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笈七簽》卷九十一 七部名數要記部:△守和第一老君曰:天地未形,窅窅冥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雲笈七簽》卷九十一 七部名數要記部

雲笈七簽

卷九十一 七部名數要記部

◎九守凡九篇

△守和第一

老君曰:天地未形,窅窅冥冥。

渾而為一,自然清澄。

凝濁為地,清微為天。

離為四時。

分為一陰一陽一。

一精一氣為人,煩氣為蟲。

剛柔相成,萬物乃生。

精神本乎天,骨骼根乎地,精神入其門,骨骼及其根,我尚何存?故聖人法天順地,不拘於俗,不誘於人;以天為父,以地為母,一陰一陽一為綱,四時為紀。

天靜以清,地定以寧,萬物失者死,順者生。

故靜寞者,神明之宅也,虛無者,道之所居也。

夫精神所受於天也,而骨骼所稟於地也。

故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萬物負一陰一而抱一陽一,沖氣以為和,故貴在守和。

△守神第二

老君曰:人之受天地變化而生也。

一月而膏,二月而胞,三月而胚,四月而胎,五月而筋,六月而骨,七月而成,八月而動,九月而躁,十月而生。

形體以成,五臟乃形。

肺主鼻,腎主耳,心主舌,肝主眼,外為表,中為裡。

頭之圓以法天,足之方以象地。

天有四時、五行、九星,三百六十日,人有四支、五臟、九竅,三百六十節。

天有風雨寒暑,而人有興居喜怒。

膽為雲,肺為氣,脾為風,腎為電,肝為雷,以與天地相比類,而人之心為主。

耳目者,日月也;血氣者,風雨也。

日月失其行,薄蝕無光;風雨非其時,毀折生災;五星失其度,郡受其殃。

天地之道,至闊且大,尚猶節其章光,愛其神明。

人之耳目,何能久勞而不息?人之精神,何能馳騁而不乏?是故聖人內守而不失。

△守氣第三

夫血氣者,人之華也;五臟者,人之一精一也。

血氣專乎內而不越外,則胸腹充而嗜欲寡,嗜欲寡即耳目一精一而視聽明。

五臟能屬於心而無離,即氣意勝而行不僻,精神盛而氣不散,以聽無不聞,以視無不見,以為無不成,患禍無由入,邪氣不能襲。

故所求多者所得少;所見大者所知校夫孔竅者,精神之戶牖也,氣意者,五臟之使候也。

故耳目一婬一於聲色,則五臟搖動而不定,血氣一婬一蕩而不休,精神馳騁而不守,禍福之至,雖如丘山,無由識之矣。

故聖人愛而弗越,誠使其耳目清明玄達,無所誘慕,氣意虛無和靜而少嗜欲,五臟便利,精神內守,形體不越,即觀乎往世之外,來事之內,禍福之間何足見也!筆其出彌遠者,其知彌少,以言精神之不可使外一婬一也。

故五色亂目使目不明;五音入耳,使耳不聰;五味亂口,使口歷爽;趨捨滑心,使性飛揚。

故嗜欲使人之氣衰殺,好憎使人之心勞倦。

疾至,即志氣日耗也。

夫人所以不能終其天年者,以其生生之謂也。

夫唯無以生為者,即所以長得生也。

天地運而相通,萬物總而為一。

能知一,即無一之不知也,不能知一,即無一之能知也。

吾處天下亦為一物,而物亦物也,物之與物,何以相物?欲生不可事也,憎死不可辭也,賤之不可憎也,貴之不可喜也;自其資而寧之,弗敢極也。

敢極,即失至樂矣。

老君曰:所謂聖人者,因時而安其位,當世而樂其業。

夫哀樂者,德之邪也;好憎者,心之累也;喜怒者,道之過也。

故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

靜即與一陰一合德,動即與一陽一同波。

故心者,形之主也;神者,心之寶也。

形勞而不休即蹶,一精一用而不已即竭,是故聖人尊之弗敢越。

以無應有,必究其理;以虛受實,必窮其節;恬愉虛靜,以終其命;無所疏,無所親;抱德養和,以順於天;與道為際,與德為鄰;不為福始,不為禍先;死生無變於己。

故曰至人。

即神以求,無不得也;即神以為,無不成也。

△守仁第四

老君曰:輕天下即神無累,細萬物即心不惑,齊死生即意不懾,同變化即明不眩。

夫至人倚不立之柱,行無關之途,稟不端之府,學不死之師,無往而不遂,無至而不通,屈伸俯仰,抱命而行,宛轉禍福,利害不足以患心。

夫為義者,可迫以仁而不可劫以兵;可止以義,而不可懸以利。

君子義死,不可以富貴留。

故為仁義者,不可以死亡恐也,況於無為者乎!無為即無累。

無累之人,以天下為量。

夫上觀至人之論,源道德之意,以考世俗之行,乃足薄也。

△守簡第五

老君曰:尊勢厚利,人之所貪也,比之身即賤。

故聖人食足以充虛接氣,衣足以蓋形蔽寒。

適情辭余,不貪多積。

清目不視,靜耳不聽,閉口不言,委心不慮。

棄聰明,反泰一,休精神,去知故無好無憎,是為大通。

除穢去累,莫若未始出其宗,何為而不成?故知養生之和者,即不可懸以利;通乎外內之府者,不可誘以勢。

無外之外至大,無內之內至貴。

能知大貴,何往而不遂也!

△守易第六

老君曰:古之道者,理情性,治心術,養以和,持以適,樂道而忘賤,安德而忘貧。

性有弗欲而不拘,心有弗樂而不有。

無益於情者,不以累德;不便於性者,不以滑和。

不縱身肆意,度制可以為天下儀。

量腹而食,度形而衣,容身而游,適情而行。

余天下而弗有,委萬物而弗利,豈為貴賤貧富失其性命哉!若然,可謂能體道矣。

△守清第七

老君曰:人所受形於天者,耳目之於聲色也,口鼻之於芳臭也,肌膚之於寒一溫一 也,其情一也。

或以死,或以生,或為君子,或為小人,其所以為制者異也。

神者,知之源也,神清即知明。

知者,心之府也,知公即心平。

人莫鑒於流水,而鑒於澄水者,以其清且淨也。

故神清意平,乃能制物之情,故用者必假之於弗用也。

夫鑒明者,塵垢弗污染也;神清者,嗜欲弗<身除>著也。

故心有所至,神既然之,反之於虛,即消爍滅息矣!此聖人之遊也。

故治天下者,必達性命之情而後可已。

老君曰:夫所謂聖人者,適情而已。

量腹而食,度形而衣,節乎己,而貪一污之心無由生。

故能有天下者,必無以天下為者也;能有名譽者,必不以趨行求者也。

誠違乎性命之情,仁義自付。

若夫神無所奄,心無所載,通同修達,澹然無事。

勢利不能誘也,聲色不能一婬一也,辯者不能說也,知者不能動也,勇者不能恐也,此乃真一人之道也。

夫生生者不死,化物者不化。

不達乎此,雖知統天地,明照日月,辯解連環,澤潤金石,猶無益於天下,故聖人不失所守。

老君曰:靜漠恬淡,所以養生也;和愉虛無,所以處德也。

外不亂內,即性得其宜;靜不動和,即得安其位。

養生以安世,抱德以終年,可謂能體道矣。

若然者,血脈無郁墐,五臟無積氣,禍福弗能撓滑,毀譽弗能塵累。

非有其世,孰能濟焉?有其人不待時,身猶不能脫,又況無道乎!夫目察秋毫之末者,耳不聞雷霆之一聲 ;耳調玉石之音者,目不見太山之峻。

故小有所志者,必大有所忘。

今萬物之來,擢拔吾性,倦苦吾情,一精一若泉源,雖欲勿衰,其可得耶?今盆水清之終日,不能見塵祇,濁之不過一撓,即不能見方圓之象。

精神難清而易濁,猶盆水也。

老君曰:上聖法天,其次尚賢,其下任臣。

任臣者,危亡之道也,尚賢者,疑惑之源也,法天者,治天地之道,虛靜為主。

虛無不受,靜無不待,知虛靜之道,乃能終始。

故聖人以靜為治,以動為亂。

故曰:勿惑勿攖,萬物將自清,勿驚勿駭,萬物將自理,謂之天道。

△守盈第八

老君曰:天子公侯,以天下一國為家,以萬物為蓄。

懷天下之有,萬物之多,即氣實而志驕。

大者用兵侵伐,小者居傲凌下,用心奢廣,譬猶飄風暴雨,不可長久。

是以聖人以道損之,執一無為,不損沖氣。

見小守柔,退而無為,法於一江一 海。

一江一 海弗為,百川自歸,故能成其大;聖人弗強,萬兆自歸,故能成其王。

為天下牝,故能不死。

人自愛,故能成其貴。

萬乘之勢,以萬物為功名,權任至重,不可以自輕,自輕則功名不成。

天之道,大以小成,多以少生。

故聖人以道蒞天下。

柔弱微妙者,見小也,儉嗇損缺者,見少也。

見小筆能成其大,見少故能成其美也。

天之道,抑高舉下,損有餘,奉不足。

一江一 海處地之不足,故天下歸之,奉之。

聖人卑謙,清淨辭讓者,見下也;虛心無為者,見不足也。

見下者故能致其高,見不足者故能成其賢。

跂者不立,矜者不長。

強梁者死,滿溢者亡。

飄風驟雨不終日,小比不能須臾盈。

飄風驟雨行強梁之氣,故不能久而滅;小比處強梁之地,故不得不奪。

是以聖人執雌牝,去此奢泰,不敢行強梁之氣。

執雌牝,故能立其雄;不敢奢泰,故能長久也。

老君曰:天道極即盈,盈即損,日月是也。

故聖人保沖氣,不敢自滿,日進以牝,功德不衰,天道自然也。

人之情性,皆好高而惡下,好得而惡亡,好利而惡病,好尊而惡卑賤。

眾人為之,故弗能成;執之故弗能得。

是以聖人法天,弗為而成,不執即得,與人同情而異道,故能長久。

故三皇五帝有戒之器,命曰侑瀍。

其沖即正,其盈即覆。

夫物盛即衰,日中則移,月滿則虧,樂終而悲。

是故聰明俊智守以愚,多聞博辯守以儉,武勇驍力守以畏,貴富廣大守以狹,德施天下守以讓。

此五者,先王之所以守天下也。

服此道者,不欲盈。

夫唯不盈,是以能弊不新成。

△守弱第九

老君曰:聖人與一陰一俱閉,與一陽一俱開,能至於無樂也,即無不樂也,即至樂極矣。

是以內樂而外不樂,以樂內者也,故有以自樂也,即至貴乎天下。

所以然者,因天下而為天下也。

天下之要,不在於彼而在於我,不在於人而在於身,身得即萬物備矣。

故達於心術之論者,即嗜欲好憎外矣。

是故無所喜,無所怒,無所樂,無所苦,萬物玄同,無非無是。

故士有一定之論,女有不易之行。

不待勢而尊,不須財而富,不須力而強。

不利財貨,不貪勢名。

不以貴為安,不以賤為危。

形神氣志,各居其宜。

夫形者,生之捨也,氣者,生之元也,神者,生之制也。

一失其位,即三者傷矣。

故以神為主者,形從而利;以形為制者,神從而害。

貪驕多欲之人,冥乎勢利,誘慕乎名位,幾以過人之智,立高於世,即精神日耗以遠。

久一婬一而不還,形閉口距,即無由入矣,是以時有盲妄之患。

夫精神氣志者,靜而日充以壯,躁而日耗以老。

是故聖人持養其神,和弱其氣,平夷其形,而與道沉福如此,則萬物之化無不偶也,百事之變無不應也。

老君曰:所謂真一人者,性合乎道者也。

故有若無,實若虛,治其內不知其外。

明白入素,無為而復樸。

體性抱神,以游天地之間。

芒然彷徉塵埃之外,逍遙無事之業。

機械知巧,弗載於心。

審於無假,不與物遷。

見事之化,而守其宗。

心意專於內,通遠歸於一。

居不知所為,行不知所之。

弗學而知,弗視而見,弗為而成,弗治而辨。

感而應,迫而動,不得已而用。

如光之不耀,如景之不炎。

以道為循,有待而然,廓然而虛,清靜而無為。

以死生為一化,以萬異為一方。

有一精一而弗使,有神而弗行。

守大渾之樸,立至一精一之中。

其寢不夢,其知不萌,其動無形,其靜無體。

存而若亡,生而若死,出入無間,役使鬼神,所以能假乎道者也。

使神一陽一達而不失於充,日夜無一陰一而與物為春,即是合而生時於心者也。

故形有靡而神未嘗化,以不化應化,千變萬化。

千變萬轉。

而未始有極。

化者復歸於無形者也,不化者與天地俱生者也。

故生者未嘗其生,化者未嘗其化。

此真一人之遊也,純粹素樸之道矣。

----------------------------------------

◎十三虛無

老君曰:生從十三:虛、無、清、靜、微、寡、柔、弱、卑、頓、時、和、嗇。

一曰遺形忘體,恬然若無,謂之虛。

二曰損心棄意,廢偽去欲,謂之無。

三曰專一精一積神,不與物雜,謂之清。

四曰反神服氣,安而不動,謂之靜。

五曰深居閒處,功名不顯,謂之微。

六曰去妻離子,獨與道游,謂之寡。

七曰呼吸中和,滑澤細微,謂之柔。

八曰緩形從體,以奉百事,謂之弱。

九曰憎惡尊榮,安貧樂辱,謂之卑。

十曰遁盈逃滿,衣食粗疏,謂之損。

十一曰靜作隨一陽一,應變卻邪,謂之時。

十二曰不饑不渴,不寒不暑,不喜不怒,不哀不樂,不疾不遲,謂之和。

十三曰愛視愛聽,愛言愛慮,堅固不費,精神內守,謂之嗇。

----------------------------------------

◎七報

真一人曰:負一陰一抱一陽一,因緣各異。

捨死得生,果報不同。

為善善至,為惡惡來。

如影隨形,毫分無謬。

善惡多端,福報難數。

大而言之,其標有七:

一者先身施功布德,救度一切。

今身所行,與先不異。

必得化生福堂,超過八難。

受人之慶,天報自然。

二者先身好學,志合神仙,崇奉玄科,敬信靈文,念善改惡,立行入真。

今身所行,與先不異。

得接帝皇,名書紫簡,上升玉晨。

三者先身樂道,不憚苦寒,隨師執役,唯勞為先,飢渴務效,不生怨言。

今身所行,與先不異。

得策飛綍,游宴五嶽,秉虛落煙。

四者先身真潔,不一婬一不奸,不貪不欲,見色無歡,心如死灰,執固道源。

今身所行,與先不異。

得報靈人,超度三塗,五苦不經。

五者先身施善,願天普隆,同得升度,去離八難,眾身不過,已身不安,割巳之服,以拯窮寒,捐糧餉鳥,遺物空山。

今身所行,與先不異。

四司稱善,感徹玉皇,書名紫簡,禮補上仙。

六者先身忠孝,恭奉尊親,崇敬勝巳,宗禮師君,腹目相和,如同一身,心無嫉妒,口無輕言,內外齊並,動止合真。

今身所行,與先不異。

得受靈入,不經三塗,超過八難,善善相注,福福相資。

七者生世不良 ,懷惡抱奸。

攻伐師尊,訾毀聖文,不崇靈章,疑二天真。

外形浮好,假求華榮。

口是心非,行負道源,竊盜經書;不盟而宣;洩露秘訣,流放非真。

今身所行,與先不異。

違科犯忌,身入罪源。

七祖橫羅,責及窮魂。

身死負掠,食火踐山。

三途五苦,萬劫不原。

楚撻幽夜,痛切其身。

夫欲修學,熟尋此文。

改惡行善,速登神仙。

----------------------------------------

◎七傷

真一人曰:學貴六一合 ,宜慎七傷。

第一之傷:帶真行偽,一婬一色喪神,魂液洩漏,一精一光枯乾。

氣散魄零,骨空形振,神泣窮府,上聞天關。

真仙遠逝,則與凡塵結因。

土府同符,豈復得仙?

第二之傷:外形在道,皮好念真,而心抱一陰一賊,兇惡內臻。

願人破敗,嫉賢妒能。

口美心逆,面歡內嗔。

形論得失,妄造罪原。

毀慢同學,攻伐師友。

三官所記,標為惡門,仙真高逝,邪魔攻身。

走作形景,飛散體神,故令枉橫,極其惡源。

考滿形灰,滅已九泉,圖有玄名,豈保自然。

第三之傷:飲酒洞醉,損氣喪靈。

五府攻潰,萬神振驚。

魂魄飛散,內外朽零。

本室空索,赤子悲鳴。

真仙高逝,邪魔入形。

如此之學,徒損一精一誠。

雖有玄記,空失玉名。

神升上宮,身灰幽冥。

恍惚求延,年焉久停?

第四之傷:行不引物,責人宗匠。

心忽口形,罵詈無常。

嗔喜失節,性乖不恆。

氣激神散,內真飛楊。

魄離魂遊,九孔塵埃,五府奔喪。

皆由性之不純,行之不祥。

真仙高逝,外痾入形,如此之學,將欲何蒙?雖有玄圖,不免斯殃,望仙日悠,地裡日長。

第五之傷:或玄圖表見,得受寶經;或運遇靈師,啟授神文,而不依科盟,形洩天真。

未經九年,投刺名山。

使青宮有錄,金闕結篇。

便傳於人,流散世間。

輕真洩寶,考結己身。

圖有玄名,反累七玄。

仙道高逝,身死幽泉,長充鬼責,萬劫不原。

第六之傷:身履殗穢,靈關失光。

五神飛散,赤子騫揚。

邪魔來攻,內外一交一 喪。

如此之學,望成反傷。

真仙高逝,空景獨淪於溷濁,仙一胡一 可冀?

第七之傷:啖食六畜之肉,殺害足口之美。

臭氣充於臟腑,伐生形於非己。

真氣擾於靈門,游神駭於赤子。

魂魄游於宮宅,濁滯纏於口齒。

仙真高登於玉清,己身沉頓於地裡。

圖有玄名帝簡,亦不免於不死。

高聖帝君曰:為學之本,當以七傷為急。

既得瞻眄洞門,披睹玉篇,不犯七傷之禁,將坐待靈降,白日昇晨。

如外勤存學,內不遣於《七傷》者,此將望成而反敗,期生而反亡,希吉而反凶,求飛而反沉。

靈仙遊於高清,五神散於八荒,赤子號泣於中宅,遊魂悲鳴於玄宮。

故仙相有成敗,上學有《七傷》。

篤尚之士,熟一精一其真。

諸有神挺應圖,瓊胎紫虛,名題東華,得見《七傷》檢文。

自無。

此神挺靈篇不可得妄披,寶文不可得而看。

得見此文,皆玄質合仙。

九年修得,克得飛行玄虛,上升玉清也。

分類:道教書籍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雲笈七簽
卷一 道德部卷二 混元混洞開闢劫運部卷三 道教本始部卷四 道教經法傳授部卷五 經教相承部卷六 三洞經教部卷七 三洞經教部本文卷八 三洞經教部經釋卷九 三洞經教部經釋卷十 三洞經教部經卷十一 三洞經教部經二卷十二 三洞經教部經三卷十三 三洞經教部經四卷十四 三洞經教部經五卷十五 三洞經教部經六卷十六 三洞經教部經七卷十七 三洞經教部經八卷十八 三洞經教部經九卷十九 三洞經教部經十卷二十 三洞經教部經十一卷二十一 天地部一卷二十二 天地部二卷二十三 日月星辰部一卷二十四 日月星辰部二卷二十五 日月星辰部三卷二十六 十洲三島部卷二十七 洞天福地部卷二十八 二十八治部卷二十九 稟生受命部一卷三十 稟生受命部二卷三十一 稟生受命部三卷三十二 雜修攝部一卷三十三 雜修攝部二卷三十四 雜修攝部三卷三十五 雜修攝部四卷三十六 雜修攝部五卷三十七 齋戒部卷三十八 說戒部一卷三十九 說戒部二卷四十 說戒部三卷四十一 雜法部卷四十二 存思部一卷四十三 存思部二卷四十四 存思部三卷四十五 秘要訣法部一卷四十六 秘要訣法部二卷四十七 秘要訣法部三卷四十八 秘要訣法部四卷四十九 秘要訣法部五卷五十 秘要訣法部六卷五十一 秘要訣法部七卷五十二 雜要圖訣法部卷五十三 雜秘要訣法部卷五十四 魂神部一卷五十五 魂神部二卷五十六 諸家氣法部一卷五十七 諸家氣法部二卷五十八 諸家氣法部三卷五十九 諸家氣法部四卷六十 諸家氣法部五卷六十一 諸家氣法部六卷六十二 諸家氣法部七卷六十三 金丹部一卷六十四 金丹部二卷六十五 金丹部三卷六十六 金丹部四卷六十七 金丹部五卷六十八 金丹部六卷六十九 金丹部七卷七十 金丹部八卷七十一 金丹部九卷七十二 金丹部十卷七十三 金丹部十一卷七十四 方藥部一卷七十五 方藥部二卷七十六 方藥部三卷七十七 方藥部四卷七十八 方藥部五卷七十九 符圖部一卷八十 符圖部二卷八十一 庚申部一卷八十二 庚申部二卷八十三 庚申部三卷八十四 屍解部一卷八十五 屍解部二卷八十七 諸真要略部卷八十八 仙籍旨訣部卷八十九 諸真語論部卷九十 七部語要部卷九十一 七部名數要記部卷九十二 仙籍語論要記部一卷九十三 仙籍語論要記部二卷九十四 仙籍語論要記部三卷九十五 仙籍語論要記部四卷九十六 讚頌部讚頌歌卷九十七 讚頌部歌詩卷九十八 讚頌部詩讚辭卷九十九 讚頌部贊詩詞卷一百 紀傳部紀一卷一百一 紀傳部紀二卷一百二 紀傳部紀三卷一百三 紀傳部傳一卷一百四 紀傳部傳二卷一百五 紀傳部傳三卷一百六 紀傳部傳四卷一百七 紀傳部傳五卷一百八 紀傳部傳六卷一百九 紀傳部傳七卷一百一十 紀傳部傳八卷一百一十一 紀傳部傳九卷一百一十二 紀傳部傳十卷一百一十三 紀傳部傳十一卷一百一十四 經傳部傳十三卷一百一十五 紀傳部傳十四卷一百一十六 紀傳部傳十五卷一百一十七 靈驗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靈驗部二卷一百一十九 靈驗部三卷一百二十 靈驗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靈驗部五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