣自永息,不從口鼻出入,一一自然從皮膚毛孔流散,如風雲在山澤天地,自然自在。

《仙經》云:元氣調伏,常常服之,不絕不竭,自不從口鼻出。

修煉百日已來,耳目自然不聞見也。

修煉之人,切不得亂食。

凡味即令元氣奔突,又不能清淨其心。

不依教法,唯貪財色,嗜欲妒嫉,恣食辛穢,懷毒抱惡,不敬仙法,但務偷竊,違負背逆為凶者,三官書過,北一陰一召魂,未死之間,精神亡失,忘前忘後,如■如癡,醉亂昏迷,橫遭殃禍,延於九祖,形謝九泉,此蓋失道,負神明矣。

真一人曰:夫道者,無義而無恩。

子不見《一陰一符經》雲,天之無恩而大恩生,天之至私,用之至公,禽之制在氣,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於害,害生於恩。」

故天與道,不私於人,乃萬物而言恩,人與萬物自有感仰之心,歸恩於天道,不恃其功,至公至私,與物不懷其曲直,洪纖一體,貴賤同途,棄愛惜於坦然,絕去留於用意,是以順天時者見生,逆天意者見殺。

殺非以私,生非以公,但隨人物逆順,自然而致其生殺也,故曰無義而無恩。

夫道可及者,雖仇讎而必化;道不可及者,雖父母而終不可言。

蓋夙分有無,一一出於天籍,且非一夕一朝而得偶會。

生所化者曰死,死所化者曰生,生死之根,反覆為常。

蓋善於生者,不為死之行;不善於生者,為死之行。

得死之行為其死,為生之行得其生。

故得生者,莫不由於氣,氣所以能化於生則生;化於死則死。

故曰禽之制在氣者,唯以氣感,不以力為。

氣感自於虛無,而能制於萬有,至於天地日月、星宿雲雷,並賴氣之所轉運,使不失墜一落 。

巍巍乎,蕩蕩乎,無始終,安其所動,樂其所靜,是謂道氣自然。

若以身之禽制在氣者,實由乎心,不能禽制者,亦心也。

夫居於塵世,唯利與名,於中能不諂不偷,無賊無害,於物不傷和氣,每懷亭育之心,斯近仁焉。

不貪不爭,無是無非,斯亦近乎道焉。

非內非外,寶而持之,自有一陰一靈書其福佑,災害遠去,禍橫難侵,自感上天下察,益算延齡,大道之元,茲為始也。

夫惠及人物曰恩,侵毀人物曰害,行恩則福生,行害則禍至。

莫忌對鏡求象,從感生疑,罔類之中,狂癡之鬼,亂則難寧六寸,傾動百神,斯須之間,本則亡矣,誠深誡之元氣有六寸,內三寸,外三寸。

人能保一寸,延三十年壽。

若保固六寸,則萬神備體,自然永保長生。

失一寸,減三十年之壽。

《元氣訣》云:天地自傾,我命自然。

黃帝求玄珠,使離婁不獲,罔象乃獲者,玄珠氣也,離婁目,罔象心也。

元無者,道體虛無自然,乃無為也。

無為者,乃心不動也。

不動也者,內心不起,外境不入,內外安靜,則神定氣和,神定氣和,則元氣自至,元氣自至,則五臟通潤,五臟通潤,則百脈流行,百脈流行,則津液上應,而不思五味飢渴,永絕三田,道成則體滿藏實,童顏長春矣。

夫元氣修煉,氣化為血,血化為髓,一年易氣,二年易血,三年易脈,四年易肉,五年易髓,六年易筋,七年易骨,八年易發,九年易形,從此延數萬歲,名曰仙人。

九年是煉氣為形,名曰真一人。

又煉形為氣,氣煉為神,名曰至人。

《仙經》云:神常愛人,人不愛神。

神常愛者,籍身以養靈也。

人若造凶作惡,即陷壞身,身既毀敗,神乃去人,神去人死,得不驚哉!所謂不知常,妄作凶也。

黃帝求道於皇人,皇人問所得者,凡一千二百事,乃謂曰:子所得皆末事也。

又曰:子欲長生,三一當明。

夫三一者,乃上皇黃菉之首篇也,能知之者,萬禍不幹。

夫長生之術,莫過乎服元氣,胎息內固,靈液金丹之上藥,所以禽蟲蟄藏,以不食而全,蓋是息待其元氣也。

節氣功成,即學嚥氣,但合口作意,微力如嚥食一般。

咽液嚥氣,皆如嚥食,存想入腎入命門穴,循脊流上溯入腦宮,又溉臍下至五星。

五臟相逢,內外相應,各各有元氣管系連帶,若論元氣流行,無處不到。

若一身內外疾病之處,以意存金、木、水、火、土五色,相刻相生,以意注之,無不立愈。

又有妙訣,雖雲呵、呬、呼、吹、噓、唏一六之氣,不及冷、暖二氣以愈百玻夫節氣從容稍久,含氣候暖而咽之,謂之暖氣,可愈虛冷;若才節氣,氣滿便咽,謂之冷氣,可愈虛熱。

臨時皆以意度而行。

又或有病,但以呵呵十至三十,知其應驗,酒毒、食毒俱從呵氣並出。

若人能專心服元氣,更須專念於一,存而祝之,可與日月同明矣。

夫天得一以清,天既泥丸,有雙田宮、紫宮,亦曰腦宮。

宮有三焉,丹田、洞房、明堂,乃上三一神所居也。

其名赤子、帝卿、元先,常存念之,即耳聰目明,鼻通腦實矣。

地得一以寧,地即臍中氣海,亦有丹田、洞房、明堂三宮,下三一神所居也,其名嬰兒、元一陽一、谷玄,存念之永久,即口不乏津,腹實心寂,不亂不惑,自通神靈矣。

神得一以靈,即心主於神,心為帝王,主神氣變化,感應從心,非有非無,非空非色,從粗入細,從凡入聖,心為絳宮,亦有丹田、洞房、明堂三宮,三一神所居也,其名真一人、子丹、光堅,存念不絕,即帝一不離身心,身心安寧,遇白刃來逼,但當念一,一來救人,必得免難,道不虛言。

其三丹田,其神九人,皆身長三寸,並衣硃衣、硃冠幘、硃履,坐金床 玉榻,機桉金爐,常依形象存而念之一雲男即一神,長九分,女長六分,其兩存注之。

夫元命者,元氣也。

有身之命,非氣不生,以道固其元,以術固其命,即身形神氣永長存矣。

我命之神,即三丹田之三一神也。

其形影一精一光氣色,凡三萬六千神,皆臣於帝一。

一分二,謂一陽一氣化為元龍,一陰一氣化為玉女。

訣云:氣之所在,神隨所生,神在氣即還,神去氣即散。

若能存念其神,以守元氣,氣亦成神,神亦成氣。

修之至此,氣合則為影一精一光氣色,氣散則為雲霧風雨。

出即為亂,入即為真,上結三元,下結萬物,靜用為我身,動用為我神。

形神感應,在乎運用;神氣變化,在乎存念。

《三元經》云:上元神名曰元,中元神名還丹,下元神名子安,亦須如三一九神,專存念之。

凡出入行住坐起,所遇皆然,一精一意專念,玄之又玄,道之極秘矣。

分類:道教書籍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雲笈七簽
卷一 道德部卷二 混元混洞開闢劫運部卷三 道教本始部卷四 道教經法傳授部卷五 經教相承部卷六 三洞經教部卷七 三洞經教部本文卷八 三洞經教部經釋卷九 三洞經教部經釋卷十 三洞經教部經卷十一 三洞經教部經二卷十二 三洞經教部經三卷十三 三洞經教部經四卷十四 三洞經教部經五卷十五 三洞經教部經六卷十六 三洞經教部經七卷十七 三洞經教部經八卷十八 三洞經教部經九卷十九 三洞經教部經十卷二十 三洞經教部經十一卷二十一 天地部一卷二十二 天地部二卷二十三 日月星辰部一卷二十四 日月星辰部二卷二十五 日月星辰部三卷二十六 十洲三島部卷二十七 洞天福地部卷二十八 二十八治部卷二十九 稟生受命部一卷三十 稟生受命部二卷三十一 稟生受命部三卷三十二 雜修攝部一卷三十三 雜修攝部二卷三十四 雜修攝部三卷三十五 雜修攝部四卷三十六 雜修攝部五卷三十七 齋戒部卷三十八 說戒部一卷三十九 說戒部二卷四十 說戒部三卷四十一 雜法部卷四十二 存思部一卷四十三 存思部二卷四十四 存思部三卷四十五 秘要訣法部一卷四十六 秘要訣法部二卷四十七 秘要訣法部三卷四十八 秘要訣法部四卷四十九 秘要訣法部五卷五十 秘要訣法部六卷五十一 秘要訣法部七卷五十二 雜要圖訣法部卷五十三 雜秘要訣法部卷五十四 魂神部一卷五十五 魂神部二卷五十六 諸家氣法部一卷五十七 諸家氣法部二卷五十八 諸家氣法部三卷五十九 諸家氣法部四卷六十 諸家氣法部五卷六十一 諸家氣法部六卷六十二 諸家氣法部七卷六十三 金丹部一卷六十四 金丹部二卷六十五 金丹部三卷六十六 金丹部四卷六十七 金丹部五卷六十八 金丹部六卷六十九 金丹部七卷七十 金丹部八卷七十一 金丹部九卷七十二 金丹部十卷七十三 金丹部十一卷七十四 方藥部一卷七十五 方藥部二卷七十六 方藥部三卷七十七 方藥部四卷七十八 方藥部五卷七十九 符圖部一卷八十 符圖部二卷八十一 庚申部一卷八十二 庚申部二卷八十三 庚申部三卷八十四 屍解部一卷八十五 屍解部二卷八十七 諸真要略部卷八十八 仙籍旨訣部卷八十九 諸真語論部卷九十 七部語要部卷九十一 七部名數要記部卷九十二 仙籍語論要記部一卷九十三 仙籍語論要記部二卷九十四 仙籍語論要記部三卷九十五 仙籍語論要記部四卷九十六 讚頌部讚頌歌卷九十七 讚頌部歌詩卷九十八 讚頌部詩讚辭卷九十九 讚頌部贊詩詞卷一百 紀傳部紀一卷一百一 紀傳部紀二卷一百二 紀傳部紀三卷一百三 紀傳部傳一卷一百四 紀傳部傳二卷一百五 紀傳部傳三卷一百六 紀傳部傳四卷一百七 紀傳部傳五卷一百八 紀傳部傳六卷一百九 紀傳部傳七卷一百一十 紀傳部傳八卷一百一十一 紀傳部傳九卷一百一十二 紀傳部傳十卷一百一十三 紀傳部傳十一卷一百一十四 經傳部傳十三卷一百一十五 紀傳部傳十四卷一百一十六 紀傳部傳十五卷一百一十七 靈驗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靈驗部二卷一百一十九 靈驗部三卷一百二十 靈驗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靈驗部五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