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笈七簽》卷五 經教相承部:今道門以經菉授受,所自來遠矣。其昭彰尤著,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雲笈七簽》卷五 經教相承部

雲笈七簽

卷五 經教相承部

◎真系 ──隴西李渤述

今道門以經菉授受,所自來遠矣。

其昭彰尤著,使吸紳先生不惑者:自晉興寧乙丑歲,眾真降授於楊君,楊君授許君,許君授子玄文,玄文付經於馬朗。

景和乙巳歲,敕取經入華林園。

明帝登極,殳季真啟還私廨。

簡寂陸君南下立崇虛館,真經盡遍於館。

按黃素方,因緣值經,准法奉修,亦同師授。

其陸君之教,楊、許之胄也。

陸授孫君,孫君授陶君,陶君搜摭許令之遺經略盡矣。

陶授王君,王君又從宗道先生得諸勝訣,雲經法秘典大備於王矣。

王授潘君,潘君授司馬君,司馬君授李君,李君至於楊君,十三世矣。

楊、許並越漢登真,許令亦終獲度世。

馬、殳幸會而不業。

自陸君已降,則帝者無不趨其風矣。

此皆史有明文,或遺跡可訪。

又世世從事於斯者,其支裔焉。

且知理而不知神,非長生之士也。

超理入神,混合於氣,無為而無不為者,我真宗之道也。

道無否泰,教有通塞。

塞而通之者,存乎其人。

故予述真系,傳其同源分派者。

錄名仙籍,不緝於此。

時貞元乙酉歲七月二十一日,於廬山白鹿洞棲真堂中述。

----------------------------------------

◎晉茅山真一人楊君

真一人姓楊,名羲,晉鹹和五年九月生於句容。

似吳人潔白美姿容,善言笑。

攻書好學,該涉經史。

性淵懿沈厚,幼而通靈。

與二許早結神明之一交一 二許:映與穆,思玄薦於相王,用為公府舍人。

以永和初,受《中黃制虎豹法》。

六年,又就劉璞傳靈符璞即魏夫人長子也。

君淵沈應感,虛抱自得。

若燥濕之引水火,冥默幽欻相襲無眹矣。

年三十六,以興寧乙丑歲眾真降授,有若上相青童君、太虛真一人、赤君上宰、西城王君、太元茅真一人、清靈裴真一人、桐柏王真一人、紫一陽一週真一人、中茅君、小茅君、范中候、荀中候、紫元夫人、南嶽夫人、右英夫人、紫微夫人、九華安妃、昭靈夫人、中候夫人,莫不霓旌暗曳,神轡潛竦,紛紛屬乎煙消淪蹤收於俗蹊。

宴聲金響,於君月無曠日,歲不虛矣。

君師魏夫人,儷九華而朋於諸真。

故安妃云:「明君受質虛閒,秘構玉朗,蘭淵高流,清響金宮,必高佐四輔,承製聖君,主察一陰一陽一之和氣,為吳越鬼神之君。

後二十二年,將乘龍駕雲,白日昇天。

今若不耐風火之煙,可尋劍解作告終之術也。」

《真誥》算以太元十二年丙戌去世。

弟子許翽,先師告翽父穆,亦因君偶真。

故許氏九人,雖道慶自先,數至神發,如塵鑒凝照,揮瑩之功,並歸子君矣。

----------------------------------------

◎雷平山真一人許君

真一人許翽,字道翔,小名玉斧。

父穆,晉護軍長史,真位上清左卿。

母陶氏,名科鬥,入易遷宮。

真一人幼獨標挺,含真淵嶷,長史器異之。

郡舉上計掾主薄,並不赴。

清秀瑩潔,糠秕俗務,如泉去蒙,盈其科而自進。

居雷平山下,師楊君,傳《三天正法曲素鳳文》。

後定錄真一人授其上道,告之曰:「學道當如穿井。

井愈深,土愈難出。

若不堅心正行,豈得見泉源耶?」

真一人常願早游洞室,不欲久停人間,遂詣北洞告終,即居方隅山洞方源館中,常去來四年方平台,故《真誥》云:幽人在世時,心樂居焉。

又楊君與長史書亦云:不審方隅幽人,設座於易遷戶中。

真一人化後十六年,當度東華受書,為上清仙公,上相帝晨《二錄》。

太和二年丁卯,時年二十七歲。

鹹康七年辛丑生。

自太和三年已後,無復顯跡。

世譜年三十,則庚午年去世。

《耆舊傳》云:在此洞石壇上燒香禮拜,因而不起。

明旦視形如生。

壇今猶存。

《真誥》云:從張鎮南受衣解法。」

蓋夜於壇上去耳。

娶建康令黃演女,生男黃民,乃還家。

----------------------------------------

◎仙人臨沮令許君

臨沮令許仙人名黃民,字玄文。

上清仙公翽之子,上清左卿穆之孫。

以昇平五年辛酉生。

時掾年二十一,仕郡主簿,察孝廉,石頭倉丞南蠻參軍,臨沮令。

永興三年,京畿紛亂。

令乃奉經入剡,為馬朗所翹翹:謂推崇。

朗從父弟牢,亦相週給。

時人咸知許先生得道,又父祖皆有名稱,各加崇敬。

元嘉六年,欲移居錢塘,乃封其真經一廚付朗。

靖中語:「此是仙靈之跡,非我自來,縱有書,亦勿與人。」

及至杜道鞫家,停少時而終,時年六十九。

《真誥》言黃民及伯祖邁、姑婆娥皇、伯聯,與黃民子榮、弟孫、女瓊輝,並得度世。

馬朗敬經若君父,每有神光靈氣,見於堂宇。

朗妻數見有青衣玉女空中去來。

其家皆保富壽。

朗忿何道敬竊書洩意,乃洋銅灌廚愁,敕家人不得復開。

朗終,子洪、殳季真猶共尊尚。

景和元年,婁惠朗諷殳季真啟齲季真善道術,為當時所知。

及至,奉呈於華林園。

既見真跡,瑰異硃黃,煥赫不敢窮覽。

至明帝登祚,季真乃啟還私廨。

陸簡寂南下立崇虛館,《經》亦歸於館。

何神真巧運,既閟於馬,又發於殳,終授於陸君。

殳、馬猶巾幾負籍冪之榮,而無容入其妙焉。

----------------------------------------

◎宋廬山簡寂陸先生

先生吳興懿族陸氏之子,諱修靜。

道降元氣,生而異俗。

其色怡怡,其德熙熙。

明以啟著,虛以貫幽。

少宗儒氏,墳索讖諱,靡不總該。

以為先天撫化,混一一精一氣,與真宰為徒者,載在金編玉字,不形於此。

遂收跡寰中,冥搜潛衡、態湘,暨九嶷、羅浮,西至巫峽、峨嵋。

如雲映松風,麗乎山而映乎水。

功成,扣玄感神,授靈訣。

適然自得,通一交一 於仙真之間矣。

宋元嘉末,因市藥京邑,文帝味其風而邀之,先生不顧。

及太初難作,人心駭疑,遂溯一江一 南遊,嗜匡阜之勝概,爰構一精一廬。

澡雪風波之思,沐浴浩氣,挹漱元一精一。

宋明皇帝襲軒皇淳風,欲稽古化俗,虛誠致禮,至於再三。

先生固稱幽憂之疾,曾莫降眄。

天子乃退齋築館,恭肅以遲之,不得已而蒞焉。

於是順風問道,妙沃帝心。

朝野識真之夫,若水奔壑,如風應虎,其誰能御之?先生撥霧開日,汰沙引金,指方以倒之。

中人以上,皆自盈其分,司徒袁粲之流是也。

既立崇虛館,殳氏所寶經訣,並歸於我焉。

初先離山,有熊虎猿鳥之屬,悲鳴擁路,出谷而止。

及天子不豫,請事塗炭之齋。

是夜卿雲紛郁,翌日乃瘳。

先時洞真之部,真偽混淆。

先生刊而正之,涇渭乃判。

故齋戒儀範至於今典式焉。

桂一陽一王構逆暴,白骨遍野。

先生具棺櫬收而瘞之。

其一陰一德密運,則無得而稱也。

迨元徽五年春正月,謂門人曰:「吾得還山,可整裝。」

眾感訝,詔旨末從而有斯說。

至三月二日,乃偃臥解帶,膚體輝爍,目瞳映朗。

但聞異香芬馥,滿室而已。

後三日,廬山諸徒共見先生霓旌靄然,還止舊宇,斯須不知所在,相與驚而異之。

顧命盛以布囊,投所在崖谷。

門人不忍,遂奉還廬山,時春秋七十二。

所謂煉形幽壤,騰景太微者矣。

有詔謚曰「簡寂先生」,以故居為簡寂館,宗有道也。

凡撰記論議,百有餘篇,並行於代。

門徒得道者,孫游岳、李果之最著稱首。

後孔德璋與果之書論先生云:先生道冠中都,化流東國。

帝王稟其規,人靈宗其法。

而委世潛化,游影上玄。

微言既絕,大法將謝。

法師稟神定之資,居入室之品,學悟之美,門徒所歸。

宜其整緝遺蹤,提綱振紀,光先師之餘化,纂妙道之遺風。

可以導引末俗,開曉後途者矣。

----------------------------------------

◎齊興世館主孫先生

有吳裔子孫名游岳,字穎達,東一陽一人也。

幼而恭,長而和。

其靜如淵,其氣如春。

甄汰九流,潛神希微。

嘗步赤松澗縉雲堂,遂卜終焉之地。

宋太初中,簡寂先生至自廬岳,雲遊帝宅。

先生乃摳衣而趨,嗣承奧旨,授三洞並所秘楊真一人、許掾手跡。

因茹術卻粒,服谷仙丸,六十七年,顏彩輕潤,一精一爽秀潔。

暨簡寂上賓,方旋舊室,捃摭道機,斷核真假,與褚、章、硃,四君一交一 密。

齊永明二年,詔以代師,並任主興世館。

於是搜奇之士,知襲教有宗,若鳳萃於桐,萬禽爭赴矣。

孔德璋、劉孝標等爭結塵外之好。

後頻謝病遍山,朝命未許。

至永明七年五月內,以揮神托化,沐浴稱疾,怡然而終。

門徒弟子數百人,唯陶弘景入室焉。

自恭事六載,義貫千祀,唯貴知真,故特蒙賞識。

經法誥訣,悉相傳授。

方欲共營轉煉,已集藥石,將就治合,事故不遂。

----------------------------------------

◎梁茅山貞白陶先生

吳荊牧陶濬七代孫名弘景,字通明,丹一陽一秣陵人也。

母初娠,夢日一精一在懷,並二天人降,手執金香爐。

覺語左右曰:「當孕男子,非凡人也。

然恐無後。」

及生,標異。

幼而聰識,成而博達。

因讀《神仙傳》,便有乘雲馭龍之志。

年十七,與一江一 學、褚炫、劉俟為宋升明四友。

仕齊,歷數王侍讀。

皆總記室,箋疏一精一麗,為時所重師法。

及清溪宮成,獻頌。

宣旨褒贊,兼欲刻石。

王儉議之乃止。

年二十餘服道後,就興世館孫先生諮稟經法,一精一行道要,通幽洞微。

轉奉朝請,乃拜表解職,答詔優勤,賜與其厚。

公卿祖之征虜亭,供帳之盛,鹹雲自齊以來,未有斯事。

遂入茅山,又得楊、許真書。

遂登巖告靜,自稱「華一陽一隱居」,書疏亦如此代名。

特愛松風,庭院皆植之,每聞其響,便欣然為樂。

至明帝時,欲迎往蔣山,懇辭得止。

然敕命餉賚,常為煩劇,乃造三層樓棲止。

身居其上,弟子居中,接賓於其下,令一小豎傳授而已。

潛光隱耀,內修秘密,深誠所詣,遠屬霞人,可謂感而遂通。

身長七尺八寸。

為性圓通謙謹,心如明鏡,遇物斯應。

少憂戚,無疾競,滅喜怒,澹哀樂。

有形於言跡者,是顯事廣物。

深慕張良之為人,率任輕虛,飄飄然有雲霞氣。

其所修為,皆自得於心,非傍識能及。

尤長於詮正偽謬,地理歷算。

文不空發,成即為體用。

造渾天儀,轉之與天相會。

其纂《真誥隱訣》、注老君等書二百餘卷。

至永元二年,深托嚮晦。

及梁武帝革命,議國號未定。

先生乃引諸讖記,梁是應運之符。

又擇郊禪日,靈驗昭著,敕使入山,宣旨酬謝。

帝既早與之遊,自此之後,動靜必報。

先生既得秘訣,以為神丹可成。

每苦無藥,帝皆給之。

又手敕諮迓,先生畫兩牛,一牛散放水草之間,一牛著金絡頭,有人執繩,以杖驅之。

帝笑曰:「此人無所求,欲效曳尾龜,豈有可致之理。」

或時有大事,無不前己奉陳,時人謂為「山中宰相」。

以大通初,獻刀二口,一名「喜勝」,二名「成勝」,為佳寶。

梁帝《金樓子》云:「於隱士重陶貞白,於士大夫重週弘正。

其於義理,情轉無窮,真一時名士也。」

先生常作詩云:「夷甫任散誕,平叔坐談空,不意昭一陽一殿,化作單于宮。」

其時人士競談玄理,不一習一 武事。

侯景之難,並如所言。

大同二年告化時,年八十五。

顏色不變,屈伸如常。

屋中香氣,積日不散。

詔贈「中散大夫」,謚「貞白先生」。

仍遣舍人監護喪馬樞《得道傳》云:授蓬萊仙監,弟子數十人,唯王遠知、陸逸沖稱上足焉。

----------------------------------------

◎唐茅山升真王先生

琅琊王遠知,陳揚州刺史曇首之子。

外祖丁超,梁駕部郎中。

其母因夢靈鳳有娠,又聞腹中啼。

寶志曰:「生子當為神仙宗伯也。」

年七歲,日覽萬言,博總群書,心冥至道。

年十五,入華一陽一事貞白先生,授三洞法。

又從宗道先生臧矜,傳諸秘訣。

陳主召入重一陽一殿,特加禮敬,賞賚資送還茅山。

先生乃於洞西北嶺上,結靖室以居,研味玄秘。

大建末,靖室中忽有一神人,醉臥嘔吐。

先生然香禮候。

神人曰:「卿是得道之人,張法本亦甚有心。

吾欲並將游天台山,石橋廣闊可過得,彼多散仙人,又常降甘露,以器盛之,服一升可壽得五百歲。

卿能去否?」

先生便隨出,上東嶺,就法本。

至山半,忽思未別二三弟子付囑經書。

背行三十步,回望神人,化為鶴飛去。

隋晉王廣鎮楊州,王子相、柳顧言相續奉請。

先生既至,斯須而鬚髮變白。

王懼而歸之,少選按舊。

王踐祚,敕崔鳳舉諮迓。

帝親執弟子禮,敕城都起玉清玄壇以處之,仍令代王越師焉。

高祖龍潛時,先生嘗密告符命。

秦王與房玄齡微服就謁,先生迎謂曰:「此中有聖人。」

秦王因以實告。

先生曰:「方作太平天子,願自愛也。」

秦王詣先生受三洞法。

及登極,將加重位,固請歸山。

至貞觀九年,敕潤州於茅山置太平觀,並度七人。

降璽書曰:「朕昔在籓朝,早獲問道,眷言風範,無忘寤寐。

近覽來奏,請歸舊山。

已有別敕,不違高志。

所令置觀,用表宿心。」

先生浩氣虛懷,語默一致,涵照如鏡,應物無私。

時有竇德玄,先經楊州,遇司命使者言其有重祿,以九九數當終命。

德玄求哀於使者。

云:「真一人王法主是少室仙伯,檢錄人鬼之任。

關奏天曹,無不即應。」

德玄遂懇祈于先生。

先生不得已,因與請命。

使者報曰:「更延十三年。」

至高宗朝,德玄為左相。

捐館舍之日,言皆如之。

故舉世呼先生為「法主」,又知已授仙職。

後謂潘師正曰:「吾昨見仙格,以小時誤損一童子吻,不得白日昇天。

署少室仙伯,將行在近。」

翌日,沐浴加冠衣,焚香而寐。

告化時年一百二十六歲。

潘師正、徐道邈同得秘訣,為入室弟子。

陳羽、王軌次之。

其餘各棲洞府,終身無替。

高宗調露二年,贈太中大夫,謚曰「升玄先生」。

乃敕置太平觀,度滿四十九人。

天後嗣聖初,又贈金紫光祿大夫,改謚「升真先生」。

明皇天寶中,敕李含光於太平觀造影堂寫一真 像,用旌仙跡焉。

----------------------------------------

◎中岳體玄潘先生

中岳道士,前有天師,次稱潘先生。

先生名師正,趙州贊皇人。

少喪母,廬於墓側,以至孝聞。

先生真氣內融,輝光外發,如隋珠荊玉,不假於飾而人自寶之。

隋大業中入道,王仙伯盡以隱訣及得符菉相授。

棲於太室逍遙谷,積二十年,但嚼松葉飲水而已。

高宗皇帝每降鑾輦,親詣一精一廬,先生身不下堂,接手而已。

及問所須,答言松樹清泉,山中不乏。

帝與武後共尊敬之,留連信宿而返。

尋敕於所居造崇唐觀,嶺上別起一精一思院以處之。

敕置奉天宮,令於逍遙谷口特開一門,號曰「仙遊門」。

復於苑北面置尋真門。

太常奏仙樂,又以《祈仙》、《望仙》、《翹仙》為曲,皆謂先生名焉。

前後賜詩五百首。

先生每歎曰:「大丈夫業道,不能滅影雲林,以煩世主,吾之過也。」

遂欲東求蓬萊,孤舟入海。

屬帝敦篤斯道,祈歎愈加,踟躕山隅,輟策未往。

以永淳元年告化,時年八十九。

帝追望不止,贈太中大夫,謚曰「體玄先生」。

先生神標仙骨,雅似隱居。

夫階真韜冥,練景游化者,其有類乎?弟子十八人,並皆殊秀。

然鸞姿鳳態,眇映雲松者,有韋法昭、司馬子微、郭崇真,皆稟訓瑤庭,密受瓊室,專玉清之業,遺下仙之儔矣。

時陳子昂又作頌云云。

----------------------------------------

◎王屋山貞一司馬先生

後週琅琊公司馬裔玄孫,名承禎,字子微,河內人也。

少事體玄先生,傳其符菉及辟榖、導引、服餌之術。

體玄特相賞異,謂曰:「我自簡寂傳授正法,至汝六葉矣。」

先生是後因浪游,遠詣於天台山。

武太后聞其名,召至都,降手詔讚美。

及將還,敕李嶠餞於洛橋之東。

景雲二年,睿宗令其兄子承禕,就山迎至京,入宮中問以一陰一陽一數術。

先生對曰:「《經》云:『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之,以至於無為。

』且目所見者,損之尚未能已,豈復攻乎異端,而增其智慮哉?」

帝曰:「治身無為,則清高矣。

治國無為,如何?」

對曰:「國猶身也。

老君曰,游心於澹,合氣於漠,順物自然而無私焉,而天下理。

』《易》曰:『大人與天地合其德。

是知不言而信,不為而成。

無為之旨,理國之道也。」

帝歎曰:「廣成之言,何以加此1因固辭還山。

乃賜寶琴一張及霞文帔。

中朝詞人贈詩者百餘首。

開元九年,明皇又遣使迎至京。

帝親受法菉。

前後賞賜甚厚。

十年,駕入都。

先生又請歸山。

帝賦詩,於王屋山自選形勝,置壇宇以居之。

先生因上言:「今五嶽之神祠,皆是山林之神,非正真之神也。

五嶽皆有洞府,各有上清真一人降任其職,請別立齋祠。」

帝從其言,因置真君祠。

其形像制度,皆請先生推按道經創為之焉。

先生頗善篆、隸,寫三體《道德經》,刊正文字,著五千三百八言,為真本。

又撰《修真秘旨》,窺之者得其門矣。

敕于先生所居置一陽一台觀,帝自書額,並相續賜賚甚厚。

至二十三年告化時八十九。

制贈銀青光祿大夫,謚曰「貞一先生」。

又御制碑文。

先生門徒甚眾,唯李含光、焦靜真得其道焉。

靜真雖稟女質,靈識自然,因一精一思間,有人導至方丈山,遇二仙女,謂曰:子欲為真官,可謁東華青童道君,受《三皇法》。

請名氏,則貞一也。

乃歸而詣先生,亦欣然授之。

----------------------------------------

◎茅山玄靜李先生

弘孝威者,晉陵人。

家本純儒,州里號「貞隱先生」。

避敬宗皇帝諱,改為李氏。

其子曰含光,年十三,辭家奉道。

端視清霄,慈向蠢類;暗室之中,如對君親。

時人見之,一情一色皆斂。

幼攻篆、隸,或有稱過其父者,一聞此義,終身不書。

後事貞一先生,雲篆寶書,傾囊相付。

既而目之曰:「真玉清之客也1抱虛無而行功者,於道不窮;托幽阜而滅跡者,於德亦淺。

承之自遠,宜且救人。

是引後學升堂稟玄訓也。

先生元氣不散,瑤圖虛映,達靈久矣。

晦輝為常,動非用開,靜非默閉。

當吹萬之會,若得一之初。

應跡可名,常道不可名也。

孕育至化,虛融物心,心一變至於學,學一變至於道。

同淑氣自來,得之不見。

所以摳衣而進者,仰范元和,若秋芳之依層巘,夏潦之會通川也。

先生忘情於身而慈於人,禎祥屢應,視同眾象。

士庶諮詢,色受其意。

常令章壇閉院,醮火擇薪。

一精一微誠敬,率皆類此。

開元末,明皇禮請先生而問理化。

對曰:「道德,君王師也。

昔漢文行其言,仁壽天下。」

次問金鼎,對曰:「道德,公也;輕舉,公中私也。

時見其私。

聖人存教,若求生徇欲,乃似系風耳。」

帝加「玄靜」之號以尊之。

無何,固以疾辭,東還句曲山。

敕於其所居造紫一陽一觀以居焉。

自後天書繼至,資奉相續,及公卿祈請,往來無虛月。

卒使玄門之中,轉見真操。

持慈儉之寶,歸羲皇之風。

至矣哉,先生之教也!所撰《仙學傳》,及《論三玄異同》,又著《真經》並《本草音義》,皆備載闕遺,窮頤一精一義矣。

以大歷四年冬十一月,顧謂入室弟子韋景昭、孟湛然曰:「吾將順化。」

神氣怡然,若坐亡長往,時年八十七。

靈雲降室,芝草叢生,執簡如常,和色不去。

據《真經》,斯乃秉化自然,仙階深妙者也。

景昭授皋洞虛,洞虛授李方來,皆嗣德不墜。

時柳識又頌先生云:「古有強名,元一精一希夷。

黃帝遺之,先生得之。

縱心而往,與一相隨。

真性所容,太元同規。

日行仙路,不語到時。

人言萬齡,我見常姿。

明皇仰止,徵就京師。

紫極徒貴,白雲不知。

遐方後學,來往怡怡。

空有多門,真一精一自持。

順化而去,人焉能窺?玄科秘訣,本有冥期。」

分類:道教書籍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雲笈七簽
卷一 道德部卷二 混元混洞開闢劫運部卷三 道教本始部卷四 道教經法傳授部卷五 經教相承部卷六 三洞經教部卷七 三洞經教部本文卷八 三洞經教部經釋卷九 三洞經教部經釋卷十 三洞經教部經卷十一 三洞經教部經二卷十二 三洞經教部經三卷十三 三洞經教部經四卷十四 三洞經教部經五卷十五 三洞經教部經六卷十六 三洞經教部經七卷十七 三洞經教部經八卷十八 三洞經教部經九卷十九 三洞經教部經十卷二十 三洞經教部經十一卷二十一 天地部一卷二十二 天地部二卷二十三 日月星辰部一卷二十四 日月星辰部二卷二十五 日月星辰部三卷二十六 十洲三島部卷二十七 洞天福地部卷二十八 二十八治部卷二十九 稟生受命部一卷三十 稟生受命部二卷三十一 稟生受命部三卷三十二 雜修攝部一卷三十三 雜修攝部二卷三十四 雜修攝部三卷三十五 雜修攝部四卷三十六 雜修攝部五卷三十七 齋戒部卷三十八 說戒部一卷三十九 說戒部二卷四十 說戒部三卷四十一 雜法部卷四十二 存思部一卷四十三 存思部二卷四十四 存思部三卷四十五 秘要訣法部一卷四十六 秘要訣法部二卷四十七 秘要訣法部三卷四十八 秘要訣法部四卷四十九 秘要訣法部五卷五十 秘要訣法部六卷五十一 秘要訣法部七卷五十二 雜要圖訣法部卷五十三 雜秘要訣法部卷五十四 魂神部一卷五十五 魂神部二卷五十六 諸家氣法部一卷五十七 諸家氣法部二卷五十八 諸家氣法部三卷五十九 諸家氣法部四卷六十 諸家氣法部五卷六十一 諸家氣法部六卷六十二 諸家氣法部七卷六十三 金丹部一卷六十四 金丹部二卷六十五 金丹部三卷六十六 金丹部四卷六十七 金丹部五卷六十八 金丹部六卷六十九 金丹部七卷七十 金丹部八卷七十一 金丹部九卷七十二 金丹部十卷七十三 金丹部十一卷七十四 方藥部一卷七十五 方藥部二卷七十六 方藥部三卷七十七 方藥部四卷七十八 方藥部五卷七十九 符圖部一卷八十 符圖部二卷八十一 庚申部一卷八十二 庚申部二卷八十三 庚申部三卷八十四 屍解部一卷八十五 屍解部二卷八十七 諸真要略部卷八十八 仙籍旨訣部卷八十九 諸真語論部卷九十 七部語要部卷九十一 七部名數要記部卷九十二 仙籍語論要記部一卷九十三 仙籍語論要記部二卷九十四 仙籍語論要記部三卷九十五 仙籍語論要記部四卷九十六 讚頌部讚頌歌卷九十七 讚頌部歌詩卷九十八 讚頌部詩讚辭卷九十九 讚頌部贊詩詞卷一百 紀傳部紀一卷一百一 紀傳部紀二卷一百二 紀傳部紀三卷一百三 紀傳部傳一卷一百四 紀傳部傳二卷一百五 紀傳部傳三卷一百六 紀傳部傳四卷一百七 紀傳部傳五卷一百八 紀傳部傳六卷一百九 紀傳部傳七卷一百一十 紀傳部傳八卷一百一十一 紀傳部傳九卷一百一十二 紀傳部傳十卷一百一十三 紀傳部傳十一卷一百一十四 經傳部傳十三卷一百一十五 紀傳部傳十四卷一百一十六 紀傳部傳十五卷一百一十七 靈驗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靈驗部二卷一百一十九 靈驗部三卷一百二十 靈驗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靈驗部五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