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笈七簽》卷七十四 方藥部一:青一精一上仙靈方太極法,使二千二百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雲笈七簽》卷七十四 方藥部一

雲笈七簽

卷七十四 方藥部一

◎太極真一人青一精一乾石ㄒ飯上仙靈方 ──王君註解

青一精一上仙靈方太極法,使二千二百歲中得傳十人。

無其人,秘之勿洩。

一日有其人,聽頓授之十人,過限不得復授。

受之者,皆立盟約,誓啟不宣漏,<貝危>有方之師,青帛三十尺,金鈽兩雙,代歃血之信。

傳非其人,宣洩寶文,身考三官,死為下鬼,摙濛山之石,填積夜之河。

凡受書,齋十日,授者亦然,然後乃得對傳之。

太極真一人曰:夫受生氣於五穀者,結胎育物,必抱谷氣之流一精一也,含真萬化,亦陶五穀之玄潤也。

若子寄形於父母,將因所生而攝其生矣。

不緣所生之始本,而頓廢其所因者,未嘗不枯竭於偏見,斷年命以雕傷乎!當宜因其所由,順其一精一源,凝滌柔和,微而散根,使榮衛易煉於日用,六府化谷於毫漸也。

故因谷以斷谷者,乃衛明之良術,緣本以去本者,乃攝生之妙跡耶!於是扇南燭之東暉,招始牙之硃靈,五液夷泯,關百通盈,神樂三宮,魂柔魄寧。

復以晨漱華泉,夕飲靈一精一,鳴鼓玉池,呼吸玄清。

華腴童於規方,胃滿填乎空青。

所以千算一啟,壽隨年榮,歲與藥進,飛步仙庭也。

服盡一劑者,命不復傾,五雲生身,體神氣清,亦能久食,百關流亭。

亦能終歲不饑,還老反嬰。

遇食即食,不食即平。

真上仙之妙方,斷谷之奇靈矣!

生白粳米一斛五斗,更舂治,折取一斛二鬥,得稻名有青者,如豫章西山青米、吳越青龍稻米是也。

青米理虛而受藥氣,故當用之,盛治,勿令雞犬穢物臨見之。

南燭草木葉五斤,燥者用三斤或都用三斤,亦可雜用莖及皮益佳,多取令淹潚一斛二斗米耳,不待斤兩之制度也,以意消息之。

其樹是木,而葉似草,故號南燭草木也,一名猴藥,一名男續,一名後卓,一名惟那木,一名草木之王。

生嵩高少室,抱犢雞頭山,名山皆有之,非但數處而已。

一江一 左吳越尤多,其土人名之曰猴叔或染叔,粗與其名相彷彿也。

煮取汁極令清冷,以潚米米釋炊之,灑護皆用此汁,當令飯正作紺青之色乃止。

預作高格,暴令干。

若不辦雜得他藥者,但作此亦可服。

日二升,勿服血食。

亦以填胃補髓,消滅三蟲,為益小遲,但當不及眾和者耳,亦神仙食也。

《上元寶經》曰:「子食草木之王,氣與神通;子食青燭之津,命不復殞。」

此之謂也。

合藥之始,當先齋三日,乃得為之。

尤禁房室穢漫,藥不行也。

此上真之方,不同他事,山林諸道士但按此而用耳。

若不辦諸雜物,及貧者又或無米,但單服此葉,或搗為散,或以蜜丸,服之皆得仙也。

近易之草而俗人不知,知猶不用,可不哀哉!初欲服者,要當先作和者三二劑,劑盡無復和,乃單行耳!先宜填胃關故也。

有資力者,自可常和,而服之得傚尤速,百害災病不復犯也。

單以米合,猶為小遲,要自愈於一胡一 麻、術、桂之單行也,服之使人童顏聰明,延年無病,又不令人有憂思之心矣。

禁食血肉生之物,若啖脯不害也。

若無和而單行者,當三蒸三曝,極令干,旦以清水漬二升或一升,再服之如食狀,亦可水送餐。

及以葉搗此飯為屑,以和白蜜,重搗萬杵,丸如梧桐子大,日再服,服五十丸乃佳,有愈於干飯之益也。

其日遇食亦食,無苦也;如不得食,平平耳。

又常當漱玉池之華,以益六液。

和用空青七兩一精一鮮者,先細搗,重絹羅之。

夫空青者,虛曜而益真,填胃而明眼,強筋而補液,增一精一而童顏,上仙品石也。

若施之以房室,則氣穢而神亡,害殺立驗,可不慎哉!又用丹砂一斤一精一徹者,先細搗,絹篩之。

夫丹砂者,硃明而一陽一煥,填骨而益血,強志而補腦,增氣而理肺,使人百節通利,關樞調和,上仙品石也。

忌血食履殗濁及房室,犯之者上氣,生症積骨枯之玻

又用伏苓二斤白好而不冰者,以水五升煮之三沸,焙乾而細搗,重絹篩之。

伏苓者,通神而致靈,和魂而煉魄,明目而益肌,厚腸而開心。

又與南燭二氣相養,調榮理衛,亦可單以干飯和之尤良。

禁食酸及豬犬肉,忌見血腥,犯之者藥勢不行,無益於身。

單干ㄒ飯合茯苓搗篩,蜜丸如前,服之良。

又用荊木杪軟葉華一陰一干者五兩,干葉益佳,細搗千下,重絹篩之。

荊木葉華通神見鬼一精一,取荊之時,勿令雞犬見也。

凡合此藥者,皆宜靜密,勿以藥名字以語不同志者,所將使人不得不示之耳,慎之!凡四物搗篩都畢,又合內臼中,重搗一萬杵畢,乃以合溲青干飯中,善令調市,盛以布或絹囊,著甑中蒸之,微火半日許,令釜中水多少如干飯,斗數數反側,囊四面令通熱市,若釜中水竭而飯不市者,更以意增水微火也。

畢,出囊飯著高格,日中曝之,取令極燥以藥溲干飯訖,又以清酒合溲飯令浥浥耳,然後內囊中。

當得大甑內囊飯畢,以蓋密甑上,勿令氣洩塵入。

又曝飯,當善分解之,勿令相滯,令極乾,歷歷可耳亦可搗之為屑,丸以白蜜,梧桐子大,日服八十丸,日再服,使人長生延年。

又和用白蜜二鬥,清酒一斛。

右二物皆令一精一好,以蜜投酒中攪之,調和畢,以薄溲ㄒ飯於大器中,皆令通市浥浥爾。

乃出,日中曝,令極乾,干復內如前。

凡一斛二鬥,令作十過溲飯,或七八過溲之,取令浥浥調市,亦務欲薄溲使調,而數於日中暴也。

用酒溲ㄒ飯,都畢。

乃內囊中,復蒸如前。

畢,出,干令燥,於此亦可搗而丸服,如梧桐子大,日再服八十丸。

又和用一鬥酒、一斗清水若井花水淋沃之,極令清徹。

以南燭葉一斤或二斤,漬之或煮之一沸,出,令汁正作紺青色,小令濃也。

又內白蜜五升或一鬥,著青汁中,攪令勻,和畢,又以溲ㄒ飯,如前溲,令調市,日中干之,唯欲多溲干也,須盡清汁乃止。

又輒復蒸畢,日中干之極燥,青一精一ㄒ飯之道都畢矣。

若釜甑蒸之不相容者,亦可分蒸之也。

合藥當用月之上旬於寅卯日,別安釜灶也。

若藥歷歷者,但服五合,送以飲;若藥相結謾不解者,乃搗密丸,計五物合為八十丸,平旦一服或再藥成,封著蜜器中,數出干暴之,若作丸,亦當頓作之也,服畢,聽得食腑。

初服之始,不便絕谷也。

當減谷,以二升半為限,一年後減為二升,三年後減為一升,四年後減為半升,減之以至都盡,至於五年,令人輕明大驗。

自此以後,亦能一日九食,亦能終歲不食食麵乃易為減。

服ㄒ飯,百害不能傷,疾病不能幹。

去諸思念,絕滅三一屍一,耳目聰明,行步輕騰。

十年之後,青一精一之神,給以使之,令坐在立亡,能隱化遁變,招致風雨。

一劑輒益算一千,長服不死。

凶年無谷,或窮不能得米者,皆單服南燭,或和茯苓,或以蜜和南燭,或雜松柏葉,會用相參,非但須谷也,但當不得名之ㄒ飯耳。

皆宜參以吐納咽液,以和榮衛,常當如此。

ㄒ飯須雲牙之用,雲牙不須ㄒ飯而行事也。

若和用古秤者,日服二合半耳。

服不患多,唯患不可供,故二合半以自節限耳。

初服藥,不便斷谷也。

此上仙之名方,去食之妙道矣。

----------------------------------------

◎太上巨勝腴煮五石英法一名太帝君鎮生五臟訣

南嶽真一人告曰:吾昔有入室弟子仙人趙成子者,初受吾《鎮生五臟經》,乃按而為之。

成子後欲還入太一陰一,求改貌化形,故自死亡於幽州上谷玄丘中石室之下。

死後五六年,有山行者見白骨在室中,露骸冥室,又見腹中五臟自生,不爛如故,五色之華,瑩然於內。

彼山行人歎曰:昔聞五臟可養,以至不朽,白骨胸中生華者,今睹其人矣。

此子將有道不修,中道被試不過乎?因手披之,見五臟中各有一白石子鎮,生五色華,如容狀在焉。

彼人曰:使汝五臟所以不朽者,必以五石生華故也。

子已失道,可以相與。

因取而吞之去。

復四五年,而成子之一屍一當生。

彼人先服石子,以成子當生之旦,而五石皆從口中飛出,如蟬狀,隱隱雷聲,五色洞明,逕還死一屍一之髒。

因此成子改形而起,如一宿醉睡之間。

其人心懼恍惚,因病日甚,乃至入山尋視死一屍一所在。

到石室前,方見成子偃據洞嘯,面有玉光,而問之曰:子何人哉?忽見有五老仙翁,披錦帶符,手秉羽節,頭建紫冠,言於成子曰:昔盜吞先生五臟寶石者,此人是也。

言畢,彼人面上即生惡癩,噤而失言。

比歸達家,癩瘡亦匝,一門大小,同時俱死,族亦遂滅矣。

訣曰:太極金華真一人以此經文,刻於太微帝君紫微宮玄硃玉殿,東壁牖上。

其文曰:五石異方,津光合形,有終而死,有始而生。

萬類反本,千條歸真。

氣適浮煙,血奔流一精一。

哀哉!兆身飛真不成,何不竭以雲草玄波,徊以卉體華英,會以七白靈蔬,和以白素飛龍?沐浴平旦,正心向東,凝一精一厲魂,上帝五公。

再拜朝靈,鎮固五方,長生天地,出入流通。

各安其位,生華五臟。

此文乃上清八會龍文大書,非世之學者可得悟了者也。

太素真一人顯別書字,受而服之,求其釋注於太極帝君焉!雲草玄波者,黑巨勝腴也,一名玄清;卉體華英者,蜜也;五光七白靈蔬者,薤菜也;白素飛龍者,白石英也。

法當種薤菜,使五月五日不掘拔者,唯就鋤壅護治之耳。

經涉五年中,乃取任藥,名為五光七白靈蔬。

取薤白一精一肥者十斤,黑巨勝腴一斛五斗,白蜜凝雪者五斗,高山玄巖絕泉石孔之一精一水二十六斛,白石英一精一白無有厲?者五枚,光好,於磨石上礪護,使正圓如雀卵之小,小者好瑩,治令如珠狀,勿令有礪石之餘跡。

先清齋一月或六十日,令齋日訖,於九月九日。

先築土起基高二尺,作灶屋,屋成,作好灶,口向西,屋亦開西戶也。

當得將大鐵釜安灶上,於九月九日申酉時,向灶口跪,東向,內五石子於釜中。

於是乃先投一枚於釜中,祝曰:

青帝公石,三素元君。

太一司命,玄母理魂。

固骨鎮肝,守養肝神。

肝上生華,使肝永全。

次又投一枚於釜中,祝曰:

白帝公石,太一所憩。

元父理一精一,玄母鎮肺。

守養肺神,使氣不朽。

肺上生華,十萬億歲。

次又投一枚於釜中,祝曰:

赤帝公石,帝君同音。

玄母理神,桃康鎮心。

守養心神,無灰無沉。

心上生華,華茂玉林。

次投一枚於釜中,祝曰:

黑帝公石,太一同?弄。

玄母元父,理液混變。

守養腎神,使無壞亂。

腎上生華,常得上願。

次又投一枚於釜中,祝曰:

黃帝公石,老君同威。

太一帝君,理魂鎮脾。

守養脾神,使無崩頹。

脾上生華,白日上升。

投石時,皆各閉氣五息,然後乃投石。

都畢,起向灶五再拜,又取薤白五斤,好積覆於五石之上。

畢,內蜜灌薤上。

畢,內腴一斛五斗灌蜜上。

畢,乃格度腴入釜深淺高下處所也。

然後稍入清水,使不滿釜小許止,木蓋游覆釜上。

九月十日平旦發火,當取直理之木熇燥好薪,不用蠹蟲及木皮不淨薪也。

微火煮之,才令陷劣沸而已,勿使湧溢大沸,大沸則五石消爛。

當屢發視,謂其下火,當先視腴格處所,若煮水煎竭,輒當益水,使盡二十六斛水而止。

又水盡之後,更加煎,令減先腴二寸格疇量,以意斟酌視之,都畢,成也。

寒之於釜中,下火灰,密蓋其釜上。

五日,乃徐取五石。

平旦向五方各拜,拜畢,跪以此腴雜以東流水,以次服之,余水及腴,取令送石子,入口下喉中耳聞之。

再服時,亦如初投石於釜中時,一一按祝而服之也。

畢,又五再拜,畢。

若藥煎既成,而視無復石者,非有他也,直五一精一伏散,隱靈化形,故自流逐於雲腴之中,無所疑也。

但當日服五合,以酒送之,神變反質,各自鎮養五臟矣!自於五臟之內,更生成五石也。

慎不可猛火,火猛,石一精一飛去,滓濁壤爛,雲腴熬臭,殆不可服御。

又雲腴之味,香甘異美,強骨補一精一,鎮生五臟,守氣凝液,長魂養魄,真上藥也。

以好器盛之,密蓋其上,即日服二合為始,日以為常。

若腴蜜煎強者,亦可先出,服石後加腴,更和腴煎取,令凝如割肪也。

人亦有丸服之者,三十丸,大都丸不如腴服佳也。

趣復任人所便,便則安於體,體便則無不佳。

常能服此腴者,乃佳。

若先腴盡,當更合如前,內白石英五兩鎮釜底,一兩輒一枚,祝說如法,但不復礪石使員,而重服之耳。

藥成,出,此石沉東流水中不常熇竭之淵。

若不欲更此合腴者,亦無損於前五石。

此腴名玄女玉液,一名飛龍雲腴,一名煉五石之華膏。

服之十五年,內外洞徹,壽長天地,役使鬼神。

三年之後,眼可夜視。

真一人云:此方愈於煉八石之餌,全勝於玄水雲母一之 玉漿。

既服此五石,石之喉徑寶鎮五臟中,輒有一石以守髒孔,髒孔之上,皆生五色華也。

若其人或暫適太一陰一,權過三官者,肉既灰爛、血沉脈散者,而猶五臟自生,白骨如玉,七魄營侍,三魂守宅,三元權息,大神內閒,太一錄神,司命秉節,五老扶華,帝君寶質,或三十年、二十年、或十年、三年,隨意而出。

當生之時。

即更收血育肉,生津結液,復質本胎,成形濯質,乃勝於昔死之容也。

真一人煉身於太一陰一,易貌於三官者,此之謂也。

太微天帝君詠曰:「太一陰一煉身形,勝服九轉丹。

華容端且嚴,面色合靈雲。

上登太極闕,受書為真一人。」

----------------------------------------

◎太上肘後玉經方八篇 ──霞棲子盧道元

昔巢居子奉事東海青童君,以節苦心,寂奉師禮,具暑雨祁寒,無懈無擔僅二十年,乃口授玄法,手錄聖方,曰:「若求跨鶴升九霄,未易致也。

若優遊乾坤之內,守顥然之氣,容色不改,心目清朗,壽數百年,不歸可得矣1然神仙秘術,不可傳失其人。

長安年中,巢居子以寒棲子賢人也,使沐浴齋戒,乃授其事。

至貞元八年,寒棲子以余不揆陋微,游放自適,所從來者,匪世俗之士,無聲利之一交一 。

若天與之正性,謂不虛授,乃傳之。

余以隱棲子文華之士,昔登上科,忽遺馳鶩,息心道門。

僅六七年,其玄法秘術,無不得之。

而至理之要,曾似未遇。

顧余有此遺禮,留愛久之而言。

余知其志士也,心忘爵祿,遁時稱《一騷一》、《雅》之什,有而若無,實而若虛者哉!必當羽化雲飛,豈止龜鶴齊壽?寶歷乙未歲,霞棲子盧道元敬持《太上八方》細蘊玄寶一軸,以授隱棲施君,敬之哉!戒之哉!

<乾>《乾》,《天父地母七一精一散方》第一;

<坤>《坤》,《風後四扇散方》第二;

<艮>《艮》,《王君河車方》第三;

<巽>《巽》,《龜台王母四童散方》第四;

<離>《離》,《彭君麋角粉方》第五;

<澤>《兌》,《夏姬杏金丹方》第六;

<坎>《坎》,《南嶽真一人赤松子苟杞煎丸》第七;

<震>《震》,《青一精一先生ㄒ米飯方》第八。

△<乾>《乾》,《天父地母七一精一散方》第一

竹寶三大兩九蒸九曝,主水氣,日一精一地膚子四大兩太一陰一之一精一,主肝,明目黃一精一四大兩戊巳之一精一,主脾臟蔓菁子三大兩九蒸,主邪鬼,明目松脂三大兩煉令熟,主風狂痺濕桃膠四大兩五木之一精一,主鬼忤苣籐五大兩九曝,五穀之一精一

右方,昔黃帝服之上升,後欲傳者,立壇焚香,啟告。

上帝,然可授之,立盟不洩,四十年一傳之爾,若違誓傳之,太上奪算,七代受考於水官,慎之。

△<坤>《坤》,《風後四扇散方》第二

五靈脂三大兩延年益命仙靈皮三大兩強筋骨松脂三大兩主風癇澤瀉三大兩強腎根術二大兩益氣力乾姜二大兩益氣生干地黃五大兩補髓血石菖蒲三大兩益心神桂心三大兩補虛之不足雲母粉四大兩長肌膚,肥白

右方,風後傳黃帝,黃帝傳高丘子,高丘子傳大茅君,大茅君傳弟固。

凡欲傳授,誓不妄洩。

若輕授非道之人,考延七祖。

右藥十物,各如法搗篩,仍搗三萬杵,同煉過白蜜和搗一二萬杵,酒服,日三十丸。

△<艮>《艮》,《王君河車方》第三

紫河車一具《王母歌》:紫河車一,龍潛變易,卻老還童,枯楊再益。

下文注曰:紫河車者,首女是也,東流水洗斷血一百遍,酒洗五十遍,一陰一干曝,和合,生干地黃八大兩補髓血牛膝四大兩主腰膝五味子三大兩主五臟覆益子四大兩主一陰一不足巴戟天二大兩欲多世事加一,女去之訶黎勒皮三大兩主胸中氣鼓子花二兩膩筋骨苦耽二大兩治諸毒一藥澤瀉三大兩補男女人虛菊花三大兩去筋風甘草、菖蒲三大兩益精神乾漆三兩去肌肉五臟風,熬令黃柏子仁三兩添一精一茯苓三兩安神雲英三兩縮腸黃一精一二兩補脾胃蓯蓉三兩助莖力,女人去之金釵石斛二兩添筋遠志二大兩益心力,不忘杏仁四大兩炒令焦,去尖皮,去惡血氣苣籐四大兩延年,駐形神。

右二十二味,共搗散,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日以酒下三十丸,服三劑,顏如處子。

昔王君傳蘇林子,當傳,立盟歃血。

不爾,違太上之科,延災祖考。

△<巽>《巽》,《龜台王母四童散方》第四

丹砂七兩硃砂三兩一胡一 麻四大兩九蒸九曝,煎令香天門冬四兩茯苓五兩術三兩干黃一精一五兩桃仁四兩去皮尖

右八味,合篩搗三萬杵,冬月散服,夏月丸之,服以蜜丸如梧桐子大。

志服八年,顏如嬰童之狀,肌膚如凝脂。

昔王母傳大茅君,大茅君傳弟哀,立盟契約,誓不慢洩,洩則太上科之,慎歟慎歟!

△<離>《離》,《彭君麋角粉方》第五

麋角三兩,具不限多少,解開,厚三分,長五寸許,去心並惡物。

用米泔浸之,夏三日,冬十日一換泔,約一月已上,似欲軟,即取出,入甑中蒸之,覆以桑白皮,候爛如蒸芋,曝干,粉之。

每斤入伏火硫黃一兩麋食菖蒲,其一精一實入角也。

以酒調服三錢。

右方,彭君服之,壽七百七十九歲,後入地肺山,去不知所在。

今人云彭逝,謬耳。

別自有傳此方者,又有人於鵠鳴山石洞獲此方,文法皆同,不可宣也。

△<澤>《兌》,《夏姬杏金丹方》第六

杏子六斗,水研之,取一石八斗,入鐵釜中煮之。

先以羊脂揩鐵釜,令三斤脂盡,即下杏子汁,以糠火煮之四十九日,乃取憊子煎,丸如大豆,日服一丸,三兩為一劑。

夏姬服三劑為少女,後白日上升。

此方出於《羨門子上經》,立盟勿洩,傳者殃及七代,慎之慎之!

又杏金丹方

取杏子三斗,去其中兩仁者,作湯才三四沸,內杏子湯中,便須手摩令皮去,熟治之,置盆中折之,清其汁,度得七八斗,棄其滓。

取一石釜置糠火上,以羊脂四斤摩釜中,令膏脂盡著,釜熱,復摩之,令盡四斤脂。

內汁釜中,熬以糠火並蠶砂火,火四五日藥成,其色如金狀。

如小兒哺服如雞子黃,日三服,百日父母不能識,令人顏色美好。

△<坎>《坎》,《南嶽真一人赤松子枸杞煎丸》第七

枸杞根三十斤,取皮別著,九蒸九曝,搗粉。

取謗骨煎之,添水可三石,後並煎之,可如稀餳。

即入前粉和丸,如梧桐子大。

服之一劑,壽加百年。

北方赤松子以傳李八伯,立盟不洩,如妄傳,天殃將罰。

△<震>《震》,《青一精一先生ㄒ米飯方》第八

白粱米一石,南燭汁浸,九蒸九曝干,可三斗已上。

每日服一匙,飯下。

一月後用半匙,兩月日後可三分之一。

盡一劑,則腸化為筋,風寒不能傷,鬚鬢如青絲,顏如冰玉。

此方若人服之,役使六丁,天兵衛侍。

秘之勿傳,當獲神仙,切慎妄傳。

----------------------------------------

◎太一餌瑰葩雲屑神仙上方並引說

夫茂實者,翹春之明珠也;苣勝者,玄秋之沉靈也;丹棗者,盛一陽一之雲芝也;茯苓者,絳晨之伏胎也。

五華合煙,三氣淘一精一,調安六氣,養魂護神。

能用得其方,位為天仙。

老者復壯,反嬰童顏,千害不傷,延壽萬年。

三春茂實一斛,名曰茂者,茂於一陽一精一也,故為藥首。

若三春不得合藥者,藏茂實於密器中,封泥之,須用乃開之。

到來春不佳者不復用,敗者勿取,注蟲,茂也。

此物難藏,當素一精一盛,燥器盛之。

若茂實變成水者,當絞去滓,以茂水和藥也。

黑巨勝屑三斗,先熬令香,乃搗為屑。

茯苓十斤,細搗,下篩為屑。

白蜜五升。

干棗一鬥,大者剝皮去核,蒸過,搗令相和。

調清美酒五斗。

凡六物合攪令和,內一釜中,微火煎,令凝如糖,以可丸者乃出。

著蜜器中,更分搗三千杵,丸如雞子中黃大,日服三丸。

夫搗藥為屑,皆令極細,輕絹篩,又內釜中煎之,當數攪和之,以蓋釜上。

合藥欲得別處,不欲得人多聞見。

服此藥者,六年白髮還黑,面有童子之色,行步如飛,身生玉光,災害不傷,駕雲上升,位為真一人。

又說藥逐年功效:服藥一年,目明耳聰,強志而通神;二年,愈勝;三年,瘢鳷皆滅,四年,體休氣充;五年,行步如飛;六年,白髮還黑,面有童嬰之色。

此藥補胎益氣,充一精一開明,上仙方也。

道士有單服此藥而升度者,不可勝數。

此不比於常方,而宜用合餌之。

----------------------------------------

◎靈飛散方傳信錄雲母法附

余與憲台察史博陵晦叔,有遺世保形超蹈山海之契,嘗共話求學之士,探擬賒謬,恥營近實,虛務遐闊,未易凡鄙,便冀飛昇,謂金丹坐延而仙籍立致。

夫處心不置於道,練形未異於常,齒發不駐,顏色隨謝,是氣血內耗而容狀外變,疾病未脫,嗜欲一交一 煎,天生速死,不及常理,區區晨昏,多此類也。

今所為異,必求良方。

先驗容齒,與俗流自別。

知常限不迫,方可冀久視修仙,練神清虛,求餌芝玉。

因約索一精一要,近拯形骸,有新聞閱,互相曉導。

晦叔異日謂余曰:有客話裴都尉者,鶴發早垂,童顏近復,訪其所餌,曰:《靈飛散》之功,共知此方在《千金》第二十八卷。

晦叔又曰:聞勳曹員外郎范一陽一君彝,常與修氣道客吳舍人丹講求此方。

丹曰:《千金》近略,率多不真定。

此方本出《太清仙經》,可求正文,如法合餌。

君彝私志,亦未卜所獲。

時寓累於故李中書泌之宅,暇日偶入小佛室,有釋籍盈幾,皆斷爛罕全,雜委無次。

軸閱將半,忽遇一軸,標首完整,文墨其華,題曰《太清真經》,發視,乃《靈飛散》方卷。

君彝執讀,欣契誠懷,即繼靈文驟告於丹。

丹焚香頂奉,滌手持捧,謂君彝曰:此真官曲遺靈應,特延紀於仙書,足觀後學。

晦叔以余與君彝莫逆,分至傳信,可憑約就咨訪,便求傳寫。

余驅乘詣門,問與聞葉,因得抄錄,與晦叔同之。

又方中味以雲粉為主。

是歲余授鍾陵奏辟,而廬阜在封部之內,爐峰跳波,脈注群壑。

居人方士皆引湍春雲,水沐日曝,流霜瑩雪,九珠旋螺,宛若天造,貨於村市,資為衣食,常肆所積,日取無限。

此方難要,唯茲一物,有是行也,實天借心謀,亦將旁利同志,不然,何契會如此?似先約話。

余私貯靈感,不忘寢興,行商洛數程,息豹藏郵。

捨客有自內鄉來者,曰:有一鄧一 掾融攝宰前邑,年逾從心之五而姿鬢不老,目童不昏,理劇接賓,與強仕等力。

問其所得,曰:常獲神方。

余至邑征方,乃靈飛散所致。

考其傳授,乃藥力驗應。

云:「昔歲見唐主簿,有道流口付說是靈仙上方,欲窺功用,可立變鬢髮。」

融有親客,顏鬢已衰,將試靈驗,因求合分。

服三十日,客之容發頓易前狀。

融半劑之效,亦保數十年不改。

恨其藥力未成,便闕服餌,又遠謫窮悴,資貨多乖,今比凡流,猶有所異。

復說:在長安日,傳張裴二駙馬,皆目變效,重符前聞。

則此方神奇,驗實相接,眼覿口問,積為明征。

又孫處士道門上流,一精一窮方要,掇此編錄,固非偶然。

余與晦叔幸君彝之遇,果求而得之,約誓心服之,以邀效證,他日之異,續此編書。

元和七年四月五日高一陽一齊推書心記實。

△靈飛散方出《太清經》第一百五十三卷

凡欲致萬神,求升仙,皆先潔齋清已,香水灌頭,沐浴五體益善。

百日之後,乃可致神明。

欲求仙者,當從北嶽西嶽中岳真一人靈飛散,得而服之,必得神仙矣。

真一人曰:凡欲求神仙不老,長生久視,白髮更黑,齒落更生,面目悅澤,肌肉有光,從表睹裡者,當服靈飛散。

老君曰:此方術之要,神仙之道,必化之本。

道士服之,神仙不難;術士服之,游於華山;凡夫服之,年去更還;老翁服之,返生童顏。

老君曰:服此藥者,可以不老。

十日服之,三年不食。

服之五年,可壽二千六百二十四歲。

我非一人,皆得真道,保成神仙。

雲母一斤煉成者茯苓半斤亦可一斤柏子仁七兩石鐘乳七兩菊花五兩亦可一十五兩術四兩一本人參七兩干地黃十二兩亦可十五兩桂心七兩,續斷七兩

以九物治下篩訖,以生天門冬十九斤搗糜,絞取汁,以丸此藥,汁多可和之,汁少者溲之。

著銅器中,懸著甑下蒸,黍一斛二鬥,熟出藥,曝干,更治搗之令細,篩。

服一方寸七,旦服,無毒可多服餌。

當食十日,身輕;二十日,耳目聰明;七十日,發白返黑,故齒皆去。

若落去者而得更生。

取藥二七,七七以白蜜和之,搗二百下止,丸如梧桐子,可得八十一丸。

曝令燥訖,視丸表裡,相見如明月珠,或似瑩火一精一珠,或赤或白,此仙人隨身常所服藥也。

欲令頭髮時生者,日服此七丸,至發生,不白不落。

若入深山不食,亦可作此丸,日七丸,不饑也。

若頭髮不落未白,但可服散,可壽五六百年,不白耳。

白者如前法,已白,服藥,可至一百一十七年乃落耳。

求道必仙,要至神仙,發齒更生,如三十時。

求道服藥,不頭白。

齒落者,老而服之,得仙之要。

齒骨一屍一解,道之下者。

凡作此《靈飛散》,服之三日力倍,五日血脈盛,七日身輕,十日面目悅澤、智慮聰明,十五日力作不知極,徐行及馬,二十日力不復當,三十五日夜視有光。

○治雲母法

白鹽一斤和合雲母一斤並搗之

右雲母糜,勿篩,內重布囊中挼鋋之,水汰鹽味盡,內絹囊中,懸令干,即成粉。

一法以鹽湯煮之,盡解如泥狀,搗之為粉。

又法:雲母一斤,大鹽一斤,漬之銅器中三四日,蒸之一日,於臼中搗之為粉。

又法:用樸消水三升,煮治雲母一斤,取成粉,燥舒之,向日光看無芒便好,有芒勿服,服之久後,病殺人,宜一精一治之。

此本於盧司勳所得《正經上傳》寫記。

經中云:搗雲母糜,後入重布囊中,?挼鋋之,令須入皮囊中?挼鋋,大底不如取廬山水?碨舂搗者,最為輕細。

自造恐功不至,忽有粗芒者損人,慎之!服藥後,禁食鯉魚,能斷一切魚為上,恐刀砧所相染害不輕。

又禁食血,是生肉、生干脯之類,血羹是熟血,卻非所忌禁。

生蔥、蒜,生韭、釅醋、桃、李、木瓜、酸物並等不宜食。

又忌流水,若一江一 行及溪澗無井處,但煎熟食之亦得。

大麥損雲母力,亦宜慎之。

服此藥能斷薰血,兼靜修心氣,得傚尤速。

不得面受,故此批上。

孫處士進《養生秘訣》云:臣遇此方已來,將逾三紀。

頃者但美而悅之,疑而未敢措手。

積年詢訪,屢有好事人曾餌得力,遂即服之,一如方說。

但能業之不已,功不徒棄也。

分類:道教書籍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雲笈七簽
卷一 道德部卷二 混元混洞開闢劫運部卷三 道教本始部卷四 道教經法傳授部卷五 經教相承部卷六 三洞經教部卷七 三洞經教部本文卷八 三洞經教部經釋卷九 三洞經教部經釋卷十 三洞經教部經卷十一 三洞經教部經二卷十二 三洞經教部經三卷十三 三洞經教部經四卷十四 三洞經教部經五卷十五 三洞經教部經六卷十六 三洞經教部經七卷十七 三洞經教部經八卷十八 三洞經教部經九卷十九 三洞經教部經十卷二十 三洞經教部經十一卷二十一 天地部一卷二十二 天地部二卷二十三 日月星辰部一卷二十四 日月星辰部二卷二十五 日月星辰部三卷二十六 十洲三島部卷二十七 洞天福地部卷二十八 二十八治部卷二十九 稟生受命部一卷三十 稟生受命部二卷三十一 稟生受命部三卷三十二 雜修攝部一卷三十三 雜修攝部二卷三十四 雜修攝部三卷三十五 雜修攝部四卷三十六 雜修攝部五卷三十七 齋戒部卷三十八 說戒部一卷三十九 說戒部二卷四十 說戒部三卷四十一 雜法部卷四十二 存思部一卷四十三 存思部二卷四十四 存思部三卷四十五 秘要訣法部一卷四十六 秘要訣法部二卷四十七 秘要訣法部三卷四十八 秘要訣法部四卷四十九 秘要訣法部五卷五十 秘要訣法部六卷五十一 秘要訣法部七卷五十二 雜要圖訣法部卷五十三 雜秘要訣法部卷五十四 魂神部一卷五十五 魂神部二卷五十六 諸家氣法部一卷五十七 諸家氣法部二卷五十八 諸家氣法部三卷五十九 諸家氣法部四卷六十 諸家氣法部五卷六十一 諸家氣法部六卷六十二 諸家氣法部七卷六十三 金丹部一卷六十四 金丹部二卷六十五 金丹部三卷六十六 金丹部四卷六十七 金丹部五卷六十八 金丹部六卷六十九 金丹部七卷七十 金丹部八卷七十一 金丹部九卷七十二 金丹部十卷七十三 金丹部十一卷七十四 方藥部一卷七十五 方藥部二卷七十六 方藥部三卷七十七 方藥部四卷七十八 方藥部五卷七十九 符圖部一卷八十 符圖部二卷八十一 庚申部一卷八十二 庚申部二卷八十三 庚申部三卷八十四 屍解部一卷八十五 屍解部二卷八十七 諸真要略部卷八十八 仙籍旨訣部卷八十九 諸真語論部卷九十 七部語要部卷九十一 七部名數要記部卷九十二 仙籍語論要記部一卷九十三 仙籍語論要記部二卷九十四 仙籍語論要記部三卷九十五 仙籍語論要記部四卷九十六 讚頌部讚頌歌卷九十七 讚頌部歌詩卷九十八 讚頌部詩讚辭卷九十九 讚頌部贊詩詞卷一百 紀傳部紀一卷一百一 紀傳部紀二卷一百二 紀傳部紀三卷一百三 紀傳部傳一卷一百四 紀傳部傳二卷一百五 紀傳部傳三卷一百六 紀傳部傳四卷一百七 紀傳部傳五卷一百八 紀傳部傳六卷一百九 紀傳部傳七卷一百一十 紀傳部傳八卷一百一十一 紀傳部傳九卷一百一十二 紀傳部傳十卷一百一十三 紀傳部傳十一卷一百一十四 經傳部傳十三卷一百一十五 紀傳部傳十四卷一百一十六 紀傳部傳十五卷一百一十七 靈驗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靈驗部二卷一百一十九 靈驗部三卷一百二十 靈驗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靈驗部五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