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笈七簽》卷五十 秘要訣法部六:夫三一者,乃一身之靈宗,百神之命根,津液之山源,魂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雲笈七簽》卷五十 秘要訣法部六

雲笈七簽

卷五十 秘要訣法部六

◎三一九宮法

夫三一者,乃一身之靈宗,百神之命根,津液之山源,魂一精一之玉室。

是以胃池體方以受物,腦宮員虛而適真。

萬毛植立,千孔生煙,德備天地,混同太玄,故名曰泥丸。

泥丸者,形軀之上,神所居也。

兆唯知吞氣咽津,鳴齒納液,不知此所因者,乃泥丸之末流,腦家之邊枝爾。

今將告子三一之訣,上真之妙法也,閉口奉修,慎勿宣傳,負違盟誓,身沒鬼宮,考延七祖,長閉河源。

兩眉間卻入一寸,為明堂宮;卻入二寸,為洞房;卻入三寸,為丹田;丹田直上辟方一寸,為玄丹腦一精一泥丸魂宮也。

明堂宮左有明童真君,右有明女真官,中有明鏡神君。

明童真君,諱玄一陽一,字少青;明女真官,諱微一陰一,字少元;明鏡神君,諱招一精一,字四明。

此三君共治明堂宮,並著綠錦衣,腰錦裙,帶四玉鈴,口銜玉鏡,鏡鈴並如赤玉也,頭如嬰兒形,亦如之對坐俱向外面,或相向也。

此明堂之道也。

若道士恐畏,存三神使鳴玉鈴,聲聞太極,使口吐玉鏡,赤光令萬丈。

存之俱畢,因三呼三君名字,叩齒九通,則千妖伏息,萬鬼滅形也。

若道士飢渴,亦存三君,並口吐赤氣使灌己口中,因吸而咽之,須臾而飽也。

若道士夜行,暗不見路,又存三君,使口出火光照前,須臾路自朗明也。

若行兇處,厄難之中,有刀兵之地,急存三君,使鳴玉鈴,一精一而想之,敵人自然心駭意懾,不復生害心也。

若道士欲求延年不死,及疾病臨困求救而生者,當正心安寢,存明堂三君,並向外長跪,口吐赤氣,使光貫我身,令匝我口傍,咽赤氣無數,當閉目微咽之也。

須臾,赤氣繞身,都變成火,火因燒身,與火共作一體,內外洞光,良久乃止,名曰日月煉形,死而更生者也。

又暮臥常當為之,則必長生不死也。

又數存咽赤氣,使人顏色返少,色如童女,此不死之道,明堂之要訣,畢也。

旦起皆嚥唾三十過,以手拭面摩目以為常,存唾色作赤津液。

洞房中有三真,左為無英公子,右為白元君,中為黃老君,三人共治洞房中,此為飛真之道,別自有經,事在《金華經》中。

丹田宮有上元真一帝君、帝君之卿合三人,共治丹田宮,守三元真一之道是也。

此真地之要路,控乘龍車之經也。

天真多官位,樂欲為地真一人,地真一人隱遁於官位,不勞損於朝宴,故從容任適,隨時而游,坐七輿以造步四氣也。

至於天真,雖差階小異,俱一真矣。

地真一人亦各安其所之,不願為雲中官也。

流珠宮有泥丸太一真一人,在丹田後卻入一寸為流珠宮,流珠真神自別有經,司命之所行也,其道妙大,發誓用珠帛結盟,乃能付之。

此經三百年一傳,滿五授止,不得復出。

此太極公卿司命之道也。

玄丹宮在丹田之上,正方一寸,紫房綠室,硃煙滿內,其中有泥丸太一真君,治玄丹之宮。

太一真君,貌如嬰兒始生之狀,坐在金床 玉帳之中;著紫繡錦衣,腰帶流火之鈴,流火之鈴者,無質而赤光,動之一聲 聞十萬里,蓋上清中太一真一人之寶鈴也;左手把北斗七星之柄;右手把北辰之綱,北辰者,北極不動之星,謂之為辰綱也;正坐玄丹宮向外,左右無侍者,所以名之為太一真君也。

旦夕守諸三一,訖,獨後乃末存之,末存之者,先造其輕,後行其重也。

夫頭有九宮,請先說之。

兩眉間上,其重衣有黃闕紫戶、絳台青房,共構立守寸之中,左右耳守寸。

左面有絳台,右面有黃闕。

其九宮真一人出入,皆從黃闕、絳台中間為道,故以道之左右置台闕者,以伺非常之氣,伺迎真一人往來也。

紫戶大神,名平靜,字法王;青房大神,名正心,字初方,形並如嬰孩,各服衣如其方。

房戶之神,手執流金火鈴。

守寸者,卻入三分,名為守寸也。

暮臥及旦存思之時,先存二大神,彷彿存見,仍呼其神名字。

畢,微咒曰:

紫戶青房,有二大神,手把流鈴,身生風雲,俠衛真道,不聽外前,使我思感,達利靈關,出入利貞,上登九門,即見九真,太上之尊。

祝畢,乃可存思三一洞房,九真諸要道也。

守寸二大神,唯聽九宮中真官,在九宮內者。

出入耳目上帝信命及玉童靈真,往來諸帝軒,二大神聽以進,其餘非真,此二大神皆不聽進也。

此中黃太一法度也。

於是赤子帝君,乃命兩耳神嬌女、雲儀使引進之,故人覺耳鳴者,外使入也。

雲儀時扣磬鐘,以聞九宮,使知外人來入,令警備也。

磬鍾者,是今耳鳴之一聲 音也。

其聞之者,錯手掩耳而祝曰:

赤子在宮,九真在房,請聽神命,永察不祥,太一流鈴,以滅萬殃。

祝畢,以手拍耳門二七遍,畢,當覺面熱,即佳候也。

若覺頭項頸間索索寒者,惡氣入也。

當急臥,臨目,內存玄丹宮太一真君,以流火之鈴,煥而擲之,惡氣即出身外,火光亦隨之在後,炯炯然以照己一身。

良久,平復也。

其明堂、洞房、丹田、流珠四宮之經,皆神仙為真一人之道傳於世。

其玄丹宮經,亦真仙司命之要言,四宮之領宗矣。

此一經,須太極帝君告可與乃與之也,亦時出授耳。

凡合五宮之道,行乎世上,有真名者,遭值之矣,自非骨相挺命,不聞此言也。

又有玉帝宮,王清神母居之;又有天庭宮,上清真女居之;又有極真宮,太極帝妃居之;又有太皇宮,太上君後居之。

此四宮;皆雌真一也,道高於雄真一也。

並有寶經,以傳己成真一人者,未得成真,非所聞也,雌真一之要,亦自不授之矣。

太上所以出極八景,入驂瓊軒,玉女三千,侍真扶轅,靈犯俠唱,神後執巾者,實守雌一之道,用以高會玄晨也。

此太上之宗根,虛皇之所傳也。

此四宮,人皆有之,但不修此道者,宮中空耳。

夫不盡修於九宮,九宮者宮中亦空爾,非但雌家而已。

至於丹田宮中,常有帝君,守寸常有大神,不復問之,須修乃見在宮中爾。

修之者神仙,不修者以壽死矣。

雌雄一神者,男女並可兼修之,無不在也,唯決一精一苦之至,乃獲益矣。

守玄丹太一真君之道,暮夕靜寢,去諸思念,臥坐任意。

先存北極辰星,紫氣來入己玄丹宮中,須臾滿宮,溢出耳外,使匝身通洞內外,與紫■合體。

畢,又存日來,入玄丹宮中,日滿宮內,在紫氣中央,望視如暗中視火珠之狀。

畢,乃存上清中黃太一真君,從北極紫氣中來,下入玄丹宮日中坐,君諱規英,字化玄,衣貌色服如上。

又存己一身,忽然升上入玄丹宮日中,在太一真君前對坐,服色任意,因心起再拜。

稽首膝前,問道求神仙長生,隨意言之。

因存乃吞紫氣三十過,次咽液三十過。

畢,又存北斗七星,內有一赤氣大如弦,逕下直入玄丹宮中,於是太一真君,及己俱乘日入行赤氣道中,直上詣北斗魁中,寢息良久,自因此寢也,亦即有真應。

十四年行之,則與太一同游,俱到七元綱也;十八年詣上清宮,受書佩符,役使玉童、玉女各十八人。

一夕一存之,唯數而已,勿令脫夕。

亦可專修此道,不必須守三一也,兼之益一精一,致感速爾。

月一日、三日、七日、十一日、十五日夜半之時,存玄丹宮太一真君,正坐向外,口吐青氣,下入我口中,我隨咽之,凡五十過。

畢,乃咽液五十過。

畢,微祝曰:

太一真皇,中皇紫君,厥諱規英,字曰化玄。

金床 玉帳,繡帔錦裙,腰帶火鈴,斬邪滅奸,手把星一精一,項生日真,正坐吐氣,使我咽吞,與我共語,同宴玄丹,煉灌七魄,和柔三魂,神靈奉衛,使我飛仙,五臟自生,還白童顏,受書上清,司命帝君,所願所欲,百福唯新。

又存己上入宮中,在太一前寢息,因以取眠,亦當夢感妙應矣。

日為此而數一精一至,即相見之階漸也。

----------------------------------------

◎四宮雌一內神寶名玉訣

凡學上真之道,而不知雌真之一內名,亦萬不得仙也。

學者受師口訣,然後奉行,每以正旦月朔,太歲本生之日,入室東向思存:

玉清神母,姓廉名銜,字荒彥。

長九寸九分,著玄黃素靈之綬,頭戴七稱珠玉之髻,冠無極進賢之冠,居無上之上,太極珠宮,七寶府,五靈鄉,玄元裡,下治兆身玉帝宮中。

上清真女,姓厥名迥,字粥類。

長六寸六分,著青寶神光錦繡霜羅九色之綬,頭戴玉寶飛雲之髻,冠玄黃進賢之冠,居無上之上,崑崙太幽中宮,明堂府、九光鄉、大化裡,下治兆身天庭宮中。

太極帝妃,姓玄名虛生,字伯無。

長七寸七分,著玄羅流光五色鳳文之綬,頭戴七寶玄雲之髻,冠無極進賢之冠,居元景之上,太清極玄宮中,玉房府,三丹鄉,丹元裡,下治兆身極真宮中。

太上君後,姓遷名含孩,字合延生。

長三寸三分,著七寶飛一精一玄光雲錦霜羅九色之綬,頭戴九玄玉一精一頹雲之髻,冠玄黃無極三寶玉冠,居太清九玄之洞,無極真宮,丹一精一府,雲光鄉,玄玄裡,下治兆身太皇宮中。

行玄丹之道,守三一之訣,當常存四宮雌真一之神,衣服、形影、名諱、鄉居所在,此寶經之上篇以傳見成真一人者。

始學不得參問其要,素靈所秘,不行於世。

凡受上真之法,《三寶神經》雖通靈究幽,不知雌真一之法,亦萬無成矣。

故太上標其重禁,格於輕洩,不載於紙墨。

有者宜審實內心,然後受焉。

每以正旦月朔,及太歲本生日,沐浴清齋燒香,入室東向,存思四宮雌真一之神,鄉居、姓名、服色、長短,如上法。

畢,當叩齒十六通,祝曰:

太一陰一真神,號曰女靈,含景九玄,乘真隱冥,日吉天朗,告齋上清,心念目矚,洞鑒神形。

還守宮宅,玉華芳盈,五色變化,流黃紫青,運致飛霞,上造帝庭。

畢,嚥氣三十六過,止。

如此,則九年面生玉華,金真映光,神見軀形,與兆共言。

子既見神,心知而已,慎勿妄傳也。

此四宮雌真一之神,是天元始生之一陰一官,受號帝妃也。

始其元氣未立,五政未開,光景未通,氣極虛無,無上無下,無外無內,無左無右,無前無後,太上之元一精一,玄始之妙真,虛極之先,結氣而凝,混化萬物,天地得存,皆由於四真也。

能有至心存思者,千齡不知老,九天之中,萬神同壽也。

----------------------------------------

◎金闕帝君三元真一經訣

涓子受之東海青童君。

太上曰:真一人所以貴一為真者,上一而已。

一之所契,太無感化;一之變通,天地冥合。

是以上一為一身之天帝;中一為絳宮之丹皇;下一為黃庭之元王,並監統身中二十四氣。

氣以受生,生立一身,上應太微二十四真,真氣徊和,品彙成形,玄神混分,紫房杳冥。

夫氣者,結虛煙而成神也;神者,托三一以自生也。

變化者,三一之所造,得化者,皆由神之自隱,混黃相成,得玄之極,故三一元君,各有真氣。

真氣結成,自為千乘萬騎,雲車羽蓋,常以內入紫宮,以登玉清,列錄元圖,化胞保胎,三一養身,得為真一人,飛行九霄,受事高上。

所以,一之所濟者,乃生乎天地,非但行飛蠕、動小事而已。

子若能守之彌固,則一精一應感暢,一精一應感暢則三元可見,三元可見則白氣鬱變,白氣鬱變則混分自生,混分自生則千乘萬騎,忽然至矣。

於是羽蓋可御,雲車可乘,白日昇天,上造太微,實三一之玄功,一精一感之所會也。

太微中有二十四氣,混黃雜聚,結氣變化,有時忽爾而分,覺然而生也。

化氣中有二十四真一人,結虛生成,不由胞胎,皆三一帝皇之神氣,所以致分道變化,托玄立景矣。

既能守身中三一,則天上太微中三一帝皇之真君,而降見於外,與子面言矣。

身中復有二十四真一人,亦身一精一光爽氣,所分化而變萬,化若雲車來迎。

合氣晨景,以登太微,二十四真一人俱與身中神明,合宴於混黃之中,共景於紫房之內,托形氣於千塗,回老艾以返嬰,改死籍於北酆,壽長存乎帝鄉,出入玉清,寢止太微。

又兼行帝一、太一、五神,及三五七九之事,兼行之者,一神之感易致也。

紫房須守一為根本,守一須守紫房為華蓋。

故三一、三素相須也;而紫房、六一合 相待也。

雖其居不同,而致一之用俱濟也。

子善思而存之,則三一之事畢矣。

若單得受一道者,則三元不備。

但注心於一,亦可長生不死,得入太清而已,不得游宴太極,北登上清之宮也。

上一,真帝之極也;中一,真皇之至也;下一,真王之妙也。

天皇得極,故上成皇極;地皇得至,故上成正一;人皇得妙,故上成眾妙之君。

三皇體真以守一,故一無藏形;仙人尋真以求一,故三一俱明,一無藏形,其真極也。

三一俱明,得一而明已。

其真既極,三一既明,得一而生也。

夫真守一者,當令心寂神凝,體專求感,所以百念不尋,一精一意不散,但三月內視,注心一神,則靈光化生,纏一綿 五臟。

若其注念不散,專氣致和,由樸之至也,得一之速也。

若華偽僣起,競心亂生,故一不卒見,神不即應,非不卒見,即應由存之者,不專思之者,不審是故,積年之功,罔有彷彿也。

若能心濟遠感,縱心無勞,亦必三月之一精一思,與一混合者也。

太上告曰:三元者,九天之玉真,太上之正道也,胎根之所生,六一合 之所存。

故正一大道,以出真帝,正道玄真,以生大神,離合五化,萬化忽成,三元解變,則一之所生也。

故變氣布結,神得以靈,眾真歸一而玄功成焉。

此正道之宗祖,元氣之根始也。

散之於無,則白氣杳合;養之於形,則長生永久。

夫三一之法,觀道備於三元。

其道奇妙,總括靈篇,天人仙皇,握寶神經。

第一之訣《大洞真經三十九章》,第二之訣《雌一合變大有妙經》,第三之訣《洞真玄經》,三五七九,號太上素靈。

是故上一帝君寶《洞真經》,中一丹皇寶《雌一大有妙經》,下元一王寶《太上素靈洞玄大有妙經》,此之三文,真道之至一精一,一神之玉章,並是天真之禁訣也,高上之秘篇。

兆守三一,得吾三經,即能乘雲,上升太清,洞觀無窮,游宴紫庭,微哉深矣!難可文宣。

守一所生,三一見矣。

既見三一,可求此經,當必授守三一之法,皇天上清,金闕帝君,真書之首篇,眾真之妙訣。

子而守一,一亦守子,子而見一,一亦見子。

一須身而立,身須一而生,子身進退,千端萬事,常當念一。

飲食念一、喜樂念一、哀戚念一、疾病念一、危難念一、履水火念一、乘車馬念一、有急念一、人之念一、舉止矚目念亦多矣。

思念必專,不專無冀矣。

患人有志不固,固不能久;知一名字而不能守,守不能堅志,志不能苦。

思念無極,多有訏心,不能常守,故三一去則正氣離失,失正氣者故氣前,故氣前死日近也。

俗人學道,多尋浮華,不信真一為貴,初有其志,後必變敗。

由用志不一,邪氣來入故也。

守一之戒,戒於不專,專復不久,久不能一精一,一精一不能固,固而不常,則三一去矣,為空宅爾,空宅無主,其身安久矣。

太上告曰:氣結為一精一,一精一感為神,神化為嬰兒,嬰兒上為真一人,真一人升為赤子,此一真之旨也。

天有三玄,謂日、月、星也,亦為三一精一,是用長生;人有三寶,三丹田也,亦為三真,是用永存。

《靈寶經》曰:「天一精一、地真,六寶常存,此之謂也。

兩眉間上,卻入一寸為明堂、卻入二寸為洞房、卻入三寸為丹田泥丸宮。

卻入者,卻就項後之背向也。

丹田泥丸宮,正四方,面各一寸,紫氣沖天,外映照九萬里,北斗七星以魁為蓋,以杓柄前指,外向也,變化大小,飛形恍惚,在意存之。

上元赤子居中,在斗蓋之下,赤子諱凝天,字元先,位為泥丸天帝君,其右有帝卿一人,坐相對,是齒舌腦之精神化而生也。

上入為帝卿君,諱肇一精一,字玄生,此二人共治泥丸中,並著赤繡華衣,貌如嬰孩始生之形。

天帝君執上清神虎符,帝卿執《大洞真經》,坐俱外向或相向也。

內以鎮守泥丸、面目、齒舌、兩耳、鼻、發之境,外以振威六天萬鬼兇惡魔也。

三魂七魄五日一來,朝而受事焉。

心為中丹田,號為絳宮,鎮心之中央,正四方,面各一寸,硃煙參天,外映照三萬里,變化恍惚,在意存之。

中元真一人居其中,諱神珠,字子丹,位為絳宮丹皇君,其右輔皇卿一人,是五臟精神之結化也。

入絳宮為輔卿,諱光堅,字四靈,此二人共治絳宮中,並著硃錦衣,貌如嬰兒始生之形。

丹皇君左手把《太清經》,輔卿君執《大有妙經八景章》,坐俱外向或相向也。

內則鎮守筋骨、五臟、血肉之境,外以震折萬邪之不祥,養氣安神,長生久視,飛仙太霄。

三魂七魄三日一來,朝而受事焉。

臍下三寸,號命門丹田宮,下元嬰兒居其宮,四方各一寸,白氣沖天,外映照七萬里,變化大小,飛形恍惚,在意存之。

下元嬰兒,諱胎一精一,字元一陽一,位為黃庭元王,其右有寶鎮弼卿一人,是津氣津液之神,結煙升化也,入在丹田宮。

弼卿諱歸明,字谷玄,此二人共治丹田下元宮,並著黃繡羅衣,貌如嬰孩始生之狀。

黃庭元王左手把太白星,右手執《玉晨金真經》,弼卿執《太上素靈經》、九庭生景符,坐俱向外或相向也。

內以鎮守四胎、津血、腸胃、膀胱之府,外以消災散禍、辟卻萬邪。

三魂七魄一日三來,朝而受拭於王矣。

守一之法,立春之日夜半之時,正坐東向,服氣九過,咽液三十五過,畢,乃存北斗七星冉冉來下我頂上,卻向天以杓柄正向,前指東也。

存一陰一精一,真一人二星,親泊頭頂上,一陽一明、玄冥、二星,卻在上也;一陽一明、一陰一精一二星,在後面;玄冥、真一人在前面。

於是彷彿存念位定。

又思三一之尊君,忽見變生,共出在斗魁之中;須臾,三卿君復坐如三尊,須臾,見六人俱登玄冥,綱行東去,達天關而止,俱向我口。

又存見上元手扶上卿;中元手扶中卿,下元手扶下卿也。

我乃嚥氣一通,良久,上元二人從氣中來,入我口,上升還泥丸宮。

次嚥氣一通,良久,中元二人從氣中來,入我口中,歸絳宮;次嚥氣一通,良久,下元二人從氣中來,入我口中,歸絳宮。

次嚥氣一通,良久,下元二人從氣中來,入我口中,嚥入下丹田中。

存天關星,令去口七尺,星在口前,三元入我三宮中。

都畢,乃一精一念真一,各安所在,坐臥思之在心,心有所願,事事心啟之。

所求者,亦心啟求之。

存思唯令靜寂,若寢室內,晝日亦可存思。

立春存三一,東向,如立冬一精一思;

立夏存三一,南向,如立春一精一思;

立秋存三一,西向,如立夏一精一思;

立冬存三一,北向,如立秋一精一思。

存思三一,各安其宮。

畢,乃微祝曰:

五方命鬥,神致七星,三尊凝化,上招紫靈,六神徘徊,三宮丹城,玄通大帝,下洞黃寧,天真保衛,召引六丁,神仙同浮,乘煙三清,四體堅煉,五臟自生。

分類:道教書籍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雲笈七簽
卷一 道德部卷二 混元混洞開闢劫運部卷三 道教本始部卷四 道教經法傳授部卷五 經教相承部卷六 三洞經教部卷七 三洞經教部本文卷八 三洞經教部經釋卷九 三洞經教部經釋卷十 三洞經教部經卷十一 三洞經教部經二卷十二 三洞經教部經三卷十三 三洞經教部經四卷十四 三洞經教部經五卷十五 三洞經教部經六卷十六 三洞經教部經七卷十七 三洞經教部經八卷十八 三洞經教部經九卷十九 三洞經教部經十卷二十 三洞經教部經十一卷二十一 天地部一卷二十二 天地部二卷二十三 日月星辰部一卷二十四 日月星辰部二卷二十五 日月星辰部三卷二十六 十洲三島部卷二十七 洞天福地部卷二十八 二十八治部卷二十九 稟生受命部一卷三十 稟生受命部二卷三十一 稟生受命部三卷三十二 雜修攝部一卷三十三 雜修攝部二卷三十四 雜修攝部三卷三十五 雜修攝部四卷三十六 雜修攝部五卷三十七 齋戒部卷三十八 說戒部一卷三十九 說戒部二卷四十 說戒部三卷四十一 雜法部卷四十二 存思部一卷四十三 存思部二卷四十四 存思部三卷四十五 秘要訣法部一卷四十六 秘要訣法部二卷四十七 秘要訣法部三卷四十八 秘要訣法部四卷四十九 秘要訣法部五卷五十 秘要訣法部六卷五十一 秘要訣法部七卷五十二 雜要圖訣法部卷五十三 雜秘要訣法部卷五十四 魂神部一卷五十五 魂神部二卷五十六 諸家氣法部一卷五十七 諸家氣法部二卷五十八 諸家氣法部三卷五十九 諸家氣法部四卷六十 諸家氣法部五卷六十一 諸家氣法部六卷六十二 諸家氣法部七卷六十三 金丹部一卷六十四 金丹部二卷六十五 金丹部三卷六十六 金丹部四卷六十七 金丹部五卷六十八 金丹部六卷六十九 金丹部七卷七十 金丹部八卷七十一 金丹部九卷七十二 金丹部十卷七十三 金丹部十一卷七十四 方藥部一卷七十五 方藥部二卷七十六 方藥部三卷七十七 方藥部四卷七十八 方藥部五卷七十九 符圖部一卷八十 符圖部二卷八十一 庚申部一卷八十二 庚申部二卷八十三 庚申部三卷八十四 屍解部一卷八十五 屍解部二卷八十七 諸真要略部卷八十八 仙籍旨訣部卷八十九 諸真語論部卷九十 七部語要部卷九十一 七部名數要記部卷九十二 仙籍語論要記部一卷九十三 仙籍語論要記部二卷九十四 仙籍語論要記部三卷九十五 仙籍語論要記部四卷九十六 讚頌部讚頌歌卷九十七 讚頌部歌詩卷九十八 讚頌部詩讚辭卷九十九 讚頌部贊詩詞卷一百 紀傳部紀一卷一百一 紀傳部紀二卷一百二 紀傳部紀三卷一百三 紀傳部傳一卷一百四 紀傳部傳二卷一百五 紀傳部傳三卷一百六 紀傳部傳四卷一百七 紀傳部傳五卷一百八 紀傳部傳六卷一百九 紀傳部傳七卷一百一十 紀傳部傳八卷一百一十一 紀傳部傳九卷一百一十二 紀傳部傳十卷一百一十三 紀傳部傳十一卷一百一十四 經傳部傳十三卷一百一十五 紀傳部傳十四卷一百一十六 紀傳部傳十五卷一百一十七 靈驗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靈驗部二卷一百一十九 靈驗部三卷一百二十 靈驗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靈驗部五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